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主义悲剧宣扬的是什么
古典主义是在当时流行于整个西欧的唯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兴起和盛行于法国,是一股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它的特征是:主张国家统一,拥护绝对王权,歌颂“贤明君主”,宣扬公民义务,作品多以公民责任、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为主题。《勒·熙德》是法国第一部成功的古典主义悲剧。
2. 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作品是什么
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作品是《熙德》。
作者:
彼埃尔·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一生中写了三十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
他写的着名的四大悲剧分别是:
《熙德》(1636年)、《贺拉斯》(1640年)、《西拿》(1640年)、《波利厄克特》(1643年)。其中《熙德》是高乃依最优秀的作品,也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3.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谁
给你做参考:
1.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高乃依、拉辛
,其中若望·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二期诗人,是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
2.法国古典主义隆盛时期的悲剧的最高成就者是拉辛的作品《安德罗马克》《费德尔》。古典主义作家布阿洛的《诗的艺术》。
3.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作品《妇人学堂》《伪君子》《唐璜》。
4. 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人物是高乃依和谁
高乃依和拉辛。高乃依的悲剧主要歌颂伟大,崇尚一切美德战胜私欲。而拉辛的悲剧主要是描写人心中的软弱,多写爱情战胜高层面的伟大情操。
5.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
创始人是高乃依,代表作是《熙德》也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6.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和世界十大悲剧分别是什么及其简要内容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1.《窦娥冤》——关汉卿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该剧讲述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兇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2.《汉宫秋》——马致远
《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
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3.《赵氏孤儿》——纪君祥
《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该剧讲述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
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
4.《琵琶记》——高则诚
《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着,被誉为“传奇之祖”。
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5.《精忠旗》——冯梦龙
《精忠旗》写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的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比较优秀的悲剧作品。
讲述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谋害,岳珂为岳飞之后,忠心爱国,并立志替先祖翻案雪耻,后取得证据可替岳飞翻案,但为顾全先皇颜面,终以鲜血毁证物。此举感动在任皇帝下旨恢复岳家名声,岳珂继祖志显孝,名留青史。
6.《娇红记》——孟称舜
《娇红记》是明代孟称舜创作传奇(戏剧)。
该剧讲述书生申纯访母舅王文瑞,与文瑞之女娇娘一见钟情,诗札酬和,密约成欢。申父遣媒向王家提亲,为文瑞拒绝。
后申生科考连报佳音,文瑞乃许申生与娇娘婚事。巨宦帅节镇之子欲娶娇娘,文瑞竟将娇娘改许帅公子。申生与娇娘痛诀。娇娘不久病亡。申生自缢,被救,又绝食而死。申、王二家遂将二人合葬,二人之魂化鸳鸯双飞冢上。
7.《清忠谱》——李玉
《清忠谱》是清代李玉创作的传奇(戏剧),刊行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
该剧写明朝末年东林党反对魏忠贤等阉党残暴统治的斗争,魏忠贤把持朝政,横行独断。一方面拉拢官僚政客认作义子,使他们到处建立“生祠”和神像,树立自己的威信;一方面放纵党徒迫害人民,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怖。
东林党人魏廓团、周顺昌愤慨不平,指责时政,结果被捕下狱。苏州市民颜佩韦等五人,基于义愤,聚众请愿,捣毁西察院,最后都被处死。周顺昌等东林党人也被刑而死。至崇祯当朝,重新起用东林党人,才击败魏党,使正气得以伸张。
8.《长生殿》——洪升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二卷。该剧定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前半部分写唐明皇、杨贵妃,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贵妃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贵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9.《桃花扇》——孔尚任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10.《雷峰塔》——方成培
《雷峰塔》是清代方成培创作的传奇(戏剧),于清干隆三十六年(1771)刻板刊行。
《雷峰塔》共三十四出,写一个修炼千年的白蛇精因留恋尘世生活而化作美女,来到杭州与男子许宣结成夫妻。她一心追求爱情和幸福,并无半点害人之心,但却遭到一些社会力量和神权力量的迫害,最后终于被法海禅师镇压在雷峰塔下。
5.万尼亚舅舅(俄国·契诃夫)
《万尼亚舅舅》是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四幕乡村生活即景戏剧作品。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农庄。
农庄主人、退休教授谢列勃里雅科夫带着年轻貌美的第二任妻子叶莲娜回到乡下居住,叶莲娜的到来也激起了农庄管理者万尼亚舅舅和乡村医生阿斯特洛夫内心的涟漪。
视教授为偶像的万尼亚舅舅二十五年来勤勤恳恳经营农庄,供养着教授妹夫,也将自己的青春与理想 都寄托于教授身上,不料到头来他发现教授不过是自私自利的一介庸才,怒火中烧的万尼亚舅舅险些开枪杀死教授。
6.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
《大雷雨》(The Thunderstorm),是俄国剧作家A.N.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5幕悲剧。写于1859年,正值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
故事的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天真善良,但自从嫁给卡巴诺夫之后脸上便失去了笑容,因为婆婆整天对她进行辱骂,还在儿子面前数落她。卡巴诺夫对凶神恶煞般的母亲唯命是从,满足于在酒杯中寻找慰藉。孤苦无援的卡杰林娜常常独自跑到伏尔加河畔痛哭。
