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时期,美国对法国做出了什么让步
1940年9月,赫尔宣布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10月,罗斯福经过斗争后转变了对自由法国的态度,他致函斯退丁纽斯,决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围扩大到自由法国。
Ⅱ 《自由的代价:二战中美国大兵在法国干了什么》读后感
《自由的代价:二战中美国大兵在法国干了什么》读后感
二战中诺曼底登陆,几乎无人不晓。美军开辟西线战场,对加速战争进程无人否认。但是,美国大兵除了英勇抗击德军、解放法国的同时,也给法国带了深深的痛苦。
本书作者是美国人玛丽-路易斯-罗伯茨,让我看到了美国大兵在二战中的法国做的那些不光彩的一面。
本书重点就是性与美国大兵。美国大兵来欧洲前,父辈和其他人们就传说着法国女郎年轻美丽、温柔开放、无羞耻感、追求生理欢愉,法国就是一个大窑子,林林总总,连某些宣传也是如此。
这就导致美国大兵进入法国后,疯狂发泄性欲,妓女遍地,不顾场合,甚至在公开场合进行,不避路人。除此之外,强奸案件频发,治安状况差强人意,控诉美军强奸事件屡见不鲜。在处理强奸案中,充满了种族歧视,滥用私刑,黑人成为替罪羊。
美军打走德国侵略者之后,又以新的占领者身份自居。美军到来,并没给法国人带来了和平富足,美国人也不是救世主,只不过是新的占领者而已。
诺曼底曾流传着一句话:德国人来了,我们需要把自己藏好;美国人来了,我们需要把女人藏好了。(P50)
美军诺曼底登陆,事先并没通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仅仅在登陆前最后一刻才通知戴高乐。法国的主权,在美军眼里,没有得到保证和尊重,甚至美国要考虑是否让戴高乐作为法国之主。
主权得不到尊重,国家的人民,也得不到尊重。战争导致的贫穷,使人们的人格丧失,女人也是如苍蝇般投身于美军怀抱,没有尊严可言。
二战使美国强大,使欧洲贫穷。很多女孩子,为了面包、为了礼物与占领者上床陪睡。 一位退役的美国大兵在20世纪70年代时说:今日的欧洲女性令人尊敬,生活得也很小资,但这些女性,在他们的人生中,至少有一次,为了得到一块面包而张开双腿。(P96)。
二战中的美军,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破坏者,也是建设者。历史往往夸大解放者和建设者这一面,忽略了征服者和破坏者这一面。
战争历来都是征服与占领,这种征服与占领必然包括对女人肉体的征服与占领,就如同《时代广场之吻》,通常被视同为祝贺胜利,但是,尽管护士姿态美妙,尽管人们欢欣鼓舞,人们不能忽略的是,水兵在时代广场亲吻护士,其实征服与占领的继续,是对护士的性侵犯!
Ⅲ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有什么关系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年–1783年。在此之前,1756年-1763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中首要矛盾是英法矛盾。所以又称英法七年战争。七年战争的地点包括北美地区。七年战争结果是英国-普鲁士同盟胜利。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北美地区)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着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暴发。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6月法英开战,西班牙也于1779年6月对英作战。俄国于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780年12月荷兰进一步加入法国方面对英作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美国独立战争中,有法国海军力量的支持。 切萨皮克湾海战,又称维吉尼亚角战役或简称海角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海战,爆发于1781年9月5日的切萨皮克湾附近,由汤玛斯·葛瑞夫斯率领的英国舰队对抗德·葛拉瑟伯爵指挥的法国舰队。这场战役虽然在战术上是非决定性的,但对英军来讲,这是他们战略上的重挫。 随着法国海军在切沙比克城的胜利导致英国军队在1781年的约克镇围城战役中投降。1783年订定的巴黎条约承认了美国的独立。 另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1789年)暴发的,而1778年后法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对英作战的军队还是法王的军队,法国资产阶级还没有掌握军队,法军作战是针对英国,不能说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战争是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准备。当然此时法国国内资产阶级也在为本国的革命作准备。
Ⅳ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有怎样的影响
延续着满世界殖民的思路,
1754年,法国殖民军在北美跟印地安人打仗。
边打边喊,大密西西比都是我们的路易丝安那(Louisiana)。从加拿大到墨西哥湾都是我们的领土。
英国军队立刻反驳,自古以来(你们没来的时候),我英王就划过地了,从大海到大海都神圣不可侵犯。
新大陆再大,也容不下两个殖民霸主。
为着将来百年的“新秩序”New World Order——开撕!
