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伊士运河的所有资料
苏伊士运河1869年修筑通航,是一条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线。它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也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是亚洲与非洲人民来往的主要通道。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190公里(105哩),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苏伊士的南面。
地理区位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亚非与欧洲间最直接的水上通道。运河西面是尼罗河低洼三角洲,东面较高,是高低不平且干旱的西奈半岛。在运河建造之前,毗邻的唯一重要聚居区只有苏伊士城。沿岸的其他城镇基本都在运河建成后才逐渐发展起来。
从地形上说,苏伊士的地形并不相同,有3个是浅而充满水的凹洼:曼札拉湖和提姆萨赫湖和苦湖,后者虽然有大小之别却形成一片不断的水域。苏伊士运河穿过苏伊士地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印度洋。地峡是由海洋沉积物、粗沙和在早先降雨时期积存的砂砾、尼罗河的冲积土(尤其在北部)和风吹来的沙等构成的。在地峡处开凿运河,沟通洋或海,能节约海上航程。[1]
明渠路线
苏伊士运河是条无闸明渠,其全线基本为直,却也有8个主要弯道。运河自北向南贯穿四个湖泊︰曼札拉湖(LakeManzala)、提姆萨赫湖(LakeTimsah)、大苦湖(GreatBitterLake)、小苦湖(LittleBitterLake)。两端分别连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红海边的苏伊士城。
河道里程
总长:190.25公里。从航路浮标至塞得港灯塔:19.5公里;从等候区域到南入口:8.5公里;从塞得港到伊斯梅利亚:78.5公里;从伊斯美利亚到陶菲克港:83.75公里;提速区的长度:78.00公里。
水域参数
水面宽度(北/南):345/280米;浮标之间的宽度(北/南):215/195米; 运河深度:22.5米;最大船舶吃水允许值:62英尺;交叉区域:4800/4350平米;最大吨位:21万吨;满载油轮的限速:13公里/小时; 货舱船限速:14公里/小时。
工程建造
运河建造
对地峡的勘测一直到法国占领埃及时(1798~1801)才初次进行。拿破仑本人研究了古运河的遗迹。1834和1846年对运河再次作了研究。雷赛(FerdinanddeLesseps)接到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Sa'idPasha)的特许状来建造一条运河。工程于1859年动工,用了10年才得以完工。初步的计划是从三角洲沿着图梅拉(Tumelat)河凿一条小运河和一条南支线(今称赫勒沃苏伊士〔As-Suwaysal-Hulwah〕运河,两条运河合起来原先叫作甜水运河〔SweetWaterCanal〕)通往苏伊士,一条北段(阿巴西耶运河〔Al-AbbasiyahCanal〕)至塞得港。这条运河为其他干旱地区提供了饮水,于1863年竣工。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苏伊士运河称之为“东方伟大的航道”。苏伊士运河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从亚洲各港口到欧洲去的航程,大致可缩短8000~10000千米以上。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经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运水道。
1980年12月苏伊士运河完成第一期扩建工程后,运河全长195千米、宽365米、深16.16米、复线68千米,可以通航空载15万吨、满载37万吨的油轮,是世界上沟通海洋的重要运河之一。
建造代价
1859年运河公司以极低的工资雇用了成千上万埃及民工,强迫他们在苏伊士地峡热带沙漠地带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工地饮水十分缺乏,大批民工渴死。公司提供的伙食粗劣量少,一份饭甚至不够一个小孩充饥,多数民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卫生条件十分恶劣,支气管炎、肝炎、肺并赤痢等疾病极为普遍,特别是瘟疫流行,夺去了大批民工生命。
1863年,伤寒席卷工地,许多民工猝然死去;1865年,工地爆发霍乱,大批民工死亡,以至连送病人去急救站的人都找不到,也无人去处置工地上死去的民工的尸体。为修建苏伊士运河,埃及12万民工为之献身,平均每千米就死亡738.5人。运河历史
开凿时期
可能远在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Senusret III,其名字即为“苏伊士”一词的来源)为了通过陆行平底船进行直接贸易,下令挖掘了一条“东西方向”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一些证据显示这条运河的存在至少持续到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随后运河被荒废。
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着作《历史》(The Histories of Herodotus)记载,大约在公元前600年,Necho 二世着手它的重新挖掘工作,但没有完成。
古代时期
苏伊士运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重新获得。在随后的一千年中被连续改进、摧毁和重建,直到最终于公元8世纪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al-Mansur)废弃。
其后,苏伊士运河被断断续续挖掘和开放,分别在公元前117年罗马时期的图拉真国王和公元640年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时期两度长时期开放。
近代时期
18世纪末拿破仑·波拿巴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的错误勘定结果计算出红海的海平面比地中海要高,也就意味着建立无船闸的运河是不可能的,随后拿破仑放弃计划,并在和英国势力的对抗中离开埃及。
