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的军贸怎么样

法国的军贸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4-29 17:08:34

1. 请谈谈法国的军工技术,军工产品,以及法国的军队状况,装备和他军事领域的国际地位好吗

法国军工在调整中壮大 法国从戴高乐时期起就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重视国防科研工作。到20世纪 60年代初,已建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和较完整的国防科研与试验体系。到70年代末期,法国已成为世界军事电子工业强国,其产值和出口额在西方国家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冷战后法国制定了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旨在缩小规模,保留军工核心能力,走欧洲一体化之路,近年来其发展势头令世人瞩目。 ●自主发展核工业,用核威慑确保大国地位 法国作为核大国,其发展军事核工业的目的是建立一支独立的有限核力量,从而威慑敌方不敢轻易进攻法国。法国核武器品种比较齐全,不但能生产出原子弹、氢弹,而且能够制造出中子弹;据外电报道,法国目前储备了大约有450件核武器。 法国坚持把核威慑的可靠性建立在可持续进行二次打击的能力上,因而法国拥有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的海上实战导弹核潜艇,目前仅有两艘,2004年,新一代核潜艇总数将达到3艘。核潜艇总数到2008年7月将增加到4艘,第4艘核潜艇将首次携带总重量为56吨、可携带多枚热核弹头,射程约6000公里的 M51导弹。为了加强空中核打击能力,法国用携带改进型空对地中程导弹的“狂风”战斗机,在安全射程内随时可对地面或海上目标发动攻击。 从1960年2月到1996年年底,法国共进行了198次核试验。尤其是1991年7月试验中止以前为了加速试验一种小型、加固,在重新进入大气层时具有更好的穿透力的 T N75弹头,法国曾突击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积累了对潜射核弹头进行最后鉴定的能力。此后,便转入了用模拟化的临界核实验来保障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维护国家核威慑能力以及保持国防工业的核心能力与技术潜力。 ●打造“巨舰”,增强军工企业竞争力 法国国防工业面对的主要国际竞争对手是美国。法国的劣势是明显的,如整体国力相对有限、国内市场小、企业规模小等。法国采取的对策一是争取政府的支持保护,尤其在科研投入和扩大出口方面。二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法国在促进欧洲国防工业联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法国进入结构体制大调整时期,调整方向主要是欧洲化,即实行欧洲跨国联合或兼并,使国家航空工业向欧洲航空工业转化。三是组成专业化的集团,通过欧洲工业的跨国合并,在各航空航天领域建立起在规模能力上能与美国大公司竞争的专业化的大公司集团。现今,欧洲国家已经形成跨国的大型集团公司,与美、俄的竞争能力正日益加强。 ●调整改革,精心打造“国家队” 近年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军事订货大减,军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法国为此进行国防工业调整改革,一是鼓励企业按专业合并,创建“国家队”。以提高科研和生产水平,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二是实施大改组计划。主要是针对国营大型企业的。法国政府的意图是利用原子能工业集团的财力和原子能总署的智力资源去帮助处于困境的汤姆逊民用电子工业。它反映了法国政府为振兴电子工业的努力。三是实行私有化。法国是国有化为主的国家,但许多国有企业大量亏损。因此,在欧洲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下,以有利于市场竞争和利润最佳化为目的,法国开始了它的国防工业私有化计划。在财政部的领导下,建立了国防工业私有化委员会,制定了国防工业私有化的进程,明确了首批实施私有化的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国防工业私有化的管理,限制国外公司的收购和控股,以保证国防工业保密和独立性的特殊要求。四是鼓励出口。法国政府鼓励企业在满足本国需要的同时,开辟国外军贸新天地。由于政府实行多种优惠政策支持,使法国军贸现今居世界第三。 ●军民兼容,将军事技术根植于民用技术沃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除了核武器领域,纯军事性的技术已经很少,这就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供了可能和良机。在日益增多的与国防有关的卫星、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电信显示领域中,民用市场已成了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法国也越来越重视将民用技术应用到军事系统中。 在利用军用技术开发民品方面,法国政府为工业部门提供诸多方便,如对于同一工厂同时开展军品和民品生产,除国家安全方面的限制和军用规范外,没有设置法律条例和会计制度上的障碍。这样就为一些国防合同商利用研制军用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民品创造了条件。例如法国国家航空发动机研制公司就准备利用装在“狂风”战斗机上 M88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开发一种新的民用航空发动机。为了更好地开发两用技术或使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利用,一些国防承包公司正在建立军民用统一的设计小组,利用同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这样有利于设计工程师从军用项目转向民用项目,或从民用项目转向军用项目。

