⑴ 法国的博物馆里层有哪些圆明园中的宝物
法国的博物馆里圆明园中的宝物:存放着中国历代名画、瓷器、玉雕、香炉、宝石和金银器等有3万余件:
1、干隆年间“缂丝”制品
2、一座巨大佛塔,高约2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
⑵ 圆明园文物都到哪了
圆明园中所藏文物不计其数,而且绝大多数都流落到了海外,尤其是被英法联军劫掠流失到了英法两国,目前法国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是收藏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约3000件圆明园文物。
而类似这样的国宝还有很多很多。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侵华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把掠夺来的战利品献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仁妮皇后却极不满意,公开指责蒙托邦将军小气,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的法国军人个个满载而归,于是蒙托邦将军不得不又送给欧仁妮皇后七车宝物,这些宝物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等,欧仁妮皇后以这些圆明园宝物为基础建立了枫丹白露宫的中国馆。为了存放这些劫掠而来的文物,欧仁妮皇后在枫丹白露宫修建了中国馆,从此圆明园的珍宝成为了法国皇后的私人珍藏,仅供她一人把玩。因为抢来的圆明园珍宝太多,所以欧仁妮皇后曾经“良心发现”,感叹说“中国皇帝赠我的是珍宝玩物,而我回赠的却是军队”。
⑶ 圆明园的奇珍异宝都在哪个国家急!要图片
被绑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
对于关心兽首拍卖事件的国人而言,恐怕有的人会感到 “落寞”。
纵观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拍卖的全程,不啻为极其成功的商业炒作,幕后操纵者巧妙运用晚清那一段人尽皆知的历史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媒体的浮躁,充分调动了改革开放后国人近乎偏执的爱国热情,从而完美地猎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很明显,从一场又一场的拍卖纠纷中获取最大利益者,当然非佳士得、苏富比这两家拍卖行莫属。这两家拍卖行的方式并没有什么新鲜过人之处,无非是通过制造事端、引爆新闻点,然后挑动口水战、“金钱械斗”,进而坐享“渔翁之利”。将两家拍卖行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日本和中国进行的两次“战役”进行比照,也不难发现:他们在两个国家使用的手段几无二致,近乎整版复制,只不过在情绪挑逗的技巧上小有调整而已。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在政治上声誉扫地,失去了在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一贯有着“小国大民”心态的日本人凭借坚忍的民族耐力,背负历史判决的重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就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经济腾飞。
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泡沫经济的出现,热钱泛滥,此时,佳士得和苏富比迅速抓住时机,在日本企业家的眼前上演一幕幕艺术品拍卖大戏,看得人眼花缭乱、趋之若鹜。
于是乎,投资艺术品很快就成为日本富豪的新选择。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形式,日本人屡屡挫败西方买家,有效地宣泄了“二战”以来被压抑的民族自尊心,花上几十亿日元从伦敦买回一张毕加索的画,竟然能使大和民族集体狂欢数日,而且,投资者经常会被当作“民族英雄”来崇拜。
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老百姓普遍受惠,一部分人迅速成为千万、亿万富翁,形成了一个以江浙、广东、山西为中心的新富豪阶层。这一人群有着超乎知识精英们之上的个人自尊心,在投资问题上往往极易受到舆论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佳士得、苏富比很快便把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重点转向中国。他们一方面竖起几只天价文物标杆,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等,让中国富豪们迷醉于艺术品投资的非常暴利,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抛售西方列强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抢掠去的中国文物,利用其间的激情故事,激发中国富豪们的“爱国热情”,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富豪们的艺术品投资方向。圆明园兽首等中国流失文物,一时间成了拍卖行和投机商的提款机。
拍卖圆明园文物,本质是西方人的狂欢节!佳士得、苏富比成功地绑架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圈去了中国人的巨额血汗钱。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第一次悲剧出场,第二次往往闹剧登台。闹剧之所以一再上演,“后来治蜀”者不可不深思。
(参考资料:《谁在拍卖中国》,吴树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圆明园文物流散天涯之旅
编撰 | 刘郴山
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
