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贝多芬哪个交响乐歌颂法国大革命

贝多芬哪个交响乐歌颂法国大革命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7:56

1. 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歌曲为

《第三交响曲》

2.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最初是为了谁而作的

拿破仑

贝多芬谱写英雄交响曲,是致献拿破仑,以赞赏其在法国大革命上的英勇表现,贝多芬追逐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也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时代主题。但是当听到拿破仑复辟帝制,勃然大怒,将总谱标题改成了:”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这体现了贝多芬不屈不挠,不为权势所逼的刚正精神,更体现了他一生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也正是他所谱写这部交响曲的初衷所在。

3. 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什么

贝多芬第一首真正为革命而创作的音乐是《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叫《英雄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的人道主义内容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贝多芬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既没有单纯去歌颂拿破仑本人,也没有去具体描绘法国革命,而是一个德国市民阶级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国革命精神的艺术概括。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贯穿全曲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德国市民阶级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是对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

4. 论述贝多芬交响曲的英雄性和革命性

我们通常认为, 贝多芬的交响曲是革命性音乐至高无上的偶像,在很多方面是他所在那
个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已蕴育着19世纪中叶柏辽兹和舒曼爆炸性的对交响乐的发展。往
前看,他们无疑有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凯鲁比
尼·高塞克和梅耶尔。无疑地, 如果没有他们的影响, 贝多芬交响曲就不会是今天这
样的形式。
在实际意义上,莫扎特的精神渗透在贝多芬早期音乐中, 特别是第二交响曲,如终曲第
二小节中突然的八度变化,是从莫扎特<哈夫纳》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得来的。人们从英雄
交响曲中也能得到同样的感觉, 只是更强烈。很多旋律的、节奏的、甚至和声的特点,
都是直接从莫扎特那里来的, 不仅主题是从莫扎特第]9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借来的,而且
当人们听到第一乐章中那种典型的巴拉维式的痛苦、粗糙和不和谐, 那种一个个探起来
的ACEF和弦时, 听者一定以为这是他个人的独创。其实不然,请看上述莫扎特降 E交响
曲 (K5432)的引子部分, 那里你就找到差不多相同的类型。只不过莫扎特的方式, 没
有达到贝多芬在《英雄交响曲>中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我认为这是关键。 贝多芬对于交
响乐队声响的概念是:能立刻吸引、捕捉到人们的注意,这种声响甚至可以 是光怪陆离的。
贝多芬创造了交响乐独特的形态。他可能从别的作曲家那里得到某些素材?他可能吸取别人
的节奏的形式、别人的主题、和声作为跳板,但他对这些材料的处理是全 新。例如, 他
用管乐器提供连续对话的方法,使旋律呈现一种片断状。在对话中,有一 种水银泻地式的、
