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二战欧洲重要战役及人数对比
重要的战役 有 美日的珊瑚岛海战 中途岛海战 苏德的有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非洲战场有 阿拉曼战役 中日的战役有台儿庄 还好对德国的致命的诺曼底登陆 二战的人数我还不是很清楚 不过 主要名将有德国的隆美尔号称是沙漠之狐 英国的名将莫哥马利 打败了隆美尔 美国的有爱神豪威尔后来坐上了美国的中统 还有麦克阿瑟 也就是侵略朝鲜的那个将军 还有巴顿将军 日本的有山本五十六 偷袭珍珠港就是他的杰作 不过在中途岛海战中美日的力量就发生了转换 呵呵我知道的二战的历史也就这么多希望你见谅
2. 法国1936年有多少军队(陆军)大概有多少个师
巴巴罗萨计划190个师中德国师153个,仆从国37个,德国师是按战时编制的齐装满员师,每师16000-18000人,加上军、集团军、集团军群及大本营直属部队(各炮兵、工兵、通信、辎重、勤务等)配备4980架飞机的近50万人的空军,总兵力550万,苏联西线一共170个师又2个旅是按和平时期编制的未满员师,每师6000-8000人,装甲师是德军集中使用坦克的地面突击兵团,是装甲部队的核心。在1935型的装甲师中,坦克兵力达一个旅,下属2个坦克团,每个团拥有2个坦克营,一个营坦克97辆。但在法国战役后,德军为了加快装甲部队的扩充速度,便在一些轻型师和摩托化师的基础上组建新的装甲师,,而坦克团则由老装甲师提供。因此,拥有2个坦克团的装甲第1~5师和第10师便将各自所属的2个坦克团中的一个,抽调给新建的装甲第11、13、14、15、16、21师。结果,到了1941年6月,所有德国陆军装甲师都只编有1个坦克团。各坦克团编制也不尽相同。其中,第1~8、15、18、31、33、35、36坦克团编2个坦克营。第10、11、20、25、27、29、39坦克团编有3个坦克营。1.坦克团的2营制和3营制编制。按1941年2月1日发布的编制,2营制坦克团直属有团部,装甲通信排(3号指挥坦克2辆,3号战斗坦克1辆)、轻装甲排(2号坦克5辆)、修理连、防空连(20毫米炮12门)。下属的坦克营编2个轻装坦克连,一个中装坦克连。两种坦克连的差别在于前者装备3号坦克,后者装备4号坦克。营直属有营部(指挥车1辆),指挥连(包括通信排,侦察排,拥有2号坦克5辆的坦克排,工兵排)。每个坦克连编有连部(坦克2辆),4个坦克排(一个排坦克5辆),全连坦克22辆。全营坦克72辆。2营制坦克团坦克总数为152辆。3团制坦克团的团、营直属部队及第3坦克营(第7、8轻装连,第9中装连)的编制于2营制坦克团相同。其所属的1、2坦克营每个营编有2个2、3号坦克混编轻装甲坦克连,一个中装甲坦克连。混编轻装甲坦克连编有连部(3号坦克2辆),4个坦克排,第1排2号坦克5辆,第2至4排3号坦克各5辆,全连合计2号坦克5辆、3号坦克17辆。混编中装坦克连编有连部(4号坦克2辆),编有3个坦克排,第1排2号坦克5辆,第2、3坦克排4号坦克4辆,全连2号坦克5辆,4号坦克10辆。混编坦克营拥有65辆坦克。3营制坦克团一共拥有207辆坦克。2.1941年的德国装甲师除有坦克团外,还编有1个摩托化旅(2个摩步团),1个团编有2个营(装甲步兵或摩托化步兵):摩托化步兵营955人,有冲锋枪97支、机枪72挺、50毫米迫击炮9门、81毫米迫击炮6门、步兵炮2门、反坦克炮3门、汽车140辆;装甲步兵营910人,拥有冲锋枪82支、机枪145挺、81毫米口径迫击炮6门、汽车130辆、装甲车85辆。团直属有步兵炮连,有75毫米步兵炮6门。全团2200人,420辆汽车。3.装甲师属摩托化炮兵团编有2个轻型炮营(一个营525人,105毫米榴弹炮12门),1个重型炮营(650人,105毫米加农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或150毫米榴弹炮12门),1个防空营。团直属有观测连。全团汽车632辆。4.装甲师属侦查营编有一个装甲连(轻型装甲汽车18辆,重型装甲汽车6辆)和3个搜索连,以及1个提供火力支援的重武器连。全营1140人,装备冲锋枪181支、机枪101挺、81毫米迫击炮3门、反坦克炮3门、汽车223辆、装甲汽车25辆。5.加上1个摩托车营,1个反坦克营(551人),一个工程营(958人),1个通讯营(400人)。装甲师实力为兵员15600人,坦克总数152~207辆。1942年德国陆军步兵师编制师部:1x师部指挥连,1x摩托化制图排3x步兵团:团部:1x团部警卫连1x通信排1x工兵排(3挺轻机枪)1x骑兵排3x步兵营:3x步兵连(12挺轻机枪,2支反坦克枪,3门50毫米迫击炮)1x机枪连(12挺轻机枪,6门81毫米迫击炮)x步兵炮连(2门150毫米重型步兵炮,8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1x炮兵团:团部:1x通信分队3x轻型炮兵营:营部:1x通信分队1x校射分队3x炮兵连(4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1x重型炮兵营:营部:1x通信分队1x校射分队3x炮兵连(4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师直属部队:1x侦察营:1x骑兵连(9挺轻机枪,2支反坦克枪,2挺重机枪)1x自行车连(12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2挺重机枪,3门50毫米迫击炮)1x摩托化支援连:1x摩托化反坦克排(1挺轻机枪,3门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1x步兵炮排(2门75毫米轻步兵炮)1x摩步营:营部:1x摩托化通信分队3x摩步连(6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4门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8挺轻机枪)1x工兵营:营部:2x工兵连(9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1x摩托化工兵连(9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1x摩托化舟纵队1x摩托化轻工兵连1x通信营:营部:1x摩托化野战电话连(6挺轻机枪)1x摩托化无线电通信连1x摩托化轻型通信连(2挺轻机枪)1x卫生营:1x卫生连1x摩托化卫生连1x野战医院(摩托化)2x救护车纵队师军需处:8x轻型补给纵队1x摩托化维修连1x摩托化军需