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人决斗代表什么

法国人决斗代表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5 08:45:10

Ⅰ 西部牛仔为什么要决斗

决斗起因

决斗前的情形通常如下。一方被侮辱(可能是想象中的)之后,将会向另一方提出挑战(“要求得到满足”)

就现在网络用语常用的PK的意思差不多,PK”是英文“PlayerKilling”的简称,来源于网络游戏中“杀人”的玩法,在游戏玩家中使用较多,是“两人对决,杀个你死我活”的意思。

决斗规则

决斗的终止方法有以下几种,由挑战者选择:只要一方受伤——即使是小伤,决斗就终止;一方受重伤而无法继续决斗时,决斗止; 一方受致命伤后,决斗终止;手枪决斗中,双方相对开枪。

如果两人都没有命中,而挑战者认为他已经“满足”,则决斗终止;否则反复开枪,直到一方受伤或死亡为止。但开枪次数不能超过三次,否则会被认为是过于“野蛮”。实际这种情况很少见。

着名的决斗

拒绝挑战有时被认为是可耻的,而且经常会被处以罚金。名人受到挑战的可能性比普通人大得多。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几场决斗,例如 Onegin's el with Lensky inEugene Onegin,似乎是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他本人在和 Georges d'Anthès 的决斗中受了致命伤,后者据传是他妻子的情人。

事后丹特斯被控在决斗中作弊,但他还是娶了普希金的小姨子叶卡捷琳娜,还当上了法国的大臣和参议院。决斗事件是由一封匿名信煽动的。据说丹特斯与荷兰大使的同性恋情引起了两个同性恋王子的嫉恨,而匿名信就出自这两人之手。

1598年,英格兰剧作家 Ben Jonson 在和一个名叫 Gabriel Spencer 的演员的决斗中受了致命伤。1798年,HRH The Duke of York,雅号"The Grand Old Duke of York"在和 Lieutenant-Colonel Charles Lennox 的决斗中被一颗子弹擦伤了头发。

1840年,7th Earl of Cardigan,如今声名狼藉的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的主管,在决斗中打伤了一个名叫 Captain Tuckett 的英国军官的,但没有致命。

(1)法国人决斗代表什么扩展阅读

决斗,算是欧洲旧时期的一个常见的习俗。当两位绅士互相争执,各不退让的时候。大家约个时间、地点,找个双方信任的公证人,或者是裁判。旧时候的欧洲贵族就喜欢来这套,这不仅牵扯了一个人的声誉,还对个人利益有一定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拒绝决斗的那一方需要交付一定数量的处罚金。你们可以理解为可能拒绝方实力不济,破财免灾了。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对方把决斗用的白手套摘掉就别以为受点伤就完事儿了,对方要玩命了。

同样决斗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之中。比如说莎翁着名的悲剧《哈姆雷特》最后就死在决斗这事儿上。再比如,过去流行的西部片《荒野大镖客》就经常出现决斗的场面。

像是日本电影《座头市》系列,《带子雄狼》系列等等也经常出现决斗的场面。这些场面惊险刺激,给观众们都带来了不少的娱乐性

同样,决斗文化也催生出了许多的运动项目,像是以拳击为代表的各种搏击类项目,再比如击剑比赛,甚至许多像是群体体育项目中许多选手也有着一对一的单挑。这些多多少少都带着一些决斗文化的影子。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决斗,大概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自己的情敌法国人丹特士的决斗了。1831年的2月17日,普希金为了自己名誉和妻子向这位法国的年轻人进行了决斗。在自己的朋友丹扎思见证下,允许丹特士先进攻。不幸的是,枪响之后,普希金没能躲过那颗子弹。两天之后,普希金与世长辞。

有趣的是,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也在朋友的蛊惑这下,向当地的一位报社编辑提出了决斗。所幸的是,当时马克吐温请了一位当地实力强劲的枪手作为自己的陪练,枪手在向外吹嘘了马克吐温的枪法之后。对方很识趣地认怂了,不然我们很有可能就是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在我国古代,很少有把集体利益亦或是个人利益牵扯进决斗的这种事情中。这透露出中国人的古智慧中的一种狡黠,能用脑子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诉诸武力这种非理智的行为。史记上就记载这楚霸王项羽想要和汉高祖刘邦决斗最后被刘邦拒绝的典故。

这是一种明智的行为,与要成就的大业相比,丢点面子似乎算不了什么。所以,中国人喜欢对动不动就要找人单挑的人称之为武夫,甚至是莽夫。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失智的体现。