2. 军事工业的地理分布

长期以来,世界军事工业在地理上的分布一直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和实力强的企业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少数工业发达的军事强国,尤其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下来的前苏联军事工业长期衰退,而美国的军事工业的通过转型继续保持着全球最大的规模和持续的发展活力。从综合总体规模的大小、创新研发和研制生产能力的强弱以及在军贸市场占有份额的多少看,当前世界军事工业从强大到弱小的地理分布大致是:北美洲、 欧洲、亚洲、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
北美洲的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军事强国和国防高新技术与武器装备最重要的发源国,代表了军事工业的最高水平和最强的综合能力。2001年,美国的军事工业产值约2000亿美元,约占全球军事工业总产值的60%,国防R&D经费高达393.4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100万。另一个北美国家加拿大的军事工业也比较发达。2001年,加拿大军事工业的三个主要行业航空、航天和军事电子的销售额高达296亿美元。 欧洲是21世纪初的世界军事工业中位居第二的重要地区,前苏联曾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至今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仍有300万从业人员,加上英、法、德、意等国,欧洲军事工业的从业人员超过全球从业人员总数的50%。2001年,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典6个主要欧洲国家2001年军事工业的产值销售额约为732亿美元,估计整个欧洲军事工业的产值超过全球军事工业总产值的25%。
亚洲也是世界军事工业的重要地区,虽然与欧洲相比其总体规模和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位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南亚的印度和西亚的以色列等几个国家集中了亚洲军事工业的绝大部分,并且在航天、电子信息、核等军事工业的主要行业拥有较先进水平。中、日、印、以等亚洲主要国家2001年的军事工业产值估计在400亿美元以上,超过全球军事工业总产值的10%。
在大洋州、南美洲和非洲,除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等少数国家拥有一定规模的军事工业外,大多数国家或通过技术引进建立规模有限的军事工业,仿制、生产若干武器装备;或未建立本国军事工业,主要通过进口获得先进国家的武器装备。
世界军事工业大型企业同样集中于北美洲和欧洲少数经济发达军事强国。十大企业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国和欧洲的法国和英国3个国家;北美洲的7家大企业全部在美国,其中的2家是全球规模最大军事工业企业,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3家在欧洲的企业,法国、英国各1家,另一家是欧洲跨国公司。百强企业中有88%在北美和欧洲,其中半数以上共51家在美国;欧洲的35家分布在9个国家,其中仅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4国就有26家,为欧洲百强企业数的74%;亚洲的11家企业分布在4个国家,其中以色列一国就有5家,占亚洲军事工业百强企业家数的45%,另外6家分别在印度、日本和新加坡。
21世纪初,全球有近60个武器装备出口国,每年武器装备的军贸总额在200~300亿美元。世界军贸市场出口的占有份额主要分布在美国和英国、俄罗斯、法国等几个国。其中,全球军贸出口总额接近一半的份额在美国,40%以上的份额在欧洲的俄、英、法、德、意和亚洲的以色列等国,其它50多个国家的份额则不到12%。与军贸的出口不同,世界最大的武器装备进口国和地区21世纪初集中于亚洲。在1991~2000年的10年间,亚洲国家和地区武器装备的进口额超过1500亿美元,约为同期世界军贸总额的65%。其中主要的武器装备进口国是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科威特等国,仅沙特阿拉伯在这10年间的武器装备进口额就达335亿美元,约占世界同期军贸总额的15%。其次是东亚的台湾地区、日本和韩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台湾地区从1991年以来的10年间共进口2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约占世界同期军贸总额的10%。
北约和西欧国家的年购买武器装备量约占世界总额的30%,是世界第二大武器装备进口地区。中东欧各国为加入北约而改装军备,成为近10年间武器装备进口额达数百亿美元的重要地区。在非洲埃及是最大的军贸进口国,南美洲主要武器装备进口国则是巴西、智利和秘鲁。

