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法国战役中盟军与德军兵力差不多,为什么一被包围就输了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正式打响。德国共出动了132个师,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飞机投入战斗。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盟军部队,共出动134个师,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投入战斗。
有人可能还会疑问,为什么盟军不向后突围,却要选择“敦刻尔克大撤退”呢?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想得通。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此可见在战场上,进攻方和防守方完全是处在不同频道上的。德军进入法国本土的兵力虽然远没有包围圈中的盟军人数多,但却可以以逸待劳守卫住那些关键节点。而且德军实施包围的A集团军配备了大量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盟军若是想靠兵力优势突出重围,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
事实上,盟军也做过向后突围的尝试,但很快就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盟军的突围也并非全然是无用功。当时德军不少高级将领都担心A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前进太快,在受到盟军反击后,德军统帅部立即下令先头部队放慢脚步,等待后续部队跟上。这为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盟军唯一的生机就是走海路撤往英国。如果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德军逼近的更紧迫些的话,恐怕盟军真的就只能被赶下大海了。
B. 法国战役中,德军为什么要坚决占领凡尔登
1940年6月5日,300万德军开始实施攻占法国的“红色方案”。从整个战役态势看,法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摆在法军统帅部面前的,要么继续抗争下去,要么寻找一个更体面的投降方式。当然,被吓破胆的贝当等人更趋向于投降与和谈。
远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丘吉尔,自然不愿看到盟友就这么轻易放弃,也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但在德军的打压下,尽管他苦口婆心劝告法国人抗战到底,但对方坚称败局已定,唯有投降一条路。此时,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避免二次伤害。
丘吉尔见法国投降决心已定,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国。他前脚走,后脚贝当等人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并将法国政府迁往图尔。6月13日,不甘心的丘吉尔第5次前往法国做最后的努力,并表明英国将抗战到底的决心,但没人愿意听这一套。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C. 大家是怎么评价二战中的法国,短短几天就被打败了,但是伤亡人数是最少的
法国没有中国的战略纵深,一旦首都被攻破,即宣告国家的灭亡。
D. 法兰西战役的战争点评
据统计,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350000人,1900000人被俘。德意联军共伤亡155000人,其中阵亡45000人,受伤110000人。德国在此战中取得的胜利证明,法英两国虽然拥有雄厚的军事和经济潜力,但无力抵抗德军的强大进攻。盟军在法国如此迅速被歼和法国退出战争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是不巩固的。法国战局暴露了过高估计其防御能力的盟国在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面的严重失策。盟国在确定德军主要突击方向时犯了错误,并在复杂的战役战略情况下无力指挥军队。法国失败主义泛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德军统帅部巧妙地利用了对方的弱点和错误。周密的准备、正确的选择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军的战役胜利。法兰西战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军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进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这两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在战前为了将德军的侵略引向苏联推行向德军让步的政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E. 怎么评价法国联军
法国在二战中表现极差,一战英雄贝当元帅被迫投降,而且还当了维希法国的傀儡元首,虽然戴高乐将军领导自由法国进行了反法西斯斗争,但不是反法西斯阵营的主力,只能小打小闹,诺曼底登陆后反攻时也没有多少战斗力,虽然在国内游击队的配合下,自由法国军队进入巴黎,但说实在的也是在美英联军消灭了德军主力的情况下成功的。其表现差强人意。
F. 法国战役不久,英国便发现,继续增援会导致什么后果
敦刻尔克大撤退
首先,经过法国战役以及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皇家空军的实力大减,已经损失了1/4,只剩下不到500架战斗机保卫本土。凭德军实力,如果连续进攻,不给对手喘息机会,英国空军将消耗殆尽,并失去最有效的防御力量。
其次,法国战役消耗掉英国陆军大部分兵力,撤回的33.5万盟军更是丢弃了大部分装备,没有什么战斗力;其海军尽管势力大,但分布比较分散,真正用于本土防御的海军不是不可战胜,尤其是在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更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英国各方回援力量都在其殖民地,一时赶不过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乘胜追击,攻占英国本土的概率很大。就连丘吉尔自己也说过:“1940年,德军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好在,一向自负的德国元首一厢情愿地认为英国一定在大兵压境、四面楚歌的情况下,“理智”地选择和谈。于是,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与英国和谈,并开始着手准备进攻苏联。结果白白浪费近一个月的时间,给了对手难得的喘息机会。