不过同样是在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决斗方面的记载。最典型《三国演义》或者是《隋唐演义》里就描写了许多的决斗场面,可以说各有各的精彩了。

另外,武术届也有各派之间的武义切磋,也可以视作一种决斗文化的体现,要知道武义切磋可是要签生死状的。民间也有像是比武招亲之类的小规模决斗文化,可以说是趣味十足了。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欧洲人就不再进行决斗了。英国最后一场因为决斗发生的命案发生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在那之后就没有过关于决斗致死的记载。决斗也被视作了违法行为,进入法治社会之后,这种富有特色的行为,也就只有在影视文学作品之中看到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决斗

Ⅱ 决斗是如何起源的

决斗是两个人预先约定一个地点,按照一定的规则,用致命的武器,作一次生死格斗,其目的是决定光荣应届于谁。按照决斗的定义,许多着名的决斗,都不是真正的决斗。例如海克特和阿奇里斯决斗,那不是真的决斗,而只是一场打斗。

在古代,有些决斗称为裁判决斗,是一种合法的决斗,一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争个人荣誉。例如在古代两个敌对的部落要发动一场战争,在战争之前安排一场决斗,这种决斗往往是一场战争的预兆。到了16世纪,决斗逐渐盛行起来。17世纪的法国人为了小事也会用一场决斗来解决。从1601年到1609年,在决斗中死亡的法国贵族就有2000多人。于是教会和政府当局开始反对这种动辄决斗的风气。因此法国国王下了一道手谕,凡是提出决斗挑战的人,和接受决斗挑战的人,不论是谁,一律处死。这道手谕的规定似乎过分严厉,于是在1609年,又在手谕上附加了一句,得到国王许可的决斗,可以例外。

17世纪末,决斗在英国也流行起来,由于反对决斗的人太多,终于使决斗成为了非法的行为。德国学生最喜欢决斗,而且变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末,学生的决斗才算告终。

Ⅲ 关于世界各国人代表什么类型

各国各国各国各国人的性格特点人的性格特点人的性格特点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德国人德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法国人法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德国人:严谨; 法国人:浪漫; 英国人:刻板; 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俄国人俄国人俄国人、、、、法国人法国人法国人法国人、、、、韩国人韩国人韩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日本人日本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英国人的英国人的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性格特点性格特点 德国人、一丝不苟 固步自封 俄国人、坚韧不拔 自高自大 法国人、浪漫情怀 自吹自擂 韩国人、奋发图强 自取其辱 日本人、精益求精 自取灭亡 西班牙人、热情似火 自生自灭 英国人 彬彬有礼 自欺欺人 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英国人英国人英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发色发色发色,,,,瞳色瞳色瞳色瞳色,,,,轮廓轮廓轮廓轮廓,,,,体型体型体型体型 俄罗斯人:男人 毛多 女人 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 瞳孔淡褐色 英国人: 男人 鼻子大 毛发颜色最淡 个子高瘦 女人同英国男人 瞳孔淡蓝绿色 德国人: 男人 脑袋小 身子大 强壮 眉骨高 女人 轮廓生硬 像男人 瞳孔棕色 头发淡黄 或棕红色多 英国人英国人英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德国人德国人德国人,,,,美国人美国人美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人 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比较一下比较一下比较一下比较一下 首先德国 人 很严谨 做事情特别认真 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 做事很讲究效率 很直接的那种 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 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 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 他还会马上纠正你 挺郁闷的 比较拖 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 特别带伦敦腔的 很忧郁的感觉 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 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 后者更放肆点 美国人很有创造力 很固执 比如你卖东西跟他 如果他买了19元 你叫他多给1元 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 他会说 “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 数学是垃圾 很自由的想法 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 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 实话说 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 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 我喜欢加拿大人 懒的很讨人喜欢

Ⅳ 法国名着中的人物为什么要决斗对决斗结果的处理又是怎样的谢谢!

