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为什么被推上断头台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世生于1754年8月23日,太子路易.德.法兰西的第三子,他出生当年,次兄阿基坦公爵克萨维尔去世;1761年长兄勃艮弟公爵路易去世,他成了太子的第一继承人;1765年12月20日,他11岁时,父亲太子路易去世,他成了王太孙,也就是路易十五的继承人。16岁时与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玛利.安托瓦内特结婚。1774年5月10日下午3:30,路易十五去世,他成了法国历史上第十六个叫路易的国王。
大家都知道1789年到1793年间发生了什么,自以为代表自由、平等、人权的暴民们抢走了所有有权人的自由和人权。暴民们只知道平等,一种小人的平等。他们的“生活长期以来一直就过得不好,他们要向生活比他们过得好的人。”“权力对这些人来说对这些人来说是太新鲜了,以致于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悦,想尽情地享受它一下。”于是国王和王后成了他们“小人的满足感”的牺牲品(引的内容皆源于史蒂芬.茨威格《玛利.安托瓦内特》)。
于是见了血就会有快感的疯子和虐待狂们走上了历史舞台,嗜血狂丹东举起屠刀,三天杀了200名法兰西人民,不仅杀了人,还虐尸奸尸(那具可怜的女尸是王后的朋友)……
1792年9月22日,国王路易十六成了路易.卡佩,终于1793年1月21日,所有变态狂色情狂嗜血狂虐待狂们同时有了高潮——路易上了断头台。
路易十六国王生性驽钝,缺乏自信,遇事只懂得逃避,所以革命期间他除了自己热爱的锁匠活什么也没做,即使是他被革命政府逮捕、废黜王位,他也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和妻儿享受天伦之乐,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也不会将他当作暴君,更提不上死刑,他最严重只是个平庸的君主。平庸也要判死刑,那地球上岂不要少40亿人?
他临死前说“我宽恕我的敌人,我无辜而死,恳求上帝别让我的鲜血溅到我的子民身上。”
路易十六的断头是查理一世断头的后继,它是十九世纪大革命的前奏。同时,它影响到1917的俄国革命,苏维埃比他们更残暴,处死了沙皇一家21口,开启了二十世纪大屠杀的序幕。
纪念伟大的殉难者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世。
⑵ 历史上(近现代)臭名昭着的国家独裁者(暴君)有哪些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国纳粹党首领,第三帝国元首兼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北部边境小镇布劳瑙。其父是海关一小职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作为志愿兵服役,他参加了着名的松姆河战役、阿腊斯战役、伊普莱斯战役,并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19年,希特勒参加了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小团体,并成为该党主席团成员。1920年希特勒将该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民社党或国社党,按德语缩写音译为纳粹党)。随着纳粹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也日益突出。1927年希特勒最终夺取了党的领导权,成为该党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威胁正在开会的巴伐利亚首脑卡尔交出政权,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员因叛国罪被判刑。希特勒利用在狱中这段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资产阶级的策动支持下,登上了总理的宝座。开始实现他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与戈林合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诬陷是共产党人所为,以达到消灭政治对手的目的。接着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现了“纳粹党”一党独裁。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操纵国会宣布:“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合并为一”。因此,希特勒自称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拥有国防军最高统治权。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开始恢复军事力量,加紧扩军备战。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同年11月与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第二年意大利也加入此协定,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联盟(即轴心国)。1938年到1939年,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开始对英、法进攻,只用六个星期的时间就打垮了英法联军。1941年6月,希特勒入侵苏联.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希特勒丧失了30万精锐部队,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等国迫于形势,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配合苏联红军在东线的进攻,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见败局已定,在同他的情妇埃娃举行婚礼后,两人在卧室中自杀。
