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喜歌剧有哪些人物

法国喜歌剧有哪些人物

发布时间:2022-05-20 02:25:12

‘壹’ 巴洛克时期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除了吕利,还有谁

拉莫

法国歌剧(抒情悲剧)形成与巴洛克时期,以意大利歌剧为创作基础包括三 个方面形式特征1古典戏剧风格的朗诵调2法式序曲(慢快慢)3芭蕾场景的穿插。代表人物:吕利、拉莫

‘贰’ 鲁克是谁

男,1954年1月生,浙江余姚市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浙江杭州市群艺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研究会理事、浙江开明画院院委、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近年来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现代美术展、首届中国青年国画家大展、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展、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展览、全国金彩奖.牡丹杯书画展、中国美协第十二次新人新作展、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全国中国画三百家展览、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览、中国美术学院精品大展、中国画65年回顾展、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赛、中日人与自然绘画展及入选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举办的展览。有三十余件作品分别获全国、省、市美展金奖、银奖、铜奖、佳作奖、优秀奖、优秀创作成果奖、荣誉奖、特别奖等、许多作品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出版,还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展作品集》、《中国书画作品集》、《中国青年国画家》、《全国中国人物画展览作品集》、《中国画三百家》等十余册大型画集。论着有《笔墨的新秩序》、《艺术的个性特征》、《论艺术形式美的要素》、《论中国美育和素质教育》等。传略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录》、《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
作品《白水素女》获1997年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夏日》、《四个惠安女》、《模特一号》、《饲》入选第12 次新人新作展;《村品》入选中国画三百家作品展。作品《横空》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编辑本段]德国作曲家
学于布拉格,后去维也纳在梅尔齐亲王府供职,并随之去意大利.在萨马丁尼指导下修毕学业,1741-1744年间用约定俗成的意大利风格创作了一批歌剧.后又随洛布科维茨亲王去伦敦,上演了两部不太成功的歌剧(1746),并举行玻璃琴音乐会.曾在明戈蒂巡回歌剧团工作,1750年结婚后定居维也纳,任萨克森-希尔德布高森亲王府乐长(1752)和宫廷歌剧院(1754)乐队指挥,为该院创作了一些意大利田园剧和法国轻歌剧.在《奥尔菲斯》(1762)中他创立了新的意大利歌剧风格,采纳法国歌剧中的合唱和芭蕾手法,摒弃传统的炫技要求,追求真实的戏剧性和质朴感人的表情.他所以采用这种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台本作者拉涅罗·德·卡尔扎比吉的影响,而卡尔扎比吉的有些想法则受阿尔加罗蒂着作的启发.
他们的"改革"力求"限制音乐使之克尽其以表情服务诗歌之职",改革的原则是在《阿尔切斯特》(1767)和《帕里德与爱莱娜》(1770)的前言中提出,在格鲁克为巴黎演出创作的《伊菲姬尼在奥利德》(1774)、《阿尔米德》(1777)和《伊菲姬尼在陶里德》(1779)等歌剧中奉行的.他还在巴黎用法语演出了《奥尔菲斯》和《阿尔切斯特》.在这几部巴黎歌剧中,法国传统的影响十分明显,因而在当时关于意大利歌剧与法国歌剧孰优孰劣的白热化争论中,他自然而然地被当作了法国歌剧的旗手.不过他为巴黎写的最后一部歌剧《埃科与那喀索斯》却是失
败之作,后来他回到维也纳,在那里去世.
格鲁克并没有直接的仿效者,但他的创作对莫扎特、戈塞克、凯鲁比尼、贝多芬、斯蓬蒂尼和柏辽兹的歌剧都有重大影响.柏辽兹还写过几篇论《奥尔菲斯》和《阿尔切斯特》的文章,而瓦格纳在德累斯顿(1847)期间则曾上演过《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的修订本.
格鲁克是歌剧史中主要人物之一.他写了一百余部歌剧,但很多都已佚失.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芭蕾舞剧,十一部交响曲,七首三重奏,合唱和乐队曲《从深处》,七首颂歌(独唱与键盘乐器,克洛普施托克词)以及一部长笛协奏曲.
格鲁克的意大利歌剧包括:《阿尔塔瑟思》(1741),《德梅特里奥》(1742),《德莫丰蒂》(1742),《索福尼斯巴》(1744),《伊佩尔梅斯特拉》(1744),《巨星陨落》(1746),《阿尔塔曼》(1746),《埃尔科莱与埃贝的婚礼》(1747),《赛密拉米德》(1748),《诸神之论战》(1749),《埃齐奥》(1750),《蒂托的仁慈》(1752),《中国人》(1754),《安提戈诺》(1756),《牧人王》(1756),《泰莱马科》(1765).
他的法国喜歌剧包括:《梅兰岛》(1758),《基西拉之围》(1759;巴黎版,1777), 《魔树》(1759;凡尔赛版,1777);《改邪归正的酒鬼》(1760),《上当的法官》(1761),《不期而遇》(1764).
他为巴黎公演所写的法国歌剧有:《伊菲姬尼在奥利德》(1744),《奥尔菲斯与欧律狄克》(1774;维也纳版,1762),《阿尔切斯特》(1776;意大利版,1767),《阿
尔米德》(1777),《伊菲姬尼在陶里德》(1779),《埃科与那喀索斯》(1779).
他的"改革"歌剧有:《奥尔菲斯》(1762),《阿尔切斯特》(1767),《帕里德与爱莱娜》(1770).