3. 幻影4000战斗机的服役事件

幻影4000 是达索公司设计的 F-15级别的战斗机,最初由沙特投资,原型机于 1979 年首飞。但美国同意向沙特出售 F-15 之后,幻影4000 因失去资金来源而被取消,最终没有进入服役 。
1992年10月23日,法国勒布尔歇航空博物馆迎来了达索公司的幻影4000战斗机 。
印度空军欲采购幻影4000
据《印度斯坦时报》2012年12月报道,印空军方面已经初步选定法国达索公司生产的“幻影4000”战斗机作为未来夺取空中优势的新型战机。2005年3月,印度空军决定从国外采购126架多用途战斗机,以启动“空优战机”项目,并向4个国家发出了招标意愿书,法国的“幻影2000-5”、俄罗斯的米格-29M2、美国的F-16“战隼”和瑞典的“鹰狮”都曾是印度军方考虑的重点对象。但从情况看,似乎“幻影 4000”战斗机将拔得“头筹”。 对于印度这项战机采购案,外界给予了较高关注。近期,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战略投资,首次同意向印度出售F-16“战隼”或F/A-18E“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与此同时,印度和俄罗斯具有传统且深厚的军事合作关系,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也以俄制战机为主。因此不少媒体预测美俄将最终竞争印度战机市场。但为何印度最终倾向选择法国的“幻影4000”战斗机呢?
对购买美国战机,印度存在诸多顾虑。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斗机已不是单纯的武器,而成为一种作战平台。除本身的飞行性能外,战斗机在战场上能否夺取制空权也在于搭载何种装备。像美国的F-16战斗机就是因为装备了先进的机载雷达系统、空空导弹、对地攻击弹药等才能“称雄”。但美国在对外出售战斗机时却不会搭载最先进的装备,即使美国防部有意出售,也难以突破美国会设置的有关高技术装备的出口限制。另外,美政府也常利用军贸作为对外制裁的手段。当前美印军事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走向不甚明朗。若印度购买F-16战斗机,而未来美印之间发生矛盾导致两国关系趋冷,印度空军就很难获得维持战机战斗力的零配件。
同样,俄印两国虽然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但如果印度过于依赖俄罗斯,则可能使自己在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层面受制于莫斯科,无法发挥自己“大国”的独立作用。所以,印度在购买俄罗斯战机上仍有顾虑。
综合来看,法国战机确实是一个好选择。首先,法国“幻影4000”的性能不比美俄战机差;其次,印度空军已经装备了大批“幻影2000”,比较熟悉法国战机的配置,容易培训飞行员;再次,法国对外军售政策对印度不会造成任何限制,法国明确将军火出口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弥补本国武器需求有限的不足,维持独立国防工业的发展。
法国政府官员曾在公开场合宣称,法国军火出口政策是“没有政治条件”的,这十分符合印度的胃口,也使日后战机的升级和维护不会受到限制。因此,印度对法国的战机情有独钟。

4. 在中国国防日益强大的今天,国际市场中国武器表现如何

与美俄法等老牌军贸强国相比,我国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仅仅是因为武器本身的原因。

很多军迷都特别关注我国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因为在难以通过战争检验国产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上的“用脚投票”往往能代表买家对武器装备的认可,正所谓货比三家。但是,说起国产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我们要客观的看到与美俄法等军贸强国的差距。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在军贸市场上良好的发展势头、VT4主战坦克、S20常规潜艇、054系列护卫舰、L15高级教练机等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主战装备在外贸市场上取得不俗的成绩,而随着我国军事工业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深入的参与全球治理,在未来全球军贸市场上会有更多惊喜带给我们。

5. 印度为什么要花费巨资购买法国阵风战斗机呢

买战斗机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事实上印度每年都会向西方国家购买军事装备而西方国家还是很乐意的出售军事 装备的。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国家还是在发展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潜力的。印度的经济最近几年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是军事实力依旧很强大。


法国的战斗机还是很厉害的,在世界上战斗机的排名中还是很靠前的所以印度此次的购买还是很有意义的,印度通过此次的购买不仅仅增加了军事实力还向世界发布了自己的实力。

6. 谈谈世界军火贸易

最近,据一家权威的国际研究机构统计,2000年全球公开的军火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8%,是连续第三年增长,达到了创纪录的369亿美元。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透露,目前全世界秘密的军火交易额,可能已达到100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着实令国际社会震惊。

