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玛德琳·古斯塔夫的经历
自从戴安娜王妃车祸去世后,玛德琳公主与姐姐维多利亚就成为欧洲摄影记者偷拍的主要对象,因为两位公主都正值恋爱与婚嫁年龄,当然十分惹人注目。大多瑞典杂志表示,对其私生活极有兴趣。斯堪的纳维亚报纸与娱乐杂志,一度追访到她与25岁的瑞典银行家继子丹尼尔·克拉特的浪漫史,更近的还有传媒把瑞典工业家之子皮埃尔·拉德欧与她拉上了亲密关系。
喜欢社交活动的马德琳传出过许多负面新闻。瑞典媒体曾报道,2002年秋天,玛德琳公主高中毕业后往英国伦敦修读英文,被发现经常流连酒吧,玩乐至凌晨5时,荒废学业,两个多月后便匆匆辍学回国。除被指沉迷派对外,媒体还指责玛德琳虽贵为公主,但举止轻佻,经常当众吸烟及穿着性感衣服招摇。
2003年8月玛德琳被狗仔队偷拍了多款穿性感衣服及三点式泳装的艳照,瑞典畅销杂志《SLITZ》更将之印制大海报公开发售,令王室大为愤怒。2002年12月,媒体报道玛德琳与前男友刚分手不久,便与法律系一名学生拍拖,不到半年便开始同居。
‘贰’ 玛德琳是什么
是一种法国的家庭点心,又叫贝壳蛋糕
‘叁’ 007玛德琳是谁的女儿
怀特先生。
作为特工007的詹姆斯·邦德已经退休了,但还是接到了命令。原因似乎并不是很简单,情节非常离奇。杀手吕瑟弗·萨芬带着枪赶到怀特家里,没有找到怀特,就打死了怀特的妻子,而怀特的女儿玛德琳奋勇还击,逃了出来,却不小心掉进了冰湖。吕瑟弗·萨芬救出了玛德琳,并把她养大。
玛德琳接近邦德,成了邦德的女朋友。不同于以往的女朋友,邦德对玛德琳情有独钟。却因为在维斯帕墓地被炸,还遭到袭击,而怀疑玛德琳,而且邦德从匪徒那里听到了传言,说玛德琳是幽灵党党魁的女儿。于是,他毅然把玛德琳送上火车,不再和她见面。
法国着名女演员蕾雅·赛杜饰演的“邦女郎”玛德琳·斯旺,是继《007:幽灵党》后二度出场。
此次,她的复杂性将为故事带来更多波澜,身为邦德的枕边人,却拥有与反派萨芬相同的面具,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阴谋?两人的爱情与信任这次将面临严峻考验,这些纠葛也会令剧情出现不可预知的发展。
此外,两个全新女性角色的加入,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拉什纳·林奇以另一位“00号”特工的身份出现,安娜·德·阿玛斯在预告中的惊艳亮相,战力爆表霸气十足。
‘肆’ 20世纪十年代现代时尚的开启者和奠基者有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纪之交的特殊时期,人类经历了一场由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大变革。这种变革,同样也给人们的生活、乃至着装时尚带来了影响,推动了时尚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初,一个出生在法国雷诺阿地区的年轻人,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很快成为新时尚的引导者。他就是身材短胖、性格内向的保罗.波烈。保罗·波烈有着这么大才华与胆量的波烈,他的时尚之路并没有走多远,我们在今天的时尚圈里找不到他的品牌,很多人更没听说过波烈这个名字。这就是20世纪十年代现代时尚的开启者~
二十世纪初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她创造了“斜裁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大师的作品,并成为今天我们还在沿用的礼服式样的奠基人。她就是20世纪来自法国的“斜裁女王”玛德琳.薇欧奈。们来了解下薇欧奈的另一个创造,无痕迹设计的手法,开创了超凡脱俗的女性新形象,也奠定了现代礼服的雏形。薇欧奈精致且独特的裁剪技术,使她成为20年代高级时装的代表,由她创造的的服装与人体合二为一且超凡脱俗的礼服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贵族女性充满铜臭味道的奢侈浮华的旧传统和旧观念,开创了20世纪以来优雅纯净、高贵自然的新的女性形象~这就是20世纪十年代现代时尚的奠基者~
‘伍’ 法国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
法国足球联赛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独立报》;《阿尔萨斯消息》(DNA)。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国约有6000家出版社。 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台有France2,France3等等,法国的电视一台TF1隶属于法国布依格集团,是巴黎歌剧院一家私人电视台。 电信 法国有三家拥有独立电信网络的公司,分别是法国电信France télécom.(Orange),法国无线电(SFR),布依格电信(Bouygues télécom)。 名胜古迹 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凯旋门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凯旋门;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卢浮宫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é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大仲马、居里夫妇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2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法国小镇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此时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 法国迪南老城香榭丽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杜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罗斯福大街(Av. Roosevelt)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东端的协和广场南北两端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香榭丽舍大街还有大、小展览宫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
