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6.法国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 17世纪的法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旧封建等级正趋于衰亡,近代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还不能以绝对优势压倒另一方。在这种暂时妥协的政治局面下,王权需要依靠资产阶级的财力来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资产阶级也需要依靠王权获得政治上的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正是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政治结构而产生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得到王权的保护、鼓励和培植。 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笛卡尔把理性解释成为人类“善于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他认为理性就是良知,并强调以理性为武器,反对经院哲学和盲目信仰,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当时的一些文艺理论家们也认为,在文艺创作中也应该强调理性,并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原则。 法国古典主义基本特征 (1)拥护王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法国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首要特征是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性。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专制王权为了牢牢掌握统治权,要求文武百官和老百姓都奉公守法,也要求文学语言规范化,文学样式程式化或格律化。古典主义作家在作品中肯定封建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首要作用,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国家统一。他们经常在作品中颂扬英明君主,欢呼“圣恩浩荡”;宣传公民义务,提倡自我克制。他们尊重宫廷艺术趣味,大多轻视民间文学,只有少数进步作家才在作品中谴责专制暴政和黑暗的封建统治,并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 (2)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最高标准。古典主义理性的基本内容,是反对文艺复兴时期因反禁欲主义而出现的纵欲倾向,要求作品的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拥护中央王权,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但他们所谓的国家,只是指君主的国家。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都是意志坚强、善于用理性来克制感情的英雄,反面人物则常是丧失理性的极端放纵者。这种泾渭分明的形象使作品具有惩恶扬善的意义。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使作家们注意了人物心理的分析,却不着重抒写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思想、情绪与感受,使人物性格具有单一性和普遍性而缺少个性。 (3)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重视格律。近代西欧年轻的民族国家,文化根底浅薄,为了建树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只能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楷模。古典主义作家常常把自己在创作中的成就归功于古代作家的启示,力图从古代作品中找出某些写作的规律和规则,甚至有些则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托名古典的。例如最着名的“三一律”就是源于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不正确理解而编制出来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创作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指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单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内。 开初“三一律”中的同一故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理解上发生歧义。后来经过官方理论家、法兰西学士院负责人沙坡兰的严厉批评,才作出如下规定:同一故事是指情节单一,不许旁生枝蔓;同一时间是指剧情的开展不超过一昼夜;同一地点是指人物的活动固定在一个地方,舞台上始终不换景。这是法国中央集权制和法国古典主义寻求统一规则、要求艺术上的单纯集中的必然结果。 (4)重视艺术形式完美,如要求戏剧结构谨严单一,文学语言准确明晰等。对文学体裁作等级划分并制定了各种体裁应当遵循的原则,如悲剧属于高级体裁,应从古代取材,写王公贵族,用亚历山大诗体,严格遵守三一律等。
② 请告诉我了解法国历史和风俗文化的各种途径.
可以看看欧洲简史,西方文化史,法国文学也很好,里面有不少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等
再就是上官网,法国国家网,或是联合国网,或是旅游网
希望你有收获
其实真的到图书馆或是新华书店都会有不错的发现。
③ 中世纪法国文学的分期依据