打着打着,就打成了“七年战争”的全球争霸。
1756-1763年,基本上是第零次世界大战的味道。
新霸主,大不列颠王国,拉上葡萄牙、(现德国)普鲁士、(现德国)汉诺威和一帮零零碎碎的(现德国)日耳曼小国。
老霸主,法兰西王国,拉了波旁西班牙、奥地利领衔的神圣罗马帝国、很东面的俄罗斯帝国和北欧当时大国瑞典。
基本全欧主要国家都卷进这场乱战。
两拨伙伴们,连带各自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出钱出人,纷纷动手:
北美,英法继续面对面撕,多了西班牙从西部杀来,大湖一带的印地安人也有参战。
印度,法国殖民军支持了莫卧儿,抵抗英国殖民军入侵。
南美,主要是葡萄牙对阵西班牙。
西非,英国殖民军进攻法国殖民地圣路易。
七年啊,满世界的打打杀杀……
花了很多很多钱,死了好多好多人。
殖民地是越打越穷,连欧洲各国王室,也掏不出钱继续战斗。
拼到接近最后一个子儿,老殖民霸主实在撑不下去了。
圣彼得堡条约(1762),汉堡条约(1763),到巴黎条约(1763),这全球争霸算是最终结束。
各种土地交割之后,英国人获得西非和印度的重要贸易点,商贸环境大大改善。
美洲的变化是,大密西西比的圣路易割给了西班牙,南美的新法兰西New France让给英国人。
谈判中,还算稍有智慧的法国人,选择保留了糖贸易发达的热带岛屿——有钱才能东山再起唉。
只是在推翻Old System,建立New World Order的1763年,濒临破产的,不光是法国人一家。
Ⅳ 美国敦促英国修复与巴黎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美国宣布与英国及澳大利亚组成AUKUS三国同盟,引发与法国的外交后,美国总统拜登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两人讨论非洲、欧洲及印太地区的防务。
未来,在社会民主党的奥拉夫·舒尔茨可能领导德国的情况下,对德国未来的执政联盟预计将继续专注于对话,尽管德国的环保主义者支持对北京要更加严厉。然而,法国《世界报》的相关文章表示,“第三条道路”是一个引发保留的概念。大家这么看呢!
Ⅵ 美国对法国诺曼底进行了怎样的轰炸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利用涨潮时机和刚刚出现的短暂的好天气,开始在诺曼底地区登陆。美英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3个伞兵师向南疾飞,到法国诺曼底海岸后边的重要地区空降着陆。
黎明时分,英国皇家空军的1136架飞机,对勒阿佛尔和瑟堡之间事先选定的敌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弹5853吨。
天亮以后,美国第8航空队的轰炸机开始出击,1083架飞机,在部队登陆前半小时,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弹1763吨。然后,盟军各类飞机同时出击,轰炸海岸目标和内陆的炮兵阵地。太阳升起之后,盟军海军战舰开始猛轰沿海敌军阵地。
Ⅶ 通过什么事罗斯福不得不转变对自由法国的态度
一次,美国国务院准备同普利文和英国驻美使节讨论美国支援英法抗德战争的问题。美国国务院提出,普利文只能以“专家”名义,而不能以自由法国代表身份参加。普利文向戴高乐报告了此事后,戴高乐当即复电普利文,指示他坚持原则,一定要以自由法国代表的资格参加会谈,否则就拒绝出席。戴高乐指出,自由法国需要的是作战物资,而不是医疗用品之类的救济品。
经过斗争,美国终于作了一些让步。9月,赫尔宣布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共同的利益。10月,罗斯福也不得不转变对自由法国的态度,他致函斯退丁纽斯,决定把租借法案的受惠范围扩大到自由法国。
至此,美国和自由法国总算建立了某种关系,戴高乐终于可以在租借法案范围内得到一些美国提供的作战物资。
戴高乐感到,自从美国在战争舞台上正式登场以来,盟国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每当自由法国同英国或美国发生摩擦时,英美总是站在一起。戴高乐不可能摆脱“一对二”的局面。
1942年5月21日,美国新任驻伦敦大使约翰·怀南特拜会了戴高乐。事后,艾登向戴高乐透露,美国可能正在考虑对自由法国全国委员会的态度。7月9日,美国果然发表公报,承认自由法国是法国抗战力量的象征,美英两国政府认为,法国政治前途将在自由和没有强制的条件下决定。公报虽然措辞含糊,但也能表明罗斯福不能再完全忽视戴高乐的存在了。
7月中旬,戴高乐决定把自由法国改名为“战斗法国”。这时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已开始承认戴高乐,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Ⅷ 谁记得法国在伊拉克战争投弃权票,美国是如何修理法国的
宇宙国际社12月31日电:
2008年12月24日23:59分,西方传统的圣诞平安夜。中国空军在建军59年后,首次出动大规模轰炸机编队,万里奔袭法国首都巴黎。在未遇任何防空火力还击情况下,成功轰炸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当场炸死包括法国总统“杀克妻”及Tibet宗教领袖“大来”(音译)在内的多名高官。
中国空军轰炸机编队在出色完成预定任务后,在大批国产新式“歼Ⅹ”战斗机的护航下成功返回某军用机场。自身无一伤亡,创造了全宇宙空战史上最成功的突袭!所有参加此次行动的部队和个人均被授予“集体特等功”和“个人一等功”。