墨索里尼(1883.7.29~1945.4.28)
意大利内阁总理,法西斯党领袖,独裁者,第二 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生于弗利省一铁匠家庭。早年当过新闻记者、社会党党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鼓动意大利参战被社会党开除。1915年入伍参战。1919年3月在米兰发起成立“战斗的法西斯”组织。 1921年该组织改称“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为该党领袖。1922年10月指挥该党军事组织“黑衫军”进军罗马,发动暴乱并夺取政权,任内阁总理。1928年强行终止议会制度,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群众团体,镇压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对外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1935年10月派兵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宣布将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7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向西班牙叛军提供武器装备。10月与德国结成柏林-罗马轴心。翌年11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9年4月侵占阿尔巴尼亚。1940年5月任战时统帅部最高统帅。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出兵法国南部,并向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和埃及发动进攻,企图建立地中海帝国。10月派兵入侵希腊。1941年4月出兵配合德军进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对苏宣战并派兵配合德军进攻。1943年7月25日,由于军事上失利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高涨被撤职,并被监禁在阿布鲁齐山大萨索峰顶。9月被德军伞兵救出后,在意大利北部萨洛出任“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4月27日在逃往德国途中为意大利游击队捕获。次日被处决并暴尸米兰广场示众。
⑶ 拿破仑到底是不是暴君 拿破仑出生地在哪里
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地中海的一个岛岭。
由于地中海与法国隔海相望,离法国不算太远的科西嘉,就成了法国人征服的目标。
但是当时科西嘉人刚刚经历过热那亚共和国的入侵,无力抵抗,尽管科西嘉人英勇战斗,但仍然无法掩盖他们兵力不足的事实。
很快科西嘉沦陷,拿破仑的父亲抗法名将查尔被迫投降。
但是父亲的英勇精神影响了拿破仑,拿破仑认为一名军人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不到最后一刻他就投降,不是真正的军人,但是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拿破仑的误解,认为他倾向于残暴。
但事实不然,这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幼年时期的拿破仑受到了父亲影响使然,若不是他父亲的战斗精神深深影响了拿破仑,拿破仑也不会在他在位登基时,过多的调集法军,因为他觉得军人的使命和荣耀就是死在战场,这也是部分名将的想法,其中包括让*拉纳,若阿尚*缪拉。
这些勇敢的战士,是在战争中升职的,这也说明拿破仑的倾向,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但如果有必要,军人应当在战场上马革裹尸而还。
究其根源,拿破仑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其实是受到了父亲的重要影响,他视父亲为英雄,任何像他父亲一样的人,拿破仑都会比较尊敬。
这也是为什么拿破仑在某些方面看似做得不好,被称为暴君的原因。
但其实勿忘,人之初性本善。
⑷ 路易十四是暴君吗
不算,是个雄主 和康熙差不多 勤政
⑸ 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暴君是
路易十六 和他的皇后
⑹ 拿破仑执政时期是暴君吗
拿破仑是法国的一位君主,他是军人出身,对于国家的统治是以军事的方式进行的;拿破仑又具有野心,所以他发动了不少战争,就因为拿破仑不断发动战争,所以才有人认为拿破仑是暴君。但是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拿破仑之所以对外发动战争,可以说是拿破仑读懂时势的表现,当时法国与英国积怨已久,两国不断地争夺霸主的地位,只有获得更多的殖民地,才能获得资源,才有取胜的把握。所以拿破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他国发动进攻,对外进行扩张,以求扩大法国的领导范围,获得更多的资源。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的确是一位比较专制的人,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法国的发展所考虑的,也是他的野心的体现。在被拿破仑入侵的国家,人们都称拿破仑为暴君,奋起反抗拿破仑的入侵,因为拿破仑入侵了自己的国家,所以当地的人们称拿破仑为暴君便不足为奇了。但是拿破仑除了发动战争之外,他还为法国的发展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开设学校,吸引人才,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是因为拿破仑本身就是一名军人,所以人们比较多的还是关注拿破仑在军事方面的事情。
