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火枪是什么样子

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火枪是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2022-05-27 10:13:27

‘壹’ 击发枪的详细资料

早在1259年,中国就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竹管为枪管的第一枝“枪”—“突火枪”。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枪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枪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枪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枪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高干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很少能成功开火,所以只有心理威慑作用。

到了元朝,先是火药的配比被重新调整,导致同样体积的火药,其在相同空间内所引发的爆炸气流压强比原来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即是说,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1.732倍;而与此相对的,竹管制的枪管被换成了生铁管,能承受的膛压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来,火枪的使用价值由于威力、射程和耐久度的提高而大有提高,因其子弹,主要以石块和铅弹为主,所以这种新式的火枪被命名为“石火矢”。不过,由于它的体积大,且十分的重,并不是替代弓箭的优秀装备。同时代,元朝也制造出了早期的手枪,其虽然便于携带,但威力和射程都低的可怜,基本上没有战术上的价值。

火绳枪至于西欧方面,出现同类武器是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名叫“火门枪”,其实基本类似以后的“火绳枪”,但体积和重量都远胜后者,而杀伤力似乎和火绳枪差不多,所以,这种武器主要是用于城堡要塞的防御。当时骑兵也装备了火枪,德意志的枪骑兵们就曾用“火门枪”把法军打得惊恐万分。骑兵用的火枪要短一些,小一些,射击时先用绳子把枪拴在脖子上,在马鞍上支一个“Y”形的架子架住枪管,后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铁甲,右手点火。

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五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Arquebus)终于出现。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C”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阿拉伯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𨱍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火药,继续点燃发射药。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程起来方便了许多。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至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至80米,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Musket”火枪——于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宝地区的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也称“步枪”(Rifle),由于内刻的膛线有效的加强了枪的准确度,枪管的长度也有所提高,能对弹药受力后的运动进行较好的导引,也就是说,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达了200米之多!而且,这种火绳枪还具备了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所以,准确度大大提高。总之,可谓是枪界一大革命也,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膛火绳枪并没有能够广泛的被采用,只有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个比较强大的邦国把它正式装备了部队,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内这三个邦国能够充分压制汉诺威等小国,以及"威慑"意大利,法兰西等大国的原因之一。不过很显然,这种线膛式火绳枪并没有传入日本,直到以后的燧发枪诞生,日本才进行了火枪的换代。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弹药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枪口,用木𨱍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爆炸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首先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枪械的发射速度。

19世纪

1808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针刺击发枪也诞生了。其最早出现在18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着名的BROWNBESS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来福枪,该“佛格森”后膛装弹来福枪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8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而后来,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创了弹夹的先河。此枪枪托里有一个弹簧供弹舱直通枪膛。子弹可以由此一发一发装进,自动输送入膛。连珠枪的出现,使步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次及二次大战

MG34在一战之后,各国都已经积极各种开发手枪、左轮手枪、冲锋枪、手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狙击步枪及机枪。期间先后出现了许多新型枪械,如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德国的Kar 98k毛瑟步枪、MG34、MG42,美国的M1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勃朗宁自动步枪,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等。

至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还出现了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如1944年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7.92毫米StG44突击步枪,特点是火力强大、轻便、在连续射击时亦较机枪容易控制,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的突击步枪,亦对世界各国枪械的研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50年代

AK-47战后,苏联开发了着名的AK-47,美国亦开发了M14自动步枪及M60机枪,越战时期,冲锋枪及自动步枪己成为主要战武器,像60年代装备美军的7.62 x 51毫米M14自动步枪,战时显示大口俓子弹不适合用作突击步枪用途,其后开发出着名的小口径M16、苏联亦推出小口径化的AK-74,此时世界各国亦分成北约及华约口径作制式弹药来设计各种枪械。

近代

P90个人防卫武器在世界各国以小口径子弹作制式枪械弹药时,他们亦开始在枪械的设计上不断改进,包括改良枪机运作方式,研制新型弹药,加装各种配件等,枪械的质素也渐渐提高。

但因为环保意识关系,以枪械作为狩猎工具渐有被淘汰的趋势,而为了保安的理由,个人拥有枪械变成只属某些国家的独特文化。同时因为保安的理由,专用来做镇暴的非致命弹药,或供保护要人及供非前线军人自卫用途(如个人防卫武器,PDW)的枪械亦问世了。

未来

XM29 OICW在二十世纪中发明了导弹,开创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对于发射后不能控制的火炮,对其作用便有争论了,可是小型的枪械尚未有可以代替的导弹。

在一些军事科技实验室和绝大部分科幻故事中,虽然有出现了名称和外表似枪械,但原理回异的新武器,如激光枪和轨道枪。可是实际上同时倒有人开发了一些,继续使用枪械的原理,但采用高技术和新的结构,如金属风暴、无壳弹、液态火药推进、电热枪炮、理想单兵战斗武器等,可见枪械还有开发展的空间。

‘贰’ 欧洲17-19世纪初期的火绳枪射程有多远和弓箭比哪个威力大

17-19世纪初的前膛火枪,有效射程就只有50-60米而已,而且因为铅子弹太飘,太轻,出膛以后很容易会被风吹歪(想不到吧),所以即使是在50米内也未必能绝对命中,所以,才需要一字排开的阵列发动齐射,以火力强度补足精准度。

在18世纪后期,像后膛枪,膛线这样的新发明也已经逐渐开始得到应用,从而将有效射程提高到了100-120米左右,以这种武器为基础,后来的散兵游击,狙击作战等新战术也被开发出来,并为美国人所利用,成为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一大军事原因;而在法国大革命后,以自由人自居的法国民兵也拒绝在军官监督下实行旧式的一字排开对射这样的战术,于是美式的散兵游击战术便在法国人手上发扬光大,并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欧洲各国,彻底淘汰掉旧式的横列射击法。

至于为什么射程50米的火枪能取代射程达150-200米的弓,看看成本就明白了:培养一个火枪手只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但培养一个合格的弓手至少需要2-3年,像英国威尔士长弓手这样的着名部队,其训练时间更长。在此成本基础上,再联系到16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上中产阶级崛起,民兵取代雇佣兵成为军队主力,贵族阶层的没落等等一系列因素,火枪取代弓箭是在情理之中,更何况火枪对敌方的心理压力远大于弓箭。

‘叁’ 法国大革命中民众的枪从哪儿来

成型的资料没有,我就给你说说根据史料推测出来的情况吧。
市民暴动是受到国王御林军之一的法国士兵支持的,他们肯定会提供部分枪支,另外还有一些是从军队手中抢来的。但火枪肯定不多,大部分市民使用的还是冷兵器。暴动市民使用有限的枪支攻打巴士底久攻不下,后来从民间找来不少古董火炮,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后来找到的一门大威力火炮,可没有相关资料,只能推断,可能是从军队中抢来的,也可能是某些支持暴动的贵族或军队提供。由于巴士底监狱内囤积了大量军火武器,暴动市民攻占巴士底后的武器来源就不言而喻了。

‘肆’ 大革命时期,英军和法军,谁更强

法国军队强些,因为拿破仑对法国军队进行了改造
步兵(一)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 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 )。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法国枪上还有固定枪管的扣环,便于更换。

其他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步兵(二):基本队形
由于原书的英国作者对于队形的看法太过于偏向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当时的队形战术(个人觉得,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那么神奇,以后还想专门和大家讨论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创”一部分。其实,拿破仑时期军队的阵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基本队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变体。一千多字的短文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绍营级单位的基本攻击、防御队形。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讲到了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正是这些缺点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下图为一个英军营由行军纵队转为方阵的过程。如果,营已经展开为横队,则需要先变为纵队。也就是说最左边的猎兵连要跑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到纵队最后。法军形成方阵的过程与英军类似,中间两个连分别转向两侧展开。

下图为方阵里步兵的姿态,前排步兵半跪,枪托着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后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对迫近的骑兵射击。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这些队形在游戏《滑铁卢—拿破仑的最后一战》中均有体现,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玩玩。

