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
应该说是随着伯爵的行程改变吧,开始时是马赛,后来是监狱,罗马,巴黎……
⑵ 基督山伯爵作者的简介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亚历山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着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2)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在法国的哪个城市扩展阅读:
大仲马戏剧创作背景取材极为广阔,如历史剧《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以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为背景,而五幕剧《安东尼》则是以复辟王朝的上流社会为背景。
作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主张废除掉古典主义给戏剧定下的众多的清规戒律。他和许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认为戏剧要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激情,观众才会为之感动。
他在1829年所创作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里,就开始体现出他这样的创作理念。这部初登文坛的戏剧作品实际上也是他自己本人性格的最好的诠释。
⑶ 谁能告诉我《基督山伯爵》这部小说发生的历史背景
我看过基督山伯爵~~把其中人物的处境告诉你
不知到你看的是哪个版本,我看的是蔡学模翻译的
名字不一样的话就将就着看吧
邓帝斯开始坐牢前拿破仑已经第一次被关起来了,那封信就是联络回到法国的信,之后回到法国不久就经历了滑铁卢战役,彻底输掉后被关
1815年滑铁卢战役
1815年6月18日爆发的滑铁卢战役,是世界军事史上一次着名的战役。
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而几
乎分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
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6月18日,拿破
仑率兵10万余抵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盟军中英国将军惠灵顿所率
的6万兵相遇。拿破仑判断,英军阵地的弱点在中段。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重点
攻中段。上午11时,法军开始攻击英军右翼的乌古蒙堡,形成对峙。午后一时,正
当拿破仑想以主力猛攻英军中段阵地时,忽然获得布吕歇尔集结的普军来援英军的
消息,拿破仑被迫从总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阻滞普军。同时,火速传令原负责
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回师支援滑铁卢,一面猛攻中段。英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
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占领了中段的圣拉埃村。由于争夺战异常激烈,英军开始
支持不住,法军也难以再扩大战果,双方都等待援兵。最后,英军盼来了布吕歇尔
的3万援兵,而法军的援军却没来,于是战局急转直下,拿破仑腹背受敌,最后大
败。在这个战役中,法军损失3.2万人,联军损失2.3万千人。滑铁卢战役后,联军
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长老被关之前拿破仑还在当政,所以他见到邓帝斯才会以为拿破仑已经统治世界了,其实其他各国联军(主要是英国)已经把拿破仑击败完成王国复辟,所以当时是国王在领导关于这位国王即位前后的事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国发生的一场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一起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背景
在路易十五当政时期(1710年 - 1774年),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3个等级:
#天主教高级教士
#封建贵族
#资产阶级和农民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时,代表法国3个等级三级会议已经有160年没有召开。1789年5月5日,由于财政问题,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国王希望在会议中讨论增税、限制新闻出版和民事刑法问题,并且下令不许讨论其他议题。而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宣布增税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的决议。于是路易十六关闭了国民议会,宣布它是非法的,其一切决议无效,命令三个等级的代表分别开会。
7月9日国民议会宣布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斯第监狱,释放政治犯,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资产阶级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 ,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国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此时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在议会中君主立宪派起主要作用。制宪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封建贡赋。 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国王再次筹划利用雇佣军推翻制宪议会失败后,王室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宪议会废除了亲王、世袭贵族、封爵头衔,并且重新划分政区。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制宪议会还没收教会财产,宣布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统治而归国家管理,实现政教分离。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部分激进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
