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国人瞧不起英国人,为何对侵略过他们的德国人有好感呢
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的歧视,比如欧洲人瞧不起亚洲人和非洲人,美洲人又看不上欧洲人等等,当然了,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大洲之内,比如欧洲,法国人瞧不起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人,但是却对德国人特别有好感,为何要这么说呢?听我来解释。
所以,在任何范围内都存在歧视这个说法,关键是看面对什么了。面对内部人,自然有内部的歧视,当面对外面人的时候,这些本来相互歧视的人又在同一个阵营了,所以不得不说,人类真是好奇怪啊。
B. 法国是不是对待殖民地居民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至今在法黑人都可以随意走动不受任何歧视
应该是的,因为马里尼日尔爾尔等黑人和阿拉伯人并存的国家在独立后都是黑人掌权(这些是法国的殖民地),南非苏丹等黑人和非黑人并存的国家独立后都是非黑人掌权(这些是英国的殖民地)
C. 描述18世纪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过程,结果,具体原因。
一、战争名称:北美殖民地战争
二、战争过程:
1、威廉王战争(威廉王之战)
1689年,因光荣革命成为英王的威廉三世参加欧洲的奥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对立开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属美洲和法属加拿大也发生战争,但是,未获得决定性的结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条约而停战。
2、安妮女王战争(安妮女王之战)
呼应欧洲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开始的北美殖民地战争(1702年~1713年),英军占领法属阿卡迪亚的皇家港,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支条约,获得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岛和哈得逊湾地域。
三、结果:
战争进行中,英国渐次掌握优势。但是,英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反而导致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丧失。法国的威胁消失后,新英格兰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国的军事保护。《巴黎条约》签订的12年后,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扩张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内陆地域支配权的竞合,另外,欧洲爆发战争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陆。
(3)法国人如何看待自己侵略殖民扩展阅读:
英法百年战争: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国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
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
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
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采取耍赖战略,他一方面承认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王的命令置若罔闻,根本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
对于一个不但拥有国王头衔、而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严和权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样,把亨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亨利,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属于法兰西国王的法国领土。
D. 你怎样看待 侵略有功,殖民有利这个观点
简答 侵略的目的就在于掠夺资源和财富,它对于被侵略者是一种长久的伤害,殖民是为了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其根本目的还是掠夺和占有。对于被侵略被殖民的哪个国家或是民族,始终都是痛苦的经历。而我们不能仅从个别地区的单一时间段来对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国家所遭受的创伤和获得的结果来做评价。例如香港或是澳门,很小地区的很窄的时间段不能反映历史的经历。难道能说狗日的小日本侵略中国有功吗?能够说被殖民者占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获益了吗,他们没有社会地位被赶到环境恶劣的西北部。侵略有功的观点就错在割裂了历史、被表观蒙蔽了真相,被短期的繁荣掩盖的民族的伤痛、掩盖了烧杀抢夺的恶行。 详情 从总体看五次侵华战争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1)持"侵略有功"观点的人,片面夸大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刺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一面的作用,并爱以毛泽东的话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他们引用别人文章时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作用时,首先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接着,他指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社会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两种相反的作用究竟哪一方大,毛泽东未直接进行量化比较,但是倾向性是很明确的.