步兵(三):刺刀
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刺刀是一根长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铁,三面全部开刃。上刺刀时,将刀柄套在枪口上,拧紧螺丝加以固定。
由于来复枪的枪长较短,为了弥补不足,英军来复枪的刺刀长达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状为“剑”型。下图为英军来复枪及其刺刀。与滑膛枪常备刺刀的情况不同,为了方便,来复枪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装到枪上.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十分强调刺刀的运用。卡尔诺(Carnot督朝廷的一员)在1794年2月签署命令:“法军士兵必须随时准备运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仑也同样重视这种冷兵器。法军上尉Blaze回忆到:“皇帝陛下似乎对刺刀杀人的方式情有独钟”。当时的军事理论更是认为:“只有第一次的齐射是有效的,后面的战斗要靠刺刀和剑来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为如此,奥军和普军也同样强调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认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认为刺刀是最好的近战武器。 至于更为冷兵器化的俄军,派到俄国考察的英国将军Wilson在1810年的报告中写道:“刺刀简直就是为俄国人设计的武器……他们更善于密集纵队的刺刀冲锋”。

然而,实战中刺刀见红的搏杀并不常见。在奥斯特利茨,俄国近卫军进行了一次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可是在突破了法军第一道防线后便被后续的法军火力击退了。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经对法军的伤亡进行过一些统计,结果发现:相比119例枪伤,一次战斗中刺刀造成的伤亡只有5例。因此,他认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远大于实际效果。同样,惠灵顿的一个高级医官Guthrie也认为:刺刀冲锋很难达到预期的手脚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结果。不是冲锋的一方被火力击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压力落荒而逃。医生们的观点,被前线的指挥官进一步证实。约米尼声称:我从未在通常的战斗中见过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这段的结论是:刺刀肉搏并不能对战斗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心理作用的结果难道就不是结果了吗?战争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显。历史上,一支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的部队精神上却已经被打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论据只能总结为肉搏不常发生。)

尽管不常见,某些情况下刺刀肉搏还是必须的,比如攻入堡垒后的战斗,再比如雨天弹药无法击发的情况。在卡地兹(KATZBACH)的瓢泼大雨中,普军用刺刀和枪托与法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并使法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正像前面讨论过得那样,对抗骑兵的冲击是刺刀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从这点上看,面对随时可能的骑兵攻击,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国革命初期,为了弥补火枪刺刀的不足,长矛这种过时已久的武器,作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过。1792年早些时候,法国的几个城市相继生产了为数不少的,10到15英尺长(3~4.5米)的长矛。1792年8月,立法会(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军中分发使用长矛。从这时起到1793年夏天,许多新征召的部队都是带着这种简陋的武器开赴前线的。当时,北方军团的Custine将军曾经对下属说:全法国缺枪的部队不只我们一个,我们只有用这些长矛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才行。尽管在近战中的效果不错,也不能改变其没有火力的弱点。随着步枪产量的提高,长矛也就渐渐从法军的武器库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还记得前面步兵方阵里提到英军在西班牙遭遇法军骑兵的战例,上图即为后人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水彩画。远处背景是排好的英军方阵,近处可看到倒毙的英军。画中挥刀者为法国第二骠骑兵团的骑手,持长矛者为第七波兰枪骑兵团骑手。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拿破仑军队编制

1.步兵

在拿破仑设立军之后:

军团(方面军)-军-师-旅-半旅团或常备团(联队)-营-连

军团通常由2个或者2个以上的军组建,只有1807年欧洲的莱因军团下辖6个司令部.

军通常由1-4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2个轻骑兵师组成,军长一名

(1)辖1个步兵师 1800年预备军团拉纳军辖华亭师

(2)辖1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 1805年大军团近卫军

(3)辖2个步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七军

(4)辖2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一军

(5)辖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二军

(6)辖3个步兵师,1个半轻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

(7)辖4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

(8)辖4个步兵师,2个轻骑兵师 1809德意志军团第三军

师辖2-5个旅 师长一名

一般的师都是辖2个或者3个旅.但是根据记载,1805年的师中存在第五个团队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有旅指挥,或者是师直属.

(1)2个旅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圣西尔师

(2)3个旅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

(3)4个旅 1795年意大利军团马塞纳师

(4)5个旅 1795年意大利军团奥热罗师

旅辖2个半旅团或者团(联队),一名旅长

半旅团

他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国民自卫军,一种说法是改编自山区子弟组成的猎兵营.

装备训练与常备团一致.似乎也有说法他们就是轻装步兵团.

常备团(联队)

通常辖3个营,每个营9个连.

2.骑兵

骑兵编制相对复杂一些,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已知如下:

一般遵循军-师-旅-团-连(中队)的编制(好象团直接就辖连了。营的名称虽然出现,但是不详)

骑兵军,通常由3-5个师组成(还可能编制预备役骑兵师,但是暂时不计入)

(1)3个骑兵师 1812年征俄的骑兵军

(2)4个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2轻/2重)

(3)5个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骑兵军

骑兵师分轻骑兵师,重骑兵师和龙骑兵师

轻骑兵师通常由2个旅组成,每个步兵军一般也配备1-2个,用于侦察警戒

而有些编制说正副师长各一名,助理师长两名(尚还没有证实是否全部都这样)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轻骑兵师

轻骑兵旅通常是3个团。

重骑兵师通常由2个旅组成。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重骑兵师

重骑兵旅由1-2个团组成

龙骑兵师通常由3个旅组成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的预备龙骑兵师

龙骑兵旅由2个团组成

特殊时间的骑兵师

1800年的预备军团骑兵师,辖4个旅,具体属性不详。

骑兵团的编制还在查证中,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窥视:

1809年拿破仑要求编成一个猎骑兵团,隶属总参谋长。他从3个猎骑兵团,抽调4个骑兵连而成。

3.炮兵

炮兵就更比骑兵复杂了.因为鄙人资料不足,无法解释清楚,只能提供如下:

1.法国将领格里包法尔给法军制订的制度为:

1营(1000人)4门,1师(9000人)36门,1军团(40000人)160门

2.拿破仑改为:

1个步兵师2个炮兵连,1个轻骑兵师/龙骑兵师1个炮兵连,1个甲骑兵师2个炮兵连

通常1个军含4个步兵师,轻骑兵师,龙骑兵师,甲骑兵师各一,军团直辖3个炮兵连,总共15个炮兵连.120门火炮.

其中72门6磅炮,18门12磅炮,30门榴弹炮

平均每门炮30匹马,35个人

拿破仑近卫军的骑兵师在1811年曾经1个师配备24门火炮,而3个近卫军师总共配备128门野战炮.这应该被认为是加强的.

1815年滑铁卢的12磅炮兵连,确实是8门火炮编成1连

因为根据拿破仑的命令记载,1,2,6军的3个12磅炮兵连投入作战,共24门.

实际由于各军编制不同,作战中使用缴获火炮等多种因素,上述编制并没能完全遵照

如: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所辖部队为例:

由6个半旅团组成的师,每师18门火炮

圣*伊列尔师由6个常备团(联队)组成,有15门火炮

艾斯帕尼亚轻骑兵师4个骑兵团组成,有6门火炮

而: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所辖4常备团(联队)组成的步兵师有12门火炮

此外,龙骑兵师和重骑兵师都是每师6门火炮(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

拿破仑取消了4,8磅炮,因为战斗时,军官通常随意使用4或者8磅炮.用6磅炮代替.

根据上述数据的推算:

骑兵师是不会拉12磅炮的,所以6门炮的连不是使用榴弹炮就是6磅炮.(因为无法查证)

所以就推理:

1.如果是榴弹炮,那么各炮兵连编制应该是每榴弹炮连6门,每6磅炮和12磅炮连9门.

