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着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法国着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2、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3、斯汤达 法国着名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 ,代表作《红与黑》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着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4、亚历山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称大仲马,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着《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亚历山大·仲马,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着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5、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着名的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恶之花》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② 法国还有哪些浪漫主义剧作家
除雨果之外,在法国,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1824~1895),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性剧作家,他的着名剧作《茶花女》(1852),可以说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的延续。
《茶花女》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20世纪初,林琴南曾意译了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取名为《巴黎茶花女轶事》。1907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李舒同等,也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序幕。
③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是谁有什么代表作品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和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④ 法国人是如何体现浪漫的
法国为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度。浪漫,时尚是这个国家的气质,法国民族文化个性和特点突出。法国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日常生活、时装、红酒、香水、艺术、文学、文化等众多因素,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浪漫影响和印象。
法国人的浪漫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一种视觉、情感、思想、文化冲击,并不需要刻意体现,而是随时会展现表露的一种浪漫气质。令众多人,尤其是女性充满渴望、向往和想象。
法国人的浪漫具体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国人的浪漫情怀:某个男人身上仅仅剩下一元法郎时,是买面包还是玫瑰花时,法国人却选择了玫瑰花。
8、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百看不厌,令人为之倾倒。蒙娜丽莎也为法国的浪漫主义增光添彩。
9、法国自由主义精神文化决定了这是个浪漫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受文学、影视的影响,从巴尔扎克、雨果、小仲马等法国作家的小说中看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情怀,还包括俊美的少年诗人兰波和迷人的苏菲·玛索。这种印象积淀在中国人对法国的社会集体想象中,对中国的年轻人形成了一定影响。
10、法国浪漫主义这个词便是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
11、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12、其代表作家有维克多·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对法国,对中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法国的浪漫气质
网络-法国
⑤ 结合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谈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着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沙朗通-圣莫里斯。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也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并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在诗人波德莱尔的眼里,大画家德拉克罗瓦是一位独特的艺术家,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任何人可替代其重要性。作为《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的作者,波德莱尔厌倦安格尔的“古典”和完美,偏爱德拉克罗瓦的“浪漫”和印象,这是很自然的,对德拉克罗瓦的褒扬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说德拉克罗瓦“在整个艺术大链条里是最重要的一环”并不过分。在19世纪的法国美术史上,他和安格尔代表了浪漫派和新古典派,与崇尚古典风格的安格尔不同,在德拉克罗瓦看来,绘画时色彩比素描重要,想象比知识重要。他一生的美术创作也为浪漫主义做了最好的注释。除了美术作品,其实德拉克罗瓦的日记也几乎和他的美术作品一样出名。