‘陆’ 求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故事:学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埃尔米特 (Hermite)<br> 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但是他大学入学考试重考了五次,每次失败的原因都是数学考不好。他的大学读到几乎毕不了业,每次考不好都是为了数学那一科。他大学毕业后考不上任何研究所,因为考不好的科目还是—— 数学。数学是他一生的至爱,但是数学考试是他一生的恶梦。不过这无法改变他的伟大:课本上"共轭矩阵"是他先提出来的,人类一千多年来解不出"五次方程式的通解",是他先解出来的。自然对数的"超越数性质",全世界,他是第一个证明出来的人。他的一生证明"一个不会考试的人,仍然能有胜出的人?quot;,并且更奇妙的是不会考试成为他一生的祝福。怎么会这样呢?嗯……也许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喔!翻开欧洲的地图,在法国的东北角嵌着一块小小的版图,名叫洛林Lorraine)。<br> 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北扼莱茵河口,南由马恩河(Marne River)可以直捣巴黎;濒临的阿登高地(Ardennes)是军事制高点;地层中蕴藏欧洲最大的铁矿。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洛林草场上就染满骑士的鲜血;1871年德国的铁血雄兵蹂躏法国后,要求法国割让的土地就是洛林。<br> 革命家的血统<br> 经过百年来战争的洗礼,洛林留下来的是一批苦干、达观的法国人,足能面 对环境的苦难。埃尔米特(Charles Hermite)1822年12月24日出生在洛林的小村 庄Dieuge,他的父祖辈都参与了法国大革命,祖父被大革命后的极端政治团 体巴黎公社(Commune)逮捕,后来死于狱中;有些亲人死在断头台上;他的父亲是杰出的冶矿工程师,因为被公社通缉,逃到法国边界的洛林小村庄,在一家铁矿场中隐姓埋名做矿工。<br> 铁矿场的主人叫雷利曼(Lallemand),一个标准强悍的洛林人,有一个比他更强悍的女儿玛德琳(Madeleine)。在那个保守的时代,玛德琳就以"敢在户外 穿长裤不穿裙子"而着名,凶悍地管理矿工。但是一遇到这位巴黎来的工程师,她就软化了,明知对方是死刑通缉犯还是嫁给他,而且为他生了七个孩子。埃尔米特在七个孩子中排名第五,生下来右脚就残障,需扶拐杖行走。他身上一半流着父亲优秀聪明、理想奋斗的血液,一半流着母亲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洛林强悍血统,谱成不凡生涯的第一个升记号。<br> 从大师认识数学之美<br> 埃尔米特从小就是个问题学生,上课时老爱找老师辩论,尤其是一些基本的问题。他尤其痛恨考试;后来写道:"学问像大海,考试像鱼钩,老师老要把鱼挂 在鱼钩上,教鱼怎么能在大海中学会自由、平衡的游泳?" 老师看他考不好,就用木条打他的脚,他恨死了;后来写道?quot;达到教育的 目的是用头脑,又不是用脚,打脚有什么用?打脚可以使人头脑更聪明吗?" 他的数学考得特别差,主要原因是他的数学特别好;他讲的话更让数学老师 抓狂,他说:"数学课本是一滩臭水,是一堆垃圾。数学成绩好的人,都是 一些二流头脑的人,因为他们只懂搬垃圾。"他自命为一流的科学狂人。不 过他讲的也没错,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大多是文学、外交、工程、军事等, 与数学不相干科系出身的。 埃尔米特花许多时间去看数学大师,如牛顿、高斯的原着,他认为在那里才 能找到"数学的美,是回到基本点的辩论,那里才能饮到数学兴奋的源头。" 他在年老时,回顾少年时的轻狂,写道:"传统的数学教育,要学生按部就 班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训练学生把数学应用到工程或商业上,因此,不重 启发学生的开创性。但是数学有它本身抽象逻辑的美,例如在解决多次方方 程序里,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感。数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了生活上 的应用,也不应沦为供工程、商业应用的工具。数学的突破仍需要不断地去突破现有格局。"<br> 孝顺的天才<br> 埃尔米特的表现让父母忧心,父母但求他能把书念好,再多的钱也愿意付出,就把他送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ouis-le-Grand)。因着超卓的数学天份, 他无法把自己塞入数学教育的窠臼,但是为了顺父母的意,又必须每天面对 那些细微繁琐的计算,以致痛苦得不得了。这位孝顺的天才,似乎注定终生 的自我折磨。 巴黎综合工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que)入学考每年举行两次,他从十八岁开始 参加,考到第五次才以吊车尾的成绩通过。其间他几乎要放弃时,遇到一位 数学老师李察(Richard)。李察老师对埃尔米特说:"我相信你是自拉格朗日 (Lagrange)以来的第二位数学天才。"拉格朗日被称为数学界的贝多芬,他所作的求根近似解被誉为“数学之诗”。 但是埃尔米特光有天份不够,李察老师说:"你需要有上帝的恩典,与完成 学业的坚持,才不会被你认为垃圾的传统教育牺牲掉。"因此他一次又一次 地落榜,却仍继续坚持应试。<br> 骑在蜗牛背上的人<br> 埃尔米特进技术学院念了一年以后,法国教育当局忽然下一道命令:肢障者不得进入工科学系,埃尔米特只好转到文学系。文学系里的数学已经容易很多了,结果他的数学还是不及格。有趣的是,他同时在法国的数学研究期刊《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发表《五次方方程式 解的思索》,震惊了数学界。<br> 在人类历史上,第三世纪的希腊数学家就发现一次方程与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多少一流数学家埋首苦思四次方程以上到n次方的解法,始终不得其解。没想到三百年后,一个文学系的学生,一个数学常考不及格的学生,竟 然提出正确的解法。埃尔米特知道自己已经“对数学的开创性研究中毒很深,热爱得无法自拔”,幸得好朋友勃特伦(Bertrand)赶忙帮他补习学校要考的数学。对这一个具有开 创性的天才,僵化的数学教育带来无边的苦难;惟有友谊的了解与鼓励能够 支持他走下去,并使他在二十四岁时,能以及格边缘的成绩自大学毕业。 由于不会应付考试,无法继续升学,他只好找所学校做个批改学生作业的助 教。这份助教工作,做了几乎二十五年,仅管他这二十五年中发表了代数连 分数理论、函数论、方程论……已经名满天下,数学程度远超过当时所有大 学的教授,但是不会考试,没有高等学位的埃尔米特,只能继续批改学生作 业。社会现实对他就是这么残忍、愚昧。<br> 不考试的老师<br> 能够使埃尔米特不愤世嫉俗、坦然前行的动力是什么? 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妻子的了解与同心。埃尔米特的妻子,是他大学好 友勃特伦的妹妹,她无怨无悔地跟随这个不会考试的天才丈夫,一年一年地走下去。二是有人真正地赞赏他,不因他外表的残废与没有耀人的学位而轻视他。欣 赏他的人后来也都在数学界享有盛名——包括研究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与微 分方程式而着名的柯西(Cauchy),发表椭圆函数、行列式理论而着名的雅科 比(Jacobi),“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的主编刘维尔(Liouville)。