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家经常说的公知是什么意思,公共知识分子
大家经常说的公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概念:
公知原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狭义的公共知识分子概念,通常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具备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拥有普遍价值的基本底线;保持个人独立和正义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能够对重要公共事务发表真实意见。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知”。广义的“公知”概念,仅指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专业知识分子。自从有公共媒体以来,就有公知的存在。
Ⅱ “知识分子”指的是什么
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而产生,它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灭而消失。所以,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不同。知识分子的含义也是不同的。
Ⅲ 知识分子的来源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据一些学者考证,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前一个词来自俄国,1860年由俄国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知识分子”是指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后者则是法国一些学者从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后开始广泛使用,这个词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
Ⅳ 法国知识分子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萨特走上街头。。
并且后来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Ⅳ 高级知识分子指是什么学历
只是一个范畴,没有学历标准,学历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知识分子,是指以阐发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工作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5)法国知识分子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来源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据一些学者考证,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
前一个词来自俄国,1860年由俄国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知识分子”是指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
后者则是法国一些学者从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后开始广泛使用,这个词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
Ⅵ 关于法国的知识分子
揭露并不是为了随便的某种改变,萨特强调指出,“‘介入’作家知道说话就是行动:他知道揭露就是改变,知道人们只有在谋划改变时才能揭露”。介入作家放弃了不偏不倚地描绘社会和人的状况这种不可能的梦想,他也不能看到某一处境而不改变它。这就如同勃里斯帕兰所说的那样,词是“上了子弹的手枪”。如果他说话,就等于在射击,既然他选择了射击,就应该像个男子汉那样瞄准目标。因此,萨特得出结论说:“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这些人面对被如此赤裸裸呈现出来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萨特指出,一旦作家介入语言的世界,他就再也不能假装他不会说话了。沉默本身也是语言的一个环节,沉默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拒绝说话,所以仍然是在说话。萨特在此的意思是说,沉默仍然是介入,而作家的选择则表明了他的立场,他必须为此负责。
通过回顾欧洲的历史,萨特追溯了作家与其读者公众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轨迹。在历史上,当作家潜在的读者公众根本不存在或几乎不存在的时候,文学便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相一致,争议只涉及细枝末节,而且是根据一些无可争议的公认原则做出的。比如欧洲在12世纪左右就是这种情况,而17世纪的法国是作家依附现有意识形态的又一个例子。不过,一旦潜在的读者公众突然出现,或者真正的读者公众分裂成敌对的派别,一切就都改变了。当环境促使作家拒绝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时,文学随即发生重大的变化。18 世纪为法国作家提供了历史上千载难逢的良机。此时,作家真正的读者公众扩大了,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开始读书。这场社会变动把作家的读者公众分裂成两部分,于是他们必须满足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对自己的意识形态已失去信心,务实的真理取代了启示的真理,教会文学堕落成一种无效的护教论,它不再是向自由人发出的自由的召唤,因此它就不再是文学;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已经组成上升阶级,他们渴望摆脱人们强加给他们的异化的意识形态,并且要求建立自己特有的意识形态。于是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一个被压迫阶级作为真正的读者公众向作家显现出来。这样, 18世纪的作家受到两方面的吁请,他夹在敌对的两派读者之间,他也同时从两边分别领取年金和稿费。但是,作家并不因此而感到痛苦,相反,他却从这个矛盾中获得了一种自豪感,他觉得自己可以超脱于任何阶级、民族和环境之上,从而在资产阶级与宫廷、教会之间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文学不再反映那个业已崩溃的意识形态,也不再是任何一个阶级的具体表现,反而与怀疑、拒绝、争议等否定性的批判思想和创造思想融为一体。于是,文学就为一种超越一切既成事实的新的精神性力量确立了权利,真理也从各种具体的、特殊的哲学中解脱出来,显示出自身的抽象独立性,并成为批判运动的长期目标。作家则变成了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的意识,即普遍的人,而从事文学就是行使自由。由于作家把自己变成普遍的人,他就只能有普遍的读者,他向他们的自由提出要求,要他们也割断历史的联系以便与他共同升入普遍性的境界。
萨特总结道,如果文学的本质是自由发现自身并且愿意成为对其他人的自由发出的召唤,那么各种压迫形式在向人们掩盖他们是自由的这一事实的同时,也向作家掩盖了这一本质的全部或一部分。因此,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学当它未能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当它屈服于世俗权力或某一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当文学把自己看做手段而不是不受制约的目的时,这个时代的文学就是被异化的。萨特继而做了一个展望,他指出,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起来。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文学将超越语言和行动的二律背反,说的形式自由和做的物质自由互为补充。这个社会的最高目的是呼唤人们的自由,以便他们实现并维持人的自由的统治。萨特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乌托邦,我们现在可以设想这个社会,却没有实现这个社会的实际手段,但是它毕竟让我们隐约看到,文学观念在什么条件才能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
Ⅶ 什么是知识分子 举例说明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知识分子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1)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四大劳动者之一: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专业技术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2)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从这个角度,现代中国社会已无知识分子.