连师供应处:1x摩托化面包制作连1x摩托化屠宰连1x摩托化物资供应连1x新兵营:3x步兵连(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3门50毫米迫击炮)1x兽医连1x摩托化宪兵连x摩托化邮局人员:军官-518,文职-102,军士-2573,士兵-13667,总计-16860武器装备:手枪-3681支,步枪-12609支,冲锋枪-321支,反坦克枪-90支,轻机枪-425挺,重机枪-110挺,50毫米迫击炮-84门,81毫米迫击炮-54门,75毫米炮-20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火焰喷射器-9具,装甲车-2辆,摩托车-530辆,汽车-394辆,马车-536辆,自行车-500辆德军进攻苏联时使用了三股兵力,分别是: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莱布元帅内含第4装甲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总兵力29个师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勃克元帅内含第2装甲集团军(古德里安集群)第3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总兵力50个师经明斯克进攻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内含第1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兵力为57个师进攻基辅总兵力为305万,火炮47000门,飞机4900架坦克3500辆。
3. 二战初期德军投入了多少兵力进攻法国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
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
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
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
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
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
4. 二战德军有多少步兵师
闪击波兰 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6万人,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下辖布拉斯科维兹上将的第8集团军、赖歇瑙上将的第10集团军和利斯特上将的第14集团军,共8个步兵军和4个装甲军
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德国于1939年10月即开始进行入侵作战的准备,代号是"威塞尔演习"。这一入侵计划的要点是"以陆军采取欺诈、 突袭的手段,越过丹德边境占领丹麦,同时以登陆兵和空降兵夺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机场,尔后向内地发动进攻,占领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对付英、法海军,避免海上大规模的交战。德军集中了7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旅及若干独立坦克营、摩托化营共14万人,以1个加强步兵师和警察师占领丹麦,其余兵力用以夺占挪威,并以1300架飞机及234艘舰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队行动。希特勒任命福尔肯霍斯特上将为德入侵部队总指挥官。
占领法国时,德国动员141个师,兵力335万,坦克2445辆,火炮7378门,战机5446架
5.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总共有多少个坦克师每个坦克师有多少辆坦克
德国国防军在1945年战败前,共组建有正式番号的装甲师约50个 番号如下: 第1-27装甲师、第116、130、232、233装甲师 Clausewitz 装甲师 Feldherrnhalle 1 装甲师 Feldherrnhalle 2 装甲师 Grossdeutschland 装甲师 Holstein 装甲师 Jüterbog 装甲师 Kempf 装甲师 Kurmark 装甲师 Müncheberg 装甲师 Norwegen 装甲师 Schlesien 装甲师 Nr. 155装甲师 Nr. 178 装甲师 Nr. 179 装甲师 155. 预备装甲师 179. 预备装甲师 233. 预备装甲师 273.预备装甲师 Pz-1型坦克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厚度6 - 13毫米,这个厚度勉强可以抵挡轻武器射击。武器是两挺MG13机关枪。引擎是一台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Pz 1型坦克高仅1.72米,还不及一人高。跟同时期的欧洲其它国家的现役坦克相比,这款坦克简直象个玩具,然而德国国防军却毫不嫌弃,大量订购,而最初的德军装甲部队就是在这些微型坦克里磨炼技术的。Pz 1型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不过德军军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诸多缺点,1934年提出了Pz 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虏伯的设计中标,次年开始批量生产。Pz 2型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吨,正面装甲厚度15毫米,后来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20毫米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0毫米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德军统帅部下令大批生产,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辆Pz 2型坦克。 