这些都是行 家,而来自真正行家的惺惺相惜,比考试高分的一点虚伪荣耀,更能支助一 个失败者走较远的路。三是埃尔米特的信仰。埃尔米特在四十三岁时染患一场大病,柯西来看他, 并且把福音传给他。信仰给他另一种价值与满足。 埃尔米特在四十九岁时,巴黎大学才请他去担任教授。此后的二十五年,几乎整个法国的大数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我们无从得知他 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没有考试。<br> 三角几何里认识另一个世界<br> 不会考试给他带来许多麻烦:工作不顺利、多次重考、他人的轻视、自卑… …。但是给他带来许多祝福:认识妻子、好友、信仰,与整个生命的成熟。 后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贝尔(Bell),在他对历史上数学伟人的 回顾上,用一段话描述埃尔米特: 在历史上的数学家愈是天才,愈是好讥诮,讲话愈多嘲讽。只有一个人 例外,就是埃尔米特,他有真正完美的人格。埃尔米特死于1901年1月4日。晚年写道: "三角几何是永恒、是不朽的。自然界里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绝对的三角形, 但是在人的脑中却存在着完美、绝对的三角形,去衡量外面的形形状状。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总和就是180°,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三角的最长斜 边对应最大角。这些三角几何的基本特性,不是人去发明出来或想象出来的, 而是人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这些三角特性就存在,并且无论时空如何改变, 这些特性也不会改变。我只不过是一个无意中发现这些特性的人。 三角几何的存在,证明有一永久不改变的世界存在。"
‘柒’ 玛德琳蛋糕的由来
贝壳蛋糕(madeleines)又名(Madeleine commercy)。传说是在法国的可梅尔西城(commercy)里,一种家庭风味十足的小吃
好的蛋糕网玛德琳蛋糕又名贝壳蛋糕。 法国着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着名作品---《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与遗忘作斗争的书。普鲁斯特就是为了怕自己忘掉一些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in the French town of Commercy, in the region of Lorraine, a young servant girl name Madeleine made them for Stanislas Leszczynska, the deposed king of Poland when he was exiled to Lorraine. This started the fashion for madeleines' (as they were named by the Leszczynska). They became popular in Versailles by his daughter Marie, who was married to Louis XV (1710-1774) (source from Whats Cooking America)
‘捌’ 关于法国的全部资料
法国
国名: 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
国名由法兰克部落之名演变而来,意为“勇敢的”“自由的”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国花:鸢尾花
国鸟:公鸡
国石:珍珠
国家元首:总统希拉克(Chirac),1995年5月当选,2002年5月连选连任;总理德维尔潘(Dominique)。
自然地理:面积为55.16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欧洲最高峰,也是欧洲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
人口: 6062.8万(2000年),包括350万外国侨民,其中14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通用法语。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犹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都:巴黎(Paris) ,人口1060万(1999年)。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22个大区是:阿尔萨斯、阿基坦、奥维尔涅、布尔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区、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贡岱、巴黎大区、朗克多克-鲁西翁、利姆赞、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莱海峡、下诺曼底、上诺曼底、卢瓦尔地区、皮卡尔迪、布瓦图-夏朗德、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讷-阿尔贝斯。4个海外省是: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旺。4个海外领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2个地方行政区是: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1964年1月27日,同中国建交。
政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定于9月24日举行全民公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在总统不能履行职务或空缺时总统离职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拥有制定法律,监督政府,通过预算,批准宣战等权力。国民议会共有577个议席,任期5年,采用两轮多数直接投票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共321席,参议员任期9年,每3年改选1/3,以省为单位,由国民议会和地方各级议会议员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95年7月31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法案使总统有权更多地使用公民投票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法国总统在政府或参议院、国民议会的建议下,可将所有事关公共权力组织、法国经济或社会政策的改革方案交由公民投票表决。总统府——爱丽舍宫,总理府——马提翁宫,国民议会——波旁宫。