圆明园研究专家王道成根据档案研究发现,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曾留有“陈设清册”,详实地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拥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国内则有专家估计,流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文物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0倍!圆明园文物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曾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其中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法等欧洲国家最多,美国、日本也有不少。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当时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作为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300年前修建的圆明园已然走过了太多的沧桑。它的屈辱经历,其实就是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缩影。西方列强的入侵,撕开了圆明园的伤口。300年后,当我们试图寻找和抚摸这些伤口的时候,发现距离其真正的愈合仍遥遥无期。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至今仍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对历史低吟浅唱。和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一样,在异国他乡看到源于中国的珍品,很容易在感触历史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
1905年,康有为在法国博物馆见玉玺、玉印、玉瓶等圆明园流失文物,不由在《法兰西游记》中伤心写道:中国积年积世之精华,一旦流出,可痛甚哉!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全是圆明园珍宝
法国枫丹白露宫位于塞纳河左岸,距首都巴黎仅60公里。枫丹白露意为“蓝色美泉”,因有一股八角形小泉而得名。该地泉水清澈碧透。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在泉边修建了这座宏伟、供打猎时休息用的城堡。
这座着名的王宫中,设有一个中国馆,馆门前有俩石狮,馆中收藏文物一千余件,展出了320件,全部是1860年从圆明园掠夺去的。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法国“中国远征军司令”孟托邦将军曾将一串清朝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欧也妮。但王后并不为此高兴,因为她早已风闻这些“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口袋装满了金银珠宝,于是孟托邦决定另送给她三车掠夺而来的礼品(总共计有七车)。欧也妮王后正是以此为基础,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中国馆。
在中国馆内最显着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佛塔,高约2 米,与故宫内现存的佛塔基本相似。这座塔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世所罕见。据史料记载,圆明园长春园含经堂梵香楼有两座金佛塔,其中一座与故宫慧曜楼佛堂内的金塔相仿。
该金塔顶部为日、月、伞和三宝,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日、月镶嵌巨大的绿宝石。中间的半圆体有一佛龛,佛龛中为释迦牟尼像,形态自然、制造艺术精湛。下部须弥座有金刚承托塔体的造型,是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
金塔左右放置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同样形制,似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
金塔前有一对鎏金编钟和一只景泰蓝麒麟。鎏金编钟是圆明园安佑宫的一套十六枚编钟中的两枚,可惜其余十四枚不知散失何处。景泰蓝麒麟躯体浑圆,栩栩如生,长长的双耳,短短的四肢,形态可爱,受到欧也妮王后的青睐,她原来的王宫房室中就曾摆放过这只麒麟。
三幅巨大的干隆年间“缂丝”制品占据了整个天花板空间。三幅图案看似相同,但有细微差异,同为藏传佛教内容,即三世佛和他们的弟子十八罗汉及四大金刚。从内容上看,这三幅巨作应是圆明园较大的佛堂或寺庙之物。
该馆天花板上挂着一只巨大的景泰蓝吊灯,下方是一只巨大的兽足兽纽景泰蓝方盒。据分析这应是圆明园九州清晏殿内放置冰块和水果用的器物。馆内橱柜间置放着巨大的景泰蓝五供,中间是香炉,两边对称摆放的是烛台和花瓶。国内现存这样大的景泰蓝已很少见,应是干隆年间的艺术珍品。五供都有环形图案,颜色有玉蓝、黄绿、翠绿、玛瑙红和明黄色等。
中国馆室内金漆桌案及多宝格上,则陈设有商周青铜器,明清官窑瓷器(重要瓷器有宣德青花莲花大碗,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的五彩和粉彩瓶、罐、花盆等),明景泰蓝熏炉(宫熏)、尊、吊灯,各种玉雕,各种如意、盔甲和丝绣等物。除成对大象牙、成对大犀角外,尚有翡翠、玛瑙、珊瑚、水晶、雕漆等工艺品。宫廷肩舆(辇)一抬。据说,此肩舆被劫运法国后,欧也妮王后曾乘坐过。
巴黎东方博物院藏圆明园玉印
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中记述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三十日,饭后去参观巴黎东方博物院。他发现在中国展室中“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 ‘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法国军事博物馆藏干隆盔甲
法国军事博物馆建于1671年,由法王路易十四兴建,是欧洲最大的军事博物馆,原本是赡养残疾军人的国家福利机构,近代变为军事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基本有4个展馆,步兵轻兵器发展史馆,重兵器馆,“二战”馆及拿破仑墓,时间跨度为1540年到1945年。
现在法国军事博物馆内展出有欧也妮王后送给拿破仑三世的清朝皇帝御用军刀、盔甲等,应为圆明园遗物。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康熙玉如意
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康熙玉如意”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康熙玉如意” 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长近半米,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这是臣子吴敬进献之物,表达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祈愿,更主要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下部的铭文写道:“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
