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燃气汽车的历史沿革
在国外,LPG和CNG汽车经历半个世纪的开发、实用和改进,在技术上已成熟,并实现了商品化,LNG汽车尚处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美国以38%的速度在增长)。国内大约有400多辆LPG汽车和2000多辆CNG汽车在试运行。
在全球范围内,以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作为汽车燃料已有7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是意大利人于1931年建成的,随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开始在燃气汽车技术上进行探索。 国外使用CNG、LPG作为汽车燃料的历史很悠久,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各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CNG、LPG被作为“清洁燃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大力提倡,并且大力开展研究开发工作,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CNG及LPG汽车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独联体各国等,CNG及LPG汽车的总保有量已达1000万辆以上,截止到2000年达到2000万辆以上。 为适应汽车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世界上各汽车制造商都纷纷投资开发天然气汽车。如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宝马公司从94年起按年产2000辆天然气汽车投产。三大汽车公司组成“天然气汽车技术联合体”,已于1998年将天然气汽车造价降低一半。已有5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行驶在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其中近400万辆是LPG汽车。据报道,这一类汽车在美国的年增长率为13.46%。推动天然气汽车应用的主要力量是各国政府、政府将应用和推广天然气和LPG汽车作为能源战略措施并立为国策,通过制订法规来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配套制定了各项优惠和补贴措施进行鼓励。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的支撑下,许多国家都制订发展计划。如美国21世纪初有2000万辆汽车使用天然气和LPG。俄罗斯计划2005年前18%的小汽车、40%的公共汽车实现天然气化等等。 中国开始发展燃气汽车的标志是1988年在四川南充建立了第一座加气站。中国已建成加气站730多座,改造汽车近30万辆。 中国从1995年开始,已作为政府行为来推动,推动力度逐年加大、这使从事多年天然气和LPG汽车开发和制造的企业受到很大的鼓舞。许多有识之士也都纷纷投入应用和推广的行列,各大城市都在部署和采取行动,这从各报纸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到四、以气代油,现实可行。
在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中,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切实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之间的矛盾,1999年12月7日,科技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空气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占汽车保有量10%,占总行使里程40%-50%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行业中推广天然气等清洁汽车,并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9个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
中国推广应用的是可分别燃用压缩天然气或汽油压缩天然气—汽油两用燃料汽车,简称CNG汽车,今后还将大力推广应用单燃料天然气汽车,这相比传统的油来讲更加环保更加节能减排同时更加经济。 中国有近3000辆CNG汽车,已建有加气站31座。LPG汽车在中国的发展是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它比CNG易于储存和运输,因此它的发展势头更好,已超过CNG汽车的发展。按中国的趋势看,LPG汽车在短期内就将有巨大的发展,2000年一些大城市的出租车队以及公交车上占一定的比例,到2010年为止得到大力推广,预计中国LPG汽车总数达数十万辆。CNG汽车的普及将会滞后于LPG汽车,但在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城市和地区将逐渐发展起来。截止到2010年,中国CNG和LPG汽车将占汽车保有量的2%~3%,其中80%为在城市里运行的轿车和乘用车。
从“清洁汽车行动”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计划相继投入近2.5亿的专项经费支持以天然气汽车为代表的代用燃料汽车技术攻关以及示范考核工作,带动相关科研投入,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实现了天然气汽车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为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一是组织实施了“单燃料CNG轿车开发”、“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重型载货汽车专用CNG发动机产品开发”、“缸内直喷LNG发动机产品开发”、“达到国4标准的二甲醚发动机产品开发”等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代用燃料汽车动力总成和整车自主创新项目。