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法国人的王子和公主怎么称呼
从电视上看是名字+殿下。
㈡ 法国宫廷贵族礼仪是什么,有哪些
在凡尔赛宫廷鼎盛时期,有一个比国王更有权威的主宰便是“礼法”,或称“礼仪”,就象歌剧院的芭蕾舞一样,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明确的规定。
人们看过宫廷记事录后,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无名奴仆,每个人的头脑里怎么能够塞进那么多的东西,怎么能够记住自己这个角色举止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何况这种种礼节还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比如,一个贵妇在凡尔赛宫只有资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马尔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宫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个掌门官(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开门)必须记住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里;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外。公爵一类的人到王宫小教堂可以带一块方坐垫,俗称屁股垫,但不可忘记要把坐垫放得歪斜一点,绝对不能摆正,因为摆正是王族的特权。国王接见大使时,倘若礼宾官没有在楼梯的第四级上迎接,便会引起外交风波。
路易十五时期,讲究礼仪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宫廷礼法除了承袭旧传统(许多礼节起源于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远的年代)外,还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时期的复杂条例,而且又制订了一些连国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规定。
大家可能以为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人人职责分明的宫殿里,主子们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自己已成为礼仪规范的奴隶,国王、王后和王子们都过着一种终身受束缚的生活。在公主们举行的舞会上,王后也前来参加一同玩乐,可是礼仪规定,不管公主们跳舞跳到那里,位置怎样变换,她们的眼睛必须一直望着王后,结果小姑娘们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后发现她那张大床上的棉被沾满了灰尘,她腼腆地责问了一下。这件事逐级传到寝宫侍从那里,寝宫侍从把责任推卸得一千二净,说打扫灰尘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人们就去找管理帷幔,挂毯的侍从领班,后者听完这个事故后明确地说,这不关他的事。经过两天查讯终于发现,当国王陛下不在王后那里安寝的时候,王后的那张大床是当作家具管理的,因此应当由管家具的侍从负责。
可怜的玛丽·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温柔、孤独、多情而又随和的王后,每天吃午饭时,都得经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前厅里的一张小桌子旁边,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来参观的平民在一定距离之外围成一圈站着,静悄悄地望着王后吃饭。有一天,卡萨诺瓦亲自看到了这个场面:王后衣着简单,戴着一顶大无沿软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后开始进餐,她低着头,两只眼睛盯着盘子,不看任何人。当她觉得端上来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点又难为情,便扫了在场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认识的人,了解一下她爱吃的这道莱是什么。她找到了一个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达尔先生,”听到叫自己的侍臣弯下腰向前走了几步应道:“王后有何吩咐?”“我想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烩鸡块吧?”“是的,王后。”德·洛旺达尔先生用刻板的语调回答后又退回原位。王后直到用完了膳没有再说一句话。对参观凡尔赛宫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宫内开饭,他们参观了王太子妃喝汤,马上去看王子们吃煮白肉,接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去瞧公主们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贴身侍卫、跟班护卫、门卫和瑞士卫士等各种卫士,礼仪迫使他任何时候都不能一个人独自呆着。晚上许多人服侍他换内衣,早上许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尔侍卫们玩忽职守,他也能够暂时摆脱没完没了的守护。
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带卫士只身一人走进寝宫,迎面撞见一个惊慌失措的人,这个人扑地跪倒在地解释说,他在宫内寻找一个与他同行的烤肉店老板迷了路,他一个门一个门地找,不料进了寝宫,现在他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出去。这个可怜的人等着受绞刑,可是国王安抚他一番,赐给了他几个路易。
应当说,什么人都可以进凡尔赛宫,可以任意在各大套房之间游玩,只是不允许乞丐和憎侣进去。想观看国王用膳的过往平民百姓,只要佩带一把宝剑,臂弯里放一顶帽子就可以进宫,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少女向妇女也常施屈 膝礼。他们的男女之间,女子之间的见面时,还常以亲面颊或巾面颊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位大男人见面,一般要当众在对方的脸颊上分别亲一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礼仪
法国商人往往相当拘礼和保守。
法国当地人对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国人——说法语的方式都感到走样,听不入耳。
称谓与问侯
轻轻握手是通常的问侯方式,但客人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应主动伸手。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惯例。准时赴约是礼貌的标志。
款待与馈赠
被邀请到某人家里作客是难得的,即使已相识很久。不过,若有这类邀请的话,给女主人送上鲜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类小礼品将是受欢迎的 法国人注重烹调艺术,因此中午和晚上的两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能激起人们思维和美感的礼物特别受欢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称的显眼大标志的礼品。
交谈
要回避个人问题、政治和金钱之类的话题。
社交习俗
法国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法国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较开朗;
谈吐幽默又风趣,特别善于搞交往;
“女士优先”成风气,良好传统大发扬;
忌讳询问个人事,秘密从不对人讲;
注重礼节和礼仪,乐于助人讲风尚。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法国人最爱美,这是举世公认的,尤其妇女,称得上为世界上最爱打扮的人。就连他们国家的老年妇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离不开化妆和美容,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轻些。他们一般都把对女子秀示谦恭礼貌当作生活中教养好坏的标准。“女士第一”在法国极为盛行。他们时间概念很强。他们无论出席什么集会,都习惯准时到达,从不拖拉迟到,不愿听到那些蹩脚的发音。
法国女宾由于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都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递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迫。他们偏爱公鸡。认为它既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司晨报晓的特殊本领,把它看作为“光明”的象征,并视其为国鸟。他们非常昵爱鸢尾花。认为它是自己民族的骄傲,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并敬其为国花。法国是个盛产鲜花的国家,人们爱花成癖。他们视秋海棠为“热忱的友谊”;把兰花表示“虔诚”把丁香表示“纯洁”,把大丽花表示“感谢”,把玫瑰表示“爱情”之意等等。他们对蓝色偏爱,并把蓝色看成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对粉红色也较为喜欢,认为粉红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给人以喜悦之感。他们谈话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我们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们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仪态礼仪
法国人谈吐文雅,热情幽默,他们有耸肩膀表示高兴的习惯。他们在同人交谈时,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认为这样显得亲切。谈话过程中经常用手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但有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不同。法国人特别爱侃,并善侃。但从不涉及粗俗话题,对庸俗下流的举止极为鄙视。
相见礼仪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大都以握手为礼。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妇女施屈膝礼。当地人还有男性互吻脸颊的习惯。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
商务礼仪
与法国人会面,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应讲清姓名,身份或将自己的名片主动送给对方。法国人很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未成朋友前,是不会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国人谈生意,一定要守时,否则不会被原谅。和法国人谈生意,要避开商业淡季。每年8月份由于天气较热,几乎全国放假。
旅游礼仪
法国堪称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天堂。商业网点遍布全国,购物中心比比皆是。巴黎的各主要街道,现有一种会说话的地图,即在一张信息网络板里置放一台电脑,储存市区有关资料,行人只需按一下地图上自己要去的地址,这里的车子都是靠右行,坐车很方便。 在这里付小费的项目很多,一般均付帐面费用的15%。法国人还习惯在新年到来之际,给终年为自己服务的人一笔年终赏金。
