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为什么很多人在法国勤俭求学

为什么很多人在法国勤俭求学

发布时间:2022-05-16 13:28:37

❶ 法国留学那么好,为什么很少人去

法国留学好不好是因人而异的,我觉得来法国的人并不少,你说的少可能也是相对美国等国家,如果说去的人少的原因可能是法语很难,还有去法国要经过面签,有很多人可能被这关给卡住了,我就看到过很多人要签好几次才能过的。法国免学费,教学和艺术在世界上有那么有名,大家当然都会觉得好,可在进入专业之前,是必须要在法国读半年或一年的语言的,要问有什么骗人的地方,大部分问题都会出在语言学校上,比如说你去的语言学校不正规,教学质量差,学校答应帮学生办的证件,帮学生解决的问题他们都不能兑现。
人各有志,你说的那些呆在垃圾学校的人,他们也许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出国,也有可能他们满足于现状,并不想改变,他们不需要出国。那些出了国的有些人也许只是为了到法国区学习,他们不想留在法国,觉得法国并不适合他长期居住,毕竟有文化差异,吃了二十年的米饭热菜,让你突然以后天天吃面包味道奇怪的奶酪,多少都会不太适应的。有些想移民的也不会那么容易,没亲戚的,就得在法国和法国人结婚或长期工作,所以来法国留学还是很不容易的,要随时面临很多问题,成功与否只能靠自己,还有希望老天帮点忙了。

❷ 为什么去法国留学的人比较少

从法国留学回来,在国内的留学中介工作了一年,接触了好多来咨询的家长,我主要觉得好多人打消了去法国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小语种,需要在国内学习,参加法语考试加面签
2)法国不是移民国家,一些为了长期留在国外并把家人全部带过去的学生就不行了
3)门槛较高,因为是免学费国家,在国内必须要参加高考,并有正规大学入取通知书,高考最好在400分以上。国内念大学的学生申请法国大学,专业课最好能衔接上,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但是出国的人形形色色,这一条好多人被卡下去了。
4)有相当一部分人出国是为了改善生活的,并不是真的为了念书,法国并不是迅速致富的国家,因此更多人选择了日本、美国、英国等
5)高学历的人才,更倾向于美国,文凭更有含金量,而且是英语,不用重新适应。

❸ 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故事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时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无力支付周恩来赴法留学的费用,他留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严修在南开大学设立的“范孙奖学金”。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所说:“周在欧洲时,他本人的经费支持者是南开大学一位创办人严修。”

严修(1860—1929),字范孙,被尊为南开“校父”,与张伯苓等人先后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周恩来则是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生,从南开中学开始,周与严就有很多往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入南开后很快显露出品学兼优的才能,得到严修的格外赏识。经济上严修和张伯苓校长经常资助周恩来,让他为学校刻蜡板或抄写讲义,以补助膳食费。入学第二年,严修破例批准他为南开学校唯一免交学费的学生。1917年,周恩来以平均89.72分的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严修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厚望,非常宠爱他,甚至想要这位19岁的青年作他的乘龙快婿,此事传为一时佳话。后来周恩来彬彬有礼的拒绝了这门亲事,严修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这位不图财富努力选择自己道路的年轻人,他一如既往的资助他,在严修的帮助下这年周恩来赴日本求学。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再入南开,成为南开学校大学部第一届文科学生。

周恩来入大学后,积极投身“五四”爱国革命运动,成为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1月,他因领导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逮捕身陷囹圄,经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严修为了保护好这位被他誉为有“宰相之材”的年轻人,他与张伯苓商量以他在南开设立的“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这一年,严修捐款七千元银洋,设置“范孙奖学金” ,选派南开大学最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一致同意派周恩来出国留学。在南开校董事会上研究和征求部有关人员的意见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周恩来符合条件,同意派其出国留学。为了给周恩来创造更好的留学条件,严修还特意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介绍周恩来的情况,推荐他去英国留学。这年借助“范孙奖学金”出国留学的还有李福景。后来李福景之子李竞的回忆,周恩来1962年还提到此事,说他在法国的留学费用不是靠勤工俭学,而是“范孙奖学金”,正是“范孙奖学金” 起了资助革命的作用。

