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告诉我,什么是“不败而败”
不败而败的意思是本来不可能失败的,最后却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不败而败要结合中法战争(清法战争)的过程来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前期,中国面临劣势,清政府通过调整军机处、替换统帅等措施扭转了战争局面,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但清政府却与法国重启谈判,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最终的结果是不败而败。
(1)马尾岛战役中法国的舰艇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可以一分为二去看,不利的一面是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获得了更多非法利益,但同时对中国海防的建设也有着促进作用。
1、不利影响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2、积极影响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2. 对国际法的拘泥和对外事务的谨慎,是怎样让清廷输掉马江海战的呢
在十九世纪末期,清政府与法国在福建马江入江口一带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此战中,中国战舰被法军舰艇围堵在马江江面上,狭窄的地形让它们难以躲避敌人的炮火,导致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地面上的炮台等防卫措施也被毁坏殆尽,此战对清政府的东南海防造成了巨大打击。
而在此战开战前,清政府本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布置,也能够加强对于法军舰艇的防范。但是在法军进驻海港五周的时间里,福建方面却始终没有做好布防工作,这为之后海军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在停泊了五周并且已经完全掌握了马尾军港的主动权之后,在8月25日,法军主动向清军开战,他们显示迅速摧毁了在马江江面上停泊的福建海军军舰,当时福建海军的十一艘新式军舰,有九艘都在此战中沉没。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旧式军舰以及鱼雷艇被击沉。在取得了海战胜利之后,在次日法国海军又炮轰福建船政局,并且将安南,北岸上的炮台也尽数摧毁,福建海军经营多年的防线毁于一旦。
3. 中法战争,法国战败的原因
红河三角洲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6�0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大权操在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容是: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军突然到谅山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藉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 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自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编辑本段镇南关大捷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1885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见彩图 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布防图 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使清朝军队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 中法双方议和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
4. 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为什么不堪一击
1884年(清光绪十年)8月,在中法战争中,法国远东舰队在福建马尾全歼中国福建水师的作战。
位于福州东南的马尾(亦称马江),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福建海军和船厂均在港内。从1884年7月中旬起,法国军舰就陆续闯入闽江口,进泊马尾。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钦差命办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和福州将军穆图善等人,根据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训令,对法舰的侵入不但不予拦阻,反而给以热情款待,同时命令各舰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于是,法舰在马尾港进进出出,自由自在,而中国军舰则处在法舰监视之下,不得移动。8月17日,清政府见和谈无望,下令沿海沿江各省加强防备,但对马尾方面,仅指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入,并未解除不得主动出击的禁令。当时,马尾一带有福建水师军舰11艘,江防陆军20余营。但由于清政府和战不定,前敌诸将昏聩无能,水陆各军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的周密计划,加之装备不良,弹药不足,因此,总的兵力虽然较法国方面占优势,但战斗力却很弱。法舰利用中法双方正在进行谈判之机,以“游历”为名,陆续闯入闽江口,上驶至马尾,伺机启衅。此时,清政府仍幻想议和,传令海陆军不得先发起攻击,使法舰得以在港内与福建水师舰艇首尾相接共泊一处。