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吉尔偏要与德国开战是傻是奸为啥有人说是他坑垮了大英帝国呢
众所周知,二战期间是丘吉尔主导着主要参战国英国。在整个二战中,丘吉尔可算为倾其所有、不遗余力、浴血奋战,使大英帝国经历了激烈的不列颠空战,动员了一千万多万军队,并始终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所以丘吉尔的英国在二战中表现算得上竭尽全力。
大家知道,英法德三国的贵族有数个世纪互相通婚史,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他们之间的争斗基本是利益上,而没有亡国灭种的恩怨,但在美国、苏联的怂恿下,丘吉尔倾其所有与德国大战一场是失策失算的最傻行动,也许出于试图维系大陆均衡和殖民地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
通过二战,美苏崛起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强国,德国崩溃,英法衰落成为二流国家,欧洲再也没有主导世界的能力,在美苏的主导下,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彻底崩溃,几乎丧失了所有殖民地。所以有很多人认为,正是丘吉尔让英国衰落如此迅速,是丘吉尔坑垮了大英帝国。
2. 同盟国确定的开辟第二战场计划,丘吉尔凭什么3次推翻
大多数了解二战的人,都对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有着深刻的印象。这一场气势宏大的登陆战役不仅预示着同盟国开辟第二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也预示着东西方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和步调一致。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早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不久,英美苏三国就着手欧洲登陆事宜,谁知一拖再拖,直到诺曼底登陆成功。近三年的商讨、斡旋的背后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政客们的真实嘴脸,尤其丘吉尔,更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 丘吉尔上台后,为什么反对法西斯的侵略
进入三十年代,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以后,法西斯德国成了欧洲的战争策源地,严重威胁着欧洲各国人民的和平与安全。
在如何对待法西斯德国的问题上,在英国统治阶级中有两种态度,当时英国有一个“克利夫登集团”,其中有《泰晤士报》的老板阿斯特及其夫人、前航空大臣伦敦德里勋爵以及尼·张伯伦、哈里法克斯、西门、霍尔等英国政府要人及其幕后支持者。这个集团同德国银行家和工业家有财政经济联系,他们主张满足德国的部分需求,牺牲弱小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以安抚德国。这个集团是英国绥靖思潮的代表。英国统治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则感受到德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对英国的威胁,认识到它是英国的主要危险,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政策。温·丘吉尔就是这部分人的主要政治代表。
还在三十年代初,丘吉尔就预见到,希特勒上台可能引起可怕的后果,德国的重新武装对英国和欧洲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1930年10月,丘吉尔在同德国俾斯麦亲王谈话时说,他相信,希特勒或他的追随者一遇话当机会就会诉诸武力(3)。1932年5月,丘吉尔对英国下院提出了战争临近的警告。他认定德国将是英国最大的敌人,而法国则将是英国的盟友,因此,他坚决反对英国政府纵容德国重新武装的政策。
他认为,牺牲弱小国家不可能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欲望得到满足,只会使它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不可抗拒,因而对英国的威胁也就会更大。所以,他主张对德采取强硬政策。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和策划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丘吉尔对张伯伦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种政策只能鼓励侵略,惟有联合法国、苏联和欧洲其他国家,才能制止侵略。1938年9月21日,即慕尼黑会议前不久,丘吉尔问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篇有关捷克斯洛伐克危机的声明。他指出,如果在纳粹武力威胁下投降,不仅不会给英法两国带来和平和安全,反而会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加危险,“受到威胁的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而且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事业。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换得安全,实属误见。”(4)慕尼黑协定签字以后,他对这个协定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详细地分析了它的危害性,并指出,“这不过是算帐的开始,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5),他把慕尼黑会议叫做“一次欧洲最大的灾祸”。
4. 二战末期,带领英国打赢战争的首相丘吉尔,为何却黯然下台
1945年在世界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年份,在这一年,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第2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二战元兇德国和日本相继投降。
与此同时,作为二战三巨头之二的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却也相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1945年2月,领导美国加入二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病去世。很快没过几个月,带领英国打赢第2次世界大战,按道理应该威望极高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在英国大选之中失败,黯然下台。也就是说,在1945年到这一年,前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和新晋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领导人相继换人。
英国首相丘吉尔
而作为对手的艾德礼却为人谦逊,举止得体,并能够耐心的倾听选民的意见,同时,他由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并顺应英国名义,坚持维护英美苏联盟,自然获得了选民的普遍好感。
