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什么要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法国始终是最大的外来干扰阻碍力量。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一举击溃法兰西第二帝国,俘虏法帝拿破仑三世。因此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加冕礼作为对当年拿破仑一世逼迫奥地利皇帝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从而在形式和名义终结德意志第一帝国的行径的报复。在法国战败之际在法国的骄傲所在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确实是件鼓舞德国民族的酣畅淋漓的快事。
⑵ 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自由帝国
拿破仑开始放松对言论的钳制。1860年11月24日,他容许元老院和立法团动议和自由讨论他的发言;报章可以出版国民议会的辩论。同时,拿破仑凭借报章抗衡日益增长、反对皇帝对意大利政策的天主教反对势力。
政府多数派开始显示逐渐独立于皇帝之迹象。1861年,皇帝失去了在立法团休会期间向外借款的权力;财政预算案可以分段通过,而不需要以整笔金额通过。这成为了反对派对抗皇帝的新工具。往后的事件也正中反对派的下怀。
法国只能再次令意大利与波兰的人民失望。1863年,波兰起义发生,后来被沙俄政府镇压。这些挫折促使天主教徒、自由与共和主义者等反对派组成自由派联盟(Unionlibérale)。在1863年的选举中,反对派赢得四十席。其领袖阿道夫·梯也尔马上要求“必需的自由”。
拿破仑难以误解以上法国民意的表现,而且他在外交的挫败也表示他不能遏止如此的意见。他撤换政府部长,又任命反教会的教育部长,表示他尝试与左派改善关系。欧仁·鲁埃担任国务院总理,被称为“副皇帝”。
梯也尔之派别是宪法所容许。以维克多·雨果为首的特赦或自愿流亡的共和分子也是不愿妥协的反对势力。所以,先前的统治阶层正在显示出他们想再从政的决心。这种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可能会散播到大众,威胁拿破仑的统治。不过,他认为只要像以前般获得工人阶级的支持,就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1864年,法国皇帝得到保皇党的支持后,拒绝了所有自由派的要求。这个时候,美国内战接近尾声,法国工业危机即将停止。9月15日,法国政府与教皇领地达成协议。前者承诺以卫军防止意大利攻打罗马邦。10月30日,普奥两国则在战争中击败丹麦,共同管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暂时平息了该地的问题。
拿破仑维持极具野心、却屡见败绩的外交政策。1857年,法国坚持与英国结盟,借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开放更多中国港口予西方商人。1861至63年,法国积极在交趾支那和安南建立殖民地。
1863年,波兰起义发生。拿破仑公开支持波兰人的意愿,但完全没有军事支持,反而仅仅招来俄国的愤恨。
1863年,拿破仑曾经考虑过干预美国南北战争,但最后放弃计划,把焦点转向美国南邻墨西哥。该年,法国军队占领墨西哥城,并拥立奥地利哈布斯堡成员马克西米连大公为帝,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国。但是,南北战争在1865年就结束。由于美国明确表示会干预墨西哥问题,甚至向墨西哥的共和派提供军备,故此拿破仑放弃了马西米连诺。1867年,孤军作战的马西米连诺被捕,最后被枪毙。奥地利皇室自然深感怨恨。
1863年,波兰、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和意大利的人民都要求有更多权利。面对着波兰带来的窘态,拿破仑惟有再次提出总是因为时机不佳而毫无效果的权宜之计——建立议会。这次他还是失败——英国不接受国会的理念,而保守的奥地利、俄罗斯与普鲁士坚持专制统治,绝对不会给威尼西亚与波兰自由的机会。
然而,法国的形势因普鲁士在德国称雄而变差。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取胜,统一了德国北方诸邦。法国在德之影响力消失。1865年,拿破仑三世与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比亚里茨达成协定。对方模糊地保证如若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而普鲁士取胜,普方将让法国得到德国西部领土。结果,普鲁士是取胜了,但法国一无所得,反而多了一个强邻。
拿破仑未能取得莱茵河地区的领土,在战争后企图愿望成真。他向普鲁士要求得到原本俾斯麦承诺给出的领土,或是卢森堡,甚至加上比利时。俾斯麦把他的提议公开,结果令拿破仑出丑。1867年,卢森堡在包括法国之内的数个欧陆国家保证下,获得中立的地位。拿破仑一无所得,反而令法国更形孤立。
⑶ 1713年签订的什么条约,确认菲力浦五世为西班牙合法的国王
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确认菲力浦五世为西班牙合法的国王。
《乌得勒支和约》是指1713年在乌德勒支签署的一系列旨在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各国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萨伏依获得西西里和部分米兰公国的土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获得西属尼德兰、那不勒斯王国、撒丁尼亚和米兰公国的剩馀部分。此外,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
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法国与查理六世皇帝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仍处于战争状态,直到1714年拉什塔特和约及巴登和约签订为止。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的战争状态直到1715年马德里条约签订才告正式结束。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则在1720年方才签署和约。乌德勒支和约的一方是路易十四和腓力五世,另一方是英国的安妮女王、联省和萨伏依公国。
