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为什么招回驻美大使

法国为什么招回驻美大使

发布时间:2022-05-31 14:07:05

A. 召回大使、抵制货物……法国和土耳其因为啥导致矛盾升级

这与两个的对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矛盾的升级,从来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无数个小矛盾的累计。法国和土耳其,一个抵制货物,一个召回大使,有点撕破脸皮的感觉。

01、导火线

导致这次法国、土耳其两国矛盾生气的导火线是法国一个历史老师在学校外被人斩首致死。这个老师,曾开过一个关于非常有争议性的课程。

总的来说,这两个国家的矛盾肯定不会少,但也不会正面起太大的冲突,毕竟现在整体的局势还是很紧张的。加上疫情,也是不可能打战等,有接触性的冲突的。

B. 多国谴责美搬使馆具体情况怎么样

美国驻耶路撒冷大使馆14日开幕,中东国家领袖和国际社会纷纷对做出谴责,土耳其更是召回驻美以大使以示抗议。同日,加沙地带爆发巴勒斯坦人大示威,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巴以冲突进一步加剧。

美国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引发巴勒斯坦强烈抗议。巴勒斯坦呼吁国际社会抵制参加开馆典礼。同时,作为对美国的回应,巴领导层还决定重新启用1967年被以色列解散的东耶路撒冷市政府。

美国:和平进程“未死亡”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开幕仪式上发表的预录讲话中说:“美国仍全心致力于协助(以巴)达成永久和平协议”。他说:“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取得和平。”

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同日也发表声明说,美国将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这一举动十分危险。他表示,巴勒斯坦方面认为美国已经放弃了巴以和平调解人这一中立角色。他敦促国际社会依照国际法,避免采取伤害巴勒斯坦人民和危及巴以冲突和平解决机会的行动。

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驻耶路撒冷使馆举行开馆仪式。美国副国务卿沙利文率领美方代表团出席了仪式,其中还包括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和她的丈夫杰拉德?库什纳,以及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报道称,开馆仪式约有800位嘉宾出席。

欧洲多国批评美国迁馆举动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波格达诺夫14日批评特朗普政府将使馆搬迁到耶路撒冷,称这将进一步加剧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的紧张,并称美国搬迁使馆的决定“短视”。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耶路撒冷必须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首都。该发言人还表示,美国驻耶路撒冷大使馆开馆的庆祝活动,德国大使不参与。

法国外长勒德里昂14日发表公报称,法国反对美国将其驻以色列使馆迁至耶路撒冷,这一决定与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的相关决议背道而驰。

此外,伴随着美国政府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执意要将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巴以争议城市耶路撒冷,巴以冲突进一步加剧。巴以在加沙边境的冲突已经造成数十名巴勒斯坦抗议者死亡。

C. 法国为什么要召回驻意大利大使

导火线是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会见“黄马甲”骨干成员Christophe Chalençon和Ingrid Levavasseur。于是法国政府强烈抗议:“这是邻国与欧盟伙伴国之间,一次不可接受的新挑衅。”
这就是法国的民主:我可以搞委内瑞拉,但是,意大利不可以搞我。

延展资料:
法国巴黎“黄马甲”运动,始于2018年11月17日,是法国巴黎50年来最大的骚乱,起因为抗议政府加征燃油税。首日逾28万人参与,持续多日,重创法国经济。
2018年12月10日晚8点,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表电视讲话,对“黄背心”运动作出了一些让步。12月17日,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公开认错。该运动并蔓延至比利时、加拿大多国。2018年12月20日,法国凡尔赛宫博物馆宣布,受示威抗议活动影响,博物馆将于22日闭馆一天。
2019年1月5日,法国2019年首轮示威,巴黎数以千计民众再次走上街头,在市中心游行抗议。 1月19日,巴黎再次举行“黄马甲”抗议活动,期间已有42人被拘留。 1月26日,约有4000人参与在巴黎的示威,法国全国有69000人参加示威活动。1月31日,马克龙表示,“黄背心”运动是一场没有“固定诉求和领导者”的社会政治运动。