英国利用这段时间,整顿军队,尤其是空军。不仅成立了单独的防空指挥部,将全国近千架战机整编为56个战斗机中队,统一指挥;更建立了51座鲜为人知的雷达站,并建立了高、中、低防空预警系统。因为,空军将是本土防御的重要力量。
更关键的是,飞机制造厂加班、加点的生产。原材料不够,就发动全国进行支援,各家各户将铝盆、铝锅等铝制品捐献出来。就是这段时间,英国共生产了446架新战机,比同时期的德国还要多生产了100架,战机数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G. 我认为法国二战投降是很明智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嘲笑法国
法国在二战投降的决定站在当时的角度的确是非常明智的,那些嘲笑法国的人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
在抵抗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对一个国家也好,一支军队也罢,投降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说法国的抵抗毫无意义?说到法国投降,很多人都会以苏联的坚决抵抗为例子,来衬托苏联人的顽强和法国的懦弱,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说:
而且法国人对于德国纳粹没有那么反感,反倒是对左派有着深深的恐惧。
当时法国有这样一句口号:'宁要希特勒,不要勃鲁姆(当时法国左翼政治势力的总统候选人)',由此可以看出,法国觉得左派比纳粹还可怕。
因此当时法国有部分人是主张跟德国妥协的,政府当时向德国投降代表了法国民意。
事实上,投降让法国受益匪浅,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H. 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符合“硬碰硬”的战役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双方的实力旗鼓相当,双方同样损失惨重。历史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战役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的长平之战,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之战。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战国晚期的时候,秦国成为了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经常依仗着强大的军队侵略其他几个国家,在东方六国里面,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是赵国。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是阻碍秦国统一的最大对手。一战中法国和德国是最主要的交战国,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凡尔登战役上,法国和德国都集中了一百多万军队。由于一战的主要打法是阵地战,两国的数百万军队在凡尔登阵地前硬碰硬的打了三百天的阵地战。凡尔登战役结束的时候,双方的伤亡总数接近一百万人,平均每天就有3000多人伤亡,这次战役也被人们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I. 关于二战法国战役的一些问题
第一,进攻的准备。从39年10月德国和苏联分享波兰以后,加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军在东线的压力几乎为0,通过快速的铁路调动。使得国防军大部分主力得从快速东线转往西线。在兵力上形成对防守方的攻势姿态。
第二,进攻低地国家的原因。A.这是决定是否能从侧翼实现对消灭法国战略的必要条件,B.消灭低地国家也是对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提供最好的保护,C.沿线的机场海港可以为随后进攻英国本土的战略提供便利。
第三,低地国家的进攻计划,从39年10月到40年1月,统帅部一共制定了4份进攻计划,基本和施利芬元帅在一战战前制定的“施利芬计划”类似,采用的形式为C集团军群在法德边境一线的马其顿防线实现对峙,并对马奇诺防线进行有限的牵制,在对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宣战或者不宣而战后,快速突破,使得战术突破集团击溃法军的左翼后。快速南下转进进一步卷击法军南部边境主力,B集团军群(攻击低地国家主力)剩余部分将在南下的装甲部队之后,展开所谓的”海峡冲刺“行动:一路从荷兰打到瑟堡。如果中路的德军得手,那么就可以两路对法国首都巴黎实现合围。
第一个问题回答完毕。
比利时艾本艾玛尔要塞位于阿尔伯特运河地区,这里是控制马斯河与阿尔伯特运河的交界处,整个地段将威胁进攻比利时A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的行动,特别对于建立稳固的桥头堡阵地至关重要。类似一堵墙壁,过不去的话,后续的计划便全部成为空谈。
第二个问题回答完毕
马斯河的意义我第二个问题已经回答过了,参见一战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对此地残酷的反复争夺便可以知晓其重要性,马斯河即是从法军侧翼进入法国的一道天堑。索姆河则被称为”巴黎的护城河“,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参见一战死伤无数的索姆河战役,威廉皇帝进入巴黎阅兵的夙愿梦碎于此。
纯手打,希望采纳,有没解释清楚的地方,请追加提问,我会尽我所能为您提供帮助。
图片为5月10日到5月16日之行动
J. 法国战役,45万意大利军队为什么只落个大宅院
1940年6月,随着残余的33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退往英国,预示着法国已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与其在一战中两国抗衡长达4年相比,6周就选择了投降,与其说是法国太弱,还不如说德国太强,尤其是“闪击战”和曼帅的进攻计划堪称完美。
其实,在战役进行到第10天,胜负就已经确定了。德军装甲部队横扫一切、所向披靡,被打蒙的法军只能选择投降,150万人成为俘虏,无兵可守的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也就是说,法国未来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德国人的手里。
在德国的最后通牒下,法国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筹码,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国人将这节“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拉回柏林供人们参观。在欧洲战争结束前夕,德国元首命令炸毁这节车厢,以免德国战败再次获得羞辱。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