菲利普五世,英译腓力五世(Felipe V de Borbón,1683年-1746年)是18世纪的西班牙国王,1700年至1746年在位,其中1726年曾短暂退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腓力五世是法国路易王储之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因此他还有安茹公爵的头衔。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卡洛斯二世(1661年加冕)死后无嗣。根据其遗嘱,王位将传给安茹公爵腓力(腓力的祖母玛利亚·特丽萨是卡洛斯二世的姐姐)。腓力的即位引发了持续数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认为玛利亚·特丽萨在婚约中早已放弃继承权,王位应由哈布斯堡王室的查理大公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其对法国宣战,并夺回西班牙的王位。
⑷ 查尔斯国王的统一法国
公元第七与第八世纪之间,法兰克人在一连串有力的国王和军阀的统治之下,统一了今天法国地区的王国。在732年,他们打败来自西班牙并打算入侵法国的回教徒。在750左右,由于罗马和教皇受到伦巴底人的攻击,所以法国人就出兵到意大利。到了768年,查理大帝(或一般称呼为查理曼)就成为法兰克人的国王,并展开他英明的统治。在774年,查理曼横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意大利,再一次拯救教皇,也因此成为法兰克人和伦巴底人的国王以及罗马的合法统治者。查里曼继续征战,同时让敌人皈依基督教。他控制了法国南部和西班牙的北部。然后转移到日耳曼的西部,让撒克逊人改信基督教,并驱逐匈牙利的马札儿人。他在这个边界地区行军,而那里正是法兰克帝国和东方蛮族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在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他来说这个名衔是让他惊奇,而且并不想去接受。)。查理曼的重要之处,是他超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和世界。可是,在他死后,其帝国就四分五裂了。他是天主教会最伟大的支持者和守卫者,并且透过教会来鼓励学问和艺术。他在天主教会设立学校,以教育官员和贵族借此改善政府的质素。他也从事法律的搜集和编撰,来改善司法体制,此外还创造了封建制度,一方面作为控制地方的手段,同时又能维持中央的权力。
⑸ 关于法国的历代皇帝
法国称皇帝只有波拿巴(即拿破仑),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拿破仑三世称皇帝。
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
波旁王朝(Bourbon,House of 1589~1792,1814~1830) 波旁(bang 四声,去声,通“傍”)王朝 (法语:Maison de Bourbon)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1555-1848)、法国(1589-1848)、西班牙(1700至今)、那不勒斯与西西里(1734-1816)、卢森堡(1964年至今)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由于其父系祖先为卡佩王室成员,因此亦被某些人称为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员都以保守着称,因此在美式英语中,波旁一词成为对极端保守主义者的称呼。
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公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历史上称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经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和雅各宾派的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5月为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代替。
法兰西第一帝国疆土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 First Empire of France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专制国家。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仑这个法兰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国和拿破仑的霸业并不能维持很久。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在军队和资产阶级的压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倾向自由主义的宪法。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铁卢战役过后,路易十八得以复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维护保王党在国会的势力。而一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策,亦因被认为倾向于自由主义而被两人废除。这些举动令波旁王朝渐失民心,最终导致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简称第二共和,是1848年11月4日到1852年12月2日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体。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二月革命成功后,七月王朝崩溃,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后被法兰西第二帝国取代。在历史上,第二共和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政体。它是最后一个经暴力革命建立的政权,期间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首次得到确认,奴隶制度也被正式完全废除。
法兰西第二帝国于1852年12月2日建立,1870年9月4日废除。1866年面积扩展到550,986 km²。1860年代,普鲁士的崛起令法国深感不安,最后两国因1870年的7月危机酿成战争,国民议会被人入侵,共和派代表莱昂•甘必大在巴黎大会堂宣布帝国灭亡,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皇后欧仁尼逃离杜伊勒里宫,到达英国,正式结束了被废除的帝国。国号法兰西帝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翌年1月14日颁布宪法,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1852年11月 7日,元老院颁布法令建议恢复帝制。随即举行公民投票,绝大多数表示赞成。12月2日宣布恢复帝国,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国的共和政府。共和国采用议会民主模式并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镇压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⑹ 法国皇帝