‘叁’ 喜歌剧名词解释是什么

喜歌剧名词解释是:

意大利喜歌剧17、18世纪之交产生于那不勒斯,由插在正歌剧幕与幕之间演出的幕间剧发展而成。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有时也采用民间童话故事。剧情诙谐、幽默,表演夸张。演员人数不多。初期有些作品的剧中人物是固定类型的角色。歌词采用宣叙调、咏叹调以及重唱形式演唱。

法国喜歌剧成型于18世纪初, 由民间流行的闹剧、讽刺剧,结合说白与通俗歌曲而成。一般剧情诙谐、旋律流畅,运用二重唱,以终曲结束全剧。

代表作品

剧作家斯卡拉蒂的《光荣的胜利》(1718)是第一部喜歌剧。主要剧作家有佩戈莱西、匹契尼、帕伊西埃洛等。18世纪后期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扩大到北欧各国,渐多感伤倾向的作品,往往抒情因素与诙谐成分相糅合。

卢梭的《乡村占卜师》对法国喜歌剧的形成起了推进作用。主要剧作家有菲里多尔、孟西里尼、格雷特里等。

‘肆’ 19世纪初法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大革命之后,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歌剧艺术进一步繁荣起来,崛起了许多新的代表人物,如柏辽兹、斯蓬蒂尼、梅耶贝尔、古诺和比才等人。提起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一定会想到斯蓬蒂尼(1774~1851),有人称他是法国大歌剧的鼻祖,其实他是意大利作曲家,曾任那不勒斯宫廷音乐总监。他在巴黎期间崇尚规模宏大、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具有政治意义的歌剧,写出了他最成功的歌剧《贞女》,并于1807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因此,他在法国歌剧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对梅耶贝尔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柏辽兹于1845~1846年创作的歌剧《浮士德的劫罚》,严格地说,它是一部供独唱、合唱、乐队用的戏剧传奇,作曲家自称为“音乐会歌剧”,也是可以上演的。根据歌德所着《浮士德》的法文译本编剧。1846年上演了其中的大部分,1877年作曲家逝世后方才在巴黎演出了全剧。1893年由贡斯堡改编为舞台演出本。剧中的《拉科齐进行曲》《仙女之舞》《鬼火小步舞曲》都是尽人皆知的名曲。与柏辽兹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对法国歌剧事业有着重大贡献的作曲家是梅耶贝尔(1791~1864)。他虽然出生于德国,但他却是法国大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犹太民族。原名雅各布·利布曼·贝尔,后由一个富有的亲戚选为继承人并在名字上加上了“梅耶”,即义父的名字。1815~1824年,他在意大利曾创作了罗西尼风格的歌剧,1825年他在柏林发表了德语歌剧。从1826年起,他活跃于法国巴黎,潜心写作法国歌剧,后成为法国大歌剧鼎盛时期的主要作曲家。先后创作了五幕歌剧《恶魔罗勃》(1831年首演于巴黎)、五幕歌剧《胡格诺教徒》(1836年首演于巴黎)、五幕歌剧《预言者》(1849年首演于巴黎)、三幕歌剧《北极星》(1854年首演于巴黎)、五幕六场歌剧《非洲女》(1865年首演于巴黎)等。在这些歌剧中,梅耶贝尔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巧妙地调动了歌剧表演艺术的全方位因素,如舞台布景、大规模的戏剧性场面、对乐器的使用、对不同人物给予其特色的和声以及主要人物的唱段突出个性和韵味等方面,梅耶贝尔都以排场豪华、色彩丰富而又严谨的创作风格给以全面的综合,他又将意大利流畅的旋律、德国人的充实的和声以及法国人的朗诵调与活跃多变的节奏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曾对瓦格纳的乐剧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伍’ 喜歌剧的法国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
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在他们的抗议下,宫廷下命令禁止这种歌剧进行演唱并对乐队规模实行限制。然而,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那就是在演出时,舞台前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用醒目大字写上剧中的歌词。因为曲调是人们都十分熟悉和亲切的流行歌曲,观众们很容易像演员一样,流利地演唱出这些歌曲。于是,台上的演员做着各种动作,台下的观众们用歌声为其伴唱,演出气氛格外热烈。这一对抗大约持续了30年,最终以官方的让步而结束。1714年,由圣日尔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剧团联合组建了喜歌剧院。1716年,它被获准可以同时拥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称之为“喜歌剧”。此后,喜歌剧风靡法国。
喜歌剧论战
1746年和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女仆管家》在巴黎两度上演引起了“喜歌剧论战”的大辩论。这场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法国大歌剧派和意大利喜歌剧派。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孰优孰劣,论战的焦点是法国的大歌剧应不应该进行变革。对峙双方阵营壁垒,旗帜鲜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首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正歌剧,另一方由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网络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两派支持者都聚集在各自领袖的包厢周围,相互嘲笑辱骂,并为自己所喜爱的剧种叫好助威。剧场里充满了火药味,使每一场演出都演变为一场战役。在剧场之战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法国大歌剧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东与清晨》的新作品,并借助蓬帕杜尔夫人的威力大造声势,试图压倒《女仆管家》。但这部作品表现平平。