与前些年比较,近几年的世界军火交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种类繁多。从小型火器到重型火器,从陆地、海上兵器到空中兵器,从普通兵器到高技术兵器,从硬杀伤装备到软杀伤装备,应有尽有。还有少数国家和地区,为了获得令人生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千方百计地从秘密军火商手中购买各种原料和武器部件,前不久俄罗斯军方已公开承认,俄罗斯丢失的核弹头已达十几个之多。据观察家分析,这些核弹头很有可能已经进入了秘密交易的物流之中,同时不排除有的核弹头已被个别国家或组织所获得。第二,性能先进。过去有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武器输出国恪守“只卖本国过时、淘汰武器”的原则,因而世界军火市场都是些二三流的武器装备,甚至到了六七十年代,早遭淘汰的二战中的一些重火器,仍然能找到买家。现在不同了。发达国家军队列装的主战兵器,包括最先进的战机、战船、坦克、防空导弹等等,都可以在公开的军火交易中买到(被主要的武器输出国列入禁购名单的国家除外)。有的武器输出国为了赚取更多的硬通货以尽快重整自己的军备,甚至将自己军队尚未正式装备的一些主战武器卖给了心急火燎的买主。有军事专家指出,高技术武器装备已成为目前军火交易的主体,“市场导向作用更加明显,‘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制生产什么,就供应什么’,已成为原则”。第三,武器输出国竞争激烈。随着武器输出国的增加,也随着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武器研制、生产周期的缩短,导致了世界军火交易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争得先机之利,武器输出国无不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买主。比如交易形式日趋灵活,常用的有:易货贸易,联合生产,改进旧装备,设立培训中心,转让武器生产技术,补偿贸易,提供政府信贷担保等等。有的贸易还使用赊账或先试用后付款的形式。竞争的核心是打价格战。为了抢占国际军火市场的份额,俄罗斯大力推销物美价廉的先进军火。美国M1系列坦克,单价为300万美元;俄罗斯相同档次的T—72坦克,单价仅180万美元。而比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命中率更高的俄罗斯C—300防空导弹系统,单套售价仅是“爱国者”的一半。不过,由于美国军火工业力量雄厚,军火种类齐全,性能稳定,因此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军火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最近10年,美国军火交易额占全球40%的份额;2000年为186亿美元,突破了全球50%的份额。第四,发展中国家成为买家主体。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共购买了254亿美元的军火,占全球年交易额的68.8%。其中的九成军火是购自美国、俄罗斯和法国。这些发展中国家,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世界最大的军火购入市场在亚洲。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10个武器进口国(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10年间,亚洲地区共进口了1500亿美元的军火,占同期全球军火贸易总额的65%。中东又是亚洲也是全球最大的军火购入市场。10年中,该地区共购进总额达700多亿美元的军火,占同期世界军火贸易总额的30%左右,占同期亚洲军火购入总额的近47%。

7. 军火贸易的贸易特点

70年代以来,军火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①出口格局变化。除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大的出口国外,西欧军火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出口急剧扩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是世界除美、苏以外的主要武器出口国,它们生产的军火有1/3~1/2输往国外。向发展中国家销售的军火,1977~1980年合计,法国为178亿美元,英国为71亿美元,意大利为56亿美元,联邦德国为53亿美元,共计35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65亿美元,接近苏联的361亿美元。
一些过去依靠进口军火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军火工业,并转向出口,加入了国际军事设备供应者的行列,主要有印度、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和巴西。它们在1980年的军火输出值已达到15.8亿美元。
②武器构成变化。过去美、苏两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军火大都是过时的、技术落后的武器,作为清理库存而向外推销。60年代的军火贸易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或战后初期生产的武器。70年代以来,现代化武器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特别是在飞机、坦克和导弹方面。由于军火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一些最新式的武器也已列入军火贸易的商品单。同时,超级大国和其他主要军火供应国还通过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等方式扩展军火市场。
③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销售市场。直到6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军火出口主要分别输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此后,则逐步销往发展中国家。80年代发展中国家军火进口值已占世界军火进口总值的3/4以上。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涨价以后,中东和北非地区军火进口剧增,已成为军火贸易的最大市场。