法国进入资本主义后的皇帝只有三个,拿破仑波拿巴(第一帝国),路易波拿巴(第二帝国),路易菲利普(七月王朝)。至于封建时代的皇帝那是数不胜数
现在的法国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9月22日宪法通过,10月4日生效。自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取代第四代共和国,法国由议会制过渡到事实上的总统制(总统和总理双首脑,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1958年12月28日经普选当选为第五共和国总统创建者戴高乐就职。
第五共和国从来没有皇帝。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2年)
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政体案》。9月22日,又通过了成立共和国的决定,这个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还公布了革命历法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2-1815)皇帝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1815-1948)三个皇帝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1路易十八世(1755.11.17-1824.9.16)(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0.9-1836.11.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腓力(1773.10.6-1850.8.26)(法兰西国王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French Second Republic 1848 年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 皇帝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三世(1808.4.20-1873.1.9)(皇帝1852-1870) 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French Third Republic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后建立共和国。史称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46年-1958年
⑺ 法国是何时建国
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成为法国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或称拿破仑帝国)
1848年因在国民议会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下,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再次恢复共和制(建立第三共和),1940年被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所灭
二战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由戴高乐将军开始。1958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戴高乐将军宣布结束“旧宪法”(法兰西第四共和宪法),推行“新宪法”(法兰西第五共和宪法,即现今法国宪法),第四共和结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即现在的法兰西共和国。
法国国庆的7月14日是纪念1789年的巴士底狱的法国大革命,对他们而言这是现代法国的起始.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上述),法国又经历了5次共和国.所以对于年份他们就没有那么确切(来纪念),对法国而言最重要的年份还是1789年的7月14日
⑻ 熟悉法国历史的进来
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 1769,8,5-1821,5,5)。
法国将军,法国第一执政和法兰西皇帝。
拿破仑曾这样谈过自己的身世:
“一七六九年八月十五日,我出生于科西嘉岛阿修克斯。父母名我为拿破仑。数百年以来,我家皆称第二个儿子为拿破仑。”
“拿破仑”这个词的意思是:“林中之狮。”
“我出生之日正是祖国垂亡之时。三万名法国人像潮水一样涌上了我们的海岸,把自由之殿淹没在血泊之中:这就是初次印入我眼帘的恐怖情景。垂死者的呼叫声,被压迫者的呻吟声和绝望者的哭泣声环绕着我的摇篮。”
这个名字,这段描述,定下了拿破仑一生的基调。
从襁褓时期到弃世长眠,拿破仑历经风雨,度过了不平凡的一生。他有如雄狮,用火与剑,用智慧和韬略,把欧洲搅得天翻地覆。
他是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在近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他驰聘战场,亲自指挥和参加了六十多次大战役,其中四十次获胜。革命的浪潮把他推向权力的最高峰,他给尚未定型的法国一整套行政机构,显示出他的统治天才。他刻意摧毁欧洲的旧制度,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他像检察官一样熟悉法律,其天文知识不下于天文学家;他的谈吐妙趣横生,人们叹为观止:他日理万机,常常每天工作近二十个小时:他制订法典:他创造历史,也谱写历史。他的战报犹如诗篇;他有卓越的想象和构思能力。十五年里,他平均每天口授十五项命令和谕示,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很多是言简意骸的哲理小品,他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构,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是,自信和野心终于导致了他的失败。他曾下令在攻下莫斯科
后要铸造纪念章,上面钨刻:“天上有上帝, 地下有拿破仑。”这两行字!
