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这篇作文怎么写
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容读书的真谛若此,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从报上看到这样两则故事,觉得颇能说明问题。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借以茵褥,然后端坐之”,有的则“夜雨孤灯乱翻书”,有的以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是写着“吃人”两字,看出了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
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是啊,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该是无条件的,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活动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夜不安寝的。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够从容读书,那么我们呢?
着名作家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如果把好的书籍视为朋友,那么一个不会“煮书”的人,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除了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和一种折磨而外,又能是什么呢?有位书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说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则不妨从“煮书”始,不妨学会从容读书!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亦无法接近从容的境界,然而,崇尚从容品质的过程,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从容了。
⑵ 法国读书的要求
需要达到对应的分数,好像都在500分以上
1.申请者年龄应年满18周岁;
2.有高中(或以上)毕业文凭;
3.大学毕业学历的申请者不得超过28周岁;
4.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
5.有能力支付赴法留学期间的所有费用。
⑶ 法国人为什么爱读书
每个人都要走读书之路才有发展 不管是哪国人也一样
⑷ 法国读书感受
在法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公立的,其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在校学生能够利用在校园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找到工作。这是其唯一的教育目的,基于此目的,法国大学的多数专业都有着很强的应用性。
淘汰制度确实存在,但对于语言能力过关又有足够意志力和恒心的学生来说,不会是问题,法国的大学里外国学生的比例至少超过25%,而被淘汰(留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法国本土学生。
中国学生的问题多都出在没有国内的大学教育背景,不懂得在独立生活得情况下完成学业,或者被一点点得挫折击败。留学的生活会很苦,但回忆起来却又很甜蜜。
至于歧视,这个现象在哪里都是存在的,甚至对把“平等”视为国训的法国也不例外,歧视是分领域的,比如在求职方面,需求量大,竞争比较激烈的职位就会存在歧视,但在高水平人才方面,歧视就几乎不存在。校园里很干净,绝大多数的老师都很注重尊重学生的肤色,种族或者国籍,大学里还有很多帮助外国学生的团体或者专业人员。只要努力,在法国读大学还是很好毕业的
⑸ 初中毕业去法国读书,法国的高中是怎么样的 半年可以将法语学到什么程度
我现在就在法国读高中。我当时申请法国高中,只要看平时成绩就好,但是一定要拿出最近的一整套成绩,档案中的获奖记录、自我评价更重要。
法国高中的教育主要科目有:高一:数学、法语(文学)、英语、小语种(一般是西班牙与或者德语,我的学校还有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生物或者机器工程学二选一、经济学选修、高等英语选修、美术选修、欧洲语言课(比如英语数学、西班牙语历史地理等)选修。 高二:分科,主要的普高(指非技术院校)有文科、理科、经济科三种选择,期中文科一直到高三:法语(高二就要高考,考时四个小时,高三再考一次,考时两个小时)、历史地理、英语,副科有体育、信息技术、数学(高三就没有了)、生物加物理化学(高三就没有了)、高等英语和美术二选一,欧洲语言课选修。高三加多一科哲学,是非常重要且比较难的一科。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机器工程学二选一、副科有:法语(高二高考、高三就没有了)、历史地理、英语、欧洲语言课选修、体育、信息技术。高三加多一门哲学,是副科,但是永远不简单。。经济科:数学、经济学、英语、法语(情况同文科)、高等英语选修、历史地理。副科:体育、信息技术、生物。高三加多一门哲学,是主科,但没有文科要求那么高。此外所有学生在高二都必须参加TPE课程,是同班的三到四个同学一个组,找到一个题目,从九月份到二月初对其进行研究,中间可以照老师稍微辅导一下,但是主要靠学生。内容必须和自己的专业(文理经济)有关,之后要得出一个最后成果,比如制作一个网站、录制一期节目、做一次展览等,在二月初要在评为前做总结,最后打分,分数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在法国学习一定是用法语,法国人的英语烂得很(大部分)。说难会难,但说简单也可以很简单,重要的是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我在学法语第一年底就可以顺利地交流了,第二年初,课就基本上都听得懂并可以写论文了。关键在自己是否努力。法语是一门很严谨很烦。。。又很美很适合文学的语言。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有意思,对语言没兴趣的话就会很痛苦。我这里的中国同学有活得很滋润的,也有学了三年什么都不会的,主要看自己。最好找一个住家,就是住在当地人家里,对学法语和当地文化很有帮助,遇到好人家还可以有心理上的安慰,减缓想家的相思病,但是遇到不好的人家也有闹得很僵的,都要看情况。
高中毕业后,我的同学包扩我基本上都要留在法国,因为过法国的bac的同时去准备TOEFL和SAT能把人累死,我试过,完全行不通。而且法语和法国文化不是三年就能学透彻的,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国通的话,留在法国上大学会更有优势,研究生再去美国会好一些。
不同意楼上的,我在法国很开心,适应的不错。我去之前就没有学过,现在成绩也还不错,最重要是要努力,好好学习,因为到了外面没有人催着,到时候跟不上了遭人鄙视哭也没有用,如果学习好了别人也会尊敬你,尊敬中国人(听上去很扯但是的确是这样)。在哪里都不容易,学一门语言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那么多人去说英语的国家,那边中国人太多,说句不好听的未来没有太大优势。但法国人有些排外,所以最好去一个国际学校。
加油吧,好不好全看你自己了,祝福你能够在法国顺顺利利开开心心的!
