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战和普法战争外,历史上德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有哪些
4、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1945)。德国属于轴心国一方,法国属于同盟国一方。其中的德法部分以德国入侵法国为开端,战争经历了仅仅六周,就以法国投降告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瓦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成立了维希法国。而流亡海外的戴高乐将军则好找法国抵抗,成立自由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一方的轴心国的失败告终,随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瓦解,被东(苏联)西(美国)方划分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⑵ 为何说普法战争是一场意义深刻的战争呢 它有哪些影响呢
普法战争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法国的经济发展被推迟了至少十年;因此,普鲁士将统一德意志帝国;因此,整个欧洲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它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灾难的根源,并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吧。
意大利利用法国未能赢得战争驱逐了法国在自己国家的权力。普法战争后,各国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为了限制法国的发展,德国积极协调与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法国也积极拉拢其他国家,从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立,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德国通过这场战争统一了整个德国领土,法国的割地补偿加快了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加快了德国的经济发展;由于这场战争的胜利,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⑶ 普法战争最后造成了哪些后果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出动的军队损失惨重,还有10多万人做了战俘。虽然在之后的停战协议中,普鲁士释放了这10万法国士兵,但是法国政府却又将这些正规部队用于镇压巴黎公社,可见在当时法国的兵力已经不多了,已经无力镇压国民运动。上战争赔款对经济的冲击损害,法国国力相对战前衰弱。而普鲁士却凭借着战争的胜利,顺势统一了整个德意志,并于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了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的德意志消除了原来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经济发展迅猛。从大体来看,普法战争之后,欧陆霸主由法国变成了德意志帝国。
⑷ 普法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如何
1、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1870年9月4日,当色当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在色当的法国官兵全部作了俘虏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广大人民群众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不满,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拥入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议员甘必在市政厅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从此以后,帝制在法国结束,共和逐渐稳固下来。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继续长驱直入,占领法国整个东北部,并向巴黎推进。至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
已由统一战争演变为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法国的战争。法国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要求普遍武装人民,抵抗普鲁士的侵略,而自称“国防政府”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害怕武装起来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同德国签订了和约,条约规定:法国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赔款付清以前,德国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
在梯尔也政府进行卖国的同时,巴黎无产阶级加强了自己的斗争,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梯也尔政府逃往凡尔赛宫,资产阶级政府在巴黎的统治土崩瓦解,巴黎无产阶级取得了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⑸ 普法战争对法国和普鲁士分别造成了什么影响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想争霸欧洲,关系恶化。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n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M.-E.-P.-M.de麦克-马洪元帅率军8.3万人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J.特罗胥为首的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但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A.-F.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在巴黎被围时,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国民自卫军,领导了反对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3月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回答者:孙之望 - 进士出身 八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sieh1972 - 举人 五级 3-21 21:43
--------------------------------------------------------------------------------
普法战争
第三次王朝战争也称普法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4个邦国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与此同时,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既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在其东边虎视耽耽,又要转移因国内政局不稳而怨声四起的百姓的注意力。于是,无论是俾斯麦还是拿破仑三世都在积极准备用兵。
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法国不利。法国于1859年动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已在1869年竣工通航。英国认为这是对它统治下的中东地区和印度的一种潜在威胁,因而把普鲁士作为抗衡法国的力量。沙皇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遭到惨败后,同英、法关系较为冷淡。它表面上保持中立态度,实际上支持普鲁士对法国作战以便坐收渔人之利。另一个大国奥匈帝国,虽想支持法国对普鲁士进行报复,但力不从心。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所谓“埃姆斯电报”,它是稗斯麦施展权术的一个杰作。1870年7月初,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亲王被选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拿破仑三世以法国不能容忍东西两翼均受到威胁为借口,命令法国驻普鲁士大使提出抗议。当时,威廉一世在埃姆斯温泉疗养院休养,他向法国大使表示,霍亨索伦家族可以考虑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拿破仑三世仍不罢休,又命令法国大使找威廉一世作出书面保证。威廉一世答应回柏林再谈判此事,同时给俾斯麦发回一份电报。俾斯麦接到电报后,删改了电报的一些内容,使之成为威廉一世拒绝同法国大使谈判,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拿破仑三世以受到侮辱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
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正式宣战。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8月6日,法国巴赞军团在韦尔特和福尔巴特战败,退守麦茨后又为普鲁士军队所包围。拿破仑三世调派麦克马洪军团前往救援,本人也御驾亲征。由于受到普鲁士军队的阻击,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军团被迫撤退到色当。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次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9月4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拿破仑三世的统治。
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即达姆施塔特、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回答者:常青§树 - 举人 五级 3-21 21:47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答者:zhangnuo2004 - 举人 五级 3-21 21:48
--------------------------------------------------------------------------------
普法战争
Franco-Prussian War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而与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国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王国为实现德意志统一,积极推行O.von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先后击败丹麦和奥地利,并于1867年成立以其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随后便把矛头转向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双方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
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 段,由于组织计划不周和后勤保障混乱,法国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A.-F.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E.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有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机动能力,故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B.von毛奇。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战争经过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8.3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G.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战争结局与影响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见巴黎公社起义)。通过战争,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德、法矛盾进一步加剧,为新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埋下了隐患。战争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军队动员和做好战备具有重大意义,铁路运输提高了部队机动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炮兵在作战中显示了威力,总参谋部对战争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论(2)|
⑹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更多有什么依据
对于“历史上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最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历史,从德国和法国的国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解析。
其实,算上德国前身“普鲁士”的话,德国和法国在历史上有过两百多个战争,其中,法国比德国胜利的次数稍微多几次。
但如果说是大规模的战役的话,主要有四个战争,它们分别是: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
在这样战争中,法国胜利次数和德国是一样多的,接下来,慕慕将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些战争。
一、法国和德国的渊源背景首先是两个国家的历史关系。
德国和法国的关系可是不简单,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你知道在欧洲历史上,有一个叫查理曼的大帝吗?如果不知道也没关系,你可以伸手拿一张红桃K出来看一下,上面就是他的原型。
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法国和反法联盟各有胜利,于1802年签订亚眠条约,但野心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不满这个条约,于是爆发了拿破仑战争。
由于恩怨与利益,欧洲各国开始疯狂打击法国,德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第六次反法战争中,英国连同普鲁士于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终于,在俄国的游击战术中,法国开始实力下降,最终失败,以拿破仑被俘虏、流放为结局。
虽然而后又有小小的抵抗,但这场战争还是于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全军覆没为尾声,结束了。
德国胜利,法国战败。
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开始于1870年,终止于1871年,这是普鲁士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
⑺ 普法战争之后有名的战役(德国和法国的战争,并标明是几年之后的战役)急急急!!!