古德里安心目中的两款主战坦克终于在1937年定型生产。Pz 3型坦克将充当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箭头,因此必须具备较好的防护、反坦克火力、和优异的机动性。德军军械署的性能要求是重量不超过24吨,最高时速达到35公里,结果奔驰的设计中标。Pz 3型坦克高2.5米,重量22吨,正面装甲先是15毫米,很快改为30毫米,西线战役爆发前再加厚到50毫米。Pz 3型使用扭杆悬挂系统,梅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功率300马力,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Pz 3型坦克直到苏德战争初期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1943年停产时共有6,100辆出厂。 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构想中,Pz 3型坦克将作为攻击箭头,一马当先击溃敌方的装甲部队,而它们身后的Pz 4型坦克则提供炮火支援,摧毁敌方的步兵工事,因此Pz 4型装备一门75毫米L/24低初速火炮,主要以高爆、破片弹攻击软目标。Pz 4型坦克几乎就是3型坦克放大一个尺寸,但炮塔设计硕大无比,这个特点使其日后能够不断提升火力,与时俱进。Pz 4型坦克重25吨,高2.7米,正面装甲到1940年已经加厚到50毫米,使用和3型坦克一样的悬挂系统和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37公里。Pz 4型坦克是二战德国产量最高的坦克,总共有9,000余辆出厂。
6. 请问二战间法国和德国战争的详细资料
德国“黄色方案”进攻计划----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就对西欧虎视耽耽,并开始策划进攻西欧诸国的作战计划。10月9日,希特勒下达了进攻西欧的第六号指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经比利时中部以法国巴黎为主要突击方向。。。。
1940年2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规定,德军主力将翻越阿登山区,攻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然后再从西、北两方向进攻巴黎。在法国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正面德军,则组织佯攻,牵制当面之敌,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进至该防线侧后时,再发起进攻,与主力前后夹击,聚歼当面法军。
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德军统帅部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于5月初开始进攻。此时,德军从北海至瑞士一线共集结了136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坦克3000余辆,飞机4500余架。
龙德施泰德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担负主攻,下辖第4、12和16集团军,共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由第3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翻越阿登山区,向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实施突击,分割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
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由第2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展开于荷兰、比利时国境至亚琛一线,作为右翼,突破荷兰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再向法国推进。
莱布上将指挥的C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位于马奇诺防线正面,担负佯攻,牵制当面法军。
德军在莱茵河地区还部署47个师(其中1个摩托化师),作为预备队,其中20个师作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听从于各集团军群的调遣,另外27个师则作为总预备队,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
同盟国一方,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苏联,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国认为自己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则主要由盟国承担;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
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支持制定的,代号“D”计划,该计划有两个方案,如果德军进攻比利时,法军2个集团军和英军1个集团军应迅速进入比利时,在比军配合下,坚守代尔河一线;如果德军进攻马奇诺防线,则以1个集团军依托工事进行防御,再以1个集团军为二梯队,随时增援。
