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法战争时,普鲁士为何不借法皇投降、法国混乱之机吞并法国
普法战争也被称为德法战争,是普鲁士为统一德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由法国发起,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结束。
不管怎么说,普鲁士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不仅拿到了重要的资源工业区阿尔萨斯、洛林,得到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而且通过战争彻底搬开了统一德意志道路的绊脚石——法国,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还让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德国跃然欧洲地图之上。
2. 为什么普法战争后,德国不直接吞并法国
不是不吞,是不敢。
当时的世界是英法两大流氓说了算,连美帝都被他们排挤出了圈子,1812年英法联军火烧白宫,1855年打败了沙皇俄国,1856年火烧圆明园,全世界的大国都被他们揍了一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而德意志完成统一已经是1871年了,那个时候全世界的土地都被英法瓜分完毕了。在1870年以前,不要说没完成统一的普鲁士,就算美帝都被英法按在地上肆意摩擦。
3. 普法战争为什么是德国和法国打,不应该是普鲁士和法国么
当时为了打败法国,普鲁士联合了奥地利一起,所以其实是德国和法国之间发生的战争,而不仅仅是普鲁士
4. 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为什么不在法国被俘后直接吞并法国
十九世纪中后期,普鲁士为了完成统一德国的重任,发动了普法战争。本来法国是欧洲的强国,可是在普法战争中却是大爆冷门,居然被名不经传的普鲁士军队打得惨败,而且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也当了普鲁士的俘虏。
普鲁士政府也看到,如果全部精力放在吞并法国上,无论是奥匈帝国、沙俄都从背后捅一刀,就是偷偷袭击自己国土,这对普鲁士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英国再继续支持法国,自己也是寡不胜众。
最重要的,就是普鲁士政府认识到发动普法战争目的,还是在于统一德意志领土。这时候的普鲁士与二战时候德国不同,是没有任何侵略野心的。即使普鲁士有侵略野心,也是藏着,不可能在国家统一大业刚完成时候,就露出侵略的爪牙,这也是不敢吞并法国的根本原因。
5. 普法战争对法国和普鲁士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想争霸欧洲,关系恶化。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M.-E.-P.-M.de麦克-马洪元帅率军8.3万人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为首的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但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A.-F.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巴黎被围时,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领导了反对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3月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回答者:孙之望 - 进士出身 八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sieh1972 - 举人 五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第三次王朝战争也称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4个邦国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与此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既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在其东边虎视耽耽,又要转移因国内政局不稳而怨声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于是,无论是俾斯麦还是拿破仑三世都在积极准备用兵。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法国不利。法国于1859年动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国认为这是对它统治下的中东地区和印度的一种潜在威胁,因而把普鲁士作为抗衡法国的力量。沙皇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遭到惨败后,同英、法关系较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态度,实际上支持普鲁士对法国作战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另一个大国奥匈帝国,虽想支持法国对普鲁士进行报复,但力不从心。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所谓“埃姆斯电报”,它是稗斯麦施展权术的一个杰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被选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拿破仑三世以法国不能容忍东西两翼均受到威胁为借口,命令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提出抗议。当时,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温泉疗养院休养,他向法国大使表示,霍亨索伦家族可以考虑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拿破仑三世仍不罢休,又命令法国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书面保证。威廉一世答应回柏林再谈判此事,同时给俾斯麦发回一份电报。俾斯麦接到电报后,删改了电报的一些内容,使之成为威廉一世拒绝同法国大使谈判,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拿破仑三世以受到侮辱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正式宣战。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8月6日,法国巴赞军团在韦尔特和福尔巴特战败,退守麦茨后又为普鲁士军队所包围。拿破仑三世调派麦克马洪军团前往救援,本人也御驾亲征。由于受到普鲁士军队的阻击,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军团被迫撤退到色当。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次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即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回答者:常青§树 - 举人 五级 3-21 21:47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zhangnuo2004 - 举人 五级 3-21 21:48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论(2)|