而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年),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
着名的法国喜歌作曲家
早期法国喜歌剧的主要作家有让·克劳德·吉里耶(1667- 1737年),法国喜歌剧院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庙会喜歌剧的特点;被认为是喜歌剧的创始人。
18世纪中叶国喜歌剧日趋成熟,喜歌剧院的作曲家有费里多尔(l726-1795年)。他先前是一名有成就的国际象棋大师,33岁后才转向喜歌剧的创作,他一共创作了11部喜歌剧,主要作品有《鞋匠勃莱士》(1759年)、《园丁和他的老爷》(1761年)、《马蹄铁匠》(1761年)、《巫师》(1764年)等,而 1765年根据英国作家菲尔丁原着改编的喜歌剧《汤姆·琼斯》是最优秀的一部。费里多尔喜歌剧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小人物常常有高尚的道德和出色的才智,而大人物则愚蠢狡诈,处在被嘲讽的地位;他的音乐形象十分戏剧化,构思新颖,善于描绘;因为他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运用乐队的交响乐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蒙西尼(1729-1817年),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法国喜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创意新颖,感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蒙西尼的代表作有《冒失鬼的招认》(1759年)、《玫瑰花和可乐果》(1764年)、《逃兵》(1769年)、《美丽的阿尔塞纳》(1773年)等。蒙西尼喜歌剧的特点是,主题较为严肃,情节较为曲折,而喜剧性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场景的衬托。这种喜歌剧被称为“严肃的喜歌剧”,并为以后的喜歌剧向抒情歌剧的转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数格雷特里(1741-1813年)。格雷特里是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列日,在当地的教堂学习声乐、小提琴与和声。1768年,他接受伏尔泰的建议来到法国,并定居巴黎,直至去世。
格雷特里共创作了50多部音乐戏剧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喜歌剧。他的代表作品有《休伦人》(1768年)、《路西勒》(1769年)、《会说话的图画》(1769年)、《泽米尔和阿佐尔》(1771年)、《假魔术》(1775年)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创作了《威廉·退尔》(1791年)和《共和国女代表》(1794年)等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人物的喜歌剧。格雷特里最成功的作品是1784年上演的《狮心王查理》。此剧以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表情而着称。是18-19世纪之交“拯救”歌剧的先声。另外拉保德的《画童、情人和敌手》 (1758),和着名小提琴家加维尼的《未婚夫》(1760)、布莱士的《安奈特与吕班》(1762),也属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喜歌剧院更加强了喜剧的音乐气氛,相继出现了布瓦尔迪约(1775-1834)的《巴格达酋长》(1800)和《白衣夫人》(1825),奥柏的《魔鬼兄弟》(1830),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 (1840)等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喜歌剧中原有的喜剧因素越来越少,喜歌剧的发展日益趋向严肃化和抒情性,甚至带有感伤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鼓舞士气、焕发精神、感染人心。这就为抒情歌剧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典型作品简介
格雷特的歌剧《狮心王查理》(1784)《狮心王查理》剧情大意:理查王身边多年的歌手布隆代尔(Blondel),装成一个盲目卖唱人吟游四方,后来发现他的主人理查王已遭监禁。于是他借着业已被放逐的英国骑土和佛兰德的马格丽之助,使得理查越监逃逸。
奥柏的歌剧的《军中女郎》(1840)
《军中女郎》剧情大意:拿破仑二度率领法军入侵蒂罗尔,幼时即被拿破仑第21联队收养的玛丽,已经长大,并一直服务于军队后勤工作,有一天玛丽从悬崖失足而被青年农民托尼欧所救,因而两人萌生爱意。托尼欧毅然参军,后升为团长,希望与玛丽成婚。但玛丽的伯母伯爵夫人寻来,将失散的侄女接回巴黎,欲将玛丽嫁给年轻的公爵克拉根。这时团队冲来“救援自己的女儿”。玛丽用歌声唱出了对团队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伯爵夫人听后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她与托尼欧的婚姻。剧中玛丽所唱《我在军营中……》、《军中歌》,玛丽与托尼欧的二重唱《我心怀恳切热望》以及剧终前的大合唱均被称之为精典型歌曲久传不衰。二、意大利喜歌剧(谐歌剧)

‘陆’ 卡门茶花女威廉退尔费加罗的婚礼那几个属于法国歌剧

摘要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柒’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代表人物

卡瓦利, 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年), 让·拉辛(1639-1699年)

‘捌’ 法国歌剧的奠基人是谁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肤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着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阅读全文

与法国喜歌剧有哪些人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