早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如意就已经成为帝王将相手中的喜爱之物了。古人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坚润比喻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双重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最高水平,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质、工艺及纹饰。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历次拍卖会上的拍卖价格非常惊人,玉如意动辄以百万论身价。不说皇家御用如意,就连普通如意端头如同灵芝草形状,图案呈心形或云形带长把的,按玉料成色分,价格都在数十万之间。
英国所藏圆明园文物
当过光绪皇帝英语教师的张德彝 (1847-1918),曾任清朝驻英、意、比等国公使。1866年,他作为中国第一位赴欧旅游团成员出国游历,回国后写了日记体游记《航海述奇》一书。他在书中写道: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初四的早晨,一位姓突的朋友来拜会他,约他出去游玩。他们坐车走了十多里路,来到一个地方,室内非常宽阔洁净,看见货架“上下罗列者,皆中国圆明园失去之物,置此赁卖。”有“龙袍、貂褂、朝珠、太后朝珠、珠翠、玉石、古玩、诸般画轴、神像、金鸡。其中天马、银鼠等衣,皆御用之物”。
法国巴黎图书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包括正大光明、勤政亲贤、方壶胜境、蓬岛瑶台等。《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原是根据干隆皇帝旨意,由当时最知名的宫廷画师唐岱、沈源、冷枚等于干隆九年(1744年)绘制而成,前后历时十一年。
40幅分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分别附有工部尚书汪由敦所书干隆《四十景对题诗》,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都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上盖有“圆明园宝”等99 颗图章。全图原安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
1860年,圆明园罹难,被认为唯一能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珍品《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被法国军官杜潘上校掠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成立了战利品挑选委员会,以便挑选最漂亮的礼物晋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皇帝。杜潘是这个委员会的法方代表,他“先为自己挑了一份”,《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就成了他的私人财产。
回到法国,1862年2月底到3月初,杜潘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了四场拍卖,当时的《箴言报》上做了报道。《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在拍品目录上编为329号,配有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的说明,保留底价被定为3万法郎,但拍卖上叫价没有超过1万法郎的,拍品被收回。
1862年5月2日再次拍卖,仍没有达到预期价格,最终,杜潘以4000法郎将这个稀世珍宝卖给了一个巴黎书商。此后,法国国家图书馆版画部主任从书商处,以4200法郎买入。这件孤品就这样进入了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2500号,这是版画部当年最昂贵的入藏品。
图片网上很多的,可以根据所需自行网络。
⑷ 圆明园的大部分文物哪里去了
英国各博物馆藏圆明园文物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坐落在伦敦城西北布卢册伯里区,始建于18世纪中期,于1759年正式开放。其中东方艺术馆中除少量是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以说应有尽有,为数达两万件之多。
其中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
(1) 我国东晋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绘制的宣扬宫廷妇女们道德规范的《女史箴图卷》,它是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
(2) 当年和珅窃取圆明园中的一个长3尺、高2尺的白玉马,也收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
另外该馆内还有圆明园中原藏商周着名的青铜器、历代的陶瓷器、玉如意、时钟、金塔、金钟、玉磬等宫廷陈设品。还有清代的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珐琅、景泰蓝、珊瑚、琥珀、玛瑙、水晶、宝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艺术品。
目前我们对大英博物馆中的圆明园文物了解得很少,有待进一步去考察。
因条件限制,无法提供具体文物及图片。
收藏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艾伯博物馆内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皇帝在万寿山下接见蛮人》玻璃画。
美国各博物馆藏圆明园文物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康熙玉如意》。这是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
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巨型的《干隆大玉山》一座。重640磅。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岩下露出亭台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宽阔平滑处,刻有干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涂以红色。这座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个。
法国各博物馆藏圆明园文物