(这里一个军就有了2个12磅炮连,与其他资料矛盾)

2,如果是6磅炮,除非骑兵炮连的编制与步兵不同,否则就会得出光6磅炮就有12个炮兵连.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关于炮兵连的编制有待查证

4.工兵和辎重部队

工兵部队通常是营-连编制,隶属炮兵部队

包括工兵营,先锋工兵营,架桥工兵营三种

工兵营是工兵连与地雷工兵连的混编部队,每营推测通常为6个连

先锋工兵营由先锋工兵连组成,通常为4个

架桥工兵营由架桥工兵连组成,通常为3个

除先锋工兵连编制150人外,其他工兵连编制均100人

作战时,所有上述工兵营统归一个工兵少校指挥

此外,通常工兵部队还编入海军的工作营。

至于各军所配属工兵连究竟是直接来自工兵部队还是事先独立编制,待考

辎重部队

营-连编制。每营210人,辖3连,每连40辆马车。

按照编制,每师都辖1个辎重营。但似乎实战中并非如此。从1809年战争的记录来看,似乎也只有保证1个军1个营,(1809年作战,根据皇帝的命令,集结和成立的为5个辎重营,600辆马车)究竟如何,

‘伍’ 欧洲人什么时候开始全面使用火枪

所谓以火枪为手持兵器,是指军队不再使用长矛,而换成前面装有刺刀的火枪。在《三剑客》中(17世纪20年代---1620年左右),我们看到,欧洲各国有专门持有火枪作战的军队---火枪手。但其实火枪的使用率在军队里并不是特别高,正规军还是以长矛作为主战兵器,而且士兵的穿着还停留在15世纪末期(莎翁的年代)的装备,戴着宽大的铁盔,穿着锁子甲,并配着长剑------与欧洲人征服印加时的穿着没大区别,大家可以想象到。那时的战斗火枪虽使用率也不低,但不是军队普遍的手持兵器。

另外,我看到《百家讲坛》里关于“郑成功VS荷兰人”那段,是专家讲述的。说当时(17世纪60年代---1660年左右)荷兰军普遍使用火枪,而郑军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以关刀,弓箭为主,所以在兵器上吃亏。并说当时荷兰人嘲笑中国人说:“中国人一听到枪响就害怕,不足为惧。”但是后来由于中国士兵的勇敢,加上人数众多,所以做后仍然胜利了。

对于这位专家的说法,我不敢全认同。原因是:这位专家他总是把这场战争和鸦片战争做比较,说“二者在武器装备上很相似”。拜托,请你搞清楚吧---鸦片战争是19世纪3,40年代,而收复台湾是在它前面200年前的事,二者没有可比性!19世纪3,40年代在欧洲军队里,带刺刀的火枪已经被普遍使用,而17世纪60年代呢?我不是太清楚,不过我可以分析出来,这个年代比《三剑客》的年代晚了40年,应该和另一部小说《铁面人》的年代相仿。《铁面人》里的国王是路易十四,也就是说,那个年代是法王路易十四早期年代。那个年代应该和前期同样,军队还没有把火枪作为手持兵器!荷兰军也是这样,只是由特定的类似火枪手之类的士兵手持火枪,而大部分的陆战士兵主要武器仍是长矛!

这就是说,实际当时战斗双方的兵器差别并不大!郑成功的军队也有火枪兵,荷兰军队也不比郑军多几根火枪,况且郑成功的军队还有大量的弓箭,大量的战船和将近30门巨炮。荷兰守军也有十分利害的“红夷大炮”和坚固的城堡。所以,我觉的,双方兵器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和鸦片战争没法比。你专家怎么了?你专家也要清楚,明朝的武器,可是比清朝的“鞑子兵”先进多的。明朝的“城坚炮利”,也是被满人所认可的,而且明朝时期从国外进口的“红夷大炮”也是有一定数量的。

在我印象里,欧洲军队服装和装备开始改变,应该是在路易十四在位时期改的。我记的这位国王曾一度强化他的陆军。那么各位看到了,在18世纪时,欧洲军队已经都改变了服装和装备,配备了装刺刀的火枪。而每个国家军队服装的颜色和样式都不同,比如英军是:三角帽,红色制服,白色高筒靴。法军是:三角帽,黑色制服,也是高筒靴。其他国家都类似,俄国是绿色制服,奥地利是白色。从18世纪前期,到法国大革命,欧洲国家的装备基本没变。大家都看过《郁金香芳芳》,《双城记》《格列佛游记》等书吧,里面士兵的装备和服装就是我说的那样子了。

说到这里:从身穿锁子甲,手持长矛的士兵,到头戴三角帽,手持刺刀的近代士兵,中间没有什么过渡吗?有的话,是从何时起的?是在什么时代开始改变的?

我个人推测,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也就是说,时间上是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的2,30年里。也是在路易十四的晚期。也许一国先改,各国就都争先恐后。

‘陆’ 世界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火枪作战的战役是哪一场战役

火枪诞生于欧洲,最早被大规模用于战争确是在亚洲的日本。1541年,葡萄牙人在种子岛登陆,将火枪传到了日本。

当时的火枪远不如今天这样,那个时候,需要先灌火药和弹丸,装上引线才能射击,一分钟最多1.3枪,6发之后就会由于枪口过热无法射击。火枪的威力比弓箭要强很多,50米之内百发百中,中弹就是支离破碎,响声还很大,有震慑作用。可是,一把火枪在当时非常贵,会造枪的人有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作为主要武器使用。正是因为如此,骑兵在当时可谓无法阻挡。

1575年,织田信长在京畿地区站住了脚,开始准备收拾自己最大的敌人———武田胜赖。武田胜赖的父亲武田信玄死后留给了儿子天下无敌的武田骑兵团,成为了织田信长的一大块心病。为了对付这个棘手的敌人,织田信长早在1567年就开始大规模收集火枪,终于在1575年5月26日,迎来了设乐原之战。

武田军兵力在4万人左右,在长筱河东岸布阵,拥有15000名骑兵;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3万多人在西岸布阵,阵前整整布了三层木栅栏,将3200名火枪手分作4队布在三层栅栏之后。26日清晨,德川家康的部下酒井忠次率领500火枪手成功奇袭了武田军南方的鸢巢山阵地,截断了武田军的后路,迫使武田军不得不倾尽全力攻击栅栏。

26日清晨,只看到火枪缺点的武田军终于开始了进攻,实际上,假如没有合理的战术,火枪确实无法阻击骑兵。

首先冲向栅栏的是武田军大将山县昌景和他的2000赤备骑兵。他们疯狂地攻向栅栏,就在突破第一层栅栏的一瞬间,织田军的火枪开始射击了。织田的火枪一队800人,再分为200人一队的4队,一队射击之后迅速换成下一队射击,形成持续火力。再不到半分钟的射击声中,武田军的尸体形成了一堵血淋淋的人墙,活下来的不足200人!山县此时还活着,他茫然的抽出武刀,指挥最后的武士发起最后的冲锋。又是一排火枪射击,山县终于在设乐原阵亡了,退回的人马不足50人。

假如武田军知道山县的精锐是怎样战败的,就不会再次进攻。武田信廉、小幡上总介、真田兄弟等将领率领自己的部下疯了一般冲向栅栏,在火枪的洗礼下艰难地踏破了3层栅栏。这几支人马共计10000人,冲过栅栏的不到2000人,又遭到了织田肉搏部队和火枪的双重蹂躏。真田昌辉被打成筛子,内藤昌丰被一枪爆头,武田家的着名将领几乎全都丧命。胜负就这样血腥地决定了。

这一战,织田军在2个小时的战斗中屠杀了2万名武田军,自己仅损失了800多人和3层木头。从此之后,火枪开始在日本军队中普及,一支4000人的部队至少有30支火枪,变更了战术。

‘柒’ 求教一下,拿破仑时代,火枪步兵的主要战斗方式是什么

拿破仑时代,步兵的作战方式已经同以前有了很大区别,传统的(其实真正实用也就几十年)的三列横队已经逐渐被废弃,原因是这种队形不但需要很强的训练和纪律性,而且机动和变换队形非常不便。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前的大革命时期,就出现散兵线战术,所谓散兵依然是队列,但是步兵之间拉开几步的距离,进攻时交替掩护前进,防御时则以各种地形工事等为掩护进行防御,主要任务是扰乱地方和削弱敌方阵型,而散兵的后方通常有一支成纵队行进的步兵随时支援。出现散兵原因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大量志愿兵入伍,训练和纪律都比较差,进攻时往往形不成队列,于是干脆发展了散兵战术。