他写了上面这些话之后接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论断,他以很长的篇幅,从军事,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数列帝国主义残酷统治中国和压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十大罪状,并指出帝国主义在中国画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图画,而是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的论点更为鲜明,他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可见,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从总体看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这在理论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西方资产阶级是以剥削本国工人的剩余价值和掠夺海外殖民地财富发展起来的,如果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大发展,都成了资本主义强国,帝国主义列强就无法生存了.因此,它们是不允许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2)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有人企图以1840年时中国没有钢,煤,电,到1949年时能产钢90万吨,煤6000万吨,电60亿度的事实证明"侵略有功",这更是不值一驳的.上述推论能够成立的唯一前提是,如果没有列强的侵略,中国将永远停留在1840年水平上静止不动,然而这种可能性是绝对不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形成统一市场之后,更是如此.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不能超然于统一的世界市场之外.中国是一个大国更不能例外.如果没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交往,如同今天我们和外国关系那样,中国经济发展肯定会快得多.两次鸦片战争后,在被迫开放情况下发生的洋务运动的历史教训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中国农村的封建自然经济正在瓦解,出现了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良好机遇.但是,在洋务运动的30多年中,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垄断的洋务企业的压迫,艰难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弱小得可怜,一开始就不景气.而有较大发展的官僚买办资本,从它起家开始就成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中国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障碍(关于洋务运动我们在后面章节中还要详细介绍). (3)还必须看到,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支持清政府搞洋务运动,这只是它们对华政策的一个次要方面,主要的方面是入侵者发动一系列战争,通过各种渠道掠走中国财富超过1000亿两白银.在这种空前残酷的掠夺面前,中国还能进步吗 18世纪前半期,中国生产力水平不说超过欧洲的话,起码也是和欧洲相当的.经过200年,到20世纪前半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特别是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均国民产值的差距几乎扩大到100倍.这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功劳"! 3,在国家主权丧失的情况下,入侵者开办的实业不利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实业,究竟为谁服务 要看清这件事的本质,不能离开主权问题.认为帝国主义在中国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办学校,奠定了中国现代文明基础的人,恰恰是忽视了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所得的结论也就完全错了.近代世界中,主权乃民族国家之命脉所在.在五次侵华战争的打击下,中国的主权实际已经丧失.这样,入侵者开办的实业,既不会给民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中国的社会状况.对中国来说,这一切不仅不是传播文明的事业,而是帝国主义压迫,奴役自己的工具.入侵者争先恐后抢着在中国修铁路的事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从19世纪60年代中叶起,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修铁路.他们把修铁路看成控制和掠夺中国的一种战略手段.修筑某条铁路,就意味着能控制这条铁路沿线,使自己势力深入中国广大内地.以贷款方式强制性地替中国修铁路,还能得到各种附带的有利条件,而且投资本身也可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因此,清政府一开始是竭力阻止外国人在中国修铁路的.甲午战争以后,清王朝已无力与洋人较量,于是就出现列强在中国抢修铁路大战的场面.1898年,清政府以年息五厘,九扣汇付,如不能如期还本付息,由比利时公司接管一切权利的苛刻条件,向俄,法,比财团借款450万法郎,签订修筑芦(芦沟桥)汉(汉口)铁路合同.法国公使欣喜若狂,声称获得这个让与权,是"一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为抗衡三国行动,英国立即向清政府提出修筑5条铁路的让与权,条件与修芦汉铁路完全相同.并告诉清政府,除非"立即同意",否则"将采取相应行动".英国为抢夺筑路权利,公然以发动战争相威胁,这很难说是为了奠定中国现代文明的基础.经过多次争夺较量,到1904年时,中国的铁路几乎全被列强瓜分.因此,在被迫开放的中国,作为近代文明象征的铁路,已变成了帝国主义搜刮中国的利器,它使得本已十分落,后的中国经济,变得更加贫穷衰弱.开矿山,建工厂,办学校和修铁路的作用一样,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不再一一分析了.