⑹ 世界人均读书量国家是怎么排名的
第一:
以色列人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0本,排在世界第一位,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文盲的国家。以色列这个国家。犹太人聪明、会做生意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他们的聪明也离不开他们爱阅读的习惯。
第四:
韩国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11本,排在世界第四位。韩国人也同样爱读书,韩国人注重从小培养儿童看书的习惯,老师会千方百计的吸引儿童参与阅读,很多韩国人的家里书房就真的是放满书的房间,最重要的是这些书他们都会去看。
⑺ 去法国读书怎么样急~~~~~~~~
1关于你的专业问题 你可以选择很多专业 在这边不怎么分这些的 随便你喜欢 任何专业都可以 只是在动机信上要表明你为什么要改专业的理由(就是说比如你在中国大学念的是英语,你来法国后想读经济,那么你就要说一下了)
2法国的公立大学是不收学费的 只有注册费 一年才几十欧到几百欧 便宜的很 如果是私立的话可就相当贵了 也分地区和学校的 私立中比较出名的是ESC 一年差不多5W到6W人民币左右 可以打工 我今年夏天就准备去呢 嘿嘿 住的条件要看你自己了 想住好的就多花钱 不想住好的就省钱 也分地区 大城市的房子贵 小城市的房子便宜 很简单的道理 你所谓的周薪我不太明白 要分你找什么工作了 而且在法国的留学生工作没有周薪 都是按小时计算的!给你举个例子,现在这个季节去农场摘柿子,一小时是7.5欧左右 差不多是80元人民币 一天8个小时 不到700块钱吧 一周的话自己算吧 周末休息
3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 必须要努力才可以拿到学位 有的时候给你二考的机会 有的学校不会给你任何机会 就一次 通过了就发 不通过就不给了 在法国就白读了 !也是分学校的!
4奖学金问题你还是先不要考虑了 法国人都很少能拿到的 而且还是要分学校 具体多少钱我也不知道 不过一定比中国多就是了 前提是你要相当的努力 而且还要相当的厉害!!!
5生活习惯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你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 可以简单的了解一下法国人的习惯 不过看你要来法国哪个地区 和中国一样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习惯 不过总体来说法国人的习惯就是懒 懒的要命!!吃饭的问题很好解决 自己做!如果不自己做的话!等着被饿死或者花光父母所有所有的钱!!!!
6中国人在法国的评价还是可以的 法国人的印象中 中国人挺好的 最起码我认识的人当中都是这么想的 值得不值得来还是要看你自己了 !!!
7法国人确实很高傲 不过与其说是高傲 不如说他们是自信 他们深爱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这点咱们真的比不了 他们还自称是高卢雄鸡 和英国人比嘛 ?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8和法国人说英语??呵呵``刚才我说了 法国人深爱自己的语言 所以 不到万不得以 千万千万不要和法国人说英语 甚至有可能你在街上用英语问路的话他们会不理你 当然这是很少的情况
9来法国要先有在国内的500课时的法语学习证明,然后通过TEF考试!最后去北京CELA中心面试!!考试培训费??不存在这个说法!看你找什么样子的中介了!有的中介很黑!有的很便宜!TEF考试多少分就可以不用在法国第一年不用学习语言了?你是想这么问么??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有可以不用学习语言就直接上专业的!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吧!不过我知道TEF打500分的一样要在第一年学习语言!也许也存在不用的!这个我真的不了解!
