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国和法国关系好不好
美国与法国有近似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都称得上最古老的现代化国家,但也正是这种近似之处让两个国家都怀有推广自己“完美”社会制度的全球抱负,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法国仍然陶醉于自己文雅的文明模式,不屑于美国所代表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和犹太主义;而美国则看不起法国对恐怖主义的懦弱态度,更愤怒于法国居然不顾与美国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出来阻碍其全球战略。美法矛盾对双方都有伤害,但法国所立足的国内和欧洲基础还在,而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失去一个重要盟友的损失要大得多。战后,法美既能合作,又有争斗,而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长期不畏于同美国直接争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盟国。法美最重要的矛盾焦点事件包括美国反对法、英、以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提出填补中东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6年),提出“缓和、理解、合作”、“从大西洋到鸟拉尔的欧洲”的东方政策;法国公开反对美国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等,贯穿整个冷战时期。
二战后以维护法国大国地位为核心的戴高乐主义始终是法国外交的基本特征。
② 分析美国对自由法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原因
一个传统的欧洲强国被纳粹的铁蹄所践踏,处身孤立主义的美国也许有些窃喜。
戴高乐成立自由法国组织人民抵抗,美国对他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不想招惹纳粹引火烧身,也许有战后剥夺法国权力的考虑
③ 法国被认为是和美国关系最好的国家,为何法国还要脱离北约
虽然美国和法国的关系不错,但是当时的美国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法国的利益了,所以法国为了自己国家人民的利益,必须起来反抗美国,所以决定脱离北约。因为当时美国和苏联进行冷战,而法国和苏联也在进行贸易,为了能够和苏联继续私下的交易,就退出了北约。
为了不让北约限制的自己的军事发展,戴高乐毅然退出北约,而且他退出北约以后第一时间就是去访问苏联,这就让美国非常生气了,通过一系列手段让戴高乐签订一系列的条约,条约的大致内容就是一旦爆发战争,法国都必须加入北约。
④ 美国最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自由法国的
经过斗争,美国终于作了一些让步。9月,赫尔宣布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10月,罗斯福也不得不转变对自由法国的态度,他致函斯退丁纽斯,决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围扩大到自由法国。至此,美国和自由法国总算建立了某种关系,戴高乐终于可以在租借法案范围内得到一些美国提供的作战物资。
⑤ 二战时期,美国对法国做出了什么让步
1940年9月,赫尔宣布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10月,罗斯福经过斗争后转变了对自由法国的态度,他致函斯退丁纽斯,决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围扩大到自由法国。
⑥ 法国曾帮美国独立,美国为何恩将仇报颠覆法国的
美国能够独立多亏了两个国家的帮忙,一个是荷兰,另一个是法国。美国独立宣言是在1776年7月4日,此时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美国的合法性。但1776年11月16日荷兰就在加勒比海的圣尤斯特歇斯岛就以国家礼仪的形式向美国鸣放了第一声礼炮,大大增强了美国反抗英国暴政的决心。随后,荷兰又是第一个与美国建交的国家。在独立战争期间,荷兰又通过走私活动为美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输入。
但荷兰做的这些都是偷偷摸摸,而法国却直接派兵去帮美国搞解放运动。但法国做梦也想不到,美国刚刚独立,法国就在美国的影响下遭受了灭顶之灾。
·因美国独立战争而灭国的法国
路易十六万万没想到,他帮美国打赢了独立战争,也为此付出了王朝和自己的生命。
法国是出于战略目的出兵美国的,但美国在独立之后,却在第一时间向法国输入了“推翻王权统治”,“独立自由”的“害人”思想。
这股思想潮流不但导致了法国长达40多年的法国大革命,而且,路易十六也因此被人直接给砍了脑袋。
而美国人却对世人宣布,是美国和美国思想解救了苦难中的法国人民,反而要法国人去感谢美国。
而在二战时期,美国也是趁火打劫。不但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全面占领,还在后来的战争中迫使法国对美国不断让步,最终促成了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
⑦ 美国为什么讨厌法国
法国从二战结束就一直奉行“戴高乐主义”,谋求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总想摆脱美国对法国及欧洲事务的干预,对美国来说就属于“不听话的小弟”,并且于60年代就与中国建交,所以美国烦透了他。
⑧ 现在法国与美国关系怎么样
因为特朗普的关系,变得不大好。
但是总体而言,法美关系比较稳定。
.