设计开发流程日益规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天然气发动机开发由原来的简单燃料替换向正向开发技术转换,并掌握了增压中冷、稀薄燃烧等一批关键技术,天然气发动机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组织实施了“LNG/LCNG汽车加注站专用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移动式LNG撬装加气站研究开发”、“CNG储气井检测技术与系统的研发”、“代用燃料汽车专用装置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代用燃料汽车配套关键附件及加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项目,掌握了各类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气瓶、发动机ECU、喷嘴、高精度减压器等关键零部件和大排量天然气母站用压缩机等主要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制造技术,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组织实施了“燃气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与整车开发”、“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研发”、“车用生物柴油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氢气天然气发动机开发”、“甲醇灵活燃料汽车开发”等一批能力建设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批以汽车整车和发动机骨干企业为核心、研究院所和大学积极配合的研发团队,形成了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并已经开始承担国外委托的技术产品开发任务。
2. 法国lpg和嘉悦国际是什么关系
嘉悦是法国LPG中国市场运营商
3. 有关LPG的详细资料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产品之一。英文名称liquefied petroleum gas,简称LPG。是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由炼厂气所得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由天然气所得的液化气的成分基本不含烯烃。液化石油气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于烃类裂解制乙烯或蒸气转化制合成气,可作为工业、民用、内燃机燃料。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为蒸发残余物和硫含量等,有时也控制烯烃含量。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物质,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即爆炸。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的由碳与氢化合而成的有机物,通常称其为碳氢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中,这类碳氢化合物被简称为烃。液化石油气是一种低碳数的烃类混合物,它在常温常压下(20℃、100KPA)呈气体状态,只有在增高压力或降低温度的条件下,才变成液体,故称为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的问世和发展是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分不开的。1892年,荷兰首先利用天然气进行试验,获得了液化甲烷,从而为石油气的液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叶,沃尔特斯林(Dr.Walter Snelling)博士对汽油进行稳定性试验,发现汽油挥发出的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为液体,并成功地从天然气中提取了丙烷和丁烷.随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生产和使用了液化石油气。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炼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不仅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的液化石油气有了迅速发展,而且一些资源贫缺的国家也大量地发展液化石油气。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生产或进口液化石油气。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生产或进口液化石油气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美国液化石油气的年用量约6000kt,日本年用量约为2000kt。
我国从1965年开始,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上海和南京等石油化学工业发达的城市,以及一些石油炼油厂所在地区,先后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此后各大城市相继建设了液化石油气民用供应系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乡镇和中部地区的大多数县,乡城镇居民使用了液化石油气,并逐渐向农村普及。
4. LPG在化工中代表什么意思
