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

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

发布时间:2022-04-23 14:38:10

㈠ 归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确立 崩溃的全过程

欧洲的一些国家(英国为首)科技发达,军事力量强大,为了扩充资本,扩大海外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及资本家的野心而发动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英国获得了最多的海外殖民地,为本国提供优质、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燃料资源,并将生产的工业制成品高价售给本国的殖民地以此牟取暴利。

㈡ 一战如何导致的欧亚殖民帝国的瓦解

  1. 经过一战的洗礼和战后的协调,殖民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战是一场维系殖民体系的战争。一类为战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被迫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另一类为自愿退出殖民宗主国行列的俄国,战胜国殖民体系维持者地位也遭到削弱。

  2. 战败国殖民帝国体系的瓦解: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条款,德国被迫放弃了“其对海外领地的一切权利和称号”,但它不甘心丧失殖民宗主国地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奥匈帝国则瓦解为多个民族国家。欧洲各国建立起凡尔赛体系。德国等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被称作委任统治地,成为殖民宗主国缓和彼此矛盾的战利品。战胜国将委任统治地分为甲、乙、丙三类。殖民宗主国对甲类地区实行行政“指导及帮助”,地域为前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领土;对乙类地区担负地方行政责任,但在经济上要对他国实行“门户开放”,地域为中非的前德国殖民地;对丙类地区则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这类地区为德国曾经的西南非殖民地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

  3. 战胜国殖民帝国体系的瓦解:俄国由于十月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自愿放弃所有殖民权益。在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世界许多地方成立反殖民民族统一战线,如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战后全球性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与此不无关系。

  4. 殖民体系维持者地位的削弱:英国和法国的殖民版图得到扩展,但工业能力和金融能力受到一战的严重削弱,成为力不从心的殖民体系捍卫者。1918年英国海外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仅为1913年间的一半;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向纽约转移,海外投资直到1929年才超过1914年的水平。法国作为大战的主要战场,1919年工业产量只及战前的57%,农产品的产量只及战前的60%,商船沉没了一半以上。以“高利贷帝国主义”着称的法国因战争欠美国160亿法郎,欠英国130亿法郎。英、法的这种窘境塑造了其保守性的外交政策,即在确保自身全局性殖民利益的前提下,向美、日等新兴殖民宗主国实现有限让步,形成华盛顿体系,稍后又不惜姑息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可笑的是终究也未能保全殖民霸主的地位。

㈢ 奠边府战役,终结法国百年殖民史,中国力量,到底发挥多大作用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法国趁势侵占越南,将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清朝虽然与法国打过一场不算失败的战争,却拱手让出了越南的宗主权。二战后,随着日本的投降,法国又迫不及待地重返越南,不肯放弃这片带来无数利益的殖民地。

可是,越南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中国的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万正规武装的军事力量。越共接连发起一系列中小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法国在越北的殖民力量。

为了遏制越来越强大的越共武装,控制越西北地区与老挝的联系,法国殖国当局决定发起奠边府战役,夺取并守住这个越西北的战略重镇。1953年11月20日上午,法军开始空降,此举完全出乎越军意料,奠边府被轻松拿下。法军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和机场,准备牢牢守住。

步兵攻击、步炮协同、火炮抵近射击、坑道爆破等等战术,全是解放军的拿手好戏,也都无偿教给了越军。尤其是越军最主要的火力支援部队第45炮兵团,装备的是解放军自己都舍不得轻易使用的105毫米榴弹炮。这个炮兵团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当之无愧的战争之神。

中国军事顾问团全程参与了奠边府战役的指挥,团长韦国清对战役、战斗的具体指挥,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在中方的支援下,越军才能快速从游击队,升级为能够打硬仗、歼敌上万的正规军。