决斗是当时西方国家的一种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是受法律保护的。意思是两个人有了矛盾可通过公平决斗的方式解决。因为决斗的结果是两人必须有一人死亡。而杀人者不负法律责任。(决斗时必须有证人,双方签字)

Ⅳ 法国决斗历史

在法国,决斗有5个世纪的历史。有人把这些斤斤计较尊严的贵族看成谋杀犯或自杀者,有人从传统与美学观点出发,缅怀这个“人懂得让人尊重”的黄金时代。17世纪的一位法学家则说,决斗是“一种十分类似于英勇事迹的犯罪行为”。

为了一点小事决斗

这样的景象常常发生:双方骑在马上,手执长矛,在法国国王圈定的场地内进行决斗,国王列席观战。大家在宗教仪式般的肃穆中,等待3声响彻云霄的喊叫:“让勇士们交手吧!”厮杀有时以一方战死收场,有时以国王的一声“住手”宣告结束。1642年,亨利二世开口太慢,没有及时制止,以致一位宠臣死在眼前。

巴黎塞纳河畔,圣日耳曼修道院附近有一片空地,巴黎人一大早就在这里洗刷他们的耻辱。双方的铠甲放在一边,穿衬衣或紧身衣,摆好架势。18世纪,决斗者左手一把匕首,右手一把长剑;到19世纪,主要使用手枪。除了决斗者以外,参加决斗的还有双方的副手,这职务既光荣又危险,因为有时禁不住要助阵。到了后来,副手改为证人,起调解与仲裁作用。决斗一般见血即止,但如果强者不愿善罢甘休,弱者就只有一命呜呼了。

17、18两个世纪,是决斗的黄金时代。决斗首先是为了女人,许多受骗的丈夫和嫉妒的情人因不能容忍自尊心受伤而丧命。其次是公开侮辱、诉讼纠纷、出风头……那个时代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决斗,比如说话声音压倒了对方、踩了对方一脚、偷看对方一眼……也可以不为什么事就决斗。

两位决斗者拂晓时刻出现在约会地点,经常并无恨意,也无怨气,只是为了解决“名誉纠纷”。他们知道这样做有一人会丧命,但是“耻辱”只有通过流血才能消除,不然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他们出身相同,甚至还是朋友,在同一幢屋子、甚至同一张床上过完最后一夜。决斗前夕,贵族的习惯是玩一局牌,与朋友共同庆贺,喝点酒驱除害怕心理,看一本有趣的小说,好好睡一觉。天一亮,喝杯浓咖啡,乘上马车赴会,然后镇静地等着那句平淡的“请吧,先生们”。

禁而不止的“高贵”现象

法国朝廷一致反对这种做法。1602年,亨利四世明令禁止。1602~1723年间,法国朝廷颁布过8道诏令,违禁者处死。但执行者阳奉阴违,国王也无可奈何,怎么也消灭不了这种“高贵的”社会现象。国会、陪审团、国王经常接到求情信,决斗者最多到外省避一阵子,或者让自己的模拟像悬吊在绞刑架上。

到了17世纪后期,启蒙时期哲学家在理论上批驳决斗的理由与动机,并从社会效果、痛苦与死亡等方面看待问题,使决斗失去大部分魅力。

经过1789年大革命的洗礼,决斗者的身份起了变化,参加的主要是军界、政治界、新闻界的人士。和平时期,决斗无疑是战争的最好替代品,穷极无聊、赌红了眼、喝醉了酒的军人乐此不疲。政治家觉得为风化之事动刀动枪未免庸俗,但为自己的政党与思想在胸前挨上一剑或一弹,不失为光彩的事。政治动乱、选举冲突等各种事件,都是产生决斗的肥沃土壤。

决斗常成头条新闻

19世纪,大众传媒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第四种力量”。报纸上论战频仍,恶言中伤,恼羞成怒也会引起决斗。如果面对面的是两位名人,其中一人又伤重死亡,那更是求之不得的头条新闻。

到了后来,决斗纯然成了宣传花招,报上闹得沸沸扬扬,场上却无一死伤,群众逐渐失去兴趣;新一代政治人物用更有效的方法解决争端,诸如竞选活动、谩骂、威胁,闹得不可开交时一记耳光了事。

最近一场大造声势的决斗,发生在1958年俄裔舞蹈家塞尔日·里法和芭蕾舞团团长古伐斯伯爵之间。这两位文艺名人既懂得制造轰动效应,也善于保全性命,在决斗场上点到为止,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Ⅵ 西方男人的决斗是怎么回事 签下生死状吗

