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二战法国怎么改革

二战法国怎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2-05-18 08:45:28

㈠ 二战后法国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高一历史

法国的战后经济措施:
1、戴高乐执政后制定新宪法,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为法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2、借助马歇尔计划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经济的复苏;
3、公国国有化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法国在战后推行国有化运动,先后把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交通运输和方面的企业收归国有,使政府增强了干预经济的能力。
4、重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为法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视科学技术研究,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扩大资本积累,加大固定资本投资与鼓励出口贸易相结合,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7、推行农业现代化。
影响:
1、政治清明使法国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破坏中恢复过来;
2、借助马歇尔计划解决了法国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3、国有化的实施再加上合理的资本主义计划,引领了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4、为法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现代人才;
5、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法国的发展;
6、资本积累,向外贸易推动了法国的向外开放。
7、农业发展推动了工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并为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㈡ 二战后德法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动各国经济加强联系,这从根本上推动法德关系改善。法德是欧洲大国,也是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也是战争主要受害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因而加强经济联系是历史必然,这是加强合作改善关系的根本动力。

第三,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法国戴高乐上台时,他关于战后欧洲联合必须包括德国人的思想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戴高乐清楚地知道,法国要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政治地位也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法国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战败国的德国,这样有利于法国在法德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1958年9月14日—15日,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第一次会谈,双方表示,在有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永远指望美国,加强法德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是绝对必要的,这次会谈给法德长期敌对的历史,开启了法德和解,相互信任的新篇章,此后法德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1963年1月22日,法德双方经过双方政治家的努力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标志着法德关系完全实现和解。正是在德法两国政治家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法德关系有所改善和发展,法德实现民族和解,对两国都有重大影响,对欧洲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均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法德两国历史人文相近,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都相似,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的文化传统,尤其均受到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都是具有理性的民族,两国都为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相似的文化熏陶,相近的文明史观和对近现代史上的法德冲突和对抗导致两个民族衰落的反思以及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的影响都是推动法德关系的和解的主要因素。

㈢ 二战中亡国的法国如何在5年内恢复大国地位

各位小主,人见人爱的我又来给你们讲故事喽

1945年5月,200多万苏军攻入了德国的首都柏林,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在西欧地区,也就只有英国还拥有一定的实力可以对抗苏*联。但是在没有美军帮助的情况下,英国最多自保。为了对抗正在逐步扩张的苏*联,美国开始支援刚刚被解放的法国和战败国德国。到了1950年,德法两国基本恢复了元气。一、二战初期,法国大败亏输一战结束以后,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在巴黎和会中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不准德国拥有空军,海军规模小的可怜、陆军规模不能超过10万。德法边境的莱茵河地区被设置未非军事区,德国需向法国赔偿3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这些条款几乎足以让德国永世不得翻身,但是1929年德国的机会来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各国的经济均遭受重创,英法德各国均不例外。英法两国在一战中根本没有恢复元气,紧接着就爆发了经济危机,这让两国的经济雪上加霜。而德国的纳粹势力开始抬头,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在经过一系列的扩军备战以后,德国开始对外扩张,以求寻找之前丧失的尊严。巴黎和会1939年9月,德国150万军队进攻波兰。作为波兰名义上的盟友,英法两国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宣布对德国宣战。但是英法两国出工不出力,100多万军队在德法边境上按兵不动。由于苏*联和德国已经签订了臭名昭着的条约,德国可以放心大胆的调动主力进攻西欧。荷兰和比利时两国小国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很快就被德军占领。此时抵抗德国的重担就落在了法国的肩上,但是法国的表现让各国深深的失望。由于法国统帅部出现了战略失误,以至于德驱直入,法军一败再败。最终法国仅仅抵抗了不到40天就宣告投降,140多万法军放下了武器。希特勒趾高气昂的在巴黎检阅着德军部队,希特勒宣称:“整个欧洲都被我踩到了脚下。”

二、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抗击德军

法国宣布投降以后,戴高乐将军逃往英国,并且在英国成立了流亡政府。只不过流亡政府毕竟没有多少实际权力,英国当时了各国的流亡政府,如法国、波兰、埃塞俄比亚等等。戴高乐在英国建立了战斗法国阵线,号召法国海外的殖民地不要听从维希政权的傀儡统治,团结起来对抗德军。1943年,戴高乐在阿尔及利亚站稳了脚跟,此时他手里拥有23万陆军、5万海军。只不过这么点家底,各大国根本不放在眼里,无论是开罗会议还是德黑兰会议,都把戴高乐排除在外。戴高乐十分生气:“1500年来,法国早已习惯了一个大国的地位,请不要忘记这一点。”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1500年来,中国比法国辉煌的多。