到了拿破仑时期,欧洲各国吃了苦头后,也开始使用散兵线战术。而此时法国有天才的将领拿破仑,他一改此前靠散兵打击削弱敌军的战术,而是靠集中使用火炮削弱敌人,而后才投入散兵,大队步兵(有时甚至是一个团或者一个师),在散兵掩护下排成一个横向很长的大纵队投入战斗。

另外,在对抗骑兵时,法国步兵会排出经典的方阵,方阵四面向外,前两排端起刺刀,后面几排轮流射击,能有效对抗机动性很高的骑兵从各个方向冲击。

欧洲列强基本都借鉴了法国的步兵战术,只有两个国家不同

第一,俄国,俄国人很特殊,他们的信条是“刺刀比火枪更有效”,所以俄军虽然也采用类似的队列,但是他们的普遍作战方式是,接近敌军后随着一声“乌拉”开始全体冲锋打白刃战。此战术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

第二,英国,英国是少数坚持三列横队的国家,但在实战中,英国逐渐改为了攻防一体的两列横队战术,包括威灵顿等英军将领都是如此,目的是形成更宽的正面发扬火力,射击时是前后两排一起射击,形成很强的火力覆盖,这在欧洲虽然不流行,但却成了其它地区的通用战术,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都广泛采用了两列横队。你看爱国者,盖茨堡战役,光荣等美国影片,里面几乎都是双列横队射击,为了避免前排耳朵被震聋,也为了后排视野,后来双列横队射击时前排都是跪下射击。

我也不知道上面那个并不准确的回答是怎么被采纳的,三段击因为中国和日本率先采用,所以总被人挂在嘴上,实际上在欧洲并没有持续很久,拿破仑时代最大的步兵战术革新就是散兵战术,而英国创立的两列横队更是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扩张成了标准步兵战术,顺便附一张光荣的两列横队图。

‘捌’ 历史问题。时间排列

200万年前,人类进入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1.4142156。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 《几何原本》13卷。
前3世纪,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212)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发明阿基米德螺旋。韩非记载司南。
前285年,埃及国王托勒密2世即位,奖励保护学术。
前258年,希腊埃拉西斯特拉托最早从事比较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前250年,中国战国末年《韩非子》一书中有用“司南”识别南北的记载。
前245年,希腊的克达席布斯在埃及亚历山大发明压力泵、气枪等。
前230年,希腊的厄拉多塞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测定出地球的大小。
前221-前206,秦朝。
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其体制沿用到20世纪。
前206-公元220年,汉朝。
前2世纪,刘安(前179-122)着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
前2世纪,中国西汉用丝麻纤维纸。
1世纪,希腊希龙(Hero,62-150)发明蒸汽旋转器和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这是蒸汽涡轮机和热气涡轮机的萌芽。发明虹吸管。
1世纪,罗马普利尼的网络全书《博物学》问世。
1世纪,中国的《汉书》记载尖端放电。
100年,希腊尼寇马写《算术引论》一书,此后算术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105年,中国东汉时蔡伦造纸。
132年,中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世纪,希腊托勒密运用圆锥、圆筒等方法绘制地球,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发现大气折射。已知道中国。
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世纪初,中国汉末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3世纪,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5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南朝的祖冲之(429-500)算出圆周率的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6世纪,中国北魏时贾思勰写《齐民要术》,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18-907,唐朝唐太宗。
7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国南宫说等人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西方,阿拉伯炼金术获得发展,制出了硫酸、硝酸、王水等,为向化学过渡准备了条件。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火药。
9世纪,阿拉伯花剌子模发表《印度计数算法》,使西欧人熟悉了十进位制,他也是代数学的奠基人,阿拉伯阿尔•拉兹写成《医学集成》,被后人认为是医疗化学的先驱。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了火药,这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发现。
10世纪,阿拉伯伊本•西拿写成《医学经典》,对以后6个世纪影响很深。
10世纪,中国宋代发明了胆矾溶液浸铜法生产铜,这是水法冶金术的开始。
960-1279年,宋朝。
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11世纪,阿拉伯爱萨(西方人称为阿维森纳)写成《医典》。
1041年,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400年,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1054年,中国《宋史》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超新星爆发的文字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200年,欧洲人开始使用眼镜。
1202年,意大利斐波那契发表《计算之书》把印度-阿拉伯计数法介绍到西方。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充有火药,可用投掷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形。
1259年,中国南宋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形。
13世纪中前叶,中国火药传入阿拉伯。
1279-1368年,元朝。
1284年,意大利人发明眼镜。
14世纪中前叶,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国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4世纪-16世纪,文艺复兴先驱意大利的但丁发表《神曲》。文艺复兴的开始。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1492-150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500年,达芬奇设计了风力计、湿度计、降落伞、纺纱机、踏动车床等草图。
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
1539年,波兰的哥白尼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理论。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582年,西欧许多国家实行格里历,即现行公历的前身。
158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
1589年,荷兰的史特芬发现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159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作自由落体等一系列科学实验。
1590年,荷兰的詹森发明复式显微镜。
1593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明空气温度计。
1596年,中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是重要的科学典籍。
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因拥护哥白尼地动说并宣传宇宙无限,在罗马被教会烧死。
1605年,英国的培根(1561-1626)着《学术的进展》,提倡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
1607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尝试测量光速。
1609-1619年,德国的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定律。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用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初次测光速,未获成功。
1620年,荷兰的斯涅尔发现折射定律。
1620年,葡萄牙的德列贝尔发明潜水船。
1628年,英国的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632年,意大利的伽利略提出相对性原理。
1637年,中国明朝的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
1638年,法国的笛卡尔提出 “以太”。
1644-1911,清朝。
1648年,捷克的马尔西发现光的色散。
1654年,德国的盖里克发明真空泵,表演马德堡半球实验。
1660年,英国的胡克发现弹性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1666年,英国的牛顿用三棱镜分光。
1676年,丹麦的罗默利用木卫食测光速。
1677年,德国的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
1687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和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
1699年,法国的阿蒙顿发现摩擦定律。
1701年,英国的贝努利创建变分法。
1728年,英国的布拉德雷利用光行差测光速。
1745年,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莱顿瓶。
1750年,英国的米切尔设计测静电力扭秤,并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0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作风筝引天电实验。
1775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起电盘。
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
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
1781年,英国的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1792年,意大利的伏打研究伽法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1798年,英国的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定万有引力常数。
1800年,意大利的伏打发明伏打电堆。英国的赫谢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1801年,英国的杨用干涉法测出光波波长。
1802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造出了蒸汽机车。
1808年,法国的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发表提出化学原子论。
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法国的安培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1821年,爱沙尼亚的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
1826年,德国的欧姆确立欧姆定律。
1827年,英国的布朗发现液体中的微粒作无规则运动。
1830年,意大利的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4年,法国的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
1835年,美国的亨利发现自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5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9年,法国的斐索用转动齿轮法测光速。
1849年,英国的开尔文提出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
1850年,英国的赫姆霍芝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1850年,中国太平军起义。
1851年,法国的富科证明地球自转。
1852年,英国的焦耳和汤姆生发现气体膨胀致冷效应。
1858年,德国的普吕克尔在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59年,德国的基尔霍夫开创光谱分析法。
1859年,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开创了生物进化论。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耶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1875年,英国的克尔发现电光效应。
1875年,巴黎会议签订米制公约。
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
1879年,英国的麦克斯韦出版《电磁通论》,集电磁理论之大成。
1879年,美国的霍尔发现电流通过金属,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
1879年,美国的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0年,法国的居里兄弟发现晶体的压电效应。
1881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发明灵敏度极高的干涉仪。
1883年,奥地利的马赫的《力学科学》出版,批判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的概念以及力和质量的概念。
1885年,德国的本茨发明了汽油内燃汽车。
1887年,德国的赫兹发现电磁波,发现光电效应。
1887年,美国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由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的干涉效应,证实“以太漂移”的存在,但得到否定结果。
1889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化学纲要》,开创了化学新纪元。
1889年,英国的菲茨杰拉德提出了收缩假说,以解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由于发表其论文的英国《科学》杂志不久停刊,所以直到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才为世人所知。
1890年,匈牙利的厄缶作实验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1892年,荷兰的洛伦兹独立提出收缩假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1896年,荷兰的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
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从阴极射线证实电子的存在。
1899年,俄国的列别捷夫用实验证实光压的存在。
1899年,德国的卢梅尔和鲁本斯做空腔辐射实验,精确测得辐射能量分布曲线,为普朗克1900年的量子假说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德国的考夫曼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0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采用多级火箭实现航天飞行的理论。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1904年,荷兰的洛伦兹提出时空坐标变换方程组。法国的彭加勒提出电动力学相对性原理,并认为光是一切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
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
1905年,俄国“波将金”号战舰起义。
1905至1906年,法国的彭加勒阐明了电磁场方程对洛伦兹变换的不变性,并提出了四维时空理论。
1907年,德国的明可夫斯基提出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四维表示形式。
1908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动量统一定义,肯定了质能关系的普遍成立。
1908年,法国的佩兰(J.B.Perrin)用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加德罗常数。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荷兰的翁纳斯发现低温下金属的超导现象。首次将氦液化。
1911年,英国的威尔逊发明云室。
1911年,奥地利的海斯发现宇宙射线。
1913年,丹麦的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1913年,德国的斯塔克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
1913年,英国的布拉格父子用晶体的x光衍射测定晶格常数d。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英国的爱丁顿等人在巴西和几内亚湾观测日全食,证实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苏联的弗里德曼得到引力场方程的非定态解,据此提出宇宙膨胀假说。
1925年,美国的亚当斯发现天狼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再次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1929年,美国的哈勃(E. Hubble, 1889-1953)发现星系的红移与离地球的距离成正比—宇宙膨胀。
1931年,美国的劳伦斯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的考克拉夫特和爱尔兰瓦尔顿发明高电压倍增器,用以加速质子。
1932年,美国的安德森在宇宙射线中发现正电子。
1932年,英国的乍得威克发现中子。
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4年,俄国的契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1938年,德国的哈恩、施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而发现了铀的裂变。
1939年,奥地利的迈特纳、弗立施提出铀裂变的解释,并预言每次核裂变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1939年,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斯奈德预言黑洞。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第一次实现电视直播。
1940年,敦刻尔刻大撤退。
1941年,美籍意大利人罗西和美国的霍耳由介子蜕变实验证实时间的相对论效应。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
1942年,美国的阿伦间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1942年,美国在费米等人领导下,根据铀核裂变释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质,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了第一个热中子链式反应堆。
1942年,美日中途岛海战。
1945年,美国在奥本海默领导下制成原子弹。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问世。
1946年,美国的伽莫夫(G.Gamow)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
1948年,美国的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2年,美国的格拉塞发明气泡室。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德国的穆斯堡尔实现了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
1960年,美国的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
1961年,美国的格拉肖、温伯格和巴基斯坦的萨拉姆提出电弱统一理论。
1963年,发现类星体(Quasar),体积不大,能量极大,亮度剧变。宇宙中大约有106个。
1964年,美国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检测接收卫星信号的天线时,发现在波长7.35cm处有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64年,中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8年,英国的休伊什发现脉冲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月。
1970年,中国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制成微处理器,开始计算机第二次革命。
1971年,美国的凯汀和海弗尔携带原子钟环绕地球飞行80小时,证明了时间的相对性。
1973年,英国的霍金发现量子效应会使黑洞辐射粒子,并使黑洞蒸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1978年,美国的泰勒观测短周期双星证实引力波,这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验证。
1981年,美国的航天飞机第一次升空。
1982年,中国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成功。
1990年,美国的哈勃望远镜(口径2.4m,重12.5吨)被送上太空。
1990年,中国北京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
1991年苏联解体
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