8. 军事工业的发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军事和战争的需要,特别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的推动下,苏美两国和两大军事集团出于追求武器装备在技术上与对方的比较优势,各自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加强了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控制,军事工业生产呈现出日益集中的状态。以美国为例,到80年代,美国最大的100家企业包揽了整个军事生产业务的大约75%。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种类的武器装备生产领域,由于专业化程度过高,军事生产合同的实际签订结果显得非常集中。加之政府对某种类型的武器系统每10年或15年才购买一次的“一次性”购买方式和通常把合同交给一家承包商的做法,使得某些特定武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集中程度大大高于一般的商业部门。例如,美国几家最大的企业在以下军品市场占有绝大部分营业额:侦察与探测卫星(100%)、核潜艇(99%)、航天器运载火箭(97%)、战斗机(97%)、截击机(97%)、导弹惯性制导系统(97%)、飞机惯性导航系统(96%)、飞机火控系统(95%)、运输机和加油机(94%)、直升机(93%)、飞机喷气发动机(93%)。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级世界的崩溃,一些主要军事工业大国纷纷调整和大力压缩本国军事工业规模,使军事工业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有了进一步加强。比如,在苏联时期,军事工业企业约有3000~5000个,其中总装厂134个(地面武器24个,海军舰船24个,飞机37个,导弹49个),其余为零部件厂。苏联解体后,俄联邦继承了苏联的70%以上的军事工业。俄联邦通过对军事工业的几经调整,21世纪初约有1700个军工企业,其中总装厂约100个,军事工业生产的集中化程度比苏联时期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防经费减少,军品订货下降,加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世界军事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兼并组建大型军事工业集团,实行集团化、规模化经营。1995年3月,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公司合并组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军事工业界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军事工业之间的兼并。1996年12月,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1997年1月,雷西昂公司收购通用动力公司军品分公司“休斯电子公司”;1997年7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收购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美国大型军工企业由1992年的32家合并为1997年初的9家,其中航空航天企业由十几家减少到3家。军事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的提高,使武器装备的生产控制和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英国军用飞机、导弹和电子设备的生产已被英国航空航天公司和GEC-马可尼公司垄断。俄联邦航空企业组建的莫斯科航空军工综合体和苏霍伊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两大集团加强了对俄航空工业的控制。德国组建的航空航天公司(达萨)包揽了本国70%的军品订货。瑞典成立的塞尔休斯公司和意大利组建的芬梅卡尼卡公司分别控制了本国军事工业的一大半。日本武器装备的生产则集中在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菱电机、日本电气、石川岛擂重工、三井造船等大公司。军工企业的兼并,不仅局限在国内,一些跨国兼并也时有发生,且在不断发展。英国航空航天公司与法国达索飞机公司组建了新一代战斗机联合开发小组,并与法国马特拉公司合并其战斗导弹业务。英国GEC-马可尼公司与法国汤姆逊-马可尼声纳公司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声纳系统制造公司“汤姆逊-马可尼声纳公司”。为了争夺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域优势,21世纪初美国、西欧、俄联邦等国组建的军工集团,主要集中在飞机、导弹和电子等领域。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战后几次高技术战争的刺激,世界军事工业结构正在不断朝着高度化方向发展。
从行业结构来看,军事工业逐渐集中于某些高技术部门,高技术军工部门在军事工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二战以前,军事工业主要集中于冶金工业、机械加工业为主的传统技术部门,生产的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和火炮等。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军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电子对抗技术、战略预警技术、军事航天技术、定向能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军用生物技术、军用光电技术、军用新型材料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高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军事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几乎包括所有新兴技术在内的一个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与此相适应,军工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一批生产超音速飞机、导弹和军用卫星的航空航天工业,生产核弹头和核动力装置的军事核工业,生产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军用电子工业等。而且,这些军事高技术工业部门在整个高技术工业部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据统计,在各主要武器生产国中,航空航天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中有40%~80%是为军事需求服务的,电子工业部门约占20%~30%,美国最大的10家军品承包商中,有6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
从技术结构来看,军事工业中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层次高,科技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军事工业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加工设备和新工艺在军事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以及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等。生产技术和工艺层次的提高对生产人员的素质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军事工业的劳动力结构正在朝着智力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不少军工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如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与管理人员总人数的比例已超过50%。
