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各国的国歌里~~哪首最有影响力
我觉得只有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能够与之媲美,两者都是属于反映革命斗争的国歌歌词典型
1、中国
《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国歌。她反映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 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激励着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2、法国
法国国歌《La Marseillaise(马赛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歌。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完整歌词请参阅附录)。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做肥田的粪料!
——法国国歌《马赛曲》节选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了。1792年,普奥封建君主组织联军进行武装干涉。在此紧急关头,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工兵中尉鲁日·德·李尔当即写了一首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演唱后迅速在共和军中传开,马赛市的救国义勇军唱着这首战歌进军巴黎,从此改称《马赛曲》。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曲》鼓舞了士兵。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这首歌曲很快流传开来。1795年7月14日,根据一项法律,《马赛曲》成了法国国歌。这首歌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对以后欧洲各国的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激昂的旋律号召道,“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这不是一首胜利的欢歌,也不是一首祖国的赞美诗,这是一首激励士气的战歌。听着这首斗志昂扬的战歌,不光法国人,任何反对专制暴政和压迫的人都会热血沸腾,自由引导人民,人民一定会粉碎任何专制暴政和压迫。从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兰西民族的热爱自由、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人认为《马赛曲》的歌词已经“时过境迁”,并存在许多缺陷,于是提出更改歌词的要求。这不仅仅是《马赛曲》的遭遇,在我国,也有些人讨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地修改。其实前面也提到过,在文革时期国歌歌词就曾被修改过,但最终经过修改的歌词还是被撤销了。在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这些产生于战争的、稍微带点“暴力”的歌曲?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大多数人——不管是法国人还是中国人,或任何一个有这样的国歌的民族——都不希望忘记历史,这些国歌歌词使人们铭记民族革命斗争的年代,时刻提醒人们居安思危,而这正是它的重要作用。
附世界各国国歌介绍:
反映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的国歌歌词典型
1、美国
美国国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星条旗,一译星条旗永不落)》也是写于本国独立战争时期,但从歌词中流露出更多的是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追求,因此我把它归到此类。(完整歌词请参阅附录)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依然近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世贸遗址上空的星条旗
——美国国歌《星条旗》节选
1812年在美国保卫独立的战争中,诗人弗朗西斯·斯加特·凯在巴尔的摩亲眼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进攻,以及美军的英勇抵抗。9月13日凌晨,弗朗西斯·凯透过炮火的硝烟,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他被这景象深深感动,随手在一封信的背后写下了几行诗。第二天,他把诗稿送给法官尼科尔逊,得到大力赞赏,并建议用一首当时非常流行的曲子作为配曲,同时取歌名为《星条旗》,这首歌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很快就传遍全国。1931年,被正式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歌。
美国国歌共有四节,这是通常演奏的第一节。从歌词中,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的坚强的民族自信和强烈的进取精神——星条旗“在自由的土地上飘舞,在勇者的家园上飞扬”,诗句集中体现了美国人崇尚自由和勇敢的民族精神。
2、以色列
提起以色列,我们就想起了在中东地区永无休止的冲突,想起了二战时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这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犹太人们在外漂泊了2000多年,直到1948年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只要我们胸怀里还藏着犹太人的心灵,面向着东方的眼睛,还望着郇山和耶路撒冷,两千年的希望不会化为泡影,我们将成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郇山和耶路撒冷。
——以色列国歌《希望》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犹太人远祖是希伯莱人,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但这两个王国先后被亚述人征服和被巴比伦人灭亡。罗马人入侵后,大部分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亡欧美各国。其后,以色列又分别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和被奥斯曼帝国吞并。19世纪末,欧洲犹太资产阶级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48年5月14日,经过了风风雨雨的以色列国正式成立。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用古老的希伯莱文在自己的国徽上写下值得他们骄傲的国名。
郇山是犹太民族的象征,也是历史上以色列的圣地;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地。以色列国多次被灭,犹太人也多次流亡世界各地,自己民族的圣地被异邦人统治着,这使以色列人对复国的渴望比世界上其他民族都要强烈。在漫漫长夜里,对自由、独立的希望给那些浪迹天涯、受尽磨难、身怀亡国之恨的犹太人带来无尽的安慰,点燃他们眼中最后的光辉。
3、南美各国
自从哥伦布发现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美洲就成了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苦难尤其深重的,是南美人民。
大地的生氏!听神圣的呼声:自由、自由、自由!奴隶的枷锁被打破,被打破,自由登上宝座。
——阿根廷国歌节选
美洲人民在王权的压迫下度过了悲惨的三百年,终于有扬眉吐气的一天,说道:“够了!”,坚决把王权推翻。……不允许再有奴隶和暴君,统治者是团结和平等,团结和平等。
——巴拉圭国歌节选
秘鲁人,当牛做马岁月久,镣铐加身苦难受,判决他做一个非人的奴隶,多少年来,多少年来,忍气吞声,没有开口。今天发出了神圣的怒吼,你听,海岸上响起一声“自由”!