类似万花筒似的质地,这是在以前的作曲家的作品中找不到的。
贝多芬不仅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无情的, 而且对听众也是如 此。他根本不关心演奏者可能
发生的错误或技术上的困难,这在别的作曲家可能是出于不尊重或者是粗心, 但在贝多芬
的情况,由于他的作品中极大的能量和人性,使这些都无足轻重了。甚至于在他那些创作技
术上比较别扭、演奏起来令人精疲力竭的部分, 因为其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实质, 令人吃
惊的充沛感情, 也迫使着音乐家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以求跟上音乐的精神。
当然, 没有什么比一个乐队在演奏贝多芬音乐时更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在演奏第七
交响曲时, 他给你一种激动和力量的感觉。 人们从早期乐器( period instrument)能得
到的是额外的清晰, 每种乐器的特殊分量能够使贝多芬交响曲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被清晰
地感受到, 特别是在节奏的轮廓有很尖锐的棱角时, 带点的音符的节奏不会像通常那样
退化为双倍时间。在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部分,人们听到号角高声吹响, 同时定音
鼓好像进发出整个乐曲的节奏能量,把乐队推动向前, 在同一时间内, 有神奇的、多种
色彩的声音来自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而弦乐器则快速地演奏着。我相信贝多芬用的早期乐
器不仅帮助我们听到更多的东西, 而且加强了他的天才的革命性的一面。对L[地来说,
后来的乐器在19世纪经过改造以后, 产生一种使音乐边缘模糊的作用。它们和以后的音乐
的表达方式有不可避免的联系。所以,现代乐器在技术上的额外流畅和放射出额外的音量是
需要代价的。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 贝多芬时代的每一种乐器都有其完全独特的声音与个
性,能比现代乐器更方便, 更直接地传达出贝多芬的思想倾向。你失去了朦胧陇,得到了
额外的透明度和修辞式的表达。假如有一种乐器被贝多芬用全新的办法使用,那就是铜鼓
( Kettle drum)。 贝多芬时代的铜鼓,和现代交响乐队所用的塑料皮定音鼓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们更小, 有一个动物皮的蒙子, 发出一种完全不同的音响, 更便于转调变音?
更富色彩;而当代定音鼓则丰满、 圆润。贝多芬令我非常吃惊的是他对定音鼓的使用,
特别是在第九交响曲中, 他的处理达到一个令 我震撼的程度,使定音鼓成为作品动机和
内容的载体。在谐谐曲部分有极好的一段, 开始时有九节由管乐器吹奏 E小调, 用类似
门德尔松的风格,接着又有九节A小调加在 A小调的属七上, 都是轻声的, 然后突然定
音鼓在八度上发出强音,这种定音鼓 F大调介入的效果是迫使管乐器突然转入 D小调。所椰
定音鼓是使变调发生的手段。在贝多芬之前, 没有人梦想过这样做。这一段令人着迷的地
方是, 贝多芬在乐谱上的定音鼓部分注释是减弱而不是加强, 其效果是神奇的。这不是
音量的减低, 强音之后出现弱音, 而从乐曲总体角度看是一个后退的声音,好像声音的
来源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这段音乐对话增添了强烈的戏剧色彩。这些好像是无足轻重的细
节,但非常重要并且预示了最近一些学者如约翰·德尔马和克里布朗在他们工作中所做到惮
即转变了我们对这些名乐曲的理解。
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十分出名的作品, 经常不是按贝多芬自始至终的愿望来演奏
的,像他在亲自签名的乐谱或他亲笔修改的第一个版本的乐谱中所规定的那样。我们在此次
演奏中, 希望给以改正。或迟或早,任何一个贝多芬的阐释者都必须面对速度这个重大问
题。在贝多芬的谈话记录和同时代的报导里, 贝多芬非常怀疑当代的演奏家是否具有实现
他的要求的能力, 因此他很欢迎节拍机的发明。先不管他那个节拍机是否有时会有问题,
贝多芬头脑中所听到的速度比一个庞大的乐队在有回声的演奏厅、在正常情况下所能奏出的
要快。有这样的证明,当贝多芬面对一个比他要求大得多的乐队时, 速度就降了下来,这
使他很烦恼。他更喜欢一个由大约60人组成的乐队所发出的凝聚而精练的声音, 我们现在
的演出也是如此。
