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如何看待雨果批判法国

如何看待雨果批判法国

发布时间:2022-05-09 08:57:22

1. 雨果怎样批判英法联军的行为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本文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程增厚译。

2. 你赞同雨果对英吉利法兰西这两个强盗的评述吗为什么

赞同,因为雨果把英吉利和法兰西比喻成两个强盗,讽刺和批判了英吉利和法兰西对人类文明的掠夺破坏行为,令人发指。

3. 作为一个法国人雨果,为什么要怒斥自己国家的军官。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这是在说良心话,对很多不耻的行径在提出抗议。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雨果在83岁时死于肺炎。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了他的从凯旋门到先贤祠葬礼游行。他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碑的“先贤祠”。
雨果一生坚持正义,讴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雨果曾发表着名的抗议信,怒斥英法强盗的罪恶行径。

4. 法国文学家雨果在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愤怒声讨,这是为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非人道的强盗行径,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雨果对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愤怒声讨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批判,站在道义的立场上对侵略战争、殖民政治的声讨以及对其的无情鞭斥,和对和平的渴望。雨果虽然是法国人,但是法军的行为不是为法国人民造福,而是单纯的抢掠和破坏。帝国主义政府对外战争只是殖民扩张与资本输出,而法国人民也深受战争之苦,雨果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法国政府的不满。也表明雨果正直,公正,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胸怀博大。

求采纳

5. 如何理解雨果悲剧中的人道主义形象

人道主义
humanism
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哲学范畴。人道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在古罗马时期引申为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和思潮逐渐失去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在现代,西方的思想家们虽然没有放弃人道主义的旗帜,但他们的人道主义理论,或多或少都具有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色彩。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代,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极为激烈。在小说《九三年》中,雨果以深邃的社会历史眼光和磅礴雄伟的气魄,描绘了一幅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书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雄伟的气势,浓烈的色彩,使这本书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

《九三年》以共和军平息旺岱叛乱为中心事件, 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1793年法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前候爵朗德纳克在旺岱小镇纠集几千农民叛乱。国民公会派遣教士西穆尔登到岱旺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年轻司令郭文是被作者给予美好理想的人道主义者。后来,朗德纳克被围困,他以被他劫走的三个小孩做人质,要求换取自由,被郭文断然拒绝。由于偶然原因,朗德纳克得以逃脱,当他看到三个小孩困于火海中的惨况时,人性使他回来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震惊于朗德纳克的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将他放走,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作为郭文的老师,西穆尔登视郭文如己出,他理解郭文放走朗德纳克的人道冲动,但国民公会的铁的纪律和他执行革命纪律的坚强意志战胜了私人感情。西穆尔登最终下令处死郭文,在郭文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承受不住沉重的打击,举枪自尽。

这个跌宕起伏、摄人心魄的故事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被认为是雨果毕生追寻人道主义的自我总结。而这份以血泪培育、用生命祭奠的理想中包含了作家对革命的沉痛反思和对革命暴力的深刻考量。雨果支持革命、赞美革命,它的人道主义理想首先从肯定革命中体现出来。

在雨果眼中,资产阶级大革命把法国从封建专制的奴役下解救出来,是人道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九三年》里,它通过退而马克、佛莱莎母子等形象,愤怒的控诉了封建统治的惨无人道。巴黎街景的速写则表现了革命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无比欢乐。

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革命暴力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郭文在临死前说过:“文明有它的瘟疫,这阵大风(革命)治好了它。也许大风选择得很不够好。可是它有别的办法吗?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风暴为什么这样猛烈。”雨果认为用资产阶级革命暴力消灭封建专制,是革命的天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理想,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雨果对于如何使用革命暴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寻,这在19世纪欧洲人道主义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西穆尔登是作者颇具匠心塑造的一个革命者的典型。在实践了自己对国民公会的诺言,判处郭文死刑后,他才真正感到这条法律的残酷和无情。他的死,除了难以承受的心灵痛苦之外,还源于对现实残酷多变的迷茫:昨天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今天却由他下令处死。革命在打击敌人的同时,为什么也对准自己的战友?雨果指出,西穆尔登的悲剧就在于“他有着剑一样盲目的准确性,只对准目标直飞去,在革命中没有什么比直线更可怕的了!”