E. 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殖民地。为什么要争,那些地方,过程还有结果。 谢谢!!!
英法殖民地冲突(1744年至1815年)
18世纪中期,一连串的殖民地冲突在法国及英国之间展开,最后更险致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瓦解。这一连串的冲突就是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年-1748年)、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法国大革命(1793年-1802年)及拿破伦战争(1802年-1815年)中衍生出来。
虽然法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失利,被迫割让在印度的殖民地,并在七年战争中失去了新大陆的大部份殖民地,但它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所作出的调停却使她可以收复一些在美洲的殖民地。此外,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便逐步夺取政权,最终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这使得法国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之路,并开始建立殖民地。
2) 英法争霸
18世纪的标志是英国和法国之间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斗争。这两个国家面对面地在全世界——在北美洲、非洲和印度——竞争。北美英属殖民地大致可分成三类:主要生产烟草的弗吉尼亚及其紧挨着的邻地;从事捕鱼、伐木、商业和皮毛贸易的新英格兰及其小批小批的不信奉国教的居留地。总的来说,这些英属殖民地的一个特点是人口稠密,远远多于法属殖民地人口。它们的另一主要特点是政治上难驾御。每个殖民地都有一名总督、一个咨询会议和一个法院系统,三者都由英国任命。几乎每个殖民地还有一个民选的立法议会,它通常与委任的官员们不和。议会是英帝国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当时,欧洲其他殖民帝国中均没有起重大作用的代议制机构。总之,英属殖民地民选的议会狂热地捍卫他们所认为的是其不可剥夺的权利的东西。他们与伦敦政府最通常的争吵的原因在于,后者坚决认为所有殖民地产品都应用英国船只送往英国。北美法属殖民地因其战略位置而非常出色。最初的法国据点于1605年、1608年及1642年分别在阿卡迪亚(即新斯科会)、魁北克及蒙特利尔建立。法国人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开拓殖民地的主要根据地,利用无与伦比的内陆水系向西推进到苏必利尔湖,向南推进至俄亥俄河。1682年,法国贵族拉萨尔划船沿密西西比河而下,声称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所有,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以纪念路易十四。因而,法国人在非常短暂的时间里便已侵入北美大陆的中心。法属殖民地不存在难驾驭的民选的机构。负责各殖民地防御的总督和处理财政、经济事务的地方行政长官皆由巴黎任命。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也是近邻。这地区主要的法属殖民地为马提尼克岛和瓜德罗普岛,英属殖民地则为牙买加、巴巴多斯和巴哈马群岛。这些殖民地作为同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通商的贸易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它们最可贵的东西是它们的热带产品——糖、烟草和靛青——这些产品补充了法、英两国的经济。在非洲,到18世纪初,法国人已在马达加斯加岛、戈雷岛和塞内加尔河河口安家,英国人则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落户。非洲沿海的这些殖民点起了经营黄金、象牙、蜂蜡和奴隶交易的贸易站的作用;其中,奴隶占极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西印度群岛产糖殖民地的发展增加了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之后。不过,非洲很少受到18世纪英、法竞争的影响。争夺这块大陆的真正的斗争直到19和20世纪才来临。相形之下,印度与北美洲的那些殖民地相似,是英、法激烈冲突的地区。17世纪初,英国人被荷兰人逐出东印度群岛后,便退到印度次大陆。到这一世纪末,他们已在印度营建了四个较大的据点,东海岸的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西海岸的苏拉特和孟买;苏拉特是印度最早的英国贸易站,孟买则是葡萄牙公主于1662年嫁给查理二世时作为嫁妆带给英国的。1604年,法国人已组织了他们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但它很快就开始不起作用。它于1664年复兴,到这一世纪末,法国人在两个较大的据点——加尔各答附近的金德讷格尔和马德拉斯附近的本地治里——安置下来。
对殖民地利益的激烈争端促成了在17和18世纪里多次战争的发生: 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英荷战争.随着威廉三世的继位使英国和荷兰联合反对法国。1689年直到1763年接连四次的英法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有两个方面:欧洲方面和海外方面。欧洲方面的战争是围绕王朝野心、尤其是法国路易十四和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野心进行的。海外方面的战争则起因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印度的势力均衡、在美洲的相冲突的领土要求、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条件以及对世界商船航线的控制。这些战争载入历史的名字为:奥洛斯堡联盟之战或威廉王之战(1689—169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或安妮女王之战(1701-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或乔治王之战(1743一1748年),七年战争或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1756-1763年)。随着英、法之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战争破干1756年降临到印度。西班牙于战争晚期站在法国这一边参战,因此,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作为补偿,法国把路易斯安那西部即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给予西班牙。