‘玖’ 介绍一下法国大革命的情况

法国大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叶,俄国的十月革命继二月革命之后,同时发生于1917年,中国的长期革命,迄今则已逾一个世纪,这200年来的事迹,及于远东与泰西,当中地理环境各不相同,社会背景也千头万绪,其成果当然极不一致。可是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以上三种运动,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的趋向。

这三个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由于过去农业体制积习过深,政治上中央集权牵涉过广,所以不容易脱胎换骨。新社会需以商业习惯为前提,其活动以低层结构的功能为准据。法国的旧体制(ancien regime)、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和传统中国,不能立刻顺应环境,也实由于其现存体系中无法产生各项经济因素完成自由交换之公式和法则,以适应此需要。

这三个国家所遭的境遇,不能完全归咎于过去组织过于简陋。他们都曾回光反照,表现出官僚组织(bureaucracy)的特长。法国的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自称“朕即国家”,可见其享国时之叱咤如意。沙俄之凯撒琳二世(1762-1796在位)和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在位),同为“开明专制”期间的明主,其文治武功也和盛清时的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干隆(1736-1795)三朝异曲同工。然其号召力量之雄伟,有赖于18世纪及以前的环境与背景。一到资本主义与重商主义,不仅这些国家的组织与结构不能与之抗衡,连其本身之存在都发生问题。甚至过去的行动与设施,反成为今朝的阻扼与障碍。

阶级斗争都曾在以上三种运动中被提出。列宁提倡“所有权力交付苏维埃”,显然在仿效法国大革命时“山岳党”(Montagnards)利用“无裤党”(sans-culottes)(详下)的战略。中国在文革期间组织所谓“造反总司令部”,亦非独出心裁,因为“造反委员会”(insurrection comite)也曾在18世纪末年的巴黎出现。可是法、俄、中所遭遇的艰难困苦,实由于社会上与经济上的不平等,而阶级利益的冲突,是一切问题的重心?反过来说,是否由于法国、俄国和中国的经验,今后全世界的决策只有朝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走,因为它才是“真金不怕火”?

问题尚不只此。资本主义之为一类组织和一种运动,固然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但是资本主义这一名词却因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而产生(详第一章),所以至今也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以后的发展,尤以最近在中国大陆和苏联的发展,这名词与社会主义对立的一个观念,是否仍能原封不动,至此也成疑问。本书引用归纳法,主张先将法国、苏联与中国进入数目字管理的程序,或企图进入这境界的经验提出。我们从技术的观点出发,如果能将上述三种运动作切实的解剖,再参照以前各章的资料,应能在下章作结论时,对以上各问题提出一个较客观却更具体的答复。

法国的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极容易产生争执是非的题目。史学家勒费弗(Georges Lefebvre)曾于1932年写出:“旧体制已将法国农业史搁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大革命突然将此工作完成。”这种说法不能获得其他作家的同意,而勒费弗又在另一书里提及:“资本主义的进展,并没有在这十年之内加速。相反的,环境只使它减低。”其实勒氏的两种说法虽有矛盾,但仍可同时立脚。因为前者所言系指资本主义为一种制度,所涉及的为组织;后者则系实际存积资本的数量和动员人力与物力之程度。一种是长期间的看法,一种是近距离的论断。可是这当中的差别极容易引起误会。

从人身经验写历史,纠缠更多。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巴黎大学第一位任法国大革命专题教授的奥拉德(AlphonseAulard)和他的门徒马迪兹(Albert Mathiez)在本世纪初年的辩论。法国大革命的后期,过激派以丹东(Danton)、马拉(Marat)及罗伯斯比尔(Robespierre)为领导人物,马拉被女刺客刺杀之后,只剩着丹东及罗伯斯比尔。在奥拉德看来,丹东是英雄好汉,罗伯斯比尔则既虚荣又是书呆子,于是以他个人之好恶,决定革命之途径。马迪兹则强调罗伯斯比尔和他的同志真是真心诚意地为小民谋福利,丹东倒是贪污好货,随时可以出卖革命。他们所着的专书不说,又任教职、编辑专刊各数十年。此外撰写大革命的各种专题着作,也近数千百部,动辄十余册,而琐碎的期刊文字,更是汗牛充栋。本书脱稿之日,恰逢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Estates-General)及巴士底(Bastille)监狱暴动200周年,法国人士正筹备在纪念之中提供新感想,预料此时写大革命的文字,必琳琅满目。我们读他们着作的千百分之一已是精力不继,又如何能抽集其精髓,作短文评论?