郭文更多的寄托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革命斗争中,他既能英勇地献身革命,又能有能维护人道主义原则。但是,当面对朗德纳克的人性回归时,他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中:对付一个“用一件牺牲行为赎回了他种种野蛮行为”的朗德纳克,革命如果 “用一种野蛮的手段去回答这种慷慨的行为”,那就是革命的“弱点”,共和国的“贬值”。最终他选择了献身于人道主义,但是郭文的回答并不是雨果的回答。作者惩罚他的错误,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忘记了法兰西被出卖给了英国,放走了祖国的兇手”。雨果也肯定他的思考:在朗德纳克舍命就了三个小孩之后,处死他是否是唯一正确的呢?在这里,雨果指出暴力并非万能,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的人道主义与革命、进步并不对立,它不是凌驾于革命斗争之上的指挥棒,恰恰相反,雨果的人道主义建立在革命基础上,是对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义的升华,是革命彻底胜利、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必然。这就使雨果远远高于当时那些狂热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对任何暴力的人道主义者。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可以作为解读雨果思想的一把钥匙,他成了其后不断壮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驱。雨果推动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赞赏一切社会进步,他的理想是结束以恶制恶,他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因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个欧洲联邦。雨果的真正作用,是他通过文学作品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推动和影响。西方现代社会对于人的人道主义思考,起自卢梭,但真正将之发扬光大的,当推雨果。二百年来,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没有消亡,西方社会的社会发展史的的确确是循着雨果理想的道路一步步走过来

行么?最好采用~谢谢~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6. 读完全文,请你说说作为法国作家,雨果为什么能谴责"强盗,控诉掠夺

《就英法联军远征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后感:首先,我要感谢您。感谢您对圆明园的盛赞。“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中的地位。”您正是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的价值。您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性,盛赞我们中华民族。看来,您并非认为我们是“野蛮人”,反而对我们充满信心,不是吗?
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控制了北京后,又焚掠了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仅用了3天的时间就毁了两代人的心血,烧,杀,抢,掠.英法联军的这一切行为与强盗有什么区别吗? 法国吞下了一半赃物,一笔不小的巨额财富,小人会见钱眼开、利欲熏心、不明黑白;君子也会是认为是国之荣耀,理所当然。然而,您却没被社会舆论所蒙蔽,也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的狂热所支配,而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诉说正义。这说明您有多么大的高尚情怀!你清醒的头脑着实让我钦佩! 您在信中说道,“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分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可是这个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即使有个别国宝流失多年后,辗转回到了祖国。但我想无论是什么情况,真理与您都会站在我们正义的立场上。
当然,中国决不会以战争的方式来取回圆明园的物品。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决不会挑起战争。在这近150年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那个腐败、落后、无能、任人宰割的中国了。中国现在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正在加足马力追赶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相信不久就可以与其他先进国家并肩。你也一定会期待这屹立于强国之林的中国吧!

