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在法国没有在北约吗
法国在1966年退出北约,1992年重新加入北约他虽然是北约成员国,但是他不参加北约的军事行动.北约的决策权只有美英拥有,戴高乐强烈要求同享决策权,而遭到了美英的拒绝.从此,法国撤消了北约的对法国空海陆军的指挥权.成为了世界上的几个少有独立国防体的国家.
再说,法国核打击力量世界第三,仅次美俄,何必要象英国那样当美国的狗呢?这也就是希拉克敢对布什大吼的原因.
顺便简介法国的地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欧盟两大轴心之首(另一个是德国).
法语国家首脑(改组织已有55个成员).
法军在世界个地的驻军:太平洋2万
印度洋5千
非洲8千
南美洲3千
加勒比海3千
德国1万7千
② 中途退出北约的国家有谁知道
准确应该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了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和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摆脱美国的控制,宣布退出美国主导的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采取此一举世震惊的行动与当时法国所处的国际、国内背景密不可分:在国际层次上,有美国与法国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和斗争,加之美苏“缓和”的大背景和力量对比的变化下西欧国家安全观发生了变化;法国国内层次上,有共和国政治体制大调整和法国军事、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以及将法国从多年战争战败的挫折感中恢复的需要。同时,在个人层次上,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戴高乐总统本人以及他努力推行的法国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和长远的全球战略考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戴高乐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于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结成大西洋联盟,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法国作为《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约国,是大西洋联盟的一员,承担公约所规定的盟国义务,参加联盟的政治机构及其活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大西洋联盟的军事实体,是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军事一体化。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西欧盟国将其海陆空军事力量置于由美国将军任总司令的欧洲盟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之下。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其宗旨是“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法国是北约的创始成员国之一,直到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之前,北约的欧洲盟军司令部和中欧盟军司令部都设在巴黎。 1958年10月5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12月21日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5年,法国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演习;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在总统府爱丽舍宫宣布法国将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6年3月,法国宣布保留北约成员国身份的同时,不再参加北约司令部,也不再向北约提供军队;3月11日,法国向北约所有成员国政府发出照会,宣布法国决定退出北约组织中的两个一体化司令部(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和中欧盟军司令部),这两个司令部的总部也必须撤离法国领土。3月底,法国发出了另一份照会,宣布1966年7月1日起,法国驻联邦德国的陆、空部队不再受北约司令部管辖,法国人员从北约军事一体化司令部撤出,同时要求北约各司令部的总部在1967年4月1日前迁出法国领土。随后美国与其它北约成员国一起向法国施加压力,但是戴高乐政府拒绝改变立场。1967年3月14日,北约两大司令部最终撤出了法国。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不是法国政治领袖仓促做出的决定,而是与当时法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背景密切相关,也与戴高乐本人的奉行的以民族主义思想和全球战略思想为标志的被后人称为“戴高乐主义”密切相关。 一、 国际背景
1、 法国在北约内始终没有得到与英美平等的决策权。
二战以后在欧洲形成了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冷战和对峙。北约从成立之初就被美国视为其控制西欧传统强国和遏制新兴的苏联的双重作用。由于当时美国是北约成员国中唯一的有核国家,面对苏联强大和近在咫尺的威胁,西欧国家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尤其是其核保护伞的保护。但是戴高乐主政时期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两大集团之间开始搞“缓和”,在欧洲境内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冲突的风险已经减小了,但是美国介入欧洲以外地区的冲突而把欧洲盟国卷进去的可能性却与日俱增,而西欧国家既没有对北约军队的指挥权,也没有决定是否动用核武器的权力。