10法国人时尚么???你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没深度了!法国人应该比咱们时尚 !呵呵 不过文化和文化之间有差别的!咱们的时尚和法国人的时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说他们时尚 也许你感觉就不时尚呢!这个和你来法国学习应该没什么联系吧!法国的天气?
呵呵 你这让我怎么回答你?我问你,中国现在啥天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样子的天气 天气又不是统一的!看你要去什么地方了?和中国一样!南方热 北方凉!
11法国的毕业证应该比中国的好一点 前景不错的 放心吧
如果你毕业后在法国可以找到工作的话 而且你工作的老板愿意为你担保 你可以拿到三十年的居住证明 我们叫长居!现在我们是一年一年的!特别费劲!不过你的期望不要太高!因为法国人都有接近50%没有工作!不过只要你努力了 应该可以的!!!
OK了 逐个回答的 累死我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国这件事不大不小!自己斟酌好了再决定!!
⑻ 读书的来源
读书的好处: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读书说起来简单,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在科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读书,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有其规律可循。一.最好是具体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对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读一部作品,常常领略不到其精华所在。三.年轻时,泛舟书海,如同步入尘世一样,应去寻朋觅友。当发现知音,选择、确定之后,就要携手并进。诵读一册好书是不断的对话,书讲着,读者的灵魂答着关于读书有很多观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NEW)》里面讨论;但是就读书而言,如果要讲求效率,必然有些关键的要素: 1.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关于这个题目/目的最好的资料是什么?最有效率的阅读方式是什么? 比较阅读,还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读书时学习的一种手段,没有什么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样也可以从认知心理学方面得到不少的启发。 阐述“读书”的文学作品 [编辑本段] 朱樵随笔《读书》 读书有两种。 一种读书是灌输性的,也叫上学,它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地点,而且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书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在规定的时间里,你必须到规定的地方,在老师的讲授或者监督下读完规定的书本。而在另一个时间里,你又必须离开那个地方,同时也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这种读书当然不是由着你来的,你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都得读,至少读九年,这是法律规定的。但这种读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管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按照读书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给你一个证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身份:高中、大专或者大学。拿着这个不同的证明,踏上社会后你就会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说,你这条鱼是放在沟里,还是放在河里,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凭这个证明了。所以,这种基本上可以决定命运的读书,不管你喜欢读也好,不喜欢读也好,甚至是恨着读也好,你都得拼命去读,为父母,为自己。 另一种读书是吸收性的,当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没什么规矩,不分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别人指导或者干扰,书是你唯一的对象,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可以在午后风景优美的湖畔读,你也可以在汽车火车飞机上读,你甚至可以半夜起来在卫生间里读。你可以是一个三岁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钟读三本书,你也可以是一个百岁老人戴着眼镜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一分钟读一个字。你可以读一本很严肃很有意义的书,你也可以读一本十分无聊的书。一句话,就是完全由着你来。但这种无限的可以却也带来无限的可能,也就是说,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你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伟人,你也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坏人。纯真的先贤说:读书使人进步。事实上,读书也可能使人退步。因为书也有好坏之分,那就要看你读什么样的书,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虽然喜欢那种没有规矩的读书,但自己还是给自己作了一些规定。 比如:低级趣味的书不读,故作深奥实际上没什么花头的书不读,有关邪教和教人歪门邪道的书不读。还有,内容潮湿阴冷的书也不读。原本一张红光满面的脸,读这种书读得脸色铁青发灰,还整天板着,好像是别人欠他多还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读书就要读得心情舒畅,读得心胸开阔,读得满腹经纶。除了读什么书要有选择,还要认真去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除了这些,我读书不喜欢赶时髦。这几天常有人问我:余华的《兄弟》你看过吗?我说没有。又问:那么热的书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说以后抽空看。书又不是茶,有冷有热。书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读个新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宣布恢复高考的几个月里,一些既不参加高考又不懂数学的年轻人,因为要赶时髦,嘴上也挂着《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什么的,真是莫明其妙。 