从16世纪起,“中世纪”这种说法便开始流行了。此语出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指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5—15世纪。但在当时,这种说法含有贬义,指处于拉丁文化和文艺复兴两座“高峰之间的那个平淡的而无特色的文化“谷地”。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指介于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即欧洲封建制时代,共约11个世纪。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中世纪之时限,但是,从法国文学史的角度看,则是另一回事,因为最早的的法文文献是842年2月14日的《斯特拉斯堡盟书》。从那时算起,“中世纪”只有8个世纪。对中世纪文学要作具体分析,不能笼统的肯定或否定。那时法国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封建割据、交通闭塞、语言不通等状况使文学发展的程度在各地区有很大差异。
公元842—1200年为中世纪文学前期。
此时封建割据制占主导地位。各地封建领主有很大的权势。他们全面控制所有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封建领主及其家族既是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作品的主人公),又是文学创作活动的领导者和资助者。当时,主要的文学体裁是英雄史诗和颂诗。艺人们应召在封建领主和他们的臣属面前吟诵史诗。
公元1200—1350年为中世纪文学中期。
其特点是:封建割据势力已日趋没落,中央王权有所加强。城市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并富裕起来。为了满足这一部分读者的需要,新的诗歌和戏剧应运而生。1200年,巴黎大学成立,知识分子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他们不把文学着作当作消闲、娱乐的工具,而想从中汲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因此,散文作品蓬勃发展起来。此时,中世纪文学2前期的主要文学形式——英雄史诗和颂诗——并未绝迹,但内容逐渐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而有所变化。
英法百年战争到中世纪末为中世纪文学后期。
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开始后不久到中世纪末为中世纪文学后期。这是文学没落的黑暗时代。出类拔萃的诗歌、散文、戏剧很少。抒情诗人、编年史作者和戏班班主虽为文学队伍的核心,但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未能掌握创作的规律,推陈出新。有人认为,在14世纪,法国已具备文艺复兴的一切条件,国王查理五世本人曾试图发起这个运动,但一系列政治事件使他的意图未能实现。
④ 近代法国文学是什么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启蒙运动的代表是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他们常以哲理小说宣传启蒙思想。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小说《新爱洛绮斯》等表现出浪漫主义先兆。
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的创作分别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和民主倾向。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谛》(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赋予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作为一个没落贵族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同时他又把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在另一部小说《勒内》里,他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世纪病”也是在法国大革命后所建立的新制度下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现实强烈不满的产物。
具有民主倾向的斯塔尔夫人(1766~1817)在自己的文论着作《论文学》(1800年)、《论德国》(1813年)中肯定了浪漫主义文学;在书信体小说《黛菲妮》(1802年)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年)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
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着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年)宣扬孤傲坚韧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龚斯当、赛南古、诺蒂埃等作家的小说,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秩序确立后,人与社会矛盾对立从而要逃向大自然的主题。
雨果是法国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他的《〈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发起总攻的宣言书;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斗争中大获全胜。他遵循艺术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使自己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中的丑恶相对立。
女作家乔治·桑(1802~1876)从创作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写田园小说。《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安吉堡的磨》(1845年)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魔沼》(1846年)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