贝多芬同时要求他的演奏家拼命到了极限,这是他的美学整体的一部分。以第八交响曲的最
后乐章为例, 那里充满了能量、幻想和光采, 要想把极快的三连音段落准确地演奏出垃
不管是用现代的乐器还是早期的乐器都是极端困难的,但这不是主要问题。当你指挥——个
由早期乐器组 成的乐队时,很大的优点是那些乐器所发出的音响不会互相冲撞, 形成音
响的交通阻塞, 像指挥现代乐队很容易发生的那样。你可以清晰地听到每个三连音的节赚
这样一个乐段的速度已到了演奏者的极限, 而这正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如果一个人不是绝
对地、丝毫不差地表现出贝多芬的这种速度, 他就是逃避责任。我认为关键的是, 必须
将他对节拍的注解看成他对音乐的整体表达的副产品,并不是作为一种万能药,单纯
地为了改正过去解释者的误读。以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的 Alla Marcia部分为例,
有两件事容易引起解释者的错误:首先, 现在很明确, 贝多芬对他的侄儿卡尔讲 速度时,
卡尔写错了。但这不是节拍的速度错了,而是用以衡量此速度的时间单位
错了。贝多芬说:6/8二84,卡尔似乎解释为每小节由两个带点的 l/4音符组成两 拍,
但贝多芬的意思是整个小节是84。这个解释完全符合当合唱再重现时在
Allegro energico也标出84。贝多芬说 "Sempre istesso tempo(一直用同样速度)",
但这个指示一直被指挥者忽略了。这似乎也符合当时法国军队进行曲的标准节拍,
你在 Alla Marcia部分所听到的首先是用奇怪的打击乐器奏出的狂野的音乐, 这是
典型的18世纪后期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它最初出现在格鲁克的歌剧里, 然后又在莫
扎特的作品里, 也出现在贝多芬早期的一些音乐中。这里他运用乐器暗示军队的走
近,效果是全新的。独唱男高音好像是一位信使, 来自城市的那一边或另一个世界
带来那里令人兴奋的消息。接着一个 Fugato, 充满了极大的能量, 在贝多芬的音
乐中, 只有作品133"大赋格"和庄严弥撒( Missa solemnis)的最后部分可与之比拟。
非常有意义的是, 贝多芬的第一部交响曲都是他自身的小型戏剧, 有他自己的哲学
信息,有时也有政治的层面。以第五交响曲为例, 贝多芬把当时的法国大革命推向前
台,通过使用那时的主题、进行曲、甚至于诗歌, 作为他的音乐的内容。一个明显的
例子是, 第一乐章中他引用了法国诗人卡罗赛尼的诗句:"抬着英雄的棺木, 我们所
有的人将手 中拿着武器去为共和国而献身,去为人类的权利而献身。 "诗句的美好节奏,
与整个交响曲的主题非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革命与浪漫交响乐队是接着巴
黎音乐学院乐队的模式形成的。该乐队成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和有荣誉地位的音
乐家们,巴黎音乐学院乐队由赫伯耐克于1828年建立。 这个乐队已获得了几方面的成就:
他们把贝多芬据为已有,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准备工
作无可挑剔, 远非贝多芬在他有生之年所能见到的。该乐队第一次采用同样弓法,
而且对乐曲的演奏准确到令人不习惯的程度。乐队接着典型法国方式, 抓着命运的脖
子, 告诉音乐世界音乐的未来。这个演奏对于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以及无数听到
这些演出的音乐家们的冲击是极大的。其目的显然就是要表达贝多芬的革命的浪漫精神,
正是为表达贝多芬的革命和浪漫的性质, 1989年诞生了我们的乐队(虽然当时还没有公
开叫这个名字), 录制了贝多芬的《庄严的弥撒》, 作品123号。我认为没有什么能
比指挥这九部贝多芬交响曲对一个人的整个指挥成就更为重要, 更为核心。要接受和
掌握这些音乐,对任何一个指挥家都是有吸引力的挑战。在和一群非常投入的音乐家进
行录制时, 为了这个音乐,他们置生死于度外, 作为集体和个人, 他们做到一切
必须做的,以求准确地掌握贝多芬的音乐。这好像是一次探险旅行,参加者感到非常荣
幸, 没有什么能削弱这种兴奋感,没有什么能减弱面对贝多芬的恐惧和敬畏, 而你
所面对的是那样一个没有人能降服的人物和他那了不起的创造, 以及他大量注入在技
巧方面和音乐方面的许多困难。对我来说,这是重要和颇具讽刺性的, 正是研究贝多
芬的着名专家奥托科兰坡尔多年以前曾经说过: 我告诉你, 没有什么比指挥演奏贝
多芬交响曲更困难了, 因为自从他写了这些乐谱以后, 乐器就改革了, 而且什么
都变“大”了。贝多芬绝不应该现代化。阿门。

