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国人除了分布在法国,还主要分布于世界哪些国家
法国主体民族。另有部分居住在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及加拿大,瑞士,安道尔,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荷兰以及法国过去的殖民地和现在的殖民地与海外省(地区),如加蓬,法属圭亚那,留尼汪等国或地区。属欧罗巴人种,主要有3种类型:南部大多为地中海类型,中部大多为阿尔卑斯型,北部大多为大西洋波罗的海型。使用法语,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有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大部分人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新教。法兰西民族的先民主要是古代的克尔特人部落。他们于公元前4世纪来到今法国地域,排挤或同化了利古尔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罗马人把他们称作高卢人。至公元51年,整个高卢为罗马帝国所征服。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法兰西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开始了罗马化过程。到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时,高卢人与罗马移民已共同形成罗马化的高卢人,又称高卢罗马人,他们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基础。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大批日耳曼部落入侵,是法兰西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萨利安法兰克人部落在酋长克洛维率领下,联合其他部落于 486年建立法兰克王国。克洛维在罗马教会的支持下,不断扩大疆域,到6 世纪中,已包括高卢全境和莱茵河以东日耳曼人的本土,成为欧洲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843 年查理曼大帝国分裂,莱茵河以东的德语地区成为东法兰克王国,并开始被称作法兰西。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现代民族最终形成的阶段。革命的过程促进了民族的统一。法兰西人的经济和文化发达。
㈡ 法国人是什么性格
保持法国特性,法国会在一些知名项目中投资,并赚取利润,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既有利于法国形象,又有利于法国商业。
英法海底隧道是重点建设项目,并且也是运输业的一次成功之举,它将英国和法国紧紧连接在一起。乘坐欧洲之星列车是通行于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的主要方式之一。
欧洲之星始建于1994年,是由法国和比利时国家铁路和伦敦大陆铁路共同创建的合资企业,其列车时速达186英里(300公里)。
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人们研制出新型高铁线,使得伦敦市中心到巴黎市中心的行程从过去的三小时缩短至现在的两小时十五分钟。
法国人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法语的尊崇。学生必须学习法语的正确表达,尤其是法语的正确书写。书面法语比在美国或英国使用的书面英语要正式得多,法国人不注重自由表达,他们更重视正确的语法、拼写和发音。
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法语一直是外交语言,也是有教育素养的人使用的语言。1635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也就是路易十三的首相,创立了法兰西学院。当时人们不准说地方方言或土话,学生在学校说方言就会挨打,在法国殖民地也是如此。
今天,法国人仍然奉行净化法语的原则。法兰西学院仍然负责保护法语,并始终竭尽全力地与外来词语做斗争,特别是在IT行业、餐饮和传媒行业中的外来词语。也许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依然存在“英式法语”和俚语,但是人们仍旧关注正确的思想和表达。
语言并非只是保护“法国特性”的思想武器,法国人民对法语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电视节目中语音游戏类节目同肥皂剧一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听写大会》观众多达700万人,一场听写比赛可吸引30万人参加。
所有这一切造就了这样一个结果,那就是法国人不会因为您会讲几句磕磕巴巴的法语就对您大加赞扬,他们希望您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如果您没有这份自信,那么您最好还是把英语说清楚吧,同时对自己不能讲法语向他们道个歉。
法国人因为热爱他们的语言,所以也热爱他们的文学艺术。法国人阅读范围十分广泛。与其他国家相比,法国的政治与艺术有更多共融之处。