1958年,戴高乐出于为法国争取与美英平等的主导地位的目的,向美国总统艾森豪维尔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提出一系列要求,核心就是北约的领导权应该由美、英、法三国掌握,而不是仅由美、英两家掌握。这些要求被英美领导人所拒绝。此后,法国即采取有限步骤开始了脱离北约军事一体化的进程,逐步从北约部队中撤出法国的军事力量,直至1966年2月21日法国正式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2、 对核力量的控制与反控制
美国一直反对法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研制核武器,只同意在欧洲部署核武器,但是控制权在北约手中,北约又由美国人所控制,所以是否使用这些核武器、如何使用这些核武器仍然是由美国人说了算。美国为了阻止法国研制核武器,提出过多种方案让法国“拥有”核武器,但是其本质无不都是由美国人最终控制核按钮。法国认为这样无法构成西欧对苏联的有效核威慑,始终坚持自己控制和研制核武器。到肯尼迪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美国更把防止西欧核扩散作为对欧政策的一个重点,还联手苏联对法国施加压力,导致法美矛盾日益激化。
美国核战略的改变也增加了西欧和美国之间关于核保护伞有效性的不信任感。50年代,美国拥有绝对的核优势,美国还无需担心本土遭受核打击,因此艾森豪维尔总统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当时西欧国家认为美国的核保护伞是可信的。到了60年代初的肯尼迪任期内,随着苏联核力量的长足发展,美国用“灵活反应”战略代替了“大规模报复”战略,是否使用核武器、打多大规模的核战争的决定权完全在美国人手中,即如果单单是西欧国家遭受核打击,美国的核保护伞有可能不会自动打开;而且,戴高乐认为西欧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将有可能把西欧拖入与自己无关,单纯为了保护美国利益的冲突中去。这更坚定了戴高乐建立法国独立核力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而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法国此方面行动的巨大羁绊。 3、 国际环境走向缓和的大趋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极格局经历了1959年美苏戴维营会谈的“缓和”高峰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高峰,但是总的趋势是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热战最终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都更加理解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必要性。戴高乐就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开启了与东方缓和的大门,1964年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66年访问了苏联。在他看来,两大集团紧张对峙时,东西欧国家只能向各自的盟主靠拢,而在缓和的背景下,集团意识得以淡化,法国因而能够有推行独立自主政策的余地,其它欧洲国家也有更多的行动自由,这有助于打破两霸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世界的多极化。 二、 国内背景
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总统后,对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法国的各方面实力得到了恢复,为推行“戴高乐主义”、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法国当时的国家意识也要求有强有力的领导人出现恢复法国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
在政治上,第五共和国的制度建设保证了法国一个强有力的稳定政权,为戴高乐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提供了制度保证。第五共和国宪法革除了之前第三、第四共和国多党林立议会制的弊端,重新调整了总统、总理、议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削弱了议会和内阁总理的作用,大大扩充了总统的职权,很多问题可以不经过议会讨论而由总统做出决策,总理也成为总统的“助理”角色。
军事上,戴高乐任内,1962年3月18日《埃维昂协议》的签署结束了旷日持久、耗资巨大且引起法国国内社会动荡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实现了法国的非殖民化,从殖民战争中彻底脱身。此外,1960年2月13日在撒哈拉沙漠成功试爆了第一个原子装置,法国加紧筹建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法国第一批幻影IV型轰炸机开始服役,标志着法国第一代核打击力量的建成。戴高乐因而提出了法国的“大规模报复”理论,为独立防务和独立外交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戴高乐采取了健全财政、振兴经济的做法。面对由于连年殖民战争,法国的财政状况恶劣,贸易发展停滞。戴高乐采取一些措施整顿财政,发展经济,强化法郎地位。其中包括把法郎贬值17.55%,增强法国产品的竞争力,刺激出口;发行等于100旧法郎的新法郎等等。经济状况的改善为其推行独立外交政策提供了必要的财政和经济手段。
法国二百余年来始终是世界强国之一,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使得法国人充满失败感和薄弱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国的青壮年大批牺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这都给法国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尽管二战后法国是战胜国的一员,但是法国的领导人和人民都明白,法国是借助盟国的力量获得解放的。二战后接踵而来的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失败以及大批殖民地的独立更加重了法国人民的羞辱感。因此,作风强硬的戴高乐的上台得到了大部分法国人的支持,而戴高乐的思想、战略和政策都是以恢复法国的尊严为目的的,这就契合了当时法国的国家意识。 三、 个人背景
