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时,法国修建了马奇诺防线,正常人都知道绕道,为什么还要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德国战败了。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的列强们蜂拥而上,争相瓜分德国的利益。德国失去了海外的殖民地,还丧失了大片的国土,背负上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严重伤害了德国人的民族感情,复仇的情绪在德国人的心中愈演愈烈。当时有一位政治家评价巴黎和会最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说,这不是停战的和约,而是二十年的休战书。
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德军的装甲集群就突破了英法的防御,将英国远征军和法军一部包围在了敦刻尔克。虽然英军最终乘船撤退,可是它的武器装备损耗殆尽,一时失去了战斗力。而法军的防线漏洞百出,无力再抵抗德军,只得投降。
马奇诺防线是法军落后的军事思想的产物。正是无视坦克、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无视新的军事思想,法国才保住陈旧的防御思想,修筑了马奇诺防线。
㈡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马奇诺防线在当时法国人的眼里犹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号称固若金汤,也被称为法国人的骄傲。然而,这个极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在二战爆发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法国人被啪啪打脸了。
综合来说,马奇诺防线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它本身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它也并非是个摆设,所以法国人才会话重金打造这么一个防线,法国人并不蠢,相反很聪明。
㈢ 德军绕道马奇诺,二战法国溃败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战期间,法国建造了世界上最壮观、最强悍、号称是最坚固的防御工事,永远不会攻破的边境防御设施——马其诺防线(又称马奇诺防线),而恰好是这个所谓的马其诺防线,被法国人寄予厚望的工程,却让法国陷入了国家覆灭的悲哀。
而意大利虽然也是轴心国,但是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足够单独应对意大利,所以意大利其实对二战轴心国的贡献并不大,反而还需要德国多次的救援。同样的法国军队也一样,法国虽然有着不少的军队,但国家都被占领了,政府被迫流亡,号召力大幅度下降,由此,法国失去了战争潜力,所以只能给英美国家打打下手。
㈣ 法国人修建了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为什么到了最后功亏一篑
因为修建马奇诺防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导致了法国在军备上面没有资金和能力进行支持结果才让战争失败的。而且马奇诺防线也并没有发挥出其作用,反而成为了法国惨败的见证。
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却没有想到德军没有从马奇诺防线来进攻法国。所以说最后马其诺防线确实是功亏一篑。
㈤ 马奇诺防线的马奇诺防线”的背后
普法战争后遗症---“大规模进攻”理论的惨败
有人说,法兰西民族自从拿破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军事奇才,此话虽有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法国自拿破仑王朝溃灭之后一直处于一种较为动荡的社会状态之下,普法战争的惨败曾给了法国人一个重整军事理论和思想的契机,在背上沉重的民族耻辱的十字架后,法国人一心为了复仇将“大规模进攻”理念奉为经典的军事思想,同时将军人的荣誉感上升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不但轻视野战炮兵的火力掩护,还迂腐的认为步兵在德军机枪和大炮的打击下跑步前进都是对军人荣耀的一种侮辱。在付出了数以十万计的生命为代价后,法国人终于逐渐务实,摒弃了那些可笑的理念。最终,在盟友的帮助下艰难地打败了宿敌德国。
缺乏军事理论创新----“克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
由于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带来的惨重损失,以及后来数次防御战役中的巨大成功,使大多数人都认为未来的战争形态不会脱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种类型,因此一战中取得的经验被法国人完全保留下来——“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日后法国人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改进并发扬光大,最终将这一“完全防御”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人的军事思想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从“完全进攻”变成了“完全防守”。马奇诺防线便是这种军事思想的最佳实践。说到法军的这种军事思想,不能不提凡尔登战役,这场战役是法国人面对强敌勇于牺牲、坚持到底获得胜利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最大的骄傲。从这场战役中得来的“炽盛火力结合坚强防御”的经验在日后的战斗中被屡屡实践,并从中得出“炮兵开路、步兵占领的进攻新方式”,日后为法军奉为教条,并在二战爆发后被不折不扣机械式的执行到底。“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成为法军最新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后,所有的一切皆围绕其展开作业。法国人特别注重火力掩护下的固定防御,野战条件下的部队机动被忽视,作战条令和训练大纲都不鼓励部队进行冒险性进攻,尽可能在战场上“避免与敌人发生遭遇战”,在预定防御阵地上用“旺盛”的火力对来犯之敌进行打击成为法军的作战原则。
军事领导层的短视----保守派的胜利及新武器作用的弱化