德军的进攻从右翼开始,先对荷、比和法国北部的机场猛烈轰炸,夺取制空权。同时,空降部队在荷、比后方空降,夺取机场、桥、梁、渡口和一些战略据点。 5月14日,德军攻占鹿特丹。15日,荷兰投降。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统帅部以为德军主攻方向果然不出所料,和上次一样,还在北面。于是把主力开进比利时,造成后方空虚,正中“曼斯坦因计划”的圈套,为德军中路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时,担任主攻的德军装甲机械部队快速穿过100多公里长的阿登山区。卢森堡国小力弱,无军事力量可言,当天不战而亡。德军前锋于12日晚抵达马斯河,比计划提前48小时。13日下午,在空军掩护下强渡过河。法军统帅部此时才觉察上当,但手中却无预备部队可调。15日,大批德军坦克部队突入北法平原,乘虚而入,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比联军约40万被围困在敦刻尔克海岸地区。
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对中路装甲部队竟能如此迅速挺进,由意外转为不安,唯恐孤军深入,遭到侧翼拦击,因此指挥迟疑不决,几次下令暂停前进,遂使联军绝处逢生。英国政府抓住这一良机,从5月26日晚到6月4日中午,不顾德军轰炸和追击,在9天之内全力以赴组织渡海营救,终于将包括约22万英军在内的336000多联军撤到英国(其中5万由法国海军撤运)。尽管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也当了俘虏,但是这些撤到英国的部队却成为日后反攻的基干。这就是着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6月5日,德军按照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移师南下,全面突破法军防线,兵临巴黎城下。6月10日,墨索里尼认为德军胜局已定,就趁火打劫,从阿尔卑斯地区向法国进攻,在背后捅了一刀。6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次日,德军不费一弹占领法国首都。15日,马奇诺防线被突破。17日,刚成立的贝当政府向德军请求停战。另一批总数约15万多的英军(内含2万波兰军队)又一次开始大规模撤退。18日下午,最后一批英军撤离瑟堡。至此,作为整体,英军全部撤出法国。在法国宣布停止抵抗后,德军并未停火,只是在马奇诺防线内外的50多万法军被合围后,才同意与法谈判。6月22日,法德停战条约签订。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受降仪式在康边森林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这里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所在处,如今景物犹存,但胜败双方却换了位置。投降协定规定: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部领土3/5的主要工业区、巴黎以及海峡和大西洋沿岸均为德国占领区;法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在西南部的非占领区则由贝当政府统治,政府所在地设在维希。整个法国实际上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在此之前,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出亡伦敦,在英国支持下,组织了“自由法国”运动,开展抗德斗争。1943年5月,成立了包括法共在内的“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并组建成“内地军”进行抗战。
7. 二战法国战役中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一被包围就输了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逼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8. 1940年德国用多长时间占领法国
六周左右
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的,保障其翼侧安全,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认为实施“黄色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到 1940年 5月初,德军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线集结和展开了 136个师(内有 10个装甲师、 6个摩步师),坦克 3000多辆,飞机 4500架,企图以“A”、“B”、“C”三个集团军群,一举吞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攻占法国。其部署如下:
“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4、第 12和第 16集团军,共 44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3个摩步师)担任主攻,由第 3航空队支援,配置在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由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总方向实施突击,割裂部署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内有3个装甲师、 1个摩步师)由第2航空队支援,集结在荷、比国境线至亚琛地区,其任务是突破德、荷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尔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法国推进。
“C”集团军群(由莱布上将指挥,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 17个师,内有1个摩步师)配置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其任务是实施佯动,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