戴高乐是一位战略家,被尼克松评价为胸怀世界全局有战略思想的巨人,怀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全球战略,即打破美、苏两极格局,实现世界多极化。维护民族独立和法国的大国地位。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坚持独立防务。对美国既联盟又独立,对苏联既坚定又对话。建立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扩大在第三世界的势力和影响,保住非洲,插足中东,重返东南亚。他的战略思想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他继承了法国的民族主义传统,认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追求民族利益要超越任何社会制度和政权分歧。因此民族利益在戴高乐的政治决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戴高乐认为法国是“伟大”的,伟大是法兰西民族存在的理由,他认为“在任何时代,法国出于天性要完成‘上帝的伟业’,传播自由思想,做人类的旗手” ,因而把法国的未来的人类乃至世界的未来联系起来。因此他要竭力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这就需要法国具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因此,戴高乐把拥有独立的核力量看作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象征和手段。同时,为了维护大国地位,也必然地要维护法国的独立。戴高乐的独立政策表现在拒绝屈从或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同时必需保证法国的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完全自由。 综上所述,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有其国际、国内和领导人性格三个层次复杂背景的,是时代的综合产物。从其结果来看,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不意味着法国退出西方联盟,而是摆脱了对美国的依附关系,恢复了独立的大国地位,在美苏两强争霸、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中为自己争取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参 考 文 献1、《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张锡昌 周剑卿着,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2、《大外交》,亨利•基辛格着 顾淑馨 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3、《国际关系史》,袁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简明国际关系史》,肖月 朱立群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希望回忆录》 第1卷,戴高乐,巴黎普隆出版社,1970 亲,要采纳哟!(*^__^*) 嘻嘻……
③ 北约是哪几个国家组成的为什么俄罗斯不加入北约
北约成员国具体有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德国、西班牙、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北马其顿这30个国家。下面带来北约成员国加入时间分析如下:
1.第一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2.第二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1952年2月18日,希腊、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第三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1955年5月6日,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第四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第五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
6.第六批加入北约成员国名单: 2004年3月29日,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七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因为俄罗斯有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如果俄罗斯加入北约,是对美国在北约绝对权力的分散,俄罗斯是要和美国分享北约的领导权的,美国苦心经营的北约,美国一手遮天的北约,岂能让俄罗斯来染指北约,和美国瓜分北约的领导权?俄罗斯是美国在欧洲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是北约最大的敌人,美国让俄罗斯加入北约,无异于引北极熊入室,俄罗斯加入北约,就会瓦解分裂北约,苏联解体后,美国在欧洲一统天下的格局,就会再次打破,俄罗斯加入北约,不是加强北约军事力量的,而是要抢夺美国北约的领导权的。
④ 德国声称已做好被驱逐出北约的准备,德国是否会成为第一个离开北约的国家
德国声称自己已经做好准备被驱逐北约的准备实际上只是装腔作势做做表面功夫,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德国不会成为第一个离开北约的国家。在我看来更多的就是想要借此来威胁下美国,不然自己国家的地位会动摇,而德国能够有这样的气魄,我觉得也是勇气可嘉啊。
就目前形势来看,德国会这么有底气也是因为他是想离开北约但并不想自己主动离开,被动离开的话也许会更好,原本美国在德国的军事存在就已经对德国是很大侮辱了,德国心里万把个愿意希望美国军队早日撤出德国呢。现在就看特朗普接招之后会如何应对啦,国家的事情可容不得他那么任性了啊。
⑤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何执意要退出北约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1966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件十分的重大的事件。法国总统戴高乐,直接给美国总统约翰逊一封简短的信。涉及的内容,十分的震动,戴高乐声称“法国决心在全境恢复行使主权”,通俗一点说,就是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法国的军队不受北约支配,北约成员国军事力量,必须撤出法国。