为名誉而决斗,对于19世纪前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法国和俄罗斯这样决斗成风的国家,男人们可以因为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剑相向。据记载,在1588年- 1608年这20年中,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决斗中丧命。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大仲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加过决斗;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乔治斯·克列孟梭也是决斗的高手;号称“铁血宰相” 冯·俾斯麦更是把决斗当成家常便饭,在大学期间他就与人决斗过27次!连林肯总统都曾走上过决斗场……
一提到决斗,人们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悲剧,或是大仲马小说里的法国贵族们为了哪怕是想象中的一点点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节。但事实上,决斗并不是骑士和贵族的专利,也不仅仅是争夺爱情和捍卫名誉的危险游戏。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上,它还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法律制度,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风尚。这种一听起来就夹杂着骑士味道的、充满阳刚男人气的游戏,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司法决斗:谁胜谁赢官司
所谓司法决斗,是指以决斗来解决法律争端的一种审判方式。
在印欧语系的民族中,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凯撒就曾说过:日耳曼人用单独斗剑来解决争端。而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这样的情节:两个男人为证明自己是美女海伦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进行决斗,输掉的一方就是撒谎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法决斗的精神依据:由神来判断是非。
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司法决斗被西欧各国广泛采用。例如,一个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个人犯了某种罪行,而对方坚决不承认,此时法官就会让两人决斗,谁在决斗中获胜就能赢得官司。而输的一方就算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时候,如果当事人不服法官的判决,还可以向法官提出决斗,如果赢了就可以推翻判决。因为人们相信:在这种由上帝来裁断的决斗中,正义的一方是不会被打败的。
司法决斗的另一个依据是:在尚武的欧洲人看来,只有怯懦的人才会在决斗中被打败,而怯懦就意味着邪恶。
这种制度当然有其荒谬的一面,但在诬告成风、刑侦手段又极其不发达的中世纪,它的确也是对付诬告的惟一办法。至少比起“热铁取证”“沸水取证”(当事人把手放到热铁上或沸水中,如果没有被烫伤就证明其清白)之类的神判法来,司法决斗更能让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荣誉决斗:名声和爱情比命价更高
15世纪末,荣誉决斗的风俗开始从意大利流传到欧洲各国,其目的不是辨别是非,而是为了“洗刷”别人对自己的侮辱(有时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神经过敏)。
当时,欧洲各国的贵族男子都身佩长剑,随时准备与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无论理由是多么微小或荒谬。因为在他们看来,决斗本身就是富有骑士精神和男子气概的象征。
最初,荣誉决斗时双方并不需要助手,但由于给对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发生,不久后,决斗人必须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惯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带来了更大的伤亡——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辜负朋友的信任,双方的助手也开始在决斗中大斗特斗,其拼命程度决不亚于决斗的主角。
女人当然也是引起荣誉决斗的主要原因,不过,这倒并不是出于男人们用比武来赢得异性青睐的动物本能,而是因为骑士精神本身就包含这样的内容:男人应该以生命来捍卫心上人的名誉和尊严。因此,在描写中世纪骑士的小说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位骑士发誓为心爱的贵夫人效劳的情节,这里的“效劳”便意味着: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将立刻和他决斗,不死不休!

政治决斗:政见不和刀剑相向
政治决斗古已有之。古罗马诗人塔西佗说:在日耳曼国家里,当一个国家要加入对另一个国家的战争时,总是试图让战俘和本国士兵决斗,并通过决斗来裁决战争的胜负。
这些古代的政治决斗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有着严格的规章和程序,观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显赫人士。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另一种政治决斗开始风行:持不同政见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决斗——当口舌说服不了对方的时候,就让枪剑来解决问题吧!到了19世纪,政治决斗甚至成了决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许多州长、部长甚至总统都曾参加过这样的决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决斗发生在1804年,因为总统大选纷争留下的后遗症,当时的副总统艾伦·伯尔向时任财政部长的汉弥尔顿提出决斗,并在决斗中将汉弥尔顿击毙。这个不幸的消息令美国震惊,一时悼念者如潮,其场面足可与5年前华盛顿逝世时相比。但汉弥尔顿并不是这场政治决斗的唯一牺牲者,副总统伯尔事后被美国人视为“兇手”,政治生命完结之余自暴自弃,三年后便因涉嫌叛国而被通缉,在美国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总统之一了。

决斗的丧钟与尾声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决斗的负面影响,禁止决斗的命令开始一道道发出。
在废除司法决斗方面,教会走在了最前面。历代教皇都多次指出,决斗在本质上违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应该予以禁止。12世纪末,教会发布规定:神职人员即使请替身参加决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杀死对方或被杀死,该神职人员要按杀人罪处分。
13世纪后,西欧国家普遍开设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决斗从此衰落。不过,司法决斗的废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的最后一次合法决斗发生在 1547年,而英国直到1819年才正式废除司法决斗。
比起司法决斗来,荣誉决斗就更难制止了。
1566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发布了一道严厉的法规:任何参加决斗的人都要被处以死刑。但法律似乎无法遏止人们对决斗的热情,在随后的30年里,巴黎依然有上万人死于决斗。甚至连席卷一切的大革命也没能改变决斗的风尚,只是让人们把决斗的起因从荣誉、女人转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尊重生命的现代文明渐渐深入人心,决斗文化的根基——骑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而现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让司法决斗成为了荒谬的传说。20世纪之后,虽然酷爱决斗的法国人偶尔还会举行决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备足以保障决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统治时的德国和意大利,荣誉决斗曾再度合法化,当时的德国大学生甚至以在脸上留下伤疤为荣。这是决斗文化最后一次死灰复燃,相对它不乏浪漫精神的过去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耻的尾声。