拿破仑是否是一名暴君,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⑺ 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倒数第二代君王查理九世到底怎么死的
(瓦卢瓦的)玛格丽特 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年5月14日 – 1615年5月27日)法国和纳瓦拉的王后,又称玛戈王后(la Reine Margot)。瓦卢瓦的玛格丽特出生在圣-日耳曼-翁-莱伊的皇家城堡里。她的兄弟们称她为玛戈。她是法国国王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女儿。她有三个兄弟是法国的国王:弗朗索瓦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
她的姐姐,瓦卢瓦的伊丽莎白,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第三个妻子。尽管玛格丽特爱着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但是她那有野心的母亲是绝不会允许吉斯家族有任何机会控制法国。相反她要求玛格丽特嫁给腓力二世的儿子唐·卡洛斯,未果。凯瑟琳·德·梅第奇也考虑过把玛戈嫁给葡萄牙王储唐·塞巴斯蒂安,也没有成功。最终玛格丽特被强迫嫁给了波旁家族的纳瓦拉王储亨利(即后来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亨利是新教胡格诺派的领袖。这个婚姻是计划用家族关系来协调和融合天主教和胡格诺派之间的关系。 尽管亨利的母亲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反对,很多纳瓦拉贵族还是支持这次婚姻。让娜·达布雷特在婚礼举行前就去世了。
1572年8月18日玛格丽特嫁给了亨利。当时亨利的母亲已经去世,他继承王位成为纳瓦拉国王。据记载整个仪式的过程中,新郎和新娘始终直视着前方,从未看过对方一眼。当红衣主教问玛格丽特是否愿意嫁给亨利时,她没有回答。因此查理九世按住她的头,强迫她点头同意。
这段婚姻才过了六天,在圣巴托罗缪之夜,凯瑟琳·德·梅第奇带动法国的天主教徒对数以千计的胡格诺派教徒进行了屠杀,史称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在婚典和骚乱后,亨利离开了他的妻子,逃离巴黎,回到纳瓦拉。而玛格丽特则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控制,成为了事实上的困在家里的囚犯。当时还有一个小细节,玛格丽特的情人之一同时也是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中逃过一劫的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想将玛格丽特从她的哥哥控制之下救出来,但计划失败,自己也被亨利三世处死,后玛格丽特通过私下买通刽子手得以见到她情人的尸体,并偷偷亲自取走了他的头颅。这一事迹在司汤达的着作《红与黑》里亦被提起,该作的女主人公之一马特儿效仿玛格丽特,在爱人于连受刑之后也偷走他的头颅。
最终玛格丽特还是得到允许投奔到丈夫那里,在以后的三年半,玛格丽特和她的丈夫在波城过着被非议的生活。他们都有公开的情人,并且经常吵架。在1582年的一场病后,玛格丽特返回法国王室。但是亨利三世对她的声誉产生了反感,强迫她离开王室。经过很长的商谈,她被允许返回她丈夫的国家。但是她受到冷淡的接待。为了度过难关,她在她的封地Agen发动了一次政变并夺取了政权。在几个月的防御后,Agen的市民奋起反抗,并把她关押到Carlat城堡。 在1586年,她被亨利三世关押在奥弗涅的Usson城堡, 在那里她度过了18年。 在1592年,开始了长达7年的关于解除她和亨利婚约的谈判,1599年,谈判以保留她王后的称号结束。而在不久的将来她的前夫会成为法国人最受喜爱的国王之一。
在这些年间,玛格丽特写了她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在她去世后的1658年发表。回忆录中以故事的形式记述了她的哥哥们和前夫的生活。美丽而坚强的玛格丽特有很多情人,其中比较着名的有约瑟夫·博尼法斯·德·拉莫尔,Jacques de Harlay, Seigneur de Chanvallon和比塞·德·安布鲁瓦。
然而后来她的美丽渐渐褪色,她陷入了贫困,债务人上门催讨。无奈中,她变卖了所有的珠宝。她和她的前夫,及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德·美第奇和解,返回到巴黎,成为贫穷的艺术家和赞助人的顾问。她经常帮助宫廷活动计划和养育亨利四世和玛丽的子女。成了一个着名的宫廷奶妈。她于1615年5月27日在巴黎逝世,并埋葬在瓦卢瓦的教堂。数千个热爱她的人哀悼着她的离去,同时也哀悼着瓦卢瓦王朝的消亡。
看了《玛戈皇后》,才发觉原来那个故事背景就是伊丽莎白时代的法国,而其中有很多历史与英国有关联,兴趣陡增。尤其对于宗教改革的认识,很有帮助。
玛戈(全名为玛格丽特)、查理九世、查理的弟弟安茹公爵亨利(安茹公爵即奥尔良公爵的另一种译法,乃法国王室继承人的封号,意义相当于现在英国的威尔士亲王。亨利才是他的名字,电影中他是一个留长发、小胡子的放荡之人,和玛戈似乎也有一腿)以及小弟阿朗松公爵,均为法王亨利二世和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凯瑟琳•德•美第奇)的儿女,均属于信奉天主教的瓦卢瓦王室。这一时期,法国天主教势力与新起的新教势力产生了剧烈冲突,爆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在法国,信奉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徒叫做“胡格诺”,意思是“同盟者”。
在这批兄弟姐妹之上,有过一个哥哥,即弗朗索瓦(又译“弗朗西斯”,就是之前看的玛丽•斯图亚特嫁给的那个法国国王)二世。弗朗索瓦二世(1544年1月19日—1560年12月5日),法国国王(1559年—1560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枫丹白露。弗朗索瓦二世1548年弗朗索瓦4岁时,他的父亲亨利二世安排了他与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婚姻(玛丽斯图亚特当时还是幼女,但9个月大时已经成为苏格兰女王)。随后苏格兰摄政者玛丽的母亲玛丽•德•吉斯就把她6岁的女儿送到法国与法国王室一同生活。1558年4月24日,14岁的法国王储与15岁的苏格兰女王举行了婚礼。这一连姻带有强烈政治色彩:未来的法国国王同时也将得到苏格兰的王冠。