1875~1878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7~1878 又一次的俄土战争 各方计数方法不同 有一种是说 第12次
1880~1881 第一次布尔战争
1883~1885 中法战争
1885 保加利亚危机
1893 西班牙和摩洛哥
1894~1895 甲午战争
1897 希腊对土耳其
1898 美西战争
1899~1902 第二次布尔战争
1900~1901 义和团
1912年起土耳其被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轮,后来又轮了保加利亚
1904~1905 日俄战争
1895~1896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被打败了还赔款了
英国打奥斯曼 和非洲阿散提打了十几次了
年代不记得了
中南半岛的我不知道
1870年巴西巴拉圭什么打过
1879~1883 硝石战争 玻利维亚被打成内陆国
截止一战结束,美国30次武装入侵美洲国家
古巴 巴拿马 尼加拉瓜 洪都拉斯 墨西哥
⑻ 普法战争之后,德国为什么崛起了呢
普法战争后,法国的优势逐渐丧失。虽然两国势力差不多,但德国人明显更好战,普鲁士军队是出了名的能打,所以德国在普法战争中更有优势,一举击败了法国,成为了普法战争的胜利者。
普法战争的失败对法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法国不仅向德国赔偿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而且割让了媒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和洛林地区。
半闲以为:虽在这世间依旧有一些地区纷争,但战争总算是可以不再成为大国间交流的最终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昔日的百年劲敌——德法终于握手言和,双方的角逐最明显的形式也无非在那绿茵的足球场上,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盛世好景。愿德法两国的佳话永存,世间不再会被战争掀起波澜。
从此致力于德国的统 事业,并且由于他在实际中所取得的成绩而成为19世纪后期德国乃至欧洲最着名的政治家。俾斯麦特别欣赏德国着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认为要实现德国统一的道路只有一 条,那就是“通过剑,由一个邦支配其余各邦”。
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着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王国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与丹麦的战争、与奥地利的战争和与法国的战争最
⑼ 普法战争对法国的影响是什么
普法战争对欧洲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其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德国的影响
?首先,德国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德国仅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便一跃而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德国统一这一因素外,还有阿尔索斯和洛林提供的自然资源,法国的赔款所提供的资金,加上世界正处于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德国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其次,德国统一,其综合国力强大,使德国在欧洲政治格局中占有更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形成了新的政治和军事的不平衡,为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这样看来,一战与普法战争确实存在某种必然联系。
2、对法国的影响
?普法战争使法国一蹶不振。六十年代,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还据世界第二位。但战后,由于割让阿尔索斯和洛林,法国丧失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德国的巨额赔款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经济发展失却了动力;法国的金融业的畸形发展,使法国工业发展受到了阻碍;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小农经济政策使法国农业困难重重,落后的农业使法国失去了农村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尽管法国经济也有所发展,但是已经落在美国、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在政治上,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废除了君主制,法国国内政局动荡,先有巴黎公社的革命,后有保守派、共和派、保皇派等政治派别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国内政局不稳,形势混乱,这对法国经济发展造成了相当影响。而这些现象,与普法战争不无关系。
? 3、对意大利的影响
?十九世纪上半期在意大利兴起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日益高涨,通过普法战争,意大利把德国势力赶出了意大利。七十年代,最终完成了统一。统一后的意大利,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的统一方式使意大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4、对中国的影响
?1883年3月,费茹理第二次组阁,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有三个好处,一是扩大殖民势力,二是巩固政权,三是为了转移国内的斗争视线。中法战争时期,中国对世界情况已经有相当了解。针对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的失败,中国驻法国公使曾纪泽对法国的表面气势汹汹,其实色厉内荏的情况了解得相当清楚。他建议清政府采取“谈和与备战并重”的方针,认为备战越充分,越有利于解决争端。总税务司赫德也认为:“中国如仅单独对付法国,我以为它能够好好的打一阵……”(《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页)1885年3月,中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导致了费茹理内阁的倒台,清政府采取了乘胜即收的策略,双方签订了《中法新约》,这里姑且不谈这种策略是否是“卖国”,它至少说明:中法战争时期,法国经济地位下降,军事实力下降,政局不稳。在战场上,法国军队不能完胜中国,而这恰这恰是普法战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