阿尔弗雷·德·缪赛(1810~1857)的诗歌感情真挚,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形象沃达夫。
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1855)的诗歌和小说、大仲马(1802~1870)的历史小说均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佳作。
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戏剧,都出现了许多杰作,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峰。
19世纪中期,特别是30和40年代,法国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繁荣至少体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互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830年雨果所写的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盘踞在法国舞台上达200多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戏剧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表现人的正常激情和对生活真实渴望的浪漫主义戏剧,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同年,司汤达的《红与黑》正式出版,标志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先前的、批判和揭露现实丑恶的创作方法诞生了。
第二,这一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都经历过浪漫主义的创作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浪漫主义文学所特有的激情;而浪漫主义作家因受到批判现实主义日益彰显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加入了对现实黑暗不满的批判意味。两者的交相呼应,使法国这一时期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不过,就时代的先锋意识而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学。
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承继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充溢着人文精神的批判意识传统。从拉伯雷的《巨人传》中,人们会清楚地体认到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宗教愚昧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弊病的针砭。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直接思想渊源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现实的思考与认识,从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到伏尔泰的《老实人》,从狄德罗的《修女》到卢梭的《新爱洛伊斯》,我们都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指责和控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要做的工作是将这种批判建立在更广泛的领域中,表现得更为激烈,观察得更为细微。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期代表作家主要是司汤达、梅里美和巴尔扎克。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是都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如巴尔扎克还亲自参加了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登上法国剧坛的“欧那尼”决战。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激情,故事情节多带有较强的戏剧性。但是这3个作家在创作中却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法国社会弊端的前提下,司汤达多从政治角度介入生活,巴尔扎克多从经济角度介入生活,而梅里美则多从伦理道德和人性角度介入生活。
⑤ 法国文化很有特点,你是怎么看待的
法国文化的含义是古典文学、艺术设计、戛纳国际电影节、财产日、饮食搭配等。
5、饮食搭配。法式风格食材新鲜而新奇。法国菜关键喜爱牛羊肉、烤小乌龟、橡树果、菌类、小龙虾、法国鹅肝、黑鱼子酱、红酒、食用橄榄油、淡奶油。给予规范法国餐的先后顺序是凉盘、汤、主餐和甜品。法国红酒世界闻名。法国波尔多、朗格多克和勃艮第全是法国知名的葡萄酒产地。
⑥ 郭麟阁的法国文学简史 怎么看 有没有汉文对照 重点看什么 我要考上外的研究生 大家帮帮忙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攻读说是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法语语言文学
法语语言文学
1.现代法语语言 曹德明 教 授
王文新 副教授 拟招19人
2.翻译理论与实践 陈 伟 教 授
3.法国文学 钱培鑫 教 授
张 彤 副教授
4.法语国家文化 肖云上 教 授
王惠德 副教授
谢军瑞 副教授
5.法语教学法 花秀林 副教授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① 101政治
② 第二外国语
(240英、241俄、243德、244日、245西、246阿、247意、248葡、249朝)任选一门
③ 621法语综合(语音、语法、词汇、概况)
④ 821写作与汉译法 初试:
1.束景哲:《法语课本》(五 、六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曹德明:《现代法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王文融:《现代法语文体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G.Mauger:《现代法语实用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版。