结婚一年后,1559年7月,亨利二世去世(玛丽传记里好象说是打猎时摔了,之后就完蛋了),15岁的王储加冕为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爷爷,就是那幅着名的画中所画的,达芬奇在这位国王的怀中死去)。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也是一直与玛丽•斯图亚特冲突不断的女人)担任摄政。弗朗索瓦体弱多病,由两位外戚(玛丽•斯图亚特的叔叔)掌握实权:一个是吉斯公爵、王国军队统帅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德•洛林。电影里玛戈的老情人吉斯公爵则是他儿子,名叫亨利),另一个是其弟、负责内政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吉斯集团得到东北部和中部贵族的支持,以天主教信仰捍卫者的面目出现。
与吉斯集团对立的是那瓦尔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妹夫、波旁家族的安托万(电影中玛戈的丈夫亨利的父亲)及其弟贡德(又译“孔代”)亲王路易(片中为亨利出谋划策、被玛戈称为性倒错的那位贡德亲王是他的继任),还有海军上将、夏蒂隆家族的加斯帕德•科里尼(电影里开头部分被刺伤,后在圣巴托洛缪之夜被谋杀的老头子)。他们打着加尔文教的旗帜,称“胡格诺”集团,主要势力在南方。新旧教两派贵族集团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安托万公开表示要从吉斯集团的横暴中拯救国王。
1560年,一直体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在奥尔良去世,年仅16岁。死因是耳部感染引起的脑病变。他被葬在圣但尼修道院。弗朗索瓦二世没有和玛丽•斯图亚特生下任何孩子,他的弟弟,当时只有10岁的查理九世继承了王位,野心勃勃的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摄政。
以上便是影片开始之前的背景。在1572年8月,安托万之子、那瓦尔新王亨利与玛戈公主的婚礼举行之前的近十年内,胡格诺战争打了数次,那瓦尔老王安托万、前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贡德亲王已经先后战死,科里尼得到查理九世信任,进入宫廷,着手执行联合英、德新教诸侯和奥兰治亲王威廉以打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引起凯瑟琳的不安。凯瑟琳太后与新旧教两派之间协调,宣布新教有信仰自由,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策划了玛戈的婚事,将当时18岁的玛戈公主许配给胡格诺派王室领袖19岁的亨利。这年,查理九世22岁。
圣巴托罗缪之夜惨案:(玛丽传记里有幅画专门表现这一惨案)
1572年8月,那瓦尔的亨利与玛戈公主的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许多胡格诺显贵从南方赶来庆贺。凯瑟琳与吉斯集团头目、弗朗索瓦之子亨利,即电影中玛戈的情人商定,趁机除掉科里尼。8月22日,科里尼在卢浮宫前被刺伤手臂,胡格诺群情激愤。凯瑟琳说服国王同意,要一举杀尽除亨利和新贡德亲王之外的所有胡格诺首领。8月24日是圣巴托罗缪节,从凌晨钟声为信号开始大屠杀,一天之内杀死胡格诺2000多人(电影里的数字是6000,差的多了点,不知该已哪个为准),包括科里尼。住在卢浮宫里的亨利和贡德亲王宣布改宗天主教,保全性命。根据国王命令,莫城、奥尔良、卢昂、波尔多等地也开始大屠杀。据估计,全国被杀的雨格诺约2万人。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公开起义,对抗中央政权。直到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才结束。
这此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最为活跃的是三个同名为亨利的人,即法国新旧教内战(胡格诺战争)的最终高潮“三亨利之战”(1585—1598年)的主角,分别是查理九世之弟亨利•德•瓦卢瓦(现在的安茹公爵,未来的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以及玛戈的丈夫:那瓦尔的亨利(未来的亨利四世,波旁王室第一位国王)。
查理九世Charles IX
原名:夏尔—马克西米利安(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翁—莱伊。1550年被封为奥尔良公爵。
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控制。查理九世在位时,法国爆发了宗教战争。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场上反对胡格诺派。
1570年胡格诺派取得暂时优势,随后查理九世同意与他们和解,并同胡格诺派的政治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终于在1572年接受母亲的怂恿,允许吉斯公爵亨利策划了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查理九世是一个软弱的国王,他终生都处在母亲的阴影之下。他死于Vincennes, Val-de-Marne.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
妻子:奥地利的伊丽莎白,1570年11月26日结婚
子女:玛丽•伊丽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那瓦尔的亨利与玛戈结婚后博得了查理九世的好感,因而在其被软禁在卢浮宫期间受到了国王的庇护,这是史实。传说查理九世是由于一本稀有的书而留血汗而死。电影里,Jean-Hugues Anglade演的相当不错,而且扮相真像!