5. 贝多芬有几部交响乐,最着名的是哪些

九部交响乐,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其中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着名),序曲《费德里奥》、《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32首(以第八《悲伤》、第十四《月光》、第二十三《热情》最为着名)。

贝多芬的创作充分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具有承古典主义之先,启浪漫主义之后的重要作用。他把交响乐的结构原则及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配器等多种表现手段,予以重大革新,对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乐名称:

1、C大调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

2、D大调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

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5、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Fate Symphony

6、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Pastoral Symphony

7、A大调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8、F大调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

9、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Symphony

(5)贝多芬哪个交响乐歌颂法国大革命扩展阅读:

贝多芬的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1802年以前是贝多芬创作的早期。这段时期的创作明显还留有海顿、莫扎特音乐的一些影响的痕迹,但同时更多地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些创作个性。主要作品:第一、二交响曲,第一、二钢琴协奏曲,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1803-1815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主要特征是英雄性与崇高性。主要作品: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皇帝钢琴协奏曲,歌剧《费德里奥》,热情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等。

1816-1827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晚期(听觉完全丧失)。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观的因素被加强,音乐中更多充满了内在的刻画和忧郁、徘徊,表现手法上比较自由。主要作品有合唱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最后六首钢琴奏鸣曲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6. 贝多芬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英雄业绩交响曲是什么

《英雄交响曲》又叫《第三交响曲》,是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英雄业绩。它雄壮激昂,表现出深刻的感情色彩和丰富内涵。

7. 贝多芬第9交响曲的分析介绍!!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着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着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如今距离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着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 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象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 ——
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斯塔索夫说:“贝多芬的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呢?不是《第九交响曲》吗?这是一幅世界历史的图画。”
柏辽兹说:“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无憾。”
瓦格纳说:“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 我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贝多芬之后在交响乐领域里不可能有任何什么新的和重要的作为了。”
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向暴君的挑战,他说:“象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
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席勒的词作表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这对终生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经过近十个年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席勒在1785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在第一乐章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经过振奋向上的第二乐章和充满抒情沉思的第三乐章,通向最终结论性的第四乐章,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着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悲壮历程。如果说,在前几个乐章中,贝多芬只是用音乐表达尖锐的斗争和严峻的思考,那么,在这个终曲乐章中,作曲家开始向着他终生向往的理想世界进军了:穿过黑暗到达光明,战胜痛苦取得欢乐,这个伟大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惊心动魄的强大序奏揭开了第四乐章沸腾炽热的第一页,这是黑暗与痛苦的最后挣扎,还是人们为争取光明与欢乐的决胜一击?我们从管乐器疾驰而来的暴风骤雨般的乐句中,感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聚合与较量。接着,大提琴与低音提琴象英雄巨人一般吟咏出一句有力的宣叙性音调。贝多芬原想从这里开始歌唱,但他还是决定用器乐来作出对残酷现实否定的结论!
接着,贝多芬把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一一引到这个终曲乐章,唤起人们对艰苦奋斗历程的回忆。在第一乐章主题片段以快板再现时,随即被用威严的大提琴声部奏出的那个变化了的宣叙调主题所打断,贝多芬曾为这段旋律写下这样的歌词:“不,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于是,第二乐章主题便以轻捷的身姿跑过来。但对于这个活跃的主题,英雄巨人轻轻一瞥,说道:“不,也不要这个,这只是开玩笑罢了,要更好些、更美些的东西。”于是,大提琴的宣叙调又驱散了戏虐的浪花,第三乐章的抒情主题登场了。这个主题刚刚依偎到英雄巨人的身边,就被推开了:听,大提琴上的宣叙调焦躁地陈述了自己的否定态度:“这太温和了,应当找到更有力的东西”…
经过几个回合的选择,人们看到,前三个乐章中那胜负未决的奋斗,那汇聚力量的召唤,以及那浸透伤感的抒情,都不是理想的彼岸。在紧张的探索之后,作曲家终于找到了那个能体现全人类的胜利与欢乐的基本主题。这时,从木管声部隐隐传来《欢乐颂》的主题音调…
当欢乐主题动人心魄地暴发之后,管弦乐队突然终止,仿佛天地陷入一片沉寂。这时,男中音用大提琴那支宣叙调旋律唱出了贝多芬自己写的歌词:“啊,朋友,不要旧调重弹,让我们来唱一些愉快欢乐的歌吧!”接着,欢乐仿佛从天而降,光辉的《欢乐颂》终于在人声鼎沸的高潮中高歌而至。贝多芬用生命之笔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他用合唱、重唱、独唱,以及多种乐器的变奏手法,充分表达了席勒的伟大诗篇——《欢乐颂》的思想!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一切人类成为兄弟。”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切生灵都吸吮着欢乐,人不分高低善恶,都循着玫瑰香踪欢乐地求索。”
“有如长空里的太阳,在瑰丽的的天际飞奔,兄弟们快乐地在征途上高歌猛进!”
“拥抱起来,亿万人民!让全世界接个吻。兄弟们,在那群星之上,必有一位仁慈的天父,去寻找吧!他一定在那儿住。”
“欢乐,灿烂光芒照大地”的主调高唱着,和圣咏主题中“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热情呼声辉煌地交织在一起,将音乐推向震彻寰宇的高潮,贝多芬用毕生心血凝结的《第九交响曲》在宣告人类团结友爱的胜利欢乐的时代巨响中结束。