8月22日,法国政府鉴于进犯基隆受挫,勒索赔款无望,电令远东舰队消灭中国福建水师,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立即决定次日午后退潮时发起攻击,孤拔决定于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转移方向时开战。当时,泊于马尾的法军舰8艘,1.45万吨,另有鱼雷艇两艘,还有两艘军舰在金牌、管头一带江面,阻止清军塞江封口,保障后路安全。参战法舰共有重炮77门,总兵力1800人。福建海军军舰11艘,6500吨,炮45门,兵员1100人。从吨位、防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等方面比较,法舰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孤拔选择退潮时开始攻击也对法舰有利。这是由于当时系泊用船首,船身随潮水涨落而改变方向(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落潮时,船头指向上游)。孤拔选择落潮时开战,可使大部分中国军舰位于法舰之前方,暴露在法方炮火之下,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23日晨8时,法驻福州副领事向闽浙总督何璟发出通牒,限令福建水师于当天下午退出马尾,否则开战。何如璋得知后,竟然对福建海军将士封锁消息,并企图要求法方延至24日开战,遭到拒绝后,才匆忙下令进行临战准备。13时56分,孤拔趁落潮之际大部法舰舰首指向福建水师舰艇的有利时机,下令发炮攻击。清军舰艇未及起锚,即被法舰第一阵炮火击沈两艘,重伤多艘。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福建水师官兵义愤填膺,仍然奋起还击。旗舰“扬威”号在驾驶官詹天佑和管带张成带领下,不顾何如璋的禁令,事先作好战备。当法舰开炮时,立即沉着应战,用尾炮击中法军旗舰“伏尔泰”号,击毙法军6名。法军鱼 雷艇击沈“扬武”号,中国岸防大炮随即命中这艘鱼雷艇,使之锅炉爆炸,丧失作战能力。“福星”号炮艇在开战时就受了重伤,但它们立即亦砍断锚链,转向冲入敌阵,瞄准敌旗舰猛烈射击,连续命中。后遭敌舰三面围攻,火药库中弹爆炸,全艇官兵壮烈殉国。“扬威”号在法舰开炮后,也立即勇敢回击,当它在两艘法舰的夹击下被打穿船体后,舰上官兵置生死于不顾,仍然顽强发炮挫伤敌舰,直到被敌鱼雷艇击沈前的刹那间,还发射出最后一发炮弹,重伤敌舰长和两名士兵。“飞云”号、“福胜”号也都临危不惧,奋战不已,直到船沈。经过约30分钟炮战,福建水师11艘舰艇除两艘驶向上游搁浅外,全被击沈,伤亡700余人。法军仅有两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余为轻伤,死伤30余人。24日,部分法舰乘潮上驶,炮轰福州船政局造船厂,使船厂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击毁附近民船。此后,法舰沿江下驶,逐次击毁两岸炮台,清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于30日全部驶出闽江口。清廷消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严重束缚了前线将士的手脚,加之前敌将领昏庸怯战,致遭此败。26日,清廷不得已向法国宣战。
点评:此战,以福建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结束,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清政府战略指导上错误。清政府自中法开战以来即存妥协求和之心,和战不定,始终不敢鼓足勇气与侵略者决一死战。在法舰频频进入马尾港的危急情况下,仍死守衅不可自我开的教条,从而丧失了先机制敌的条件。二是清朝前敌官员不谙军事,书生典兵,在法舰进泊港内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不预作准备,反而约束将士不准先敌开炮,不能报据战场情况临机处置,结果只能被动挨打。三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福建海军军舰多系木壳,防护力不强;重炮少,形不成强大火力,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难以作有效的反击,致使全部被敌击沈。马尾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创建以后进行的第一次大的战斗,结果却如此之惨。这里不仅有清朝政治腐败这一根本原因,还有军事思想落后的因素起作用。清军的单纯消极防御思想是马尾海战惨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值得认真记取
5. 中法马江战役的马江之战
七月初二日(8月22日)下午5时,法国舰队司令孤拔收到攻击马尾的电令,即让法国驻福州副领事从舰上赶回福州通知各国驻福州领事及闽浙总督,另派人通知马尾罗星塔下游的英、美军舰和各国商船。又于当晚召集各舰舰长发布作战命令和进行具体作战部署,决定第二天下午2时左右(预估时间)退潮时开始攻击福建水师。
七月初三日(8月23日)上午9时至下午1时30分的涨潮期间,法国舰队各舰处于不利阵位,孤拔提心吊胆坐镇指挥台,惟恐福建水师抢先动手。而尽管早有谕旨“统筹全局、设法出奇”的重托和六月二十四(8月14日)以后清廷屡颁“倘法国竟将照会置之不复,亦不退出兵船,惟有即与决战”及“日前法人如有蠢动,即行攻击,毋稍顾忌”等电旨,在福州和马尾的军政大臣依旧畏敌避战,连一贯积极主张先发制敌的张佩纶也一反常态,至临战前仍坐等观望,等待清廷直接下旨开战。闽浙总督府于开战当天中午(约11时至下午1时)接福州法国领事馆送达的开战照会时,竞错看为第三天开战,待搞清是当天开战时,才惊慌失措,电告马尾,时间已临近下午2时,来不及向福建水师下达作战命令。此时,法国舰队已做好攻击福建水师的战斗准备。
下午1时30分,马尾港开始退潮,在调转舰身时,法国舰队各舰暗中慢慢起锚。近在咫尺的福建水师各舰看见法舰的备战活动,也暗中准备,松开锚链以便尽快启航,清军的一些小炮船及武装民船也慢慢向法舰靠近。法国舰队司令见中国军民的备战情况也胆战心惊,不到照会规定的开战时刻,即于1时45分提前升起攻击信号旗。1时56分,法国旗舰“伏尔达”首先开炮攻击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和靠近它的清军各种小艇,其他法舰也向福建水师各舰展开炮火攻击。在法舰炮火掩护下,45号和46号鱼雷艇冲向上游,分别向“扬武”号和“福星”号发射鱼雷。“扬武”号虽早有戒备,因上级保持沉默,以致备而未战。退潮刚调转舰身时,即遭敌舰、敌艇攻击,舰身中炮、中雷,受到重创。