尊敬的雨果先生:
你好!
我读了您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感慨万千。我看到了一个在着名的上尉面前不阿谀奉承,而是大胆地倾泻自己的愤怒和毫不留情地谴责自己国家的大作家,那就是您!
您说的很对,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巴黎的圣母院、中国的圆明园等等都是岁月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英法联军却还要砸,还要搬,还要烧,甚至于毁灭这笔财富。抢到自己手里也是自己的,只是更破碎,更肮脏。无知的他们亲手毁灭了一个人类的奇迹。因为他们是打着“文明人”的旗号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砸烂、烧毁,而后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满载而归,自以为是丰功伟绩,其实他们只捡到了一堆圆明园的破烂,这不是很可笑么?
今天,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这一段沉重而又耻辱的历史容纳,“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世界名园,化成一片焦土”,这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曾在多少人心里掀起过多大的波涛,但圆明园毁灭已是事实,所以,只有无奈,只有愤恨,只有望着西放博物馆陈列的圆明园文物发呆。在嘈杂的北京城里,圆明园并没有被嘈杂染色,仍旧寂寞地屹立在那里,不,三个字应该改成五个字:圆明园遗址。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在这一片寂寞的土地上曾有过三天三夜的大火。火舌同英法联军一样贪婪,用尽全力吞掉那永世的辉煌,把发霉发臭的耻辱一下子摆到了中国的桌上。圆明园沧桑的眼神里不仅仅是寂寞,还有愤怒之火。强盗们的火灭了,它的火永远也不会灭,这是中华民族的火焰!于是,便想起一个作家的诗: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偌大的中国,只要多少像这样的人,就能把洋洋得意的英法联军赶走,可是却没有人站出来。我们这一代,也只有像这个作家一样恨自己没早生一个世纪。当英法联军高举火把轰轰烈烈地闯进圆明园的时候,咸丰帝逃到了避暑山庄,“我的皇家园林可惜了,该怎么向先帝们交代哟!只要我的皇位保住就好。”光说不行动没用啊。“既然皇帝连自己的家都不要了,我们留在这干什么,又不是我们的家,我们也卷铺盖走人吧!”官员们这样想。百姓早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了,“惩罚皇家贵族的机会终于来了!不过……我们又要受苦了,哎!”于是皇帝逃,官员逃,百姓也逃。逃逃逃,圆明园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被英法联军请到了人们的叹息、愤恨、耻辱中。
雨果先生,请您看看中国当时的状况吧!“圆明”二字,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圆通中庸,聪明睿智一意。的确,圆明园容纳了太多的才情。令人眼花缭乱的雕刻,五花八门的瓷器,着名画家立意深刻的画卷……雍正大肆修建了二十八景,干隆六下江南巡视,游遍名胜,把海宁的安澜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狮子林、宁波的天一阁以及杭州西湖的许多名胜都“搬”到了圆明园内。这是一个帝王们穷奢极欲的场所。雨果先生,请您在同情中国的同时,愤恨一下中国腐朽的政治吧!帝王们把收刮来的民脂民膏堆放在这里了,一堆就是那么宽、那么高。百姓们本来就只剩一层皮,经过这么一“剐”,就只剩骨头了。但官员们吃着肉时却没有吐出白骨,这是精瘦肉,哪儿来的骨头呢?皇帝和官员们在坐享天伦之乐,百姓们呢,不为自己的天伦之乐劳作,而是去为别人劳作去了,但辛勤的劳作还是得不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悲哀,不可名状的悲哀。
雨果先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火烧圆明园也一样。我们对着别人愤怒过了,也该对着自己愤怒了。可忍一时,但不可忍一世。清朝属于后者,忍了一世,结果把江山“忍”出去了,把文化遗产“忍”出去了,结果还把耻辱也“忍”到了中国的历史中。如果我们当初就把愤怒的矛头对准英法联军,那会怎样?起码他们不敢到中国的地盘上如此放肆。但清朝一再显示自己的软弱,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相反,他们还会得寸进尺!
雨果先生,不仅是您,还有中国的所有人民,都希望英法两国归还这份战利品。但是,归还了又怎样呢?什么药也不能医治内心的创伤,圆明园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吗?不能,永远也不能!
圆明园的珍宝已流失在外,我们要做的,不是眼巴巴地望着,而是上别人看得起中国,不敢再侵略中国!雨果先生,您作为一个法国人,却大胆地抖出了他们的罪行。我们非常感谢您能站在公正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

7.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

雨果为什么身在法国却要帮助我们斥责英法联军?对于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我们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法国的世界级大文豪,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大作是很多人的启蒙读物。

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雨果其实是在语文课本上。他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我们的小学课文,这封痛斥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野蛮行为的信件,让无数人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主义的大义。

● 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手稿

谈到雨果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就不得不讲到这个一辈子从未来过中国的文豪对东方文化的梦萦魂绕。

事实上雨果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中国艺术品的狂热收藏爱好者。有惊人绘画造诣的他,甚至曾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过一系列“水墨画”。

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而他所看到与经历的一切,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孕育着他独特的思想精神。

● 维克多·雨果

年轻时雨果是一名“保皇主义”的拥护者,20岁时他就因出版了歌颂波旁王朝复辟的《颂诗集》而获得路易十八的赏赐。当时法国王室及贵族对中国艺术品有着极大的痴迷,这无疑对雨果的艺术喜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直到后来,王室的腐败与失败举措等等状况让他渐渐失望,他的政治立场转为共和主义和自由思想,艺术上的这种审美倾向却并未改变。

不管是身为贵族议员,享受极高的身份地位待遇时;还是因反对当权者而被迫在外流亡时,他都从未停止对东方艺术的向往、搜集与创作尝试。

● 19世纪法国画家布歇作品 满满中国风

早在1829年,27岁的他还集中在诗歌创作阶段,就写下了一册《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而晚年他的作品《祖父乐》(L'Art d'être grand-père)中有一首写自己的孙女十分懂事,利用祖父喜欢自己的心态主动承认错误,保护下一个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的女仆的故事的小诗。

这首名为《跌碎的花瓶》的小诗中,一句“老天呐!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将雨果对中国花瓶的珍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诗中写到:“我真喜欢,码头是我买花瓶的地方……”

