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法“七年战争”的原因和事件发展是怎样的
七年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帝国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王国,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帝国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Switched Partner"):普鲁士王国与大英帝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帝国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帝国。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帝国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王国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王国,西班牙帝国与大英帝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贰’ 法国为何能在百年战争中打败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
百年战争民众不堪压迫奋起反抗所以英国在百年战争后不但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迫使其放弃大陆制霸,转而向海上发展,七年战争前英国正处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加产业革命,促使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长足的进展。简而言之是工业革命的功劳
‘叁’ 法国在七年战争中为什么会失败
楼主 啊
评论不看字数多少,而是看准确和深刻!!!!!!!!!
英国法国我都去过,还参加国两国的学生交流,我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巴黎高师的政治学和国际贸易的学生交流过,请楼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误导。
综合实力表面看,英国和法国差不多,但英国私下里有暗招,法国在明处,分析如下:
英国法国我都去过,还参加国两国的学生交流,我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巴黎高师的政治学和国际贸易的学生交流过,请楼主注意了,不要被一些看法误导。
首先,英国是美国最为亲密的盟友,这个世人皆知,有人把英国和日本来比较,这个英国人也是同意的,从地缘政治来看,以英语为主导的,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有在意识形态上有惊人的一致。有人认为,现在的美国霸权是英国在二十世纪亲手交给美国的,因此,两国情同手足。
法国有着特殊的政治资源,实际上控制这欧盟,而德国的作用却没有完全发挥,简而言之,英美在欧洲利益是统一的,美国支持英国对抗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实现美国主导的欧洲,这是美国单边主义的表现。
英国人把自己称为“欧洲的平衡之手”,他们很会利用合纵连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都不主动参与到欧洲事务中,都是利用法国挡在前面,防止欧洲一国特别强大,法国强了就联合德国,德国强了就联合法国,防止自己的国力在欧洲中和某个大国去拼耗。二战后,英国把美国引进欧洲,主动把主导权让与美国,美国强不会对英国产生威胁,因为价值观一样,但对法国就不一样了,英国拿美国去和德法竞争,自己获利,这是英国务实的体现。
法国和英国其实是势均力敌的,在经济上最近几年英法两国交替上升,但是个人觉得法国的实力很强,但是实体要虚点,因为它的整体实力还是不如英国的,但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竞争力稍逊英国,但是英法两国整体上都是在走下坡路,但可能英国走的快了点,所以给人有法国强的概念,根据我在英国政府的统计局网站上的数据,英国的gdp比法国稍高。
英国的政治影响稍大,对于国际热点积极参与,比较惹眼,加上历史原因,英国有人为被抬高的因素,但总的来说,英国略占优势,在关键时刻美国会保英国的,在从二战到现在的历史可以看出,一旦英法有矛盾,美国肯定在背后支持英国对抗法国,英国是美国欧洲战略的工具,法国很难撼动。
从综合实力上英国在欧洲是领先的,据英国学生说,英国在十九世纪最强的时候,gdp也有一段时间是落后与法国的,但英国的工业潜力是超常的。
‘肆’ 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英法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宾群岛。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着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战争起源
从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到1756年,欧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并没有解决任何争执;仅仅造成奥地利在波西米亚和意大利的地位不稳;普鲁士在西里西亚的不稳;英国在汉诺威的不稳;而法国在印度,美洲及在莱茵河的地位不稳。
《亚琛条约》的稳定性比不上一个世纪前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达到的程度。昔日权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鲁士陆军和英国海军的兴起而扰乱。与日俱增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英国是由于在望的商业利益和远景,在普鲁士是因为打胜仗,在法国是因为文化优越感。
英国企图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士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
奥地利准备带头掷下第一把命运的骰子。39岁的玛丽娅·特蕾莎仍旧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具备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骄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她祖传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奥地利皇后:玛丽娅·特蕾莎
上一次战争她答应割让西里西亚,以作为和平的代价,但她却使和平成为一项停战,并全神贯注进行改革,赢得强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复近于解体的军队,她时常巡视军队营地,旅行到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奥尔米茨;她用报酬、官阶,甚至更多时候用皇家,用女性现身于人前,鼓励军队的士气,将军们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为这是他们血液中,以及骑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士登亲王花费20万的财产,无偿为她组建一支装备齐全的炮兵部队。她在维也纳近郊设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战争学院,用以训练年轻的贵族,并为她的参谋准备有关几何、地理、防御工事和历史的最佳老师。