——秘鲁国歌节选
自由人民宁死不屈!自由人民宁死不屈!自由人民宁死不屈!
——玻利维亚国歌节选
英雄不屈的人,永远挺起胸膛抬起头;他们虽然一千次做奴隶,必将一千次重获自由。
——多米尼加国歌节选
阿根廷解放者圣马丁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区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5世纪后,南美洲沦为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压迫是残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人种是这种统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体的风起云涌的独立解放运动。一时间,出现了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等一批独立战争的英雄。经过多年的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败而告终,南美各国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这是对西方殖民体系的第一次全面冲击。
独立后的南美洲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美洲的经济才得到较快的发展。正因民族遭遇,从南美大多数国家的国歌歌词中,可以读出南美洲的人民对奴隶主的痛恨和对自由、平等、独立的渴望。
(三)歌颂祖国大地的国歌歌词典型
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永远值得人民歌颂的。对祖国自然环境的赞美在很多国歌歌词中都有体现。尽管这些歌词内容因国家所处环境不同而异,但从表达的精神来看也差不多。因此我选择了奥地利国歌作为代表进行分析。
群山巍峨,江河浩荡,尖塔高耸,禾苗满望,铁锤挥舞,前程无量。你是伟大子孙的祖国,你是善良人民的故乡,奥地利声名远扬。
顽强战斗,踊跃争先,你是一颗坚强的心,跳跃在大陆中间。你诞生在古老的年代,有崇高的使命在肩,奥地利久经考验。
阔步向前,自由无碍,勇敢地跨进新时代,愉快地劳动,相信未来。祖国,我们团结无间,同声歌唱。信誓旦旦,奥地利可亲可爱。
——奥地利国歌歌词
奥地利风光
奥地利位居中欧南部,面积不大,却是堪称欧洲生活最安逸的国家之一。山区面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只有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平原较为广阔。主要山脉是阿尔卑斯山,山间湖泊众多,山光水色,是户外活动的天堂。着名的蓝色多瑙河沿岸风光更是充满了欧洲情调。这些旖旎多姿的景色在歌词第一段中都有具体的描述。
像第二段中描述的那样,奥地利人是个吃苦耐劳, 并对其文化、历史有强烈骄傲感的民族。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王朝将近600年的统治历史里,王朝创造了繁荣、富裕与惊人的艺术成就,但好景不长,哈布斯堡在二十世纪初的民主潮流中悄然结束。歌词中,“阔步向前,自由无碍,勇敢地跨进新时代,愉快地劳动,相信未来”,正是体现了奥地利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爱国思想。
(四)歌颂君主的国歌歌词典型
1、英国
英国国歌产生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原名《天佑国王》,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God Save The Queen(天佑女王,或上帝保佑女王)》。很明显这是一首歌颂统治者的歌。
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常胜利,沐荣光;孚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神佑女王!
扬神威,张天网,保王室,歼敌人,一鼓涤荡。破阴谋,灭奸党,把乱萌一扫光;让我们齐仰望,神佑女王!