“扬武”号管驾张成和全舰官兵沉着应战,一面用尾炮反击敌舰,一面艰难调转舰身以主炮和舷炮作战,在险恶条件下将敌46号鱼雷艇击伤,敌艇长重伤,数人毙命,“伏尔达”号也中数炮,毙敌多名。“扬武”号重伤搁浅,大部分官兵牺牲,张成等少数官兵舰沉后落水,被岸上军民救起。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的搁浅沉没,使各舰群龙无首,失去指挥联系中心,陷于各自为战的困境。法国舰队一梯队各舰在旗舰发出攻击信号后,迅速向上游的福建水师攻击,遭到炮火攻击的福建水师各舰和武装民船多数不及起锚调转船身,以尾炮与敌舰的前主炮对抗,陆续中弹沉没,只有“伏波”号和“艺新”号受伤后驶往上游林浦搁浅。福建水师各舰官兵在遭敌突然袭击受到严重伤亡情况下,不畏强敌,冒着硝烟弹雨,拼死与敌舰战斗。靠近旗舰“扬武”号的“福星”号,战斗一开始,就遭敌舰“伏尔达”的炮火轰击和45号鱼雷艇的鱼雷攻击,中弹起火,管驾陈英仍然驾舰来回冲撞敌舰,不时发炮攻击,威震群敌。“福胜”号和“建胜”在督带吕翰、管驾叶琛、林森林指挥下,在各舰中最早调转船身向“伏尔达”号和“益士弼”号开炮还击,屡中敌舰,自身也在敌数舰交叉炮火下中弹进水,官兵不顾安危,战斗不息,直至舰身下沉,还在发炮还击。
“永保”号和“琛航”号是无火炮的运输舰,海战开始后,遭敌“蝮蛇”号和“豺狼”号炮击而起火,舰上官兵不顾生死,驾舰冲向敌舰,以求同归于尽,途中连中敌弹而沉没。
停泊在马尾江面南侧的福建水师“飞云”号、“振威”号和“济安”号,在海战时,很快就被敌舰第二梯队4艘巡洋舰的强大炮火齐射所吞没,“振威”号靠近敌舰,首当其冲,舰身多处中弹倾斜,管驾许寿山指挥若定,一面下令开炮还击,一面开足马力驾舰冲向敌舰,作最后拼搏,前进中又连中敌弹,引起弹药库爆炸,在沉没前仍向敌舰发射最后一发复仇的炮弹,全舰官兵光荣殉国。
“飞云”号督带高腾云在舰上中弹起火时,驾舰全速冲向敌舰,开炮还击,掩护“振威”号,半途中弹沉没。泊于港内的清军数十艘武装帆船、火攻船、杆雷船也各自为战,用不同方式、从不同方位,英勇地与敌舰搏斗,终因攻击力量有限,难以重创敌舰,被敌舰的机关炮火所击沉。
马尾岸上各炮台官兵在海战时,也英勇发炮助战,重点攻击敌旗舰“伏尔达”号和其他巡洋舰,多发炮弹命中敌舰,敌司令孤拔的副官被岸炮击中毙命。因部署不当,缺乏统一指挥,老式火炮性能差,又不能和福建水师各舰密切配合,收效不大,各炮台先后被敌舰炮火摧毁。约经30分钟战斗,福建水师舰船9沉2伤,各种武装小船多数被击沉。
第二天,法国舰队开始重点攻击船厂、岸上防御工事和江面未沉的中国船只。“伏尔达”号等法舰先炮击船厂,毁坏铁船槽,厂内设备遭到一些破坏,但未达彻底毁坏的目的。敌重巡洋舰吃水深,不敢贸然驶向上游炮击船厂,从下游开炮又被马限山所阻。马尾岸上军民严阵以待,迫使敌舰不敢派兵登陆。七月初五日(8月25日)敌人见罗星塔孤悬闽江边,先用舰炮封锁后面可能增援的地段及炮台四周,然后派陆战队登上罗星岛,将3门大炮搬走,再炸毁炮台建筑。当天下午,法舰集中炮击闽安(即亭江)炮台,又派陆战队登岸,运走火炮,将炮台彻底平毁。初六、初七日(26~27日),法国舰队驶向闽江口,沿途对两岸炮台进行轰击或派陆战队登岸爆破。各处炮台设计是火炮射界向闽江口,无法攻击从上游驶来的敌舰,数十年苦心经营的防御设施多毁于一旦。只有长门炮台占据有利地形,加上有数营陆军防守,敌舰无法攻击又不敢派陆战队登陆,得以幸存。
七月初九日(8月29日),法舰“拉加得桑尼亚”号从基隆赶来闽江口,闯入长门水道逞凶,被长门炮台连连击中,前弦装甲被击穿,主炮底座受创失灵,在死伤近10人后慌忙逃窜。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官兵牺牲796人,连同岸上军民伤亡人数,死难者总数逾千人。法国舰队重伤巡洋舰2艘,鱼雷艇1艘,轻伤舰艇3艘,伤亡数十人。
6. 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为了重建北洋海军,还具体扩充了哪些舰艇
甲午战败以后,清政府同日本之间签订了《马关条约》,打破了清王朝“同光中兴”的幻想,宣告了洋务派“自强新政”的失败。同时,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失去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北洋海军,其次也丢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以及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直接管辖,巨额的赔款也导致清朝发展近代产业、工业、强国强军的资源几乎枯竭殆尽,好不容易修建好的旅顺、威海卫军港也拱手相让给了西方列强。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一个致命性原因,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也迫使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生活之中。
清末重建后的中国国海军家底主要有以下舰船,向德国伏尔铿厂订购的海容、海筹、海琛三艘巡洋舰以及飞鹰号鱼雷艇,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厂订购了海天、海圻以及飞霆号驱逐舰,向德国实硕厂订购了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四艘鱼雷艇。
向日本川崎船厂订购了楚泰、楚同、楚豫、楚有、楚观、楚谦六艘浅水炮舰以及湖鹏、湖鹗、湖鹰、湖隼四艘鱼雷艇,
余下的还有自造了甘泉、安丰、联鲸、澄海等七艘小炮艇和鱼雷艇,又向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订购了肇和、应瑞、永丰、永翔、同安、建康、豫章等12艘舰艇,除了在意大利订的鲸波、奥地利订的龙湍、美国订的飞鸿号三艘舰艇未交付之外,其余舰艇先后于1913至1914年来华。
当然,清末福州船政局也向海军提供了建威、建安、福安、吉云、建翼、宁绍号等舰船,此外清政府又向日本订购了4艘浅水炮舰江元、江亨、江利、江贞。
具体的清末后期也就添加了诸如此类的舰艇吧,虽然重建后的北洋海军不再是亚洲第一的实力,但在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后,意大利因在辛丑条约中未能如愿以偿的强租三门湾,竟派遣三艘军舰来华恫吓,实行武力威胁,但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知道意大利的真实实力,凭借海天、海圻等舰震慑了意大利舰队,色厉内荏的意大利终于未敢发动战争,强占三门湾的企图也未能得逞!