1、巴黎东方博物院藏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枚为"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枚为"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
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是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劫来的所谓战利品敬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将送给她的圆明园文物汇集在一起,在枫丹白露皮埃尔大厦旧址底层建造了中国博物馆,将这些文物存放起来。
据我国着名文物鉴定学家史树青描述中国馆内收藏文物1000余件,展出320件,全部是当年从圆明园抢劫去的。
2、法国军事博物馆内收藏有欧也妮王后送给拿破仑三世的清朝干隆皇帝的盔甲及军刀、剑和玉如意。
3、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圆明园的艺术珍品主要有:
(1) 由中国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
(2) 宫廷画师沈源和孙祜绘制的木刻本《圆明园四十景图》。
(3) 伊兰泰绘制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20幅。
(4) 《圆明园菊花迷宫图》。
(5) 郎世宁绘制的宣扬干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营》版画。
4、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
(1) 郎世宁绘制的《干隆肖像》。
(2) 《干隆百花瓷瓶》。
5、收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圆明园艺术品主要有: 郎世宁绘制的《干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
6、法国巴黎私人收藏的圆明园文物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法国侵略者将一部分圆明园珍贵文物献给王室,后被各博物馆收藏。但大部分圆明园珍贵文物被个人收藏,有些文物后来在各种拍卖会上拍卖,有些文物至今仍在个人手中.
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
挪威西部伯尔根城中的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挪威人蒙茨一人的捐献。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从中可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世界各地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我们希望这些西方"文明国家"的政治家们会翻然悔悟,把他们祖先以非法手段在历次侵华战争中抢劫去的中国艺术珍品,无条件地交还给中国。
⑸ 圆明园的文物在哪里
枫丹白露宫,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位于塞纳河左岸的枫丹白露镇,距巴黎约60公里。1137年,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后经历代君王的扩建、装饰和修缮,使之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帝王行宫。在枫丹白露宫专门建有一座中国馆,由拿破仑三世时的欧仁妮皇后主持建造,修建原因竟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据说这里存放着中国历代名画、瓷器、玉雕、香炉、宝石和金银器等有3万余件。
⑹ 圆明园里的宝物都在哪里
圆明园的宝物都珍藏在中国故宫博物馆中。
典藏文物
古玩字画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
而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多少文物是个谜。无论是故宫、颐和园还是其他文物建筑,都会有相关的陈设档案,专门记录建筑中所拥有的文物,唯独圆明园缺乏陈设档案,因为圆明园收藏文物的总数并没有明确的记录,弄清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国外也变得很难。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中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图书典籍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着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干隆四十年。阁中收藏干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0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
《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着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着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中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
干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着名的《干隆重刻淳化阁帖》。
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6)圆明园的物品都被放在法国哪里扩展阅读
盛时圆明园
(一)、举足轻重的地位。圆明园由紧相毗连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朝五代皇帝历时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赐园。
雍正即位后,在园南部增建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干隆在位60年,他除了对圆明园继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东侧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干隆三十五年(1770),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庆时,又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山、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山庄与木兰狩猎,却仍不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是清代五位皇帝长年居住、生活并处理朝政的地方,即所谓“以恒莅政”,或称之为“凡莅官治事,一如内朝”的一座大型宫苑,前后长达130余年之久(1723年到1860年)。这就是说,清王朝统治中国268年,全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实际上是由圆明园与紫禁城共同构成的。