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
当英国处于殖民帝国的黄金时代时,《天佑国王》或《天佑女王》不仅是英国本土的国歌,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国歌。此外,德国、丹麦、瑞典、瑞士、俄国、美国等国家,都曾采用《天佑女王》的曲调填词,作为自己的国歌或第二国歌。至今列支敦士登的国歌,还唱着《天佑女王》的曲调。
英女王深受民众爱戴
英国皇室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最早的君主立宪国之一,英国皇室至今还保留着名望,英国民众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皇室,他们关心皇室成员甚于关心政府和党派。歌词的内容也体现了这种崇尚皇室的英国文化。
2、日本
《君之代》在19世纪80年代的明治时期成为日本国歌,歌词中赞颂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君主,只有一句话。
君王的朝代,一千代、八千代无尽期,直到小石变成巨岩,岩石上长满藓苔衣。
——日本国歌《君之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时就是扛着国旗“日之丸”和唱着《君之代》杀害了无数的无辜民众,《君之代》也成了军国主义皇权政治的象征。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文部省自觉地在教科书中删除了有关齐唱《君之代》的规定。但在1999年6月,日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将《君之代》定为国歌的议案。同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这项议案。许多日本民众认为,这是对带有战争色彩的“爱国主义”的强行灌输。
日本国歌不仅充斥着皇权色彩,更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再次起用这首国歌,日本被斥为“为军国主义招魂”。无论如何,既然日本将其定为国歌,就说明这首歌歌词反映的精神是被政府认同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认识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精神。
(五)祈求上帝保佑祖国和民族的国歌歌词典型
非洲大陆美丽壮观。赤道的乞力马扎罗雪峰闪耀着圣洁,稀树草原上归牧的牛群在夕阳的余辉里映出美丽的剪影,空中传来狮吼羚声,百鸟争鸣。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使非洲人温顺,虔诚,生命迸发出奔放的热情。
上帝保佑非洲常安康,促使她的声名远播四方。……来吧圣灵赐福赐恩,求您保佑我们,非洲的子子孙孙。
——津巴布韦国歌《上帝保佑非洲》歌词
世界上万物的上帝,保佑祖国,保佑这土地,上帝,您是最公平合理,让我们在团结中自由和平地居住,让祖国境内物产丰富。
——肯尼亚国歌歌词
上帝,求你保佑莱索托安宁,排除一切困苦,一切纷争。啊,我的土地,祖先们的土地,愿永享和平。
——莱索托国歌歌词节选
千百年来,非洲人渴望着进步与繁荣,但他们的幻梦被西方贩奴者和殖民者无情地粉碎了。几百年前,非洲人“无论是什么身份,都如牛马一样,被骑着的人规定行动方向”。当时,贩奴者残忍至极,把非洲黑人拴在铁链上押解上船。他们肆意残害黑奴。在漫长的航路里,从贩奴船上传出的血腥气味竟随风传送数海里。那些“肌肉、牙齿不合格的黑奴”则被抛下滚滚的大西洋……殖民者到来后对非洲人更加大肆杀戮。他们把砍下来的黑人头颅或双手进行熏制,然后装满箩筐送交上级,按数量领赏。
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民族日益觉醒,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才使非洲大陆逐步挣脱了殖民枷锁,走上了独立建国的现代化之路。
非洲所有的国家基本上都有宗教信仰,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系统。基督教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的广泛传播,则是在15~16世纪欧洲人大举推行殖民侵略活动以后。19、20世纪之交,随着英、法、德、西、葡等国在非洲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基督教各教派也就随之渗入了非洲的不同地区和民族之中。
“宗教侵略”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非洲人民的信仰从原始的“拜物教”转向了上帝。反映在他们的国歌歌词中,就是“上帝保佑”一词的不断出现。千百年来民族的屈辱史使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上帝身上,祈求上帝解决困苦,解决纷争,保佑自己的民族获得自由、平等、和平。
四、对各国国歌歌词具体情况的概括总结
前面我已经详细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国歌歌词。通过对各国国歌歌词的创作背景、国家历史背景、民族遭遇等的研究分析,我把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总结如下:
1.在所有类型的国歌歌词中,歌颂祖国的歌词占的比例最大。
2.歌颂君主的国歌歌词,除了英国外均是亚洲国家,且主要是阿拉伯半岛的国家。
3.南美洲各国的国歌歌词主题绝大多数反映了革命斗争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4.祈求上帝保佑的歌词多属于非洲国家。
5.欧洲和亚洲各国的国歌歌词比较多元化,基本上涵盖了所有主要类型。
6.反映革命斗争的歌词,主要存在于资产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驱国家中。
总而言之,世界各国国歌的歌词内容总是和本国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有一定的联系,都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的爱国精神。是我们认识各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绝好教材和简捷途径。
(全文完)
五、研究体会
