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宣布成立共和国以后,先后建立过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及巴黎公社,政体几经反复,到1875年宪法的通过,共和政体的巩固(第三共和国),资产阶级统治才最终确定。这期间资产阶级各党派先后执政,他们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的作用,纷纷提出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虽因处于大革命期间,均无法实施,但对以后法国的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多塞和雷佩尔提出的方案。
1.康多塞方案
康多塞(1743年-1794年)是大革命时期,大资产阶级执政党吉伦特党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负责公共教育委员会。1792年4月,由他负责组织五人小组起草了一份全面的教育计划,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免费学校。
计划提出,国家应担负教育其男、女公民的责任,建立起包括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三年)、中等学校(五年)和专门学校(大学)的统一的相互衔接的学校体系。其中初级小学是普及性的,所有的学龄儿童均应入学,实施广泛的普通教育和劳动教育;高级小学招收初级小学毕业生,有较好的设备,注重实科教育;中等学校除完成普通教育外,还进行农业、军事和医学等专业知识的教育;专门学校是代替旧大学的高等教育机关,培养担任政府公职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才。
康多塞提出要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体制。他主张废除宗教教育,给学生们讲授资产阶级宪法和《人权宣言》;加强科学教育,尤其是数学、物理知识的教学,因为这些知识不仅对发展工业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利于人的智力发展。
康多塞方案的基本精神对19世纪法国教育有很大影响,但它反映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各级学校均实行免费制度,但是它没能为贫苦儿童接受教育规定任何物质保证。
2.雷佩尔提方案
雷佩尔提(1758年-1793年)在自己的方案中首先批评了康多塞方案,指出它只是宣布了普及初等教育而没考虑实施这种教育的物质条件。为了真正的实现普及教育,雷佩尔提主张建立“国民教育之家”,这是国家举办的寄宿学校,招收所有5岁至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并由国家供给他们衣食,其经费来源是向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儿童自己的劳动收入。他强调指出,“贫民教育的费用要由富人来负担”。“国民教育之家”的管理要吸收家长参加,每年一星期的时间轮流参加学校的全部生活。在学校里,学生要接受德、智、体、劳等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健康、诚实、守纪律、爱国的法兰西公民。
雷佩尔提方案代表了革命中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较之康多塞计划更为民主,更富于革命性。该方案经国民公会多次讨论,于1793年修改后通过,但很快又被废除了。
❷ 法国政府的新规定,“开学第一课”从爱国讲起,有何重要意义
爱国教育对于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法国政府这个新规定也很能理解,爱国教育就是要从孩子抓起。不管是中国或者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爱国教育对于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国也是把爱国教育安排在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当中,法国政府近日颁布了新规定,开学第1课从爱国讲起,这个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连国家都不热爱,那就很难学到知识并且成才。
这条法案一经提出,就获得了一致的认同和许可。该新规的提案最初由法国共和党议员提出,当时就获得了全场的一致认可。后来他也有前往小学的升旗仪式来跟进实施情况,对于小学给孩子们讲授的开学第1课,他表示非常满意。
❸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有哪些
(1)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拉伯雷(1494—1553年)是法国着名人文主义者。他在《巨人传》这部名着里抨击了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并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
巨人高康大的父亲聘请了一位名叫贺罗劳斯的家庭教帅,教他渎书识字。这位教师按照中世纪的教学方法教诲他。他学了五年零三个月,才学会A、B、C三个简单字母。在以后的五十年中,他的学识没有任何进展,直到这位老师去世时,他依然只认识这三个字母。中世纪的教育把高康大造就成一个傻瓜。两年后,一个人文主义者来教育他。这位新教师采用人文主义的教育方法对高康大施教,让高康大在愉快的环境里接受教育。通过网球和其他球类运动来锻炼身体。在吃饭时,让他阅读有趣的打仗的历史,和朋友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玩纸牌和投骰子来学习算术,培养他对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的兴趣。此外,还让他学习马术、剑术、角力等体育课程。他还和伙伴们参观工匠作坊,观察和学习他们的技能。这种教育是这样的亲切、自然而又容易,不仅没有使高康大感到困惹。而且把学习视为一种娱乐。所以效果十分良好,高康大很快从愚昧中解脱出来,并掌握了大量的正确而有用的知识。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到巴黎大学就读。
拉伯雷认为,只有实施人文主义教育,才能把人从讨论无聊的神学中,从禁欲主义中解脱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为了充分地享受人生快乐和尽可能地增长才智的创造性的教育。他这种教育思想为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2)人文主义教育的摇篮法兰西学院:
1526年,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支持下,人文主义者创建了法兰西学院。它是法国人文主义教育的摇篮。
法国虽然在地理上与意大利毗邻,但接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却比较迟缓。法国的保守派,封建贵族,教会以及他们的学术思想的代表巴黎大学,对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与学者多方加以迫害。巴黎大学是当时欧洲的最高学府,是国际学术权威,但它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顽固的堡垒。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为了提倡人文主义新文化,也不得不撇开巴黎大学而另建法兰西学院。