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恩仇很重视--------或者说,除了央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国家,普遍重视报恩也普遍记仇。
众所周知,因为二战的原因,法国实际上是被美国从纳粹手中救出来的,美国为此付出巨大牺牲,而法国人,绝大多数法国人,也深深记住了此事。
二战后,法国与美国多次有矛盾,让很多憎恶美国的人看到了在法国美国之间挑拨离间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假象。
因为有矛盾的,是法国和美国的政客,是国际政治领导权之争,是西方世界领导权之争。法国自认为是欧洲领袖(德国不敢出头),认为整个欧洲拥有和美国相提并论的地位。而美国的政客们也对争夺领导权很热衷,自然显得法美矛盾重重。
这里举一个例子,你看美国总统大选斗的热火朝天,这时你中国或者俄罗斯觉得美国已经处在内战边缘了,出兵攻击美国,这时斗得你死我活的两派一定会联手狠狠揍你。这是民主政体的特点之一,即将矛盾和冲突摆在台面上,让那些最恶劣的阴谋诡计无所遁形---------今天的特朗普,即使当选了美国总统,不依然被通俄问题纠缠不休?以至于非常喜欢普京的特朗普,上台后不得不用比奥巴马更严格的手段制裁俄罗斯?
.
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或许会在领导权问题上、经济上、各种各样问题上和美国不断发生矛盾,但是在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上,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绝对是美国坚定的盟友。
不要说法国和美国拥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单单二战中美国对法国的恩惠,就足以让法国人再记住100年。
在小问题上,法国会不断和美国闹意见、闹矛盾。但是任何关系国家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向中国开放武器禁运),只要美国提出恳切的要求,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绝对不会和美国对着来。
顺便,法国会利用中国急于对抗美国的心理,表面上做出一些反对美国的姿态,然后从中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实质性的,关乎法国价值观、世界观的事情上,法国绝对不会让一点点步。事实上,法国的反华态度之强硬,远远高于美国------自始至终,法国对胎毒、藏独、疆独的支持,远远超过美国。
美国,反的是中国执政党;
法国,反的是华夏文明。
.
最后,回答楼主的问题:法国是美国坚定的盟友。
⑨ 面对实力已经衰落的英国和法国,新型资产阶级(如美国)国家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美国如何看待英法两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当然我们的邻居印度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他唯一的理由就是人口是民主国家里面最多的),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独立和壮大的过程。英国曾经是美国的宗主国(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美国”),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从英国继承而来,并有所发展。在很长时期内,特别是英国的米字旗飘扬在世界上空的十九世纪,美国唯英国马首是瞻,很过美国人——特别是上流社会的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本质上是英国人,英国才是自己的祖国。所以,那时候英国有“母国”之称。
法国在十九世纪,是一个民主国家,当时这很了不得。因为那个时候,欧洲国家都还是君主制度,有的是君主专制,有的是开明君主制,有的是君主立宪制(还可以分为实君立宪和虚君立宪),法国是和美国一样少有的共和民主国家。而且美国独立战争,法国为美国的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国送的。
所以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国家在美国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现代国际社会,特别是二战以来美国和苏联冷战,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的法国和英国充当了美国的跟班,为保西欧的民主制并抵抗苏联有很大作用。特别是英国,在外交政策上一直和美国亦步亦趋。
冷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在对待与美国关系上,出现了差异。法国一直主张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以此在世界上挑战美国的一霸地位。而英国却并不这么认为,英国对于在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关系问题上,英国倾向于选择前者。也就是说,在世界局势一超多强局面的今天,英美无疑是走的很近的,而法国却希望建立多极化国际社会。