D. 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是什么时候去帮忙的

中后期,当时杰斐逊功劳巨大,当时他是驻法大使,是他成功说服了法国的态度。
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证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同英国的战争结束时确定下来的领土”。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法英海军发生多次海战;英国政府得知法国舰队出动奔赴北美的消息后命令费城英军退到纽约,美军“收复”费城:英国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印度的几个据点;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重要城市萨凡纳,大陆军损失5000余人。 1779年,法国占领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岛的几个岛屿;法国和西班牙组成人型联合舰队准备进攻英国本土,英国主力集中防守本土:法英多次海战;法美联合攻击萨凡纳失败。
1780年,英军攻占南卡罗来纳重要城市查尔斯顿;英法在西印度群岛多次发生海战;7月,罗尚博率领的法国特别远征军在纽波特登陆。
1781年,法国对泽西岛的袭击失败(这是英吉利海峡的岛屿,法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必经之路);法国格拉塞舰队来到北美,与英国海军展开多次战斗,短时间内获得了切萨皮克湾的绝对制海权,随后,法美联军在格拉塞舰队的策应下迫使约克敦守军投降,北美大陆的大规模战斗自此结束:西班牙—法国联军占领佛罗里达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佛得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
1782年,法国—西班牙联军占领地个海西部岛屿米诺卡的圣菲利浦要塞:法同占领西印度群岛多个岛屿和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法英在印度沿海发生多次海战:法国人占领了和摧毁了加拿人的多个英国要塞;在直布罗陀,法西联军3.3万人对英国守军展开总攻,被击退。11月30日,美国与英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初步停战条约。
1783年,法英在印度库德罗尔展开海陆拉锯战,英国人败北。9月3日英王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和约。

E. 美国历史,高手进!

网络里基本讲清楚了

1794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了避免战争,缓和同英国的关系,派遣约翰·杰伊去伦敦与英国签订杰伊条约。杰伊条约激怒了法国,当时法国正在与英国交战,法国认为这一条约意味着美国同英国形成了同盟,破坏了此前美国在英法战争中一直保持的中立,实质上违反了美国同法国之间的友好通商条约。
1797年约翰·亚当斯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和他的联邦党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极力反对法国大革命,批评法国大革命实施的压制统治和极端激进主义,这导致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于是法国采取报复手段,扣留和掠夺美国船只,造成了美国海上交通和商贸的巨大损失,据1797年7月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法国共扣押了近300艘美国船只。面对法国人的报复,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要求对法国开战,而以托马斯·杰弗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人则同情法国反对开战,而身为联邦党人的亚当斯也不愿看到战争,他在1797年派出一支由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约翰·马歇尔和埃尔布里奇·格里组成的外交代表团前往法国谈判以期取得和平,力争恢复两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10月,美国外交代表团来到巴黎,但法国督政府的外交部长塔列朗避而不见,而是安排三个法国代理人Jean Conrad Hottinguer、Pierre Bellamy和Lucien Hauteval与其见面(在秘密文件中三个人以X、Y、Z为代号,也是XYZ事件这个说法的来源)。这三个法国代理人向美国代表团索取5万英镑的巨额贿赂,以换取他们同塔列朗会谈的机会;又要求美国提供3200万荷兰弗罗林币(约合1200万美元)的巨额贷款,资助法国在欧洲的战争,作为继续谈判的条件;他们还要求亚当斯对他批评法国大革命的言论进行正式道歉。查尔斯·科茨沃思·平克尼、约翰·马歇尔和埃尔布里奇·格里拒绝了这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条件,并向亚当斯回函进行了详细汇报。面对法国代理人的傲慢无礼,美国代表回复道:“六便士也不会给”(英语:Not a sixpence),当时的报纸报道“宁可花费百万防御,也不贿赂一分钱!”(英语:Millions for defense, but not one cent for tribute!)[2]。在谈判中,美国提供给法国以英国在杰伊条约中相同的待遇,但作为回应,法国却中止了谈判并将平克尼和马歇尔送回了美国,格里留在法国试图阻止战争的爆发,但他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正式谈判的机会。

谈判失败后,包括副总统杰弗逊在内的反对对法宣战的民主共和党人,认为代表团应当对谈判的失败承担责任,又认为亚当斯是在夸大这一事件,以作为对法国宣战的借口,他们要求阅读外交代表团的回函,为了避嫌,亚当斯不得不在1798年4月公开了这些保密的外交文件,只是在给国会的咨文中将三个法国代理人分别称为X、Y和Z,此外交事件因而得名“XYZ事件”。

这些外交文件的披露引发了席卷美国的反法浪潮,美国人认为,法国督政府将贿赂和对法国在欧洲进行军事侵略的贷款,作为美国委派的外交代表能与其谈判的条件,是对美国的极端侮辱。时任美国陆军总司令的汉密尔顿主张立即对法国开战,并利用“XYZ事件”进行战争鼓动。
1798年,美国和法国的战船和商船在加勒比海和美国海岸外发生了实际交战,出现了“准战争”(英语:Quasi-War,1798年—1800年)的状态,美国对法国的不宣而战爆发。1798年7月,亚当斯废除了1778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同法国签订的美法同盟条约,接着开始建立美国海军部,发展海军,并征募军队加强军备,美国海军很快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海上战斗力量。
正当全面战争一触即发之时,从美国的利益出发,亚当斯在1799年派威廉·默里率领外交代表团再次前往法国谈判,以避免美国与法国正式宣战。此时法国的督政府已被推翻,当权的执政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英国,也不愿与美国开战,时任法国执政府塔列朗这次礼貌地接待了美国代表,最终在1800年签订摩特枫丹条约即1800年协定,法国承认美国在海上的中立权,并免除美国在美法同盟中承担的义务,美国则给与法国贸易最惠国待遇。这一条约结束了两国的敌对状态,但XYZ事件严重影响了美国同法国的关系。