腓特烈二世赞叹道:“这位年轻的统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并使自己成为御前会议的灵魂,在她的治理下,奥地利的军事达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于将这位女人所实行的计划,视为伟大的男人所为,也不为过。”
逆转联盟
外交是这一计划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远赴各地,以激起对腓特烈的敌意,并为奥地利争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罗斯日渐壮大的力量,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缔造,而当时由伊丽莎白一世统帅;她已看出,腓特烈对这位女沙皇的恋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论;她内心也乐意重新与英国结盟,但这个协议已受到英国片面承认西里西亚归普鲁士所有而遭到破坏。英国为了取得波罗的海的木材,还和俄罗斯签订一项补助协议,要求俄罗斯在立沃尼亚保留5.5万的驻军,以阻止腓特烈采取任何向西的冒险行动。
英国几百年来和法国一向是敌人,三番两次的,法国鼓动并且支持苏格兰与英国对立,不断准备侵入英国本土,当时,法国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国挑战的国家了。决定性的击败法国,赢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将成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议会发表演说,鼓吹战争,当时英国和奥地利、俄罗斯是盟友,皮特的说法是只要把法国的同盟者普鲁士拉过来,组成英、奥、普、俄对法大同盟,英国就可以赢得半个世界了。英国议会被他说服,遂向普鲁士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
腓特烈非接受这项建议不可,因为形势的发展,已经使他的胜利显得黯淡无光了。面临奥地利的威胁,更坏的是,俄奥联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对如此困境,只有英国,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国所提出的盟约上签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国来阻止俄国对他的攻击;而一旦俄国退缩了,那奥地利也不会贸然挑起战争。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英国和普鲁士将共同抗击入侵德国的外国军队,他希望这协定将可防止俄罗斯攻击普鲁士,英国却希望这协定能保护汉诺威。
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无不觉得这条约的签订,等于被他们的盟国给出卖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英奥同盟和法普同盟并没有被正式废止。玛丽娅·特蕾莎通知英国大使,说他获知英国竟然与“我个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敌人”签订协定,深为震惊。路易十五抱怨普鲁士欺骗了他;而腓特烈辩解说,这条约完全是防御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戏称她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国国王的道德。
当时法国国库空虚,陆军疲惫,海军能在大洋上航线的船只只有45艘,而英国却有130艘。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法国却为盟国所抛弃,如今,法国找哪一个结盟好呢,找俄罗斯吗?英国已经用金钱将其摆平,找奥地利吗?那也是法国几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远以前,法国还违背誓言,加入普鲁士一方对他进行攻击。
正好在这时,奥地利不失时机的向法国提出了 “逆转联盟”,这个天才的设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纪欧洲所产生的一位最能干、最深入和最坚决的外交家。七年战争将是一场腓特烈大帝与道恩元帅间的军事决斗,也是一场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间的智力较量。
考尼茨
腓特烈说:“考尼茨有一颗全欧洲最聪明的脑袋。”当1749年,他将与法国联盟的计划呈献给女王的时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这一和她家族几百年敌人和解的谋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复西里西亚上面,考尼茨认为和英国结盟,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英国的力量是在海上;至于和法国和俄国联手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在陆上。一旦和这些国家联手,则击溃腓特烈并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国和普鲁士联盟将会有什么结果,结论是一个新的陆上强权将会挑战法国的陆上霸权,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顾自己的情况下,出尔反尔的出卖盟友吗?
当玛丽娅·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为首相时,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说服了维也纳宫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对派,1755年8月21日终于使联和法国的提议成为国策,他给驻法大使下达正式指令,要求他运用一切力量争取路易十五和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贝尔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权负责秘密谈判。
奥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义提出建议,认为法国应该放弃和普鲁士的盟约,而且和奥地利结盟并在战争中资助它,他辩称腓特烈二世是一个不可靠的盟国;路易注意到这样的协定,可能使他卷入奥地利挑起的对普鲁士的战争,但是不能保证奥地利在对抗英国的战争中有所帮助;而且,明显看出普鲁士的军队要比奥地利更善战。他指示首相贝尔尼主教回复奥地利大使,说法国没有明显证据证实腓特烈和英国有勾结,所以暂时不打算改变法国和普鲁士的联盟关系。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签订防御同盟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无论腓特烈怎么解释,路易十五已经不大相信他的诚意。作为对应,1756年5月1日《凡尔赛协定》签署,法奥形成防御同盟,欧洲传统的联盟关系完美逆转,史称“外交革命”。签约国声称,他们只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奥地利没有承诺反英,法国也没有答应反普,除非普鲁士有明显的侵略行为。路易十五认为普鲁士除非疯了,才会打第一枪,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认为他签这个条约是百分百的和平行为。