3)现代社会仍然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为敬语的习惯,一般指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
3)知识分子的别名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文革及以后时期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知识分子条目补充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用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说颇为不同.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语境中,知识分子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政策的对象,其中的党外人士还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除了一般理论上的界说外,还有特定的操作性界定.
厘清“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入手:第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第二,典型的知识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征?第三,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实际上包括那些人?
一、“知识分子”这个词指称的对象是什么?
不少中国学者认为“知识分子”这个词是西文的译语.台湾大学社会系的叶启政教授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讨论.按照叶启政的看法,“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 另一个是intellectual.这两个词分属东欧和西欧,含有不同的历史意义.intelligentsia来自俄国,1860年由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当时的沙皇俄国相当落后,留学生带回西欧社会思想及生活方式,不满当时俄国的状况,或者满怀乌托邦的理想高谈阔论并模仿西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或者着手实际的社会改革,他们当中后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群体,如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新康德主义等.另有学者认为,intelligentsia这个词源于波兰,1844年即由李贝尔特(Karol Libelt)使用.当时的波兰有一个文化上同质性很高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价值体系都独具特色.这个阶层是拥有土地的城市贵族,与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有别,为了维持其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设立了一套自己的教育体系.在此体系中,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突出培养强烈的领导意识与社会责任.由此环境培养出来的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学历并以此为荣.后来这种贵族式的精神为波兰受高等教育的人所继承,他们勇于批判社会,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当波兰被列强分割时,这批人成为救国和反抗统治者的主要力量.因此,从intelligentsia这个词的历史含义来看,知识分子是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这个阶层及其传统特性在十月革命后已经逐步瓦解消失.苏联时代以及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人才,不再指具有强烈社会意识及批判态度的特殊阶层.西欧“知识分子”一词的来源与东欧不同.Intellectual来自法国,起源于1898年的德雷弗斯(Dreyfus)案件.左拉在1898年1月13日以《我控诉!》为题给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呼吁重审德雷弗斯被诬案.第二天,这封公开信在《曙光》报上刊出,主编克雷孟梭用“知识分子宣言”(Manifeste des intellectuels)几个字来形容它.此后,只要一提intellectuels,人们就理解为主张或同情为德雷弗斯平反的作家、教授、新闻记者们,他们对时政和时局多所指陈訾议,是政治上激进色彩很浓的人.因此,法文中的intellectuels专指一群在科学或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这种传统渊源于法国大革命后一批受过教育的人.他们反抗当时社会既有的标准及措施,谈论、鼓吹实证哲学,具有相当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些人大都不在学术界,而是长年逗留在咖啡馆中高谈阔论,带有波西米亚圣徒(Messianic Bohemians)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就此传统来看,intellectual没有社会阶层的含义,而注重个人心态及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由于这两个词的历史含义有所不同,因而在现代英语中通常intellectual泛指“知识分子”,而intelligentsia则专指“知识阶层”.
在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知识分子”涵义相近的概念是“士”或“士大夫”.“士”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位居士、农、工、商“四民之首”.荀子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的说法,道出了“士”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功能.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降,在比较安定的时期,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维持都落在“士”的身上;在比较黑暗或混乱的时期,“士”也往往负起政治批评或社会批评的任务.通过汉代的乡举里选和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士”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僚集团,即所谓“学而优则仕”,整个官僚系统大体上是由“士”来操纵的.通过宗族、学校、乡约、会馆等社会组织,“士”成为民间社会的领导阶层.因此,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他们所受的道德和知识训练(以儒家经典为主)使他们成为唯一有资格治理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人选.