本次研究性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确定好选题十分重要。在确定这个选题之前,我也曾考虑过其他的一些选题,比如说歌词语言特点分析、中外当代流行歌词内容对比等。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原定选题的有关资料太多、太泛,而且已经有很多人写过同一题材的论文了,很难体现出创新精神。最终我选择了国歌歌词作为主题,不仅考虑到了课题的现实意义,也考虑到了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我在号称中国最大的维普期刊数据库找不到一篇同样题材的论文)。再加上我对国歌这一类体现民族精神的歌曲也比较感兴趣,我就确定了这个适合我研究的课题。
其次,我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国歌歌词,也学到了不少历史地理知识。分析国歌歌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联系各国的具体情况。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对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南美解放运动等重大事件的理解更深刻了,也熟悉了许多国家的人文地理及发展历史。这也是我的收获之一。
论文写完了,但我的思考没有结束。同样是被奴役的南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从国歌歌词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有如此大的差异?作为欧洲和亚洲资产主义革命先驱的英国和日本,为什么都在国歌歌词中歌颂君主?还有不少值得深究的问题,限于篇幅和时间,我也没有在论文里探究,留待以后继续思考和发现。
收获不只这些,最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我想,只要读者精读过我写的论文,就一定能有所启发。这也正是我写此篇论文的目的。
七、参考文献及附录
参考文献:
[1]李胜洪.各国国歌歌词〔C〕.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2]辞海编写委员会.辞海(缩印版)〔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启良.西方文化概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4]赵林.西方宗教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5]李忠勇、何福琼.歌词写作常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附录
[1]法国国歌《马赛曲》完整歌词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
这一帮卖国贼和国王,都怀着什么鬼胎?试问这些该死的镣铐,究竟准备给谁戴?究竟准备给谁戴?法兰西人,给我们戴啊!奇耻大辱叫人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把人类推回奴隶时代!
什么!这一帮外国鬼子,在我们家乡称霸!什么!我们高贵的战士,竟被雇佣兵殴打!竟被雇佣兵殴打!难道要我们缚住双手,屈服在他们脚底下!难道我们的命运要由卑鄙的暴君来管辖?
发抖吧!暴君,卖国奸人,无耻的狗党狐群!发抖吧!卖国的阴谋,终究要得到报应!终究要得到报应!全车都是上阵的战士,前仆后继有少年兵,法兰西不断出新人,随时准备杀敌效命!
法兰西人,宽宏的战士,要懂得怎样斗争!宽恕可怜的牺牲品,他们后悔打我们,他们后悔打我们。可是那些嗜血的暴君和部耶的同党,这一伙虎豹豺狼,竟然撕裂母亲的胸膛!
祖国神圣的爱,请指引和支持我们报仇!自由,亲爱的自由请你和你的保卫者同战斗,你的保卫者同战斗。但愿在你雄伟的歌声中,旗开得胜建奇功。让垂死的委员长人看看:你的胜利、我们的光荣!
当我们开始走进生活,前辈们已经不在;我们去找他们的遗骸,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气概。我们不羡慕侥幸偷生,愿意与他们分享棺材;为他们报仇或战死,就是我们最大的光彩!
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前进!前进!用肮脏的血做肥田的粪料!
[2]美国国歌《星条旗》完整歌词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依然近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透过稠密的雾,隐约望见对岸,顽敌正在酣睡,四周沉寂夜阑珊。微风断断续续,吹过峻崖之巅,你说那是什么,风中半隐又半现?现在它的身上,映着朝霞烂漫,凌空照在水面,霎时红光一片。这是星条旗,但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他们向往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家乡和祖国,不要抛弃他们。他们自己用血,洗清肮脏的脚印。这些奴才、佣兵,没有地方藏身,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但是星条旗却将要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玉碎还是瓦全,摆在我们面前,自由人将奋起保卫国旗长招展。祖国自有天相,胜利和平在望;建国家,保家乡,感谢上帝的力量。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我们信赖上帝,”此语永矢不忘。你看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❷ 《马赛曲》原名是什么
1792年创作了《马赛曲》的克洛德-约瑟夫-鲁热-德-利勒。歌曲原名《献给吕内克元帅的军歌》
❸ 为了纪念巴黎公社、鼓励无产阶级斗争而创作的战歌是
国际歌