一八二一年五月拿破仑去世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 (即贝尔纳多特) 发表评论说:“拿破仑不是为他人所征服的。在我们所有这些人当中,他是最伟大的。由于他只依赖自己的智力,所以上帝才惩罚他。”但法国人民是偏爱拿破仑的,认为:“ 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
拿破仑将永远立于人类历史上千古不朽者的最前列。
⑼ 1848年欧洲革命的法国
法国二月革命是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国人民面对奥尔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建立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鼓励了欧洲其他地区的革命运动,令十九世纪时由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组织的反动机制受到进一步打击。 中产阶级及自由主义者的不满
1840年至1848年,亲政府的保守党派领袖弗朗索瓦·基佐(Guizot)当了首相【弗朗索瓦·皮埃尔·吉尧姆·基佐(Franç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1787年10月4日-1874年9月12日),是一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在1847年—1848年间任法国首相,是法国第二十二位的首相】。为了赢取大支持,他以官位为奖赏,并滥用权力乱批商业合同,以讨好资本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资助的计划中投资,政府答应以高息支付银行家借给政府以填补巨额赤字的款项。各种丑闻陆继涌现,令政府信誉受损。
中产阶级要求温和的改革,希望藉扩大选举权加强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贪污行径。但吉佐和路易腓立拒绝回应这些要求,并继续其“无为”(do nothing)政策;路易·菲利普更逐步加强警察审查出版的制度及群众集会的限制。这显示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主领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统治基础从一开始便很薄弱。
路易·菲利普拒绝支持1830年的意大利及波兰独立运动,亦使法国的自由主义者失望。
面对政府的贪污及专制,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十分不满政府的统治。共和主义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们要求全民投票,对路易·菲利普的专制完全失望。
工人阶级及社会主义者的不满
随着法国工业化在1830年代以后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兴起及社会主义思
想亦广泛流行。圣西蒙(Saint-Simon)、傅里叶(Fournier)、卡贝(Cabet)、路易·布朗(Louis Blanc)及蒲鲁东(Proudhon)皆是法国着名的社会主义者。他们成立民间组织,提倡社会主义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强保障国民的就业机会、老弱者的权益。这种思想亦直接激发“主权在民”的观念及对普选的争取。社会主义的宣传行动,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满。
天主教会及正统主义者的不满
法国的天主教会不满基佐偏重资产阶级的腐败统治,并对于政府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忧虑。
正统主义者认为路易·菲利普是一个篡权者,他的统治亦没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更有资格继承王位。
拿破仑支持者及民族主义者的不满
路易·菲利普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简单而没有风采,加上施政倾向保守谨慎,没有拿破仑支持者强调的军事荣耀,不免叫人失望。
温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奥尔良王朝(Orleanist monarchy)失败的主要因素。民族主义者谴责路易·菲利普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让法国的外交政策臣服于英国之下,更不满路易·菲利普未能善用时机使比利时受制于法国。加上1840年代拿破仑崇拜的复兴,以令拿破仑的缺失被遗忘,其成就却被歌颂。拿破仑被认为是国威的象征,被看成是一个英雄,且是社会的改革者。对拿破仑的崇拜最终加深人民对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将之与拿破仑的功绩比较,更认为现政权在外交上的不济。
总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统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1847年,自由主义者开始举行很多“宴会”(banquet),他们在此讨论了很多关于改革的问题,这些“宴会”后来被禁止。在1848年2月22日,工人和学生聚集一起纳喊,要求推行改革。他们高唱《马赛曲》,并在街上燃烧杂物。2月23日,国民卫队奉命恢复秩序,但他们没有执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群众。
路易·菲利普唯有作出某些无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销基佐的职务以讨好革命者,但最后他还是要放弃王位。拉马丁(Lamartine)成立了临时政府,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年2月29日,慕尼黑起义,大学生、工人、市民联合占据军械库,要求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以及他的宠妾“罗拉内阁”下台,皇帝被逼成立一个由中产阶级代表组成的新内阁。如此。内阁的风潮厉行整个南德意志地区,史称“三月内阁”。
1848年3月18日,柏林革命,中产阶级与工农阶级聚集王宫广场,要求实行出版自由、召开联合会议、组织人民自卫团,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逼部分同意人民的要求,但人民并不罢休。3月20日军队撤退,3月22日,起义胜利,国王在群众注视下为一百八十三名烈士脱帽致哀。3月29日,柏林自由派内阁组成。腓特烈威廉四世意识到原先的改革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要求,于是召开了一个立宪会议。他宣称希望成立一个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在这个帝国中将会有一个民选的议会,国民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由于普鲁士作为德意志邦联中的一个大邦也愿意支持自由主义者,某些德意志邦国便也群起仿效。同年3月底,约五千名决心实行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德意志领袖齐集于法兰克福,召开了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由1848年5月18日开会直到1849年4月21日。这个议会主要是由中产阶级组成,希望预备一份联邦宪法,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奥地利帝国统治的大德意志,将奥地利与波希米亚并入德国;有代表则支持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不包括任何奥地利领土。
