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为什么法国不敢动雨果

为什么法国不敢动雨果

发布时间:2022-04-29 03:05:56

Ⅰ 请告诉我一些关于雨果的事情

维克多·雨果
<br>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br>
<br>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br>
<br>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
<br>
<br>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br>
<br>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
<br>
<br>《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br>
<br>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br>
<br>1831年发表的《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br>
<br>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br>
<br>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br>
<br>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br>
<br>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r>
<br>“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br>
<br>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br>
<br>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br>
<br>《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农民出身的贫穷工人冉阿让有一次看见姐姐的几个孩子饿得直哭,于是去偷面包,不幸被人抓住,判了5年徒刑。他几次越狱,被抓回来又加判了共14年刑期,结果为了一块面包坐了19年的牢。出狱之后,冉阿让到处遭人白眼,没有工作,没有饭吃,他发誓一定要向社会复仇。这时,一个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决心行善积德,做一个好人。
<br>
<br>他化名马德兰,在一个城市办了个工厂,成为富翁。他为贫穷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给他们饭吃,给他们房子,他处处乐于助人,被市民们选为市长。这时,市里来了一个叫芒汀的姑娘,她原是农村姑娘,到城里做工,被人诱骗生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珂赛特寄养在一个旅店老板家中,老板是个恶棍,趁机敲诈她,芒汀被迫卖掉美丽的头发、漂亮的牙齿,又卖身当了妓女,最后贫困交加,病得奄奄一息,冉阿让听说后立即去照顾她,答应在她死后抚养她女儿珂赛特。这时,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在马德兰市,他抓住了一个贫穷的工人,认为他就是冉阿让,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挺身而出,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他又落入警察手中,去监狱的路上,他设法逃脱了。
<br>
<br>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着她躲在一个僻偏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了,珂赛特已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她和一个共和党人马吕斯相爱了。1832年,巴黎爆发了共和党领导的起义,遭到七月王朝的血腥镇压,马吕斯身负重伤,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下水道把他救了出来。这时,沙威混进起义者队伍进行侦察,被抓住后判处死刑,由冉阿让去执行命令,枪毙沙威,但冉阿让却把沙威放了。沙威在冉阿让的高尚人格前羞愧难容,投河自杀。
<br>
<br>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了,年轻人非常幸福。冉阿让一个人过着孤独的日子,最后他死在了珂赛特的怀里。
<br>
<br>《悲惨世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所以,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br>
<br>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着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br>
<br>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br>
<br>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br>
<br>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与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br>
<br>【名言】
<br>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br>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br>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br>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br>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br>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br>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br>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br>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br>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br>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br>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br>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br>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br>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br>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br>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br>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br>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br>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br>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br>
<br>
<br>【大事记】
<br>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br>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br>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br>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br>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着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br>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br>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br>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br>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br>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br>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br>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br>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br>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着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br>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br>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br>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br>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br>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br>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br>
<br>【主要作品】
<br>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br>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br>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br>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br>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br>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br>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br>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br>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br>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br>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回答补充:才华横溢的雨果在40岁时,心脏病恶性发作.人们都以为巨星就要坠落了,可雨果在医生的指导下,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战胜了病魔,活了84岁,创造了奇迹。

Ⅱ 1851年底,雨果因反对拿破仑而被流放的始末。。

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二日晚,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特实行政变,解散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宣布法兰西共和国改为帝国,号称拿破仑三世。雨果坚决反对,在讲台上揭露其独裁专政的罪行。波拿巴特镇压了巴黎人民的反抗和南方各省农民的起义之后,又极端残酷地对待反抗者,流放了一万多人到非洲去。雨果是坚决反对拿破仑第三政变的议员之一,被流放到国外达十九年之久。

雨果变卖了家产,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女流亡国外。开始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雨果在流亡中始终坚持同拿被仑三世作斗争。在布鲁塞尔出版政论集《小拿破仑》和揭露波拿巴特政变经过的《一个罪行的故事》。一八五二年,雨果从布鲁塞尔迁到离法国不远,属于英国的小岛杰西岛。在杰西岛出版了政治讽刺诗《惩罚集》,号召人民拿起草叉、锤子,把衣兜装满石子进行起义。一八五五年,雨果又从杰西岛迁到英属盖纳西岛。雨果在这里一直住到一八七○年回国,写下了最杰出的作品。

雨果同波拿巴特的斗争是不屈不挠的。他对波拿巴特政变的性质缺乏了解,但他憎恨专制、暴虐行为。当他流放到第八个年头的时候,拿破仑第三曾发布大赦令,不少的人回国了,但雨果拒绝了,决不和暴君妥协。他说:“我接受辛酸的流放,哪怕无终无了”,“哪怕留下一个人,我就是这最后的一个!”“我把自由的放逐坚持到底;自由回去的时候,我才回去。”