到达欧洲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其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留学费用是交给周恩来支票,让他亲自带走外,以后的学费,都是严修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李福景的父亲),余将补助周恩来、李福景之学费,交伊持去”。为了感激严修对周恩来的资助,1922年春节,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严修在经济上的帮助,使周恩来免受饥馁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去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范孙奖学金”的资助,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由于周恩来在欧洲从事革命活动,有人就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于1950年在中南海西华厅设便宴招待张伯苓校长,当时在场的张希陆(张伯苓的儿子)回忆,总理曾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先生说,不要再帮助周恩来,因为他参加了共产党。严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对他人格的认识。吃饭时,端上一碗汤来。总理又深情地说:“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周总理对严修老先生的资助始终未曾忘怀。

相关链接:周恩来在法国的足迹

几年前,我曾两次访问欧洲。在巴黎,友人应我的恳求,带我寻访周恩来当年在巴黎的时光和足迹,使我终生难忘。今年适逢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谨追忆寻访历程,以寄怀念之情。

在巴黎上千条街道中,位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毫不起眼,连陪同我的西蒙夫人也很吃惊,连连询问多次才找到了这个偏僻小巷。

但走进戈德弗鲁瓦街,没几步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镶嵌着一方墨绿色的大理石纪念牌,上面是周恩来的铜质正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三个中文金字,并配有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年——1924年在法国期间曾经居住在此。” 这块纪念牌是1979年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周恩来而特别设立的。

周恩来当年居住的小旅馆就紧挨着这块纪念牌。这家旅馆是一栋干净整齐的三层小楼,法国旅游局的铜牌表明这是一家二星级旅店。老板是一对华人夫妇。

女主人告诉我们,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开一家旅馆,通过中介找到了这处旅馆。“我们发现,小旅馆不但整洁标致,而且舒服温馨,就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当时还不知道周总理曾在这里生活过。”她认为自己很幸运:“我们去中国银行巴黎分行贷款时,他们一听说是周总理住过的房子,还给了我们一些优惠。”旅馆的1号住房,便是当年周恩来住过的那一间。这是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女主人告诉我,前来住宿的中国人并不多,但专程来参观的中国人却不少。周恩来的侄子和侄孙、蔡畅的女儿,还有那些研究历史的中国学者,都曾特意来这里小住。在房子没有被改造前,邓颖超也曾来这里看过。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了巴黎。1946年,周恩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当时正值大战之后,在法国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读……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国内报纸订合同,给它们做特约通讯员,所以在法国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据史料记载,周恩来主要为天津《益世报》《新民意报》写文章。有影响的有长达二万五千字的长篇通信《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在天津《益世报》上分十天连续刊载。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周恩来从法国发回的通讯报导。

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后来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恩来在法国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住在巴黎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家小旅馆三楼第16号房间,唯一的一间住房不到10平方米,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别的东西,真可以说是"身居斗室"。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们办刊物和进行党团活动的中心。人多了,实在装不下,就只好到广场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活动。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

我翻阅了“留言薄”,许多是中国游客写的,也有用法文、英文、俄文写的。邓颖超和他们的侄子、侄女都留有笔迹,几任驻法大使:韩克华、黄镇、姚广、吴建民……都有签名。一位前苏联汉学家伊凡诺夫访问后留下深情的题词。他说:“……周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伟大的战士……他从这里起始,一生奉献于共产主义事业,毕其一生……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也是世界人民的伟大儿子……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就要离开时,在住房一角一个不起眼的展柜里,偶然发现了一件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珍贵文物,淡黄纸复印件,是周恩来1929年7月下旬回国的时候,带回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一封报告。里面写着对他的评语:“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启(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着。1924年7月20日。”可惜我没有摄像、复制,只能手抄,至今保存在我的《出访笔记》中。

告别法中友协秘书长西蒙夫人时,我对她陪我寻访周恩来巴黎故居表示深情地谢意。她却说:“周恩来是世界名人,和平的旗手,我一向尊重他。今天有机会陪中国友人寻访他当年在法国的故居,也是我的荣幸。我又知道了许多,使我更加钦佩这位伟人。我永远会纪念他。”

❹ 法国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法国人性格:傲慢、清高、天生的优越感,喜欢标新立异,独行其是,具有“走自己的路”之精神。热衷新潮,追逐时髦,是法国人的秉性;崇尚历史,留恋古风,是他们的嗜好。

性格好激动而不能持久、不够深沉,能言善辩而思想行为充满矛盾,倡导平等博爱,却难摆脱自私与实用;崇尚勤俭,却没人愿意因过多工作而牺牲享乐。

法国人的生活习惯:

1、热衷面包

法国人最爱的主食是法棍Baguette。经常能看到下班路上的法国人从面包房带法棍回家,有时候你会发现,法棍的一头已经被吃掉。法国人吃面包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们不是用牙一口口地咬下来,而是用手撕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如果刚好盘子里有酱汁或汤的话,法国人也喜欢用面包蘸着吃。

2、绅士风度是必备修养

想象下这个场景:一位女士正准备走出咖啡馆,旁边不相识的男士为她披上外套,帮她开门。如果这发生在美国,这绝对是男生挑逗调情的手法。但是在法国,这却是最稀松平常的场面。以至于,如果这位女士拒绝此类绅士的行为,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

3、互助的习惯

经常能看到陌生的法国人互相帮助的场景。比如,扶着盲人的胳膊带他过马路,或者替老奶奶拎购物袋。这种文化虽然不是法国独有,但是的确在很多地区,人们会因为顾忌麻烦而选择不去帮助别人。甚至在有些国家,随便触碰别人的身体也会被看作是一种冒犯。

❺ 法国勤工俭学的人为什么成了革命精英

因为邓小平和周恩来去法国求学,回来就闹革命了,最后当了国家级人物。不做出国那有什么人脉,而且又有钱,一个好汉三个帮嘛

❻ 民国早期很多人出国留学 到德国 法国 日本 为什么不去美国

因为那个时候美国还算不上牛B的国家,美国是通过二战才真正牛B起来的~~~

❼ 为什么现在去法国留学的人那么多

从法国留学回来,在国内的留学中介工作了一年,接触了好多来咨询的家长,我主要觉得好多人打消了去法国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语种,需要在国内学习,参加法语考试加面签2)法国不是移民国家,一些为了长期留在国外并把家人全部带过去的学生就不行了3)门槛较高,因为是免学费国家,在国内必须要参加高考,并有正规大学入取通知书,高考最好在400分以上。国内念大学的学生申请法国大学,专业课最好能衔接上,可能有的人觉得这不算什么,但是出国的人形形色色,这一条好多人被卡下去了。4)有相当一部分人出国是为了改善生活的,并不是真的为了念书,法国并不是迅速致富的国家,因此人选择了日本、美国、英国等5)高学历的人才,更倾向于美国,文凭更有含金量,而且是英语,不用重新适应。

❽ 法国人的生活习性

法国饮食源远流长,品种多且讲究,颇具特色,因之久负盛名。其烹调技术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许多法国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流大饭店的大厨师大半是法国人。从历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又不断发展的宴会外交。这些精心安排的珍馐佳肴被世人称为法式宴会,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是蜗牛和青蛙腿,如果你点这两道菜,陪你的法国朋友定会十分高兴。如今,巴黎对蜗牛的消费逐日扩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蜗牛的食品店。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薯仔丝。世界饮酒冠军法国人,尤其爱饮葡萄酒。她们吃饭很讲究菜肴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饮红葡萄酒,吃鱼饮白葡萄酒等。法国人还特别爱吃奶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达400多种,其肖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奶酪王国”之称。西式进餐的礼节甚多,比如,赴宴者应从自己座位的左侧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后于主人把餐巾放于腿上,相敬干杯时,即使你不会喝酒,也应将酒杯在唇边触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在现代法国都市中,婚恋生活颇为自由。许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举行婚礼,甚至把这种日渐“时髦”的社会现象看作一种“革新”,所以“试验夫妻”之风盛行。他们认为试婚的好处是:充分相互考验,避免日后离婚。而今,法国独身者不少,又以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者居多。法国奇特的传统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举行告别晚会,男方叫“埋葬单身汉生活晚会”,女方称“辞别宴会”;新郎是以一个象征性的“棺材”举行一次“葬礼”来表示向“单身汉”告别;新娘在“辞别宴会”上,接受妇友们献给的花束、花蓝,大家同唱辞行歌,共跳送别舞,以示姐妹间眷恋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举行婚礼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经过“洗礼”,并取一个教名。教徒大都严守教戒。斋日不搞娱乐活动,尤其遇到某月13日是星期五这天,更严守戒规。
这个爱美、讲食、嗜酒、重礼的国度,还有一些禁忌。法国人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法国的生活习俗还有很多,到了法国,一定会有所感受。