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相关链接:世界各地的“世界读书日” 中国 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都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的"知识工程",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准备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让全国公众都知道“世界读书日”。 英国 当地的庆祝活动可说是搞得最全面,他们更把阅读日提早到3月6日举行,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今年阅读日的官方网站更在网上举办作家讲座/交流会,以及播放与阅读有关的节目。 当地有关机构更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镑的图书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喜欢的书。主办单位特别为世界图书日出版6本新书;又设下好书名单,不单向小朋友推荐25本有趣读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动建议,使教师可作为教学参考。 加泰隆尼亚 当地有一个传统,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 韩国 发行“世界阅读日”邮票,将推动阅读和版权的讯息宣扬开去。当地今年会特别为“世界阅读日”出版一本历奇故事书,向小孩讲解甚么是版权,希望借此提高年青一代对版权的认识。除此之外,当局也发行“世界阅读日”邮票,将推动阅读和版权的讯息宣扬开去。出版社在4月23日当天寄出35,000册图书,免费送给当地学校。举办慈善拍卖,15幅来自当地艺术家的作品的收益将用作推动青少年阅读。此外,更有新书或旧书的捐赠活动。 日本 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并以培养儿童在语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为长远目标。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20分钟的占10%,读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 法国 2004年,24%的法国人读了12本书,55%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读书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20分钟的占10%,读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
⑼ 法国留学 为什么说在法国读书很难毕业呢,可以说的具体一点吗,谢谢。还有就是不要学费吗,那能毕业的话
法国留学工作人士为你解答
1,法国读书难度相对于其他留学国家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困难。
2,但如果是读法语的课程,法语本身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是个挑战,但如果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学起来会相对容易,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3,
法国的学制分为两种,一种为公立,相对较难毕业,因为公立大学除了每年几百欧的注册费意外其他都是免费,竞争相对激烈,有点选拔制的意味在里面。但对目前法国的就业形势来讲,部分专业,尤其是商科为主,公立大学的毕业生相较于私立商校,比较缺乏竞争力。
另一种为私立院校,主要集中在商科,其实这类学校大部分对待学生的态度更像是对客人提供服务,教学质量不低,倾向于实际操作与实战,老师往往都是各大企业的在职管理层。另一方面,私立商校在考试与毕业上学校也不太会为难学生。
但此外还有两种学校既区别于以上两种体制,但又包含在其之内,就是ecole d'ingenieur 和grande ecole, 前一种主要以工科为主,后一种包含很多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其实这两类“学校”通常是公立和私立学校里面最顶尖的项目,专门为培养法国未来的管理层,技术精英,政要等。譬如出自法国前5的grande ecole, 研究生的实习起薪往往就能达到2000欧左右。
4,关于文凭的含金量很难笼统的回答,一是内在的,也就是你未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来说都是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越好。当然,越好的学校在录取方面也会更加严格,并且部分私校的学费也相当高昂。二来是对外的名声,如果你想在当地,或者去英美工作,排名靠前的商校肯定是有很大优势,但相反,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由于法国学校的认知度不如英美高,某些时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5,既然说到文凭,就不得不提文凭认证。法国的公立大学文凭回国认证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法国的本科不能被认证为国内的本科,因为法国本科学制为三年,但国内的专科到法国却可以认证为法国本科阶段毕业,而本科则可视为研究生一年级。
目前来说,部分私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的部分项目,包括商科类,时装设计类,烹饪类,美术类等,要是具体情况上教育部网站确认是否能被认证,有些学校到目前为止虽然学校打着认证的招牌,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如他们所说那样。所以出国留学选择学校时要慎重。
以上写的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但大意是如此,希望对你有帮助
⑽ 读书发明在哪个国家,又是谁发明的呢
读书就是一个词而已,没有发明在哪个国家的说法,,,只是表明一个意思,就好像妈妈这个词,难道也要了解“妈妈”这个词是在哪人国家,是谁发明的吗。。。
读书的好处: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读书说起来简单,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治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适从。在科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着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益甚微。读书,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有其规律可循。一.最好是具体熟知一部分作家及作品,而对大部分作家,只作一般性了解。二.初读一部作品,常常领略不到其精华所在。三.年轻时,泛舟书海,如同步入尘世一样,应去寻朋觅友。当发现知音,选择、确定之后,就要携手并进。诵读一册好书是不断的对话,书讲着,读者的灵魂答着关于读书有很多观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NEW)》里面讨论;但是就读书而言,如果要讲求效率,必然有些关键的要素: 1.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目的,方法是不同的。 2. 关于这个题目/目的最好的资料是什么?最有效率的阅读方式是什么? 比较阅读,还是Learn by doing 3. 要明白读书时学习的一种手段,没有什么好神化或者否定的,同样也可以从认知心理学方面得到不少的启发。