美国总统罗斯福非常不喜欢戴高乐,他感觉戴高乐有成为独裁者的可能。后来的发展完全在罗斯福的意料之内,戴高乐在法国的统治长达20多年。1944年,美英军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戴高乐也返回法国,他号召法国青年加入法军。1945年年初,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了97万,只可惜这个数字在美苏的眼里不值一提。但还是美国总兵力为1200万,苏*联拥有1400万,即便是英国也拥有510万军队。1945年4月,法国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旧金山会议。但是明眼人都明白,此时法国的地位还在中国之下,法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准二流的国家。1945年5月,苏军占领了柏林。美英两国抬举法国一起进入了柏林,但是德军俘虏根本看不起法国人。

三、冷战爆发以后,美国开始全力扶持法德两国

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随之而来。由于整个西欧地区已经满目疮痍,各国的经济凋敝,完全无法应对苏*联可能出现的进攻。此时整个西欧除了英国还算有一些家底,但是英国也是元气大伤,根本无力领导欧洲的复兴。为了整形欧洲,对抗日益强大的苏*联,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经济刺激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就是法国和德国,美国不断的给西欧输血,西欧各国在几年之内先后恢复了元气。法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疼,立刻就开始占领那些之前已经独立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中国的邻国越南。刚刚从战俘营里走出来的法军就被重新武装派往了越南战场,等待法国人的是无尽的苦难。到了50年中后期,再也顶不住的法国宣布从中南半岛全面撤军。

小主虐我千百遍,我待小主如初恋,我们下次见

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教育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教育制度改革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国力明显削弱,要想恢复世界霸主的地位,改革教育势在必行。《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的实施可谓是一次重要的改革。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着名法案——《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有督导职责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②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初等教育后,小学毕业生通过11岁考试,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④法案还提到了对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法国议会在二战后组建了教育改革委员会,由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分别任正副主席。1946年,朗之万逝世后,由瓦隆任主席。1947年该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方案堪称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该方案要求重建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展,对法国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不科学不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三、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的教师严重短缺,70%学校被破坏,整个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德国主要是恢复教育事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㈤ 简析二战结束后的法国重建之路,法国如何重夺世界强国地位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战局莫过于曾经不可一世的欧陆强国——法国,在德军的攻击之下只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投降停战,直至1944年诺曼底登陆,在国内外反抗力量的互相配合下,在1945年5月9日迫使德国代表签订投降书,法国终于得以光复。在敌国控制下的法国在二战中遭受了全面而深刻的打击——从经济上的严重摧残到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一落千丈,此时的法国连欧美世界的二流国家都称不上,显然这种落差是掌握欧陆霸权上百年的法国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战争一结束法国便开始绞尽脑汁,为恢复自己在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地位而努力。

㈥ 二战后法国哪几位总统分别实行哪些政策让法国迅速发展

戴高乐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内扩大总统权力,对外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摆脱阿尔及利亚的包袱,扩展法国核实力,并一度退出北约,但有些忽视经济,导致”五月危机“等。69年后,蓬皮杜当学法国总统,开始重点发展经济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继承其前任外交政策。74年后,德斯坦上台,进行政治改革,而后在一系列危机之后重点复兴经济,推出”巴尔计划“,在外交上继续独立。81年后,密特朗上台,在位期间,他的改革未获成功,西拉克任总理后,实行私有化政策增强了企业活力,对外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热心与欧洲一体化,推动法国的复兴繁荣。
冷战时,法国国力严重下滑,同时夹在美国与苏联之间,法国人推行的独立政策使之与美国的关系疏远,转而搞好与苏联的关系实行自主政策也使法国在国际许多方面恢复其影响力。(至少比英国好)

㈦ 法国政体变迁 每个阶段的 原因 措施 影响

从1789 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 年宪法颁布,是法国政体极不稳定、交替演变的阶段。

从1789 年到1875 年的86年内,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1次。法国宪法的频繁更迭引起了政体的复杂多变,政体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帝制、民主共和制、独裁制等等,出现过三次君主立宪政体,两次帝制和三次共和政体。

1789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代表金融资产阶级的立宪党人同封建主妥协,制定了1791 年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体。这种体制的特点是:确定了国民主权、三权分立两大原则;国王是行政元首,享有相当大的权力,也要受到很多限制,要服从国民议会、服从宪法和其它法律;国会享有广泛的立法权;司法权由选举的法官独立行使,任何时候,国会、国王都不得行使司法权。1789年宪法建立的君主政体,尽管有着同旧势力妥协的一面,但它并不是旧制度下的封建君主政体,而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由于法国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新旧势力之间缺乏长期妥协的基础,巴黎人民又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存在三年之久的君主立宪的统治。1792年9月22日成立的共和国,各阶级和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很尖锐复杂宪法变更仍很频繁,经历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和督政府、执政府四个时期。

