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工业产出影响什么

法国工业产出影响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4 19:03:20

‘壹’ 法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卷入经济危机的以及经济危机对法国的影响有哪些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卷入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较晚。1931年秋,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法国始卷入经济危机。这一年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翻了1番,与最好的年份1929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23%,钢铁产量下降37%,百人以上机构中的工薪人员减少14%,食品批发价下降12.7%,营业税下降28%,各种有价证券下降60%。

在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各种法西斯组织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乘机扩大影响,以求发展。其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是“法兰西行动”、“爱国青年”、“法兰西团结”、“法兰西化”等组织。这些组织成员大多数是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他们人数众多,有很大的煽动性。他们在报端骂街,组织游行示威,冲击国家权力机构。他们甚至提出“宁愿要希特勒,而不要勃鲁姆”。他们的目的是要推翻共和国,建立一个由他们控制的法西斯政权。这些组织得到了垄断资本家和官僚的支持,拥有大量资金,有的甚至可以获得武器。

‘贰’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简单点的:
1)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详细:
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王章辉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此前已有不少着述和文章论述过工业革命的意义,但对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讲得还不多。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观察近代史上的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新角度,把欧美大国的工业革命与其余世界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谈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与过去时代的技术变革相比,工业革命中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全面、深刻、规模大等特点。它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纺织工业到动力工业,从采矿业到冶金业,从金属加工到工作母机的制造,从农业到交通运输业,没有一个部门不被卷入技术革命的洪流。在许多工业部门,机械化涉及生产的全过程。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的科学化,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工业生产量和贸易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明显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间,16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总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产值增至13倍,而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年工时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至70岁。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全世界,经济增长的幅度同样给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7倍,世界贸易额从1851年的6.41亿英镑增至1913年的78.4亿英镑,增长11.2倍。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工业和贸易增长中占了很大份额。

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英国为例,英国(联合王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颠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从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业劳动力则从29%上升到54%。

工厂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资产阶级和产业无产阶级的产生,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大工业的建立奠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把旧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和地主阶级排挤到次要地位。各国经过资产阶级激进运动或民主革命,或通过一系列渐进式的改革,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多数居民亦获得选举权,政党政治及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政府的机构从王要管理财政、外交、军事和内政等,变成执行多种职能的庞大机器。以英国政府机构设置为例,1761年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党组阁时,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国家职能趋于现代化。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利益和巩固其阶级统治,建立了非常庞杂和完善的国家机器。经济上强大起来的欧美大国在对世界其余地区进行经济、军事和领土扩张的同时,还竭力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发明以前,海上运输既费时又艰险,从欧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约2个月。欧洲与美、亚、非各地区的贸易仅为少数冒险商人操纵,外来商品数量和品种都很少,价格非常昂贵。欧洲航海家、商人和传教士所涉足的地区仅限于沿海商站和河口,亚、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对欧洲人来说,还罕为人知,至于大洋洲,直到17世纪才被欧洲人发现。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自从1819年美国汽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抵达利物浦和彼得堡后,从欧洲国家到美洲的航行时间从约2个月缩短到19世纪中的10—15天。欧洲国家之间,欧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间,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运联系。在19世纪,造船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推进装置由明轮翼改为螺旋桨,船体由木制改为铁制和钢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汽船在数量上压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国都相继建立远洋运输公司,开辟了欧美之间及欧美各国通向亚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线。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美国走在各国前列。它在19世纪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把美国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都连接起来。加拿大也于1885年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1888年,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南美洲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也于1910年建成。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发展扩大了大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商品市场。

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这条铁路和运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起来,使两洋间的海路大为缩短。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伦敦到新加坡和孟买的距离分别缩短了1/3和2/5。1895年德国建成基尔运河,开通了北海和波罗的海间的捷径。

联结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开通,使海上运输网和陆上运输网互相衔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运输网络,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此外,电报和电话等先进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世界各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进工具。

三、先进技术的扩散

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然要从它诞生的地方向周围传播,尽管这种传播会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最终还是会推动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国,然后迅速向欧洲大陆和北美蔓延,再进一步传播到全世界。新技术的扩散主要通过先进国家对外出口机器、对外投资、工程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技术走私等途径。

最先吸收英国先进技术的是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其他国家。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一些先进机器经特许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国家,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居国外,向移居国带去先进生产技术、机器图纸和技术知识。有些技术情报通过刊物公布于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就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随后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英国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机械化的纺织工业技术不久就传遍了全世界。英国新型的动力机—蒸汽机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法国建成第一条铁路仅比英国第一条铁路晚5年,美国晚7年,德国晚10年。在英国出现铁路后的一二十年里,在欧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铁路热,一种崭新的陆上交通工具很快风靡全球。