可是历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境域,我们涉猪其间,各人的目标不同。在我们看来,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共通的题目,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如果我们放弃这段题材不顾,则本书以前各章的事迹无从交代,以后的发展也不便阐扬。在这种国际性的注意力之下,我们所企知的法国大革命,有其示范作用。上章说到美国、日本和德国过去缺乏中央体制,所以新体制之创造,阻拦较少,已给我们预先安排一种假说之中的借镜,所以我们的观察集中于18世纪末期,法国突然改组时,技术上所遇到的困难,而不着重人身方面之情节。兹举一例于次:

路易十六在1791年6月企图出奔,是大革命史中带传奇性的一段插曲。本来计划周密,初步突破难关。只是一离开巴黎,一行人放松戒备,国王两次被识破,车行亦不能保持预定的速率,以致途中预备接应的人员不得不撤离岗位,马匹也已遣散。国王抵达华伦内(Varennes)时已黑夜,在此的迟滞是被截获的一大主因。华伦内已去边境不远,也有奥军准备接应。事之不成,诚然令替国王、王后同情的人扼腕不已,即历史家内心也不免忖测:若是天假其缘,使路易平安抵达边境,以后局势将起何种变化?可是这种空想不仅无益,反而可能产生错觉。以后的事实证明,当日法国的问题,已不是加强或甚至改革国家之高层机构所能解决,在这情形之下,国王之力量已是微乎其微。

法国大革命有其幕后之基本原因,其成分既复杂又磅礴,当时无人能掌握局面。倘非如此,决不会有如此众多的革命人士与所谓反革命派先后被送上断头台。而且这些酝酿的因素出现既突然,在每一阶段逗留的时间又不算不久,因此也不鼓励各人立即争取主动。勒费弗在叙述1789年10月,巴黎妇人强迫路易自凡尔赛宫迁居巴黎时,写出:“没有人能够梦想到,革命至此,方才伊始。”可见得时人总以为当日的细雨微风已如未来的巨浪与狂飙。

路易十六曾被历史家指摘为意态游离。最初他有机会出走而不愿脱逃,因为逃避责任非王老气概。巴黎不稳定时,他调兵入防,也有压制议员的情势,可是他被乱民威胁时,又不肯动武。他多次谋算王后,临时又改变主意,只有最后丧身于断头台,才算死得光明磊落。仔细分析后,我们认为,其缺乏决断,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局势不能明朗化。而他对各方的责任观念,互相冲突,亦不可谓之不真。当革命初开始时,各人无法预知其牵涉之广,即有少数人作大刀阔斧的看法,日后证明其眼光仍过于狭窄。大革命由政策的改进而至君主立宪,又前进一步而成立民国,再进一步修改整个人类的文化,上至伦理宗教,下运历法及度量衡,最后改变而军事独裁,又受国际干涉,其余波振荡几十年。在这情形之下,我们更只能体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绰号“老虎总理”之克里蒙梭(Clemenceau)所说,“革命是一个整体,一个大方块”。因为其中非人身因素(impersonal factors)比人身因素重要,这也等于说集体的责任(corporate responsibil-ity)比单独各人的责任重要。也因为非人身因素,大革命才能与法国无直接关系的国家(如中国)之历史衔接。

责备路易国王之不智不勇,等于责备罗伯斯比尔之不义不仁,更等于责备拿破仑之不忠不信。罗伯斯比尔穿浅蓝色外衣,着贵族型马裤,头发敷粉。他的亲信同党圣约斯特(Saint-Just)戴耳环,丹东和外国交涉时渗入个人利害,至少是不诚恳的。可是拿破仑也曾被指责与一个声名狼藉的女性结婚,靠裙带关系升官。至于说到以革命起家发财,则有波拿巴一家姊妹弟兄统统裂土称王,或带贵族头衔。而拿破仑在国外的掠夺也不曾公开交代。总之,道德是真理最后之环节,人世间最高品质,一经提出,即无回转余地,故事只好因之结束。以上之评论与指摘,都没有接近我们企图审察的主题。大革命企图重订人类道德的标准,其记录不应当先被道德问题分割。我们再引用勒费弗的言辞:他说:“道德主义者必赞扬英勇,谴责残酷,可是他不能解释事故。”

以下是我们对大革命的看法,注重技术的立场,并在议论中追述革命过程中最基本的事实:大革命之发生,一般认为开始于1789年。其实前一年巴黎的议会(parlement)否定国王抽税及修改司法程序的通令,逼着国王召开三级会议,已在序幕之前,发出了一个贵族及特权阶级不受节制的先声。此中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大革命之发生,并不是某一阶级与另一阶级发生致命冲突,而是各阶层间、各地区间、各种利害错综重复。以后革命者倒能看清阶级斗争实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以后这样的作法,也见于俄国与中国。

法国之议会与英国之议会(Parliament)不同,它按地区设立,不是立法机关,而像高级法庭,也保持类似中国唐朝“门下省主封驳”的作风。所有法令一定要经过议会“登记”,才能生效,于是各行政机关不能置之不顾。而且承封建制度遗绪,司法独立,非特别强有力之君主无法左右。1788年巴黎的议会与路易十六的行政机构对立,即酿成政治上的僵局。

此时国家的财政也陷入低潮,原来,18世纪法国的军事政治力量虚有其表,国家靠借债度日,军队也靠德国与瑞士之雇佣军充实行伍。以前几次的国际战争不是惨败,即是胜负未分;参加美国的独立战争,也算战胜国,却又兜上一笔蚀本生意。同时,财政的困难也不能由内部解决,因为宫廷的开销不及预算6%,而公债摊付的利息即超过预算之半。

当日法国的人口,据估计约在2300万至2500万之间,巴黎即超过60万,以法国资源之富,如果经济组织有条理,其国计民生较之邻国,如英国、荷兰,不应相形见绌。而且法国的国民经济已有起步的基础。重商政策自17世纪以来,经过名臣黎希流(Richelieu)、柯贝特(Colbert)锐意提倡,法国的造船、海外贸易、纺织、玻璃工业和奢侈品的制造,都有长足的进展,股份公司的组织也和其他先进国家大致同时,巴黎的证券交易所经手投机生意,则一直做到大革命的高潮,1793年的“恐怖时期”被停封为止。可是在法制上,这些新经济因素未能结合成一个自行调节的结构(在我们的眼光内亦即是资本主义尚未成熟),而只能奉承于官僚组织的呼吸之间。后者可以将各种经营特权公开贩卖。现在看来,“贪污”二字已不能形容这情形。主要原因是工商业不能与农业归并为一元,其财富基层脆弱,利益只泽润于一部分人口,与德国落后的情形(详第六章)相比,过犹不及。

1789年所召集之三级会议,说明法国实有三种体制。其原则有似中国汉初吴楚之乱以前的封建与郡县并行,复杂则远过之。第一级(First Estate)为僧侣,天主教方丈及一般僧尼,为数不逾10万。他们有其本身的行政系统、宗教法庭,又向信民普遍收取什一捐,尚有寺院所有的地产,很多主教方丈实际上是各村庄的领主。僧侣既视察全部信民的养生送死,也管辖到他们的婚姻与遗传,兼及教育与慈善事业。第一级不向国王付税,但是传统上经过磋商自愿地向国库捐助,有时担付国债利息之一部分,唯无成例数目。

第二级为贵族。总数也不过40万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来的武士阶级,有些追溯到中世纪前的德国血统,有些则是后来加封。另一种是各级法庭的法官、地方经理的首长,大体出资捐官购买。18世纪末年法国的贵族极为混淆,有些极富,有些极贫。一般爵位由长子继袭,可是也有新贵族头衔,只及于受者本身。海陆军军官由贵族领先,有时身份即包括特权。过去的观念凡贵族即为庄园的领主,这种情形已不存在。因为法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有时候整个庄园落入平民买主手中。可是封建体制没有全部取消,有些贵族仍为领主,仍开设庄园法庭。据估计大革命前夕,法国约1/5的士地仍在贵族手中。他们除了向农民收集封建常例之外,尚且坚持其水利权、矿产权与种树权和狩猎权等。

