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法国的交通运输
在法国本土,国家铁路网通往除科西嘉岛以外的各个地方,铁路总长319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4176公里,高速铁路2000公里,双线或多线铁路12132公里。高速火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2014年仍保持每小时574.8公里的火车速度世界纪录。2011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为1040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342亿吨公里。
建设中的里昂-都灵高速铁路,连接了法国南部城市里昂与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是巴黎至罗马高速铁路的其中一段。预计2028年投入使用。 法国教育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逐渐形成现今极具特点、复杂多样的教育体制。6~16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小学和中学免收学费,免费提供小学和初中教材。高等学校除私立学校外,一般也只缴纳少量注册费。初等教育学制5年,入学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类。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制7年各为4年和3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主要包括技术高中、职业高中、艺徒培训中心、就业前教育适应班4种类型和层次。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技术学校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教育机构4类。2011—2012学年,法国拥有52937所小学、11358所中学,另有83所大学以及226所名校,各类在校生人数1515万人,其中小学生671万、中学生541万、大学生234万。2013年全国教职人员共116.6万,其中教师91.2万,行政技术人员25.4万。
法着名高校有:巴黎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里尔第一大学、里昂第一大学以及综合理工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巴黎高等商业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巴黎大学是法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公元13世纪初已具雏形,经多次改组和调整,现分为13所大学,约30万学生。因索邦大厦是该校主要校址,因此索邦成为巴黎大学的代名词。
但更负盛名的是法国的“Grande Ecole”,一般称高等学府,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高中会考后,还需在预科班就读两年以上,才能参加淘汰率极高的考试,进入学府,高等学府实行三年学习制度,毕业文凭等同于硕士。法国企业和科学界领袖大多出自此类学府。其中较为出众的有: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综合理工大学,巴黎矿业大学,巴黎中央大学等。 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自行车等。 足球是法国第一大运动,法国队曾获得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冠军,法国足球甲级联赛是世界顶级的足球联赛之一。法国网球公开赛位列网球四大满贯,是ATP巡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红土赛事。环法自行车赛是知名的世界自行车赛事,每年夏季在法国举行。着名的世界极限运动——跑酷也是起源于法国。
第十五届欧洲足球锦标赛将于2016年6月在法国举办。
‘贰’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特点
英国的经济特点:
2006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好转,表现得更为强劲和均衡。其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旧为服务业。06年全年英国GDP 的增长率逐步递增,分别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过预期达到3.0%的水平,投资者纷纷看好英国经济前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等风险问题的存在,总体分析英国06年经济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2006年英国主要经济成果主要表现:
2006年前三季度,英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第一、二季度增长0.7%和0.8%之后,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长率计算,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2.6%和2.8%。服务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生产与建筑业也实现了小幅增长。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而2007年则预计增长2.4%。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以下为英国经济成果表现:
一、经济显着表现: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为了抑制因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央行11月9日宣布将银行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英国央行继8月份后第二次提息。英国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导致消费放缓。
二、市场方面表现:消费支出零售业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2006年第二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开始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当前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抵押贷款和房屋价格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国购买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伦敦市中心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高级住宅区房价飙升了20%以上。
三、总体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自2006年第二季度,占英国经济规模超过70%的服务业恢复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服务业继前一季度增长0.9%之后,再度增长0.8%。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业产出增加是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别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采矿业出现较大萎缩,下降3%。建筑业生产增长则与上一季度持平,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经济特点:
法国天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靠进口。煤储量约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铝土矿储量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水力资源约1000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地热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 , 覆盖率超过25%。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支柱。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产量均居西欧第一位。农用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