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不仅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法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英国企业家艾伦·曼比和他的四个儿子在法国建立机器制造厂和煤气厂,并拥有内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伙人丹尼尔·威尔逊在巴黎附近开设机器制造企业,这些英国人建造的企业对该时期法国工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约翰·威尔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国第一座焦炭炼铁炉。英国资本、技术知识和熟练的工程师促进了法国内部的汽船运输和铁路建设。

19世纪40年代,约有一半的法国铁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国的。在法国的英国工程技术人员不胜枚举,至1830年,有1.5至2万英国工人受雇于法国,在工厂、铁路和运河上操纵从英国进口的设备。

英国人约翰·休斯1869年与新俄罗斯合作创建了乌克兰炼铁工业,最初该企业的矿工、搅炼工和高炉工都来自威尔士。爱尔兰企业家W.T.马尔瓦尼及其合伙人在开发鲁尔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兰开夏机械师威廉、科克里尔帮助比利时创建了纺织业和冶金工业,并在那里安装了第一台蒸汽机。挪威也是因引进英国技术和设备,才发展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

英国技术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对外投资。19世纪,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在英国资本的支持下,在欧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铁路公司,内河航运公司、矿山、纺织厂、机器制造厂、煤气厂和自来水厂。资本输出与机器设备的出口和技术人员移居国外,三者往往紧密相联,互相密不可分。

英国和跟随其后的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也传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但这些国家的命运与欧美国家大不相同,这在下一节里谈。

四、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双重影响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地区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它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和经济开发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与欧美国家比较起来,亚非拉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极具艰难曲折的,充满了险阻和挫折,阻力主要来自欧美列强的掠夺和奴役性政策。

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群众处于被剥削地位,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接纳不了迅速增多的产品,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家们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同时,欧美列强对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急剧增长,扩大廉价的原料和农产品来源也成了这些国家的当务之急。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使这些国家获得大量超额利润,形成剩余资本,需要到欠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去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赚取更多的超额利润。这些因素推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殖民扩张浪潮。工业革命也使欧美大国具备了向外扩张的物质力量。

19世纪,特别是该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亚洲经济比较发达的文明古国是英国掠夺的首要对象。到19世纪中,英国完全征服印度,并通过2次鸦片战争,强迫中国政府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它还先后征服新加坡、马来西亚、沙捞越、北婆罗州、文莱、阿富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宣布它们为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国。法国则把印度支那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它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于80年代占领印度支那,稍后又与英国划分在暹罗的势力范围。非洲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但那里资源十分丰富,是西方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陆。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瓜分非洲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成为英法两国争夺的焦点,埃及于1882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然后英国殖民主义者溯尼罗河而上,占领苏丹和整个尼罗河流域,法国则把阿尔及尔、突尼斯和北摩洛哥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西非,英、法为争夺尼日尔爾尔河和刚果河流域而进行角逐。英国占领了塞拉利昂、冈比亚河、伏尔塔河、尼日尔爾尔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黄金海岸(今加纳)和尼日尔爾利亚。从80年代起,从地中海到几内亚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属非洲。德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家们就建立殖民协会(1882年),推动殖民扩张。德国在80年代夺占盛产金刚石的安格拉、佩昆纳,并宣布多哥和喀麦隆为德国保护国。荷兰和比利时也参与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美国在1817年成立殖民协会,鼓吹殖民主义。工业化加快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首先是越过阿巴拉契仑山脉,向西扩张领土,大肆屠杀印第安人,强占他们的家园。40年代,美国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吞并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拉丁美洲被美国资本视为扩张重点。