1793 年,激进资产阶级的代表雅各宾派将革命推向高潮,制定了1793年宪法。这部宪法规定法国政体为共和国体制,国民会议的权力至高无上。1794年热月政变后,执政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共和三年宪法,削弱了共和政体的民主内容,要求全体人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1795 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形式上保留共和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他通过以下的几次制定和修改宪法,完成了从共和到帝制的演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君主独裁制。1804 年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帝制。

推翻拿破仑之后,法国政体又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的再次交替演变。1814年,颁布的《钦定宪章》,再次确认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但这次君主立宪是半封建半资产阶级性质的。1815 年复辟的波旁王朝颁布的《帝国宪法附加法》,力图恢复拿破仑的帝制,但被法国人民发动的七月革命推翻。

1830年的《七月王朝宪章》,重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权,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权力来自人民,国王握有实权,但只是行政首脑,不是立法首脑,因此不能废止法律;议会权利扩大,拥有立法倡议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七月王朝于1848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通过1848 年宪法重建共和政体。但第二次共和政体仅仅存在了3年,1851年12月,路易˙波拿马发动政变,1852 年宪法改共和为帝制,成为“第二帝国”。1870 年,第二帝国颁布《固定帝国宪法的法令》,与1815 年《帝国宪法附加法》一样,力图通过修改宪法来实行所谓的“自由主义”改革,从而作为帝制崩溃前的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但实行共和制还是君主制,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和保王党经过五年艰苦的斗争,1875年议会终于通过了第三共和国宪法,将共和国一词正式写入宪法,从法律上肯定了第三共和国的共和政体。

第三共和国1875 年宪法的颁布后,法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议会共和制国家, 1875年宪法也成为法国宪法中寿命最长的一部。这部宪法由《参议院组织法》、《政权组织法》、《政权关系法》三个宪法性文件组成。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全面统治。这部宪法所规定的政体内容是: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两院共同享有立法权,但关于财政法律法案,应先送达众议院并经其表决;内阁要得到众议院的信任才能执政,否则必须辞职;内阁是行政机关,权力很大,除了立法提案权外,并有独立颁布命令的权力;因为法国政党众多,要在众议院中获得多数十分困难,所以议会对内阁的这类命令不能撤销或变更,但法国内阁也不敢轻易解散议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宪法赋予总统广泛的职权。但宪法公布后不久,总统的权力实际上日渐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国家权力明显转到内阁手中,1875年宪法使法国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议会共和制国家。

自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之后,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法国政体之争宣告结束;但共和政体本身却经历了从议会制共和政体到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政体的发展过程。

二战后法国政体变迁
一、临时政府(1943.6—1946.10)
1. 大事记:1943年6月,戴高乐和吉罗将军在阿尔及尔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一成立就立刻得到美、苏、英的承认,成为事实上的法国临时政府。
199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改称临时政府。
1944年8月,巴黎解放,临时政府内阁由阿尔及尔迁到巴黎,9月进行改组,两名共产党人担任部长。
1945年10月,制宪议会选举和公民投票。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法国人同意新的国民议会有制宪权,这实际上否决了恢复第三共和国的意愿。
1946年10月,新宪法草案终于获得通过,第四共和国终于呱呱坠地。
1947年1月,社会党人奥里奥尔当选总统,赫里欧接替议长,临时政府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第四共和国政体最终确立了。
2.国策:(1)清洗投敌分子(法奸),赖伐尔、贝当。
(2) 大规模的国有化。规模相当大,包括雷诺汽车厂、法航、主要的新闻机构、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储蓄银行(通用银行、里昂信贷、国民工商、巴黎国民贴现)以及保险、电力、煤炭等金融和能源企业。
(3)外交上致力于恢复大国地位。由于美国计划将法国变为自己的附庸国,所以起初临时政府处境极为艰难,屡受排挤。敦巴顿橡树园会议、雅尔塔会议,法国均未参加。戴高乐一方面以法国军队的战绩说话,打消美国在法国建立盟国军政府的计划,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法英、法苏关系,牵制美国。最终,法国不仅取得对德国实行占领和参与管制的权利,还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其国际大国的地位得到了恢复。
3. 戴高乐:在制定第四共和国宪法时,戴高乐希望能制订一部加强总统和政府权力、使之不受政党制约的宪法,但遭到大多数人反对。1946年1月20日,他愤然辞职,隐居乡间,撰述《战争回忆录》。但是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充满信心,期待着有一天东山再起。这为以后法国面临阿尔及利亚危机时他复出政坛埋下了伏笔。
4. 此时期主要的党派:法共、人民共和党、社会党