服务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电信、旅馆 、餐馆 、供水 、环卫 、修理等部门。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法国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国。旅游胜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广阔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都很便利。1990年铁路总长3.40万千米,其中电气化的1.26万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铁路线上的高速火车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国研制出最新高速火车,时速达482.4千米。1989年全国公路总长80.52万千米,公路网遍及全国,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国内河航运主要由国家经营,内河航道总长8568千米,其中运河4613千米。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口物资得通过海运。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和勒阿弗尔港。法国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运量居世界第三位。为增强竞争力,国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于1991年决定并入法航。主要机场为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
法国的对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居于美 、 德、日之后。法国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法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199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欧共体成员国,占总额的47.7%。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法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援助主要对象是法语非洲国家。1971 ~1980年外国通过对不动产投资方式购买法国土地4.5万公顷,约占法土地面积的1%。外国对法国工业部门投资加快,其中欧共体成员国对法投资占外国总投资的50%;其次是美国,约占22%。1990年外国在法国投资总额为490亿法郎。法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
法国的社会福利较完备,从1983年起,社会福利金额占国民收入的30.6%。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家庭津贴、退休金、残疾者照顾等。
德国:
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以资本输出为重点`
‘叁’ 法国是以什么工业为主在世界上有突出地位
法国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工农业都很发达的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垄断程度有较快的发展,但中小企业和中小农场在生产中仍有重要的地位。法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在经济结构和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程度、社会职业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塞纳河口至罗讷河三角洲一线为界,西部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人口则不足2/5,农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工业化水平较低,仅局限于少数工业中心;东部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人口占60%以上,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拥有众多的城市和重要的港口,交通运输业发达。地区经济的这种差异,与东部地区煤、铁、钾盐、铝土矿和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而巴黎、里昂等城市虽无资源,但是重要的消费区,并有熟练劳动力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发展成拥有多种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 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电器为主,纺织、服装、化妆品和食品等部门也很着名。1982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7%;工业产品的1/4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4/5左右。
‘肆’ 瓜德罗普交通和运输是哪个最重要
瓜德罗普(法国的海外省),位于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加勒比海,西北为瓜德罗普海峡,南是多米尼加海峡。属热带雨林气候,平均气温26℃。1493年哥伦布到达该岛,16世纪由西班牙统治。1635年法国殖民者占领该岛。后几度被英国夺得。1815年又重新处于法国的统治之下。人口40万,其中黑白混血种人和黑人占90%,白人占5%,亚洲移民占5%。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克里奥尔语。同法国和北美大陆保持定期的空中和海上联系。皮特尔角城港口的设施可以装卸矿物、食糖和粮食。巴斯特尔港专门用于香蕉出口贸易。皮特尔角城以北的勒赖泽(LeRaizet)机场是法国、美国、英国和荷兰航空公司使用的国际机场。玛丽-加兰特岛上有一个辅助机场。圣马丁岛上的马里戈特(Marigot)镇是岛上法国人居住区的首府,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荷兰人居住区的菲利普斯堡(Philipsburg)以西的朱丽安娜(Juliana)国际机场为岛屿上两个居住区服务。当地的轮船使巴斯特尔和格朗德特尔同其他岛屿属地之间可以往来。主要岛屿上的公路系统极好。瓜德罗普没有铁路,只有几条私人拥有的种植园交通线,但是公路较发达。公路:1990年总长2069公里。1995年有小汽车97000辆,商业车28900辆。水运:皮特尔角为主要港口,1997年巴斯特尔建成一新港。1998年装货量32.45万吨,卸货量251.8万吨。运载旅客130.88万人次。空运:有一现代化国际机场。另有三个小机场。有通往法国巴黎、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国、荷属安的列斯和圣马丁的航班。1998年客运量1978000人次,货运量16500吨。
‘伍’ 法国的交通运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在法国本土,国家铁路网通往除科西嘉岛以外的各个地方,铁路总长31939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14176公里,高速铁路2000公里,双线或多线铁路12132公里。高速火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2014年仍保持每小时574.8公里的火车速度世界纪录。2011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为1040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342亿吨公里。
内河航道总长8500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约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内河港口。2011年货物周转量为79亿吨公里。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勒阿弗尔和敦刻尔克港。2011年法国本土海港总吞吐量5亿吨。
2011年航空旅客周转量近1.54亿人次。153个为民用机场通达134个国家和地区的529个城市。主要航空公司为法航,主要机场有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尼斯机场等。
‘陆’ 马提尼克的交通运输以什么为主
旅游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1996年分别接待住店游客527000人次和游船游客408000人次。1995年旅游创汇3.84亿美元。交通运输方面公路较发达,无铁路。公路:总长88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67公里,二级公路615公里。1993年有客车10.8万辆,商业用车3.22万辆。水运:1995年港口卸货185.2万吨,装货89.2万吨。经济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工业多为加 工业。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5%。1992年, 农、林、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 森林覆盖率为26%。1996年产木材1.2万立 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制糖、酿 酒、炼油和水泥等。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依 靠法国援助。失业率较高,对外贸易历年均有赤字。主要以陆地交通为主。