安德烈·马尔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战争时期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和政治家。
㈢ 法国人有什么特点
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渴求自由,纪律较差。
法国的风土人情:
注重服饰的华丽和式样的更新:妇女视化妆和美容为生活之必需。时间观念强,工作计划性强,奉行“女士第一”的原则。习惯行握手礼,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施吻手礼。少女常施屈膝礼。男女之间,女子之间及男子之间,还有亲吻面颊的习惯。社交中不愿他人过问个人私事。反感向妇女赠送香水及初次见面就送礼。
信仰禁忌:大多信仰天主教。忌“13”和“星期五”。忌黄色和墨绿色。忌孔雀和仙鹤。视菊花、杜鹃花与核桃等为不祥之物。喜爱艺术和娱乐活动。
饮食特点 :法国人会吃,也讲究吃。法国菜风靡世界。法国人喜欢吃蜗牛和青蛙腿,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喜欢喝酒。法国菜的特点是鲜嫩。法国人也非常喜欢中国菜。
服饰 :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
㈣ 法国人为何各种热衷于“革命”
这和他们的人文文化,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有关。在历史上法国就爆发了多次的革命,而巴黎作为法国首都,更是革命的首要地,首都巴黎位于塞纳河与马恩河交汇口,而且背靠平原,巴黎立于这个发达的水系交通网中,因此就成为了大平原居民与周边贸易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有了这样一层关系,这个城市不仅能够吸收到很多的外来文化,对法国的影响力更是深远。
法国的高福利高税收制度堪比北欧人民福利好,工作少,假期多,于是就有了许多时间考虑起了诗和远方,于是他们更加懂得浪漫,懂得生活,这些生活质量一代一代的相传,就形成了法国固有的人文文化,这些人物文化又不断的影响后人,在后人的不断追求中,更多人也愿意站出来为自身的利益考虑,为更多的人谋得福利,因此他们利用变革,向政府提出要求。
㈤ 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针对埃及金字塔提出了哪种假说
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追溯至20世纪初。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字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当博维在大金字塔参观时,进入王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走出而死亡,然后被丢在垃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博维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他在回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米的大金字塔的模型,并将其四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位置相同的距底部三分之—的高度之处。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没有腐烂。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东西全都不会腐烂。最后,他得出一种假设,或称为一个定理: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模型内的震荡波,使内部的物体“脱水”而不腐。这种特性不局限于胡夫金字塔模型,其他形状和大小的金字塔模型也能对物体产生同样的作用。金字塔这种神奇的力量是否早已被古埃及人所认识?修建金字塔是为利用这种神力吗?往事逾数千年,已无人能答了。
㈥ 法国人的一般特征
社交礼仪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义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㈦ 法国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人有什么特点
首先,法国人有漫无止境的高傲。他们自我感觉超好,他们是世界中心,是自由民主的先锋。其实,要是看了历史上的法国文学家的着作,就知道了这个国家政治层面的东西不太透明。政客严重影响舆论导向。举个例子,08年的时候,在法国很多人都认为西藏应该独立出去。但是,你要是深度询问他们会发现言论要么差不多(和官方新闻说的一样),要么说别人都这么说我就这么说了。你在问问他们克西嘉岛的问题,他们经常会对西藏的问题无言以对。总的来说,他们漫无止境的高傲,就是建立在自我感觉良好和对外界的无知。 其次,我来谈谈罢工。不要以为所有的罢工都是对权威对抗,只不过是一小部分生活娱乐得一部分。就和度假,上班一样,每年总要罢工一下。很多法国人其实是很不喜欢罢工的,对于罢工可以说是很无奈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早上去上班,结果下车的时候,司机和我说,下午有greve,所以没有车了。他说他也不想罢工,可是油价涨了,公司希望通过罢工得到补贴。所以罢工总结起来,与其说对权威对抗,不如说是保护自己利益,侵害很多无辜人民的利益。 最后,喜欢外国文化。这方面其实是为了满足他们对外界好奇心。你可能会说,他们喜欢中国菜,他们喜欢汉字书法,其实,这和法国男人喜欢街上每一个漂亮中国姑娘搭讪一样的。就是好奇而已。所以,你在大街上才能看到法国美女穿一个写有“物美价廉”的衣服逛街。再说说他们的外语水平,北边有荷兰,德国,东边有瑞士,卢森堡。这些比起法国人学习语言来说,好像出发点就不一样。有一次,我在party上说我来自中国,结果有人和我说他会说汉语,说一句“kuniqiwa”(我不懂日语,日语你好的音译)。我的在美国留学的房东曾经和我说,你说法语是为了变成绅士,说英语是为了交流,所以,你学英语就行了。