1898年,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关岛、菲律宾群岛,并正式吞并夏威夷群岛。

拉丁美洲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间,拉美人民经过独立运动,纷纷取得民族独立。但新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很软弱,英、法、美等国资本乘虚而入,加紧进行经济渗透,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们通过大量移民、直接投资、进行不平等贸易等方式,掠夺该地区资源,剥削其廉价劳动力,使这些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在大肆扩张殖民地的同时,还改变了对殖民地的掠夺方式。在前工业化时期,殖民掠夺的主角是商业资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许公司。它们对殖民地虽然也进行经济开发,但更多的是采取直接掠夺、强迫纳贡、掠夺式贸易等方式,这些活动并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把殖民地当作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殖民地成了工业资本的剥削对象。他们为了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积极投资铺设铁路,修建港口,开发矿山,采伐森林,兴办种植园,建立加工工厂,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场。殖民活动的范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使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深刻变化,使它们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掠夺除了掠取黄金、金刚石、象牙等贵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猎获黑人,从事奴隶贸易,以此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进入工业革命阶段以后,欧洲工业资产阶级认为把非洲开辟为工业品市场、原料来源和投资场所更为有利,转而采取反对奴隶贸易的立场,原先积极从事奴隶贸易的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都在19世纪头20年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欧洲工业国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资源开发那里的矿山和土地,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澳大利亚在1820年前是英国的罪犯流放地,此后英国改变政策,从1840年停止向那里流放罪犯,转向重视经济开发,大量移民,在那里开采黄金等矿藏,发展养羊业,把澳变成“‘约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亚开始出口细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达250万磅。1851年,澳多处发现金矿,出现淘金热,此后10年间,黄金开采量价值12400万英镑,在此期间羊毛出口量和粮食种植面积都扩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过了母国。

英国对印度掠夺方式的改变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对殖民地国家命运的影响。原先,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它强占印度土地,征收赋税,巧取豪夺。该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棉丝织品和茶叶向欧洲市场的出口,赚取暴利。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新生工业资产阶级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1813年,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被取消,变成英国进行殖民统治的军事行政机构。从此,英国工业品大量涌入印度。

印度曾是纺织工业大国,其手工棉丝织品曾享誉欧洲市场。英国为保护本国毛织业,曾禁止英国人穿戴印度棉织品,对进口棉布征收高额关税。英国机器纺织业发展起来以后,机制棉纱和布匹大量输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从5690万码(包括中国、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万码,出口印度的棉纱从490万磅增至4710万磅。1850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织品占其棉织品出口总额的1/4。印度从棉丝织的重要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进口的棉制品和丝毛织品已占商品总额的50%以上。英国的机器制成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的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乡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的科学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使千百万城乡手工业者和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民丧失生计。除纺织品以外,英国还向印度出口金属制品、陶瓷、玻璃、纸张等工业制成品,印度成为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

从两次鸦片战争时起,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了欧美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东方,只有日本幸免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剧,它通过明治维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独立地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最后也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

欧美工业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贸易主要是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以英国为例,1870—1879年期间,英国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仅占16.6%,而工业品却占83.4%,在进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占86.6%,工业品仅占13.4%。同殖民地的贸易在主要殖民帝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拿英国来说,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国进口总额中占30.3%,原料占34.5%。

西方工业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开发,对亚非拉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工业国家的机器制成品在大量倾销到这些地区的时候,摧毁了当地传统的手工业,使土着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西方工业强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发矿藏,发展单一农业,它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把这些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原料供给地和投资场所。

工业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开发带有强烈的掠夺和奴役性质,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受奴役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其财政、海关,主宰其经济生活,使其长期处于依属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业强国在把亚非拉国家变成工业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带到那里。西方列强的殖民开发打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和隔绝状态,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土崩瓦解,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慢发展,把亚非拉国家卷进了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大市场的一部分。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一般都投资兴建铁路,发展陆上和水上运输,发展商业,开设银行,建立工厂,兴办学校,这些经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社会的改造。

殖民地工业的发展造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广大人民来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奴役的过程是极其痛苦的,但它们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以后,终于觉醒,以无产阶级为主力军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数国家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获得解放,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欧美国家的工业革命加快了世界历也发展的进程,它不仅使西欧北美的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也改变了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命运,把它们卷进了工业文明的潮流。

‘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法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德国的影响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⒈工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机械化摧毁了不能投入其中的人们的生活,工人们在可怕的条件下劳动与生活。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肆’ 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生产力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城市化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社会关系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两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4、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相对集中、分工明确、纪律严格、使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5、思想文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许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设计、机器制造、机器修理、工厂管理等,而这些新人才都需具备科学知识,以及专门的技术训练等。

(4)法国工业产出影响什么扩展阅读:

消极:

1、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3、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枯竭。

总之,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分配的不公。但不可能停止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人类服从自然,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伍’ 法国的工业经济如何

虽然1936年5月,由法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和进步阶层参加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一度使法国经济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从1937年下半年起,法国再度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来势很猛,致使当年法国的工业生产比上年减少了15.5%。这对法国脆弱的经济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业在1937~1938年的危机中受的打击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业的产量下降了16%,造船业和建筑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汽车生产上,法国落后于英国和德国。在飞机制造上,法国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国的钢产量在1932~1937年间只增加了30%,而德国却增长300%。

阅读全文

与法国工业产出影响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