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警2 如何用 伊拉克 战胜 法国
伊拉克没有什么特别牛的武器,主要是辐射兵有点特色,但是机械部队等等严重不行整体实力弱。与他打只能是先占据有利地形,先做好防守。然后建一个复制工厂不停的造间谍,赚钱。为了提高造人速度可以多建设几个兵营。造尤里放在关口防守用来控制对方的机械部队。高射炮防空。不停的造间谍赚钱,然后是大量的早防空车,天启坦克,多造那种既可以防空又可以对地攻击的武器。
对方在水边而且你可以造船的话,造导弹驱逐舰用炮轰。
另外,在进攻中我一般会派间谍去偷电,然后大规模进攻。如果对方防守好,那就先造飞艇,强制炸点对方的电力设施再进攻减少巨炮和光陵塔的威力。
简单的说就是做好防守赚钱,利用复制工厂赚钱,用花不完的钱,然后造一堆东西轰死他,持久战耗光他的钱,然后再最后打死他。
如果可以换国家的话,选择中国是绝对明智的。中国兵便宜又攻击力强,建好之后放在各个路口。然后建天启坦克,火力猛,又耐打。
其实在这里说是说不完了,要看你朋友的实际操作。
B. 介绍一下中法战争
1883~1885年间中国军民抗击法军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法军侵越与战争爆发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迅速发展,促使其加紧推行殖民政策。1862年(清同治元年),法军大举入侵越南,占领西贡(今胡志明市)及其附近大片地区。1873年法军又侵占河内等地,越南国王请求被迫流寓越南保胜(今老街)的中国广西天地会起义军别支黑旗军帮助抗法。12月21日,黑旗军统领刘永福率部大败法军于河内近郊,毙其头目安邺,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河内。1882年(清光绪八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圻,先后占领河内、南定等地,并声言攻取黑旗军根据地保胜。刘永福又一次应邀援越抗法,1883年5月19日于河内近郊纸桥再败法军,击毙北圻法军司令李威利(又译"李维业")等数十人。8月,法军攻占越南都城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其后,法国加快侵华步伐,威逼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占领,并要求与其签订不平等的商务协定及国境条约。遭拒绝后,法军即于同年 12月中旬向应邀扎于北圻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清军被迫应战,战争爆发。
法军与清军对峙于越南北圻(1883.12~1884.5)战争爆发前,清政府虽应越南政府的要求增强了原驻北圻的广西清军兵力,又命云南方面派兵出境,互为声援,并派人联络黑旗军援越抗法;但是,总的指导思想是避战求和,消极防御。法军则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决定先攻山西,再取北宁,各个击破驻越清军,占领整个北圻,进而觊觎中国。1883年12月14日,由河内出发的法军6000余人在孤拔海军少将率领下,分水陆两路,向红河中游战略要地山西发动进攻。驻守该城的黑旗军和清军共约5000人,奋起还击,鏖战3 日,终以孤立无援、伤亡过重而西撤兴化。1884年3月8日起,来自河内和海阳的法军第1、第2旅共约1.2万余人,采用正面佯攻、翼侧绕击的战法,水陆协同,进攻清军50余营重点守备的北宁城。由于前敌将领指挥无方,兵无斗志,北宁于3月12日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战争扩大至中国东南沿海(1884.6~1885.4)《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约不足旬日,法军即迫不及待地要求进据谅山、保胜等地。6月下旬,向谅山推进的法军一部炮击驻守观音桥(今北丽)的中国军队,挑起"观音桥事件"。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击退。法国政府随即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政府立即撤军,并赔款2.5亿法郎;与此同时,电令孤拔率舰驶入中国东南沿海,准备直接进攻中国本土,扩大事端,迫使清廷就范。在法国政府威逼下,清政府一面下令撤回全部驻越清军,一面以署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代表,与法使巴德诺于上海举行谈判。法国急于炫耀武力,于8月上旬派军舰3艘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21日,法国驻华代办谢满禄下旗离京。
23日下午,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泊于港内的中国福建海军。福建海军仓促应战,在半个多小时的战斗中,被击沉军舰9艘、其他船只13艘,阵亡770人(见马尾之战)。
福建海军马江惨败,中国朝野震惊。在主战舆论的压力下, 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对法宣战。鉴于海上难以与敌争锋,在"牵敌以战越为上策"的思想指导下,确立了东南沿海防御、北圻陆路反攻的战略方针。法军则企图东攻台北,西取谅山,据地为质,勒索赔款。10月初,法国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湾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守将刘铭传撤出基隆之兵,使法军轻易占领基隆;但进犯沪尾的法军受挫,败回海上。此后台湾战事呈胶着状态,法国的战略企图未能全部实现(见基隆沪尾之战)。1885年1月,为打破法舰对台湾海峡的封锁,南洋海军派出"开济"等5舰援台,孤拔亲率7 舰进行拦击。2月底3月初,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督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入侵之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越南北圻战场方面,东线清军再次出关,一度克郎甲及其以北地区,旋即遭到法军反攻,连战失利,于1885年2月下旬全部退入广西境内。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的指挥下,发起宣光之战,1884年12月~1885年3月,以主力围攻宣光,顿兵坚城之下,未能破城,法军援兵大至,不得已撤围休整。3月23日,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西线局势才有起色。与此同时,东线清军在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依托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内关前隘附近有利地形和野战防御工事,于3月23~24日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之后,东线清军乘胜克复谅山,并向南挺进,前锋进逼郎甲、船头(今陆岸)一带。