1871年5月28日,法国凡尔赛反动军队攻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最后一个堡垒——贝尔·拉雪兹神甫公墓,革命失败。反动政府对全城革命者实施了大屠杀,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中。面对着这一片白色恐怖,5月29日,法国工人诗人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这曲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鲍狄埃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彼尔·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谱写了曲子。从此,它便成了世界无产者最喜爱的歌,从法国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全球,1890年出现了西班牙译文的《国际歌》,1899年被译成了挪威文,1901年出现了德文、英文、意大利文的《国际歌》,1906年正式传入了俄国,为了便于传唱,翻译这首歌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柯茨只选择了六段歌词中的一、二、六三段, 130多年来,《国际歌》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1923年瞿秋白将它从俄文翻译成了中文,因此我国所唱的《国际歌》也只有三段。
❹ 求有一首战歌名字,以前经常网页点开,那种流氓广告,进去就是一首战歌,好像男人哼的,很热血那种
The Mass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法国现代乐团创作的。《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加入灵魂蓝调元素、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流行音乐风格。它与德国知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曲调均源自于发现于德国的中世纪法国宗教福音音乐。一些人将其误传为纳粹军歌、亨德尔《弥赛亚》中的曲目。
❺ 法国国歌《马赛曲》产生在什么时期
《马赛曲》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的大革命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人支持法国的大革命,500名马赛人组成志愿者奔赴巴黎保卫革命政府,他们在行进的路上高唱《莱茵河战歌》。激昂的歌声和强烈的感染力鼓舞着他们为他们的国家战斗,这首歌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被称为《马赛曲》。
创作背景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着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迪特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
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1792年4月,饥荒笼罩着斯特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
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
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❻ THE MASS有什么来历,那首歌,好象是法语的,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么出名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法国现代乐团创作的。《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加入灵魂蓝调元素、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流行音乐风格。
它与德国知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曲调均源自于发现于德国的中世纪法国宗教(天主教会)音乐。一些人将其误传为纳粹军歌、亨德尔《弥赛亚》中的曲目。
德国的《布兰诗歌》与法国《The Mass》曲调接近。
《布兰诗歌》
1803年,在德国上巴伐利亚州的布兰修道院里发现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古卷,在思想界、学术界和艺术领域引起了震动,这些用法语、艰深的中世纪拉丁文和古代中部高地德语写的诗歌和戏剧。
最早出自于13至14世纪迁居巴伐利亚的法国游荡诗人,后来汇集了大量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着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
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政府的讽刺诗。
1847年,德国学者施梅勒将其汇总为《布兰诗歌》进行出版。卡尔·奥尔夫在研究法国中世纪音乐的时候,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受到极大震动,他将这些中世纪音乐与诗篇进行改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
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于1936年完成,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 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异国风格和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
赏析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
但奇怪地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第三部分“爱”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华美而凄艳,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❼ 求各国最振奋人心的军歌,要最经典的!
军歌是军队中为鼓舞士气所广泛传唱的歌曲,每个国家的军队都有各具特色的军歌。
美国军歌:
美国陆军军歌 《陆军勇往直前》"The Army Goes RollingAlong"
美国空军军歌 《美国空军》"The U.S. Air Force”(有时也取歌曲的第一句wild blue yonder,叫《蓝色远方》)
美国海军军歌 《起锚》"anchor Aweigh"(第一代的版本里面还有一句搞笑的叫sink army grey揍沉这帮陆军灰的家伙!)