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权由全民产生”、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由于路易十六的王后、奥地利皇帝的妹妹玛丽·安东尼特泄露军事机密给联军,使法国军队被打败,联军攻入法国。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以无套裤汉为主体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领导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
8月10日的起义使吉伦特派取得政权,迫使立法会议废除1791年宪法、国王退位、实行普选制。同时,法国军队和各地组织的义勇军在9月20日的瓦尔米战役打败外国联军。
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当政以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人们不满他们的温和政策,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而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与此同时,法国军队在1792年10月后已经打到了国外。欧洲各国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撒丁尼亚、汉诺威、英国成立了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然而吉伦特派无力抵抗外国军队,巴黎人民于5月31日 - 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专政后,平定了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的武装叛乱。6月3日 - 7月17日颁布3个土地法令,使大批农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1793年宪法,这是法国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宪法,但是由于战争未能实施。7月,改组并加强作为临时政府机关的救国委员会,并把投机商人处决。10月底,他们把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斩首,包括布里索、罗兰夫人、科黛,美国革命家托马斯·潘恩也被捕入狱。1793年底 - 1794年初将外国干涉军全部被赶出国土,国内的叛乱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宾内部开始了激烈的斗争。马拉被暗杀,罗伯斯比尔以搞阴谋的罪名处死了雅各宾派中与他政见不和的丹东、埃贝尔等人,使雅各宾派趋于孤立,人民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
7月,国民工会中反罗伯斯比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于7月27日(法国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比尔并将他斩首。
热月党人于10月解散国民公会,成立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恐怖时期结束,但政局仍然不稳。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1797年立法机构选举时,许多王党分子当选。督政府为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1798年立法机构选举时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大批当选,督政府再次宣布选举无效。这种政策历史上称为秋千政策。
1799年英国又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以西哀士为首的右翼势力要求借助军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临时执政府,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匆匆收场。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
⑷ 大仲马写《基督山伯爵》的时代背景
小说发生在1814年至1838年的法国和意大利。保皇党和波拿巴党争相要把路易国王和拿破仑推上法国统治的宝座。拿破仑从厄尓巴岛逃出,返回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结果滑铁卢战役失败,路易登上了法国皇位。
⑸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有哪些代表作品
1.《暴君末日》,全小虎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罗马尼禄时代。 2.《阿斯加尼奥》,韩沪麟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法国弗朗索瓦一世时代。又名为切利尼传奇。 3.《玛尔戈王后》,张英伦、向奎观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又译为玛戈王后、瓦鲁阿家族的玛格丽特。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一部。 4.《蒙梭罗夫人》,陈祚敏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二部。旧译本为地亚小传(La Dame de Monsoreau),洪观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作品