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重建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因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于英国,所以法国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1854年和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Ferdinand Marie de Lesseps,1805-1894)子爵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Said Pasha )特许。帕夏授权雷赛布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亚工程师Alois Negrelli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通过对有关土地的租赁,公司可从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Compagnie Universelle Canal Maritime de Suez)建立。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的工作花费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最终花费高达1860万镑,比最初预算的两倍还多。
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争夺时期
1875年,外债迫使帕夏(Said 帕夏的继任者)将运河的股份卖给了英国。1882年,英国骑兵进驻运河,1888年,君士坦丁堡大会公告运河为大不列颠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规定不论在和平还是在战争期间运河向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此外公约还规定在运河水域里不得有任何敌对行动,并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御工事。1936年,英国与埃及签订《英埃条约》,英国坚持保留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1941年2月,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隆美尔指挥发动了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试图向苏伊士运河投掷炸弹。英国着名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克林作为特战人员成为英军的一名中尉,主持用探照灯和锡片反射器造成光幕干扰德军飞行员的夜间视野,辅以白天的防空炮火,使得轰炸精度大大下降。保护了苏伊士运河。
1951年,埃及推翻了1936年《英埃条约》,新政府要求英国撤军。1954年英国同意放弃。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埃及。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入侵埃及,为期一周的苏伊士运河战争( 亦称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损伤和沉没船只的影响导致了运河被关闭,直至1957年四月在联合国援助下被清理完毕。[2]
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其后运河被迫再次关闭。其间,在1973年的犹太赎罪日战争中,运河成为埃及军队横越进入西奈半岛以色列控制区的场所,随后以色列军队跨越运河西渡。1974年起,联合国维和部队入驻西奈半岛。
1975年6月5日,苏伊士运河向海运重开。
运河使用
和平时期的使用
运河于1870年开始使用。最初,双向通行时必须有一船进入通行湾停靠,但是1947年后采用了护航体制。起初通行时间平均40小时,到了1949年已减少到13小时,但1942年后运输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时,有护航也还是如此,这反映了当时油船的运输量增加了。护航队每天都出发,两队向南,一队向北。南行的护航队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萨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这些地方都有旁道,护航队可在这里继续前进毋须停留。随着总的运输量减少和运河相应地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通行时间大约为14小时。
自1945年创纪录地运输了984,000名乘客后,由于来自飞机的竞争,客运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数字。飞机还运带小量的高价值货物。运河运输量进一步还源于澳大利亚的贸易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和东亚。
不过,石油的运转,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运输任务还在继续;干货的运输包括谷物、矿石和金属也有所增加。
战争时期的使用
战争期间国际使用运河的史实有下列几起: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不准西班牙战舰通过,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准许俄罗斯海军舰队通过,1935~1936年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也准许其船只通过。原则上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向所有交战国开放,但是同盟国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国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运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国家停战后,埃及不准以色列使用运河,也不准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通过。两次关闭运河的第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的苏伊士危机期间,在以色列攻击了埃及军队,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部分运河地区之后。第二次关闭是1967年6月以阿战争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运河成为埃及和以色列许多战斗的战场,有好几年变成了这两国敌对军队的前线。随着1975年6月运河的重新开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签署和平条约,所有船只(包括在以色列注册的)又重新得以进入这条水道。