5.J.Miquel:《La composition francaise par l'exemple》,Ed. Roudil,1978年版。
6.岳扬烈:《汉译法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7.郭麟阁:《法国文学简史》(卷一、卷二),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谢汉琪:《法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9.法国外交部:《法国》,法国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第二外国语参考书目见招生简章总章。
复试:
近两年的Le Monde《世界报》、Le Nouvel Observateur《新观察家》、Le Point《今日问题》。
《法国文学简史》——
在世界文学宝库里,法国文学一直以其博大精深为文学爱好者瞩目。如何驾驭分散的原始材料、架构自己的体系,是每个修文学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况且,用法语写作,没有极深的语言功底是无法胜任这项使命的。而郭老正是这样一位合适的人选。与时下流行的文学评论潮流不同的是,郭老没有套用某一当红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基本沿着时间的主线,分阶段、分时期将原始资料忠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套书一方面为初级读者勾勒出法国文学及其历史的主线和脉络,另一方面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材料,而此书全部以法语写成,又为读者日后深入研究时查阅原版着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想这正是郭老的初衷吧。
郭老1980年参加政协会议期间因病入院,他在病榻上依然坚持撰写书稿,并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将学生召至身边授课。1984年郭老辞世后,他的学生加工整理了这部未完成的手稿,商务印书馆于2000年正式出版。这期间,国门大开,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不断被介绍进来,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分析问题的方式。考虑到这套文学史的成书年代,或许我们不应该套用现代的标准评价它,而是应该承认它在那样一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所起到的宝贵作用和它的历史价值。至少,它为研究法国文学史的人们提供了一家之言,尤其是这样一位学界泰斗之言。
PS: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之道和学习之道,适合我的方法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开拓思维吧,相信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祝福你。
⑦ 中世纪法国文学的演变进程
最早的形态
公元5世纪末,在今天法国的土地上,已经出现法兰克人的王朝。但是以法兰西命名的独立王国,则从公元 9世纪中叶开始。“法兰西王国”是指法兰克人的王国。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民族语言,即罗曼语的形成。作为现代法语的前身的罗曼语,是拉丁语和当地方言融合而成的民间语言,称为“通俗拉丁语”。最早的法国文学作品是用罗曼语创作的。
标志
法国文学史上通常以公元 842年的《斯特拉斯堡盟约》作为法国文学起源的第一个标志。这份文献只是当时法兰克王秃头查理和日耳曼王路易订立攻守同盟的条文,内容与文学无关。由于盟誓全文要由在场的法兰西将士齐声朗读,所以不用当时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只能用民间语言罗曼语写下来。于是这一文献不但成为法兰西语言史上的第一件珍贵资料,而且也被认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0世纪和11世纪,在法国文学史上除几篇《圣徒行述》外,没有留下重要的纪录。这类圣徒小传都是用韵文写成。例如11世纪的《圣阿莱克西行述》包括 265行诗。当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宗教题材的口头文学被纪录下来。这是由于当时只有教会掌握文化,只有神职人员才有条件把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经过他们的选择和润饰而纪录下来。
中世纪文学是法国文学史的第一章。
法国通史上所谓中世纪,指公元842到1515年,也就是从《斯特拉斯堡盟约》算起,到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登基为止。文学史上的中世纪大致也是这样划分的。
最早的法国文献《斯特拉斯堡盟约》
中世纪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法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从 9世纪到11世纪是封建制度从产生到成熟的阶段。12世纪是封建制度鼎盛时代。从13世纪开始,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和发展。它是资产阶级的前身,它和封建势力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互相利用,因为当时代表封建等级制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在市民阶级的合作下,才逐渐改变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中世纪的法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与反封建两大势力的矛盾和冲突。在封建势力一边,有两种因素:封建贵族与基督教教会。在反封建的一边,也有两种因素:农民与市民阶级。在文学上,这种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反映为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作品的蓬勃发展。在封建阶级上升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曾经歌颂封建主的武功,宣扬为祖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流行于11世纪的《罗兰之歌》的主题思想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麾下骑士们的忠勇,奋战而死的罗兰就是这类骑士的典型形像,《罗兰之歌》是一篇史诗,它具备了古代史诗的基本因素,那就是讴歌武士的勋业和真诚的爱情。罗兰的未婚妻一听说罗兰战死沙场,立即昏厥倒地,这就是爱情的表现。