(摘自《看世界》2007/01 夏海淑)

Ⅶ 马克吐温借《法国人大决斗》这部小说表达了什么

讽刺法国人不敢决斗

Ⅷ 谁知道关于欧洲古代决斗的事情

为名誉而决斗,对于19世纪前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在法国和俄罗斯这样决斗成风的国家,男人们可以因为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拔剑相向。据记载,在1588年- 1608年这20年中,仅在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决斗中丧命。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大仲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加过决斗;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法国第三共和国总理乔治斯·克列孟梭也是决斗的高手;号称“铁血宰相” 冯·俾斯麦更是把决斗当成家常便饭,在大学期间他就与人决斗过27次!连林肯总统都曾走上过决斗场……
一提到决斗,人们往往首先想起的便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悲剧,或是大仲马小说里的法国贵族们为了哪怕是想象中的一点点冒犯就生死相搏的情节。但事实上,决斗并不是骑士和贵族的专利,也不仅仅是争夺爱情和捍卫名誉的危险游戏。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史上,它还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法律制度,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风尚。这种一听起来就夹杂着骑士味道的、充满阳刚男人气的游戏,肇事的起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司法决斗:谁胜谁赢官司
所谓司法决斗,是指以决斗来解决法律争端的一种审判方式。
在印欧语系的民族中,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凯撒就曾说过:日耳曼人用单独斗剑来解决争端。而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这样的情节:两个男人为证明自己是美女海伦的主人而在宙斯面前进行决斗,输掉的一方就是撒谎者。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法决斗的精神依据:由神来判断是非。
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司法决斗被西欧各国广泛采用。例如,一个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个人犯了某种罪行,而对方坚决不承认,此时法官就会让两人决斗,谁在决斗中获胜就能赢得官司。而输的一方就算侥幸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时候,如果当事人不服法官的判决,还可以向法官提出决斗,如果赢了就可以推翻判决。因为人们相信:在这种由上帝来裁断的决斗中,正义的一方是不会被打败的。
司法决斗的另一个依据是:在尚武的欧洲人看来,只有怯懦的人才会在决斗中被打败,而怯懦就意味着邪恶。
这种制度当然有其荒谬的一面,但在诬告成风、刑侦手段又极其不发达的中世纪,它的确也是对付诬告的惟一办法。至少比起“热铁取证”“沸水取证”(当事人把手放到热铁上或沸水中,如果没有被烫伤就证明其清白)之类的神判法来,司法决斗更能让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荣誉决斗:名声和爱情比命价更高
15世纪末,荣誉决斗的风俗开始从意大利流传到欧洲各国,其目的不是辨别是非,而是为了“洗刷”别人对自己的侮辱(有时只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神经过敏)。
当时,欧洲各国的贵族男子都身佩长剑,随时准备与别人拼个你死我活——无论理由是多么微小或荒谬。因为在他们看来,决斗本身就是富有骑士精神和男子气概的象征。
最初,荣誉决斗时双方并不需要助手,但由于给对方下埋伏等卑鄙事件常有发生,不久后,决斗人必须有助手陪同就成了惯例。但是,助手制度很快就带来了更大的伤亡——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辜负朋友的信任,双方的助手也开始在决斗中大斗特斗,其拼命程度决不亚于决斗的主角。
女人当然也是引起荣誉决斗的主要原因,不过,这倒并不是出于男人们用比武来赢得异性青睐的动物本能,而是因为骑士精神本身就包含这样的内容:男人应该以生命来捍卫心上人的名誉和尊严。因此,在描写中世纪骑士的小说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位骑士发誓为心爱的贵夫人效劳的情节,这里的“效劳”便意味着:如果有人敢冒犯您,我将立刻和他决斗,不死不休!