从产品结构来看,尖端武器装备和高技术含量的常规武器装备成为现代军事工业的主要产品。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军事和战争需求的导向作用,武器装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工智能、定向能、微波、隐形、动能、航天等新技术武器不断出现,C3I、电子战、信息战等新式器材层出不穷。即使是传统的坦克、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火炮、精确制导武器、燃烧武器、燃烧空气弹、地雷、军用飞机和直升机等常规武器也由于溶入了大量新技术,而使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武器。这些尖端高技术武器装备和高技术含量的常规武器是政府订货的主要菜单,因而在军事工业的产品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五角大楼签订的军事订货合同中的1/3(超过500亿美元)是属于先进的导弹和飞机,每年采购的军用电子设备的费用达到560亿美元。在法国的军事工业总产值中,航空航天工业占34%,电子工业占29%,而兵器、舰船、炸药和军事核工业部门的总和才占37%。
从组织结构来看,现代军事工业的分工协作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武器装备系统结构日益复杂,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加上武器装备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为了适应武器装备的这一发展规律,不仅军事工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军事工业与非军事工业之间也存在着日益密切和广泛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些军工企业将一些原本由自已生产的零部件,转由其它供应商来完成,自已专注于某些主营业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军事工业分工协作程度提高的一个显着表现是,它在许多领域已越出了一国界限,发展为国与国之间,甚至是多国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逐步加深,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经济已进入了所谓的无国界的限制,军事工业发展为国际化的军事工业。从军事工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向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传统的军事工业国际分工正在演变为世界性军事工业分工。从国际分工的内容上看,军事工业国际分工从战前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战后乃至今天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军事工业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军事产业部门的内部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协作化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军工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军事生产领域分工发展到向非军事服务业部门的分工。如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国内只进行主机的组装,而飞机的上万个零部件则由其它国家来完成。从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来看,从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企业、主要是跨公司经营的分工和向地区性军贸集团成员国之间分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协议性的分工。从国际分工的形式来看,由垂直型分工为主发展为水平型分工为主。在传统军事工业国际分工中,只有工业化国家从事军品制造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则只负责军事原材料生产,而21世纪初的军品生产,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朝着同一方向发展。例如,同样是军用飞机制造,美国生产F-16型号飞机,而印尼制造S-2型号飞机。
第二,地区及跨国间军事合作有了深入的发展。这主要表21世纪初技术、生产合作及联合。20世纪60年代,英国飞机公司与法国合作研制了“美洲虎”战斗机、“大山猫”直升机;70年代,英国与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出“狂风”战斗机,并积极参与欧洲航天局的空间项目,如“轨道试验卫星”、“空间实验室”等合作计划。21世纪初,不仅西方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合作也发展得比较迅速。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比较典型的是英美的军事技术合作;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比较典型的是意大利与巴西的军事技术合作。80年代初美英合作进行的导弹核潜艇计划,双方不仅联合进行投资,还把原来的一些机构进行更名,以保证核计划的顺利进行。此外,英国还积极参加了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以进一步增强美英在空间领域的密切合作。意大利同巴西在喷气攻击机的合作研制方面比较突出,两国在进行AMX轻型攻击飞机合作研制中,意大利航空公司承担70%的业务,另外30%由巴西负责。
第三,军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扩展。随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各地的经济渗透,军事跨国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对世界军事工业产生巨大影响作用的军事跨国公司。其中影响较大的军事跨国公司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波音飞机公司和巴西航空公司等。军事工业大型跨国公司还通过扩大自已的分公司和在国外建立自已子公同的形式,不断增强自已的实力。例如,一些西方大军火跨国公司打着联合生产的旗号,从80 年代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瑞士以生产防空武器为主的阿利控股集团公司在全球各地建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其最终目的显然是扩展军事实力,增强其军事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军事工业跨国公司还采取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来保护和增强其竞争能力。比如,为了与美国的一些航空巨头展开竞争,1996年以来,法国、德国与荷兰的空中客车飞机厂商联合起来,力图在世界航空市场扩展其地盘。面对1996年底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的合并,欧洲一些国家以政府的名义促使所在国家的军事工业跨国公司进行合并。 二战后,为了谋求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使社会资源与技术成果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在军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股“军转民”、“民转军”和有计划地开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军事工业的军民结合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军转民”,即军事工业的民用生产,是指军事工业在确保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剩余生产能力和军工技术优势,挖掘自身的生产潜力开发和生产民用产品。