● 中国青花磁盘 雨果藏品

在晚年迁居根西岛期间,除了不间断的文学创作,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古董店选购来自中国的艺术品。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美彻底俘虏了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他是如此地喜欢它们,以至于每次买下一个新玩意都要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雨果的记事本中还有另一件关于中国的趣事,是关于他的中文名的。其实他的作品在1903年首次被译入中国时,Hugo被舒曼殊译为“嚣俄”。一直到很后来才找到最适合的“雨果”这个译名。

但据他本人的记载,他当时特意层层委托了好友的女儿查询自己音译的中文名,最终寄回到他手中并被细心剪下贴在记事本中的名字为“夷克裰诩拗”。今天看来这位大文豪的行为可以说相当可爱了。

如果有机会去到巴黎他的故居,你会发现……一屋子的中国玩意!

● 雨果在巴黎的故居

尽管布置看起来有点“中二”,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独家陈列设计”。终日欣赏把玩着这些中国艺术品的雨果,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

这也就无怪乎他听闻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大肆破坏的事情之后,丝毫不以为是国家的荣誉,反而写信痛骂指挥官等一众军士的野蛮行径了。

雨果不仅喜欢中国艺术品,他还用中国墨画“中国人”。根据听来的描述,他创作过一幅《热情洋溢的中国人》,这个微笑的小眼神,飘逸的长辫子也是没谁了。

● 雨果 《热情洋溢的中国人》

今年八月初开始在上海举办了关于雨果的大展,展出了一系列他的手稿及画作。雨果的绘画水平是惊人的,同时代的梵高见过他的画作,也是十分欣赏。

他会用水墨画一种十分抽象的景致,之后再泼下清咖啡来完成画作。出来的作品富有个性,完全是他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与表达。在这点上,雨果的“水墨画”是与中国的“文人画”高度一致的存在。

● 雨果“水墨画”

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曾说,如果雨果下定决心改行当画画,必定也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画家。

而雨果本人对待自己的绘画作品十分低调,只会拿给亲近的人欣赏,这也导致了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一直不为人所知。

● 雨果作品

1885年,83岁的雨果因肺炎不治去世,法国举国悲痛哀悼。他的灵车经过凯旋门时,来送别的密密麻麻人群挤满了整个广场。我想他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来源于艺术洗涤之后良善的本性必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雨果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大文学家,他更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政治家。

8. 法国着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谴责法国政府是强盗后,有没有受到什么处分

受到处分了,被流放了
当然他被流放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件事情,他谴责了法国政府很多的行为,只不过雨果大大的确人气超高,政府一直不敢动他
被流放就是被驱逐出国了,不得到许可不得返回法国

9. 论述雨果《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表现手法

我是外国文学的。给你回答这个问题吧

个人认为其表现手法就是所谓基督教文学中的善恶二元对立。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就是受到米利安主教的感化,从恶走向至善。并且让这种至善发扬广大,这一手法就是基督教文学常常采用的一首二元对立的手法。雨果用这一手法来表现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同时在悲惨世界中,通过冉阿让在监狱里出来之后人性更加的恶 与主教对他的爱与宽容的感化,让他的心灵得到救赎,说明 越是强制的制度越能压抑人性、
呼唤 雨果的作品中要表现的那些人道主义思想,有很多处都有明显的记录: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作为主教的米里艾,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反而还送多一个银器给冉阿让,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主教的仁爱思想,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让他的灵魂从新回归,这正是雨果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以人道主义作为武器,对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作出无情的批判,对弱势人群的穷困潦倒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坚持用“善与恶”的冲突来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他认为世界是两种原则——善与恶的斗争舞台,并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为善与恶的对立,而恶终将会被打败,恶会走向善。爱的力量。

我觉得最明显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善恶二元对立、

《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 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 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 我总结了几点
1卡西莫多的外表的丑陋与内心的纯洁
2克洛德主教冠冕堂皇的外貌社会地位与内心龌龊的对比
3卡摩西多丑陋与浮比斯英俊外貌的对比
4艾丝美拉达的美与克洛德主教的对比

这部作品中同时也采用的善恶二元对立的手法、、

10. 作为一名法国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掠圆明园的侵略行径进行了谴责,如何评价这位大师

作为一位罪魁祸首的法国人,还可以公平公正的谴责英法联军的罪证,说明他确实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好人。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雨果批判法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