贵族无论是敌是友,在见面时候必须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铠甲)规定为左手扶右胸,右手脱帽,身体稍微前躬同时点头。女子规定为双腿略微曲膝同时两手稍提裙摆两侧,点头致意。双方如若在马背上,男子礼节不变,女子只需点头。
男子如若全身铠甲,只要未上马就必须脱帽、左手按右胸同时点头致意(不必躬身,因为中世纪全身重型铠甲胸与腰是一体的,不可能让你弯下腰去)。如若在马上,不必脱帽也不必按胸,只点头即可。另外骑马的男贵族遇见站着的贵族,如果对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贵族只要未着铠甲就必须下马行礼。如果骑马人穿着铠甲,只需点头致敬即可。
所有情况下行礼时,武器尖头必须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剑可以不放归鞘内但必须尖端向地),有带弓箭者则必须将箭放归箭盒内、右手挽弓才能行礼。
当时礼节还不允许吻女士的手。贵族晋见国王和王后礼仪中才有吻手:贵族单膝跪下,低头吻国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国王和一般贵族见到负责本国教务的红衣主教时也吻手:他们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带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宝石戒指(这种戒指每个主教都有,为教廷钦赐)
中世纪吃饭时候必须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义务提议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纪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许身穿全套铠甲入席,铁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头盔都不可以穿着进入饭厅,因为这样的穿戴明显表示自己在防备周围有暗杀,是一种对他人名誉公然的冒犯。不过武器是可以带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认为举办的宴会获得了成功。边吃边说和边喝边说都是允许的(17世纪之后就渐渐认为是不礼貌的),敬一次酒双方必须干杯到底,没有现在稍微抿一口的说法。吃饭过程中可以宾主双方歌唱,但禁止大声喧哗,如果有吵架闹事现象,不论责任在谁,客人应当立即退席。用餐完毕,客人必须用语言向主人表示感谢款待,退席时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礼节致敬。
教堂礼拜弥撒时,按宫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顺序进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话,则男士要比女士优先,年长者比年轻者优先。听完弥撒,男士有义务为任何女士捧圣水,出门顺序仍按爵位和年龄顺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时,女士优先。
㈢ 能否介绍一下法国的习俗和礼仪,以及一些要注意的,(最近要去法国)
法国人的送礼礼仪:
1.送花的时候不要送菊花、杜鹃花及黄色的花。
2.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仙鹤是蠢汉的标志。
3.也不要送核桃,而核桃是不吉祥。
法国人待人接物的习俗:
1.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2.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3.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4.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5.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人的着装礼仪:
法国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极为讲究。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眼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吃法国菜的礼节:
1.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2.假如吃多过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鲜)之后,侍应会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槟造,除了让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进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欲。
3.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4.吃法国菜同吃西餐一样,用刀叉时记住由最外边的餐具开始,由外到内,不要见到美食就扑上去,这样十分失礼。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般以握手为礼,少女和妇女也常施屈膝礼。在男女之间,女士之间见面时,他们还常以亲面颊或贴面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个男人见面,-般要当众在对方的面颊上分别亲-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施吻手礼时,注意嘴不要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国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后敬男,哪怕女宾的地位比里宾低也是如此。走路、进屋、入座,都要让妇女先行。拜访告别时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介绍两人相见时,-般职务相等时先介绍女士。按年龄先介绍年长的,按职位先介绍职位高的。若介绍客人有好几位,-船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顺序依次介绍。有时介绍者一时想不起被介绍者的名字,被介绍音应主动自我介绍。到法国人家里作客时别忘了带鲜花。
送花时要注意,送花的支数不能是双数,男人不能送红玫瑰给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种类上应注意:在当地送菊花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法国人把每一种花都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所以选送花时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爱情,秋海棠表示忧虑,兰花表示虔诚,郁金香表示爱慕之情,报春花表示初恋,水仙花表示冷酷无情,金盏花表示悲伤,雏菊花表示我只想见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丽花表示感激,金合欢表示信赖,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属于你,白丁香表示我们相爱吧,倒挂金种表示心里的热忱,龙头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轻视我的爱情,红茶花表示我觉得你最美丽。此外,法国人视鲜艳色彩为高贵,很受欢迎,视马为勇敢的象征,认为蓝色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粉红色是积极向上的色彩。但法国人忌讳核桃,厌恶墨绿色,忌用黑桃图案,商标上忌用菊花。法国人还视孔雀为恶鸟,并忌讳仙鹤(认为它是蠢汉与淫妇的象征)、乌龟,认为杜鹃花、纸花不吉利。
法国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发什么祸事。如果你对老年妇女称呼“老太太”,她们是很不高兴的。法国人还忌讳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为这有过分亲热和图谋不轨之嫌。他们还不愿意别人打听他们的政治倾向、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见面就送礼,法国人会认为你不善交际,甚至认为粗俗。
法国女宾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点,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近。他们偏爱公鸡,认为它既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司晨报晓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征,并奉为国鸟。他们还非常喜爱鸢尾花,认为它是自己民族的骄傲,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并敬为国花。
法国人在交谈时习惯于用手势来表达或强调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表示“是我”这个概念时,我们指鼻子,他们指胸膛。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法国人一年到头似乎离不开酒,但贪杯而不过量。一日三餐,除早餐外,顿顿离不开酒。他们习惯于饭前用开胃酒疏通肠胃,饭后借科涅克(白兰地)之类的烈性酒以消食,佐餐时,吃肉类配红葡萄酒,吃鱼虾等海味时配白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系通用型,既可用于吃鱼,也可用于下肉。女士都爱用玫瑰红,以显示自己的口味清淡,不嗜烈物。法国人不仅看菜下酒,什么酒用什么杯子,也很有讲究,法国人讲究虽多,但喝的并不多。三五人一桌的聚会,一瓶10度上下的葡萄酒通常就行。
㈣ 法国贵族是怎样称呼对方的 比如
欧洲无疑也是个重视礼仪和典章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而言,其礼仪的繁杂性甚至胜过中国,这一点,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中餐是用来吃的,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西餐是用来折磨人的)。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礼仪,更是比如今的简化版本要繁杂的多,但就军事礼仪这一项而言,目前流行的脱帽礼、举手礼就脱胎于骑士将头盔脱下或抬起头盔上的面具这两个动作。那么,加饰在人的名字——这一区别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代号上的礼仪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另外,关于名字的礼仪在各类礼仪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互相交换姓名,昭示姓名的场合太多了。在介绍这五花八门的敬称之前,我先来简单的描述一下一个标准的西欧贵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种程度的遗憾,我这里很少能找到一个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带一个存在于历史小说《帝国骑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个人在奇幻社区“生命”所使用的仿欧洲姓名。
氏姓一 氏姓二 氏姓三 姓称号 家姓 阶级 个人名
马里叶 路德维克 儒勒 德 居梅内 士爵 乔治
布斯曼 聚贝尔 / 冯 施维尼茨 莱因伯爵 伯恩斯
克洛维 拜伦 / 冯 塔布里斯 帕留柳子爵 海因利希
无疑,欧洲人的姓名在长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译成罗马文字母的话,或许日本人会胜,但如果翻译成汉字的话,欧洲人没理由输!(真无聊的作者啊……)。
另外,请各位注意一下,这才是一个欧洲人姓名的正式写法,
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将个人名写在前面的写法是简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写姓名的成分。
一 氏姓:
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类似,欧洲人在上古时代的时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个另一个短音节字符为自己的标示,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随着部落人口的逐渐繁衍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部落本身开始以家庭为独立生活的单位,逐渐分化,细化。这时候,为了生活的需要(区别猎物,区别私有财产等),又诞生了一个家庭代号。那么,原来的“姓”就演变成了“氏姓”,而新的代号就是“家姓”。当这个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胀发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时候,预定要走的家庭则就再取一个“家姓”,原来的“家姓”演变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国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纪的时候,从日尔曼部落或者高卢部落中传下的氏姓大多因为文字不够发达的原因逐渐丢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个氏姓。我们今天看到的贵族氏姓大多是在法兰克王国时代及其以后的中世纪,由于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渐衍生出来的。在那时候,国家法律中,关于贵族家产继承的条文规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国和英国采取的是保留长子(或由原本贵族封号持有者指定的亲属)完全继承领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勋则另立家族(此时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且另取一个家姓),没什么功勋没什么能力的话,则被其他贵族招去入赘,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着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因此,也有些人干脆抗拒结婚,一辈子待在已经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领地内,帮家族主人管理领地或者干脆游手好闲的活着。在德意志,虽然也制度本身也类似,但也更注重贵族家主人选的质量问题。例如,当当代维腾堡伯爵驾鹤西归的时候,皇室就要出面观察一番,如果在非独立的直系男亲属中有资质才学优秀的人,那么皇室就直接将领地转封给他,如果没有,那么皇室将检查这个家系的庶族子弟(没有能继承家业,但又没有成为新的独立贵族的家中亲属的后代),然后让他采取入赘或者是认养父的方式进入维腾堡伯爵的家系,继承家业(这时候也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继承家族的家姓);当然,还没有合适的话,皇室将观察关联家族子弟(如爷爷辈分出去独立了的莱因伯爵某某某的后代),如果还是没有,那么就随便让一个人继承家业,成为家主,接着嫁给他一个皇女,将其领地并入皇室直辖领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这是某种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诸侯拥有更高的素质之一,但其为皇室带来的凝聚力,却另外为教会和大贵族对这一制度的反对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贵族阶层如骑士阶级的优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条顿骑士团可以算是中世纪欧陆第一强兵。
除了独立或继承别家家业的时候,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未婚妇女在嫁人的时候,要将娘家的家姓转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银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杨结婚以后,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话,则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为新夫家的家姓。这个传统现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称谓方面,历史上以氏姓称呼某个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时也是非常失礼的。历史文献中也很少有称呼别人氏姓的记载。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经都没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遗迹”,偶尔看见一个还保有氏姓的人,也不会在称呼他的氏姓了。
二 家姓
家姓的具体来历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累赘叙述了。家姓在称谓上往往配合姓称号和敬辞使用,中下级贵族则也会配合阶级使用。这一点,古代和近现代是类似的,具体格式在后面逐一介绍敬辞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三 姓称号
姓称号是表示一个人是否是贵族,并从属于谁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贵族的姓称号是“德(De)”,这个称号只有法兰西国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维农之囚的时候,教皇被法国所挟持,因此意大利地区的直属于教皇国的贵族也将姓称号改为“德”,其中甚至包括与法兰西国王同级别的那不勒斯国王,毕竟,名义上,所有的欧洲贵族都从属于教皇);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贵族的姓称号为“冯(Von)”,也是只有从属于皇帝陛下的贵族及其封臣才有权使用,平民或臣从于其他王的贵族就没有这个标示了啦。尼德兰地区在中世纪时乃属于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法利斯兰侯爵领地,但法利斯兰侯爵领毕竟边境贵族,是素有离心力的,法利斯兰侯爵在领内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这个姓称号,即类似帝国,但又有区别。这也算是德意志皇权薄弱的体现。
真正厉害的姓称号群落诞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冈浩史的小说《星界之纹章》中,庞大的宇宙帝国“亚布的人类帝国”贵族的姓氏称号有六种,如下:
1 "芮” 是皇族的专属姓称号。
2 贵族的姓称号分为三种:
(1) 和皇族有亲属关系的贵族,姓称号为“波斯”。
(2) 开国贵族,姓称号为“亚罗恩”。
(3) 帝国创建后方创氏的新兴贵族,姓称号为“苏努”。
3 而平民的姓称号分为两种:
(1) 帝国创立时,在帝国初始领土帝国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威普”。
(2) 在被帝国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波鲁杰”。
如何,很详细吧,只有如此的详细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称谓的问题上来,历史上还真是完全没有单独使用姓称号称呼别人的,且不考虑到是否有礼貌的问题,恐怕连称呼别人的根本目的,将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这一点都做不到。姓称号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 阶级
贵族阶级可以说是欧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阶级名的不同将影响你的权力、财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欧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传统的欧洲贵族阶级大致分为九层,他们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帝(Caesar, emperor, imperator, kaiser, the King of Kings)”、“王(王Rex, king, monarch, roi)”、“公爵(ke)”、“侯爵(marchese, margrave, marquis)”、“伯爵(Graf, comte, conte, count, earl)”、“子爵(vicomte, viscount)”、“男爵(baron, baronage, baronial)”、“勋爵(Lord, 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于其间的具体区别,就不在这篇文章里叙述了,以后会有专文来介绍。
这九层级别,其中上六位的领地规模都是在“郡(arrondissement)”级别或以上的(废话,王和皇帝怎么也不能只有一个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为郡行政长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称。例如拉丁皇帝、法兰西国王、萨克森公爵、萨冈侯爵、莱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显然,这法兰西、萨克森一类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书面记录上,上六位贵族的家姓和贵族阶级名称之间是有一个双横线以表示区别的,不过国内的文献大多将双横线改回点。再加上下三位贵族的阶级名称前不加领地地名,所以经常会有人将二者混淆,把某些贵族的领地地名当成是他的家姓,这实在很失败……
另外,不仅仅是这些,“皇子(prince imperial)”、“王子(infante, prince, prince of the blood)”、“皇女(princess imperial)”、“王女(infanta, princess, princess of the blood)”、“亲王(mirza, prince)”、“皇后(empress, kaiserin, queen)”、“王后(begum, gay, queen, queen consort, queenliness)”、“公爵夫人(chess, chesse)”等类似表示贵族家主的儿子女儿或者夫人的词语,也是贵族阶级名称,上面说过的不愿意入赘的公子们就和他们侄子侄女什么的一起享有这些称号。
当然,世俗贵族之外,还有教廷“贵族”(他们与公爵们类似,从教皇那里,从国王那里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几个阶级:“教皇(Vicar of Christ, Vicar of Jesus Christ, pontifex, pontiff, pope, sovereign pontiff)”、“枢机主教(cardinal, red hat)”、“大主教(Metropolitan, archbishop, catholicos, provincial)”、“神甫(Catholic father, priest, Sacerdotes)”、“执事(beadle, deacon, deaconate, deaconry, deaconship, the staff)”,以上均为天主教的阶级称谓,并且,主教、大主教的前类似上六位世俗贵族,要加上主教区和大主教区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并非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为卜尼法斯。
贵族阶级名称在称谓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将其他衔位(如军衔)和贵族阶级名称搭配使用。而且,贵族阶级名称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这四个级别还可以称呼对方的领地地名。到底,还是因为贵族阶级名称很重要,必须要用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啊!