考尼茨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成,因为法国当时还没有同意参加对普战争。他现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腓特烈自己跳出来进攻奥地利。同时,他轻而易举说服俄国的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参加这个新的联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鲁士这个西进陆上的绊脚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热情过火,因为奥地利的军队在1757年之前还没有完全准备妥当从事大规模战争。
当时,英国自信她和腓特烈签署的同盟,足以保卫汉诺威,于是放任一群好战之徒在大洋上四处搜捕法国船只,但没有宣战的表示。法国也准备攻击英伦三岛作为报复,并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战舰的舰队,由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黎塞留公爵元帅率领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诺卡岛。这个岛是英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取得的。为了增援岛上薄弱的驻军,英国派出海军上将宾率领的十条战船赴援,在直布罗陀又有三条英舰加入。
1756年5月20日,双方在梅诺卡岛附近相遇,梅诺卡岛之战法军被击退,但英舰受损较大,以至宾海军上将放弃援救梅诺卡岛的行动,率队退回直布罗陀,岛上守军因孤立无援而投降。法国获得在地中海的一个战略据点,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视为英雄人物而受到欢呼致敬,而宾海军上将则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舰上被吊死示众,因为他被不公正的指责为玩忽职守。
1756年5月17日,英国对法宣战,但是找那个是启动七年战争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属了。
(以上有关各国联盟逆转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纵横捭阖的情况,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内
‘伍’ 英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原因
你要说的是百年战争是(1937-1453)
1337年5月24日,法王腓力六世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王爱德华三世正式对法国发起进攻,于1340年6月在斯勒伊斯海战中击败法国舰队,1346年7月占领法国卡昂,8月在阿布维尔以北又大败法国陆军,次年占领法国重镇加来。1356年9月,爱德华三世之子“黑太子”,在普瓦捷之战中生擒法王约翰二世及其众臣。1360年,法国被迫签定和约,承认英国对加来和西南地区大片领土的占领。这是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始自法王查理五世于1368年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动,收复大片失地。1372年,法舰队在拉罗谢尔打败英国舰队,重新控制西北沿海海域。但查理五世死后,继承人查理六世患精神病,无法治理国家,遂在1396年与英国缔结停战协定。
第三阶段始自英王亨利五世于1413年与勃艮第公爵结盟。1415年10月,亨利五世率军进攻法国,在阿让库尔之战中大败法军,1430年4月征服诺曼底,逼近巴黎。法国被迫求和,承认亨利五世为法国王位继承人。第四阶段始于1428年,英军进攻法国南方要地奥尔良城。
次年,法国香槟地区农家女贞德向太子查理请战,率法军解奥尔良围,大败英军。但贞德最终被法国勃艮第贵族出卖,以女巫罪被处以火刑。1435年9月,勃艮第公爵臣服于查理七世,战局扭转,法军大量收复失地。1450年,法军解放诺曼底,并在巴约勒之战中重创英军,1453年7月,在卡斯蒂永之战中再次打败英军。10月19日,法军收复波尔多,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只剩加来一地。
‘陆’ 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七年战争是一场主要发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间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以英国及普鲁士为首的军事集团和以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军事同盟在欧洲及美洲等广大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欧洲和美洲这两片主要战场同样反映了此次战争“一小一大”的两个维度。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6)为什么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失败扩展阅读:
1763年2月10日,作为七年战争最主要交战方的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合约(Treaty of Paris in 1763)》,这标志着七年战争的正式结束。在这份和约中,法国向英国割让了几乎整个法属加拿大并且从印度撤离,不仅如此,英国还从法国盟友西班牙的手中获得了佛罗里达。
七年战争以英普联盟的胜利而告终,这一场战争由于已经超出了欧洲固有的列强争霸范围而具备了强烈的“世界大战”色彩,在今天我们甚至仍旧能够感受到它的影响。
占领北美大片土地的英国开始向全球殖民帝国迈进,但是战争产生的沉重财政压力让其向北美殖民地大规模征税,这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而遭遇耻辱性失败的法国,由于在独立战争中出于抗英目的大力援助美国人的独立运动,也加深了法国本土的社会经济矛盾并且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
除此之外,在北美失意的法国开始在非洲及东南亚寻求新的殖民扩张方向。深入非洲内陆及中南半岛的法国进入了“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Le Second empire colonial français)”阶段,1883年中法争夺越南宗主权的战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
‘柒’ 英国为什么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