从各国军事工业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总是全力以赴从事军品生产,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壮大开始逐步转向民用产品生产。军事工业进行民用生产的趋势在二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报道,1990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军工企业中,37家欧洲厂商的民品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57%,6家日本厂商的民品销售额占53%,世界上头号军火商麦道公司也计划在1994年底前将民品销售额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3提高到1/2。各主要军事工业国家的军事工业在不影响军品生产的情况下从事民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在不用或少用基建投资的条件下迅速增加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可以以自身在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其他生产条件上的优势带动或促进民用工业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减轻国家平时为维护军工生产能力而承担的财政补贴负担的同时为国家提供利税收入和为社会提供财富。
军事工业军民结合中“军转民”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民转军”,主要是不断扩大对民用部门技术的利用。二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十分重视民用经济的发展,在民用技术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民用经济在一些高技术领域保持着优先和控制地位。采用现存的民用工业先进技术或将其改为军用,显然比自已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更经济有效。正因为如此,军事工业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民用部门的技术,例如,光电子技术是世界范围先进电信系统的主要技术基础,而美、日、欧在争夺新兴的光电子领域支配权的竞争中所带来的光电技术成果,可为军事领域的利用提供便利条件。在计算机领域,美国军方已意识到专门研制军用计算机系统已没有意义,美国国防部已清楚地认识到,军用计算机方面越来越多地依赖民用产品。
为了更有利地推动“军转民”和“民转军”,从而进一步提高军民结合程度,有计划地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已成为军事工业军民结合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军民两用技术是既可以用于军事又可以用于民用的技术。军民两用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倍受重视,从技术上考虑主要是因为,许多对军事至关重要的高技术,如计算机、半导体、通信、先进材料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已主要由民用市场所推动。从经济上考虑,主要是高技术武器成本一度上升,通常需要民间力量来推动军事科研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国防部认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美国国防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振兴美国经济,增强国防竞争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重点放在确保国家安全所需的两用技术上。1995财年的投资重点集中在信息化、先进材料、先进制造和仿真技术等领域;在两用技术研究和发展上投资额为20.6亿美元,约占该年度国防部科技预算的25%。英、法对开发军民两用技术也非常乐观。英国为了将军民两用技术纳入制度化轨道,国防部于1995年4月1日正式成立国防鉴定与研究局。研究局在具有两用潜力的技术方面已经或正在创立一系列的两用技术中心。1994年4月首先创建结构材料中心,1995年1 月超级计算机中心正式成立,该局还将在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建立两用技术中心。法国军事工业界的一些高级官员说除了核武器,纯军事性的技术已经很少,这就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开发两用技术或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利用,法国一些国防承包商公司正在建立军民两用统一的设计小组,利用同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这样有利于设计工程师的军用项目转向民用项目或从民用项目转向军用项目。 由于武器装备需求变化增大,军事工业生产规模极不稳定。武器装备需求的起伏变动,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军事采购的周期性特征。在正常情况下,军事采购具有周期性,某种武器系统一旦装备部队,军方要在一定时期以后才有新的采购需求,使武器装备形成更新换代周期。政府对(飞机、坦克、舰艇等)武器系统需15 年到20年才采购一次,这就必然导致军品生产的周期性变化。二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军工生产同国际形势的关系极为密切,和平时期对军品的需求量有限,大量军工生产能力长期闲置。据报道,美国平时弹药工业的过剩生产能力达90%以上,其它军工行业也在30%~50%,而战争时期,特别是在突然性和高消耗的现代化战争中,由于战争物资需求量大,军工生产规模也大。军品需求的起伏变化和军工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二战后军事工业显现出一个新的发展特点,即在维持一定军工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朝着生产经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努力实现军品生产多样化,而且面向民用市场,大力开发和生产具有发展前景的多种民用产品。21世纪初,美国军事工业生产总值中就有60%左右是针对民用市场的。
从军事工业的世界格局变化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军事工业在不断崛起,然而控制世界军事工业的仍然是少数军事工业大国。世界军事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从整体上来看,由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少数西欧国家垄断了军工生产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实际上控制了世界军事工业的要害,这主要表21世纪初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军用电子设备。军用电子设备是现代武器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军工生产中最保密的部件。美国等国为适应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电子技术,已奠定了在军用电子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动力装置方面。动力装置是现代武器系统的最核心部件之一,没有动力装置提供足够的能量、速度,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任何先进的飞机、舰艇、导弹等都将失去军事价值。先进的动力装置需要特殊的材料、工艺和高超的技术。21世纪初,具备设计和生产先进发动机的只有美、英、法、俄等极少数国家。第三世界军事工业仍然没有摆脱对少数军事工业大国的技术依赖,主要还是依靠发达国家的许可证生产,真正具备独立自行设计与生产能力的国家为数极少,而且也只是集中于个别比较简单的武器领域里。