五 个人名
这个……,就不用再细化说明了吧,是区分个人的标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人使用承古的个人名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数字也叫出来,如,你面对的是英王乔治五世,称呼他的时候可以称呼为“乔治王”,而不是“乔治五世王”,数字是后人用来区分的,他们自己可不承认这些数字。关于个人名的使用方式很丰富,下面会介绍。
接着,我们介绍一下上述的欧洲人姓名各成分与敬辞的搭配。西欧礼仪中常用的敬辞主要有三种,就是“陛下”、“殿下”、“阁下”,全部为套用翻译。
先来介绍一下“陛下”的使用。别看在中文里,陛下只不过是一个词而已,但在西欧各国的语言中……,比如英语中,大致如此:Her Majesty, His Majesty, His or Her Majesty, Your Majesty, holiness, majesty, their Majesties,哈哈……,还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包括各种人称。“陛下”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加在贵族阶级名称的后面,例如“法兰西国王陛下”,或者“国王陛下”等,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切记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国王陛下”、“兰开斯特国王陛下”,就是失礼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贵族阶级名称连用的话,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将贵族阶级名称放在前面的称呼法也有,并且这才是标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于书面场合,前面介绍的方法却是书口两用的。总之,“陛下”只可以用来称呼皇帝或国王本人,且不可带名称呼。
“殿下”在英语中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Monseigneur, Royal Highness, 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类似,其使用对象一般为皇族成员中,没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没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员,那些可爱的王子、公主、亲王、内亲王们(尽管亲王中有个王字,但和一般国王有着本质的不同,看外语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员也可能还有别的衔位,例如,在政府中担任公职或者在军队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现代,比如英国王子查尔斯(个人名)曾是英国空军上校,那么,那时候称呼他查尔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两个连用的话,就必须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们参军的不是很多…………。
“阁下”在英语中则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Excellency, His Worship, Right Honourable, Your Worship, excellence, excellency, gaon, mightiness, transparency, your lordship。如何,很丰富吧,“阁下“是适用于除帝、王两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级别贵族男性的敬辞。“阁下”一般单独用,或者和家姓、贵族阶级名称二者连用,例如“阁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称场合)”、“伯爵阁下”、“莱因伯爵阁下(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波萨多夫斯基-魏纳尔伯爵阁下(家姓+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诸如此类,但切记不可以直接用。称呼中带有对方家姓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姓称号,这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如果是贵族老头子们一起出去打门球的话,介绍球友的时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对方另有衔位的话,衔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罗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称呼,下面再介绍一下其他的称呼方式。当你和对方关系非常好的时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个人名,甚至是他个人名的昵称。例如,你和托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称呼他为“托马斯”或者“汤姆”。如果对方是你封臣,你还可以称呼他的领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国国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诺森伯兰伯爵·卡尔斯,你可以称呼他为“诺森伯兰”。
欧洲贵族的姓名的称谓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细化的东西还待大家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关于欧洲的饮食礼仪是否烦琐的问题。薰殿还记得我们在南京吃西餐的时候俺说的那个故事吗,路易十四看到两个孙子在他的宫廷里同时使用刀叉吃牛排,于是乎很不高兴,认为他们违背礼仪,和外邦人学坏了。在当时(18世纪),法国通行的就餐礼仪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这些名堂是传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由嫁给路易十三的那个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进的。至于原来(DARK AGE),甚至有把盘子全部吃掉的事儿(别紧张,盘子本身就是面包制成),一直到15世纪,再往前数,早期的基督教绘画中,耶稣我主和他的门徒们吃饭的时候旁边是没有刀叉的。这个嘛,和见于中国公私笔记中皇帝老子吃饭固然不能比,风雅人的饭局也要考究许多啦。
意大利地区贵族的标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长殿说的那个DEL应当就是后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 LA的,似乎用堂的比较多(比如堂.吉诃德,堂.胡安等等),至于DE LA嘛,法属意大利地区贵族用的人比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纪中叶,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的西西里总督叫做胡安.德.拉.韦加,同一时期率领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舰队的将领有个叫做保兰.德.拉.加尔第。
神职人员中少了主教(bishop)呢。此外,教会中有一种在中文书籍中比较少见的荣誉阶衔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平庸的翻译者同样的把这个词译成阁下。蒙席在天主教会中虽然不是主教衔,但作为一种很高的荣誉衔被教皇赏赐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认真的神甫。当然,根据传统,耶稣会啊,本笃会的头头们也都可以被称为蒙席的。