亨利三世 Henri III
原名:亨利•亚历山大(1551年9月19日—1589年8月2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74年—1589年在位)。亨利二世第三子,母为凯瑟琳•德•美第奇。生于枫丹白露。在1560年—1574年,他的封号是奥尔良公爵。1573年获选为波兰国王(称亨里克三世),但他只在波兰呆了6个月;在1574年其兄查理九世去世后,他就放弃让他感到不自在的波兰王位,回国于1574年5月30日即位为法国国王。
亨利三世即位前,曾在1572年的圣巴托洛缪惨案中扮演过主要角色;法国的宗教战争在他统治时期达到白热化状态。亨利三世一开始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政策:取消胡格诺派的一些特权,但天主教的神圣联盟也被解散。然而,1584年亨利三世的弟弟和继承人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去世,使胡格诺派首领纳瓦拉的亨利成为王位继承人。天主教徒担心形势将对他们不利,于是在首领吉斯公爵亨利领导下反对亨利三世,引发所谓三亨利之战(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纳瓦拉的亨利)。1588年5月12日,吉斯公爵进入巴黎,在街上架起街垒,这天史称街垒日。亨利三世逃往沙特尔。同年12月23日,吉斯公爵与其兄吉斯红衣主教在一次鸿门宴性质的会晤中被亨利三世的侍从刺杀。
1589年8月,亨利三世与纳瓦拉的亨利一同进攻巴黎。589年8月1日早上,雅各宾修道院,亨利三世正在大解。多明我派教士雅克•克勒芒求见,呈上一纸所谓的“重要情报”。坐在便椅上的亨利三世接过密信读了起来,教士趁机拔刀,刺入他的小腹。次日亨利三世伤重而亡。他是瓦卢瓦王朝最后一个国王。
妻子:路易斯•德•洛林 1575年2月13日结婚,无子女
亨利三世是一个喜欢炫耀的异装癖,公然着女装与男宠们在巴黎街头招摇过市,给法国人民留下了不佳印象(在伊女王电影里就刻意描绘了他在女王的王宫里穿着女装和男人们调情的片段,当时我只是感叹法兰西真是开放啊)。他所宠爱的男友们(法国人称之为“mignons,小可爱”)在其继位后得到了很大权势,他最亲密的朋友有圣吕可伯爵、熊贝克、圣梅尔拉斯伯爵等等,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大仲马在和《玛戈王后》同属三部曲之一的《蒙梭罗夫人》中也有所描述。亨利三世又是一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常常以在某些怪诞的宗教场合里赤脚跣足,长袍加身,象牙念珠直垂腰际,仿佛在进行一场公开的忏悔行为。在见证了亨利三世这种非同寻常的虔诚之后,乌吉埃•德布斯贝克(Ougier de Busbecq)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这里居然没有一样东西是金的,简朴得让人害怕。” 亨利三世曾多次徒步去沙特尔朝圣,向圣母玛利亚祈祷,希望她能赐给他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电影中玛戈结婚时,亨利还身为安茹公爵(当时向伊女王求婚时头衔也是安茹公爵,看来应该还没有继承王位,但那时他已是王位继承人了,那电影里感觉他挺可怜的,身为政治婚姻下的牺牲者,一点都看不出玛戈皇后里的狡猾)年龄是21岁。虽然片中没有直接描写他倒错的性向,不过在某些场面还是有所暗示的,比如与劝说查理九世展开对胡格诺的屠杀时地行为举止就相当暧昧,以及成功登基为法王之后与其亲信的接吻……
亨利四世 Henri IV
(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也被称为亨利大帝(Henri le Grand)或纳瓦拉的亨利(Henri de Navarre ),法国国王(1589年—1610年在位),纳瓦拉国王(称恩里克三世,1572年起)。法国波旁王朝的创建者。
亨利是旺多姆公爵安托万•德•波旁的第三子,母为纳瓦拉女王让娜•达布雷特(即胡安娜三世),生于法国—西班牙边境的波城。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卷入了法国残酷的宗教战争。作为胡格诺派的领袖他逐渐拥有了很高的声望。但是圣巴托洛缪惨案之后,他为了保全性命被迫改信天主教,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法王查理九世的庇护。1576年6月,软禁在卢浮宫的那瓦尔亨利逃离巴黎回到南方,发誓要为科里尼将军等被害的胡格诺报仇,重新改信新教,很快赢得信任成为胡格诺的领袖。1584年,由于王储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的死,他成为了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他即位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由于首领亨利公爵死去,长期在法国政坛占主导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为和平的阻碍。
亨利四世即位之初,地位并不巩固。全国仅有5个城市承认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拒绝承认这位新教徒国王。教皇扬言要把这个异端国王开除出教。代表吉斯集团的大将马延公爵在西班牙支持下围攻里昂,继续与他作战。亨利在英军支援下,先后在阿尔克(1589年9月)和伊夫里(1590年3月)重创马延公爵军队,但巴黎还是不向他打开城门。1591年,西班牙军队进驻巴黎,要立菲利普二世的公主为法国国王。1586年,处于水深火热的诺曼第农民发动起义。亨利四世审时度势,决定用和解方法结束战争。他认为,为了巴黎是值得做弥撒的。1593年7月25日,他在巴黎郊区的圣德尼斯大教堂举行放弃新教皈依旧教的宣誓式(第二次了!),在一片“国王万岁”的欢呼声中,发誓放弃异端信仰,领了圣体。1594年2月25日,亨利四世在夏尔特加冕。3月22日,巴黎打开城门欢迎亨利四世,当晚西班牙军撤离,法国各地纷纷归附。胡格诺战争结束。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法国的经济在他统治时代发展起来。亨利四世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的爱戴的君主。1610年,亨利四世被一个据说有弑君狂的人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刺杀。