美国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赞歌》"Marines' Hymn"
美国海岸警卫队 《时刻准备》"Semper Paratus"(海岸警卫队军歌的名字是拉丁文,翻译过来就是always ready时刻准备)
苏联军歌:
《小苹果》改编自19世纪中期以来俄罗斯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首舞曲。
在国内战争的前线上,红军战士们围着篝火的时候一定在用手风琴拉这首曲子。
《送行》原曲是一首乌克兰谐谑歌曲《吵吵嚷嚷出了什么事》,在列宁的倡导下,无数宣传队深入农村,以类似的曲子激励农村青年参军对抗白卫分子和富农匪帮。
《我们是红色战士》这首歌曲的旋律源自当时在俄国军队中流行的一首老歌《在密林中》,后来经红旗歌舞团加工后成为红军早期比较正式的军歌。
《布琼尼骑兵进行曲》第一骑兵军军歌。也是红军早期自己创作的进行曲风格的军歌之一
为后来苏军的进行曲风格军歌打下了基础。
其他经典苏联军歌还有:《草原啊草原》,《苏军之歌》,《祖国进行曲》,《神圣的战争》,《三个坦克兵》,《喀秋莎》,《我的军队》等等。
德国军歌:
《装甲兵之歌(panzerlied)》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节奏强劲的歌曲,能感觉到歌中透出的军人的阳刚,叫人热血沸腾。很有震撼力。全歌曲调在一种紧张,紧凑的节奏中进行。传达出一种军人的时刻待命的状态,和单纯的使命感。
《艾瑞卡(Erika)》德国党卫军军歌。
Erika是德国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属于石楠科。歌词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像赞美一位美女一样赞美艾瑞卡,表达一种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歌曲旋律不像德国老军歌《普鲁士军歌》那样雄壮悲情,而是相当轻松浪漫,是二战中德国军人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其他经典德国军歌有:《 啊!你美丽的西部森林》、《 小船在行驶》、《 在蒂罗尔抓羚羊》、《 当我们前进》、《 先锋之歌》、《 一万个男人》、《 深褐色的榛子》、《 在伯尔尼高原之上》、《 艾瑞卡》、《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家乡蒂罗尔州》、《 宝贝啊宝贝》、《 三朵百合花》、《 黑森林之歌》、《 快乐的汉诺威人》、《 罗尔之歌》、《 我们是士兵》、《 报务员之歌》、《 汉堡是一个好看的(小)城市》、《 野味保护者》、《明天我们将出发》、《 小姑娘早起》、《 莉莉玛莲》。
❽ 法国国歌是什么
你好
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废除封建贵族王权。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着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鲁日·利勒因市长演唱自己的歌而高兴,他请人抄写歌片,分送给莱茵军的指挥官们,希望军队采用作队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乐队根据市长的意思在广场上演奏了这首曲子,为开赴前线的国民自卫军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莱茵军战歌》(《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Rhin》),以示爱国热情。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这首歌并没有真正激起人们的热情。作者本人因写作这首歌曲而产生的激情也渐渐消退,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却无声地在人们手里流传。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且发出威胁,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组成结盟军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于涉。
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马赛曲》迅速地传播,在集会上、剧院里、宴会上都要集体合唱;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赞美诗后,也唱这首歌;再后来竟由它取代了赞美诗。《马赛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军事部长看到它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万份,分发到军中所有的连队。在前线,士兵们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必是齐声高唱《马赛曲》,在这首军歌的作用下,队伍像咆哮的海浪扑向敌阵,势不可挡,敌方的将领发现这首歌带有一种可怕的力量。
后来,路易十六人头落地,激怒了全欧洲的王室成员,普、奥、俄、英、西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国民公会宣布了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大量法国青年正是在马赛曲的雄壮歌声中开赴前线。不到一年的时间,战场已经转移到国境之外,1795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正式确立马赛曲国歌的崇高地位。
通过“雾月政变”而执掌政权的拿破仑,没有停止征讨的号角。在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后,拿破仑不仅率领法国军队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欧洲大部分领土。从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从北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马赛曲的强悍音符响彻寰宇,震撼人心。
为了迎接拿破仑胜利归来的军队,1806年,伟大的凯旋门破土动工。但随着欧陆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凯旋门建设一度停滞不前,直至1836才竣工。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被从圣赫拿勒岛运回巴黎,悲壮地从凯旋门下通过。
凯旋门右侧门柱的浮雕也被命名为马赛曲。其中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前进。在她神圣宽广的羽翼下,一群志愿军战士,或高歌猛进,或负重前行,马赛曲的雄壮号角再次响起,映衬着香榭丽舍大道每一天的朝阳万丈和落日余辉。
弗朗索瓦·吕德完成凯旋门的雕塑任务时,已经52岁了。这位与德拉克洛瓦齐名的雕塑大师,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为那段辉煌而悲壮的历史刻下了与音乐同名的经典。
在阅读政治学的经典着作时,我曾一度对法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历史心存疑虑。那些推翻王政的人民民主代表们,却用最不民主的方式施行起恐怖统治,以致塞纳河血流成河,代表左派的埃贝尔、代表右派的丹东、以及最铁碗的罗伯斯庇尔先后被送上断头台。在沸腾的革命热血中,究竟有多少是真诚的抛洒,又有多少是残忍的冲动和卑微的利用?