埃及的使用
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本国经济发展上具有极大的价值。据统计,每年约有1.8万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只通过运河。中东地区出口到西欧的石油,70%经由苏伊士运河运送,每年经苏伊士运河运输的货物占世界海运贸易的14%,在世界上适于海运的人工运河中,其使用国家之众,过往船只之多,货运量之大,苏伊士运河名列前茅。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现在运河每天为埃及政府收进200万美元的外汇。船过运河按吨位缴纳通行费,还要交付引水费和航标等费用。1993年运河收入达19亿美元,1994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1981年10月1日起,苏伊士运河正式启用电子控制系统,从而标志着运河管理进入了现代新时期,它不仅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还使运河的通过能力增加近一倍。现在每天通过运河船只可达100艘以上。
为了适应国际航运日益发展的需要和赚取更多的外汇,苏伊士运河第二期扩建计划的第一阶段工程已于1994年开工,这期工程把运河的河面由265米拓宽到415米,吃水深度增深到23.8米,使25万吨级油轮得以顺利通过。这一工程得耗资10亿美元,费用的75%由埃及承担,25%由日本、比利时承担。可以预料,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完成后,将会对国际航运和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便于运河两岸的交通以及向西奈半岛供水,埃及政府于1980年建成了长5912米的艾哈迈德·哈姆迪隧道,它是连接亚非两洲的一条重要纽带。隧道底部敷设了输水管道,每天把3.4万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输往干旱缺水的西奈半岛,灌溉1.4万公顷土地,隧道内公路宽7.5米,每小时可通过2000辆汽车。
‘贰’ 苏伊士运河是谁出资的
是英国人让埃及付出了12万埃及人的生命造的。
‘叁’ 苏伊士运河的航运价值
苏伊士运河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肆’ 苏伊士运河属于那个国家
现在属于埃及。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主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公里;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公里,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0多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从1882年起,英国在运河地区建立了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了将近10万军队。二次大战后,埃及人民坚决要求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4年10月,英国被迫同意把它的占领军在1956年6月13日以前完全撤离埃及领土。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
1976年1月,埃及政府开始着手进行运河的扩建工程。第一阶段工程1980年完成,运河的航行水域由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米(即运河横切面适于航行的部分);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2.47米增加到17.9米,可通行15万吨满载的货轮。第二阶段工程于1983年完成,航行水域扩大到5000平方米,通航船只的吃水深度增至21.98米,将能使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通过。
‘伍’ 法国在埃及修苏伊士运河,为何给英国做了嫁衣
原因有二:
一、法国在管理苏伊士运河上的并没有取得一锤定音的权力
苏伊士运河在埃及贯通苏伊士地峡,要修剪苏伊士运河则必须需要埃及政府的支持。然而埃及政府的资金有限,很快就把资金消耗一空,而法国又是使用的股票方式进行筹资修建苏伊士运河的。
在签署的《英埃条约》中就有一条“英国终止在埃及的军事占领,撤走军队,但有权在苏伊士运河驻军1万人和飞行员400人。”
最终还是法国白忙一场。英国控制埃及之后无论是在军事控制还是在股票经济控制上,都对苏伊士运河有了绝对的控制权,法国辛辛苦苦修建的苏伊士运河,为英国维持世界级强国的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陆’ 苏伊士运河由哪个国家兴建
苏伊士运河由法国和埃及兴建。
1854年和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斐迪南·德·雷赛布子爵获得了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特许。帕夏授权雷赛布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亚工程师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通过对有关土地的租赁,公司可从运河通航起主持营运99年。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法国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的工作花费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最终花费高达1860万镑,比最初预算的两倍还多。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这一天被定为运河的通航纪念日。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014年8月5日,埃及政府高调宣布,将在苏伊士运河东侧开凿一条72千米长的新运河,以扩大通航能力,拉动国家经济复苏。