第一个妻子:瓦卢瓦的玛格丽特,1572年结婚
第二个妻子:玛丽•德•美第奇,1600年结婚
子女:
1.路易十三
2.伊丽莎白(法兰西的)
3.克里斯廷
4.尼古拉
5.加斯东(奥尔良公爵)
6.亨丽埃塔—玛丽
吉斯公爵 (第三) 与“三亨利之战”
亨利一世•德•洛林,第三代吉斯公爵 Henri I de Lorraine le Balafre,3me Duc de Guise (1550年1月31日—1588年12月23日)法国军人和政治家。“三亨利之战”的中心人物;吉斯家族最重要的代表。
亨利一世•德•洛林是吉斯公爵弗朗索瓦的长子(应该是玛丽的表兄弟吧),他完全继承了父亲率领天主教力量反对胡格诺派的事业。他是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1576年起,他成为天主教“神圣联盟”的领袖。亨利希望,他能在西班牙和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法国王位,于是开始了他与国王亨利三世及那瓦拉的亨利之间的竞争。他在巴黎民众中逐渐积累起很强的声望。
亨利三世无子,法国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是阿朗松公爵(现为安茹公爵),第二顺位继承人是那瓦尔的亨利(因为他是王妹玛戈的丈夫)。王弟阿朗松公爵因夺权失败,倒向胡格诺。亨利三世派兵攻打,战火又起。德国巴拉丁伯爵派兵侵入香槟。凯瑟琳出面干预,劝说阿朗松公爵和平解决。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有利于胡格诺的博利厄和约,又称“王弟和约”。和约谴责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胡格诺可在巴黎以外的所有城市礼拜,有权据有总共8个要塞。吉斯集团对博利厄敕令十分不满,1576年6月,吉斯的亨利在西班牙和萨伏依的支持下,成立“天主教联盟”,这位亨利自称是加洛林王朝的后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此期间,吉斯集团与胡格诺之间的冲突不断,胡格诺战争进入最后阶段(1576—1594年)。
1584年6月,阿朗松公爵病逝(这一家都够惨的,都很小就夭折了),那瓦尔的亨利成为王位的唯一继承人。1585年,吉斯公爵亨利在西班牙支持下,重组天主教联盟,仍要继承亨利三世王位。同年7月,机灵的亨利三世宣布参加天主教联盟,并利用联盟内部的矛盾戏剧性地改变其初衷,改名“王家联盟”,自任首领。为安抚吉斯的亨利,1586年7月亨利三世签署那慕尔敕令,废除那瓦尔亨利的王位继承权和以前颁布的一切和解性法令,限令雨格诺6个月内改宗天主教,否则离开法国。吉斯的亨利另立“巴黎联盟”,策划新的反国王阴谋,于是,瓦洛亚、波旁和吉斯三大家族的三位亨利展开争夺王位的内战,史称“三亨利之战”。
1587年10月,那瓦尔的亨利,在英国和德国新教诸侯的支持下,大败亨利三世于库特拉。1588年5月12日(街垒日),吉斯的亨利煽动巴黎群众筑街垒,包围卢浮宫反对亨利三世。亨利三世逃离巴黎。吉斯的亨利与亨利三世在布卢瓦进行谈判,结果被亨利三世的卫士刺杀。巴黎的吉斯集团策动判乱,立年迈的洛林红衣主教查理为国王,称“查理十世”,由着名的干将马延公爵任王国总监。亨利三世走头无路,只好联合那瓦尔的亨利(1589年4月)。那瓦尔的亨利表示他的军队听从国王指挥,共同向巴黎进军。亨利三世感激涕零,决定将王位继承权交给这位胡格诺妹夫。这是对吉斯集团和西班牙的沉重打击,也使那瓦尔亨利的身价倍增。8月1日,亨利三世被狂热的多明我会修士雅克•克勒芒刺伤,次日死去。三亨利只剩下一个亨利,三亨之战结束。那瓦尔的亨利登上王座,称亨利四世(1589—1610年),开始法国历史上的波旁王朝。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永久性”的“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同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5月,西班牙同法国议和。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才正式结束。
影片中,这位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被设定为玛戈的老情人,并试图同玛戈共度其新婚之夜。而在结婚庆典上吉斯公爵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的摔跤游戏,暗喻未来在这两人之间将会爆发的大规模冲突。
玛戈王后:
在亨利二世和凯瑟琳所生的三个女儿当中,玛戈是最年轻,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在玛戈18岁那年,她那野心勃勃的母后把她嫁给了波旁家族的表哥—纳瓦拉国王亨利。这场看似玩世不恭的政治联姻的目的是为了拉拢纳瓦拉这个夹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小国。莫说这对新人压根就对彼此毫无爱意,就算他们两情相悦,婚礼后几天之内,这段情分也将注定被粉碎殆尽。当时,凯瑟琳王太后参与了一起针对新教领导人的暗杀行动。暗杀被定在婚礼之后进行,但是却功亏一篑。为了庆祝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公主和信奉新教的纳瓦拉国王的婚礼,大批新教教徒都聚集在巴黎。凯瑟琳王太后害怕自己在该行动中的身份暴露,继而引发大规模的新教教徒起义,便和儿子查理九世(亨利三世之前执政的法国国王)一起策划了对新教教徒的秘密屠杀。这起血腥事件最后演变为臭名昭着的圣巴托罗缪惨案,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新婚礼物”。虽然玛戈现在贵为纳瓦拉的王后,但她也只是能保护自己的夫婿免遭杀身之祸,而并没有使他摆脱牢狱之灾。这样一来,两人之间原本就淡漠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要知道,玛戈和亨利都是多情之人,只是倾慕的对象并非彼此。婚后,玛戈王后为了追求心灵和肉体上的满足,开始了和第一位情人的幽会,这便拉开了一系列悲情罗曼史的序幕。玛戈的皇亲国戚们十分讨厌这个名叫约瑟夫•德博尼费斯•德•拉莫勒(Joseph de Boniface de la Molle)的年轻男子。由于被控阴谋反对查理九世,拉莫勒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指甲全部被拔掉,浑身筋骨俱断。最后在断头台上,他仍然不忘向他深爱的玛戈致敬。据说行刑之后,悲痛欲绝的玛戈王后命人把德拉莫勒的头颅从示众台上偷走,自己把它秘密埋葬了。
德拉莫勒被处决之后,玛戈又找了几个情人填补空虚,这些人侥幸躲过了王室的毒手。亨利三世即位以后,玛戈为了摆脱专断的王兄和早已疏远的丈夫移居到法国小城阿让。当地一位名叫奥比雅克的年轻军官对美丽的王后一见钟情。他曾在相思中呐喊:“若不能一亲芳泽,还不如让我上吊算了!”很快,他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当国王的军队横扫阿让城的时候,奥比雅克协助玛戈王后出逃。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确成了王后的情人,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奥比雅克被抓获以后,亨利三世宣布了凯瑟琳王太后的懿旨,玛戈的情人“将在于松城堡的庭院里被绞首示众,玛戈王后必须到场观看”。不幸的奥比雅克被当众倒吊起来,还没有咽气就被拖进坟墓里活埋了。
奥地利的唐璜曾为玛戈写下这样的篇章:“她的容貌只有天上的女神才可媲美,要她做人间的公主实在是屈尊。她的神采无法拯救男人,只能把他们引向毁灭之路。她的一颦一笑都会让我们下地狱的。”这群短命的情人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个论断。
光阴荏苒,红颜易老,与玛戈的绝代风华一同衰落的还有她那暴君辈出的家族。1589年,凯瑟琳王太后去世。同年,亨利三世被刺身亡。瓦卢瓦王室只剩下玛戈一人。因为法国法律规定王位传男不传女,所以王位只能由与玛戈最近的男性亲属来继承。这次,恰好轮到与玛戈貌合神离的丈夫纳瓦拉国王,从此他成为亨利四世。由他开始,法国迎来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时期。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玛戈和丈夫之间反而建立起朋友般的感情。由于他们两个人没有子嗣,所以经过协议,玛戈同意和亨利四世离婚,以便他组织新的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玛戈的身材日渐臃肿,头上的金色假发也略显夸张(怎么和玛丽这么像,难道绝代美人的下场都是这样吗)。对于曾经拥有沉鱼落雁之容的玛戈来说,这是多么巧妙的讽刺。呼吸着久违的自由空气,玛戈的生命力再一次高涨起来,从前只对达官显贵才开放的卧室,如今也对年轻力壮的无名之辈敞开了。这些人中有铜匠的儿子、羊倌、流浪音乐家,还有木匠的儿子等等。前王后玛戈精心照料着这群年轻人,给他们封官加爵,甚至还为他们安排了美满的婚姻。不过有人曾经因为太忠于玛戈赐给他做妻子的侍女而冷落了自己的恩主,令玛戈大发雷霆。
查理九世 Charles IX(原名:沙尔勒-马克西米练 Charles-Maximilien,1550年6月27日—1574年5月30日)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伊。1550年被封为奥尔良公爵。
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英年早逝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兰斯加冕为法国国王。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控制。
查理九世在位时,法国爆发了宗教战争。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场上反对胡格诺派。1570年胡格诺派取得暂时优势,随后查理九世同意与他们和解,并同胡格诺派的政治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修好。但是他终于在1572年接受母亲的怂恿,允许吉斯公爵亨利策划了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洛缪之夜大屠杀。
查理九世是一个软弱的国王,他终生都处于母亲的阴影之下。他在1574年于万塞纳去世。
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
家庭
夫人:奥地利的伊丽莎白,1570年11月26日结婚
子女:玛丽·伊丽莎白(1572年10月27日—1578年4月9日)