9. 军贸是什么意思

军贸 专题
http://www.law-lib.com/zt/3711.asp

军贸就是军火贸易

军火贸易
arms trade
一种特殊商品的贸易。不通过一般的国际贸易自由市场而由特殊渠道进行。军火贸易最大的买主是各国政府。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军火转让主要通过两个超级大国以提供军事援助的方式进行;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因素增加,军火转让逐步改在贸易基础上进行,大量军火开始进入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军火包括的内容按美国政府的解释:包括新的、旧的或整修过的杀伤性常规武器 ,也包括能同时装载常规和化学/原子弹药的武器,以及非杀伤性的军事支持设备,如雷达、军装和装备,还包括军事训练、军火生产或装配设施、军事基地或防御建筑。据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称,美国军火出口中武器系统约占60%;而前苏联军火出口额中85%以上是武器系统。
军火贸易又称军火转让(arms tran sfer)。严格意义的军火转让包括“赠予”形式的军事援助,在西方经济学界中二者通用。
从项目讲有:战术导弹和火箭,军用飞机,军舰,武装或非武装的军用车辆,军事通讯和电子设备,大炮,步兵武器,轻兵器弹药,以及其他军械、降落伞和军装。也包括军事工业设备的转让。不包括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战略导弹系统以及食品、医疗设备和其他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民用项目,也不包括建筑、训练和技术服务。
70年代是世界军火贸易迅速扩张时期 。按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统计,1970年世界军火出口值为58亿美元,1979年增为237亿美元,即增加了3倍,剔除价格上涨的因素,实际约增加1倍。80年代初军火贸易继续增加。
70年代以来,军火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①出口格局变化。除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大的出口国外,西欧军火工业迅速发展,由于国内需求有限,出口急剧扩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是世界除美、苏以外的主要武器出口国,它们生产的军火有1/3~1/2输往国外。向发展中国家销售的军火,1977~1980年合计,法国为178亿美元,英国为71亿美元,意大利为56亿美元,联邦德国为53亿美元,共计35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65亿美元,接近苏联的361亿美元。
一些过去依靠进口军火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军火工业,并转向出口,加入了国际军事设备供应者的行列,主要有印度、以色列、南非、阿根廷和巴西。它们在1980年的军火输出值已达到15.8亿美元。
②武器构成变化。过去美、苏两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军火大都是过时的、技术落后的武器,作为清理库存而向外推销。60年代的军火贸易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或战后初期生产的武器。70年代以来,现代化武器所占比重日益增加,特别是在飞机、坦克和导弹方面。由于军火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一些最新式的武器也已列入军火贸易的商品单。同时,超级大国和其他主要军火供应国还通过技术转让和合作生产等方式扩展军火市场。
③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销售市场。直到6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军火出口主要分别输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此后,则逐步销往发展中国家。80年代发展中国家军火进口值已占世界军火进口总值的3/4以上。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涨价以后,中东和北非地区军火进口剧增,已成为军火贸易的最大市场。

10. 俄罗斯能翻新4.5万吨的旧航母,但为何却造不出2万吨级的登陆舰呢

目前,俄罗斯建造两栖舰的手艺很低。例如着名的11711型大型登陆舰“伊万·格伦”号,该舰航速18节,长120米,排水5000吨(比中国老旧的072坦克登陆舰稍小一点点),能够装载13辆60吨的重型坦克,或者36辆两栖装甲登陆车辆,甲板上配备1门76毫米舰炮,舰尾的甲板可搭载1架卡-29直升机。该舰于1998年开始设计,2004年开工建建,2012年在加里宁格勒下水,期间三次修改建造方案,到2015年初,俄海军再次推迟交付,直到2018年,该舰才正式服役,从开工到服役,历时14年。

对比一下中国,依靠基础和规模都雄厚无比的造船工业实力,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普通坦克登陆舰到大型综合登陆舰的飞跃,陆续装备3艘船坞登陆舰,正在建造直升机两栖登陆舰,而且气垫登陆艇等配套装备完全自主研发。可以说在两栖舰船领域,中国完胜俄罗斯。

阅读全文

与法国的军贸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8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4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1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