德军的预备队共 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 4—5年以后。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因此,直到 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 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 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其兵力部署是:荷兰 10个师、比利时 22个师分别配置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法国和英国共有 103个师,编为 3个集团军群,第 1集团军群共 51个师,由比约特将军指挥,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各省;第2集团军群共 25个师,由普雷特将军指挥,配置在从瑞士至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 3集团军群共 18个师,由贝松将军指挥,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线之后。法军战略预备队为 9个师。另外,法第10集团军配置在法国与意大利接壤的边境上。
正当荷、比、卢三国仍做保持中立之梦时,德军于5月10日清晨,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这一地区展开了全线进攻。德军 3000架飞机如同乌云遮日般袭击了荷、比、卢、法四国的 72个机场,一举推毁了数百架飞机。随后,德军“B”集团军群向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展开了进攻。
空降兵紧密配合,在对方纵深地域着陆,并夺占了机场、桥梁、渡口和防御支撑点。 10日零时 30分,在荷兰境内,德军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海牙兵营因来不及发出空袭警报,而使大部分士兵被炸死在床上。此时,德军以 1个装甲师向荷兰东部快速推进,并以空降兵配合作战,对荷兰前后方进行袭击,使其陷入一片混乱和惊恐之中。德军装甲部队大显神威,乘隙而入,于 12日与在鹿特丹着陆的空降兵会合。法第7集团军前往支援时,荷军已开始全线溃逃。荷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见势不妙,便乘驱逐舰逃往英国。 14日德军攻占了鹿特丹。 15日荷兰投降。在比利时,德军“B”集团军的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埃本·埃马尔要塞,强渡了马斯河,粉碎了英、法军队的抵抗,于 17日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德军“A”集团军群,于 5月 10日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只有 30万人口的卢森堡不战而降。 14日,德军的装甲师和摩步师编成第一梯队快速通过阿登地区,强渡马斯河,重创了盟军,占领了法国的色当。(16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急忙飞往巴黎商讨对策。当他询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时,这位盟军总司令耸了耸肩回答:“没有。”)随后,德军以每昼夜 20—40km的速度向西挺进, 20日,占领阿布维尔,其装甲部队的基本兵力回师北上,从后方突击防守比利时的盟军。 21日,德军快速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分割了英、法盟军正面,封锁了海峡,阻止了英军的增援,从而将英、法盟军 40个师包围在法国敦刻尔克地区。 23日,布伦沦陷, 27日加来被占, 28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看盟军无力支援,便下令比军投降。
被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的盟军,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极为危急,唯一出路是从海上撤逃。正当盟军危在旦夕时,希特勒(为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于 24日突然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结果这一命令给了盟军一个喘息的机会。
26日,英国海军开始执行撤退的“发电机计划”,大小船只一齐涌向敦刻尔克海岸。盟军在英国空军掩护下向英国境内撤退。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俘虏法军4万余人。虽然盟军遭受重大损失.但撤出了33.8万余人,保存了有生力量。
正当德军席卷法国北部时,法国雷诺内阁改组,魏刚接替甘末林当上了总司令。魏刚上任伊始,即令第10、第7、第6集团军在法国北部松姆河和埃纳河一带仓促构筑一条“魏刚防线”,企图阻止德军南下。
德军攻占法国北部后,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兹河及埃纳河一线的法军设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向法国腹地发起了攻击。其计划是:“A”、“B”两集团军群,强行突破“魏刚防线”,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出至马奇诺防线的后方,再配合从正面攻击的“C”集团军群占领马奇诺防线,围歼法军,结束战争。