就欧洲而论,条约允许普鲁士仍占有西里西亚、成为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对手。然而,对世界历史来说,具有远为重要的意义的是巴黎和约的海外影响。根据和约条款,法国遭到了甚至比荷兰在17世纪、西班牙在16世纪所蒙受的更为耻辱、更为彻底的失败。西班牙和荷兰虽然威信扫地,但各自仍保有大量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和菲律宾群岛,荷兰殖民地在东印度群岛,而法国,不仅威信丧尽,还被剥夺了其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英法百年战争最后以英国的压倒的胜利而告终。一个原团在于,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霸权。英国胜利的另一原因是,移居殖民地的英国人较法国人多得多。再一重要因素是,法国土壤较英国土壤肥沃。法国的农民群众深深地依恋自己的土地,他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收入,无须求助于移居外国。英国工业的惊人发展也有助于英国在海外竞争中的成功。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它为殖民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本;此外,英国工业对海军建设有充分准备。
F. 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说,世界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掠夺、瓜分、殖民的历史。在殖民时代,世界各列强纷纷抢夺殖民地,并为此而大打出手。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非洲同样成为争夺的对象,而最终法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所以,非洲不少国家在语言、政治制度、城市建设风格等等方面都存留很多法国元素,他们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感,到如今法国对非洲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那么,法国实力并不算很强为何能成为非洲最主要的殖民者?又是怎样把法国元素注入非洲而且至今仍有影响力呢?
地缘优势为扩张提供便利
法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与非洲仅隔着地中海,法国在北岸,非洲在南岸。这样的地缘优势,让法国和非洲一直有着较多的联系,在非洲的北部法国人的活动就相当多。16世纪,伴随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让法国人看到了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好处。所以作为当时欧洲主要强国的法国,也很快地走上了对外殖民侵略的道路。
1624年,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沿海,建立了第一个贸易站点。起初,法国人对这里的贸易往来和殖民扩张并不感冒,主要从事贩卖廉价黑奴,贸易和殖民的重点还是在亚洲和美洲。但不幸的是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也看好了亚洲及美洲的殖民地,结果在争夺中法国惨败,元气大伤。尽管如此,法国人并没有放弃殖民扩张的野心。这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对法国有明显地缘优势的非洲大陆。
1830年,法国出兵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并逐步加强了对阿尔及利亚的统治。从此,法国从阿尔及利亚开始,由北向南不断扩张,努力实现在北非、西非乃至整个非洲建立殖民霸权的梦想。
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在非洲展开了空前的殖民扩张。北非以阿尔及利亚为起点,在其周边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划分势力范围,并把摩洛哥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中非和西非,绝大部分国家也都纳入到了法国的势力范围之中。就连远在东非的吉布提都未能幸免。
至此,法国与隔海相望的非洲联系更加紧密,并在这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对非洲产生无法估量深刻且深远的影响。
直接具体的殖民管理统治
正是有了法国殖民非洲的这段历史,使目前的非洲61个国家和地区中,说法语的国家就有31个。事实上现在法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有较大影响。法国在非洲驻军数量和拥有军事基地数量仍然是最多的国家。尽管法国实力和影响力呈衰弱的趋势,但在非洲的话语权仍举足轻重。现在法国仍然垄断很多非洲国家的矿产、电信和能源等行业,也是很多非洲国家进出口的首选市场,所以非洲离不开法国,法国也离不开非洲。
所以,非洲不仅难抹殖民时期的印记,而且现在的影响仍在继续。其实自从法国登陆非洲大陆,上苍就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不管是殖民时代,还是后殖民时代,法国在非洲的历史印记无法抹去,而且他们之间又爱又恨的情感注定要继续下去。
G. 法国攻占越南时稳扎稳打,为了稳固殖民还做了什么
其次,法国人深刻吸取了古代中国的教训。在入侵越南之前,法国人就做了充分准备,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数次伐越不下的往事,经过一番详细谋划,越南殖民当局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而非元明两朝那样直入越南首都,擒杀越南王室。为了彻底拿下越南,法国人打完一城后并不会乘胜追击,而是主动停战巩固,派遣官吏与顺民安抚当地百姓,甚至不惜花费粮食布帛来收买人心。在逐步蚕食政策的影响之下,越南朝廷无法组织起有效且大规模的抵抗力量,长此以往,法国人自然不愁无法攻克越南全境。
最后,法国人为了安抚越南百姓,又采取了奴化教育。由于越南自古处于中华儒家文化圈内,儒家文化在越南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令法国人十分头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法国人决定从骨子里改变越南人,先是废除汉字,结合越南当地发音并利用罗马字母创造越南语,以此教育幼童和学生,再配合宗教传播影响。短时间内,越南的整个文化体系就遭到侵蚀,迅速出现一大批乐于接受西方文化与殖民统治的百姓,有效稳固了法国的殖民统治。
H. 二战期间,法国完蛋后,法国那些海外殖民地命运如何啊
二战中,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大体分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接被交战双方占据了.如日本占领了印度支那,英国占据了叙利亚、黎巴嫩及马达加斯加,德国抢夺了突尼斯.