经济: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随着法国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法共有土地面积5500万公顷,其中61%为农业用地、27%为林业用地、12%为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的96%为家庭所有。农业的传统地区结构为:中北部地区是谷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产区,西部和山区为饲料作物主产区,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区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产区。机械化是法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法国是世界着名的旅游国,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法国一些着名的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法国也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对外贸易有两个特点:一是进口大于出口,造成贸易逆差,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高于美、日等国,其中主要来自增值税,其它还有所得税、公司税、社会福利税等。
文化: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车环形赛等。比较有名的大学有巴黎大学、里昂大学等。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新闻出版:主要报纸有:《费加罗报》、《世界报》、《法兰西晚报》、《解放报》、《巴黎日报》。地方报纸主要有:《西部法兰西报》,它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北方之声》。主要周刊有:《快报》、《观点》、《新观察家》、《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杂志》等。法约有6000家出版社。 通讯社有: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1835年创立。法国国家广播公司成立于1975年,下设6个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国家广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资的17个独立的地方台。为加强对外宣传,国家广播公司专设独立的法国国际台,对外广播几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过法令,取消国家对电台的垄断,允许私人和团体设立电台。目前,全国私营电台近1300家,主要有卢森堡电台、蒙特卡洛电台、欧洲一台等。现有4家全国性国家电视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线电视台,另有许多可通过卫星接收的电视频道。
名胜:巴黎凯旋门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
埃菲尔铁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因法国着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00余米,塔身重达9,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象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卢浮宫 (Palais Louvre)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 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八十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着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着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 于19世纪重修,只有三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巴士底狱遗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7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当地人常也简称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并且根据不同功能分别漆上红、黄、蓝、绿、白等颜色。因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极像一座工厂,故又有“炼油厂”和“文化工厂”之称。这座设计新颖、造型特异的现代化建筑是已故总统蓬皮杜于1969年决定兴建的,1972年正式动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开馆。整座建筑占地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0万平方米,地上6层。整座建筑共分为工业创造中心、大众知识图书馆、现代艺术馆以及音乐音响谐调与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巴黎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着名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着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着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香榭丽舍大街 (Ave des Champs-Elysees)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遐迩闻名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着名的街道上举行。