最后,议会的与会者认为,应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并将德意志皇位给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这个建议,因为他害怕奥地利反对,而且新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这是他极力反对的,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而奥地利和德意志南部诸邦的代表因议会通过“小德意志”方案而退出(害怕北部的新教势力会主导整个国家)。仅余的“小德意志”议会代表面对失败,惟有把立宪议会解散,不久之后普奥联军攻进各邦议会,数千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走至美国。德意志革命力量虽然曾经强大,但最终在封建专制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国王被迫接受宪法。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而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便成为了保守势力的中心。当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所激发的。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高呼“自由、宪法”、“打倒梅特涅”等口号,维也纳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会阶层,例如宫廷人士,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他们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众示威,更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示威人士限令奥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职务;在国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年届七十五的梅特涅辞职并举家逃至英国伦敦,皇帝承诺“颁赐”宪法,并于3月17日改组成责任内阁,迫使奥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维也纳逃至因斯勃鲁克(Innsbruck),国王在7月同意召开立宪会议。
波希米亚
1848年3月,“青年捷克党”在布拉格举行会议。他们要求实行责任内阁,承认捷克语和德语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奥皇以诏书形式颁布的宪法和奥地利元帅温迪施格雷茨的军事挑衅行动,皇帝在压力下同意了该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于6月12日早晨举行革命。革命者和奥地利军队进行战斗,并逮捕了地方议会议长。但被温和的中产阶级释放。这位地方议长逃出后便遂同温迪施格雷茨一起进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败。
维也纳
19世纪中叶,奥地利仍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而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便成为了保守势力的中心。当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所激发的。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游行,高呼“自由、宪法”、“打倒梅特涅”等口号,维也纳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会阶层,例如宫廷人士,崇尚自由主义的贵族、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他们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群众示威,更筑起街垒与政府军展开战斗,示威人士限令奥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职务;在国民的压力下,奥皇被迫让步,梅特涅辞职并逃至英国,皇帝承诺进行改革,并于3月17日改组内阁,4月25日颁布帝国宪法,但新内阁继续推行反对自由主义的政策,于是整个局势急转直下。5月15日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迫使奥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维也纳逃至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国王在7月同意召开立宪会议。
匈牙利
1848年3月,匈牙利人拉约什·科苏特(Kossuth)、裴多菲·山陀尔等发起了一场反抗奥地利专制统治的运动,他虽认同匈牙利民族主义,却否定了传统以来马札尔贵族的特权。他指责这些贵族有免税的特权,要求废除封建的法庭和随意强迫农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个民选国会,商人、贸易者、专业人士、中产阶级皆有选举权;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引入陪审团制度(jury system),于是在1848年3月,群众在拉约什·科苏特的领导下要求整个奥地利帝国确立以英国模式为本的宪法和国会,废除人头税,由选举产生匈牙利政府,并草拟匈牙利法典。3月15日,旧有的国会被迫接受这些建议,在维也纳成立一个立宪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议会迅速通过了一连串自由主义的法案。然而,当俄国军队在5月开始援助奥地利时,局势便变得对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奥联军镇压下迅速终结 在1848年1月,西西里首先爆发了反抗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专制统治的革命,迫使他赋与国民一部宪法。这引发了亚平宁半岛上的人们纷纷争取自由主义及民族主义,在同年的2月和3月,那不勒斯、托斯卡尼、皮埃蒙特均颁布了宪法。3月18日,米兰及热那亚亦爆发革命,迫使奥军撤出该地。威尼斯亦爆发了起义、共和主义者恢复了威尼斯共和国,迫使奥军彻退。结果,伦巴底、威尼托、帕尔马、摩德那亦出现了起义。
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在国王查理亚伯特的领导下联同伦巴底向奥地利帝国宣战。然而,教宗不想与奥地利开战,因为同是天主教的国家。其他邦国亦遵从教宗的决定,仅给予查理亚伯特很有限的支持。于是,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查理亚伯特让位与儿子伊曼纽二世。
除君主立宪主义者支持萨丁尼亚-皮埃蒙特王国对奥地利的战争外,与此同时,共和主义者也在罗马发动革命,他们由马志尼和加里波底带领,攻入罗马城,迫使教宗出走,成立了罗马共和国。然而在1849年7月,共和主义者的革命遭到和君主立宪者同样的结果,法国派兵推翻了罗马共和国,并进占罗马。罗马的革命被镇压,教宗庇护九世在法军的保护下复辟。最后在8月28日,威尼斯共和国亦被奥地利派军镇压,整个革命到此失败。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国纽约市。 1848年3月21日,丹麦国家自由党人组织了一次前往克里斯蒂安堡宫的游行。新的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接受了自由主义者的要求,制定了新的宪法并成立了由国家自由党主导的新内阁。弗雷德里克七世同时也同意了与一个两院制议会共同分担权利。丹麦成为君主立宪国家,尽管权利依然高度集中。很多军官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也接受了新政府。与欧洲其他国家不一样,丹麦革命从始至终都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革命之后并没有爆发反动主义政变。但是新的宪法并没有延伸到南部的石勒苏益格公国,丹麦与德意志联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仍然没能得到解决。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随后在同一天爆发。