贵族无集体组织的机构,向他们抽直接税极为困难。一方面这也由于法国地方政府的组织。历史的发展使法国领土的中央区域早期就属国王,中央政府派驻的行政官一般不受限制。可是边疆的各单位,在归隶时与国王定有契约,内中也各有世袭性质的地方首长和代议性质的地方机构从中主持,税收还待磋商。而且庄园制度的继续存在,更是调查统计难以精密的原因。欧洲封建的成规,从不说明何种产业为何人所有,而只有多数人在同一的土地上此来彼往的享有特权,种地也只好按成规,如此更妨碍农业的增进。此外还有整个一市一镇享有不同的特权。

第三级为平民,据称占全国人口94%,其中大多数为农民。法国穑夫制早已废除,除了东北角少数地区之外,穑夫已不存在。一般农民可以自由购置产业。自耕农与佃农的比例各地千差万别。一般的困难为耕地分割过小,农业技术无法增进。过去几十年来人口大量增加,大多数农民感到生活压迫。每值天灾流行,即有食物匮乏之虞,也影响到市民生活。又据研究,大革命前夕与18世纪初期比较,地租增加98%,物价增加65%,工资只增加22%。所以一般小民的生活只有每况愈下。1788年收成欠佳,入冬严寒,河水冰冻,食粮既短缺又无法输送。翌年,城市里市民失业多至半数,为助长革命声势的主因。夏间巴黎的骚动引起各种谣传,惊扰进入乡村,而遍及全国。

城市里的资产阶级是革命之领导人。他们争取本身权利,事诚有之,痛恨贵族享有特权,亦是当然。但是单纯的阶级利益之冲突,并不是使他们忘身舍命发动政潮的主要动机。因为他们事业成功,也可以与贵族通婚,也可以买爵捐官。只是他们在旧体制之下,感到精神上的苦闷。启蒙运动以来,种种天赋人权、国民公约的观念透入人心。思想和知识与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发生距离,是现代社会里驱使中产阶级参加革命最有力之条件,法兰西此时已具备此背景。以后银行家和富商出资捐助市民暴动,律师以辩才参与组织,赛亚司(Sieyes)以教团成员参加革命,米哈波(Mirabeau)以贵族降为平民代表,丹东与罗伯斯比尔和大多数革命家一样以律师出身。马拉由医生改作新闻记者。以上都不易以他们本身阶级利害,解释他们的心境与行动。同时资产阶级(bollfg60isi)是一个极为广泛而不着边际的称呼,上自至富的巨商,近乎特权阶级,下至小本经营的工匠,都可称为资产阶级或市民阶级,大革命固然使资产阶级抬头,也使不少资产阶级成员被清算。

现在让我们再追叙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时的情形:这种会议自1614年以来,未曾开过。因为过去他的祖先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一共在位131年,他们注重人身政治,缺乏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此时国王召集三级议会的目的,无非筹划税收方案,解决财政问题。可是下层阶级已被重重剥削,既担任封建常例,也付直接税(taille)之全部,更提供劳役(corvee),又要负担盐税(gabelle)之绝大部分,早已喘息不定,无法向他们增税。而新负担也不便直接的配予其他二级。过去公私财政事宜的叠床架屋,久未改组,何处可增税、何处应加租,也无从获悉,所以税收与租金的收集多来承包制。只有职业上的收集人熟悉地方和个别间的情形,才能执行任务,而且从中牟利。如果其情形仍能用数目字管理,则早已用不着劳驾他们了。同时这时候还有很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以后风潮加紧,贵族出奔国外,下层阶级里有很多人因之失业。提高粮食的价格,应当对农民有利,可是中西部种葡萄酿酒的农夫叫苦连天。改进农业生产,首重圈地,才能将可耕地一起投入耕种,但是首先反对即是农民;他们失去了在公地采樵和牧放牲口的权利,立即无以为生。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从规划,找出对策。

所以从各种非人身的因素看来,法国已经无法和平磋商,公平改组。只有将一切投入一个大熔炉之内,听候历史之安排,只是这情形当时没有人看穿。

当三级会议在1789年召集的时候,各级与地方的单位,依前例条列他们向国王请愿的要求,称为。ahi6y,我们不妨径呼之为“陈情表”。当中第二级的要求,有一段要国王固定贵族的地位。各人的勋级要仔细勘明,让他们如僧侣一般自成一财团与系统,今后朝廷不得再以卖官鬻爵的办法混淆名位,国王的近臣务必由贵族中遴选,他们的子弟则由王室负责教育。今日我们看来不免惊讶,此类要求可谓不识时务。大革命志在清算贵族,以后步伐一经展开,尚有不少贵族未经审问,即送上断头台。那么当初何以如此跋扈嚣张,在应当要求谅解的时候不虚心求愿,反而大吹大擂,要求增强他们的特权?

这种举动也可以引用非人身关系的情形解释:

提出陈情表,也是合法程序。三级会议原来是国王与臣民的一段对话。国王固然要各级代表协同决策抽税,后者趁此机会将下情上达。既有权力则有义务,既有义务则有权力,以上都符合于封建体制。只是会议既分三级,召集会议即已伏下了一个阶级斗争之阴影。

各级代表由各地方单位选出,其程序不同,一般都经过初选与复选三四次。所以各代表只能算是被各地方单位授权参加,而不是以个人的见解,参加国事的磋商。经过如此的安排,各地方单位的选举人也觉得他们已成为一种民意上的机构,除非他们阶层里和地方上的陈情表获得答复,他们责无旁贷。于是以巴黎为首,此地既为国都,又有沙龙为时尚人士讨论政治之处,产生了不少期刊和小册子煽动革命情绪。此后,巴黎的407个“选举人”,在选出三级大会的代表之后,经常集会,巴黎公社及国民军(National Guard)由此选举人的会议而产生。这些机构与组织,和巴黎政客经常聚会的俱乐部,成为策动革命的基本力量,以后他们既维持秩序,也策动暴民。其他各地区的情形也大同小异,1789年巴黎的骚动一开始,旧体制派往各处的省长(intendants)逃避一空,政府的组织已经瓦解,各市镇大致仿效巴黎的办法,除了传达国民大会(National Assembly,详下)的法案外,已不接受国王所辖行政系统指挥。

所以旧体制力量脆弱,是局势脱离掌握之一大主因。这种情形,也使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接近,而不能与德国的统一运动相比。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首先冲入伤病军人大厦,取得滑膛枪32000支,随后进攻巴士底监狱,其目的在于取得兵器与火药,解除这要塞对巴黎市民的威胁,并非所谓解放囚人。消息传到各处,很多市镇与乡村群起响应,农民进攻贵族的堡垒。

为简便起见,大革命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叙述:前期自1789年5月三级会议开幕到1792年8月,历时3年多,其目的在制定君主立宪。1792年8月,路易失去所有职权,革命由温和走向极端,终至恐怖时期(reign of terror,简称恐怖Terror),后因“热月反动”(Thermidorian Reaction)才得结束,时为1794年7月,后期也历时近两年。此后迄拿破仑于1799年11月兵变夺取政权为止,其间5年多,只算是收束整顿的时期。

三级会议召开时,第三级代表约600人,第一二两级各约300人。起先国王和议会坚持按照1614年的成例,三级分开讨论表决,如果某一议案获得两级的同意即算通过。显然的,这样无法对国家体制作任何更革,即想改变方针与政策也必困难重重。所以第三级的代表主张所有代表一堂磋商,集体表决,在这主张之下,三级会议变成了“国民大会”(National Assembly,这组织后来自称“宪法制定会议”[Constituent Assembly],由宪法制定会议参加产生的代议政治机构称为“立法会议”[Legisla- tive Assembly),于1791年集会。以上都与革命后期的“国民会议”[National Convention]不同)。因为国王封锁议会的场所,这些代表聚集于凡尔赛宫室内网球场,也鼓动一部分代表下级僧侣和前进派的贵族参与,又怕国王以武力压制,与会的人签名誓约之上,内称除非达到目的,决不分散。其中提到国民大会之召开,其目的在“草拟宪法,给国家以新生,并且厘定君主制之正确原则”。