7. 求历史上海战~!(要详细)
中日白江口海战(663年)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大唐平百济塔”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露梁海战(1598年)
露梁海战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
海战起因
“倭军攻击釜山图”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但国内仍有一些拥兵自重的封建主难以控制。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丰臣秀吉把国内的注意力引向国外,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的军事侵略计划。作为第一步,向朝鲜提出了“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朝鲜政府的拒绝。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壬辰战争”,日本侵略军乘大小舰船700余艘,由对马岛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陆,分北、南、中三路发起进攻。只用了 2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汉城、开城和平壤。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于是,朝鲜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当时的绘画作品,表现的是中朝军队的一次军事会议
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唇齿相依,且“关白(指日本首相丰臣秀吉)之图朝鲜,其意实在中国。”(明援朝经略宋应昌语,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鉴于这种情况,明朝廷进决定发兵援朝抗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明军入朝参战。翌年初,连克平壤、开城。四月二十日,收复汉城。日军退据南部诸道,并提出议和。不久,实现了停战。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丰臣秀吉增兵北犯。第二年,中朝联军大举反攻,连续奏捷,将日军压缩在朝鲜南部一隅。这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从朝鲜撤军。当时,盘踞在朝鲜东南一隅之日军,除驻蔚山之第一军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万余人,其撤退部署是:东部驻西生浦、梁山、竹岛各部,于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结,候船返国;中部居昌之军,就地上船返回本国;西部驻顺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待东部日军撤离后,分头到巨济岛集结,再乘船回国。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
一、战区地理位置
朝鲜西南海区的自然地理有两大特点:一是地形复杂,岛屿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便于水军依托岛岸,隐蔽机动地打击敌人;二是潮差大,平均可达10米,为远东地区所罕见。涨潮时,水势汹涌。退潮时,水位猛降,大片浅滩迅速露出水面。舰船如不迅速驶离,便有搁浅的危险。
二、双方水师兵力
日本水师在开战时,拥有1000余艘船船,到战争末期已发展到3000艘左右。数量虽然可观,但构造简单,性能较差。装备的武器为铳(即原始的滑膛枪炮)、枪、弓矢、倭刀等。
军博收藏的一件龟船模型
朝鲜水师兵力约为8万多人(占朝鲜总兵力的1/4),拥有船舶488艘,包括战船80艘(每船80人),辅助战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务船26艘。在这些战船中,李舜臣创造的“龟船”很有特色。这是一种大型战船,上覆盖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锥尖。前为龙头,龙口是铳穴;后为龟尾,尾下亦有铳穴。两舷各有6个铳穴,铳穴下有橹8—10支。龟船甲板坚固,机动灵活,攻击和防护能力均较好。日水军呈秀吉之曾说:“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可见朝鲜水师在李舜臣领 导下,不仅武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是一支累败日军的海上劲旅。
明朝投入朝鲜战场的兵力约10万人(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1/8),后来逐渐增加到14万人。其中水师1.3万人,战船500余艘。战船的种类繁多,有福船、楼船、百槽、沙船、苍船、铜绞艄、海舫、八喇虎等,战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枪、矛等冷兵器外,还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机、虎蹲炮等。据史料记载,明军火炮的射程最远可达3000米,而日军的只有100、200米。
三、中朝联军水师的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丰臣秀吉死后,日军分三路从海上撤退。当时,中朝联军水师主力约有800艘战船,部署在古今岛一带海面,掌握了朝鲜半岛西南海域的制海权。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先获悉日军撤退的情报,决定在海上阻击日军,并作出了相应的部署:
1、联军水师主力由古今岛向前推进,前出到左水营、猡老岛以东海面;
2、在左水营建立基地和联合军事指挥所;
3、以一部兵力占领猫岛,封锁光阳湾,截断小西行长所率第二军的退路;
4、以一部兵力在露梁海峡及其以东海域巡逻,监视泗川、南海、固城各地日军动向。
作战经过
驻朝鲜西部日军接到撤退命今后,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撤退。驻顺天之第二军先撤,接着,驻泗川、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
十—日晨,第二军部队登船待发。其先遣部队驶至光阳湾口的猫岛附近海面时,受到中朝联军水师的拦击,退路被截断。为了突破重围;第二军编组了一支冲锋舰队,连日向联军水师发起攻击,均未能奏效,只得向驻泗川、南海之日军求援。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岛津义弘率领下,已经登船,只待涨潮出发,驶往巨济岛,岛津义弘接到小西行长的求援信后,当即率领这支庞大的船队,于十八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峡疾驶,企图突入光阳湾,解小西行长之围。中途与从南海开来之宗智义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万余人,舰船500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露梁海峡。