武功歌
武功歌是流行于11世纪法国的一种口头文学。《罗兰之歌》是当时流行的武功歌中的代表作。到了12世纪,宫廷小说继武功歌之后风行法国。这种小说是一种协韵的诗体作品,便于口传和记忆。宫廷小说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说。
宫廷小说
宫廷小说主要内容是骑士以贵妇人为热恋与崇拜的对象,他们为了博得贵妇人的欢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宫廷小说反映13世纪法国封建贵族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贵族阶级从崇尚武功、爱好征战与狩猎,转变到醉心于奢华的生活,并且开始欣赏文学艺术,重视礼貌风度,语言力求优雅。宫廷小说代表作《特里斯丹和绮瑟》的主题思想是爱情至上论,也就是所谓“爱情比生死更为强烈”。
训诫小说
13世纪流行一种惩恶劝善的训诫小说,又名喻意小说。善、恶、美、丑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小说中都以人的面目出现,即用人的形像、言语、动作,表现一种抽象的概念。最着名的喻意小说《玫瑰传奇》是用诗体写成,上下两部共有诗句万行以上。上部大约写于1230年,40年后,才由另一个作家继续写成下部。这种训诫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级的道德观。
市民文学
中世纪法国文学中最富于生气、最有独创性的是代表新兴的市民阶级的市民文学。从12世纪以来,市民文学日渐发展,14、15世纪,是市民文学的昌盛时期。市民文学体裁不一,内容丰富活泼。在寓言、故事、小寓言、趣剧(或译闹剧)以及抒情诗方面,都有杰出的作品。例如《列那狐的故事》、《农民医生》、《分裂的毯子》、《讼师巴德兰》等,都是流传到今天还能吸引读者的市民文学代表作品。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16世纪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17世纪喜剧家莫里哀某些剧本(例如《屈打成医》)等,在内容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了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
个人抒情诗的最早的优秀之作
13世纪的平民诗人吕特伯夫和15世纪的流浪诗人维永的作品,被认为个人抒情诗的最早的优秀之作。
⑧ 法国文学的历史起源
现代法国人的起源非常复杂,主要由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罗曼人构成,其中罗曼人所占比重最大。法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拉丁语的一种现代形式。那些古罗马的拉丁语天才尽管早已作古,却似乎始终左右着法语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古罗马人对秩序和理性的热爱、对极端状况的竭力避免等特征被后来的法国人所继承。然而这些特征在法语文学中的体现却并不明显。尽管法国通常是新的文艺运动的发源地,但这无法改变法国人思维保守的事实。
法国人历来非常严肃的看待美学问题;一部法国文学史,便是学习文学发展脉络的最好教材。由于法语文学拥有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语言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通常认为其占据了西方文学发展的核心位置。
有时法国人自视为高卢人的后裔,继承了所谓的“高卢精神”,追求轻松愉悦的欢乐,喜欢嘲讽别人,从不严肃的思考生命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实际上,在所有法语文学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高卢精神”的影子。然而,法语文学有一个非常基本的特征却经常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绝大多数最伟大的法语作家的作品中“高卢精神”体现得并不显着。
如此简单的概括显然不可能将复杂的法语文学的特征解释清楚。对于大多数外国人,尤其是讲英语的人而言,以表述明白、表意准确和风格高雅为特征的法语散文似乎在形式上要优于法语诗歌。然而法国人却会竭力反驳这一点。在他们眼中,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并且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⑨ 左拉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法国文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样的
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气中毒而逝世。左拉的创作相当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场景,他的小说及自然主义理论深深影响了此后数十年间的法国文学。
⑩ 中世纪法国文学的基本特征
根据语言和文学将法国分为两部分
法国和其地理与政治一样,在它的中部从东到西划一条线,便可以根据语言和文学将法国分为两部分:在地域上,南方要稍小于北方;在语言和文学上也同样如此。北方的文学占据了优势地位,而南方却日趋衰亡。今天,只有从南方布洛温斯的一些诗人身上还能看到文学的流风余韵,他们的诗作体现出了一种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近代名望最高的布洛温斯诗人是菲特烈·米斯托尔,布洛温斯文学在中世纪达到它的顶峰,在12到14世纪这段时期内,布洛温斯文学融合了其西边的西班牙文学和东边的意大利文学的成分,从而在灿烂悠久的历史上孕育出了欧洲最绚丽、也最具吸引力的文明。
当时的诗人都是“吟游歌手”