正是在种种作用之下,带领英国打赢二战,与斯大林、罗斯福并列的二战三巨头丘吉尔,在威望如日中天之际,却在大选之中遭遇惨败,黯然下台。下台之后,丘吉尔曾引用名言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说这句话时究竟是心中冒酸水还是真心大度,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属于丘吉尔的时代就此落幕。
5. 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二战,为何战后立刻被赶下台
丘吉尔当时之所以会被群众赶下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丘吉尔的带领之下英国被德国轰炸的非常严重。当时英国百姓处在战争的恐慌当中,所以对丘吉尔非常的不满。当时英国的这些百姓并不想被丘吉尔领导了,虽然当时丘吉尔对外宣布的口号非常好听,但是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1945年英国进行大选的时候百姓却不再把票投给丘吉尔。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百姓听从丘吉尔的调遣,但是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方面的改善。当时在战争中整个英国被德国破坏的非常严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整天都处在战争的惶恐之中。所以现如今在这次选举当中,英国百姓已经不想再听从丘吉尔的调遣。
6. 为什么1940年丘吉尔下令对盟友舰队开火挑起惨烈的奥兰港之战呢
1940年6月27日,英国战时内阁制定了“夺取、控制乃至消灭法国舰队”的计划,这就是着名的“弩炮计划”。这是英国政府在法德停战协定签字后做出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当时,英国凭借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与德国作战。因为德国海军不如英国强大,所以英国在海战中有优势,但如果德军增加上法国的舰队,情况会有所不同。当时,法国是世界第四大海军舰队,仅次于英国、意大利和日本。如果德国获得了法国的舰队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摧毁法国舰船不让德国人得到他们所以1940年丘吉尔下令对盟友舰队开火挑起惨烈的奥兰港之战。
7. 巴黎投降前,丘吉尔为什么三番五次到法国
1940年6月10日,隆美尔的装甲师已经攻到距离巴黎50公里处,法军已是最后的挣扎了。雪上加霜的是,这一天,意大利向法国、英国宣战,从阿尔卑斯山进攻法国。眼看法国岌岌可危、大势已去,但海峡另一边的丘吉尔并不打算放弃。
第二天,丘吉尔在1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巴黎。这是他自担任战时首相一个月的时间内,第4次到法国,尽管随时可能成为德军战斗机的攻击目标,但依然坚持到法国,商量盟军继续抗战的问题。难道,他的“热衷”背后,还有什么隐情吗?
而作为法国人骄傲的马其诺防线,矗立在法德边境上成了彻彻底底的摆设,它不仅暴露出法国军事思想的短视,成为二战中法国人不折不扣的遮羞布;而且其“完全防御”的建军思想,成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典型,并沦为国际大笑话。
用修马其诺防线的钱,用作发展现代军事,法军还会失败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8. 二战 诺曼底登陆 丘吉尔的态度及目的
丘吉尔实际上并不希望过早开辟第二战场,他希望德国人和苏联人最好打的两败俱伤,所以一直对西线战场不热心,虽然后来迫于苏联压力搞了一次失败的登陆(迪耶普奇袭战,此战一直被认为是丘吉尔事先故意将情报泄露给德国,登陆部队总兵力6100多人,仅仅只有数百人逃回英国,当然死的大多数都是加拿大等英联邦成员国军人),但此后直到1944年才和美国进行诺曼底登陆。
早在德国入侵苏联之时,斯大林就要求英国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红军的压力,加速战争结束,但丘吉尔热衷于保护地中海和北非这两个英国的生命线,对斯大林提议不予理睬。
直到1941年,欧洲战场迎来了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美英两国决定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对法西斯德国的后被予以痛击。据此可知丘吉尔的态度是支持诺曼底登陆,其目的是为了击败法西斯德国,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
(8)丘吉尔为什么要毁法国扩展阅读:
1、战争结果
美国:29,000人阵亡, 101,600人受伤或失踪;
英国:11,000人阵亡, 54,000 人受伤或失踪;
加拿大:5,000人阵亡, 13,000 人受伤或失踪;
法国:12,200平民死亡或失踪
德国:23,019人阵亡, 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2、战争影响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力地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从而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3、战争评价
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2004年6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及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了纪念诺曼底登陆胜利60周年庆祝仪式。
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儿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要通过这个地区也极为困难。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诺曼底登陆
9. 德军入侵法国,丘吉尔为什么对法军失望
1940年5月7日,英、法联军试图救援岌岌可危的挪威,但以失败而告终,挪威沦陷了。作为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张伯伦,面对人们的谴责,以及要其下台的呼声越来越高,极力为自己的政策争辩。说实话,他不愿意就这么“耻辱”的下台。
三天后,德军分三路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战役打响。当天晚上,无力挽回局面的张伯伦,向国王递交了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灰溜溜地走下了历史舞台。至此,加速促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绥靖政策,就此终结。
英、法联军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一面收拢被打散的部队,一面动用国内各类船只来往于英吉利海峡,接应联军撤往英国。等到德国元首“醒过闷”命令进攻时,已有33.5万人联军官兵被救了出来,英国上下对此欢呼雀跃,认为是一场胜利。
但冷静的丘吉尔纠正道:“自古以来,没有一场胜利是靠撤退获得的”。
大家认为这句话对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