陈璘、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着手调整部署,决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围和歼灭救援之敌。其作战部署是:
1、以邓子龙率兵1000人,驾3艘巨舰为前锋,待日船队通过海峡后,迂回到侧后发起攻击,切断其归路;
2、以陈璘率明朝水师为左军,泊昆阳之竹岛与水门洞港湾内,待机出击;
3、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朝鲜首相柳成龙亲笔书写的战史
十九日丑时(凌晨1时至3时左右),岛津义弘船队主力大部已驶出海峡,进至露梁以西海面。此时,“月挂西山,山影倒海,半边微明,我船无数,从阴影中来,将近贼船,前锋放火炮,呐喊直驶向贼,诸船皆应之。贼知我来,一时鸟铳齐发,声震海中,飞丸落于水中者如雨。”(《柳成龙惩毖录》卷二第六十八页)由于众寡悬殊,邓子龙部旋即被日船包围,“子龙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气弥厉,欲得首功,急携壮士二百,跃上朝鲜船、直前奋击,贼死伤无数。他舟误掷火器入子龙舟。舟中火、贼乘之,子龙战死。”(《明史·邓子龙传》)陈璘即派副将陈蚕率舰前往支援。
“大败倭寇图”(局部)
与此同时,中朝联军水师左右两路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大岛以东海面之日船队主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朝鲜李忠武公行述》对这场战今作了生动的描述:“两军突发,左右掩击,炮鼓齐鸣、矢石交下,柴火乱投,杀喊之声,山海同撼。许多倭船,大半延燃,贼兵殊死血战,势不能支,乃进入观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鲜水师跟踪追击,进入观音浦,再度与日军血战。陈璘也率中国水师前来支援,用虎蹲炮连续轰击,日船纷纷起火。在—片混乱之中,日军仍垂死挣扎,拼命反击。李舜臣领先督战,中弹牺牲。其子秘不发丧,鸣鼓挥旗,代父指挥,继续同中国水师并肩战斗。到中午时,日军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舰船或焚毁沉没,或被联军俘获。弃船上岸的日军。也为陆上联军歼灭。
海战结局及影响
露梁海战是在近400余年前由中朝水军单独进行的,以切断敌人海上退路为目的的海上战役。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歼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联军水师在这次海战中,密切配合,善于准确判断情况,并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部署,迅速转移兵力,依托岛岸、隐蔽待机,适时出击。先对一部从海上撤退的敌军实施严密封锁,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敌军来援时。又迅速断其退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实施夹击,达到了全歼敌军的目的。
中朝两国水师在统一指挥下,密切协同,英勇奋战,是露梁海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朝鲜水帅统帅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国老将邓子龙奋不顾身,都在激战中英勇牺牲,李舜臣牺牲后,其子仍“麾旗督战,向前不已”,表现了中朝两国军队勇敢善战,前仆后继,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明朝水师部分兵器简介
福船 是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一号称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吃水约3.5米,“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高耸。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为四层,最下一层不可居,惟实土石,以防轻飘之患;第二层乃士兵寝息之所,地柜隐之,须从上蹑梯而下;第三层左右各设水门,中置水柜,乃扬帆炊事之处也,其前后备设木碇,系以棕缆,下碇起碇皆于此层用力;最上一层为露台,须从第三层穴梯而上,两旁板翼如栏,人倚之以攻敌,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敌舟小者相遇即犁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彼海战之利器也。”(《武
备志》)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虎蹲炮
虎蹲炮 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
佛郎机
佛郎机 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佛郎机,本是明代对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统称。正德末年,白沙巡检何儒在来华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优于当时中国的火炮,于是便动员船上中国籍的枪炮匠上岸,为我国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饱,名之曰佛郎机。
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
佛郎机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第二次大沽保卫战(1859年6月25-26日)
海战起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势的海上力量,接连攻陷中国沿海重镇,1858年6月(咸丰八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并约定第二年正式换约。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万难允准”,希望英、法等国能放弃这些条款,同时为防英、法舰队再次入侵,清政府任命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组织大沽和京东防务。
英、法等国政府对从《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并不满足,认为应当借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线前往北京,而是在舰队保护下直闯禁止外国船只进入的大沽口,并拆毁中国军队布设的障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第二次大沽保卫战由此爆发。