那么疑问就来,戴高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肯尼迪也想维持美国对西欧地区主导权地位,可是也不愿意冒犯法国的独立,一直采取保守、模棱两可的态度。1963年肯尼迪被刺杀之后,约翰逊成为总统,美国的外交,出现了很多败笔,尤其是将越南战争升级,饱受外界的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戴高乐更加坚定了走自主外交之路,1964年,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直接和中国建交,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组织。
可是悲催的是,2009年,法国在保持核力量的情况下,又加入了北约组织。时至今日,美国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竟然开始逼迫北约成员,分担所有的防务支出,如果不答应,就从北约中开始。如果戴高乐知道法国的现状,他会做什么感想,会不会大骂一声不肖子孙。
⑥ 北约都是那些国家
到2009年止,北约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腊、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冰岛。
⑦ 北约的成员国可以随便退出么
原则上没有问题,不过北约一票小国希望在北约里得到大国的保护,大国又寄希望通过北约获得影响力,所以历史上只有法国曾经在1966年退出过北约(2009年又加入了),其他国家没有退出的实力和理由。
⑧ 法国是北约成员国吗
法国是北约成员国,1966年,戴高乐总统时期,法国退出北约。2009年4月4日,萨科齐时期,法国重新加入北约。北约是北美与欧洲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防务体系(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1个都是北约成员),是美国实现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北约的成员国目前有30个,它们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丹麦、挪威、冰岛、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黑山、北马其顿、土耳其。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各国的经济实力也不小,比如美国是第一大经济体系,德国和英国还有法国等经济发展也非常不错,当然除了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⑨ 有哪些国家退出了北约
法国退出过北约。
1949年,法国作为创始国加入北约。法国和北约度过十几年的亲密期。60年代,随着法国自身实力的增强、戴高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法国决定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冷战结束后,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考量,法国在2009年再次重返北约。从退出到重返,体现了法国在看待自己国际地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60年代的退出,是其想要重振殖民时代法兰西的荣耀、重获世界性影响力的迫切愿望。
但随着世界格局大变和全球化、多极化趋势的到来,法国积极调整自身定位,认为通过在国际组织和联盟中获得主导权,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法国此前退出北约的原因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因此,他一上台就向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北约组织应该是一个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权独立国家的联盟,而不能是一个含有主从关系的组织。为此他呼吁北约组织进行彻底改组,以使它和国家独立地位相适应。
同年9月24日,他在给美,英首脑的一份备忘录中称:现在北约组织已不再适应整个自由世界的基本安全需要,法国的责任也扩大到世界各地,因此提议在北约组织中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大国组成的理事会,掌握世界政治和战略问题的决策权。结果,遭到了美、英的委婉拒绝。当他弄清美、英意图后,决定采取不受北约限制的自由行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以上内容参考澎湃新闻-法国退出北约,为什么43年后又重返北约?
⑩ 北约总部在哪个国家
比利时。
北约是个纯军事组织,为了和苏联搞的华约相抗衡。成立于1949年4月的北约,总部最早并不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而在法国首都巴黎。
北约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其实英国和美国是二战战胜国,北约总部放在英美,其他国家肯定有意见,认为话语权总让强国把持。而西德还没有加入,法国虽然名义上也是二战战胜国,但毕竟亡过国,综合实力不如英美。把北约总部放巴黎,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果然,北约成立后,实际上就是英国和美国的二人转。有什么大事,英美两国直接说了算,法国等国只是拉人头凑数的。法国人的骄傲举世皆知,自然受不了这种轻视。法国曾找过美国,希望英美能让法国加入“二人转”,成立一个由英美法主导的理事会。但是,美国拒绝了法国的请求。
于是在1959年,法国开始撤出北约,还把美国驻法国的轰炸机部队请了出去。1966年3月,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很自然,北约总部不能留在巴黎了,否则以戴高乐的脾气,他真敢断水断电。法国退出北约一年之后,1967年10月1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成为北约的新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