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栏目的几位编辑、记者来到中国交响乐团老干部中心,希望中心的同志能协助找几位老演员,他们想向电视听众介绍1959年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在中国首演情况。这样我们4人——吴其辉(男高音)、冯琬珍(女高音)、章雪萍(女低音)和王瑞(男低音)就成了采访对象,也通过这次突然的采访“回忆起那段永生难忘的经历,我们几个人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9年伊始,中央乐团就计划着用什么形式、内容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经党委和李德伦,严良堃指挥家的研究,决定选择歌颂《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为主题,宏伟、辉煌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贝九》这一音乐巨着,对当时刚成立3年的中央乐团和年仅35岁的指挥家严良堃的确是极大的鼓舞。全团欣喜、热情之至地接受这—光荣的政治任务——向国庆献礼,同时又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决心要去攀登这合唱艺术的高峰。
首先,团领导组织合唱队中精通外语的邓映易、章珍芳等同志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译配为中文歌词。接着全合唱团以个人、互助组、声部争分夺秒进行排练,要求个人过硬直到全合唱队过硬。这里;我深深怀念我们声部的几位同志,她们是互助组长林华娴(现在重庆),她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们组就在她家排练。她对艺术一丝不苟,常常让我们独唱式地唱出合唱中的困难片段。我们女高音声部长李雅美,音乐修养很好,她不仅在音准节奏上严格把关,同时还十分注重声部的和谐统一,她以“滚雪球”的方式(我冠名),让大家向几位声音和谐的同志靠,同志们心服口服地毅然接受她和组长们的调动与要求。在这段时间里女高音团小组在组长陈焉的带领下,不仅在唱上要过硬,同时还与男低音声部团小组联合起来,找各种有关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资料,并举行贝多芬艺术歌曲演唱会,使大家更多地了解音乐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及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贝九》中的《欢乐颂》,确实是合唱艺术的巅峰之作,演唱这部作品要求较高的歌唱技巧,如在高音A上ff的持续32拍、及在高音G上的ppp唱“上帝在那天堂上”。强时铿锵雄伟,轻而高时虔诚圣洁如天籁之音。然而离现在45年的中国声乐、各方面都没有现在先进。音响资料几乎没有,这些对刚成立的合唱团,大家都还二三十岁,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然而,大家团结如 一人;把排练厅当为音乐圣殿,将合唱排练;演出看成是神圣的事业。把合唱团的和谐、统一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人人都明白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把个人融进集体里。为此,我们十分注重个人的提高,重视个人的勤学苦练,要把自己最好的声音用在排练中,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指挥的音乐处理与要求。我们的指挥家严良堃,当时年仅三十五六岁,他朝气蓬勃,对艺术一丝不苟。只要他一举手,面对我们,就给团员一种自信,一种歌唱的欲望,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并自觉地全力以赴。特别是当我们通过排练达到他的要求,唱出美妙的音乐时,那才是我们真正地享受艺术。45年前,正逢全国三年困难,物质短缺,人人瘦弱,还有人浮肿,有人刚满产假,有人正怀孕二、三个月。但这一切没有克服不了的。我们只想当一流的合唱演员,我们只想证实中国人能唱好《贝九》。我们只想要以最好的音乐会献给祖国母亲十周年大庆!这也是在《贝九》在维也纳首演成功后135年之际,首次用中文在世界的东方高唱《欢乐颂》,我们也是在严良堃果断,利索、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指挥下,唱完终曲“圣洁女神灿烂光芒照耀大地”!

8. 贝多芬的哪一部作品是表现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英雄业绩的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当贝多芬创作此曲时,拿破仑是他理想中的民族领袖和杰出革命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表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的英雄业绩.
故选B.

9.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叫什么名字

1、《C大调第一交响曲》

2、《D大调第二交响曲》

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5、《C小调第五交响曲》

6、《F大调第六交响曲》

7、《A大调第七交响曲》

8、《F大调第八交响曲》

9、《d小调第九交响曲》

(9)贝多芬哪个交响乐歌颂法国大革命扩展阅读: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贝多芬

阅读全文

与贝多芬哪个交响乐歌颂法国大革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8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3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