阐述“读书”的文学作品
朱樵随笔《读书》
读书有两种。
一种读书是灌输性的,也叫上学,它规定了时间,规定了地点,而且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书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在规定的时间里,你必须到规定的地方,在老师的讲授或者监督下读完规定的书本。而在另一个时间里,你又必须离开那个地方,同时也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这种读书当然不是由着你来的,你感兴趣也好,不感兴趣也好,都得读,至少读九年,这是法律规定的。但这种读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管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按照读书的年份,它可以在形式上给你一个证明,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身份:高中、大专或者大学。拿着这个不同的证明,踏上社会后你就会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说,你这条鱼是放在沟里,还是放在河里,或者是海里,差不多就凭这个证明了。所以,这种基本上可以决定命运的读书,不管你喜欢读也好,不喜欢读也好,甚至是恨着读也好,你都得拼命去读,为父母,为自己。
另一种读书是吸收性的,当然也可以是消遣性的,它没什么规矩,不分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别人指导或者干扰,书是你唯一的对象,你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可以在午后风景优美的湖畔读,你也可以在汽车火车飞机上读,你甚至可以半夜起来在卫生间里读。你可以是一个三岁小孩趴在地上三分钟读三本书,你也可以是一个百岁老人戴着眼镜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一分钟读一个字。你可以读一本很严肃很有意义的书,你也可以读一本十分无聊的书。一句话,就是完全由着你来。但这种无限的可以却也带来无限的可能,也就是说,一本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你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伟人,你也可能读书读成了一个坏人。纯真的先贤说:读书使人进步。事实上,读书也可能使人退步。因为书也有好坏之分,那就要看你读什么样的书,怎么去读,怎样去理解一本书。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虽然喜欢那种没有规矩的读书,但自己还是给自己作了一些规定。
比如:低级趣味的书不读,故作深奥实际上没什么花头的书不读,有关邪教和教人歪门邪道的书不读。还有,内容潮湿阴冷的书也不读。原本一张红光满面的脸,读这种书读得脸色铁青发灰,还整天板着,好像是别人欠他多还他少似的,那才不值得。读书就要读得心情舒畅,读得心胸开阔,读得满腹经纶。除了读什么书要有选择,还要认真去读,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除了这些,我读书不喜欢赶时髦。这几天常有人问我:余华的《兄弟》你看过吗?我说没有。又问:那么热的书你也不看一看?我就说以后抽空看。书又不是茶,有冷有热。书更不是蔬菜,一定要读个新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宣布恢复高考的几个月里,一些既不参加高考又不懂数学的年轻人,因为要赶时髦,嘴上也挂着《高等代数》、《解析几何》什么的,真是莫明其妙。
世界读书日的来历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相关链接:世界各地的“世界读书日”
中国
1997年1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九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这是以发展图书馆事业为手段,以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
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这是实施全国“知识工程”的重大项目。几年来,在全国各地都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为宗旨的"知识工程",进一步激发全民读书的热情,推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准备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活动,让全国公众都知道“世界读书日”。
英 国
当地的庆祝活动可说是搞得最全面,他们更把阅读日提早到3月6日举行,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例如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今年阅读日的官方网站更在网上举办作家讲座/交流会,以及播放与阅读有关的节目。 当地有关机构更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镑的图书日代用券(World Book Day Book Token),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喜欢的书。主办单位特别为世界图书日出版6本新书;又设下好书名单,不单向小朋友推荐25本有趣读物,更提供一系列的活动建议,使教师可作为教学参考。
加泰隆尼亚
当地有一个传统,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
韩 国
发行“世界阅读日”邮票,将推动阅读和版权的讯息宣扬开去。当地今年会特别为“世界阅读日”出版一本历奇故事书,向小孩讲解甚么是版权,希望借此提高年青一代对版权的认识。除此之外,当局也发行“世界阅读日”邮票,将推动阅读和版权的讯息宣扬开去。出版社在4月23日当天寄出35,000册图书,免费送给当地学校。举办慈善拍卖,15幅来自当地艺术家的作品的收益将用作推动青少年阅读。此外,更有新书或旧书的捐赠活动。
日 本
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并以培养儿童在语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人生”为长远目标。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20分钟的占10%,读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
法 国
2004年,24%的法国人读了12本书,55%以上的人读书1至12本。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读书11本。
以色列
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社对全国的读书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20分钟的占10%,读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