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求出处,求注释.谢谢.
原文是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IPSA SCIENTIA POTESTAS EST这句是拉丁文,原意是“知识的本质是力量”,一般翻译成“知识就是力量”。
‘贰’ 芝士就是力量 法国就是培根什么意思
来意为“知识就是力量”的谐音流传。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作者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即为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中文中“知识”与“芝士”互为谐音,得来“知识就是力量”。
原作者名字为Francis
Bacon。而在英语中France意为法国,Baconic意为培根。对于这个作者,就有了France
is
Baconic的谐音。中文意为“ 法国就是培根”。
这两句话对偶而有趣,因此流传了下来。
(2)法国的培根是什么肉扩展阅读:
与“知识就是力量”同义的名言警句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5、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参考资料:
网络-知识就是力量(经典名言)
‘叁’ 一直都很喜欢吃培根,有什么推荐的培根
作为一枚培根爱好者,也尝试过了很多培根,比如外面有很多培根选取的肉部位不好,很多都是拼接的,这样的肉口感不好,而且一煎就很油。而这里我要推荐的是布瑞林的培根,布瑞林的培根精选优质进口无抗养殖安全肉源。在猪肉的部位上,布瑞林的培根严选符合脂肪级别要求的整块猪腹肋肉制成,每一片都保留自然腹肋肉的形状和纹理,采用法式生制加工工艺,简化配方,未添加淀粉、色素,还原培根本质,法式工艺,煎制后口感酥脆,油香四溢。
在说说布瑞林这个品牌,这是一个法国合作养殖户的品牌,在法国广受欢迎,目前原料肉来自于法国无抗养殖农场出生、饲喂的法国猪,在中国平谷的法式设计车间,以传承百年的法式加工工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有保证的“法国味道”。这样生产出来的布瑞林无抗猪肉现在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买到,对用餐品质有要求的消费者可以多留心购买。
‘肆’ 法国为什么是培根
啊,这是个笑话,
Knowledge is power —— Francis Bacon
“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对于陌生的人名缺乏认识,便想当然地将这句话听成了: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解释一下,发音是一样的~)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
可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他们却只是赞同地点点头。
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只有12岁的我没有勇气和自信再追问下去。
我绝望了。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谜一般的话语背后的奇特意义,我放弃了追寻,仅仅将它当作是可以挂在嘴边、却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个谜。
直到多年之后在书籍中偶尔见到这句话,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那一瞬间,童年崩坏……
‘伍’ 法式拉东是什么东西
拉东(Lardon)是真正源自法国古老乡村的纯肉制品。
①基本性状:
拉东是一个个小条或小块的猪肉脂肪(通常是皮下脂肪),可以在各种各样的菜和沙拉中添加,
②拉东的制作:
取猪腹部和背部肥肉,或者腌制过的培根或咸肉,真正的法国拉东是只用盐腌制而不熏的。将肉切成小条或1厘米(3/8英寸)宽的小块,然后热烫或炸。
③食用方法:
可做肉批、蔬菜批、比萨、汉堡、或发酵肉食品等的主要原料、可用做快餐、煎炸食品、调理食品直接加工食用,也是家庭炒菜、煲汤、拌饭等的上等选料。
拉东、洋葱、蒜头为原料制作法式红酒鸡块
‘陆’ 怎么挑选培根
首先可以通过培根的颜色来判断,优质的培根色泽光亮,颜色上,瘦肉部分呈鲜红色,略显暗红色。肥肉部分透明或者是呈乳白色,培根的表面没有斑点。其次就是一定要选大品牌大公司制作的产品,比较放心,推荐乐凡希的经典培根系列,精选优质安全肉源,严选符合要求的大块肉制成,每一片都保留五花的形状和纹理,法式工序制作,呈现培根精致口感,完美肥瘦配比,无油烹饪,肉香四溢!而且乐凡希是法国科普利信集团和中国新希望六和集团合资重磅打造的肉制品品牌,大品牌,值得信赖!
‘柒’ 培根的简介及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着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12岁的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曾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1582年,21岁的培根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23岁的他当选为国会议员。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捌’ 培根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着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着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玖’ 法国就是培根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孩子的悲伤往事。小时候,爸爸对他说:“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他对于陌生的人名缺乏认识,便想当然地将这句话听成了:"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直到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他不经意在书本上看到了这句话 :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注:发音一样,导致理解错误)
(9)法国的培根是什么肉扩展阅读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经典名言最早是培根说的。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
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Verulam)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St.Albans)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着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拾’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什么意思请用中文回答,谢谢,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笑话一则)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知识就是力量。——弗朗西斯·培根”
然而,年幼的我对于陌生的人名缺乏认识,便想当然地将这句话听成了:"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可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他们却只是赞同地点点头。
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只有12岁的我没有勇气和自信再追问下去。我绝望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谜一般的话语背后的奇特意义,我放弃了追寻,仅仅将它当作是可以挂在嘴边、却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个谜。
直到多年之后在书籍中偶尔见到这句话,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那一瞬间,童年崩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