还有啊,那些见上帝去了的虔诚教徒,有可能在死后被被追封为圣人或者是真福(具体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这么说,对教会有杰出贡献者封真福品,为捍卫教会而死或者有更大贡献的封圣品,现在是由梵蒂冈的圣品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管这档子事儿,不知道俺这个虔诚的切支丹有没有机会被封圣呢,活活)。所以称呼他们必须是圣(Saint).XX,或者是XX真福。虽然封圣始于何时俺手头已经没有确切资料可供查询了,不过可以确切的说中世纪以前是没有这调调儿的,因此随耶稣殉难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是因为叛乱被砍了脑袋的若望,保禄等人被封圣时候都是本名,他们的名字在当时的罗马也都是常见名,毕竟出身卑下嘛。后来随着天主教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王公平民出于崇拜(也有出于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态)那些圣人,就都取和圣人(主要是耶稣十二门徒)天使,圣女一样的名字。比如常见的伯多禄(彼得),马尔谷(马可)等等,(自从犹大出卖耶稣以后,也就没有人再叫犹大了,“人从宋后少名桧”,从众心理,洋鬼子和咱们是一样的。)再往后封的圣人多了(见鬼!还是咱们中国比较好,知名的圣人不过十五,六个),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于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后面。试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着名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应当就是家姓,再看呢,圣人当中有方济各,方济各.撒助爵(这是后面跟家姓的),方济各.亚西西(这是后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个方济各,甚至英国着名哲学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济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实这里的教名从理论上讲就是薰殿文中所说的个人名。当然,欧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个人名,不过信教以后还得改名字。中国就比较复杂一点了,中国的教徒必须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说俺们中国自己选的主教北京的傅铁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michael),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全名就是米迦勒.铁山.傅。如果他以后成了圣人当然不能叫圣米迦勒,这个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圣米迦勒.傅,或者圣.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闷了。前一阵子在教廷担任非基督教徒秘书会副秘书长的正幸殿,原来在日本的时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约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二鬼子老同志,译成汉字在长度上比的过大多数欧洲人,换成罗马拼音也不输道地的日本人(同样无聊的作者啊......)。
薰殿说的《星界之纹章》俺只看过动画,不过却让我想到赫连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国虽小,在称呼上可一点不含糊,俺好象记得他就规定过什么皇族用赫连,贵族用铁伐什么的。
在古罗马时代,一般说来,普通人除本名外,还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说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银英网站上用的名字韦伯芗,其实得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提图斯是他的本名(Praenomen),佛拉维乌斯是他的氏名(nomen),韦伯芗则是家族名(Cognomen)。紧接着后面当皇帝的是他的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因为这个家伙是韦伯芗的长子,不管本名氏名还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提图斯,不然就得叫小韦伯芗了。再看韦伯芗的小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图密善,幸亏因为他不是长子因此要另创家族名,(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不然就是三个韦伯芗了,够戗!说起图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于他老妈多米提拉的绰号取的名字,现在看来好象有些滑稽,不过当时却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说一说共和时代的西庇阿家族,据俺所知有名气的一共有5个(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在西班牙阵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儿子,征服新迦太基并击败汉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儿子(?),同样名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儿子,被称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杰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勋还有别名,比如三个巴布利阿斯中的后两个,就都因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别名。
当然,还有更邪门的家伙,比如俺最近在写一篇有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个家伙的全名和一般体例不同,叫做 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俺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iocletianus是家族名,至于 Aurelius ,研究罗马史的朋友应当注意到他的父母原来是一个罗马元老阿努利乌斯家的奴隶,这个名字,会不会是作为一种出身的标志呢,如果真这样,那还不得不佩服罗马人的恶趣味了。
至于尊称,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屁精(尤其是东方化的罗马人)实在有够无聊,一开始对皇帝称元首(imperator),普林西比(译名懒的找了),屋大维翘了以后提比略用“奥古斯都”称号,利维亚用“奥古斯塔”称号,曾经有人为屋大维上尊号“主人(dominus)",不过虚伪的他没有接受,后来仍然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们所采用了。君士坦丁时代的文书上充斥着真诚的阁下,庄严的阁下,高超的阁下,高越的阁下,崇高和绝妙的伟大的阁下,辉煌和雄伟的大人阁下等等恶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时代连希腊语也受到污染,廷臣将Sobastos(奥古斯都)和Autocrator(皇帝)合成为读音响亮的 Sebastocrator这个词,还有主公(Panhy persebastos),圣上(Protosbstos)等等各种新奇的名目。至于大臣和小恺撒的尊称什么,俺懒得做系统介绍了(众人:本来就是对薰殿大作的补充,你这么多废话干什么!)
㈤ 法国宫廷贵族礼仪
在凡尔赛宫廷鼎盛时期,有一个比国王更有权威的主宰便是“礼法”,或称“礼仪”,就象歌剧院的芭蕾舞一样,一举手、一投足都有明确的规定。
人们看过宫廷记事录后,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上至王子、公主,下至无名奴仆,每个人的头脑里怎么能够塞进那么多的东西,怎么能够记住自己这个角色举止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何况这种种礼节还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比如,一个贵妇在凡尔赛宫只有资格坐帆布折凳,到了马尔利富就可以坐方凳,而到了朗布依埃宫便坐上了靠背椅。再如,一个掌门官(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开门)必须记住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里;哪些人经过的时候,他应当站在门外。公爵一类的人到王宫小教堂可以带一块方坐垫,俗称屁股垫,但不可忘记要把坐垫放得歪斜一点,绝对不能摆正,因为摆正是王族的特权。国王接见大使时,倘若礼宾官没有在楼梯的第四级上迎接,便会引起外交风波。
路易十五时期,讲究礼仪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宫廷礼法除了承袭旧传统(许多礼节起源于弗朗西斯一世,甚至更远的年代)外,还增添了不少路易十四时期的复杂条例,而且又制订了一些连国王本人都需要遵循的规定。
大家可能以为在这样一个井然有序,人人职责分明的宫殿里,主子们一定被服侍得舒舒服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自己已成为礼仪规范的奴隶,国王、王后和王子们都过着一种终身受束缚的生活。在公主们举行的舞会上,王后也前来参加一同玩乐,可是礼仪规定,不管公主们跳舞跳到那里,位置怎样变换,她们的眼睛必须一直望着王后,结果小姑娘们的脖子扭得酸痛。