当时的诗人都是“吟游歌手”,这个词具有“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法语中的trouver(看出)和英语中的treasure-trove(发现的财富)都和这个词有关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吟游诗人(troubadour)并不是那些在歌剧中穿着华丽衣服,弹着吉他的民谣歌手(wandering minstrel),他们是一个绅士、骑士、贵族甚至是一国之君,他们创作着韵文和诗,把音乐当作一种高贵的技艺。吟游诗人的等级是带有排斥性的,只有那些证明自己在诗歌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才智,并且能够做出优秀的歌曲的人才会被承认是吟游诗人。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民主,因为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人也能够赢得这一为很多人觊觎的荣誉。那些不是吟游诗人的贵族会出钱资助这一韵诗和歌唱的艺术,在自己的庄园中宦养一些真正的诗人,或者热情款待那些从其他贵族庄园中过来的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的主题是抒发歌颂爱情。
大部分的歌曲都得以保留下来,这些歌曲有时候非常简单却感人肺腑,接近于人们自然的歌声;时而又高亢细腻并富有深沉的哲思。诗人们在发明歌曲的新形式上相互竞争,在相对古老的形式中注入新的内容。同时吟游诗人还创作并保存了许多长篇叙事诗,今天看来,散布于欧洲的许多浪漫小说或许也是他们的杰作。布洛温斯游吟诗人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封建庄园的基础上,直到今天,还有百位以上的布洛温斯游吟诗人仍然有机可寻。然而到了13世纪之后,南部贵族们在战争中衰败下来,吟游诗人变得无所依靠,人们再也听不到他们的吟唱。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他们也逐渐消失了。
一个更加持久和连续的生活赋予给了法国北部地区的诗歌(和散文),正因为如此,法国的文学才会在好几个世纪里都在欧洲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有着一个一千多年来都不间断的传统,直到最近被一个年轻诗人所打破。与布洛温斯的吟游诗人作品相对应,北方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treuvere上。相对于南方吟游诗人的创作,treuvere的创作更为专业化,而不像前者那样带有被贵族们所供养的门客色彩。最为重要的是,从文学的观点来看,他们对叙事、故事、生活和音乐更感兴趣。其结果是当南方成为保留了上千年的歌曲之乡的时候,而北方则成为叙事性浪漫小说之乡。尽管法国的抒情诗很早就开始繁荣并且永不衰竭,但布洛温斯的歌手们还是创造出了优秀的叙事作品。
最早的诗是具有一种豪迈遒劲风格的chansondegeste(记功诗)——含义是战功(或冒险)颂歌,主人公通常是骑士或者极为忠诚的英雄。Chansondegeste虽然是叙事诗,但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爱国色彩。一般情况下,chansondegeste是取材于法国历史的,但有时也取材于诸如亚历山大大帝一类的伟人及荷马和维吉尔神话中的一些英雄人物,还有一些则来自于不列颠的关于亚瑟王及其骑士的传说。这些卷迭浩繁的chansons最先是用韵文写成的,后来又用散文将其写成浪漫小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传奇人物冒险经历的自然需求,这种需求和今天的人们对各种流行小说和杂志的需求是一样的。除了那些把古代的只言片语也视为珍奇的学者,现代人一般对这些故事过目即忘,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些故事着实是有些乏味的。但在上百篇的chasons中,仍有两三篇杰作,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罗兰之歌》。罗兰是查理曼大帝的一个骑士,在西班牙打了败仗从比利牛斯山脉撤退时战死。即使在最后关头,他也拒绝向查理曼吹响救援的号角,最后与他的兄弟奥利维一起壮烈战死。实际上,纯洁的罗兰最终是在向神挑战并与神战斗,因而极为悲壮。
和其他的法国诗歌一样,直到一百年以前, chanson才被重新被发现,并被多次编辑,翻译成近代的法语和英文。罗兰的故事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直都在被人改编,它在意大利极为流行,成为了阿里奥斯托的杰作《疯狂的罗兰》的创作主题。这个故事直到变换成散文体,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变得衰弱时,它才为英国人所熟悉。在这个巨大的英语和法语圈中,英国人所熟悉的,并不是查理曼大帝,而是我们在前一章中一带而过的亚瑟王。
早期的法国诗人们将他们的天赋用于对那些传说故事进行改编与创作,玛丽·德·弗朗斯和克雷蒂安·德·特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位。玛丽·德·弗朗斯大部分的生命都是在英国所度过的,作为亨利二世的门客,玛丽·德·弗朗斯住在其庄园中。在那里,所盛行的文化都是法国式的,就连国王也是普洛温斯的公主。从弗朗斯的《艺妓》(lais)中,我们可以窥见具有童话色彩的特里斯丹和兰法尔的影子。弗朗斯是一位纯真的诗人,不太顾及故事的形式和技巧,但同时,他却非常内行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近代的研究家们倾向于认为诗歌并不存在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诗人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那样幼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没有所谓早期的概念的,因为他们的创造也有非常丰富的积淀,几个世纪以来,他们追赶着自己的先驱,从中吸取近代投资所无法企及的活力。玛丽的《艺妓》现在已经有了多个译本,以及一些解释和研究文稿。在英译本中,一些非常有趣的,随意的意译,出自于19世纪诗人阿瑟·奥肖内齐的手笔。
对亚瑟王故事的发展和演变做出过重大贡献,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是克雷蒂安·德·特罗,他从12世纪后半叶就一直住在查理曼的宫廷里。他创造的《里昂的骑士》、《埃里克和爱尼德》,以及关于兰斯洛特的故事《马车骑士》、《特里斯丹和琦瑟》和《帕西法尔》等不仅是法国早期叙事诗的精华,同时也成为我们在马娄里的英译本中所看到的后代散文体故事的素材。我们在后面还要谈到克雷蒂安·德·特罗在德国文学史上的重大影响。