这样展开革命的程序。路易十六看到局势已无法掌握,就指令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代表一体参与。他的让步并非出于开明主见,而是于内外的威胁,而巴黎既感到粮食恐慌,又不知道国王意向所在。他集中军队于巴黎内外以防止暴民蠢动,保护国民大会的安全。但是所谓暴民既经组织,实际已是革命的群众力量,和国民大会里一部分代表之护身符。

三级会议于5月5日集会讨论,6月20日有网球场誓辞,6月25日巴黎公社组织就绪,7月14日巴士底监狱被攻陷,7月17日路易十六前往巴黎巡视,希望抚慰众情,10月5日仍有巴黎街头妇女6000多人冒雨手执标枪,又挽两门炮,跋涉12英里,到凡尔赛宫向国民大会和国王请愿,提出“要面包”的要求。由于她们后面还有国民军两万人的支持,国王与王后被迫由凡尔赛迁往巴黎的特拉里兹官(Tuileries)。两周之后,国民大会在巴黎开会,从此彼此都在巴黎群众阴影之下,巴黎公社所指挥之群众或暴民,对以后国事的进展有了左右全局的力量。

时至今日,这些事迹还找不到确切的解释。即如巴黎的暴动与妇女的示威,显然有人策划主持。他们是谁?当初目的何在?虽说历史家各有猜测,最可能从中获利的乃是奥尔良公爵(cde Orleans),当今国王的远房叔父,他自己想做立宪君主,也可能是赛亚司和米哈波预闻其事,甚至有人怀疑,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成名,今被公推为国民军司令的拉法叶(LaFayette)。还有几个办报纸的主笔,也被指责唆使主动,却没有人提出可靠的证据。总之从人身方面的观察,很难写出此中确定的历史。

并且1789年收成良好,粮食问题也一度解决,紧张的空气业已和缓。那么何以以后翻天覆地的情事尚待展开,而且内战与断头台上之不断流血,仍在3年以后产生?

国民大会决议接收寺院的地产,废除什一捐,将各种封建义务解除,人身的义务亦无条件废止,土地的义务则以代价赎取。又通过了“人权及公民权利宣言”,其第一款即宣扬“凡人自出生及至今统享有自由及平等的权力,仅在共同的功利之条件下产生社会上的差别”。此外又列举这些权利为“自由、财产权及抵抗压迫的权利”。公民一体在法律之前平等。新法律尚待公布,新宪法则将公民分为“现役公民”及“非现役公民”二种,前者有最低限度的赋税,享有选举权。1791年召开的立法会议,即依这样的程序产生,其组织为一院制,所以没有贵族平民的区别,僧侣更不在话下。国王对立法会议通过的法案保持有限度的否决权(立法会议两年一届,国王对同一法案可以在两届否决,所以否决有效期间共为4年)。应付当前的财政问题,则决议发行一种纸币,称为“交付券”(assignats),以没收寺院之地产作担保。

看来这些条款所包括的改革极为广泛,其步骤则和缓而带妥协性,为什么如此的方案不能化干戈为玉帛?其中必有蹊跷。

废除封建特权,并非在国民大会里经过详细审查与考虑而通过,而是少数预谋的人决定在傍晚5时开会(1789年8月4日),会议延长到清晨两点而获得表决,其辩论的程序也预有布置。像这样一种重要的改革,务须有关的人大部分承认这是众望所归,积极进行,才能希望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可是事实上立法时,就希望其行动有如“魔术”,所以宣传的成分多,实际的功效少。这时候,法国残余的封建因素并非整体的可以耳闻目见,而是在农村中渗入各种经济生活之中,如“声望”即附带着特权;在很多情形之下,人身义务与土地义务不可区分;不少封建特权出于霸占,又有一些出于契约。即让农民付20年及25年的代价赎清,技术上也困难重重,况且有些土地又经受领人佃让与人,更不知何人可以占得便宜,领主则借口除非收有赎金,特权仍保持如旧,并且东西南北,各地情形不一。所以国民大会一纸法案,只产生了千般万样的纠纷。有些农民争取法案给他们的利益,一直纠缠到1793年,其情节即是一种“道地的内战”。

没收寺院地产、废除什一捐好像轻而易举,可是后来牵涉更广。各主教方丈既失去了他们手下的收入,国会就决定对他们发薪水,所以全部宗教人员成了政府雇员。又因为此时整理全国的行政区域(参照上节法国行省有中央及边区的分别),全国领土各按境内山河划为大致面积相等之行政区(depart-ments),于是旧的主教区裁撤,新的主教区与行政区重叠。在政教合一的方针之下,国民会议于1791年通过“宗教人员民事组织法案”(Civil Constitution of the Clergy),规定主教由选民推举,不再由教皇认可,并且所有僧侣要宣誓尽忠于国家。一位现代作家认为这一举“中断了全国的团结,内战于是开始”。

一般非信徒甚难掌握此中奥妙。罗马教会由基督授命于保罗而产生,主教千百年来衣钵相传有天神降命于人的意义。很多宗教人员已经觉得裁减主教人数、更改他们辖区之不当。因为在神学的立场上讲,这些措施已经污亵了他们的神圣使命之根源。至于向人间政府宣誓,等于将所有的主教方丈改业为政治指导员。一部分僧侣比较达观,觉得为主服务和民事管理可以视作两途,但是赞成宣誓的少。160个主教之中,只有7人宣誓。后来教皇斥责“组织法案”,更加深了法国内部的分裂。爱国人士

‘拾’ 朗基努斯之枪的传说

SpearofLonginus(朗基努斯之枪)

这是一支曾经刺穿耶稣基督的枪。根据圣经记载,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名战士用枪刺伤了他的侧腹。这名战士就叫做朗基努斯。当耶稣的血滴入朗基努斯的眼睛,朗基努斯在瞬间被感化,此后放弃了原先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僧侣,并拥有了行使神迹的能力。后来他被追认为圣徒,称为“圣朗基努斯”。

朗基努斯之枪是唯一伤害过神的武器。因此它又被称作“命运之枪”,或“圣枪”。传说朗基努斯之枪能够给予持有者胜利。同时拥有圣枪和圣杯的人就是上帝所挑选者,能够统治全世界。现在罗马教廷宣布这支圣枪保存在圣彼得大教堂。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个祭殿里,有四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圣枪就在其中之一的里面。

但是另一种说法是,真正的圣枪保存在维也纳的霍夫堡博物馆。在朗基努斯之后,犹太王大希律拥有了这支圣枪。之后君士坦丁大帝得到了圣枪,并用它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用这支枪测定了建造首都的所在地,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圣枪的下一个拥有者是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但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占罗马并夺得了它。后来东哥特王帖阿多利就是用这支圣枪击退了伟大的阿提拉。

公元732年,查理马特用圣枪防御住了穆斯林大军的进攻。后来传奇般的查理曼大帝凭借圣枪之威,四十七战未尝一败,直到后来意外失去了它后才逝世。之后命运之枪连续被五位撒克逊王朝的君主和七位霍亨施陶芬王朝的君主所拥有,其中包括巴巴罗萨和腓特烈二世这样着名的统治者。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几乎就夺到了这支朗基努斯之枪,但它被偷偷运到了维也纳,存放在霍夫堡博物馆。希特勒在1912年见到了命运之枪,立刻深深被它所散发出的力量迷住。为此,希特勒于1938年攻陷了奥地利,将这支圣枪运到了第三帝国的精神中心纽伦堡。朗基努斯之枪被存放在纽伦堡的圣凯瑟林教堂。盟军轰炸德国时它被转移到教堂地下室,因而幸存了下来。

1945年4月30日,美国人得到了朗基努斯之枪。巴顿将军对它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巴顿是一个热衷于神秘主义的人,他对这支圣枪的历代拥有者作了考据。之后艾森豪威尔把这支命运之枪送回了维也纳的霍夫堡博物馆,它就保存在那里一直到现在。

阅读全文

与法国大革命的时候火枪是什么样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