在河边,她遇到了同样常受到长辈无理谩骂的青年鲍里斯,两人同病相怜,从互相安慰发展到相亲相爱。由于畏惧上帝的惩罚,卡杰林娜主动向婆婆与丈夫坦白,换来的是一顿毒打。当鲍里斯也拒绝帮助她时,卡杰林娜剩下的只有投河一条出路。
7.阴谋和爱情(德国·席勒)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着名剧作。
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死去的悲剧告终。
8.哀格蒙特(德国·歌德)
《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
该剧的主人公哀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
9.安德洛玛刻(法国·拉辛)
《安德洛玛刻》是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让·拉辛创作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安德洛玛的感情和理性是统一的。她怀念赫克托耳,要为亡夫守节。她爱她的儿子,要为赫克托耳保全遗孤。她的感情是强烈的,无可非议的。同时,她有高度的理性。
在她苦苦哀求感动不了皮洛斯的铁石心肠,眼看自己的儿子将要死在希腊人刀下时,她决心牺牲自己的贞操,保全儿子的生命。她答应和皮洛斯结婚,要求他宣誓后把她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帮助他重建特洛伊城。她决心在皮洛斯宣誓后自杀,从而保全儿子,也保全自己的贞操。
10.熙德(法国·高乃依)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
故事中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
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
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
最后,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7.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展概况。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确立是在17世纪30~70年代的法国。1636年,巴黎戏剧界因P.高乃依悲剧《熙德》的演出而发生争论。首相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撰文批评《熙德》。1638年,由学院创始人之一沙波兰(1595~1674)执笔的《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意见书》正式发表。文中指责高乃依违背了戏剧“以理性为根据”的“娱乐”作用,没有始终把“满足荣誉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严格遵守“三一律”等。这份意见书初次系统地宣告了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主张。1674年,另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布瓦洛发表了诗体论着《诗的艺术》,集中阐述戏剧理论的第三章,汇集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以来一切合乎古典主义原则的戏剧观点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的创作经验。这部戏剧论着可以说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总结。
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 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这个时期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在戏剧作品中,国王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在戏剧论着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
② 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这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在戏剧创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他们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和历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为他们的描绘对象。但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④ 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主要的法则是: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类型,戏剧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国王和贵族,喜剧被视为“卑欲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讲究准确、高雅,合乎逻辑;演员要按规定的程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
古典主义戏剧的流传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3个成就卓着的戏剧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于1636年创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其他重要剧作有 《贺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剧本大都从历史中选择题材,主人公不是国王就是贵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表达理性至上的主题。在艺术形式上,他并不严格遵守理论家们制定的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纪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重要剧作有《安德罗玛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剧具有与高乃依不同的风格,着重表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暗和罪恶的主题,悲剧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点,特别强调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艺术形式简练集中。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艺术形式既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谨严、冲突鲜明的优点,又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重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贵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诡计》(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当时存在两个派别: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着名演员是孟多里(1594~1651)和费罗里多尔(1608~1671),表演讲究程式。莫里哀派的着名演员是莫里哀和他的学生巴隆(~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义舞台美术的特点是:布景单纯、抽象,服装华丽美观等。法国进入18世纪后,在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8. 拉辛 17世纪后半期法国古典主义的悲剧诗人能介绍下吗(具体点,不想要链接).