5.《四十五卫士》,郝运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亨利三世三部曲第三部。 6.《三个火枪手》,李青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又译为三剑客、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一部。路易十三时代。 7.《二十年后》,王振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又译为续侠隐记。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二部。路易十四时代。 8.《布拉热洛纳子爵》,谭玉培、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又译为小侠隐记、双剑勤王录、铁面人。达大尼央三部曲第三部。路易十四时代。旧译本为法宫秘史(Le Vicomte de Bragelome),君朔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1915再版。 9.《黑郁金香》,郝运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荷兰奥兰治(威廉)时代。 10.《裙钗之战》,张成柱、王长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路易十四时代。 11.《阿芒得骑士》,李爽秋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路易十五奥尔良摄政时代。 12.《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高临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路易十五时代。又译为红颜恩仇记,台湾译为大野心家:巴萨摩传奇。 13.《王后的项链》,王振孙、韩沪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路易十六时代。 14.《昂热·皮都》,叶尊、吴丹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大革命时代。 15.《夏尔尼伯爵夫人》,谭玉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旧译本为蟹莲郡主传(Contess de Charney),上海商务印书馆,林纾笔述王庆通口译。大革命时代。 16.《红屋骑士》,罗玉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旧译本为玉楼花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林纾、李世中译。大革命时代。基督山伯爵 人文79版
17.《双雄记》,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又译为杀手与侠盗。拿破仑时代。 18.《基督山伯爵》,蒋学模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又译为基督山恩仇记。路易十八复辟时代。 19.《侠盗罗宾汉》,乔娟译,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英国理查一世时代。 20.《苏后马丽惨史》(The Tragic Story of Stuart Mary,Queen of Scots),魏易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1.《加里波迪回忆录》,大仲马编写,黄鸿钊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2.《大仲马精选集》,吴岳添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收有长篇小说二部,即“侠隐记”、“黑郁金香”,以及一部戏剧“亨利三世和他的宫廷”。 23.《大师的残忍》,马原编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以及 《假情妇》,郑克鲁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收录大仲马的《德·冈热侯爵夫人》。 24.《恶狼司令》,陈训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大仲马着名魔幻小说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火岛传奇》和《爱泼斯坦城堡》)
⑹ 基督山伯爵城堡的历史沿革
大仲马在写完《基督山伯爵》后,建造了这座城堡。1890年,基督山伯爵城堡向公众开放,并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注:伊夫堡与基督山伯爵城堡是两个不同的城堡,前者位于法国马赛,后者位于塞纳河畔的河谷,注意区分)。在大仲马着名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中,法利亚神甫和爱德蒙·邓蒂斯被关押于伊夫堡中。伊夫岛位于离马赛1.5公里的地中海上,从马赛的老港坐船仅需20分钟就能到达。当记者把头伸出船舱远眺时,只见一座荒凉的石灰岩小岛横在海中,悬崖峭壁上,一个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威然耸立,城堡的角落处突兀着3个高低不同的炮楼,岛的西侧还有一座10米多高的灯塔,同古堡遥相呼应。 伊夫堡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16年。为了抵御邻国从海上入侵,当时的法国国王决定在进出马赛的水上要道伊夫岛上修建一座碉堡。1658年,路易十四在对异教徒的镇压中将伊夫堡变成囚禁新教徒和刑事犯的监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伊夫堡完全变成封建王朝镇压政治犯的监狱。自1580年关押第一名囚犯以来,伊夫堡在几个世纪内共囚禁了3000多人。尽管伊夫堡的历史演绎了数百年,但人们真正对它产生兴趣是从19世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两部小说开始,那就是《基督山恩仇记》和《铁面人》。这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同伊夫堡紧密相连,也让这座远离大陆(其实一点都不远)的小岛名声大噪。
⑺ 《基督山伯爵》作者是谁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44—1846年。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
期间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被陷害入狱十四年后,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
创作背景