双方参战兵力
中国:
清军防守大沽口的主要是僧格林沁、胜保等率领的满蒙军队,分别从黑龙江、吉林、绥远、直隶、北京调往天津,兵力约万人,主要部署:大沽南北炮台3800人,新河1700人,新城500人,双港1000人,天津3000人,营城1100人,北塘1600人。另有临时招募的民勇、铺勇,人数也在万人左右,部署在塘沽至咸水沽一线(4000人)、大津(6000人)。僧格林沁与直隶提督史荣桩亲自坐镇大沽南炮台。
英、法
英法联军前往大沽的舰队共22艘,其中英国蒸汽巡洋舰1艘(舰炮51门,编制520人)、蒸汽炮舰3艘、蒸汽浅水炮舰14艘、蒸汽运输舰2艘,搭载海军陆战队1200余人;法国蒸汽巡洋舰1艘、蒸汽浅水炮艇1艘,搭载海军陆战队100人,舰队司令由英国海军少将贺布担任。另外美国“托依旺”等3艘军舰也参加了英法联军的行动。
海战经过
大沽炮台曾在第一次大沽保卫战中失守,《天津条约》订立后,英法军队从天津撤走。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顿军队,添设大沽海口水师,并在第一次大沽之战被毁的炮台、营盘的废墟上新建防御设施。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纵深防御。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队在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领下到达大沽口外后,立即进行武装挑衅活动。贺布派康墨雷尔舰长和翻译孟甘越过拦江沙,向清军投递信件,要求三日内开放一个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舰8艘,乘风潮之势直入白河内。乘夜暗,曳倒拦江铁戗4架。
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与先期到达的联军舰队会合。清政府为防备英、法联军重新夺取大沽炮台,要求英、法、美三国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陆,由清政府派兵保护,进京换约。并且命令新任直隶总督恒福亲到北塘迎接英、法、美三国公使,又命令沿途地方官吏备办供应,妄为照料。在北京正阳门外预备宽敞房屋三处,作为三国公使的住处。
然而,英、法侵略者一口拒绝从北塘登陆,狂妄叫嚣:“定行接仗,不走北塘”,贺布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他们原定6月24日发动进攻,由于美国公使要求等待美国舰队一同参加,决定把进攻发起的时间展延到25日。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发起攻击。贺布亲率联军舰艇12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到下午2时,联军舰队在完成开进任务后,贺布便以舰艇数艘排除水中障碍物,开辟通路。其余军舰排列在旁,进行挑衅。在此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这样回忆到:“所有炮台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直隶总督恒福再次派遣官员拿照会劝说使节由北塘登陆换约。英、法侵略军拒绝接受照会。
下午3时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贺布立即令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并炮击两岸炮台。“然而一下子,就象变魔术似的,所有本来掩护着炮台大炮的草席都卷了起来,顷刻之间全部大炮一齐开火”,守卫炮台的清军将士开始猛烈射击,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到下午4时,包括旗舰在内的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其余参战的军舰也全部被击伤。联军见势不妙,遂竖起白旗诈降,一旁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也急忙率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调整部署后,继续向炮台攻击。
下午5时,身负重伤的贺布下达登陆命令。英、法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在英军勒蒙上校指挥下,分乘帆船、舢板20余只,利用舰炮火力作掩护,向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企图首先夺取南岸3座炮台。侵略军登陆后,一方面遭到炮台炮火杀伤,另一方面道路泥泞很难前进,同时遭到守军和由新河前来增援的满蒙骑兵的阻击,被迫后撤。是夜,英、法联军又继续进攻,清军在火弹照明下,英勇抗击,又给敌以重大杀伤。激战一昼夜,联军遭到彻底失败,残敌一直溃逃到杭州湾。
海战结局及影响
此次战役,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578人(一说478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阵亡38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战斗中壮烈殉国。
联军的失败在于轻敌。舰队司令贺布少将在闯入河口后,就“认为他已稳操胜券”。僧格林沁也对这次战役作了较深入的评论:“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清军以有备击无备,在火炮射程内突然攻击,集中打击敌旗舰,使其指挥失灵,陷入混乱,从而获得大胜。但由于清军没有航速快、火力强的近代舰艇,因此未能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只好任其安然撤出战区。
马江海战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建有着名的马尾港,是福建海军的基地,也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马尾港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此外,马尾还是清朝最大的造船基地和最大的海军学校所在地。因此,马尾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19世纪80年代初,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扬言,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提出的要求,法国便要占领福州的港口作为“担保品”。
1884年7月12日,法国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7天内满足“撤军”、“赔款”等蛮横要求。7月14日,在孤拔率领下,法国军舰以“游历”为名陆续进入马尾港,马尾港的中国关于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给予法舰“最友好的款待”。