㈧ 谁知道法国人有什么特点,法国有什么风俗
【民间风俗】
一、社交礼仪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 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二、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三、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法国饮食颇具特色,因之久负盛名。其烹调技术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许多法国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流大饭店的大厨师大半是法国人。法国是香槟酒、白兰地酒的故乡。人们认为除夕之夜家中若有剩酒,来年便要交厄运。法国人最爱吃蜗牛和青蛙腿,如果你点这两道菜,陪你的法国朋友定会十分高兴。如今,巴黎对蜗牛的消费逐日扩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蜗牛的食品店。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薯仔丝。世界饮酒冠军法国人,尤其爱饮葡萄酒。她们吃饭很讲究菜肴和酒的搭配,如:吃鱼饮白葡萄酒,吃肉饮红葡萄酒。香槟在葡萄酒中,是一种最美好的酒,因为它制造费时,过程繁杂,所以在价格上就不会很便宜,而且被称为最富魅力的酒。在婚礼,接待,或正式餐会中固然必需,其他方面的用途也很广,诸如佐食蚝、火腿、点心等。不过一般人都是以食物的类别,来决定其所该饮用何种味道的香槟。一杯冰凉的香槟,也是开胃的圣品,如果需要,可在酒里加块糖和数滴苦精( BITTERS ),再加一片柠檬皮,就成了一杯香槟鸡尾酒。此外,香槟还可以用于烹饪。法国人还特别爱吃奶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达 400 多种,其肖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奶酪王国 ” 之称。
【习俗禁忌】
1、法国的国花是鸢尾花。对于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
2、法国的国鸟是公鸡,他们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 法国的国石是珍珠。
3、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
4、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
5、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味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男士向关系一般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㈨ 法国人的祖先到底是什么人!
如果说“龙”算是中国的象征动物的话,法国的象征动物就应该是“公鸡”。法国人的祖先是高卢人,而在拉丁语中“高卢”就是公鸡的意思。早在公元1659年,法国工匠就经常使用公鸡的形象来装饰建筑物。1665年,法国制造了第一枚以公鸡为图案的勋章。在此之后,法国军队的军旗也绣上了公鸡图案,取代了法国王室的标志:百合花徽。虽然在法国的大革命年代以及七月王朝和第三共和国时期先后做过几次尝试,但法国从未把公鸡定为正式的民族象征。公鸡被拒绝的原因据说有两个:首先,选择一个动物作为象征本身就多少带有某种封建纹章的意味;其次,公鸡再怎么说也不过是一种家禽,毕竟不如狮子或雄鹰一类的象征威风。尽管如此,公鸡所代表的“傲慢、好斗”性格已经几乎被公认为“法国式的性格”,在法国官方印发的有关“法兰西共和国及其象征”的小册子里也承认:“公鸡的品格,就是非常法国化的着名品格。”
法国人对以法语为代表的本国文化的“执着”的确很有些公鸡风范。据说法国的语言警察们一直在为捍卫法语的纯洁性而不懈努力,而早些时候更有消息说法国人准备在互联网上推广法语。法语学会(Académie Francaise)是一个为维持法语的纯洁性而成立于17世纪的法国国家机构。该机构在2001年年初发行了一本专门为英语互联网术语而创造的对等法语术语词典。但让法国人尴尬的是:目前互联网上的法语内容并不多。(www.excite.com在2001年曾经对它可以搜索到的的几亿个网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只有2%是法语网页,德语和日语网页却分别占了5%和7%。另一项在法国国内进行的调查则显示:大多数法国人都完全明白“B-to-B”的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英语。)
