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二战前期,法国坦克比德国先进,为何在战场表现却那么不堪一击
因为法国的坦克并没用发挥相对于的作用,才会没什么战绩。法国的坦克都是散兵游勇,但是德国的坦克都是按编制来的,所以打不过德国的坦克。
法国一直是的欧洲强国,一直都在德国之上。在一战时,德国就已经元气大伤了,所以坦克的发展远比不上法国,但是耐不住德国人聪明,会用计谋。
㈡ 法国作为西方列强一员,为什么法国造军舰,坦克,的知名度不如,英国和德国
从拿破仑时代开始,法国的强项就比较侧重于陆军,而在当时陆军比较出名的就是法国方阵。而之后的法国也是如此。英国不用说都知道,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欧亚,海军力量工业基础雄厚。而德国也在希特勒时期由于要满足战争需求,工业不断发展。科研人员团队实力雄厚,就连方面爱因斯坦都是从德国逃亡到美国去的。所以德国在工业领域上也独具一格
㈢ 二战时期,法国的坦克要比德国先进,为何却被完败于德国
二战时期,法国的陆军不管是从人数上来说,还是从军事装备上来说,都和德国旗鼓相当。更重要的是,法国的坦克要比德国先进的多,在二战时期坦克是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工具,但是拥有如此先进坦克的法国人,为何还会被德国打败呢?
二战已经离我们远去,法德战争的创伤也逐渐愈合,但是法国战斗中所暴露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去深思。战场上武器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记人才是战争的发起者和终结者。
㈣ 二战前期,法国坦克比德国先进,却为何被打“亡国”
在二战爆发前,法国号称拥有“世界第一”的陆军力量,当时的法国耗尽十年的时间,修建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法国陆军的装备情况也不亚于德国,法军坦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法国战役开始后,德国只用了不到40天的时间,就开进了法国的巴黎,逼迫法国签订了投降协议。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认为二战前的法国陆军实力有水分,德国隐瞒了陆军的真实实力。
实际上如果法国也学会了德国的战术,凭借着装备上的优势,法国肯定不会在短期内被德国击败,甚至还可能击败德国。只是法国的作战思想过于落后,法军高层领导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巨大作用,仍然想要依靠着马奇诺方向来打阵地战。结果德军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直接突进到了法国的腹地,法国的步兵部队根本不是德军装甲部队的对手,号称陆军“世界第一”的法国,最终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被德国击败。
㈤ 法国如何解决研究坦克问题
在研制和装备坦克问题上,法国的动作也非常迟缓。艾斯蒂安将军早在1920年就提出过装备坦克的主张。1927年7月,社芒克将军在高级军事研究中心阐述了坦克的优势所在,次年又提出了装备1个现代化装甲师的方案。1935年5月,戴高乐在《议会和政治杂志》上发表《建立职业军》的文章,一年后成书出版。他认为,拥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一方将在下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分编成6个机动装甲师的精悍的职业军的主张。
㈥ 二战法国坦克装甲为什么薄
就具体数据来看 二战时期法国坦克的护甲并不比德国坦克的薄
由于法国人主要把坦克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类的武器来使用 所以在战场上法国的坦克都是分散到各个部队的 而德国人则是把坦克集中运用 这就导致法国坦克和德国坦克交战的时候没有数量优势 所以会造成悬殊的交换比 这就给人一种法国坦克很不禁打的感觉
而且大家对德国坦克的印象主要集中在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猎豹坦克歼击车之类的东西上 这些东西都是在战争后期才出现的 最开始德国的1,2,3型坦克性能也都没比法国人的好到哪去
㈦ 为何西方国家要停止研发坦克,而俄罗斯却还在继续研发
为何西方国家坦克发展缓慢了,这其中得分英,美,法,德四个大国,英国,是比较悲催的,挑战者主站坦克一度被认为是世界最安全坦克,但是在阿富汗却被RPG从侧面击穿,一战打回解放前。英国自身实力已经处于一个缓慢衰落期,军队规模一再缩编,连坦克部队都不能保持大量部署,军费缩减是一个主要因素。同时英国是北约国家,所以其自身并不是一个国家独自面对威胁。另一个方面,挑战者销量少,单价居高不下,英国在坦克研究领域人才断层也已经存在,坦克生产线关闭,这些因素都导致英国坦克研发变缓慢甚至中断。法国,拥有独特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法式风格。信息化程度很高,性能优秀。然而如果进入21世纪,法国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其实变化并不是非常多,除了不断加强信息化作战能力外,勒克莱尔坦克并无太多改变。法国并不是非常热衷于坦克的研究。其地理上有中欧作为屏障,面临的直接压力其实还要小一点,但是法军也迫于军费削减,再加上人才上有一定不足,法国在坦克研究领域虽然独树一帜,但是并不是大集成者,也不是最先吃螃蟹那个。然而法国还是保留着生产线的存在。德国,是目前欧洲大陆上坦克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是最强国。豹式坦克已经发展到了城市豹系列,其对于城市作战的理解以及对坦克的改进,相比于俄罗斯而言,更加早一些。但也不能武断的说坦克在未来战场就不再具备价值。一件武器的消亡往往不是因为出现克制之物,而是出现了可以取代它的更先进的产品。比如机械化运输代替牲口运输。空中打击力量和穿甲弹虽然对坦克有威胁,但是并不意味坦克就要退出战争舞台。