余英时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来自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而这个“道”是中国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西方近代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脱离中古宗教的“俗世”(Secular)人物.他们尽管多少都有宗教背景,但是他们批评社会则不必根据宗教信仰或神学理论.相反地,他们的凭藉往往只是个人的“理性”或“知识良心”.另一方面,西方中古的“道”寄托在基督教.这是上帝所启示的“道”;其代理人是教会僧侣与神学家——和世俗政治权威并立的精神权威.因此,近代西方知识分子不肯自承源于这个宗教传统,因为他们已不复遵守“凯撒之事归之凯撒,上帝之事归之上帝”的原则,他们要管的正是凯撒的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直接承三代的传统而起.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已不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故孔子斥之为“天下无道”.统治阶级既不能承担“道”,“道”的担子便落到了真正了解“礼意”的“士”的身上.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先出现的第一位知识分子.孔子以前的“士”只是古代贵族社会中的一个固定阶层,孔子以后,士的处境开始变化.孔子首先便对“士”重新加以界说.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又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同上“宪问”)这种新的“士”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原型.上古的“道”具有宗教性(“天道”)的成分,这个传统到了孔子手中却并没有走上“天道”的方向而转入了“人道”的领域.孔子以后,百家竞起,虽所持之“道”不同,但大都以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为最后归宿.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受到他们所承继的文化传统的规定:就要管凯撒的事这一点来说,接近西方近代的知识分子;但是就代表“道”而言,则又接近西方中古的僧侣和神学家.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伴随着废科举、兴新学而出现的,是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从封建士大夫中脱胎而来的.他们或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或从事近代学术研究,或创办近代企业,或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严复,梁启超,张謇,詹天佑等人可以算作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今天我们在使用“知识分子”这个词时,它的涵义早已远远超出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的用法也不完全相同,通常是指受过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具有相应职称的脑力劳动者.
二、典型的知识分子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知识分子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当人的劳动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就是说,知识分子是社会分工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产物.由此而论,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就是“脑力劳动者”.
当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T.Parsons)从结构功能主义出发,揭示了知识分子产生的文化根源.按帕森斯的看法,知识分子的产生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一是“哲学的突破”.所谓哲学的突破是指人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宇宙世界有了一个概念化的掌握,即意识到人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人不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有心理性的需求,即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同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以蔽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出现了文化事务专家即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思索解答这些问题.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的原因.因此,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文化性的活动,为社会建立一个文化性的意义系统.在社会发展的早期,文字是极少数人能够掌握的象征符号,因此具有“神圣的”性质.在一个文字被社会大众崇拜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才能成为一个阶层,一个身份集团.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分子应当是“文化事务专家”,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脑力劳动者”,或者说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中关心并从事创造、阐发、传播文化价值的那一部分人.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自然总是倾向怀疑与批判,他的想法和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有距离.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因此知识分子总是对社会现状不满足,总是批判他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企图按照理性和自己的理想改造或改良社会.这也许是古今中外最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由于这个形象,他们被浪漫地认同为社会的良心.马克思和恩格斯可算是典型代表,他们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以至最终灭亡的客观规律,号召无产阶级充当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敲响旧制度的丧钟.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尊奉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但是他们并非来自无产阶级,其真正的社会成分是知识分子.就此而言,知识分子又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力量及大众的代言人.
由于知识分子总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因此,他与政治权威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一方面知识分子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持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政治权威也不喜欢知识分子,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怀疑和批判.就这点说,知识分子又具有同政治权威疏离的倾向.
因为知识分子仅仅掌握知识而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并不占有独立的地位,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某些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甚至也不同任何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毛泽东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知识分子比作毛,认为他们附在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五张皮上,民主革命革掉了前三张皮,社会主义革命革掉了后两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结果只能附在无产阶级身上.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Karl Mannheim)则认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由飘游、无所依附(free-floating).从这里看,知识分子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不与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充分整合,而是一个社会中相对自由飘游的集团.
大体说来,在现代西方语境中,知识分子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懂得使用象征符号来解释宇宙人生;第二,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形成一个与社会中其他阶级不充分整合的、不依附于现存体制的、“自由飘游”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时政采取批判态度,对现状往往不满.对于第三个特征,以色列的康菲诺(Michael Confino)综合各家的意见,归结为以下的五点:①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②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罪恶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③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④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⑤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
康菲诺综合出来的五点,大体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相符,特别在责任感和关心世事方面.从曾参的“仁以为己任”到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都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道德、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责任感.谈到关心世事,更有到明末东林党顾宪成的一副对联的下句为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关心”的传统精神仍然跃动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之中.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便写过一篇“事事关心”的杂文.他在一首名为“歌唱太湖”的诗中更写道:“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延绵不绝的明证.
代表“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无论在西方社会或中国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传统在西方是一个现代的现象.一般地说,其形成不早于十七、十八世纪.西欧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philosopher)大概可代表西方知识分子的原型;俄国的intellegentsia的远源也只能上溯到18世纪.与西方相对照,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可算是源远流长,至少要从春秋战国时代算起,足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中断过.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一群为数不多、基本上是处理文字的人,即通常所说的“读书人”或“士”,他们在儒学的熏陶下具有一套传统.根据钱穆的意见,早期的“士”由习礼而至批评当时贵族的一切非礼,孔子是典型的代表.诸子百家可说是第一次最明显地表现出“士”在思想上对社会对贵族的不满.科举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的“士”在制度化的晋升渠道引诱与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高压下,显得十分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士”的特性在于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内发式的个人道德成就为基础,讲求个人修养,以成就普遍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而推演到政治设施,而不以成就知识为主题.因此,中国古代的“士”在精神追求上始终忘不了政治,即使是老子和庄子,着书讲学也对政治抱有很大的兴趣.