清流健将、会办福建船政事务大臣张佩纶,后娶李鸿章之女为妻,着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
但法国舰队并不是来作客的,进入马尾港后,法舰立即占据有利位置、侦察地形,于福建船政舰队的军舰相邻而泊,给中国军舰、福建船政船厂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清廷特派主持福建沿海防务的会办福建船政事务大臣张佩纶立即发电,请求其他三洋舰队派舰支援,但只有广东水师派了2艘军舰。在搬救兵的同时,张佩纶及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将军穆图善等多次致电清廷询问战守之策,但得到的多是“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之类的命令,于是便不顾水师将领的请战,下严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就这样,海战尚未开始,中国海军的手脚就被束缚起来了。
法国舰队旗舰“窝尔达”
到开战前,先后进入马尾港的法国军舰有10艘,总吨位约15000吨,装备火炮77门,而中国军舰虽有11艘,但总吨位仅9800余吨,装备火炮50余门。且中国舰队的军舰大都采用立式蒸气机,机器在水线之上,又无护甲,极易被破坏,装备的火炮又基本都是前膛炮,既没有装甲,威力、射速又都不如法国军舰装备的后膛炮,更为不利的是,法国舰队还装备了当时的新式武器——机关炮、鱼雷。
法国远东舰队
舰 名 舰 型 吨位 马力 人数 炮数
窝尔达(旗舰) 木壳巡洋舰 1300 1000 160 9
凯旋 装甲巡洋舰 4127 2400 410 21
杜居士路因 铁胁木壳巡洋舰 3189 3740 300 10
费勒斯 木壳巡洋舰 2268 2790 250 5
德斯丹 木壳巡洋舰 2236 2790 250 5
野猫 炮舰 515 120 9
益士弼 炮舰 471 120 9
腹蛇 炮舰 471 120 9
45号 鱼雷艇
46号 鱼雷艇
福建船政水师
舰 名 舰 型 吨 位 马 力 人 数 炮 数
扬武(旗舰) 木壳巡洋舰 1560 1130 200 11
永保 木壳运输舰 1358 150 150 3
琛航 木壳运输舰 1358 150 150 3
福胜 蚊子船 250 389 26 1
建胜 蚊子船 250 389 26 1
艺新 炮舰 245 50 30 5
伏波 炮舰 1258 150 150 5
福星 炮舰 545 80 70 5
济安 炮舰 1258 150 150 9
飞云 炮舰 1258 150 150 7
振威 炮舰 572 80 100 5
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后命丧台湾
1884年8月19日,法国再次向清政府提出勒索巨款的最后通牒,遭到清廷断然拒绝,8月21日法国政府令驻北京代理公使撤旗回国,同时下令孤拔准备开战。22日,孤拔接到法国政府命令,当晚8时法国各舰舰长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于次日下午2时左右,利用退潮转移舰身之机,向中国舰队发动进攻,此时法国军舰可以利用舰艏攻击中国军舰的舰艉,舰艉是军舰最为薄弱之处,极易遭到破坏,而且被限令停泊中的中国舰队即使作出反应,也要做整个半圆形的回转,才能调转船头作战,如此,法国舰队就占有了“决定性的战略优势”。
8月23日上午8时,为避免港内的各国军舰误会,法国舰队将开战通知送达各国领事馆,并告知了马尾港内的英国“冠军”、“蓝宝石”、“警觉”、美国“企业”等4艘军舰。上午10时,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方送来的战书,声明4小时后向中国开战,而何璟竟将此消息对外封锁,直到中午12时过后方才告知张佩纶等人,张佩纶、何如璋闻报后大惊,以中国来不及准备作战为由,命精通法语的福建船政着名工程师魏瀚乘船前往法方,要求延至次日开战。而法国舰队旗舰“窝尔达”号看见中国方面驶来一船后,孤拔随即下令对中国舰队开火,马江海战爆发。时为1884年8月23日下午1时45分。
战前停泊在马尾的“建胜”
当时,福建船政的舰船有8艘环卫船厂:运输舰“永保”、“琛航”泊于船厂水坪前;旗舰“扬武”率炮舰“福星”、 “福胜”、 “建胜”、 “伏波”、 “艺新”泊于罗星塔上游与法舰相拒;另外3艘炮舰“振威”、 “飞云”、“济安”泊于罗星塔下游海关附近。此外,还有10余艘福建水师的旧式战船和许多武装舢板,分别停泊于罗星塔南侧。法国军舰与船政舰队相距仅有数百公尺,对中国军舰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所以进攻是从两个方向同时开始的。
马江海战
罗星塔上游方向,孤拔指挥旗舰“窝尔达”等舰集中主要火力攻击船政旗舰“扬武”,以部分炮火攻击其他舰船。 “扬武”来不及调转船头,一面砍断锚链,一面发尾炮还击,第一炮就打中“窝尔达”的舰桥,炸死法军5人,法军又以46号鱼雷艇攻击“扬武”,另以45号鱼雷艇攻击“福星”。“扬武”右舷中鱼雷重伤,上层建筑也开始中炮起火,管带张成却弃舰乘舢板逃走。“扬武”舰官兵虽顽强抵抗,但军舰受伤过重开始下沉,在沉没的最后一刻,一名水兵爬上
8. 洋务运动时我国自主生产的舰艇
当时国产巡洋舰,没有国产的铁甲舰
平 远 又名龙威
(Ping Yuen Heien)
近海防御铁甲舰 福州(FooChow)船政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设计的“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命名为“龙威”,同年10月4日开赴上海,与北洋舰队会合。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28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平远”舰
舰船资料:长59.99米、宽12.19米、舰艏吃水4.19米、舰艉吃水4.4米、主匡面积76.88平方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动力为2座福建船政自造的3胀往复卧式蒸汽机、4座圆形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400马力、航速10.5节、煤舱容量350吨、装甲甲板厚2寸、水线带装甲厚9.4寸、炮座及司令塔装甲厚5寸、炮盾厚1.5寸,编制202人,管带为都司衔。
“平远”线图,点击可看大图 陈悦考证 刘煊赫制图
主要武器: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35倍口径)、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哈乞开斯炮2门、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的装备情况)
舰史: 《龙腾八闽——“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
被编入日本舰队后的“平远”
军官:
管带
林承谟,1888年6月暂管
杨永年,1888年10月任
林高辉,1890年前任