它与大内(紫禁城)的不同之点,在于宫苑结合、以苑为主,是封建帝王“避喧听政”、“宁神受福”的理想场所。并形成了独特的帝后园居、官员奏事、禁园管理和护军拱卫制度。清帝每年都有大半时间居住园中,并在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设置有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各部院衙门的办事机构,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突出的政治地位闻名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干隆皇帝赞誉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
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法国大文豪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帕特农(Parthenon)神庙分别称为东西方艺术的代表,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一位曾经看到圆明园景色的英国随军牧师写道:“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家、美术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图写园景,形容尽致。”从这些描述中不难想见圆明园曾有的辉煌与秀美。
(二)、皇家园居生活。清帝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他们通常是从正月灯节之前,就由紫禁城移来。届时皇太后、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眷属,都一同随往。待入冬之后,皇帝又由圆明园迁回大内时,也是“宫眷皆从”。
这种每年两度的浩浩荡荡大迁居,当时俗称为“大搬家”。但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圆明园度过的。如雍正在圆明园度过十几年的帝王生活,除冬日在紫禁城略住几十日之外,主要在圆明园居住。
雍正十一年(1733),全年共计355天,胤禛有247天生活在圆明园,占全年天数的百分之七十。干隆的活动范围较大,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东巡等,他也是长期在圆明园居住。干隆二十一年(1756),有闰月,全年共384天,干隆外出巡游、行围、谒陵共109日,其余居大内118日,居圆明园157日。
嘉庆之后,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时间更长,尤其道光帝,每年在圆明园居住的时间一般要接近300天。道光二十四年(1844),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园居时间达全年的八成。该年冬至前道光帝奉太后回宫,次年正月初九就回到圆明园。由此也不难看出皇室在圆明园生活居住的时间之长。
圆明园是清代皇室优游享乐的地方。皇室成员们可以在河湖泛舟,在福海观赏龙舟竞渡、河灯、乘坐冰床游赏;在文源阁等藏书楼读书、在同乐园等戏台听戏、在山高水长欣赏元宵火戏;在买卖街陶醉于模拟市井街市的风情。
在北远山村、多稼如云等地享受农桑、田园、水乡的景致;在西洋楼欣赏各式各样的西式水法;他们还可以在园内拈香拜佛、登高揽胜、宴饮咏对。皇室贵族们在圆明园优美秀丽的环境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清政府的逐渐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这凝聚着中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举世名园,竟然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并被付之一炬。过后四十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园内残存建筑,再次遭到官僚、地痞、奸商和军阀的破坏,此后,一代名园圆明园逐渐沦为了一片废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圆明园
参考资料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历史概述
⑺ 圆明园毁灭后侵略者掠走的物品到了哪里
流落海外,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
自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园内文物开始不断散失,其中的精华部分大多现存海外,以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最多。
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7)圆明园的物品都被放在法国哪里扩展阅读:
欧洲一些着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
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
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伦敦大英博物馆也收藏有大量圆明园文物,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女史箴图》(唐人摹本)就是其中之一。
座落于巴黎东南70公里郊外的枫丹白露宫建于1137年,本是法国国王的行宫。
如今枫丹白露在业内被认为是西方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博物馆,而其“中国馆”部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馆”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把从圆明园的劫掠所得献给拿破仑三世(拿破仑弟弟的儿子)。
为了存放这些文物,由欧仁妮皇后主持建造中国馆,收藏有来自圆明园的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金银器等3万多件。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还有多少圆明园珍宝流落国外?