⑻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死的冤枉吗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当你浮光掠影地去观看它时会得到一种观感,稍微仔细些去考察它时却往往会得到另一种观感,而二者很多时候是截然不同的。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个典型例子。
抛开这场革命给人们留下的其他争议不谈,单说这场革命(至少在前期)最主要的“被革命对象”——路易十六,这位国王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呢?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以及教科书中,路易十六是个典型的昏君加暴君,身为国王却跟小偷癖好相似,一辈子醉心于钻研如何开锁,号称“锁匠国王”,还娶了个花钱如流水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号称“赤字夫人”,最后闹得官逼民反,自己上了断头台。这种亡国之君当然不算好人喽。然而,1989年7月14日,在法国200年国庆的典礼上,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却为路易十六翻案,他在国庆演讲中亲口承认:“路易十六确实是个好人。”
密特朗这套翻案文章,让很多人看不懂。而如果了解一下路易十六的生平,人们就会发现密特朗对他的定性也不准确——路易十六岂止是个好人,简直就是个不世出的大改革家!事实上,这位法国“锁匠国王”跟咱们明朝那位“木匠皇帝”明熹宗完全不一样,人家修锁是修锁,但对国王的本职工作一点没耽误。法国历史学家米涅对路易十六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路易十六,以他的胸怀和品德来说,是最适合于他那个时代的。当人们对独断专制的政治体制不满时,他就自愿地放弃这种专制的做法;当人们对路易十五的荒淫挥霍感到愤恨时,他能够品行端方,生活俭朴。人们要求作出一些必要的改革时,他也能够体察公众的需要并立意要给予满足。”
换言之,路易十六是个很有“新思维”的国王。他上台之后先是任用一批具有“新思维”的大臣作为财政总监,试图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贵族主动放弃既得利益,为王朝延长寿命。在遭到贵族的反对之后,他又大胆恢复了已经废除多年的“三级议会”制度,试图借助市民阶层的压力倒逼贵族阶层改革。这其实才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真相——路易十六为推动改革,主动召开三级议会,没想到却为法国王权和自己敲响了丧钟。
那么,改革家路易十六为什么会“好人没好报”呢?去年,有一本名叫《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书在中国很火,该书的中心思想之一就解答了这一问题,作者托克维尔在书中有一个着名的论断:“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一种腐朽的旧体制,如果统治者拿出“我就赖在台上不走”的不要脸精神维护之,民众可能一时半会儿还真拿它没办法。可如果统治者稍微有一点廉耻,推动改革,那么出现松动的旧体制就很容易让改革裂变为革命。所以对于一个旧体制的统治者来说,主动推动改革近乎于“作死”,最终身败名裂的可能性远高于功成名就的概率。
既然旧体制的改革者往往身败名裂,那么,加强对旧体制的维护岂不反而成了正途?的确,法国大革命给当时很多欧洲专制君主的主要教训就是“千万不能搞改革”,在这方面学得最好的就是俄罗斯沙皇,一看法国革命中国王的下场,立刻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刚刚开始的改革进程停下了,把旧制度一口气捂了一百多年。可是当20世纪初,俄罗斯的那套旧制度终于也混不下去时,末代沙皇尼古拉一世悲痛地发现自己其实比路易十六还惨——相比于只用0.1秒就被砍下头颅、临死前还保持贵族尊严的路易十六,尼古拉一世是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一个个被枪毙后才上路的。或许,这位沙皇在漫长的煎熬中,一定想明白了他的祖先们一直执迷不悟的那个问题:改革或许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但无论于国于己,找死的死相一定比等死好看些。
⑼ 路易十六是暴君吗
路易十六 (1754—1793)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正值王朝危机四伏,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遭特权等级反对。此后财政支出激增,经济濒于破产。为征收新税,不得不求助于第三等级。1789年5月,被迫召开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但竭力维护特权等级利益,拒绝第三等级的改革要求,并企图用武力威胁第三等级代表,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路易十六迫于形势,接受革命现实,但在暗地里进行破坏。1791年6月20日偕王后、王子化装潜逃未逞。1791年9月,被迫向宪法宣誓。1792年在立法议会宣布的对奥战争中,勾结外敌和逃亡贵族,企图镇压革命。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王政,9月21日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路易十六被捕。1793年1月18日,被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判处死刑。1月21日在巴黎革命广场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