历史名人:法国剧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莫里哀是他参加剧团以后用的艺名。莫里哀10岁丧母,外祖父经常带他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50年代,莫里哀开始编演一些闹剧及喜剧《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从事古典主义喜剧创作,一系列作品问世,如《可爱的女才子》(1659)、《斯卡纳莱尔》(1660)、《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创作高峰阶段,主要剧作有《伪君子》(1664)、《唐璜》(1665)、《吝啬鬼》(1668)等。1668年以后,莫里哀还写了一些讽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写了30多部喜剧。他塑造人物性格适当引入了闹剧因素,充分运用日常语言等方面对喜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莫里哀于1673年病逝。
伏尔泰( 1694-1778年):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原名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笔名。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由盛转衰,一亲身感安到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青年时代因发表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作品,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25年出狱后,旅居英国三年。他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实行君主立宪。伏尔泰创作了许多着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着作有:《哲学辞典》、《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路易十四时代》等。还写过有关中国的历史剧《中国的孤儿》。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生于日内瓦钟表匠家庭。当过仆从、秘书、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认为私有制是人民群众遭受社会压迫的根源,但不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要着作有《社会契约论》(旧译《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
拿破仑 ·波拿巴(1769-1821年):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8-1814年)。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毕业于巴黎军事学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土伦战役中立下战功,破格提为准将。督政府时期率军进攻意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发动政变,成立执政府。1804年称帝。1812年对俄战争溃败,帝国瓦解。1815年在滑铁卢战败。被流放到大西洋中圣赫勒拿岛。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维克多·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维克多·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维克多·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维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维克多·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并坚持写作。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维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维克多·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维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外交: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玖’ 法国女孩玛德琳 几岁
玛德琳,即稳定状态下的红皇后(Red Queen),她是美国漫威漫画公司的漫画角色,原名叫做玛德琳·詹妮弗·普赖尔·萨默斯(Madelyne Jennifer Pryor-Summers)。她是由惊恶先生根据琴葛蕾的血液标本克隆出来的克隆体。做为x战警中的漫威反派,她的出现成为了日后漫画发展的转折点,也缔造出了另一个英雄人物——电索。在最后的凤凰之争中,玛德琳(Madelyne)在魔鬼(N'astirh)的指使下暴怒成为强大的红皇后。
‘拾’ 玛德琳蛋糕在家怎么制作
玛德琳蛋糕是一款经典的法式小甜品,因为形状多为贝壳状,又被叫做贝壳蛋糕。据说好吃的玛德琳蛋糕,由一个美丽的“意外”而产生,主厨出餐到甜品时莫名其妙不见了,女仆临时烤了她的拿手小点心,却得到主人的赞赏和欢心,于是以女仆的名字Madeleine(玛德琳娜)用于小点心的命名,成为贝壳蛋糕(玛德琳)的本名。
玛德琳蛋糕流传着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做法却是非常简单,适合家庭制作。它一般由黄油、面粉、鸡蛋、糖、泡打粉等食材制作,无需打发黄油,而是利用泡打粉使蛋糕获得蓬松的口感,而它烘烤时出现的“傲娇”的小肚子则是它制作成功的标志之一,口感绵密、内心润泽好吃,作为一款常温蛋糕,它可以在室温存放3-5天。
玛德琳蛋糕怎么做?
玛德琳蛋糕简单易做,新手也能轻松学会!下面就分享一款红丝绒玛德琳的做法,红红火火的颜色非常喜庆,也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哟。
制作步骤:
1、全蛋+细砂糖+柠檬汁混合均匀,不用打发。
2、将粉类材料倒入,用刮刀翻拌均匀。
4、将温热的黄油分2-3次倒入面糊,每次拌匀后再倒入下一次。
5、打蛋盆盖保鲜膜,冷藏半小时。
6、室温静置10分钟,让面糊略恢复流动性。170度预热烤箱。
7、面糊用裱花袋,挤入玛德琳模具中,8分满即可。
8、在烤箱中层170度,烘烤18分钟左右。
9、出炉即可脱模,放在晾网上自然冷却后,无论是直接食用或装袋保存送给亲朋好友都非常棒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