大致上讲,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近代知识分子有二点基本差异:第一,中国的“士”不象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追求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塑造自己的人格,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者师”,以儒学教化天下.第二,西方近代知识分子资本主义的产物,他们以“市民社会”为其生存环境,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民间立足,从事自由职业,独立谋生,在这种环境中相对自由漂游,与现存占支配地位的体制及统治阶级没有多少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国古代的“士”则制度性地依附于、服务于现存体制,他们既是现存体制的产物又造就并维护了现存体制,并且只有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或者后备军才有存在的价值,“学而优则仕”正是这种依附性的典型表征.尽管中国的“士”也讲求“弘毅”,讲求“以天下为己任”,但只是当处于顺境时,才表现出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一旦处于逆境,则转向老庄,退隐田园,即所谓“儒道互补”.
三、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实际上指的是哪些人
根据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典型的的知识分子可包含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在这里,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如果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竭其一生,不辞辛劳的发明了原子弹,为人类文化添加了重要的内容,但是他却没有在发明过程中,探究原子弹可能带来的后果,那么,这样的科学家是创造者,但不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分工,人们的社会功能日益细化,使得人与社会的关系趋向以单纯的职业关系为核心,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职业的专业化.我们有的是学有专长的专家,他们可以为社会大众带来更便利的生活方式、更丰盛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是浅薄的,对生命的了解可能是单纯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在专业上,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内容.因此,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关注事关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如战争、贫穷、可持续发展等);一个小说家或电影导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写作、导演的东西不纯为感官娱乐而或明或暗地触及到较为广泛深入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知识分子有一个被认为是基本界说的特殊涵义,即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通常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并不是指这种理想化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把知识分子解释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 照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知识分子”条目,知识分子是“由脑力劳动者所构成的社会阶层.”“工程师、技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的代表、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教师、科学工作者和大部分职员都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在具体操作中,我国长期以来是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划定为知识分子.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使用的概念不一样,组织部称“科技干部”,人事部称“人才”.各部门对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确定,例如统战部就把自己知识分子工作的对象界定为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
有一点需要明确,并非凡是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人都是知识分子.例如,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就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国家公务员即通常所说的党政干部.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这支队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现在已经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其中硕士、博士也不在少数.如果仅从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来看,无疑同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许多人原来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就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是以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公务员虽然在工作中也要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但他们主要是管理社会,同知识分子在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我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作为政策对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会阶层.就此而论,国家公务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本身自然不能成为政策的对象.目前,我国在干部组织人事管理中,已经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凡是党政机关纳入公务员序列或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干部,无论其具有多高的学历,也无论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专业知识,都不在知识分子范围之内.
Ⅷ 二十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纪德为何与萨特并列
对我而言,纪德始终是一个困惑的存在,他的存在不断解体又重新组合,每个时期都大为不同。他是一个变幻无常,谜一般的人物。他的存在显示了人在自我探寻中必然经历的彷徨和反复的过程,他正是在这些反复矛盾的过程中袒露了他始终不渝的真诚,对人性永无休止地追问,对真理永不停息的渴求。他坚信人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他的人生格言是:体现尽可能多的人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了人的形象“不可替代的典范”(萨特语)。
Ⅸ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什么
知识分子的定义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的人。
和公务员简称干部,企业家简称商人一样,知识分子简称文人,与之对立的则为军人,如大学中文科生对立的是理科生,但一般认为是互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把军人和技术人员归为一类的原因,在企业界,文科生一般任职营销企划部门并担任谋士。
来源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自西方。据一些学者考证,欧洲有关知识分子的概念有两个,就现行较常用的英文来说,一个是intelligentsia,另一个是intellectual。前一个词来自俄国,1860年由俄国作家波波里金(Boborykin)提出,专指19世纪30到40年代把德国哲学引进俄国的一小圈人物。
“知识分子”是指一群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和反抗精神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后者则是法国一些学者从前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后开始广泛使用,这个词专指一群在学术上杰出的作家、教授及艺术家,他们批判政治,成为当时社会意识的中心。
Ⅹ 什么是知识份子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分布在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是国内通称“中等收入阶层”的主体。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政治性的概念和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将长期存在,最终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差别的消失而消失。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国外的主流看法是: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知识为谋生手段,以脑力劳动为职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是国外通称“中产阶级”的主体。
(1)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中四大劳动者之一: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即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专业技术劳动者。如: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2)知识分子是古代读书人,或古代“士”的现代延续。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帝)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从这个角度,现代中国社会已无知识分子。
(3)现代社会仍然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为敬语的习惯,一般指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
(4)知识分子的蔑视名称是臭老九,反映在元朝、文革及以后时期知识分子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低下。
(5)党外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