在流放生活中,雨果的社会政治活动远远超出国境,他同全世界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朋友。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强占北京,抢劫财宝,焚烧圆明园。雨果坚决反对这种强盗行为。他写信给英法联军的上尉布特列,称英法联军是“两个强盗的结伙打劫’。一八六二年法国军队侵入墨西哥,雨果写信给墨西哥人民:“不是法兰西同你们作战,是帝国……勇敢的墨西哥人,抵抗罢!我是和你们在一起的。”一八六三年雨果发表宣言支持波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斗争。在流放中,雨果还支持过西班牙建立共和国的斗争,还支持意大利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正义斗争并为意大利的革命领导人募集基金。在流放中,雨果的创作获得了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更高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优秀的小说,还写了文艺专着。在《莎士比亚论》中雨果深有体会地说: “天才究竟又属于谁,如果不属于你,人民?你是伟大的怀抱,天才从你那里而来,让他们回到你那里去罢。”雨果已认识到作家的神圣职责是为人民大众。

Ⅲ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对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们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国的世界级大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启蒙读物。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雨果其实是在语文课本上。他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们的小学课文,这封痛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野蛮行为的信件,让无数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主义的大义。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谈到雨果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就不得不讲到这个一辈子从未来过中国的文豪对东方文化的梦萦魂绕。

事实上雨果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的狂热收藏爱好者。有惊人绘画造诣的他,甚至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过一系列“水墨画”。

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而他所看到与经历的一切,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孕育着他独特的思想精神。

● 维克多·雨果

年轻时雨果是一名“保皇主义”的拥护者,20岁时他就因出版了歌颂波旁王朝复辟的《颂诗集》而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当时法国王室及贵族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极大的痴迷,这无疑对雨果的艺术喜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直到后来,王室的腐败与失败举措等等状况让他渐渐失望,他的政治立场转为共和主义和自由思想,艺术上的这种审美倾向却并未改变。

不管是身为贵族议员,享受极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时;还是因反对当权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时,他都从未停止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搜集与创作尝试。

● 19世纪法国画家布歇作品 满满中国风

早在1829年,27岁的他还集中在诗歌创作阶段,就写下了一册《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乐》(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写自己的孙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欢自己的心态主动承认错误,保护下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仆的故事的小诗。

这首名为《跌碎的花瓶》的小诗中,一句“老天呐!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将雨果对中国花瓶的珍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诗中写到:“我真喜欢,码头是我买花瓶的地方……”

● 中国青花磁盘 雨果藏品

在晚年迁居根西岛期间,除了不间断的文学创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古董店选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美彻底俘虏了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欢它们,以至于每次买下一个新玩意都要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雨果的记事本中还有另一件关于中国的趣事,是关于他的中文名的。其实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译入中国时,Hugo被舒曼殊译为“嚣俄”。一直到很后来才找到最适合的“雨果”这个译名。

但据他本人的记载,他当时特意层层委托了好友的女儿查询自己音译的中文名,最终寄回到他手中并被细心剪下贴在记事本中的名字为“夷克裰诩拗”。今天看来这位大文豪的行为可以说相当可爱了。

如果有机会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会发现……一屋子的中国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尽管布置看起来有点“中二”,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独家陈列设计”。终日欣赏把玩着这些中国艺术品的雨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

这也就无怪乎他听闻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破坏的事情之后,丝毫不以为是国家的荣誉,反而写信痛骂指挥官等一众军士的野蛮行径了。

雨果不仅喜欢中国艺术品,他还用中国墨画“中国人”。根据听来的描述,他创作过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这个微笑的小眼神,飘逸的长辫子也是没谁了。

● 雨果 《热情洋溢的中国人》

今年八月初开始在上海举办了关于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画作。雨果的绘画水平是惊人的,同时代的梵高见过他的画作,也是十分欣赏。

他会用水墨画一种十分抽象的景致,之后再泼下清咖啡来完成画作。出来的作品富有个性,完全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与表达。在这点上,雨果的“水墨画”是与中国的“文人画”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画”

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曾说,如果雨果下定决心改行当画画,必定也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画家。

而雨果本人对待自己的绘画作品十分低调,只会拿给亲近的人欣赏,这也导致了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一直不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岁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国举国悲痛哀悼。他的灵车经过凯旋门时,来送别的密密麻麻人群挤满了整个广场。我想他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来源于艺术洗涤之后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更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政治家。