(6)苏伊士运河法国出资多少扩展阅读
苏伊士运河的兴建意义:
1、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和“摇钱树”。过往船只通行费,多年来一直与侨汇、旅游、石油一道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四大支柱。
2、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运河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通过船舶数及其货运量在各国际运河中均居首位,货运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属及其制品最重要。
3、苏伊士运河是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也是埃及主要外汇来源之一,平均每年为埃及创造50多亿美元收入。新运河开通后,埃及运河年收入有望在2023年达到150亿美元左右。
‘柒’ 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帮英国和法国
美国帮忙了,美国是故意帮倒忙。客观说,苏伊士运河确实就是法国和英国为主开挖的,所以当纳赛尔宣布无偿收归国有的时候,英国和法国联手打击埃及是很容易理解的。美国当时在中东其实没有任何利益,美国就是由“调解”此事开始逐步介入中东的,表面上美国是调停,让双方停手,其实就是把法国和英国给赶走,当时可能还看不出美国有何直接获益,可是当73年中东战争后,美国调停以色列和埃及土地和平的时候,大家就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当时确实和有远见。没有苏伊士运河这个筹码,美国是无法影响埃及的。到现在也是如此。
‘捌’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在开凿后分别控制在哪两个国家手中
苏伊士运河不太好说。苏伊士运河于1858年开始挖掘,由苏伊士运河公司负责,公司由法国人主导。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一直到1875年,都是由苏伊士运河公司运营。1875年因财政问题,公司股份被卖给了英国,直到1956年,一直是由英国控制。就在这一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所以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先是在法国手中,后是在英国手中。法国控制苏伊士运河的时间只有开通后的6年,而英国控制了80年。
巴拿马运河比较明确,开通后一直由美国控制。巴拿马运河开凿也是由法国人主持的,时间是1883年,但由于巴拿马运河区热带季风气候、复杂的地形和地质构造、设计失误、中美洲政治不稳定等原因,加上美国在背后拆台,法国运河公司破产,到1898年,运河开通仍然遥遥无期。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独立成功,美国与巴拿马立即签订了开凿运河条约,约定运河由美国负责开凿,并由美国永久占领和控制,在运河区巴拿马不享有主权。而美国则保护巴拿马的独立。运河由美国于1913年建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不过,在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转交给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将全部控制权交给巴拿马。运河的经营管理交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马政府负责。
‘玖’ 1954年英法等国是怎样解决苏伊士运河问题的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000人的军队,对埃及的西奈半岛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第二天,埃及总统纳赛尔下令全国总动员,反击入侵之敌。第三天,英法军队空袭埃及城市,借机侵入埃及。这次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问题,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收购了苏伊士运河公司44%的股权。1882年英国出兵侵入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驻军近1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埃及人民要求结束英国的占领。英国政府不得不同埃及进行谈判,宣布准备从埃及撤军。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亦称“七月革命”),推翻埃及国王。次年6月,埃及成立共和国。1954年2月,纳赛尔出任总理。
纳赛尔执政后,恢复与英国的谈判,双方于1954年10月签订协定,英国同意在20个月内撤离运河区。1956年6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运河区。埃及人民激动万分,纳赛尔说:“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我们一直在梦想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祈祷,永远不会再有别国的旗帜飘扬在我们的国土上。”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埃及的胜利。纳赛尔随后担任了埃及总统兼总理。
不过,英国的军队虽然撤离了运河,运河的经济大权仍然操纵在英国和法国的手中,英法牢牢控制着苏伊士运河公司(法国占有52%的股份),1955年公司的收入有1亿美元,而埃及只得到其中的区区300万美元。