十多年前,在我还不知道德拉克罗瓦这个名字时,我买下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买这部书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这是一部艺术家的日记(但没读上几页我就被它的真情实感和细腻的描写所打动),再一个引起我兴趣的与艺术无关,而是与画家的身世有关,该书的英译本编者在引言中介绍说,关于德拉克罗瓦的生父还留有秘史,据考证德拉克罗瓦的生身父亲不是别人,而是当时在法国显赫一时的外交家塔列朗,而我当时恰巧刚读了拿破仑和富歇的传记,这两人的传记中都还有另一个主要角色——塔列朗,留在脑海中印象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是由三个人来上演革命与帝国的历史的,这三个人就是伟大的拿破仑、阴险狡诈的富歇和长袖善舞莫测高深的塔列朗。
一位大画家居然是塔列朗的私生儿,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心。据说,在德拉克罗瓦的身上就体现着塔列朗的性格特征,这也解释了何以在德拉克罗瓦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兼具热情的想象力和冷静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他又是才华出众的演说家。
对于相信塔列朗是德拉克罗瓦生父的人来说,塔列朗对德拉克罗瓦的神秘影响也可从他对画家的关怀中看出端倪,比如说德氏的某些作品尽管被人们指责为不合乎传统和常理,但却仍能在沙龙里展出,而且也能被国家收购,就是由于塔列朗的缘故,更有甚者,国家甚至不顾政府美术部的反对,仍把很重要的任务分配给德拉克罗瓦。譬如在1824年的沙龙上展出了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奥岛的屠杀》,这幅作品虽然毁誉不一,但仍由政府以6000法朗购去(该画现已是德拉克罗瓦的早期杰作)。
不管徳拉克罗瓦的生父是不是塔列朗,读完了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我知道了这位被喻为“浪漫派的灵魂”的伟大画家。不过十多年后,我才见到了能全面反映德拉克罗瓦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的书,这就是《世界名画家全集·德拉克罗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卷书交替翻览,能清晰地认识和欣赏德拉克罗瓦的面貌和作品。
这部《德拉克罗瓦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德拉克罗瓦早年的日记,1822年他24岁开始写日记时的意图很明确,即为自己一个人写,写下自己的日常交往、爱情生活和在艺术上的探索。但他的日记到1824年突然中断了,1832年他到北非摩洛哥旅行时才又写下了简短的旅途杂记;第二部分是德拉克罗瓦中年以后的日记,1847年1月,德拉克罗瓦又开始写日记,这时他年近五十,已度过了他在艺术上最活跃最多产的年代,与青年时代相比,他的日记显得深沉了许多,他在1847年1月19日的日记中表白他开笔是要为自己的生活感受保留一个记录,以便日后去追想时所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
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对前辈画家和同时代人的艺术作品的见解,他自己艺术创作的构思和计划,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同时他也记载了他丰富的社交生活,因而这部日记也就成了19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的写照,留下了巴尔扎克、大仲马、乔治·桑、波德莱尔、肖邦、伯辽兹、柯罗、米勒、梅里美,等等同时代的作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形象。比如他在1853年11月25日(星期五)的日记中用简洁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大仲马的性格剪影:
“好厉害的大仲马(他是从不饶人的)半夜里带着一本空白笔记簿跑来把我喊起来了。我真是蠢死了,把一些事情原原本本地讲给他听;天才知道他要这是干什么!我相当喜欢这家伙,但我们不是一个类型的人,所奋斗的目标也不一样。他所生活的那个圈子我是合不来的,我们要是搞到一起,总会有一个人要发疯的。他把他手稿的前几页留下给我过目,我读起来倒是怪有意思的。”
中年后的德拉克罗瓦活得简单而纯粹,在他的日记里,能看到他穿梭林间或漫步海滨的喜悦,也有他置身庭园的幻梦,还有他对花草植物的爱恋,这些,逐渐成为他日常生活的重心,并由此升华的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倾注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他留在在画布上的色彩更多的是他情感的宣泄。他的生活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他的艺术。譬如他写于1853年11月30日的日记:
当我倾听美妙的音乐,特别是听莫扎特的作品时,音乐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太平盛世的和平气氛,每每引起我思想上的共鸣。在我有生之年,现实生活中的七情六欲,是再也不会扰乱艺术作品所给我带来的那种清高的情趣了。我真不明白,一般人那样醉心于官场名利,究竟又有什么意思呢?我所醉心的不是这些,而只是醉心于鲁本斯或者莫扎特。一周之中对我来说所必不可少的,乃是一支抒情歌曲,或者一幅画在我身上所引起的回忆。当别人匆匆去赴情妇的幽会时,我却去做我的工作;工作完毕,或是回到我那孤独的寓所,或者到外边去消磨时光......