二、第四共和国(1946 -- 1958)
1. 殖民地问题
第四共和国仅存在十二年,内阁更换却十分频繁,执政时间最长的摩勒政府也不过执掌政权一年零四个月。
这一时期的历届政府深受殖民地问题困扰。法国政府竭力维持其在印度支那、北非的殖民统治,奈何时过境迁,时代变化,法国军队在殖民地屡遭败绩,法国国内反对殖民战争的情绪也日益高涨。
对殖民地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政府的声望,处理得不好甚至会导致内阁垮台。
比如,1954年,奠边府战役,法军惨败直接导致拉尼埃政府下台。随之上任的左翼领袖孟戴斯—弗朗斯快刀斩乱麻,果断结束印度支那战争,从而大大提高了其在公众中的威望。据法国历史学家福韦统计,印度支那战争持续6年半,耗资3万亿法郎,死92 000人,伤114 000人。
孟戴斯—弗朗斯由于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处理果断、得当,深孚众望。然而1954年,阿尔及利亚爆发起义。阿尔及利亚虽是殖民地,却一直被视为法国本土的延伸,其与法国本土的密切联系超过所有的殖民地。所以孟戴斯—弗朗斯此次态度强硬,声称“对叛乱决不姑息”。尽管如此,不少法国民族主义分子仍然把他视为“败家子”,将起义的爆发归咎于他,加上他在欧洲防务问题、限制家庭酿酒特权等问题上也遭到反对,最后1995年被议会投票推翻。
此后几经波折,阿尔及利亚战争称为第四共和国的政治危机的根源,最终酿成了第四共和国的垮台。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㈧ 二战中,法国是如何解放的

1944年7月底,解放法国的战斗进入了新阶段。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国法西斯军队迅速溃退,通向巴黎的大门打开了。8月15日,法美联军进行了另一次两栖作战,在马赛和尼斯之间的普罗旺斯登陆成功。勒克莱尔将军率领的战斗法国第2装甲师于8月初在诺曼底登陆,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在法国本土坚持游击战争的武装力量纷起响应,有力地打击了溃退中的敌人。

解放巴黎的时机成熟了,18日,戴高乐从阿尔及尔经直布罗陀回国,这时,解放巴黎的战斗正在展开,24日夜晚,勒克莱尔部队的前锋深入巴黎心脏,巴黎市区此时已经结束了战斗,德国侵略军已同法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达成停火协议。第2天,战斗法国第二装甲师举行了入城式,美国第四师的一部分也随法军进入巴黎。德军驻巴黎卫戍司令冯·柯尔梯茨将军签署了停火协议,命令城内德军放下武器。

25日下午,戴高乐从巴黎的奥尔良门进入市区,随后,立即来到圣多明尼克大街国防部旧址。4年前,戴高乐就是从这里撤离巴黎的,现在又回来了。景物一切依旧,一切都非常熟悉,但是,巴黎已经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2天下午,戴高乐来到凯旋门,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向他欢呼。这是他长久以来所渴望的一刻,在少年时代就已梦想的一刻,戴高乐在凯旋的乐声中丝毫也不怀疑,他本人、他亲手建立的自由法国、战斗法国、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就是法兰西民族的代表,他应该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当然总统和缔造者。戴高乐在军队的将领们和抵抗运动的领袖们的簇拥下,从凯旋门沿着香榭丽舍大街,步行前往协和广场。

戴高乐从1940年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到现在掌握整个法国,可以说达到了荣誉的顶峰。但他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意识到法国前面的路不会很平坦。

㈨ 二战后,英法德日的经济模式是什么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撒切尔夫人执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以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2、法国的计划指导性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并存的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社会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导市场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渐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㈩ 二战后的法国在干什么

0年5月10日,此时距二战开始已经半年了,当时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很多人都以为德国下一步会进攻苏联。但德国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向西进攻。并迅速进攻法国及比利时、荷兰等西欧国家。而一直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陆军的法国表现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法国殖民地分布

不仅如此,诺曼底登陆后,德国败局已定。还有很多维希法国官员跑到德国,继续效忠德国。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德国都是必败了,还和德国在一起。可以说,也正是这样,才让很多人厌恶维希法国。

这就是投降后的法国。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如果不是戴高乐,二战后的法国绝不会有今天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

阅读全文

与二战法国怎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1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