⑽ 法国历代皇帝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伟大的国王,在继位之初,为了获得国内天主教民众的支持,于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顺利进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数法国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击败天主教派领袖马延公爵,摧毁了天主教联盟,结束了内斗。1598年,将西班牙干涉军逐出法国,同年颁布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相当大的自主权,结束了宗教战争。1609年,亨利四世与英国、荷兰、意大利结盟,准备再次与西班牙开战,但一年后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继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玛利亚摄政,1614年亲政。后与其母发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内战,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战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亲信律因病死,玛利亚及其亲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权。黎塞留励精图治,努力加强王权。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后一个堡垒拉罗舍尔,自此法国新教徒不再拥有军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败了太后玛利亚企图推翻他的阴谋,迫使太后及反对派首领逃往国外。后黎塞留使法国加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反对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就于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继黎塞留之后死去,幼子路易继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欧洲着名帝王,号“太阳王”,是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继位后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摄政。法国继续参与三十年战争,并多有胜利。1648年,战争结束,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凡尔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满首相马萨林统治的巴黎法官发动了第一次投石党运动,但不久即与王室妥协。1651年,发生了以大贵族为首的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其领袖是三十年战争中的名将孔代亲王。最终迫使安娜罢免马萨林。但在后来的权力角逐中,孔代丧失了民心,被迫于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马萨林东山再起。随后,孔代率西班牙军攻入法国,战争持续到1655年,最后法西议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国。1661年,马萨林死,路易十四亲政,任命柯贝尔为财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后法国与荷兰、西班牙、帝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法军屡战屡胜,获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离法国。1686年,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等国组织大联盟共同反法,战争持续了十一年之久,法军虽占有优势,但在战后签订的和约中获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死,遗命其外孙即路易十四之孙菲利浦继位,引起了各国的极大不满,战事再起,英国加入反法联盟,西班牙则支持法国。但由于缺乏良将,法西军屡败,西班牙在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地丧失殆尽,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国夺走。1713年双方达成和约,菲利浦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承诺法西永不合并,自此波旁家族进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孙路易继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奥尔良公爵摄政。1717年,为解决财政困难,任用苏格兰冒险家约翰建立银行、公司多家,约翰的金融业曾辉煌一时,但终于三年后失败,使很多中小市民倾家当产。1726年路易十五亲政,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但均遭失败,造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为英国夺走。1768年,从热那亚购入科西嘉岛。1774年死后由其孙路易继位,此时的法国已是危机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继位时法国财政问题十分严重,所以立刻着手解决,但连续撤换了多位财政大臣,都无法解决问题。又于1778年加入美国独立战争,耗费了大量经费。1789年,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寻求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 但资产阶级提出的条件无法为国王接受,路易十六试图逮捕其首领人物,但遭到失败。巴黎人民随即发动起义,建立了共和国。1791年,路易十六试图逃出法国,但遭到失败。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攻下杜伊勒里宫,国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其正在狱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党人拥立为国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并没有继位就死在了监狱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路易遂成为王位继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联盟拥立复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帮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国王复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继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极端反动,1825年颁布赔偿法,要求赔偿法国贵族在大革命时期的损失,引起全国上下极大不满。1827年又解散国民自卫军。1830年颁布敕令五条,妄图进一步加强专制,巴黎人民随之发动起义,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继任为摄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较倾向资产阶级,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占领了安特卫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占了多处殖民地。1847年,全欧爆发了经济危机,法国国内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国外。波旁王朝彻底灭亡,共计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结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属于波旁家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恐怕是当初路易十四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