6月3日,德军数百架飞机开始空袭法国机场及重要目标,法国失去了制空权, 900余架飞机被摧毁。 5日拂晓,德军兵分两路在180km的正面上实施进攻。“B”集团军群由于遭法军顽强抵抗,每昼夜仅前进5-7km。为了增强突击力量,德军投入预备队 22个师,于13日突破法军防线;“A”集团军群在瓦兹河和埃纳河之间实施突破,于 12日到达巴黎东北的马恩河后继续向纵深发展。“A”、“B”两集团军群实施钳形攻击,迂回巴黎,前出到马奇诺防线后方。 14日,德军“C”集团军群按计划在 50km宽的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法军腹背受敌,其防线很快被突破。同时,德军未经战斗便进入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挂起了德国的“+”字旗。 17日德军攻占斯特拉斯堡,近 50万法军被歼。 22日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享茨格将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战事遂告结束。战争中法军亡 6万余人,伤 30万人,被俘 200万人;德军共伤亡 14.6万余人。
本次战役,德军仅用 44天即将荷、比、卢、法四国击败,迫使英军退守本岛。同盟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战备不足;二是军事思想落后,三是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错误。而德军进一步总结了“闪击”波兰的经验,充分发挥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力,在空降兵配合下又一次达成了“闪击”的目的。
9. 法兰西战役的双方兵力
为了实施第一次“黄色”战略战役,德国法西斯统帅部集中了1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7378门75毫米火炮。这些师展开成“B”、“A”、“C”三个集团军群。根据“黄色”战役企图,“A”集团军群(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共45个师,其中7个坦克师;司令为龙德施泰特上将)经阿登
占领法国后的德军,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轻松而令人愉快的“黄油”战争。
迂回“马奇诺防线”,实施主要突击,前出至拉芒什沿岸,将盟军基本兵力逼向海边,并与“B”集团军群共同将其歼灭。克莱斯特将军的坦克集群(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15装甲军—542辆坦克,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共1250辆坦克)起了主要作用。“B”集团军群(辖第6、第18集团军,共29个师,其中3个坦克师,司令博克上将)应攻占荷兰,牵制在比利时的盟军,尔后与“A”集团军群共同歼灭该敌。“C”集团军群(辖第1、第7集团军,共19个师,司令为勒布上将)的任务是,以积极行动钳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德军统帅部留有40多个师作为预备队。到1940年5月初,西线英法军(总司令为甘末林)的基本兵力在瑞士至敦刻尔克的法国东部边境展开为3个集团军群,联合组成东北战线(司令为乔治将军)以实施战略防御。兵力最强的第1集团军群(法国第1、第2、第7、第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32个法国师和9个英国师;司令比约特将军)在从海岸至马斯河一线展开,任务是增援比、荷军队,将德军阻滞在迪尔河一线;第2集团军群(法国第3、第4、第5集团军——39个师;司令为普雷特将军)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诺一线,防守“马奇诺防线”;第3集团军群(辖法第8、第6集团军,共11个师,司令为贝松将军)沿莱茵河上游和在与瑞土接壤的边境上担任防御。预备队留有17个师,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掌握6个师。荷兰拥有10个师,比利时拥有23个师。盟军(含比军、荷军)在东北战线地带内共有147个师(其中23个坦克、机械化和摩托化师),约3100辆坦克,14500多门火炮,约3800架作战飞机。
10. 法国战役的战役计划
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个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西线作战计划。 此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相似,即把德军主力放在右翼,通过比利时去进攻法国。但是A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却讨厌这个方案,认为不过是老调重弹。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欢这个计划。曼施坦因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具有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带,实施主要突击。这是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攻入法国的一条捷径,可切断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割合围英法盟军,迅速灭亡法国。但是德国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拒绝将曼施坦因的计划转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国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由于无法把这一重要文件全部烧毁,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陆军总部提出他的观念,这使勃劳希契非常厌恶,把他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各新任军长之机,将他的见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陈述。