到了晚年,德拉克罗瓦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工作中,他对波德莱尔说,他年轻的时候,每晚都要参加一场音乐舞会或者别的消遣,否则他简直无法开始工作,而现在他不仅能无休止地工作,甚至能在并无希望获得报酬的情况下工作,消遣和娱乐对他来说已可有可无了。而写日记成了德拉克罗瓦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日记持续到1863年6月22日,一个多月后的8月13日,他因病与世长辞。他留给世人的是9100多件作品,其中油画850多件,速写册60多本。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塞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法国最美的色彩,在我们的天空下,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具有属于色彩的平静、哀婉动人与震撼,我们所画的都来自他的启发。
与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相比,他的日记丝毫也不逊色,《德拉克罗瓦日记》一书的引言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可以拿来给他的日记做一个最好的注释:一位法国艺术家说,德拉克罗瓦的画他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日记)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⑥ 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法国人浪漫起来有多浪漫
大家一提到浪漫的国家,一定会想到法国,那么法国到底是什么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浪漫呢?其实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法国很多的建筑都充满了浪漫的气息。最典型的就是驰名中外的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了。一般去法国的游客往往都会去铁塔下参观游玩,更有很多法国的年轻人会去铁塔下拍摄婚纱照,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浪漫的做法,会使得他们有一场很浪漫的婚礼。
第三,生活。其实法国的浪漫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于近来日本提出的996高强度工作制,法国不仅有规定的双休日,还会有额外的11天的法定假期,除此之外,还有整整五周的带薪休假!就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整个法国社会对生活的一种浪漫。他们会利用这样的休假时期去度过更为美好悠闲的日子!
⑦ 浪漫主义诗人有哪些(包括外国)
中国的屈原,李白,曹植,徐志摩,美国的华尔特·惠特曼,英国的 雪莱 ,·济慈,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法国的缪塞,维克多·雨果。
⑧ 法国比较浪漫的诗词,有哪些哪里有跪求。附带诗词的更好。谢谢
1、既然我把我的唇 2、昨夜 3、啊,太阳 4、风暴 5、月光 6、夜 7、歌曲 8、女囚 9、莎士比亚 10、半睡 11、海洋上的黑夜 12、播种季——傍晚 13、晨星 14、一支看不见的短笛 15、令人欢欣的景象 16、影子 17、六月之夜 18、期待 19、致世纪病孩 {雨果的}
既然我把我的唇
既然我把我的唇放进你永远充溢的酒樽,
既然我把我的苍白的额贴近你的手心,
既然我有时呼吸到你的灵魂里温柔的气息,
一种沉埋在暗影里的芬芳;
既然我有时从你的话语里,
听到你散步的你那神秘的心声;
既然我看见你哭泣,既然我看见你微笑,
我的嘴对着你的嘴,我的眼睛对着你的眼睛:
既然我看见你那颗星在我头上光芒闪耀,
哎!它可老是深藏不露,觌面无由;
既然我看见一瓣花从你那年华之树上
掉下来,坠入我生命的波流;
现在我可以向急逝的韶光讲了:
——消逝吧,不断地消逝!我将青春永葆!
你和你那些憔悴的花儿一齐消逝吧,
我心灵里有朵花儿谁也不能摘掉!
我这只供我解渴的玉壶已经盛满,
你的翅膀掠过,也溅不起其中的琼浆半点。
你的灰烬远不足以扑灭我的灵火!
你的遗忘远不足以吞没我的爱恋!
缪塞诗选:
1、永别 2、致M……夫人 3、咏月 4、回忆 5、请你记住 6、五月之夜(节选)
⑨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有哪些
维克多-雨果。欧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悲惨世界》很有名
⑩ 为什么法国是浪漫国家
因为法国的生活方式令人觉得浪漫,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贴脸问候、街边拥吻的情侣、塞纳河边的散步、香榭里舍林荫下的低回、酒吧里的慢酌、咖啡馆里的细语。
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女人与女人之间,无论初见、再见或是分别,总会彼此贴一下两边的脸颊。这种近距离接触无形中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能使原本可能拘谨的气氛缓和起来,这也是法国的一种浪漫。
而且法国的街上随时可以见到激情拥吻的年轻情侣,情侣那种旁若无人的情景只会引人羡慕,也常常看到发色苍苍的老夫妇携手挽臂,躅躅而行,那自然又是另一种感人的浪漫。
甚至商店橱窗竖立的身穿情侣装的模特情侣,超市货架上一排排精心摆置、颜色协调的用品,街头广告牌上匠心独具、创意无限、令人浮想联翩的广告,也增加了法国的浪漫氛围。
(10)法国有哪些浪漫的古人扩展阅读:
其中法语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法国是一个迷人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多游客前往的国家,而法国巴黎更是有“浪漫之都”的称号,因为巴黎那充满品味的花都令人百游而不腻。
而且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化创作思潮也极为浓厚,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