总之,美国是民主国家,英法也是。现在的外交政策的出炉,看的是国家利益,还有部分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好理解,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基督教(主要是新教)的意识形态。在国际局势复杂的今天,美国的外交重心有两点:中东的极端恐怖势力和东亚的中国崛起。英法和美国在这方面的利益是共同的,美国也需要它们的支持和配合。这个从伊朗核问题的谈判就能看出来。
这些都是主流观点,非主流观点其实也挺有趣,你可以认为是阴谋论。看看货币战争2或者关于共济会等秘密社团这类的文章,你会看到不一样的解读。
⑩ 自由法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罗斯福对戴高乐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1941年5月19日,戴高乐委派勒内·普利文作为自由法国的全权代表到达华盛顿,争取同美国建立经常性联系,要求美国总统罗斯福及时向喀麦隆、乍得和刚果派驻空军,自由法国控制下的太平洋属地也可以为美国提供便利。因为美国一旦参战,它必须以非洲为基地,才能向欧洲进攻。但是,普利文6月到达华盛顿后,却受到冷遇。罗斯福认为,贝当出任法国总理无非是政府领导人的更迭,这无碍于对希特勒的斗争。相反,对于流亡国外坚持抵抗斗争的戴高乐,却认为不可信任。在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等人的眼里,戴高乐不过是一个“暴发户”,自由法国是一个没有代表性的“非法团体”,在涉及法国利益的问题上就不能同它打交道。
一次,美国国务院准备同普利文和英国驻美使节讨论美国支援英法抗德战争的问题。美国国务院提出,普利文只能以“专家”名义,而不能以自由法国代表身份参加。普利文向戴高乐报告了此事后,戴高乐当即复电普利文,指示他坚持原则,一定要以自由法国代表的资格参加会谈,否则就拒绝出席。戴高乐指出,自由法国需要的是作战物资,而不是医疗用品之类的救济品。
经过斗争,美国终于作了一些让步。9月,赫尔宣布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10月,罗斯福也不得不转变对自由法国的态度,他致函斯退丁纽斯,决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围扩大到自由法国。
至此,美国和自由法国总算建立了某种关系,戴高乐终于可以在租借法案范围内得到一些美国提供的作战物资。
戴高乐感到,自从美国在战争舞台上正式登场以来,盟国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每当自由法国同英国或美国发生摩擦时,英美总是站在一起。戴高乐不可能摆脱“一对二”的局面。
1942年5月21日,美国新任驻伦敦大使约翰·怀南特拜会了戴高乐。事后,艾登向戴高乐透露,美国可能正在考虑对自由法国全国委员会的态度。7月9日,美国果然发表公报,承认自由法国是法国抗战力量的象征,美英两国政府认为,法国政治前途将在自由和没有强制的条件下决定。公报虽然措辞含糊,但也能表明罗斯福不能再完全忽视戴高乐的存在了。
7月中旬,戴高乐决定把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这时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已开始承认戴高乐,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罗斯福一直在玩着排斥戴高乐的把戏,11月8日,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联军背着戴高乐攻入北非,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于是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的维希政府驻军被击溃。11月11日,正在阿尔及尔的维希政府外交部长弗朗索瓦·达尔朗与美国的克拉克将军签署了停战协定。
令人不解的是,罗斯福居然让达尔朗留下来继续担任在北非的法国代表,原来维希政府派驻的总督诺盖斯等军政人员也一概留任。同时,把来到阿尔及尔的法国五星上将吉罗安排为达尔朗的第二把手。显然,罗斯福根本不想让准备到阿尔及尔来的戴高乐插手。
圣诞节前夜,达尔朗突然被暗杀。吉罗立即接任。在罗斯福支持下,吉罗准备成为法国海外抵抗运动的总代表。
本来,罗斯福在阿尔及尔亲自导演的事件就是对戴高乐的极大冒犯。现在又想让吉罗出来取代戴高乐。这对戴高乐来说,将是更大的挑战。
戴高乐认为,战斗法国的力量已经布满赤道非洲和地中海东部地区,要打回欧洲,解放法国,就必须进入北非,而且这是他1940年6月出走伦敦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为此目的,他可以和吉罗合作。吉罗到达阿尔及尔后,戴高乐多次主动写信给他,建议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抗德运动进行磋商,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战斗法国湮没在吉罗领导的运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