㈣ 二战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新殖民主义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新殖民主义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的观点似乎变动不大。例如,仇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9]和樊亢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为详尽深入,却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樊亢指出:“新殖民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为维护其既得利益,对已经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与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它表面上承认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而实际上却采取种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各方面,对已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实行控制和渗透,为它们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也不排斥进行
军事渗透和侵略。”樊亢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种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为名为私人资本的扩张开路;跨国公司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对现代科技的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10]。
至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加之市场经济迅猛扩展,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学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化。一种明显的倾向是:部分学者不愿承认存在新殖民主义。例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初期的
表现之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还有人主张,不应把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说成是新殖民主义的体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但大部分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观点相近,但认识与研究的广度、深度均有了较大发展。例如,张顺洪等撰写的《英美
新殖民主义》一书从若干角度对新殖民主义进行了评论。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他们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纷纷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义者千方百计把老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转化,企图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继续进行控制、干涉与掠夺,保持新生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老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斗争力量日益强大的结果。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世界进步力量尚不十分强大的结果。关于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形式。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不是进行武力征服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承认政治独立,采取各种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进行间接支配,达到控制、干涉与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目的。在一定情况下也会进行武力干涉。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关系的一种体现。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利润,控制市场、原料和投资场所,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形形色色的控制。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二战后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就为昔日的殖民列强推行新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
关于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客体问题。认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客体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关于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认为昔日的宗主国在殖民地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另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欧共体采取共同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就是一种表现[11]。
国外学术界也注重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理解与中国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他认为,二战后,旧殖民体系受到沉重打击而无法维持,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壮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局面,西方列强采取种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和操纵商品价格;高利率;“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控制。新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国家在理论上讲是独立的.,但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严重影响和支配,从而加大了这些国家与富国之间的差距。恩克鲁玛指出:新殖民主义不仅是一种制
度和统治形式,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帝国主义最后的,也许是最危险的阶段。”[6]
西方学者对新殖民主义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对新殖民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上,许多学者与东方学者的观点是相通的。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在旧殖民体系解体和非殖民化运动取得成功后,西方发达国家对非西方国家实行间接统治的一种方式(或者体系、制度等),是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继续和发展。但他们的表述和侧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尼亚的欠发达;新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新殖民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大众受到外国资本。通过非直接殖民统治的方式进行支配的一种体系。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说:“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凭借强权来直接进行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就是一种让予政治独立来换取经济上的依附和剥削的间接统治制度。”[11]
关于新殖民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旧殖民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为了保持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以往存在的经济关系,并防止它们脱离资本主义轨道,必须由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去替代[日殖民主义。另有学者对此加以补充,认为:此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把非西方国家纳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外缘部分,仍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西方国家即使不再对它们进行直接统治,也能保障其经济利益。新殖民主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主张:许多新独立国家很难对其政治和经济结构进行彻底改
造,从而为新殖民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原因是:它们韵支柱性产业都为外国所控制;它们的统治阶层为了个人私利而愿意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与外国资本的合作[6]。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新殖民主义在新独立国家得以产生延续的阶级基础——帝国主义与本地资产阶级的联盟。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历史未曾受到质疑的西方中心理论在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这一理论所操持的是西方最时髦的思想武器,其中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等。因此,西方学术界不可能像以往对待第三世界文化的态度那样对其熟视无睹。
在不休的争论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异军突起,在理论界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学批评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理论思潮的影响下,文学研究的兴趣也明显发生了偏移。许多经典作家的作品也被得以重新解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崛起与发展是在一种庞杂繁复的精神氛围中进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处于后冷战时代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差异整合性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探视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具有的一种共同倾向。他们在重视区域文化、地方性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对欧洲中心主义和父权中心主义的批判。从此意义上讲,后殖民主义确乎可以对当代复杂的文化现象作出某种文化阐释,也可以透过现代杂色纷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窥视多元文化的质地。

㈤ 世界殖民体系是怎样瓦解的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纳米比亚在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90年被德国占领。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6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5)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扩展阅读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

1、在亚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末列强把亚洲分割完毕,中国没有逃脱这场噩运。

2、在非洲,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到200次。

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使整个非洲被瓜分完毕。

3、在拉丁美洲独立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纷纷采取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并展开争夺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为激烈。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随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紧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区。

㈥ 对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的认识

殖民体系形成是因为西方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寻求更大市场,更多资源!瓦解是因为各殖民地生产力发展,人民压迫极大,迫切希望得到独立,而且西方国家已经忙于对外扩张,军力下降,穷兵黩武,没有控制的实力了!

㈦ 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纷纷宣布独立,使得泛滥西殖民帝国走向衰退。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就像英国日不落帝国一样。随着殖民地去人民的觉醒,人民日益看渴望自由和平的生活,所以纷纷开始了对殖民者的反抗。


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衰退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在一百多年的殖民历程中,殖民的也得到了发展。在此同时,帝国主义的野蛮残暴也给殖民的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在独立运动中各个国家纷纷独立。

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

1921年美英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中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8)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扩展阅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

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㈨ 世界殖民体系是怎样瓦解的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纳米比亚在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90年被德国占领。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6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

(9)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扩展阅读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

1、在亚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末列强把亚洲分割完毕,中国没有逃脱这场噩运。

2、在非洲,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到200次。

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使整个非洲被瓜分完毕。

3、在拉丁美洲独立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纷纷采取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并展开争夺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为激烈。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随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紧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区。

㈩ 资本主义在亚非拉美地区殖民体系最终瓦解主要原因有哪些

这位朋友,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简单地归纳一下:

首先,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兴起,首先是因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挣脱殖民主义枷锁开辟了道路,作好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其次,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新结构和现代工业文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

第三、战后初期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获得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国际支持.

第四,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全文

与法国殖民体系是如何瓦解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80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4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5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4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7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3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9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9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6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2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7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6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30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2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4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5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1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