除了浪漫小说中涉及到的亚瑟王和其他英雄人物之外,在众多毫无价值的作品中,还有三种诗值得注意,其中有些杰作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离奇的想象力。第一种是“诗体故事”(fabliau),这是一种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长盛不衰的《伊索寓言》,以及现在我们哄小孩睡觉时所讲的兔子的故事都属于这一类。将这些相关的故事编成一个集子,便出现了《列那狐的故事》,在英语中的对应物则是乔叟的《修女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狐狸不再聪明狡猾,不再获胜,如《伊索寓言》一样,将这样的形象转化为失败者的形象。在晚期的法国文学中最伟大的寓言作家是拉·封丹,他并不是取材于中世纪的作品(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世纪的那些作品仍然不被人重视),更多的时候,他以古典作品为素材,凭借其敏锐的讽刺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中世纪的这些诗体故事都只是些简单的动物寓言,并非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透视和素描,从中透射出反映人性特征的幽默之光,?缑拦?摹独?泶笫濉罚╱ncle Remus)中的那样。
带有寓言式的道德说教
第二类则与此不同,带有寓言式的道德说教,在这类作品中。角色都是抽象出来的美善、邪恶、爱、恨、嫉妒等等。其中的代表作是《玫瑰的罗曼史》,这是一篇关于爱、勇敢的长诗,并且从中吹拂着一股带着讽刺的微风。由于骑士道、社会规则以及庄重的礼仪等方面的原因,中世纪的人们都喜欢放声大笑。《玫瑰的罗曼史》以认真而又略带戏谑的态度忠实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在这方面,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是最重要的。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它是由两个未曾谋面的诗人先后完成的,但这部长诗却出奇地维持了风格的统一与完整。在13世纪的上半叶,吉约姆·德·洛里斯完成了整部诗篇的上半部。下半部则是在二十年后由让·德·默恩完成的。默恩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他的创作并不仅仅以爱情为创作题材,大部分内容涉及到中世纪时期的社会思想,他的眼光颇具前瞻性。法国最为犀利的批评家之一,兰森博士说,从这位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正在发育的东西,一种萌动着未来的东西。因为那时生命,是整个民族的生命。乔叟翻译了《玫瑰的罗曼史》中的一个片断,对于其他署有他的名字的其他翻译文稿,学者依然表示怀疑。诗歌冲击了中世纪里保持了三个世纪的幻想,是对中世纪思想的许多方面和整个人性的解放。对于这部作品的历史地位,我们不容置疑。而至于它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快感,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当这部作品被赋予了诙谐幽默的笔法以及诗一般的意境时(类似于埃德蒙·斯宾塞的《仙后》一般的意境),近代的读者并不能像中世纪的先祖那样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部长篇的道德寓言。
中世纪第三种非常重要的诗体是抒情诗
中世纪第三种非常重要的诗体是抒情诗,不管是在创作的种类还是写作的数量上,它都显得很繁盛。虽然有的抒情诗依然有迹可寻,但大部分都是佚名之作,作者隶属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有的学者将他的学识与音乐相结合,试图用他们的作品来改进文学及其语言的品味和形式,有的是贵族,热爱艺术而亲自创作。在那些日子里,甚至国王们都是很好的歌手。在这些皇族歌手中,迪波尔特斯四世最具有代表性,他会记得其他具有歌唱才能的君王,英格兰的理乍得一世、苏格兰的詹姆士一世、西班牙的“博学之王”阿方索十世等等,都具有诗歌天赋。另一方面,诗歌之花也并不仅仅开放在贵族的花园中。许多普通人创作的流行诗作更加贴近生活,就像所有国家的民间歌曲一样,它们表达了最基本的感情、坟墓、同性恋、轻佻和激情飞扬的心境。
傅华萨的《编年史》是一部14世纪的骑士浪漫小说,也是当时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几乎记载了“法国、英国、苏格兰和西班牙”将近一个世纪的全部的历史,这比浪漫小说更加让人振奋,它是对当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刻画。傅华萨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他永远都在以强烈的好奇心观察着这个世界,并将其所见所闻加以记录。他的文笔活泼清新而且真实客观,这使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着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托马斯·格雷说他是“未开化时代的希罗多德”。在伯纳斯伯爵将它翻译成为英文之后,它还在16世纪成为了英国文学的一部分。同时傅华萨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技巧的小诗人,但他所生存的年代却是散文的世纪,直到他的下一个世纪,抒情诗才在法国大行其道。在傅华萨之后,法国散文的发展才开始趋于全面,尽管他的记述有些繁琐和零乱,然而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算是那些世纪中法国散文的代表。
与法国,尤其是与法国南部文学——布洛温斯的文学创作有着亲密联系的,是西班牙的文学。法国有《罗兰之歌》,西班牙也有民族英雄史诗《西德之诗》。所谓“西德”(Cid)是一位反抗摩尔人的领袖人物,他的真名叫做罗德里格·迪亚斯·德·比瓦尔,“西德”是阿拉伯语中“王”的西班牙语的音译。正如罗兰以及其他的半历史人物角色,“西德”的伟大业绩成了传奇的主题。富于智慧的塞万提斯通过他的一个角色之口说:过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西德”这样的人,但是书中所描述的他的所作所为却值得我们怀疑。(这既是对文学也这是对历史所作的一个中肯的论断,在阅读中世纪小说时,我们最好记住这一点)。在西班牙之外,“西德”也是一个大受欢迎的伟大角色,比如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内耶就以他作为其悲剧杰作的创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