‘柒’ 法国地理优势特点对交通运输业有什么帮助
法国南部连接地中海,西部连接大西洋,有许多天然港湾,海洋运输十分便利,有利于海洋运输业发达发展,同时,位于欧洲西部,货物中转需求旺盛,有利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
‘捌’ 归纳法国的主要经济特点
法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同时又拥有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传统。正因为法国经济的这一特点,战后法国政府选择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地、大规模地推行国家经济计划成为法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突出形式”。自1947年起40余年来,它已连续执行了九个国民经济中期计划,现在正在执行第十个计划(1989~1992年)。70年代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法国政府对计划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法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最大的国家,人口5800万人,其中,劳动力资源(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为2500万人。法国目前的经济与分配状况有如下特点:
1.典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造循序渐进。
法国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典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就业人数2200万人,其中,私有企业人员为1300万人,在国有企业、政府和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为900万人。由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深远影响,法国拥有着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其比重在欧洲各国居首位。法国在80年代就探索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重组,政府逐步放弃了私有化,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国有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目前,股份制已经成为法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最基本的资产组织形式。
2.就业人口分布合理,但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2200万就业者中,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占2/3,符合发达国家就业人数在三个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比例。当今法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一个300多万人的失业大军,其中,长期失业的为100万人,失业率高达12%。法国的高失业率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社会保障机构为此要支付一笔数目可观的失业救济金,结果使社会保险金本来就入不敷出的矛盾更加突出;许多年轻人由于遭受失业之苦而意志消沉;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徘徊不前。
3.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
在法国,其最低生活需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共有三种人:一是没有多少技能,从事最简单劳动的那些人。他们受到法定最低工资的保护。目前,全国约有10%的人领取最低工资。二是失业者,约有200多万人(不包括长期失业者),他们领取失业保险金。三是因丧失劳动能力、无工作等原因而没有收入来源的人。这些人是长期失业者,现有100万人。他们从社会救济部门领取永久性的最低生活费。目前的标准是:2200法郎/月。最低生活费由国家财政拨款,其资金来源是个人所得税。法定最低工资、失业救济金和最低生活费三条保证了最低层社会群体的最低生活需要。尽管法国陷入了高失业的困扰,但社会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这不能不说是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中间收入阶层扩大,两极分化有所缓和。
中间收入阶层扩大,是法国历届政府重视抓教育,使人们职位身份普遍提高的结果。几十年来,法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兰领”减少、“白领”增加,多数人具有了中间层的职业身份。职位身份的提高,带动了工资的提高。现在,企业没有技能的普通工人越来越少,工人与工程师的工资差别也已从50年代的3.9倍缩小到2.6倍。中间收入阶层扩大、工资收入差距缩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极分化。当然,高额累进征收财产税、个人所得税,将一部分收入转移给中低层家庭,也是促进分配状况改善的重要原因。
‘玖’ 法国的交通运输有什么条件
法国的交通运输发达,水、陆、空运输均极为 便利。
铁路总长29 383千米,其中电气化铁 路14 421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居 世界领先地位。1981年,第一条高速铁路巴 黎至里昂线正式投入使用,时速为270千米。 2007年4月3日,法国高速火车创造了 574.8 千米的最髙时速。
公路法国的公路网是欧盟国家中最密 集和最长的,总长度为1 009 948千米,其中 高速公路10 387千米,国家级公路27 893千米。
水运内河航道8 500千米,巴黎是主要 内河港口。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 口物资通过水运。主要港口有马赛港(欧洲 第三位)和勒阿弗尔港。
空运拥有各种飞行器10 996架,设有494个机场。主要航空公司为法航,主要机场有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奥利机场和布尔热机场。
‘拾’ 交通运输业包括哪些
交通运输业是指使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者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得到转移的业务活动。包括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和管道运输服务。
交通运输是研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及修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
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港口、海洋、航道、机场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与养护,机车、汽车、航舶及航空器运用工程,铁道、公路、水路、航空信息工程及控制,铁路、公路、水路及航空运输规划,经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存在的问题
1、运输线路少,通达程度较低。中国铁路、公路路网密度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
2、主要运输方向上能力严重不足,“ 瓶颈” 状况又现。铁路干线通过能力利用率普遍达到 80% 以上。其中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浙赣六大干线,部分区段能力利用率已达 100% ,处于饱和、超饱和状态。
一些港口的某些货类,特别是集装箱泊位能力不足。一些公路区段,特别是临近大城市的一些公路区段能力不足。
3、铁路、内河发展相对滞后,运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铁路发展缓慢、内河水运的发展重视不够,两种运输方式发展相对迟缓,他们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铁路方面复线率、电气化率还比较低,法国、德国、日本都在 50% 以上。公路方面在公路网中等外公路仍占 1/3。内河方面等级航道仅占 50% ,部分内河运输船舶老旧,吨位小、技术水平落后。
5、运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状况堪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问题愈来愈突出,交通运输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这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沿海和沿江岸线资源、矿物质能源等。特别是石油消耗增长过快,有害物质排放及噪声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