《基督山伯爵》创作于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作者大仲马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背景,以主人公唐泰斯被人陷害入狱直至最后的复仇为整部作品创作的主要线索,整部作品的时间也是跨越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以及七月王朝这两大时期,以人物曲折命运的设计来侧面的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1842年大仲马在地中海游历时,对基督山岛产生了兴趣,打算以它为主题写一部小说。他在1838年出版的《关于路易十四以来巴黎警察局档案的回忆录》中,发现了一个《复仇的金刚钻》的故事,其内容是巴黎一个制鞋工人将要结婚时,被一个嫉妒他的朋友诬告而入狱七年。
出狱后得到一个米兰教士的照顾,并在教士死后获得了一个秘密宝藏,然后他化装回到巴黎复仇,最后自己也被人杀死。大仲马仔细研究了这份资料,与人一起制订了写作计划,于1844年8月28日开始在法国巴黎的《议论报》上连载,到1846年1月25日结束,共136期。
⑻ 基督山伯爵的小说背景
创作背景
1830年革命中,大仲马投入反对波旁王朝的战斗,并在发表于当时的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的序言中公开发表其反对王室的政治立场,因而被指控为共和派分子,出走于欧洲各国中。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恩人同情、拥护拿破仑,在王朝复辟时期几乎陷于破产,而三个主人公的仇人恰在七月王朝时期飞黄腾达等情节影射七月王朝,用三个诬告者的下场对其嬉笑怒骂。
简介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历史小说,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森巴),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充满传奇色彩,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各种着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⑼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及其生平简介
《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是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生平简介见下:
【早期经历】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与母亲相依为命。
大仲马在10岁以前便通读了英国作家笛福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法国作家费纳龙宣讲人情世故的小说《泰雷马克》、作家德姆斯吉埃写的有关神话的着作《给艾米莉的信》。
15岁时,大仲马被送进莫奈松律师的公证事务所当一名办事员,专门把各种公证文件送到周围的村子里请当事人签字。
18岁时,大仲马跟拉朋斯学习意大利语和德语。他们一起翻译18-19世纪之交的意大利作家乌戈·弗斯科洛的小说《雅可波·奥尔蒂的最后几封书信》。
【早期创作】
1823年,出于对戏剧事业的向往,21岁的大仲马只身来到巴黎,先在奥尔良公爵秘书处做了一名文书抄写员,得以解决自己的栖身之所和温饱问题。大仲马从小酷爱戏剧写作,在公爵舒适宽大的写字间里忙里偷闲,动笔撰写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文思敏捷的大仲马通宵达旦地伏案疾书。
1824年7月27日,与卡特琳娜·拉贝生下一个男孩。同父亲一样,儿子也起名叫亚历山大(即小仲马)。
1825年,大仲马参加了以雨果为首的浪漫派行列。
1828年,五幕诗体正剧《克里斯蒂娜》完成了。
1829年,剧本《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问世,法兰西剧坛为大仲马的处女作喝彩。不久,巴黎大剧院便上演了这部剧作。雨果和众多的浪漫派作家前往剧场观赏,并认为这是浪漫派的一个不小的胜利。剧本描写了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期间国王和反动贵族之间的争斗、欺骗、阴谋。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亨利第三及其宫廷》一剧是大仲马一生中最优秀的剧作。
1830年,剧本《克里斯蒂娜》问世,在1830年3月30日举行首场演出。《克里斯蒂娜》上演成功,仲马紧接着就投入了另一个剧本《安东尼》的写作。同年7月脱稿。
【军旅生涯】
1830年大仲马参加了“七月革命”,他反对复辟王朝,要求改革政治,广开言路。
同年7月29日下午,起义者向复辟王朝的最后一个堡垒——士伊勒里宫发起攻击。大仲马参加了这场战斗,并且是最先冲进宫内的战士之一。仲马在人群熙来攘往的市政厅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起义军缺乏弹药,仲马向拉法耶特将军毛遂自荐:苏瓦松和拉费尔这两个地方储存有大量弹药,他可以去弄一些来。仲马终于说服了拉法耶特将军。最终去苏瓦松弄来的3500公斤弹药送到了巴黎市政厅。
七月革命胜利以后,仲马本想在政治舞台上有一番大的作为,但路易·菲利普的态度使他十分扫兴。仲马发现自己不是路易·菲利普所需要的那种人。回到家里,他起草了辞呈。
仲马辞去图书馆馆员的职务后,随即加入了国民自卫军的炮兵部队。仲马当选为第四炮兵连副连长。他还指挥过全连的军事训练。不久一位上尉辞职,经一致推选,仲马补了这个上尉的空缺。
路易·菲力普对共和主义者的步步进逼,使仲马心头的愤懑有增无减。由于路易·菲力普对他的第一份辞呈毫无反应,他又写了第二份辞呈,并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1831年,大仲马在法国炮兵部队任副连长,他经常在士兵中散布憎恨王朝复辟的政治观点。由于他激进的共和观点,他的名字已经载入当局准备逮捕的黑名单上。逃出国门之后,大仲马到处飘泊,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中期创作】
1831年5月3日《安东尼》面世。
1832年2月《泰莱萨》问世。
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仲马独自或与人合作写成的大量剧本中,值得一提的有:爱情题材的《卡特琳娜·霍华德》(1833)、以刚去世的英国着名话剧演员基恩为主人公的《基恩》又名《放荡与天才》(1836)、描写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故事的《卡里古拉》(1837)、与瑞尔拉·德·奈瓦尔合写的爱情题材的正剧《炼金术士》(1838),以及1839年至1843年间写的喜剧《贝尔·伊尔小姐》、《路易十五时代的一桩婚事》、《圣西尔的小姐们》等。
1838年5月3日到6月23日,《世纪报》连载了他的中篇小说《保尔船长》。
1839年8月31日至9月3日发表的短篇小说《残酷的皮埃尔》。
1840年后,归国的大仲马开始和别人合作,为报刊撰写连载小说。
1842年,发表以18世纪奥尔良公爵菲力普摄政时期为背景的《阿芒得骑士》。