就在此次突袭行动发生5分钟后,美国当选总统奥玛巴随即宣布全面终止与中国领土“太弯”(音译)之一切联系,并许诺将在其正式就职72小时之内,说服“太弯”承认其为中国固有领土之事实,永久放弃独立之痴梦;同日,日本首相麻绳太浪宣布,终止篡改历史教科书,深刻反省侵略罪行,立刻炸毁“靖国猪舍”,撤出钓鱼岛并改“冲绳县”为旧名“琉球国”承认其中国属国之地位。并于25日乘专机抵达中国江苏省省会南京,屈膝伏地于座落在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至今不起。据日本外务省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官员说,首相麻绳准备长跪71年。为71年前发生在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的日军兽行谢罪,其还上书日本“添黄”要求其同跪为其父“裕人”一手策划的侵华战争谢罪。据可靠消息证实目前明人“添黄”正在赶往南京的路上。
26-30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印度5国驻华大使联合会见中国外长,共同表达急切归还因为历史原因占有的共计160余万平方公里之中国固有领土。俄罗斯还保证说服蒙古国放弃独立重新回归中国。有关会谈已经开展。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首脑连夜抵京,宣布承认中国对南海之主权放弃一切谋求南海资源之愚行,并口头保证将排军舰保障中国渔民之正常作业。
本社特约评论员“万岁中华”评论道:此次中国的果断强硬行为,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目的,可谓一箭N雕。本想威慑大来却达到这么多意外之目标,N多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为中国未来之发展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国际环境。其惊呼伟大的中国万岁!!
———————————————————————————————————
你说这样的修理好不好,楼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要动不动就说修理这个,修理那个?厚积薄发什么意思知道吗?
Ⅸ 现在法国与美国关系怎么样
因为特朗普的关系,变得不大好。
但是总体而言,法美关系比较稳定。
.
法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恩仇很重视--------或者说,除了央格鲁撒克逊文明的国家,普遍重视报恩也普遍记仇。
众所周知,因为二战的原因,法国实际上是被美国从纳粹手中救出来的,美国为此付出巨大牺牲,而法国人,绝大多数法国人,也深深记住了此事。
二战后,法国与美国多次有矛盾,让很多憎恶美国的人看到了在法国美国之间挑拨离间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假象。
因为有矛盾的,是法国和美国的政客,是国际政治领导权之争,是西方世界领导权之争。法国自认为是欧洲领袖(德国不敢出头),认为整个欧洲拥有和美国相提并论的地位。而美国的政客们也对争夺领导权很热衷,自然显得法美矛盾重重。
这里举一个例子,你看美国总统大选斗的热火朝天,这时你中国或者俄罗斯觉得美国已经处在内战边缘了,出兵攻击美国,这时斗得你死我活的两派一定会联手狠狠揍你。这是民主政体的特点之一,即将矛盾和冲突摆在台面上,让那些最恶劣的阴谋诡计无所遁形---------今天的特朗普,即使当选了美国总统,不依然被通俄问题纠缠不休?以至于非常喜欢普京的特朗普,上台后不得不用比奥巴马更严格的手段制裁俄罗斯?
.
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或许会在领导权问题上、经济上、各种各样问题上和美国不断发生矛盾,但是在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上,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绝对是美国坚定的盟友。
不要说法国和美国拥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单单二战中美国对法国的恩惠,就足以让法国人再记住100年。
在小问题上,法国会不断和美国闹意见、闹矛盾。但是任何关系国家安全的事情上(比如向中国开放武器禁运),只要美国提出恳切的要求,法国(或者说整个欧洲)绝对不会和美国对着来。
顺便,法国会利用中国急于对抗美国的心理,表面上做出一些反对美国的姿态,然后从中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实质性的,关乎法国价值观、世界观的事情上,法国绝对不会让一点点步。事实上,法国的反华态度之强硬,远远高于美国------自始至终,法国对胎毒、藏独、疆独的支持,远远超过美国。
美国,反的是中国执政党;
法国,反的是华夏文明。
.
最后,回答楼主的问题:法国是美国坚定的盟友。
Ⅹ 美国与法国发生过战争吗
没有 但是两个国家有点分歧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长期不畏于同美国直接争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盟国。法美最重要的矛盾焦点事件包括美国反对法、英、以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提出填补中东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1966年),提出“缓和、理解、合作”、“从大西洋到鸟拉尔的欧洲”的东方政策;法国公开反对美国里根总统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1983年)等,贯穿整个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