当政治家们准备给德国强加一个惩罚性和平条约以阻止他再度威胁法国时,法国军队开始考虑采取何种军事措施在未来可能的入侵中保卫法国。当时军队高层分成两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福煦元帅--- 一战结束时的盟军最高指挥官,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德国一旦再次威胁法国,法国应该立刻发起一场跨过莱茵河的进攻。另一派则宣称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凡尔登会战的经验证明了坚固的永备防御工事和要塞的优越性,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它们能给攻击部队造成巨大的损失。他们认为法国最好能有一系列要塞构成的战略防线抵御入侵直到盟国能提供援助,以联合封锁来扼杀德国。法国却选择了后者,结果使法国走上了亡国之路。这也再一次说明了,将自己国家的安全交给别人是靠不住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法国军事领导层的短视还体现在对新式武器的使用上。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而一战中崭露头角的新兵器坦克和飞机,被法国人可笑的定义为步兵和炮兵的支援工具,有些法国将领固执的认为飞机的作用就是给炮兵指示目标,而坦克的活动范围必须圈定在己方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进攻只能在炮兵完全摧毁敌方防御之后才能由步兵发起,坦克必须掩护进攻的步兵。这些在日后成为笑柄的概念,在当时被深深镌刻在法军官兵的头脑中,以至于当他们突然面对超越自己认知度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战争时才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凡尔登的英雄贝当元帅,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坦克和飞机不能改变战争的形态和进程,法国的安全,主要建立在边境上连绵不断的要塞工事上”。
“完全防御”军事思想形成的群众基础---法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一战结束后,法国这个名义上的战胜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被战争摧毁,国家背上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另外,人口因素上的考虑也为防御学派增添了砝码。一战战后的人口统计表明法国只有4000万人口,德国有7000万,而且德国的出生率更高。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平是那么可贵,谁还愿意主动发起战争呢?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完全防御”军事思想的标志----马奇诺防线的形成
在战争爆发前,马奇诺防线的修建是法国人的一个骄傲,这个欧洲最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将筑城技术发挥到了极至,法国人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其上并非毫无道理。如此一条坚强的防线,完全断绝了敌人从侧翼迂回的可能性,只有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突破,法军在使用少量兵力守备防线的情况下可以调集尽可能多的预备队对来犯之敌进行痛击,这是多么快意的事情啊!很显然,法国人也并不完全认为马奇诺防线牢不可破,也有用机动预备队对来犯之敌在突破后进行反突击的准备,贝当元帅就认为“必须要有高度机动之兵力准备封闭突破口,或对突破防线之敌进行两翼夹击的作战”。在法国人的理念中,突破马奇诺防线的敌军必将遭到惨重的损失,在法军机动兵力的打击下,敌军的进攻必定会遭到失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乐观,英国陆军的一位军长,艾伦·布鲁克爵士在1939年末和1940年初曾经两度参观马奇诺防线,在日记里写下了他的感想:“不用怀疑,马奇诺的整个观点是天才的设想。但是!它只给我很少的安全感,我认为法国本来可以做的更好,如果把钱花在机动防御的装备上,比如更多更好的飞机和更多的装甲师,而不是把钱扔进地下……马奇诺防线最危险的方面在心理上,它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钢铁防线后面的感觉,一旦这种感觉被打破,法国的战斗意志将一起被粉碎。”不幸的是这名英国人的担忧恰恰成了事实:1939年9月3日法国对德宣战之后,布置在前线的法国部队根本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从前线到后方的法国人一致认为德国人必然会在马奇诺防线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轻松的战争”。他们整日里无所事事,既不作战,也几乎不训练,更不用提操练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战术。法国士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挖一些毫无用处的野战工事,以及享受后方提供的丰富全面的娱乐设施,直到被德军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一败涂地。
应该说,马奇诺防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它完成了预先的目标,保护了其负责的边界。它的存在是德国决定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攻的重要原因,阿尔卑斯山区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挡住了意大利的进攻。另一方面,尽管防线发挥了作用,但法国和其盟友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公众将马奇诺防线没能拯救法国视作失败,但真正失败的原因是法国最高统帅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军事思想已经严重落伍的结果。
㈥ 二战中,耗资巨大的马奇诺防线究竟发挥了多大价值
很多人认为马奇诺防线在二战中一无是处,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马奇诺防线修建的目的在于
保护法国东北部的重要工业,如果德军从德法边境突入,那么其东部,东北部的重要工业肯定会首创,不论最后谁能打赢,法国都会元气大伤。
拖英国佬下水,英国佬一战之后元气大伤,作为一个岛国和海上强国。如果不影响其实质利益,那么他肯定不会再管欧洲大陆上的事情。马奇诺防线可以说是德发边境的一道屏障,这使得德国不能从德法边境进攻,这样就必须借道比利时卢森堡一代。如果德国人进攻比利时,那么就会触动英国的利益,英国必然会参战,英法便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这一点马奇诺也做到了。