1844年,发表以17世纪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三个火枪手》。
1845年,发表以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玛尔戈王后》,以17世纪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三个火枪手》续篇《二十年后》。
1846年,发表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罗夫人》。
1847年8月,仲马又在以18世纪末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的话剧《红屋骑士》中,以旧的波旁王朝隐喻七月王朝,发出了武装推翻七月王朝的呼吁。1847-1848年间,发表16世纪宗教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之一的《四十五卫士》。
【流亡之路】
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身着戎装,带兵进攻巴黎。每当清晨来临之际,他把自己编辑印刷的报纸分发给市民们,宣传自己的共和思想。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后,大仲马持反对态度,只好流亡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1860年,他前往意大利参加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
【后期创作】
1848-1850年,发表以17世纪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为背景的三部
陈列在巴黎西部基督山庄园的大仲马塑像
曲之一的《布拉热洛纳子爵》。期间还发表了以18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兆为背景的总题为《一个医生的回忆》的一组小说《约瑟夫·巴尔萨莫》(或译《风雨术士:巴尔萨莫男爵》、《大野心家》,1849年),《王后的项链》(1849-1850年)。
1851年,发表《昂热·皮都》。
1852-1855年,发表以路易十五亲政时期为背景的《克莱弗的奥兰普》(1852年)、以复辟王朝为背景的《巴黎的莫希坎人》(1854-1855年)及《沙尔尼伯爵夫人》(1852-1855年)。
1857年,发表《耶户一帮子》(或译《双雄记》、《杀手与侠盗》)。
1858年,发表以七月王朝为背景的《马什库尔的母狼》。
1867-1868年,发表以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动乱为背景的《白党与蓝党》。
【逝世安葬】
1868年从勒阿弗尔归来以后,他经常头晕目眩,只能偶尔读读自己的旧作。
1869年,他遵照医嘱去布列塔尼的一个僻静角落休息,同时为出版商勒麦特尔编写一本《烹饪词典》。不过他已筋疲力竭,未能完成这项工作。
1870年春天,大仲马又去法国南方疗养。7月回到巴黎,普法战争--他在《普鲁士恐怖》中预言的那场战争爆发了。小仲马赶在普鲁士军队包围巴黎之前把他带到自己在诺曼底省第埃普城附近的海滨别墅。人们向他隐瞒着法军在战场上惨败的真相。他已经严重失去记忆。
1870年12月,大仲马卧床不起,他嘱咐家人去请一位教士。但是,12月5日当昂德里约神父到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当晚10时,他死在女儿玛丽的怀中,享年68岁。12月8日,大仲马的遗体临时葬在离第埃普一公里的涅维尔小教堂的墓地里。第埃普市政委员会的代表团和一些作家、艺术家出席了葬礼仪式。在第埃普避难的巴黎日姆纳兹剧院经理蒙蒂尼代表逝者的生前好友发表了演说。
1872年4月16日,在巴黎附近大仲马的故乡维莱尔--科特莱,举行了正式安葬仪式。
2002年11月30日,他的遗骸由他的家乡运抵巴黎,移放在名人身后殿堂--巴黎先贤祠,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总理拉法兰等人士出席了仪式。大仲马是第72位进入先贤祠的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也是继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和马尔罗之后第六位进入先贤祠的法国作家。
⑽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写作背景
1、创作背景
1830年革命中,大仲马投入反对波旁王朝的战斗,并在发表于当时的历史剧《拿破仑·波拿巴》的序言中公开发表其反对王室的政治立场,因而被指控为共和派分子,出走于欧洲各国中。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恩人同情、拥护拿破仑,在王朝复辟时期几乎陷于破产,而三个主人公的仇人恰在七月王朝时期飞黄腾达等情节影射七月王朝,用三个诬告者的下场对其嬉笑怒骂。
2、简介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历史小说,法国着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森巴),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充满传奇色彩,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3、评价
《基督山伯爵》被公认为通俗小说中的典范。这部小说出版后,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在法国和美国多次被拍成电影。100多年以来,这本书拥有了难以计数的读者。[12] 他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精湛完善的艺术技巧,博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小说出版后,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后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出版,在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被拍成电影。尽管这部小说问世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它至今仍在世界各国流传不衰,被公认为世界通俗小说中的扛鼎之作。大仲马的长篇故事始终受到喜欢历史的神奇性的读者所赞赏。
4、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大仲马各种着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