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陈述,“简直像精灵似的理解非常快”,并表示他个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见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见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命令他们以曼施坦因的建议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虽然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强烈反对曼施坦因的建议,认为其所谓的秘密通过,实在是一种疯狂的假设,它将使德国装甲部队的精华面临法军侧翼攻击,并可能导致全军复没。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两位陆军首脑屈服了。于是,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奉命根据曼施泰因的建议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与曼施坦因设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战计划。德军参谋部将这一计划取代号为挥镰行动。据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1月10日,1架德军梅塞施米特Bf109飞机被迫降在比利时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马斯梅赫伦(所谓的“梅赫伦事件”)。机上的乘客是德国空军的要员赫尔穆·赖因贝格尔,他携带一本最新版本的“黄色方案第2号方案”。赖因贝格尔无法销毁文件,该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时的情报机构手中。经常有人认为这一事件是德军计划进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其实军事行动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订为“黄色方案第3号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调任在普鲁士的军级司令,于2月9日在斯德丁开始他的指挥工作。这一举动是哈尔德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响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愤怒的下属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获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请于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个人解释他的建议。希特勒对该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冯·曼施坦因的构想改变计划。这些构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们提出了一些能达至获得真正廉价胜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尔德再次更改计划,冯·曼施坦因没有进一步介入。哈尔德同意将主力,即所谓“战术突破力量”向南转移。冯·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多大凭借(从一个防御性的角度来看),因为阿登地区密林遍布,而且只有恶劣的道路系统,它们作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胜的元素,这对盟国回应最初设想的计划将是至关重要的,即法国和英国的主要精锐部队向北前进保卫比利时。为了有助于确保这种情况下,德国B集团军将攻击比利时和荷兰,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是德军的主力,以吸引盟军东移进入预定之包围圈和牵制它们在这里。要做到这一点,现有10个装甲师中的3个仍被分配给B集团军。
但是,哈尔德无意偏离既定的原则,让A集团军的7个装甲师作一次独立的战略穿插。这让古德里安愤怒的是,这一点最初在新的计划里被完全删去。“黄色方案第4号方案”在2月24日发出。默兹河在色当的渡河点应该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师攻占。直到经过多次辩论后,才改为让装甲师的摩托化步兵团在入侵后第4天于此建立桥头堡。即使现在,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峡前进只能在第9天开始,中间5天的停留时间是为了让足够数量的步兵师可以追上与装甲部队建立一条连续的战线。
即使适应更多的常规方法,新战略还是引发了多数德军将领的抗议。他们认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个位置上是不负责任的,穿插部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补给供应,而这些本已不足的补给路线更很容易被法军切断。如果盟军的反应也并不如德军的预期,该攻势最终可能造成灾难。不过他们的反对意见被无视了。哈尔德认为,由于德军的战略地位似乎毫无希望的,无论如何,即使是轻微的机会以取得决定性胜利也比完全不行动而战败为佳。适应性的变化还暗示,它会令盟军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尔德指出,如果这样,德军的胜利会更轻松,因为这将是对已放弃低地国家协约国(是1940年英法联盟的俗称)在声誉上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德军的战斗力将仍保持不变,将可以执行“红色方案”,之后全力进攻法国。然而,这方面的决定将不得不推迟到成功地完成“黄色方案”后才作出。事实上,德军的详细实施计划只包括头9天的行动;有固定的时间表以确定了前进的通道。按照传统的“任务指挥”,这依赖战地指挥官的判断和行动。这种不确定性对事件的实际过程会产生巨大影响。
1940年4月,出于战略原因,德军实施威瑟演习作战,攻击中立国家丹麦和挪威。英军、法军和自由波兰军实施行动作为回应以支持挪威人.