政治决斗:政见不和刀剑相向
政治决斗古已有之。古罗马诗人塔西佗说:在日耳曼国家里,当一个国家要加入对另一个国家的战争时,总是试图让战俘和本国士兵决斗,并通过决斗来裁决战争的胜负。
这些古代的政治决斗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有着严格的规章和程序,观摩者也往往都是政界和宗教界的显赫人士。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另一种政治决斗开始风行:持不同政见的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决斗——当口舌说服不了对方的时候,就让枪剑来解决问题吧!到了19世纪,政治决斗甚至成了决斗的主要原因。
在美国,许多州长、部长甚至总统都曾参加过这样的决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决斗发生在1804年,因为总统大选纷争留下的后遗症,当时的副总统艾伦·伯尔向时任财政部长的汉弥尔顿提出决斗,并在决斗中将汉弥尔顿击毙。这个不幸的消息令美国震惊,一时悼念者如潮,其场面足可与5年前华盛顿逝世时相比。但汉弥尔顿并不是这场政治决斗的唯一牺牲者,副总统伯尔事后被美国人视为“兇手”,政治生命完结之余自暴自弃,三年后便因涉嫌叛国而被通缉,在美国政治史上也算是最倒霉的副总统之一了。

决斗的丧钟与尾声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决斗的负面影响,禁止决斗的命令开始一道道发出。
在废除司法决斗方面,教会走在了最前面。历代教皇都多次指出,决斗在本质上违反了非暴力的宗教精神,应该予以禁止。12世纪末,教会发布规定:神职人员即使请替身参加决斗也是犯罪,如果他的替身杀死对方或被杀死,该神职人员要按杀人罪处分。
13世纪后,西欧国家普遍开设宗教裁判所法庭,司法决斗从此衰落。不过,司法决斗的废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的最后一次合法决斗发生在 1547年,而英国直到1819年才正式废除司法决斗。
比起司法决斗来,荣誉决斗就更难制止了。
1566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发布了一道严厉的法规:任何参加决斗的人都要被处以死刑。但法律似乎无法遏止人们对决斗的热情,在随后的30年里,巴黎依然有上万人死于决斗。甚至连席卷一切的大革命也没能改变决斗的风尚,只是让人们把决斗的起因从荣誉、女人转移到了政治上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尊重生命的现代文明渐渐深入人心,决斗文化的根基——骑士精神——不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而现代司法制度的完善,更让司法决斗成为了荒谬的传说。20世纪之后,虽然酷爱决斗的法国人偶尔还会举行决斗,但往往只是走形式——事先的精心准备足以保障决斗者的生命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统治时的德国和意大利,荣誉决斗曾再度合法化,当时的德国大学生甚至以在脸上留下伤疤为荣。这是决斗文化最后一次死灰复燃,相对它不乏浪漫精神的过去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耻的尾声。

Ⅸ 为什么2个法国人同时喜欢一个女孩,就要用决斗的方式解决

那是以前啊.以前法国讲究骑士精神,一方仍出白手套,要求决斗,作为一个男人,必须接受,不然就被所有人看不起.

Ⅹ 百万英镑法国人大决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百万英镑》一文,我为她没有考上高中而惋惜,甚至为她而流泪。我想:她考前为什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读了文章,我懂得:平时,学习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为考试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才有希望考上一流的学校。
当我读到“大概我长得不错,像个好学生,还有就是有一颗聪明的脑袋。我也知道,我应该是个好学生,只要我再用点功,只要一点点。可是我却贪图享乐,贪图现在的安逸。我坚持不了再用些功的苦。”只要你认真学习,你还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你的成绩会提高的,并且还可以考上一个重点高中,你就不会后悔了。考不上再后悔已经太晚了,没有什么用的。我不能像她那样,要刻苦学习,今天的作业不能拖到明天,更不能拖到后天。要先吃苦,后享受。
“因为贪睡……上课睡觉……讨厌英语……”当我看到这时,我有些气愤:上课难道能睡觉吗?这也不太尊重老师的劳动果实呀?作为学生,要热爱学习,积极向上,不要偏科,学每个学科都是有用的,越难的更要多练习这一类的题目。
我的成绩时高时低,因为有时题目难,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写;有时题目简单,我想了一下就想出来了。这说明我平时做的题目少,不怎么看课外书,现在开始我应该多读书。
开学我就要五年级了,马上就要迎接初中考试,为了吸取文中主人公的教训,我一定要考上一个好中学,不要只在事后后悔,我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会的下课问老师,要认真完成作业,多做些课外题,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活学活用,这样才能考上好中学,就不会后悔了。

阅读全文

与法国人决斗代表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