一天清晨,王后发现她那张大床上的棉被沾满了灰尘,她腼腆地责问了一下。这件事逐级传到寝宫侍从那里,寝宫侍从把责任推卸得一千二净,说打扫灰尘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人们就去找管理帷幔,挂毯的侍从领班,后者听完这个事故后明确地说,这不关他的事。经过两天查讯终于发现,当国王陛下不在王后那里安寝的时候,王后的那张大床是当作家具管理的,因此应当由管家具的侍从负责。
可怜的玛丽·列金斯卡是位十分温柔、孤独、多情而又随和的王后,每天吃午饭时,都得经受一番折磨。她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前厅里的一张小桌子旁边,一群侍臣和一群好奇的前来参观的平民在一定距离之外围成一圈站着,静悄悄地望着王后吃饭。有一天,卡萨诺瓦亲自看到了这个场面:王后衣着简单,戴着一顶大无沿软帽,走到餐桌前坐下后开始进餐,她低着头,两只眼睛盯着盘子,不看任何人。当她觉得端上来的某一道菜好吃,想再要一点又难为情,便扫了在场的人一眼,想在人群中找到她认识的人,了解一下她爱吃的这道莱是什么。她找到了一个人,怯生生地叫道:“德·洛旺达尔先生,”听到叫自己的侍臣弯下腰向前走了几步应道:“王后有何吩咐?”“我想这道美味可口的菜是烩鸡块吧?”“是的,王后。”德·洛旺达尔先生用刻板的语调回答后又退回原位。王后直到用完了膳没有再说一句话。对参观凡尔赛宫的巴黎和外省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是宫内开饭,他们参观了王太子妃喝汤,马上去看王子们吃煮白肉,接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去瞧公主们吃尾食品。
路易十五有自己的贴身侍卫、跟班护卫、门卫和瑞士卫士等各种卫士,礼仪迫使他任何时候都不能一个人独自呆着。晚上许多人服侍他换内衣,早上许多人服侍他起床,然而偶尔侍卫们玩忽职守,他也能够暂时摆脱没完没了的守护。
一天晚上,路易十五未带卫士只身一人走进寝宫,迎面撞见一个惊慌失措的人,这个人扑地跪倒在地解释说,他在宫内寻找一个与他同行的烤肉店老板迷了路,他一个门一个门地找,不料进了寝宫,现在他也不知道该从哪儿出去。这个可怜的人等着受绞刑,可是国王安抚他一番,赐给了他几个路易。
应当说,什么人都可以进凡尔赛宫,可以任意在各大套房之间游玩,只是不允许乞丐和憎侣进去。想观看国王用膳的过往平民百姓,只要佩带一把宝剑,臂弯里放一顶帽子就可以进宫,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少女向妇女也常施屈 膝礼。他们的男女之间,女子之间的见面时,还常以亲面颊或巾面颊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位大男人见面,一般要当众在对方的脸颊上分别亲一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一般礼仪
法国商人往往相当拘礼和保守。
法国当地人对其他任何人——包括其他地方的一些法国人——说法语的方式都感到走样,听不入耳。
称谓与问侯
轻轻握手是通常的问侯方式,但客人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应主动伸手。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惯例。准时赴约是礼貌的标志。
款待与馈赠
被邀请到某人家里作客是难得的,即使已相识很久。不过,若有这类邀请的话,给女主人送上鲜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类小礼品将是受欢迎的 法国人注重烹调艺术,因此中午和晚上的两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能激起人们思维和美感的礼物特别受欢迎。不要送印有你公司名称的显眼大标志的礼品。
交谈
要回避个人问题、政治和金钱之类的话题。
社交习俗
法国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法国友人很直爽,性格大多较开朗;
谈吐幽默又风趣,特别善于搞交往;
“女士优先”成风气,良好传统大发扬;
忌讳询问个人事,秘密从不对人讲;
注重礼节和礼仪,乐于助人讲风尚。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
法国人最爱美,这是举世公认的,尤其妇女,称得上为世界上最爱打扮的人。就连他们国家的老年妇女也是如此,每天全都离不开化妆和美容,为的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年轻些。他们一般都把对女子秀示谦恭礼貌当作生活中教养好坏的标准。“女士第一”在法国极为盛行。他们时间概念很强。他们无论出席什么集会,都习惯准时到达,从不拖拉迟到,不愿听到那些蹩脚的发音。
法国女宾由于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都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递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迫。他们偏爱公鸡。认为它既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司晨报晓的特殊本领,把它看作为“光明”的象征,并视其为国鸟。他们非常昵爱鸢尾花。认为它是自己民族的骄傲,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并敬其为国花。法国是个盛产鲜花的国家,人们爱花成癖。他们视秋海棠为“热忱的友谊”;把兰花表示“虔诚”把丁香表示“纯洁”,把大丽花表示“感谢”,把玫瑰表示“爱情”之意等等。他们对蓝色偏爱,并把蓝色看成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对粉红色也较为喜欢,认为粉红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给人以喜悦之感。他们谈话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我们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表示“是我”,但他们的手指指自己的胸膛才表示“是我”;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仪态礼仪
法国人谈吐文雅,热情幽默,他们有耸肩膀表示高兴的习惯。他们在同人交谈时,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认为这样显得亲切。谈话过程中经常用手势来表达某种意思,但有的手势和我们的习惯不同。法国人特别爱侃,并善侃。但从不涉及粗俗话题,对庸俗下流的举止极为鄙视。
相见礼仪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大都以握手为礼。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少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少女通常是向妇女施屈膝礼。当地人还有男性互吻脸颊的习惯。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
商务礼仪
与法国人会面,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应讲清姓名,身份或将自己的名片主动送给对方。法国人很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未成朋友前,是不会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国人谈生意,一定要守时,否则不会被原谅。和法国人谈生意,要避开商业淡季。每年8月份由于天气较热,几乎全国放假。
旅游礼仪
法国堪称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天堂。商业网点遍布全国,购物中心比比皆是。巴黎的各主要街道,现有一种会说话的地图,即在一张信息网络板里置放一台电脑,储存市区有关资料,行人只需按一下地图上自己要去的地址,这里的车子都是靠右行,坐车很方便。 在这里付小费的项目很多,一般均付帐面费用的15%。法国人还习惯在新年到来之际,给终年为自己服务的人一笔年终赏金。
贵族无论是敌是友,在见面时候必须相互致意,男子(如果不穿全身铠甲)规定为左手扶右胸,右手脱帽,身体稍微前躬同时点头。女子规定为双腿略微曲膝同时两手稍提裙摆两侧,点头致意。双方如若在马背上,男子礼节不变,女子只需点头。
男子如若全身铠甲,只要未上马就必须脱帽、左手按右胸同时点头致意(不必躬身,因为中世纪全身重型铠甲胸与腰是一体的,不可能让你弯下腰去)。如若在马上,不必脱帽也不必按胸,只点头即可。另外骑马的男贵族遇见站着的贵族,如果对方是比自己爵位高或者是女性,男性贵族只要未着铠甲就必须下马行礼。如果骑马人穿着铠甲,只需点头致敬即可。
所有情况下行礼时,武器尖头必须指向地面,(出鞘的刀剑可以不放归鞘内但必须尖端向地),有带弓箭者则必须将箭放归箭盒内、右手挽弓才能行礼。
当时礼节还不允许吻女士的手。贵族晋见国王和王后礼仪中才有吻手:贵族单膝跪下,低头吻国王、王后的手表示崇敬。国王和一般贵族见到负责本国教务的红衣主教时也吻手:他们躬身吻主教左手中指佩带的表示主教身份的大宝石戒指(这种戒指每个主教都有,为教廷钦赐)
中世纪吃饭时候必须主人先入坐,客人才能入坐,主人有义务提议喝第一杯酒,第一杯酒之后,主客就可以相互敬酒了.中世纪客人和主人都不允许身穿全套铠甲入席,铁手套、上臂甲、前臂甲和前后胸甲以及头盔都不可以穿着进入饭厅,因为这样的穿戴明显表示自己在防备周围有暗杀,是一种对他人名誉公然的冒犯。不过武器是可以带的。胃口越好,主人越认为举办的宴会获得了成功。边吃边说和边喝边说都是允许的(17世纪之后就渐渐认为是不礼貌的),敬一次酒双方必须干杯到底,没有现在稍微抿一口的说法。吃饭过程中可以宾主双方歌唱,但禁止大声喧哗,如果有吵架闹事现象,不论责任在谁,客人应当立即退席。用餐完毕,客人必须用语言向主人表示感谢款待,退席时候客人行本人在上一段提到的全套礼节致敬。