6. 普发战争法国为什么被小小的普鲁士打败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
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德国)和法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就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了挑衅性的“埃姆斯密电”,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国大资产阶级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但普军仍长驱直入。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请求停战。2月26日,双方在法国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德国)完成德意志统一,取代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同时也促成了意大利统一。
普军战争计划周密;兵员充足;动员、集结迅速;装备优于法军(在普军用身体检验了法军沙斯波式击针枪的优越性之后,普军就把部队撤到法军步兵射程之外,用优越的钢制克虏伯大炮痛击法军)。到1870年,一支军队想靠近敌军已经非常不容易,普军步兵袭击法军,法军轻骑兵袭击普军阵地,都是伤亡惨重,普军最后之所以胜利,一方面是它的大炮,另一方面是他的兵力上优势,允许他们使用侧翼包围。
普鲁士的铁路网对于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军事学家说:“德国铁路系统优越的运输能力,是它在1870年赢得胜利的一个有力因素。”在普法战争的各次战役中,正面进攻很难取胜,需要动员优势兵力从两翼包抄敌军。而动员大量兵力进行包抄,就需要迅速调动部队,运输能力必须跟得上。普鲁士发达的铁路网不仅能够迅速地把大量部队运往前线,集结到作战地区,而且能够使部队的给养得到及时的补充。比起普鲁士来,法国的铁路运输能力就有很大的差距。战争爆发后,它未能及时地调集足够的兵力。1870年8月初,当毛奇率领的37万普鲁士军队越过边境时,法国只能以24万多人的兵力相对抗。据另一资料说,1870年8月2日,法国在边界上只能陈兵26.5万人,而普鲁士在莱茵河已集中了50万人的兵力。关于铁路运输与军事的重要关系。正如戴莱加盖将军在《现代战争》一书中所指出的:“一个国家在组织本国边疆的防御时,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不是把国土用要塞地带围起来,而是使铁路网布满全境,以保证尽可能迅速集中兵力。”由于充分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铁路运输能力[3] ,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联军仅就投入战争的兵员数量来说,始终占有2比1的优势。《欧洲历史上的战争》甚至说,北德联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20万,超过了拿破仑入侵俄国的一倍。
普法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是:法国虽然常备兵上素质优于普军的征召兵,但政治腐败,战争计划不周,军队编制不合理(除近卫军外,平时无师、军两级编制,临战才编组);动员、集结缓慢;后勤供应落后,作战指挥混乱。此战表明全赖职业军人的做法是无用的,国家的军队应交给细心而有谋略的将官统驭,人数优势又再一次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
7. 普法战争中,法国全线溃败,普鲁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法国
普奥战争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生涯中最重要的战争,在普鲁士统一过程中的三大战争中,普丹战争最轻松,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打丹麦,怎么算都能赢,而普法战争虽然说理论上法国强于普鲁士,可是此时的普鲁士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德意志,有着充足的资源对抗法国,那时的俾斯麦信心十足。可是普奥战争不同,当时基本上就是德意志联邦内战,普鲁士虽然国力稍强,但是奥地利却得到了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的支持。
而在战争中,其实普鲁士军队的表现只能说一般,奥地利的军队虽然战败,但是也保留了一定实力,虽然在我们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认为普鲁士必胜,但是在当时,认为奥地利占优,甚至打成持久战也并非不可能的事。
8. 为什么普法战争普鲁士没有吞并法国
欧洲的政治史十分复杂的,因为欧洲列强很多,做每一个决定时都要顾及其他列强。如果普鲁士能够吞并法国,那么他就会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英国俄国和奥地利是绝不会同意的。而且在民族主义已经在欧洲大陆传播开来的时候,吞并一个与自身人口差不多的大国,简直就是给自己添乱,一个匈牙利就能把奥地利恶心上百年,更不要说吞并法国了
9. 普法战争中法国几乎亡国,为何普鲁士不乘胜追击直接吞并整个法国呢
在普法战争中,表面看起来法国军队在普鲁士军队面前很脆弱。甚至拿破仑三世也成了普鲁士的俘虏。法国似乎很软弱。但事实上,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前并不软弱。从中世纪到普法战争前,法国一直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大国,并长期占据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尽管在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实力被削弱了,但它作为大国的很快就恢复了。当时英国是盟友,俄国、意大利等国也有求于法国;在军事上,法国实行常备军制度。法国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各地作战;经济上,法国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是当时欧洲大陆第一个经济大国。法国占整个欧洲财富的18%,仅次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
总体而言,普鲁士和法国的实力相当,但普鲁士的战争潜力明显弱于法国,后方也不稳定。如果战争持续很长时间而法国没有进攻,普鲁士将首先崩溃。因此,普鲁士没有能力彻底打败和吞并法国。当时,欧洲国家对普鲁士普遍不乐观。当时他们所做的大部分准备工作都是为了防止普鲁士被法国打败,从而导致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