液化石油气(LiquefiedPetroleumGas,简称LPG)经常容易与LNG混淆,其实它们有明显区别。LPG的主要组分是丙烷(超过95%),还有少量的丁烷。LPG在适当的压力下以液态储存在储罐容器中,常被用作炊事燃料。在国外,LPG被用作轻型车辆燃料已有许多年。 [编辑本段]概述液化石油气(LPG)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丙烷。实际上LPG是石油和天然气在适当的压力下形成的混合物并以常温液态的方式存在。在美国和加拿大,对这两种物质的混合通常被认为主要是由丙烷组成,而在许多欧洲国家其LPG中的丙烷含量都只有50%或更低。 [编辑本段]商用LPG商用LPG的主要来源是对天然气和石油的处理和提炼原材料中通常包含过量的丙烷和丁烷部分。以防这两种物质在高压排气管中凝结,所以必须要将它们去除。在石油提炼过程中。LPG是从原油溶解的比重较轻的混合物中通过滴定法来收集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比重大的碳氢化合物的分子裂变来产生。因此,LPG被人们认为是附属产品。它的准确成份和特性通常依来源不同而各异。
LPG的单位重量比汽油所能提供的重量要高8%。(LHV=19,757BTU/lbm)理论上来说配有LPG的车辆要比汽油驱动的车辆产生更高的效率。这种车可以获得更低的油耗同时提高运行里程。然而,这只是针对专门为LPG设计和改造的发动机而言。如果将一台汽油机改成LPG驱动型,就不会获得这种增加效率。因为LPG比汽油的密度低的多,相对对氧的需求就高,而这种更低密度的燃料将进入的空气取代。所以进入到缸体内的空气就会变少,这就使单位体积的效率降低。比起原汽油发动机所产生的动力来说。动力会降低。 [编辑本段]LPG排放物LPG所排放的有害气体同其它内燃发动机所排放的气体一样主要有以下成份组成:
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
同柴油机不同,实际上从LPG发动机中不会有颗粒物排除。
一氧化碳(CO)的产生和排放是由予燃油未充分燃烧造成的。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LPG含有相当量的CO。当发动机在封闭环境下工作时,如:仓库,正在施工的建筑或隧道,一氧化碳就会迅速增加。其浓度已威胁到人的健康,使人感到头痛头晕,窒息或死亡。一般来说,在室内使用LPG发动机,CO便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碳氢化合物(HC)也同样是由予燃油未充分燃烧造成的。由予燃料成份使得LPG排放中包含了一定量的碳氢化合物。虽然不象汽油机排放的HC具有有毒成份,对环境的危害相对更小。但碳氢化合物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味道使在室内操作LPG的人员产生恶心。
氮氧化合物(NOx)是氧和氮在发动机缸体内高压和高温的作用下产生的。NOx大部份是由NO和NO2组成,NO2是一种反应气体,对人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危害。NOx的聚集还会对储存的货物产生不良影响,如:微量的NOx就可以使白纸变黄。由于其臭氧还原反应和烟雾,都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LPG发动机的清洁LPG曾作为清洁燃料被推向市场。在路上跑了这么多年,难道它真的清洁吗?LPG的确有潜力成为清洁燃料。其卓越的排放表现是重要的原因,详情如下:
比起汽油机来说,CO的排放会降低(没有柴油机低)。
没有重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有毒物质如苯,丁二烯的低排放。
低冷起排放。
在保持较好状态的排放方面,比汽油机更稳定。LPG有害气体不会因为发动机的重整和老化而增加。
由予燃料系统的密封性好,不存在蒸发和漏油问题。
由予各种原因,LPG还没有作为未来燃料的替代品。它的作用已被同柴油和人工合成柴油竞争的天然气所取代。其结果是更精密的LPG发动机没能得到开发。在过去的十年中,汽油发动机和其排放都有了长足的改进。所以过去被认为是有很多优点的LPG燃料,特别是其低CO排放也就无人问津了。
事实上,所有的LPG发动机都是汽油机的转换。工程设计上并没有占LPG潜在低排放的优势。这些发动机和燃料控制系统并没有针对这种新燃料进行优化处理,还具有原表现力差,燃油消耗高,有害气体排放大的属性。这种表现力和排放属性通常因发动机和转换组合的不同而各异。目前电子LPG转换装置应提供最低的废气排放和最有效的燃烧性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实这一说法。单凭机械转换制造的发动机还远没能达到LPG应有的理想的,低排放属性。明智的做法是您在购买室内用LPG车辆时,要向零售商索要有关排放数据。不幸的是,通过转换的LPG新车其CO排放水平在2-4%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原则性标准,可接受的LPG发动机在稳定的状态下,CO的排放浓度应低于1%。
LPG的排放主要是靠发动机的运行状态,LPG的排放物对空气和油混合比的感应性可以看出,当混合比处予燃油大予空气时,一氧化碳的含量直线上升。要高度重视发动机为低排放所做的正确运行状态的调整和维护,但绝不能唯一依赖这种调整和维护。
LPGLong pretty girls 01.润雅 本名:许润雅 Heo(Huh)Yoon A出生:1984.01.05身高:175cm;体重:50kg家族关系:二女中的老大学历:东德女大 广播演艺系所属:女性四人组合 Trot Group LPG受赏:Miss Korea 竞赛 第一名(2002);Netizen(Network+Citizen)人气奖第二位;京畿道体育运动会“跆拳道 Light Welter级”金牌(1996)和铜牌(1997)特记事项:跆拳道 公认 3段02.Yeon Oh本名:朴贞寅 Park Jung In出生:1982.12.18身高:176cm;体重:51kg;34-24-35家族关系:3女中的老幺学历:明智大学 英语系所属:女性四人组合 Trot Group LPG出道:Miss Korea 大会(2001)受赏:Miss Korea 选拔大会 (美)(2001);斗山 Tower CF部分 Model第二名03.秀雅本名:李秀雅 Lee Su A出生:1983.01.15身高:176cm;体重:50kg家族关系:一男二女中的老大学历:永振大专信息通讯系;京熙大学Post Modern 音乐系所属:四人组合 Trot Group LPG出道:LPG1辑“Long Pretty Girls”(2005)受赏:环球 BEST Model 首尔第二名04.韩英本名:韩智英 Han Ji Yeong出生:1981.12.16身高:179cm;家族关系:一男一女中的老大学历:东德女子大学 体育系所属:女性四人组合 Trot Group LPG出道:Super Elite Model 选拔大会 第三名(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