纳赛尔有一个他称为“新金字塔”的宏伟计划,他决定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水坝,用以发电和灌溉,造福全国。工程估计需要十几亿美元的资金,埃及的国力无法承担,需要寻求国外贷款。
美国和英国1955年同意向埃及提供贷款,但附加了一些条件。1956年,美国国会和政府中反对援建阿斯旺水坝的声音强烈,国务卿杜勒斯决定取消援建计划。7月19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撤销援建计划。第二天,英国也取消了贷款。
纳赛尔在“七月革命”后推行反对英国和以色列的政策,1955年万隆会议后开始与前苏联接近,从前苏联购买武器,前苏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来到埃及。美英不愿看到前苏联插足埃及,企图通过取消贷款迫使纳赛尔改变政策,甚至将纳赛尔逼下台。但纳赛尔却做出了令他们没有料到的强烈反应。
纳赛尔获悉美国的决定后,表示埃及不会向武力屈服,也不会向美元低头。他决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运河公司的收入修建水坝。1956年7月26日是七月革命胜利4周年的日子,纳赛尔届时要在群众纪念集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讲前2小时,纳赛尔向内阁成员通报了运河国有化计划,并安排了接收工作。纳赛尔在当天演讲的最后,宣读了《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演讲过程中,事先安排的人员接管了运河公司。
纳赛尔发表演讲的时候,英国首相艾登正在伦敦宴请来访的伊拉克国王,宾主谈笑风生,议论着纳赛尔的前途。一位秘书匆匆进来递给艾登一份电报,带来了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消息,艾登看后大惊失色,没有了平日的绅士风度。他连夜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对策。次日上午,艾登在议会下院宣读声明,表示英国要用武力保卫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
法国获悉消息后,许多政府官员也都主张使用武力保护法国的利益,国民议会也通过决议,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的实力都已今非昔比,立即发动战争还有一些顾虑。两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却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因此反对英法对埃及使用武力。英法一方面在国际上开展谈判活动,一方面积极备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宣布与以色列仍处于战争状态,禁止以色列使用运河,并封锁蒂朗海峡。以色列把埃及看作它的主要威胁,于1955年11月制订了占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南端的沙姆沙伊赫的作战方案,目的是控制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苏伊士运河纠纷发生后,法国要求以色列参加对埃及的战争,双方1956年9月底在巴黎进行了会谈,以色列同意参战。10月22日,英、法、以三方在巴黎就侵略埃及举行具体的协商,最后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三方议定,由以色列在10月29日首先向埃及发动全面进攻,10月30日英法政府以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为由,出面要求双方停火;如果埃及拒绝,英法就于10月31日进攻埃及。英法保证,由以色列控制亚喀巴湾西岸和蒂朗海峡。
发动侵略前夕,以色列有意施放烟幕。10月25日,以色列向安理会表示永不挑起战争。28日,本?古里安总理和以驻美大使发表声明,保证不发动任何侵略战争。29日夜,以色列侵略军按计划分四路向西奈半岛进犯。
由于此前埃及将防御重点放在运河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的守军只有3万人,以色列军队的推进比较顺利,但仍然遭到埃军的顽强抵抗。10月30日下午,英法政府装模作样地向埃以双方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从运河向后撤退10英里,并要求埃及在31日早上6时30分予以答复,否则英法将进行军事干预。
以色列接受了最后通牒,纳赛尔则拒绝了英法的要求。最后通牒规定的时限过去后,英国害怕白天发动空袭容易遭到埃军炮击,一直到下午还没有发动计划中的袭击。本?古里安担心英法中途变卦,命令参谋长达扬将军队从西奈撤出。好战的达扬先是拖延,然后才被迫停止进攻。亚历山大、苏伊士等城市的机场、工业和交通设施、军事目标进行轮番轰炸。以军也随即重新发动进攻。11月5日,英法发动地面进攻,2万多名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员在塞得港登陆。
英法的侵略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美国和前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英法以停止侵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各方停火、撤军。阿拉伯国家停止了对英法的石油供应。11月5日,前苏联向英法发出核威胁。11月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给艾登打电话,要他“立即下令停火”。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以色列于11月5日同意停火,英法于11月6日午夜宣布停火。打了9天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结束。
12月15日,英法军队开始撤离埃及,22日撤离完毕。1957年3月,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带,但以色列获得在亚喀巴湾和蒂朗海峡自由通航的权利。
‘拾’ 苏伊士运河算不算拿破仑三世的一大贡献
法国于1859年投资修建苏伊士运河,1869年完工,这段时间法国由拿破仑三世统治,而且他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视为他的重要政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