战争结局与中法议和中法战争中,双方逐次增加兵力,法军总兵力最多时约2万余人,武器装备先进,特别在水面舰船方面居明显优势;清军参战兵力则达十余万人,但主要以陆军为主,武器窳劣,冷兵器仍占相当比重。中国军队取得了数次作战的胜利,特别是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发动此次战争的茹费理内阁被迫于3月31日辞职。然清政府未能充分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发展大好形势,反而采纳李鸿章等人"乘胜即收"的主张,于4 月4日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随即强令前敌将领限期停战撤兵。
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 (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战后,清政府鉴于中法战争中海军失败的教训,成立海军衙门,大力加速海军建设,于1888年正式建成北洋舰队,军事实力有所加强。
C. 中国人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有哪些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 ┏林则徐——广州——严加防守 ▕ 关天培——虎门 ┓ 2、在鸦片战争中:▕ 葛云飞——定海 ┣ 英勇抗敌,壮烈牺牲 ┗陈化成——吴淞 ┛ 3、边疆地区新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4、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地区击退法国侵略者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左宝贵——平壤——战死沙场 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黄海——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徐邦道——辽东战役率部英勇抵抗 ┗丁汝昌——威海卫——宁死不降,自杀殉国
6.中日第二次大战(1937-1945)
D. 郑成功攻打法国侵略者
郑成功收复台湾攻打的是荷兰殖民者不是法国殖民者,那时法国还没有成为海上霸主之一。直到清朝中后期英国、法国才成为海上霸主而以英国为首,收复台湾与法国开仗的是刘铭传当时已经是慈禧当政时期清朝气数已尽。
E.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告诉我,什么是“不败而败”
不败而败的意思是本来不可能失败的,最后却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不败而败要结合中法战争(清法战争)的过程来看。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前期,中国面临劣势,清政府通过调整军机处、替换统帅等措施扭转了战争局面,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法军统帅尼格里也身受重伤。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里等内阁集体垮台。
但清政府却与法国重启谈判,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最终的结果是不败而败。
(5)如何打赢法国侵略者扩展阅读: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
中法战争的后续影响可以一分为二去看,不利的一面是法国不胜而胜,在中国获得了更多非法利益,但同时对中国海防的建设也有着促进作用。
1、不利影响
1886年—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
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2、积极影响
战后,清政府进一步意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乃加紧建立北洋舰队,并于台湾设省,开始大力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法战争
F. 一战中德国对法国的作战情况是怎样的 越详细越好
主要是闪电计划和施里芬计划,主要的重点如下:
施里芬计划的主旨就是在德国陷入战争时迅速击败法国,使得德国避免陷入与法俄的两线作战
详细介绍:
施里芬的计划(Schlieffen Plan)
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罗斯、西面的法国与海上的老牌强国英国。对于陆军而言,欧洲战争意味着同时与法国和俄国作战。因此,参谋本部研究的课题便是如何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瓦德西曾经于1887年提出固守西线,集中力量打击俄罗斯的战略方案,为俾斯麦所否决。 施利芬在辅佐老毛奇与瓦德西时,便对法国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盛产铁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其陆军却雄风不减,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敌人。反观俄罗斯,虽有600万常规部队,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当德国的克虏伯大炮、毛瑟枪已经驰名世界,德国参谋本部正在着重研究马克沁机枪的价值时,俄罗斯的士兵不少还以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唯一装备。同时,俄罗斯广阔的领土、落后的铁路网和老化的战争动员机制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打了折扣。仔细研究了双方力量对比之后,施利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利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并打败法国。这就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以三个字来概括,就是“时间差”。 1891年,也就是出任德军参谋总长的第一年,施利芬便提出了一份“备忘录”,被称为第一号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施利芬采用了军事学家所罕见的“剧情排演”的方式,推演了未来欧洲大战的基本过程,提出了“时间差”的战略构想与实施方式。之后,施利芬又在1892年和1894年提出了第二、第三号备忘录,这三份备忘录,便是“施利芬计划”的基本雏形。此后,在任期内,施利芬主导进行了对未来战争的无数的演习、沙盘演练与讨论,对备忘录进行了反复的修改。