教堂礼拜弥撒时,按宫廷地位和爵位尊卑顺序进入教堂,地位爵位相同的话,则男士要比女士优先,年长者比年轻者优先。听完弥撒,男士有义务为任何女士捧圣水,出门顺序仍按爵位和年龄顺序排列,但地位和爵位相同时,女士优先。
㈥ 美国的绰号叫作山姆大叔,那么法国都有些什么绰号呢
还有一个,如今在国内很多网民用来形容法国的“绰号”,就是“乳法”。这个梗源自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未打先投降,让小胡子一下就偷家了,大致意思是说“耻辱法国”的意思,这个绰号反而是我们这代网民更多接触到的法国绰号,算是一种调侃吧。
㈦ 西哈努克夫人以前为什么叫公主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并非与生俱来的公主,是法柬混血儿,父亲弗朗索瓦·伊吉是个有意大利血统的法国人,侨居柬埔寨多年,是西哈努克的父亲苏拉玛里特的好友,1940年在对德国作战中失踪。母亲是带有中国血统的柬埔寨人,称博夫人。伊吉一家与王室早有来往。西哈努克从小就认识莫尼克。1952年在金边的一次学生选美活动中,莫尼克崭露头角,艳压群芳。她兼有东方女子的典雅之美和西方女子的飘逸之美,是柬埔寨少有的国色天香。西哈努克立即被她的魅力吸引住了。结婚后,她更名为莫尼克·西哈努克,获公主称号。
原来,西哈努克自1941年登上王位后,有过6位王室认可的妻子。第一位是平民出身的皇家古典舞蹈演员甘霍。帕花·黛维即甘霍所出,聪慧秀丽,是母后哥沙曼的掌上明珠。第二位是西索瓦·蓬珊莫尼公主,系伦赛生母。第三位西索瓦·莫尼盖珊,是蓬珊莫尼的同父异母妹妹。第四位是老挝“万象之花”玛尼婉。第五位是表妹诺罗诺·诺丽亚公主。最后一位是法柬混血美女莫尼克·伊吉。可是,谁也没有正式名分。这是王室中很有影响力的母后哥沙曼的旨意。西哈努克的星相预示,他绝对找不到配偶。据此,哥沙曼一直反对他同任何女人正式结婚。西哈努克心里明白,这不过是表面的理由。一旦立了王后,母后哥沙曼在王室内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这才是症结所在。
1955年3月,西哈努克为了亲自执政,直接主宰国内政局,别出心裁,演出了王位子父相传的一幕,戏剧性地让位给他的父亲诺罗敦·苏拉玛里特。西哈努克趁着王室上下忙于他父亲的登基大典,哥沙曼无暇他顾,在两天内,闪电式地相继与表妹诺丽亚公主和莫尼克·伊言正式举行婚礼。哥沙曼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但仍反对将她俩册封为夫人,只册封莫尼克为公主。
1958年8月,即中柬建交后一个月,西哈努克亲王以首相身份第二次访华。这回是取道仰光飞抵昆明。我随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等前往迎接。随同他从舷梯下来的,还是那两位他心爱的公主。刚到宾馆坐定,西哈努克亲王突然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同意莫尼克公主以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陪同访华。由于事先未征得中方同意,莫尼克公主尚留金边待命。如蒙中国政府同意,她将直接飞北京会合。原来,西哈努克对莫尼克情有独钟,打算册封她为西哈努克夫人,但哥沙曼王后没有松口。西哈努克想借访华之机,以“外转内”的方式,确立莫尼克的名分。中方很快答复同意。西哈努克喜出望外,十分感激。从那时起,将近40年里,莫尼克一直保持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
总结来说:
1.公主称呼的来由
莫尼克公主并非与生俱来的公主,与西哈努克结婚后,王室反对将她册封为夫人,但无可奈何,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只好册封她为公主。
2.夫人称呼的来由
由于王室反对将她册封为夫人,西哈努克借访华之机,以“外转内”的方式,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同意莫尼克公主以西哈努克夫人的身份陪同访华,中国同意,从那时起,确立莫尼克公主为西哈努克夫人的名分。
㈧ 法国人有什么风俗
答案出自留学专搜的欧洲留学吧
法国饮食源远流长,品种多且讲究,颇具特色,因之久负盛名。其烹调技术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许多法国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欧洲第一流大饭店的大厨师大半是法国人。从历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又不断发展的宴会外交。这些精心安排的珍馐佳肴被世人称为法式宴会,餐桌上一次可上 200 道菜!法国人最爱吃的菜是蜗牛和青蛙腿,如果你点这两道菜,陪你的法国朋友定会十分高兴。如今,巴黎对蜗牛的消费逐日扩大,全市有 40 多家出售蜗牛的食品店。法国最名贵的菜是鹅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薯仔丝。世界饮酒冠军法国人,尤其爱饮葡萄酒。她们吃饭很讲究菜肴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饮红葡萄酒,吃鱼饮白葡萄酒等。法国人还特别爱吃奶酪,不同色味的奶酷多达 400 多种,其肖费量也居全球之首,有 “ 奶酪王国 ” 之称。西式进餐的礼节甚多,比如,赴宴者应从自己座位的左侧就位,坐姿要端正;要后于主人把餐巾放于腿上,相敬干杯时,即使你不会喝酒,也应将酒杯在唇边触一下,以示敬意,西餐的主要餐具有刀、叉,使用时,要右手握刀,左手持叉,先用刀将食物切成小块,再用叉把食物送入口中,每吃完一道菜,就将刀、叉并拢排于盘内,如未吃完,应把刀、叉摆成 “ 八 ” 字或交叉放,但不要刀口向外 ……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在现代法国都市中,婚恋生活颇为自由。许多男女青年往往只同居而不举行婚礼,甚至把这种日渐“时髦”的社会现象看作一种“革新”,所以“试验夫妻”之风盛行。他们认为试婚的好处是:充分相互考验,避免日后离婚。而今,法国独身者不少,又以 35 岁以下和 50 岁以上者居多。法国奇特的传统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结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举行告别晚会,男方叫 “ 埋葬单身汉生活晚会 ” ,女方称 “ 辞别宴会 ” ;新郎是以一个象征性的 “ 棺材 ” 举行一次 “ 葬礼 ” 来表示向 “ 单身汉 ” 告别;新娘在 “ 辞别宴会 ” 上,接受妇友们献给的花束、花蓝,大家同唱辞行歌,共跳送别舞,以示姐妹间眷恋深情 ―― 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举行婚礼了。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后,都要经过 “ 洗礼 ” ,并取一个教名。教徒大都严守教戒。斋日不搞娱乐活动,尤其遇到某月 13 日是星期五这天,更严守戒规。
我国 12 种生肖,除 “ 龙 ” 是虚构者外,均为常见的飞禽走兽,且每种代表一年,而同欧洲各国大体相同的法国人的生肖,则是天文学上黄带的 12 个星座,如:白羊、金牛、双子、室女等,这 12 种生肖分别代表一年 12 个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
法国的狗业很发达,那些阔绰女子,几乎人人爱狗如婴。全国每年出生狗达百余万只,年经销额约 10 亿法郎。为与方兴未艾的养狗之风相适应,法国的狗饮食业、狗饰品业、狗葬业等,随之兴起,有专业狗医 4,000 名,全国还建有狗肉加工厂 3,000 余家,营业总额高达 25.5 亿法郎。
这个爱美、讲食、嗜酒、重礼的国度,还有一些禁忌。法国人忌讳“ 13” 和 “ 星期五 ” ,认为这些数字隐含着凶险;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黄色花,认为黄花象征不忠诚,玫瑰花只能送单数,除了表达爱情外,不能送红色花 …… 法国的生活习俗还有很多,到了法国,一定会有所感受。
1)社交礼仪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 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2)服饰礼仪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
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
法国法定假日有:
元旦(Jour de l’An):2006年1月1日
复活节(Paques):2006年4月17日
国际劳动节(Fête travail):2006年5月1日
二战胜利日(Victoire 1945):2006年5月8日
耶稣升天节(Ascension):2006年5月25日
国庆节(Fête national):2006年7月14日
圣母升天节(Assomption):2006年8月15日
万灵节(Toussaint),2006年11月1日
一战停战日(Armistice):2006年11月11日
圣诞节(Noel):2006年12月25日
q
㈨ 娘家是法国人,法国可没有王室啊,哪来的公主
你问的是刚死的那个西哈努克亲王的第六个老婆对吧?