在七年战争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国取得了胜利。在巴利阿里群岛的梅诺卡岛战役(1756)中,5月20日法国舰队战胜了英国舰队。但是,随着1758年战局的开始,被欧洲战场拖住的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开始遭到失败。英国只给普鲁士以财力援助,因此逐渐在各殖民地积蓄了力量,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760年占领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罗里达和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战争结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和约
‘捌’ 描述18世纪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的战争,过程,结果,具体原因。
一、战争名称:北美殖民地战争
二、战争过程:
1、威廉王战争(威廉王之战)
1689年,因光荣革命成为英王的威廉三世参加欧洲的奥格斯堡同盟,英法的对立开始。因此,在北美的英属美洲和法属加拿大也发生战争,但是,未获得决定性的结果,因1697年的雷斯威克条约而停战。
2、安妮女王战争(安妮女王之战)
呼应欧洲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而开始的北美殖民地战争(1702年~1713年),英军占领法属阿卡迪亚的皇家港,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支条约,获得加拿大东部的纽芬兰岛和哈得逊湾地域。
三、结果:
战争进行中,英国渐次掌握优势。但是,英国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反而导致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丧失。法国的威胁消失后,新英格兰殖民地不再需要英国的军事保护。《巴黎条约》签订的12年后,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四、原因:主因是扩张中的英法北美殖民地因西部或内陆地域支配权的竞合,另外,欧洲爆发战争也必定波及北美大陆。
(8)为什么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失败扩展阅读:
英法百年战争: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国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
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
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
12世纪中,英国金雀花王朝在法国占有广阔领地,
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
14世纪初,英国仍占据法国南部阿基坦地区,成为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
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
1328年,法国占领佛兰德,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下令禁止羊毛出口。佛兰德因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百年战争中战场上的法军反法政策。
亨利二世采取耍赖战略,他一方面承认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是他法律上的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王的命令置若罔闻,根本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
对于一个不但拥有国王头衔、而且领土比自己大两倍以上的强横逆臣,路易七世和世界上任何有尊严和权力欲的封建君主一样,把亨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战胜亨利,夺回本应属于自己、属于法兰西国王的法国领土。
‘玖’ 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的国情
1、为什么法国在七年战争中屡屡失败,却能通过对美国的援手,在北美击败它的百年宿敌?
法国能在北美获胜的前提:
“七年战争”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自己的军队建设:(1)在广大法国民众和上层统治者的双重努力下,重建了被英国摧毁的海军;(2)对陆军军官制度和军队编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3)增加了海外殖民的驻军人数,形成有效的海上保障链条;基于以上几点,法国的军事力量较之“七年战争”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同时,(5)法国还在外交上进一步加强了与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的联系,减小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后顾之忧。
法军在北美的行动:
最初法国仅仅在财政和军事物资上秘密援助北美人民的武装斗争,并不打算公开与英国对抗。但随着北美人民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法国的态度有了转变。1778年,法国与美国建立了法美同盟,正式参与独立战争中,公开与英国为敌。
法国与英国在世界各地展开的激烈厮杀:
在欧洲,法国与西班牙联合,共同攻击英国本土和英国控制的直布罗陀;
在美洲,法国海军舰队在西印度群岛与英国争夺对殖民地的控制权,法国陆军在美洲大陆直接与英军进行战斗;
在印度和非洲,法国海军分舰队与英国海军多次交锋。法国军队参加独立战争,分散了英国的兵力,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为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英军在北美失败的原因:
(1)主要是由于“七年战争”后财政困难导致军队建设滞后;
(2)英国内部对待殖民地叛乱的意见不统一;
(3)失败的外交等。
法国取胜的原因:(1)自身多年的努力;(2)法国加入战争的时机把握得好,总体战略胜过英国;(3)法国充分发挥了自己海军舰船的优越性,以及在殖民地拥有大量部队的优势;(4)军事将领卓越的表现;(5)克服重重困难,与美军协同作战等因素。
2、法国帮助英国的原因和深层含义就是两点:(1)借助援助美国的独立战争,扩大自身在海外(世界)的影响力;(2)进一步打击和削弱英国在海外的霸权和对世界的影响力。因此,从本质来讲,不存在单独的美国独立战争,那只是英法全球争霸的北美战场而已。
‘拾’ 普法战争中,法国全线溃败,普鲁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吞并法国
普奥战争是铁血首相俾斯麦生涯中最重要的战争,在普鲁士统一过程中的三大战争中,普丹战争最轻松,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打丹麦,怎么算都能赢,而普法战争虽然说理论上法国强于普鲁士,可是此时的普鲁士基本上已经统一了德意志,有着充足的资源对抗法国,那时的俾斯麦信心十足。可是普奥战争不同,当时基本上就是德意志联邦内战,普鲁士虽然国力稍强,但是奥地利却得到了大多数德意志邦国的支持。
而在战争中,其实普鲁士军队的表现只能说一般,奥地利的军队虽然战败,但是也保留了一定实力,虽然在我们事后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认为普鲁士必胜,但是在当时,认为奥地利占优,甚至打成持久战也并非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