法兰西学院由国王亲自监理,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学院开设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数学讲座。它与意大利的宫廷学校相类似,不仅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内容,而后来还产生了注重公共教育的倾向。它成为法国传播人文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
❹ 法国教育制度的教育体系
法国属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强调教育治理要统一,在教育治理上长期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教育体系分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级。
法国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组织的体制。形成了幼儿学校1—3年、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学制。从小学到高中第一年的10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级教育以大学的三个阶段为基准,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
法国教育特色:
1、福利教育
这里针对的是公立的学府,只需要缴纳一笔不贵的注册费,就可以接受高质量的西式教育,可以同时享受精英课程和优质师资,比起实力动辄十几万的学费要划算得多。而且注册费基本在学校间没有差异,专业也不会对收费产生影响,主要是阶段带来的差异,适合一般家庭。
2、专业丰富
综合大学内的专业一般都是很齐全的,可以为学生带来全面的选择,目标在此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官网进行搜索,确认更适合自己的专业。而在法国专业学院其实能够其中专业度更高的教育,这样可以利用的资源会更多一些,也有利于大家的技能提升。
❺ 法国的教育分为什么
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级。
法国强调教育治理要统一,教育部垂直治理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结构全国统一,小学为五年制,初中为四年制,高中为三年制。初中分为适应阶段、中间阶段和专业定向三个阶段。高中阶段分为确定阶段和最后阶段。
法国高等教育:
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法国的公立大学一律免费,只需支付一定的注册费(约500€)。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现有80余所大学和300多所专业高校和研究中心。十分发达的教育体制使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法国的文凭国际公认,并且学费低廉。
法国大学于2004年开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LMD教育制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Licence)三年,毕业后获大学基础文凭,相当于我国学士文凭;第二阶段(Master)两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第三阶段(Docteur)三年,毕业后可获博士学位。
❻ 第一帝国时期法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1804年拿破仑称帝,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的大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与此相适应,在教育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拿破仑以其政治家犀利的眼光看到教育对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性,他曾告诫:“在我们所有的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公共教育,全部的现在和将来都取决于它。”因此他始终热心于改革学校教育,以期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帝国所需要的文武官员,巩固帝国的统治。
1808年拿破仑创立帝国大学,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帝国大学的总监(相当于教育部长)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凡学校的开办、取缔,教职人员的任免与提升都由总监掌管。帝国大学还设有评议会和总督学署,协助总监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在帝国大学之下和全国司法区平行设置29个大学区,每一学区设总长一人,由总监任命。同时还设学区评议会和督学,全国的大、中学校均由帝国大学统一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均由国家统一制定和监督实施。总监、总长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由国家支付薪金。这种严密的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特点,并一直影响到现在。
第一帝国时期,初等学校不被重视,但中、高等教育却得到很大发展,中学有中央政府设立的国立中学和地方自治机关设立的市立中学。这些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国立中学主要是培养行政官员和高级军事人才,学校内部管理很严,学生身着统一的服装,按军队的编制,学校的行动统一以鼓声为号。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实行严厉的处罚。相对国立学校而言,市立中学地位低下,课程浅显,纪律也不严格,数量也较国立中学要多。
第一帝国时期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使原来混乱无序的学校教育向比较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转变,建立了法国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❼ 资产阶级大革命前法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比英国晚了一个世纪,17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发展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阶级矛盾和斗争是以宗教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17世纪时,法国资产阶级主要信奉加尔文新教(又称胡格诺教派)和新教教派—詹森派。封建专制政府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旧教)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并对新教进行残酷的迫害。在教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耶稣会派和后起的圣乐会派。大革命前,法国的教育主要掌握在旧教手中,是天主教对抗资产阶级新教“异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1.初等教育