⑻ 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有哪些,现在都在哪
1、《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⑼ 圆明园的大批文物珍宝被侵掠者抢走后,他们主要散落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吗
如果交接几个在中央美术学院学国画的,或者学油画的硕士生,就知道他们的师爷徐悲鸿 吴冠中还有现在又返回美国的博导陈丹青都认为,纽约大都会艺术馆里的圆明园珍品是质量最好的,艺术性最高的.
另外说一下,现在无法统计哪个博物馆的东西最多,楼上说"大英最多"的是明显信口雌黄___直接证据就是鄙人在去那里看中国古代瓷器展的时候询问过办事人员,他们告诉我这些东西的来源一部分是收藏者捐赠,另一部分是拍卖会竞购,还有是派出帮办去从急需COINS的家道没落者那里抢购,大部分藏品在进馆的时候根本没有询问和登记原始出处,所以一个元朝的青纹雪玉胎瓶,你可以说它是从故宫或圆明园抢劫来的原满清皇室藏品,也可以说它是从江南富人家收购来的.___换句话说,大英根本没有统计过中国藏品里多少是圆明园多少是故宫多少是太平天国的天京抢劫来的.
美国的圆明园藏品大部分是从英国收购,因为当年抢劫的英法军人主要目的在于拿它们换钱,而稍微有点历史知识都知道当时法国正是第三共和国与第二帝国完成政权交接的时期,同时也是法国开始和意大利、普鲁士闹矛盾的白热期,这样的情况导致国家经济气氛十分紧张,所以很多法国兵把东西换给有钱的英国人或美国人(上面有说卢福宫也有藏品的,其实法国人抢的好东西都在英国和美国了),美国人再后来把拍卖产业做大,成立了索斯比等一系列跨国经营的拍卖行,就更容易收购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了。
⑽ 圆明园中的宝物都流失在海外哪些地方!快~~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的二千多个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
在法国巴黎东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于一一三七年的法国国王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宫内有一个“中国宫 ”,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宫内最大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佛像,画上清干隆的鉴赏御印清晰可见。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左侧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文物,还有战国青铜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写着记录清干隆六十六大寿举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厅的另一侧是几个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绘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镌刻着“大清干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尔根的城市,那里有一个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一人的捐献,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瓷器中有来自清朝宫内的祭蓝天球瓶、青花梅瓶、斗彩笔筒、瓷雕;收藏的丝绣更是堪称极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图”的刺绣,色彩鲜艳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画一般。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在欧洲一些着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的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着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着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颉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馆内收藏的康熙玉如意,为圆明园散失的艺术珍品之一。它由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长近半米,白中透绿,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有“御制”两个大字,下部刻铭文:“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当年它被英法联军抢走后,又在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最后入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着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马和飒露紫就在该馆。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 收藏有一座原藏圆明园的干隆大玉山子。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在干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阁,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极为壮观而精致。在峭壁之上,还刻有干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的 《兰亭序》 。
法国卢浮宫 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
巴黎国立图书馆 馆内目前收藏的圆明园艺术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和唐岱共同绘制的绢本《圆明园四十景图》 ;宫廷画师沈源和孙佑刻版的木刻本 《圆明园四十景图》;宫廷画师伊兰泰制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楼铜版画四十幅;郎世宁绘制的宣扬干隆皇帝武功的 《格登鄂拉斫营》 ,以及 《圆明园菊花迷宫图》 等。
巴黎集美博物馆 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馆内还收藏有圆明园艺术品珍品:郎世宁绘制的 《干隆肖像》,是干隆皇帝41岁时的坐像,干隆身旁站立两位大臣,人物极具神韵,为中国与欧洲绘画技艺相结合的佳作;干隆百花瓷瓶,陀螺状,造型精美,画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图案种类各异,绚丽多彩、万紫千红,非常美观,是干隆时代的艺术珍品。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最大的博物馆。馆内的9万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马远的 《洞山渡水图》 、 《寒江独钓图》 ,梁楷的 《雪景山水图》 、 《李白行吟图》、 《六祖截竹图》 、李迪的 《红白芙蓉图》 等等都是旷世名作。
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馆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