1905年12月,施利芬完成了最后一份备忘录,并于1906年亲手交给了继任者,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至此,完整的“施利芬计划”终于成形。 “施利芬计划”的主要目标自然是法国。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为抵御德国进攻,从瑞士阿尔卑斯山开始,经贝耳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垒,仅仅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留有豁口以通法德边境,并在豁口的两翼部署了密集的交叉火力,因此”施利芬计划”的中心与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 “施利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有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灵魂。 按照“施利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的右翼以凡尔登地区为轴心向西南方向旋转,取道欧洲的中立国比利时,由比法边界进入法国,在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沿海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而西线的左翼的任务,便是抵御法军主力的攻击。 “施利芬计划”要求右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
闪电战可以概括为集中使用俯冲轰炸机、装甲集群、炮兵等,利用强大的火力和突击力作战的一种作战方式。
详细介绍:
1、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2、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3、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
4、灵活性——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5、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
6、简单明了——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M——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 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国终于遇到了棋逢对手的装甲指挥官,例如巴顿和朱可夫。他们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的苏联T-34面前相形见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遇到了超级战术支援机,像二战中装甲防护最佳的伊尔-2对地攻击机,还有再往后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7、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
8、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在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改进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使他们的坦克能够不停顿地连续推进数百英里,有时甚至能够在行进中加油,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车辆的技术上可靠和简洁。
G. 中法战争是如何打响的
在近代,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西方列强都来侵犯中国,连弹丸之国的日本都能够打败我们,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在中国与法国的这场战争中,很多人评价其为“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那么当初中法战争是如何打响的呢?这件事是以法国侵略中国的周边国家越南开始的。
虽然这场战争是以清政府的胜利而告终,可在签订条约上,我们却看不到半点胜利的影子,中国还要向法国开放两个通商口岸,减少税收。
H. 红警2 怎么克制法国,伊拉克
电场-兵营(开始造一个机枪碉堡)-矿厂-坦克房(开始造1辆矿车)- 雷达(空指部)(开始造一防空炮,光凌塔之类,开始造3-4辆坦克,再造一矿车,敌人差不多来了)-作战实验室(开始造2-3辆高性能坦克,造一些小兵,再追加一矿车,造几条狗,防间谍)-电场2个-其他设施(比如间谍卫星)(再造一矿车)
两者思路都差不多,我并在一起了! 注意,如果和冷酷的敌人打,要多造一些防御设施和小兵(小兵可以牵制敌人,不要小看)~小心电力不足而被偷袭. 如果是和别人连网打,那不要顾虑这么多了~ 赶快拼速度吧 ,上面我说的东西除了矿车以外,其他可以考虑不造,先拼出作战实验室!!然后造高性能武器.如果和你连网的对手是老鸟,那还是小心吧~谨慎点,可以适当减慢速度,多造防御.
建造的同时,共产主义国家别忘让小兵探路, 另外两者都别忘偷袭敌人矿车!打矿车是老鸟的习惯,,经常让对手乱阵脚.
别只用鼠标,要熟练掌握键盘,虽然红警是个老游戏,键盘操作有限,但使用得当还是可以事半功倍,加快建设速度的.
H:基地 D:展开 S:警戒 P:作战单位全选 Q,W,E,R建造快捷键 Ctrl:强行攻击 Ctrl+数字 编组 A:按住不放可以加快建造速度(但不太明显) Ctrl+Alt 指定保护对象
Shift 作战单位多选(选定一组队伍后,按住SHIFT键再选其他部队可以使其他部队也加入选定组)
I. 请问一下镇南关大捷双方的伤亡情况怎么样啊还有就是如果中法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真得能够打赢法军吗
中法战争伤亡版本太多,英文基维网络的数据相对比较可信,是法国被击毙或伤亡共4222人,病亡或事故死亡5223人,清朝死亡1万人以上,根据越南的万忠墓估计,大概在1.2万阵亡或伤亡。
虽然数据比国内粗制滥造的版本好看,但是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强国,清朝作为落后的农业国,法国比中国的承受伤亡的能力大得多,清军一场战争承受伤亡的能力大概就是1万到2万人,入关战争是如此、7次清准战争是如此,两次鸦片战争也是如此,就甲午战争有3万多的伤亡,但是那时候中国已经有铁路了,运力有所上升。都说法国内阁倒台,实际上法国内阁经常倒台,而且内阁倒台原因并不是惧怕中法战争的失败,反而新内阁追加了5000万法郎的军费并增兵了25000法军要继续打下去,而清朝方面此时兵力已经有点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