英法联军惨败并不是因为马奇诺防线本身有问题,而是英法联军的战法问题。德国所突破的阿登地区防线最关键的是默兹河防线,当时法国在默兹河一代也修筑了很多永久工事。如果没有重炮几乎无法突破。而默兹河防御的正式阿登山区方向,由于阿登山区的自然条件所限,德国人的重炮根本不可能穿越这一地区。而德国人一旦在这一地区被黏上,就很快会被比利时防线和马奇诺防线中的快速部队包围。事实上正如其所料,德国的重炮无法通过阿登山区。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轰炸机的作用越来越大,所能载的炸弹重量也不断激增。德国人用轰炸机,俯冲轰炸机代替了重炮的作用,又加上架桥车这种新式的东西。所以默兹河防线以惊人的速度失守了。
而比利时一代的英法联军受到德国部队的诱惑,向北前出,这使得主力部队和默兹河防线防守脱节,增援部队很难快速回防。而且快速部队为保证速度,缺乏重型火力和坦克,于是被拥有众多装甲力量的德军轻易歼灭。
这样德国便在英法防线和马奇诺防线之间撕开一口子,并迅速发挥德军的机动优势和空地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包围了前出中的英法联军。英法联军的装甲力量多是重型坦克,比德国坦克结实,火力也有一定优势,但是速度慢可靠性差,不能长途奔袭。这导致了英法联军的溃败。而且德国挡住了法军返回法国的去路,由此诱发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即发电机行动
㈦ 二战中号称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它的实际防御性能到底如何
它的防御性能非常的出色,很难被敌人攻下。但是就算是如此,马奇诺防线还是被德军用很聪明的方法攻破了,所以法国战败还是败于对马奇诺防线太过于自信。
虽然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太短了。聪明的德军就是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直接绕过了马奇诺防线,打到了法国大本营。
㈧ 花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为何二战时期轻易被德国人突破
这个话题可以用一句话解释,防线是死的,人是活的。之所以这样说,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本身修建的意义就是法国为了防备德国的进攻而修建,因为一战时期德国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而且从德法数次战争的经验表名,每一次战争德国都是通过洛林攻入德国领土。所以法国才会斥巨资在此修建一条防线来震慑德国。并以法国名将马奇诺的名字命名。
但是就是这样一支战前准备不充分的军队利用天马行空的战争策略成功地在6周击败法国。所以尽管科学技术进步飞速,但是决定战争的因素还是人。而马奇诺这个例子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佐证。
㈨ 马奇诺防线,人人都能想到德军会绕道后方,为何法国却没想到呢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虽然同盟国取得了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但是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轴心国,一度也取得了极高的主动性,在1940年到1941年,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可以说是在欧洲大陆上畅行无阻,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自然和另外一个国家离不开关系。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有着欧洲第一陆上强国的美名,因此在希特勒纳粹政权上台后,它也被视为是抵御纳粹的坚固桥头堡,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从纳粹德军在1940年5月10日入侵法国开始,再到6月22日法国政府宣布投降,期间仅仅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法国投降的原因有着种种,比如说法国人经过一战,彻底厌恶了战争,士气低落,而德国常年以来受到极其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制裁,整个队伍士气高涨等等,而从战术上来分析,英法联军对于德国的战术预判完全错误,导致了整个战局的崩溃,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着名的马其诺防线。
在战争中,德国人绕开了法军驻守的马奇诺防线,从而率军直插巴黎,迫使其投降,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大家都知道避其锋芒的道理,人人都能想到绕开走,为何法国还想不到呢?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
尽管一战的时候坦克就已经发明,然而讲究传统的法国军队,还是以“大炮巨舰”作为军队的核心标准。
法国的炮兵部队历史由来已久,规模庞大,拿破仑正是炮兵出身,因此依赖各种大炮,他们采取的也是以“防御代替进攻”的战略,在一战期间,法国的几次主动进攻,都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反而是“凡尔登战役”等数次依托要塞的防守战,给予了德国人沉重的打击,因此法军也凭借一战取得的经验,坚定了“野战炮兵掩护下的经过要塞加强的不间断线性防御”的策略。
德军出现在了马奇诺防线后方,那么防线当中需要牵引的大炮、机枪,也就成为了一堆废铁。因此终结法国漠视德国绕道的原因,无非是两点,首先是德军释放的烟雾弹迷惑了英法,第二点就是阿登山脉让法国更加放心,他们并不知道,德军机动性作战之强大。
从如今的角度来看,法国自然是犯下了极为严重的错误,但还算是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马奇诺防线的失效,也是近代战争体系的一种过渡,而截止到如今,马奇诺防线的军事意义也彻底丧失殆尽,法国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将防线交给民众,一些工事成为了旅游景点,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过去的历史。
㈩ 马奇诺防线什么梗
不是梗,马奇诺防线意思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配系。
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马奇诺的姓氏。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国东部的蒂永维尔。
相关介绍
由于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易运动作战,且比利时反对在法比边界修建防线,所以法军没有多加防备,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军会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军诱使英法联军支援荷兰,再偷袭阿登高地,联合荷兰德军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