宗教改革以后,法国各教派仍然继续斗争,都想把学校当作传播本教派教义和争取群众的工具,纷纷兴办初等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在新教办的初等教育中,着名的有詹森派的学校。詹森派教徒中有不少学者和作家,受笛卡尔思想影响很大。他们也从“原罪说”出发,但认为因为人带有原罪,儿童的精神是病态的,所以对他们的教育更要采取同情、温和的态度,不能使用压制和惩罚的方法,主张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进行教育。在学习内容上,主张以学习本民族语言和近代语为主,同时还要学习数学、地理和历史。教学时使用法语。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发展智力,采用实物教学,重视练习。这些都反映出提倡科学、反对盲目信仰的新思想。但詹森派办的学校只存在20多年,到17世纪60年代被耶稣会派封闭了。
天主教为了与新教在教育方面相抗争,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为争取教民,对新教徒子弟进行天主教思想教育,兄弟会开办了很多免费的初等学校。为迎合时代的要求,吸引儿童,也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先学法语,然后再学拉丁语;实行班级教学等。但学校中惩罚仍很严厉。为满足教师的需求,1684年开办了教师讲习所,讲习所还附设了“练习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师范学校。
2.中等教育
这个时期法国中等学校主要有耶稣会中学和大学附属的文科中学。这类学校经院主义气息浓厚,落后于时代需要。17世纪初发生了改革中等教育的活动。1611年创建“耶稣基督圣乐会”,会员多受笛卡尔思想影响,到1626年已开办中学50余所。这些中学的特点有:(1)中学前四年学法语不学拉丁文;(2)高年级学拉丁文不学希腊文;(3)采用新方法教拉丁文(如重视阅读原着,不死背文法);(4)注重历史教学,并使历史与地理联系起来;(5)重视数学,认为数学可以“训练智力,使人善于思考”;(6)开设物理、化学学科;(7)教学时注重学生个性,反对体罚,学校生活比较温和、自由。1773年以后圣乐会派代替耶稣会派支配了法国的中等教育。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许多圣乐会的教师投入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队伍。
3.高等教育
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受天主教会的控制,大学排斥新教徒十分激烈,不给信仰新教的学生颁发学位,禁止使用笛卡尔的着作。启蒙运动兴起后,压制新思想。巴黎大学神学院曾将卢梭的《爱弥尔》宣布为禁书,并当众焚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反映进步思想的讲座,如开设数学、自然科学、民法、自然法的讲座。
❽ 有人知道法国的感性幼儿教育吗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尊重幼儿人格 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地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们明白让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意味着他们把孩子当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尊重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 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 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儿园全部课程的80%以上都和美术教育有关。不仅如此,在一般人的家庭里,比起其他的玩具更多的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们随手就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是在家里到处都是绘画用的工具。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或者是对音乐和美术的认识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孩子更早熟,他们看见一幅画,就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 法国的幼儿园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意性,他们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只是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这就是他们进行的感性教育。在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比孩子先走一步,在前面拉一把,再站在孩子的后面推一把。
❾ 第一帝国时期法国教育是什么样的
第一帝国时期,初等学校不被重视,但中、高等教育却得到很大发展,中学有中央政府设立的国立中学和地方自治机关设立的市立中学。这些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国立中学主要是培养行政官员和高级军事人才,学校内部管理很严,学生身着统一的服装,按军队的编制,学校的行动统一以鼓声为号。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实行严厉的处罚。相对国立学校而言,市立中学地位低下,课程浅显,纪律也不严格,数量也较国立中学要多。
第一帝国时期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使原来混乱无序的学校教育向比较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转变,建立了法国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❿ 法国义务教育是怎样的
法国历来重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则与我们惯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在现代社会、在现代的法国如何有质量的生存而进行的教育,这正是法国社会目前所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
由于法国国民教育部已经认识到能力培养胜于单纯的知识的培养,并且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有实质性的手段出台,所以相应的教育实施有相当部分是在课堂和学校活动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