法国是一个不适合容易着急上火的人居住的国家,这个民族的人喜欢悠哉悠哉地生活。

在法国,一个外国人最先得学会的就是“等待”和“约会”这两个单词。这两个单词在法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在法国想要很快地办成一件事通常不太容易。同样一件事,在国内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了,放在法国却得花费上一些时间。因为在法国,很多时候是不能直接登门办事的,必须得先和对方预约,对方同意给你一个“约会”的日子后,还得花时间去“等待”那个“约会”的到来。
最典型的就是和各科诊所的医生的“约会”了。只要不是急诊或没法等待的病(等不及的病可以直接上医院,不用预约)和医生间的“约会”常常得等待上两周至四个月不等。我到法国后,为了配眼镜,我决定向眼科医生要个“约会”。当我被告知得需要等待上四个月时,我重复了一下约会的日期,“9月12日,今天是5月9日,那就是说还有四个月?”我以为一定是我们当中的一个人搞错了日期,没想到医生的秘书满脸笑容地告诉我,“是的,小姐,就是四个月以后。”天!在法国配一副眼镜居然得等待四个月!于是盼星星盼月亮好好不容易等待到了这个约会,等医生检查完我的眼睛后,(也就是国内的验光和检查度数等)本以为眼镜当天就可以拿到了。但是等我拿着医生给我开的病历去眼镜行(好在眼镜行不用事先和他们预约)把眼镜都配好了后,售货员却给我开了一张收据,“请您一个星期后来取您的眼镜。”就这样,从和眼科医生的“约会”到我真正拿到眼镜竟用了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这要是在国内,两个小时内就搞定了。
法国的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是很高的。法国有这样说法:在法国,女人排第一位,狗排在第二位,孩子排第三位,男人站最后。这话虽带有调侃的成分,但是却能很好地反映了女人和狗在法国的地位。法国的男人的确是非常尊重妇女的。他们处处礼让女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也都是由女人来拿主意的,法国的男人倘若是生活在国内,也许是要被笑话成“妻管严”的。而狗在法国,真真正正的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法国人甚至去度假也会把狗带着的,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法国的度假高峰期,法国人通常是人狗同车浩浩荡荡地上路了。很多社区里,人们也许不太容易找到厕所,但是狗厕所却随处可见。但是只有在一件事上,法国男人对女人却是不能忍让的,那就是开车。法国男人总看不得女人开车,他们认为女人开车只会给交通制造混乱。法国男人特别喜欢嘲笑女人开车。只要看到有停放不规则的车,他们一定就会说,“那一定女人干的。”有一次,我亲眼在街上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因为一个小事故而争执,那个法国男人气冲冲地嚷到:夫人,开车这种‘复杂’事为什么不让给您的先生来做呢?“更好笑是,就连法国的很多”肥皂剧“里,男人讽刺女人开车的场面也比比皆是。
法国人是非常讲究居住的环境的,他们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很多的。他们在房子的装饰上很追求个性,如果主人喜欢亚洲文化,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把家设计成日本或中国的风格:院子里种满了竹子和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栽,家具也是相应亚洲风格家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我曾到过很多法国人的家里做客,看到过很多装修风格各异的房子,而且,无论是房子的外表设计还是房子里面的装修,我极少看到有雷同的风格——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厌恶雷同因此这个民族盛产艺术家。这点上,国人和法国人是很不一样的,国人喜欢花钱请装修公司装修房子,而且在风格的追求上是跟着大众走的,只要一种风格很流行,那么大家都要一样的。有一个经常在中国生活的法国人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把自己的家装修成五星级宾馆的样子。的确,法国人装修自己的家是很讲究家的温馨感和追求个性的。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己动手而不是请装修公司来做。有的法国人甚至会买好了地皮,自己设计好图纸,然后一家人用假期一点一点地把家自己动手建起来。很多法国人总是骄傲地指着自己的家告诉客人们,这个家是他们自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来的。这也许就是法国人浪漫情怀的一种表现吧。

❾ 法国人那么懒,为什么法国还那么发达

远在发现新大陆时,欧洲国家就对其他大陆进行豪夺,掠取了大量的金银,为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列强更是在亚非各州疯狂的建立殖民地,以加强大量的资本输出,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但是是以牺牲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自由为代价的.在本国资产阶级靠剥削工人来赚取更多钱财.因为这些他们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侵略和剥削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早期发生过许多比我们现在规模大的多的工人罢工和甚至武装斗争,使得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假期和社会福利只是统治阶级用于缓和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很多人在法国勤俭求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