Ⅳ 雨果是法国人,但烧圆明园时他为什么不帮法国人说话

因为他是伟大的人,只为真理和正义说话。

雨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他的胸怀是宽广的,能站在全人类正义的立场上,而不是怀有狭隘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说“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为了自己国家好。是更伟大的爱国主义。

试想,那些掠夺其他国家东西的人,能被称为国家的民族的英雄吗?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国人不承认其强盗实质。

所以说,雨果这样做,是以更宽广、伟大的心胸、站在正义的立场上爱自己的国家。

Ⅳ 雨果是法国的汉奸吗

澄清一下历史,火烧圆明园是小拿破仑干的,也正是这个专制政府驱逐了雨果,所以如果雨果不骂他,你可以对此发问,届时这个问题将比你目前的问题略显深度。
回到正题,我先给出一个确切的也是毫无疑问的答案,诗人至死都钟情于法兰西。杰斐逊谈到法国时说过,“任何人都应有两个祖国,一个是他自己的国家,另一个便是法国。”法国自始至终都象征了人类的文明所在,对法国人来说,忠于第一个国家(既象征意义上的国家)不会令其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真正令其超越一切蛮族之处 在于他们所信奉的---蓝白红(自由,平等,博爱)。所以当我们依旧为国家利益与真理间的矛盾所彷徨时,法国人早已站在人类的角度而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评判是非,他啊们眼中的祖国是蓝白红(自由,平等,博爱)。

Ⅵ 为什么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着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的贝藏松,其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其父亲宣誓效忠新的统治者。少年时,他随父母移居巴黎。从1819年开始,雨果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后逐渐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1843年,雨果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8年6月法国爆发革命之后,雨果投身社会政治,当选为制宪会议成员,成为国民议会民主派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实行帝制后,雨果因参加反对党活动而受到迫害,被迫流亡国外。直至拿破仑三世垮台后,他才返回巴黎,并逝世于此。

Ⅶ 雨果是一位法国作家,他为什么却公开抗议法国政府的强盗行径

雨果十分欣赏中国的文化文物---法国的强盗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雨果也是一种爱国体现,不不让法国犯下不可弥补的过错
----------望采纳···

Ⅷ 法国雨果的介绍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 - 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雨果一生着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编辑]
作品
[编辑]
剧本
《克伦威尔》 1827年发表的韵文剧本。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着。
《爱尔那尼》(爱格尼) 1830年,它的首演是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彻底胜利的标志。
[编辑]
小说
《巴黎圣母院》 1831年,是雨果着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是一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爱丝美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笑面人》发表于1869年 小说有着和巴黎圣母院一样的美丑对比。主人公格温普兰出生贵族,但因宫廷内的勾心斗角,小时候被毁容。后来被民间艺人"熊"(或音译"乌苏斯")收养。所以说,格温普兰是人民的儿子。后来小说峰回路转,格温普兰命运大起大落,可是因为爱人"女神"(音译"蒂")的病逝,彻底绝望,投河而去。《笑面人》的创作标志着作者向现实主义迈出了一大步。
《海上劳工》
《悲惨世界》历时三十余年,从1828年起构思,到1845年动笔创作,直至1861年雨果才终于写完全书。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着。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思想。
《九三年》 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两个对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纳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恶对比。郭文在捕获郎特纳克侯爵之后,因念郎特纳克侯爵救了三个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而放走了敌人头子。这种安排,最能体现雨果对慈悲为怀,对纯洁良心的信仰。

Ⅸ 火烧圆明园,作为法国人的雨果,对本国军队的暴行进行深刻揭露和愤怒声讨,这是为什么

这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站在人的立场上对侵略战争、殖民政治的声讨。雨果虽然是法国人,但是法军的行为不是为法国人民造福,而是单纯的抢掠和破坏。 帝国主义政府不是人民的政府,对外战争只是殖民扩张与资本输出,而法国人民也深受战争之苦,雨果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法国政府的不满。 雨果正直,公正,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再说火烧圆明园本来就是英法联军的错(当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也有一定的关系)。

Ⅹ 法国作家雨果为什么会被迫流亡国外

1851年12月1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资产阶级独裁统治。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又自封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于是“在法国又以一种特别丑恶的形式恢复了君主制”。

波拿巴政变后,他更坚定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同主张民主、共和的进步人士一起,秘密集会结社,公开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封建和倒退。路易•波拿巴恨透了雨果,于是下了悬赏通缉令。

雨果化装逃出了巴黎,在朋友的帮助下,变卖了家产,带着妻子儿女逃亡国外,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法国不敢动雨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8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4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