但我还是喜欢听马赛曲,去遥想那个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动荡岁月。因为仅对个人来讲,在一切都软绵绵的时代里,这是最好的鼓舞。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 谢谢
❾ 法国国歌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着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la patrie 祖国 la gloire 荣誉 la tyrannie 暴政
un étendard 旗帜 sanglant,-e 血腥的 mugir 吼叫
féroce 野蛮的,残暴的 une compagne 妻子:伴侣
égorger 屠杀 Aux armes 拿起武器! un citoyen 公民
un bataillon 队伍 impur,_e 不纯洁的 abreuver 灌溉
les sillons(诗)田野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Que veut cette horde d'esclaves
De traîtres, de Rois conjurés ?
Pour qui ces ignobles entraves,
Ces fers dès longtemps préparés ? {2x}
Français ! pour nous, ah ! quel outrage !
Quels transports il doit exciter !
C'est nous qu'on ose méditer
De rendre à l'antique esclavage !
{au Refrain}
Quoi ! des cohortes étrangères
Feraient la loi dans nos foyers ?
Quoi ! ces phalanges mercenaires
Terrasseraient nos fiers guerriers {2x}
Grand Dieu ! par des mains enchaînées
Nos fronts sous le joug se ploieraient,
De vils despotes deviendraient
Les maîtres de nos destinées ?
{au Refrain}
Tremblez, tyrans ! et vous, perfides,
L'opprobe de tous les partis,
Tremblez ! vos projets parricides
Vont enfin recevoir leur prix {2x}.
Tout est soldat pour vous combattre,
S'ils tombent, nos jeunes héros,
La terre en proit de nouveaux
Contre vous tous prêts à se battre
{au Refrain}
Français ! en guerriers magnanimes
Portez ou retenez vos coups.
Epargnez ces tristes victimes
A regret s'armant contre nous {2x}.
Mais le despote sanguinaire,
Mais les complices de Bouillé,
Tous ces tigres qui sans pitié
Déchirent le sein de leur mère
{au Refrain}
Amour sacré de la Patrie
Conis, soutiens nos bras vengeurs !
Liberté, Liberté chérie !
Combats avec tes défenseurs {2x}.
Sous nos drapeaux, que la victoire
Accoure à tes mâles accents,
Que tes ennemis expirant
Voient ton triomphe et notre gloire !
{au Refrain}
Nous entrerons dans la carrière,
Quand nos aînés n'y seront plus
Nous y trouverons leur poussière
Et les traces de leurs vertus. {2x}
Bien moins jaloux de leur survivre
Que de partager leur cercueil,
Nous aurons le sublime orgueil
De les venger ou de les suivre !
{au Refrain}
❿ 马赛曲和百年沧桑的背景简介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管弦乐作品唯一的金奖,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性力作。全曲采用交响诗常用的单乐章结构,根据其情绪转换,分为五个持续展开段落: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
第一段:入侵 以打击乐轰鸣的音响为主题、弦乐和木管阴沉的音调为衬托、铜管尖锐刺耳的喧闹声为背景,描写中国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节节失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八国联军掳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难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调,真切地描绘出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人民的苦难。这一主题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作于1935年,当时国土沦丧、国民饥寒交迫,聂耳以深切、委婉并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到处流浪、尝尽人生苦难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现代技法对此歌音调做变形处理,调性游移不定,使音调更加辛酸与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无所适从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觉醒 长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难主题变形后,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的对话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调。这一主题源于歌曲《满江红》。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此歌曲调淳厚,豪放有力,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国精神,后来逐渐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作曲家运用主题倒置的复调手法,在弦乐中分别奏出《满江红》的变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与殖民主义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三段“觉醒”的另一音乐动机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典型战歌。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曲家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表现人民的呐喊和斗争。
第四段:抗争 在小军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后,弦乐奏出“抗争主题”,这一主题来源于影片《逃亡》主题歌《自卫歌》。
《自卫歌》的变形音调,与圆号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变形音调交错,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难主题”,再与圆号奏出的《满江红》变形音调形成三声部对位,形容人民反抗斗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最后,乐队全奏,意味着人民“前进!前进!前进!进!”的磅礴气势,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五段:胜利、欢庆 以钟管齐鸣的璀璨音响作先导,乐队奏出辉煌的胜利赞歌。“胜利、欢庆”主题谱例见课本。
作曲家一改前几乐段中各种无调性或调性游移的主题变形手法,尽情抒发了胜利的欢乐和豪迈。这种由变形到原形的写作方法,使我们不仅感触到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得胜利,而且也体会到作曲家技法“回归”的艺术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