如果说“互联网”或是“B-to-B”这些东西太“美国化”,法国人可以置之不理的话,被认为是法国新一代全球化企业的精英代表人物的法国Vivendi Universal公司的总裁让-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在2002年新年降临之际所说的一句话可真的让法国人火了。梅西埃当时在美国曼哈顿他的新住所里断言:“法兰克法国(Franco-French)的文化例外(cultural exception)已经消亡了。”
Vivendi Universal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传媒公司,旗下拥有Universal Music Group以及Universal Studios等名声显赫的品牌,2001年年底因投资USA Networks、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而备受欧美各界瞩目。法国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化事业一直受到政府资助,因此梅西埃的这番言论最强硬的反对意见无疑来自原来政府资助体系的受益者:艺术家与除Vivendi以外的电影制作商。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指责梅西埃的这种说法是“往法国政治家以及专职电影制作人员脸上吐口水”;去年大获成功的电影《爱美丽》的制片人克劳迪.奥萨德(Claudi Ossard)相信:在法国电影业正大量得益于政府支持时说这种话无异于自杀;另一名着名法国电影制片人拉乌尔.吕兹(Raoul Ruiz)则表示:“梅西埃的所作所为已经很像一家美国制片公司的头目了。”
所谓“梅西埃事件”激起的最有趣也最意味深长的反响还是来自法国政界。法国各派政治家似乎都意识到:捍卫法国文化远离“全球化”或者说“美国化”的影响是在今年春季大选中最容易讨好民众的立场,因此从左派的共产党、绿党、社会党一直到保守的共和党乃至极右翼的国民阵线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和梅西埃的言论明确划分了界线。社会党的文化部部长凯瑟琳.达斯卡(Catherine Tasca)很快就声明:“这是一个希望在大西洋的另一岸发展他的企业公司老板的言论,绝不代表政府的态度。”她的说法迅速得到法国右翼党派的应和,后者认为法国文化自1997年登上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后至今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最近也对这场争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说法是:“把艺术与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心智不健全的做法。”
对一个它的饮食、绘画、文学以及电影已经在几个世纪里为全球所认可乃至景仰的国家来说,法国对自己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地位有所关注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那段时间,一直在困扰法国人的就是“可乐殖民”问题。当时已经从“可乐”问题中引发了一系列如何使法国语言、饮料以及艺术远离外来文化威胁的辩论。尽管现在的情况证明大多数法国人对可口可乐、麦当劳、美国电影以及迪斯尼乐园进入他们的文化生活表示了接受,但他们当然绝对不会容忍来自外国的文化取代法国原有的文化遗产。被相信对法国构成威胁的“文化异类”并不只来自美国。去年年底,英国烹饪书作者德里亚.史密斯(Delia Smith)试图在法国出版她的着作时也引起了一阵风波。当谈及“反全球化运动”时,人们自然会提到更多的与法国有关的事件与人名。1999年洗劫了一家麦当劳餐厅的若思.博韦(José Bové)就是一个法国人;法国还是Attac组织的大本营,这个组织为对抗全球化潮流而专门推出了一项以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的名字命名的税收办法。但这些还都毕竟算是“一致对外”的,“梅西埃事件”却让法国人第一次感到了来自本国内部的威胁。
如今法国各媒体都相信:“全球化”将是在未来几个月里在法国政界频繁出现的一个话题。其实“梅西埃事件”本身并不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法国国内面临的经济增长缓慢以及失业率增加这些比拍电影更要命的问题可以更容易地归咎于自由贸易与外来竞争,而一场迫在眉睫的大选也会逼着所有的竞选者在这一问题上表态。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在法国这样一个其居民习惯于找政府寻求指导、庇护以及就业机会的国家里,政治家们不会承认他们对这种形势无能为力。如今能算得上站在梅西埃一边的只有法国自由党的候选人阿兰.马德林(Alain Madelin),而他在民意测验中只得到了5%的选票。照此情形,无论是谁获得了今年春季大选的胜利,包括那套旨在补贴法国电影制作业的复杂电影税收体系在内的“法兰克法国的文化例外”仍然会生存下去。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这听起来挺像一只高卢公鸡的志向,只可惜这段话也是一个美国人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