第二种情况是原则上听任于维希政府.这主要是北非的一些殖民地,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这些地方离法国本土较近,离纳粹的势力范围也较近,不敢太靠近美英.而且他们在英国搞"弹射器行动"中被打得很惨,对盟国怀恨在心,所以暂时承认维希政府.这些殖民地在二战后期被美英登陆北非时强行攻占,当地驻军做了有限的抵抗.
第三种情况是保持倾向同盟国的中立.这主要是法国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他们完全处于美国强大军事力量威慑之下,不得不表面中立,实际上帮助盟军。1943年后,它们就完全投向自由法国阵营。
第四种情况是倒向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这主要是西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麦隆、刚果、乌班吉、加蓬加上法属印度等地。戴高乐成立自由法国后与这些殖民地取得联系,自由法国军队与维希军队在加蓬和喀麦隆进行过激烈交战。戴起家的兵力主要来自这些地方,并组织过解放埃塞俄比亚的战斗。戴从东非得到的最值钱的家当是达喀尔的舰队,法国人刚解放时看到强大的黎得留号战列舰挂着法国国旗归来激动得眼泪花花的。
总之, 法国各殖民地在二战中态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处在谁的势力范围内。
I. 法国文学家雨果在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愤怒声讨,这是为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非人道的强盗行径,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雨果对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愤怒声讨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站在道义的立场上对侵略战争、殖民政治的声讨以及对其的无情鞭斥,和对和平的渴望。雨果虽然是法国人,但是法军的行为不是为法国人民造福,而是单纯的抢掠和破坏。帝国主义政府对外战争只是殖民扩张与资本输出,而法国人民也深受战争之苦,雨果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法国政府的不满。也表明雨果正直,公正,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
求采纳
J. 二战法国投降后,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命运如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二战时期法国的表现的话,那么我认为,用“瞠目结舌”无疑十分合适。一直以来,作为欧洲乃至世界上毋庸置疑的大国之一,法国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靠着先发制人以及数百年的积累,到二战前夕,法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大国,法国拥有的殖民地高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各大洲几乎都有法国的殖民地。除了英国,甚至将法国称之为日不落帝国,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
例如,1940年8月到11月之间,法国位于非洲的大面积殖民地,如乍得、刚果、喀麦隆、乌班吉、加蓬等地相继加入自由法国。而在此之前,英国占据的法国殖民地,例如叙利亚、黎巴嫩、北非等地,也被归入了戴高乐的领导之下。
因此,二战时期法国投降之后,法国的殖民地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在包括自由法国在内的盟国手中,这部分殖民地也是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被轴心国,也就是德国和日本占据。
第2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躺赢的法国不但获取了5大常任理事国的职位,同时,几乎没有什么人员损失的法国,又野心勃勃的试图恢复它位于海外的庞大殖民地。不过,随着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法国的殖民地大国野心也被雨打风吹去,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部分法国殖民地都已经宣布独立,法国再次缩回了欧洲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