因为这是他老娘的旨意。好像是说什么星相预示,他绝对找不到配偶。据此,他妈一直反对他同任何女人正式结婚。西哈努克心里明白,这不过是表面的理由。一旦立了王后,母后哥沙曼在王室内的主导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这才是症结所在。所以无论他哪个老婆,都没有正式名分。结了婚一律叫公主。
㈩ 法国人的称呼
称呼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称呼对方是该直呼其名,还是冠以头衔,对人的称呼不仅因人而异,在不同的场合称呼也会有所不同。恰当地称呼是对人的尊重,也是自身修养的显示。直呼“服务员”最好生活困惑:
疑问一:叫小姐行不行
改革开放以后,管年轻女孩叫“小姐”的外国习惯也流传到了内地,而从事餐厅服务员的又以年轻女性为多,所以人们把年轻的女服务员也开始称作“小姐”。但后来由于“小姐”一词特殊的含义,人们又提出“不应该到处叫小姐”的意见。一般说,叫小姐并不算失礼,但如果就餐时一遍遍叫“小姐”会让人不舒服。
疑问二:叫丫头行不行
同龄人之间也称呼丫头,就有轻薄对方之意,而且也不是公共场合的正式称谓。疑问三:叫姑娘行不行
如遇到一些岁数较大的女服务员,叫姑娘明显失礼。对于彼此是服务关系的顾客与服务人员之间,这种称呼是很不适当的。疑问四:叫同志行不行
以前人们称呼服务员做“同志”,也不太适合,因为“同志”是有志同道合共谋事业之意。
管男服务员叫什么就是更多人的疑问了。理论上说,和小姐对应的是先生,可是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先生不仅是一个性别称呼,还有对师长的尊称含义。叫小伙子,又显得不够尊重对方,而且这种关系比较亲密的称呼也不恰当。如果再遇到位三四十岁的男服务员,就更不好叫了。而伙计的称法又有高高在上的意味,也不太合适。同样,在商场里,人们也遇到如何称呼销售人员的相同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称呼服务员呢?很多服务员表示说:“您就叫我们服务员。”文明称谓四大礼仪样板教授的称谓应由别人叫。
有些人在打电话自我介绍时,常喜欢称呼自己的职位,比如“我是李教授”、“我是张局长”,尤其是一些中小学老师在和学生家长电话联系时,总是自我介绍说“我是李老师”,这其实挺不符合咱们中国人自谦的礼仪的。自我介绍时只要说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要先说名字再介绍身份,比如说“我是谁谁谁,是您女儿学校的老师”。称呼人别乱认亲戚
一些人为了表示亲热,喜欢用“大姐”、“大哥”这样的称谓套近乎。其实这种套近乎的叫法并非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还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女孩,非常不愿意别人叫自己是大姐。其实,过度亲热也是失礼。“农民”不能当作形容词
现在,不少人在和朋友开玩笑时常用“农民”、“民工”这样的身份词当形容词,称呼对方“你这农民”,或者索性就拿“农民”当称谓在公共场所叫对方。但是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伤害。此外,人们有时对没看见自己的朋友喊“瞎子,我在这儿呢”,或者是用“你怎么穿得跟小保姆似的”,这都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写信别让人家“跪”着启
人们在写信称呼对方时,常喜欢用些有文采的词汇,如称谓对方时加上“敬启”,甚至是“跪启”的字样。其实这样的写法不仅是闹了语言理解上的大笑话,而且也没表达出尊敬之意,反而弄巧成拙地对人失礼。在书信语中,“敬启”的意思是让人家尊敬地打开信,而“跪启”是指让别人跪着看信。称谓应该“自谦而敬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要借助各种礼仪来体现。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第一课,讲求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
古人行冠礼之后,男子成年取字,就是为了避免别人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父母在取字时一般予字以一定希望,使字叫起来更加顺耳、受听。名字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
在书信中,就更讲究称谓礼仪了,字里行间,称呼上所表达的礼仪不可或缺。如今,一些称呼仍是古时敬称的体现,比如古代皇帝都称孤道寡,这就是谦称。还有,夫人这个词是专用来称对方或他人妻子的,绝对不能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夫人”。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成为“某公”,这在当今中国知识界仍然保留着。还有,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请人家吃饭叫做略具菲酌。记住别人的名字是礼貌李宗翰影视演员
在演艺界,人与人之间的称呼非常重要,演员的礼貌显示出他的文化层次及涵养。在剧组,我们一般称呼先入行的为老师,这会使彼此相处起来关系融洽,工作愉快。让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别人记不住我的名字。有一次在山上拍戏,一位影迷跟了我好久,就为了要一张签名,可他走近我的时候却说:“啊,你不就是演那个谁的,可我忘了你的名字了……”虽然我给他签了名,但我还是觉得记不住别人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请管博士叫博士
Franck Michaud(李嘿) 法国人,公司职员
对于欧洲人来说,如果这个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他会把“博士”的身份印在名片上,在正式场合或者是初次见面时,大家都会叫他“某某博士”。但是,我发现中国人在对教授这样的学术职称,或者是部长、局长这样的官位称呼和西方人的习惯还是比较一样的,但是对于学位的称呼却不太注意,很少对人称呼博士,即使我的名片用中英文都标出了我的博士身份,可是在正式场合,大多数人依旧喊我李小姐。
所以,我希望,当别人递你名片时,请你一定要仔细看一下对方的名片,如果名片上称为博士,那么问候对方时就一定请以博士相称,而不要仅仅称为“某女士”、“某先生”。慎用哥们儿和姐们儿陈卓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