至少在苏联解体俄罗斯新生阶段,德国的豹式坦克作为世界最强坦克,无人可及。但是德国同样面对一个问题,军费,军费,军费。而且德国境内有美军存在。坦克发展不能一直往大体积,强动力,高火力这个方面去,否则又要回到陆地巡洋舰这种模式。德国人的坦克研发在西欧中处于强者,虽然豹式坦克已经多年,但是其堆出的各种改进型均是针对目前战场改变态势。美军现在也在研究坦克,只不过还没推出新坦克罢了,不代表不研究。早年曾有过新主战坦克替代计划,但是纵观世界军事潮流,空海控制权高于陆军的陆地控制,同时现有的M1A1已经可以胜任大部分军事任务,美军对于坦克的研究并不迫切。
目前还在研制新型坦克的主要是一些亚洲国家,包括印度、日本、韩国等等,他们的目的除了自己用一点点之外,主要还是为了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俄罗斯也有这种明显的趋势。比如搞什么坦克大赛啊,拿它的最新坦克到国外去炒作啊,都是为了吸引第三国家的注意力,因为在第三世界国家,坦克作为对抗性武器还是非常有效的。
㈧ 二战法国坦克
被缚的巨兽——二战法国B1 bis重型坦克
一,设计和研发
一战结束之后,法国陆军除了保留一部分英国制(网络)造的Mk V型坦克以外,唯一大量装备的坦克就只剩下雷诺FT-17轻型坦克了。1920年7月,在被称为“法国装甲兵之父”的埃司丁将军(Gen.Estienne)的提议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一种十分大胆的设想,欲将新型坦克定位成多用途坦克。这种坦克将替代原来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包括安装机gun的轻型坦克、安装加农炮的重型突破坦克以及安装榴弹炮的自行火炮。它安装无线电通讯设备和搜索用探照灯,能够轻易地越过障碍,完成各项任务。
1921年1月,法国陆军总参谋部委任Buat将军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法国陆军未来坦克的开发工作。该委员会坚定不移地贯彻了法国陆军对于坦克只是步兵支援武器的指导方针,结合一战中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只开发两种坦克:1)重型坦克(法语char de rupture),用于突破敌人防线;2)战斗坦克(法语char de battaille),用于多用途作战需要。其中,新型的“战斗坦克”将替代法军现役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后来,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着名的Char B1系列坦克。最初,Char B1战斗坦克的设计要求是:全重13吨,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部分固定安装一门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的75毫米火炮,活动炮塔安装两挺机gun。
经过与各公司的协调之后,法国陆军终于在1926年1月17日同雷诺公司签署了制(网络)造3辆Char B1原型车的合同。但在同年,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了未来法国陆军步兵作战对支援坦克的需求。根据陆军最高指挥部重新评估后的结果,战斗坦克(char de battaille)的要求被改为能够抵御所有的步兵武器,平均行驶速度达到每小时15小时,车体部分固定安装一门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安装2挺机gun。
陆军最高指挥部这种毫无依据的干涉致使1926年刚刚定购的3辆Char B1原型车生产工作被迫中止并重新接受评估。这样,直到1929年1月第一辆原型车才刚刚完工。1930年5月,第一辆原型车终于完成并被送交位于博格斯(Bourges)的法国陆军测试部队,成为了新的Char B型。 这种坦克的全重已经达到了25吨,车组乘员为4人,最大装甲厚度为25mm。坦克的发动机选用了雷诺公司生产的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80马力,平均行驶速度为28千米/小时,而最大行驶速度则达到了45千米/小时。坦克的储油量为800公升,其最大行程约为12个小时。坦克的武器包括:一门固定在车体上的75mm短管火炮,车体前部的两挺航向机gun和旋转炮塔上的两挺机gun。
到1931年10月为止,总共有3辆原型车交付给法国陆军,它们被先后送到位于Mourmelon镇附近的射击和机动性测试场接受进一步测试。在结束了Char B1原型车的各项测试工作后,法国陆军对“中型坦克”方案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要求。希望改善其机动性,提高行驶速度和越野能力,并加强装甲防护,增设无线电通讯设备和车内联络装置。军方决定加厚B1坦克的装甲(平均厚度至40mm);另外,旋转炮塔上的两挺机gun应更换为1门47mm火炮。
限于篇幅,请看下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