拉辛 (1639—1699),17世纪后半期法国古典主义的悲剧诗人,是古典 主义戏剧的典范作家。
拉辛于1639年12月21日出生于拉费尔戴米龙的一个小官吏的家庭,幼 年时代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从小就进入让森派的学校读书,虔信宗 教的让森派信徒忠于宗教信念的教育,给拉辛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拉辛成为 一个富于宗教幻想、性格忧郁、热衷神秘教义的人。1658年,拉辛进入巴黎 阿因尔高等学校学习逻辑学。1660年,拉辛为庆祝年轻国王路易十四的结婚 典礼而写了一首颂诗 《塞纳河的仙女》,这是他诗人生涯的开端。1661年, 拉辛被送到舅舅那里念神学。两年后,他又回到巴黎,继续写诗,同拉封丹、 布瓦洛以及莫里哀的交往密切,并开始进入宫廷,过领取年金的日子。
1664年,拉辛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 《泰巴伊德》,一年后又完成了悲 剧 《亚历山大大帝》。从此,拉辛开始了他悲剧诗人的生涯。1667年,演出 了拉辛的 《安德洛马克》,拉辛从此登上了悲剧剧坛盟主的地位,1668年, 拉辛完成了他的唯一喜剧 《争讼者》,采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黄蜂》的题 材,描写诉讼狂。后来拉辛又写了一部悲剧 《勃里塔尼居斯》,只有布瓦洛 对它作出了公正的评价。
1670年,拉辛完成了悲剧 《倍蕾尼斯》,这部剧作同高乃依的悲剧《阿 格西拉》出自同一个题材,当时伏尔泰曾评价过: “高乃依没有运用过这种 精致、细腻的笔法,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能够步拉辛的后尘, 写出象他那样优美的风格呢?”1672年,拉辛创作了悲剧 《巴雅泽》,描写 了土耳其朝廷的风尚,高乃依认为这个剧本 “衣服虽然是土耳其的,人物的 性格却是法国的。”
1673年,拉辛又完成了历史悲剧 《米特里达特》,1674年写了 《依菲热 妮在奥利德》。这两部 “教会和平”时期的悲剧,大都写国王的仁爱宽厚, 宽宏大量,是拉辛的精心之作。
1673年拉辛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加入获一致公认的,四十名杰出的 民族文化活动家的行列。由于悲剧 《费德尔》(1677)的演出遭到卑鄙而疯 狂的破坏,拉辛受到很大的伤害,使他长期放弃了戏剧创作。1691年,拉辛 完成了他最后一部悲剧 《阿达利》,从此以后便永远退出了戏剧界。1699年 4月2日,拉辛因重病而死去。
法国优秀作家法朗士曾这样评价过拉辛: “让·拉辛生活在法国人才济 济的时代,那时候,民族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而且保持着黄金时代 的清新气息,他向古希腊、罗马的诗人学习,非常欣赏他们的作品,始终能 遵守充满着美和智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这种传统创造了各种形式的诗: 颂诗、史诗、悲剧、喜剧。他的温柔、敏感、热情、好学不倦,甚至他的缺 点。这一切都使他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即悲剧的因素,并且能表达出恐惧与 怜悯。”
在悲剧《勃里塔尼居斯》的序文里,拉辛阐述了他的戏剧创作理论:“悲 剧就是再现许多人物共同参与完成的事件,是题材并不十分复杂的简单事件。”他认为文学要面向生活,描绘真实的人,真实的人类关系。
9.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英基人和代表人物
高乃依(1606~1684) 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10.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三大师分别指谁
分别为:莫里哀、高乃依、让·拉辛。
1、莫里哀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
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品《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2、高乃依
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了贺拉斯》、《西拿》和《波里厄克特》三部比较重要的悲剧。
3、让·拉辛
让·拉辛(法语: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昂朵马格》(1667)、《讼棍》(1668)、《布里塔尼居斯》(1669)等。
(10)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有哪些扩展阅读:
古典戏剧的特征:
1、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这个时期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
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在戏剧作品中,国王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在戏剧论着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
2、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这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在戏剧创作中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