李和,北洋海军后军前营都司,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1892年4月任。
副管驾 黄鸣球(1888年10月任,1892年调“超勇”二副)、杨永年。
总管轮 陈祥甸。
副管轮 戴梅萼(1891年11月15日调职)、张光绅(1891年11月15日任)
枪炮大副 陈杜衡(1889年任,1891年8月28日调)
驾驶三副 徐希颜(1891年11月15日任,1892年调)
水勇:吴宝春,威海保卫战中1895年2月9日阵亡。
广 甲
(Kuang Chia)
--------------------------------------------------------------------------------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 福州(FooChow)船政建造的第28艘舰船,造价22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5年11月24日开工,1887年8月6日下水,1887年12月4日竣工。
“广甲”舰
舰船资料:铁胁木壳 ,舰长67.36米、宽10.06米、舰艏吃水3.77米、舰艉吃水4.67米、主匡面积37平方米、风帆面积933.24平方米、排水量1296吨、采用福建船政自行生产的3胀往复卧式蒸汽机1座,2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1600马力、单轴推进、航速14.2节、舱面有2支钢桅、1支木桅,可使用风帆动力。全舰编制180人,管带为都司衔。
主要武器: 150mm克虏伯主炮3门、105mm克虏伯炮4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的状态)
“广甲”舰 弓云先生提供
舰史:福建船政代广东省造,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广东水师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往北洋会操,因三舰在会操中表现出色加上当时朝鲜局势渐趋紧张,“广丙”管带程璧光上书李鸿章,请求留北洋备战。李鸿章采纳此议,“广乙”、“广丙”二舰因留北洋,“广甲”舰返回广东解送岁贡荔枝后,亦留北洋,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舰与“济远”舰逃离战场,9月17日夜半在大连湾口的三山岛触礁搁浅,应无法抢救而被迫弃船自毁。
军官:
“广甲”舰管带吴敬荣 安徽人,黄海海战中指挥“广甲”舰尾随“济远”逃离战场,后该舰在大连湾外三山岛搁浅。被革职查办。
二管轮 黎元洪
广 乙、广 丙
(Kuang Yi、Kuang Ping)
--------------------------------------------------------------------------------
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二舰皆福建(FooChow)船政制造,每艘造价20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广乙”为福建船政局所造第30艘舰、“广丙”为第32艘舰。分别于1888年1月2日、1887年7月28日开工,1889年8月28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1891年12月18日竣工。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广丙”舰(其舰首的龙纹尚在)美国海军历史基金会 NH74411
“广乙”舰 简氏海事照片藏书室 MPL5253
舰船资料:二舰为同级舰,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主匡面积78.89平方米、风帆面积51.55平方米、排水量1000吨、动力为1座圆式燃煤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机,功率2400马力、航速16.5节、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
“广丙”线图,点击看大图 新版线图绘制中
主要武器:克虏伯120mm炮3门(甲午战争前更换为江南制造局造120mm速射炮,“广丙”舰舰尾装备的为150mm克虏伯架退炮)、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甲午战争时的装备情况)
舰史: “广乙”、“广丙”同属广东水师,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广东水师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往北洋会操,演习时“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中靶亦在七成以上”。会操结束后,朝鲜局势渐趋紧张,程璧光上书李鸿章,请求留北洋备战。李鸿章采纳此议,“广乙”、“广丙”二舰因留北洋,后均调入北洋水师。“广乙”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海战中被优势敌人围攻遭重创,自焚于十八岛。“广丙”舰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17日和被困威海卫的其他军舰向日军投降,“广丙”舰后被编入日本舰队,1895年12月21日在澎湖遇风暴沉没。
在十八岛搁浅自焚后的“广乙”舰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争写真帖》
军官:
“广乙”舰
管带 林承谟(1890年11月任,1891年4月26日调“广丙”管带);林国祥(1891年4月26日任)指挥“广乙”舰参加了丰岛海战,海战中被日舰“浪速”击伤,被迫在十八岛搁浅毁舰。后接替被斩首的方伯谦担任“济远”舰管带。
帮带大副:温朝仪(1892年9月任)
二副:冯荣学(1892年9月任)
水勇:袁怀张、曲福友。
“广丙”舰
管带 林承谟(1891年4月26日任,1892年秋调);程璧光(1892年秋任)威海卫失守时受命代表北洋海军向日军接洽投降,民国时策动海军南下护法,被任命为南方护法政府海军总长,后被刺身亡。
帮带大副 黄祖莲(1892年9月任),威海保卫战中阵亡。
二副 蔡灏元(1892年12月9日任)
大管轮 詹成泰(1892年12月9日任)
9. 马江海战中为什么半个小时不到,福建水师就全军覆没了
福建水师之所以会在马江海战中半小时不到就全军覆没,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根本没有积极应战,企图奢望法军能延迟开战或者不战。因此,在法军积极准备开战事宜之时,清政府不但不做任何准备,甚至封锁了消息,导致福建水师战前毫无准备,应战时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之下,福建水师自然很难能打胜战。所以,马江海战开战不到半小时,福建水师就全军覆没了。
仓促应战的福建水师,即使全力以赴,也难以挽回惨败的局面,终究在各项不利因素之下,不到半个小时,便全面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