德国部署了约3,000,000人参加该战役。1940年5月共157个师中只有79个完成了训练;另外14个师仍然直接参加战斗,主要是在C集团军和进攻荷兰的部队。除了其中93个师被部署在前线(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也有39个师作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预备役师被部署在西方,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不会参加战斗。约四分之一的作战部队是来自40岁以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
在西线的德军于5月至6月共部署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指派作战的预备队;约7,500门火炮可以作战,弹药库存可足够作6个星期的战斗。“德国空军”的部队将分为两组。共有1,815架作战飞机、487架运输机和50架滑翔机被部署支援B集团军,而另外3,286架作战飞机被部署支援A和C集团军。
德国陆军部队分为三组: A集团军由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指挥,共有45½个师(含7个装甲师),是实施决定性的行动,切断“镰刀”-没有官方正式名称的翻译,但在德国的一个短语事件发生后温斯顿·丘吉尔把从德文中的一段短语翻译出该名字为“镰刀切割” (甚至更早“装甲镰刀行程”) — 通过盟军在阿登的防线。它由3个军团:第4、第12和第16军团组成。它有3个装甲军;其中一个,第15军,已分配给第4军团,但另外2个(第41军包括第2摩托化步兵师和第19军)是联同隶属于第16军团的2个摩托化步兵师,组成一个独立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前进至默兹河,一旦建立了桥头堡,在河对岸的装甲集群司令部将解散,其3个军将分别隶属第12和第16军团。 B集团军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共有29½个师包括3个装甲师,任务是通过向低地国家推进和吸引盟军北部单位进入口袋。它由第18和第6军团组成。 C集团军由威廉·里特尔·冯·李布指挥,共有18个师,主要是防止从东面发起的迂回进攻,并持续对马其诺防线和上莱茵河发动小规模攻击。它包括第1和第7军团。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他们试图尽一切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来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但都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漠里斯·甘末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时机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法军发动了象征性的萨尔攻势——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许诺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1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且德军没有任何坦克。根据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威廉·凯特尔的推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939年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内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大部分军队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也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扩军方案,以在对德国的战争中,用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 ,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然后盟军将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他们对德国的快速胜利感到非常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比利时北部)之路线前进,只应在法国北部与德军交战,因为德军步兵到时已疲惫不堪及缺乏补给。然而,如果德军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攻击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攻击,形势将变得异常的危险。 1939年9月,比利时和荷兰仍然保持中立。只要有可能通过坚持严格的中立政策,他们试图避开战争。虽然他们秘密安排与同盟国进行合作以对付德国入侵其领土,他们没有公开作好准备。法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莫里斯·甘未林,在该月建议,盟军应利用德国被捆绑在波兰的事实,应抢在德国之前占领低地国家。但是,这一建议未被法国政府采纳。
1939年9月,象征性的萨尔攻势- 只是名义上履行战前保证波兰而由西方执行救援的攻击-法军士兵在10月撤出前向萨尔前进5千米(3英里)。在这个时候,法国已部署了98个师(但有28个是后备或要塞师)和2,500辆坦克对抗德军43个师(其中32个预备役师)及德军没有任何坦克。当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首长威廉·凯特尔判断,法国军队很容易就能够突入德军防卫薄弱的西部防线。
10月以后,法国决定在1940年不采取主动行动,虽然法国军队的大部分在20世纪30年代已被设计为针对进攻作战。盟军认为,即使没有东部战线德国政府可能会因封锁而出现不稳定,这种情况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过。如果在纳粹政权没有崩溃下出现这样情况的可能性似乎也越来越容易,1940年时盟军将执行一个巨大的现代化和扩军方案,以发挥在对纳粹德国的战争中,以现有军工生产的优势建立压倒性的机械化部队,其中包括大约24个装甲师,以在1941年夏天实施一个决定性的攻势。如果低地国家该日期时仍然没有承诺参加盟国的行动,同盟国如有必要可打算坚决破坏其中立。
显然,德国人会先发制人,因此战略上必须对此万一出现有所准备。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预期波兰能如此被迅速击败和德国的快速胜利令人不安。大多数法军将领赞成采取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不认为德国的意图是可以准确预测。大部分部队应预留在一个中心位置,即巴黎北部,以备不测。如果德国人确实明显的通过佛兰德之路线前进,他们只应留在法国北部,因为他们的步兵是疲惫不堪及缺乏供应。然而,如果他们试图攻击盟军战线的中路,这些盟军的预备队将具备理想的优势,以阻止德军前进。如果德军通过瑞士前进,该预备队将成为唯一的手段来应付这样的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