F. 法国召回驻美国和澳大利亚大使反映什么哲学原理

摘要 法国17日决定,实时召回驻美国及澳大利亚大使,应对早前美英澳达成防务伙伴协议,令法国失去接近700亿美元的核潜艇订单。

G. 德国、英国、俄罗斯的驻美大使为何撤

由于前俄罗斯情报人员在英国因化学毒素中毒事件,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之前的基础上急剧冷缩。我们大体回顾一下:

双面间谍——俄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前上校斯克里帕利及其女儿尤利娅3月4日在索尔兹伯里被发现处于无意识状态。据英国政府消息称,两人是被俄产神经毒剂毒害。中毒的还有一名随行的英国警员。

俄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俄方否认任何有关参与斯克里帕利中毒事件的指控,所有指控都是“无稽之谈”。拉夫罗夫强调,俄罗斯希望获取调查材料,但伦敦方面却以模糊借口予以拒绝。拉夫罗夫表示,如果伦敦遵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上写的所有必要程序,那么俄罗斯将完全愿意与英国就该事件展开合作。

从俄罗斯的表态来看,似乎有意软化事态,但英国这次不依不饶。并拉上美国、法国、德国一起怒怼俄罗斯。

或许英国这次真的被触怒,也或许由于双面间谍中毒遭受极大损失,当然,还想借此把事情搞大。

3月15日,英、美、法、德四国领导人发布联合声明,称前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中神经毒剂一事是俄罗斯对英国主权的侵犯,而且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头一次发生出于攻击性目的使用神经毒剂的事件。

声明还称,这违反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美、法、德三国也支持英国的说法,即俄罗斯要为此次“袭击”负责,俄罗斯还应该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全面披露此次用于“双面间谍中毒案”的神经毒剂。四国在声明中认为,对于此次中毒事件,除了英国的评估“没有合理的替代解释”,俄罗斯则“未能回应英国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

联合国安理会就此事召开紧急会议,包括美国在内的英国盟友已给予他们压倒性的支持。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妮基·黑利更是表示“美国与英国绝对团结一致。”

目前已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以声援英国的国家如下:

美国:60;法国(4)、德国(4)、波兰(4)、捷克(3)、立陶宛(3)、丹麦(2)、荷兰(2)、意大利(2)、西班牙(2)、爱沙尼亚(1)、克罗地亚(1)、芬兰(1)、匈牙利(1)、拉脱维亚(1)、罗马尼亚(1)、瑞典(1);乌克兰:13;加拿大:4;阿尔巴尼亚:2;澳大利亚:2;挪威:1;马其顿:1;

同时,冰岛也宣布将暂停与俄罗斯当局的高层对话,其领导人也不会参加6月在俄罗斯举行的世界杯。

H. 巴黎和会的相关事件

中国档案箱失踪事件
1919年1月18日,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在法国凡尔赛宫隆重开幕。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会议。作为战胜国的一员,中国从中看出了收回近代以来丧失给德奥等国的领土的希望,并派出以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等五人为首,50余人的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但是,会上中国代表团装有重要文件档案箱的神秘失踪给中国使团顺利完成使命制造了障碍。
日本人的野心
早在和会召开之前,北洋政府就规定了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要任务。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省内的一切利益,这些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就一般法理而言,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战胜国收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乃天经地义。但由于日本的野心,这一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1914年8月,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在中国领土上对德宣战,强行控制了山东,并占有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还迫使北洋政府签定了有关条约。
档案箱的失踪
然而,对于看重证据的西方国家代表来说,顾维钧的发言,虽然精彩、也情理备至,证据却不足。于是,巴黎和会的主席团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一周之内就顾维钧在会上所发表观点提交一份书面声明,并将能证明这份声明的中日问题档案文件附于声明之后。鉴于顾维钧的出色表现,中国使团决定由他主要负责书面声明的准备和起草事宜。
顾维钧,字少川,1887年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190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法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先后任袁世凯总统府英文秘书,外交部参事。1915年任驻美、日等国公使,参加巴黎和会前他任驻美大使。
就在顾维钧等人忙着搜集档案资料时,问题出现了。从北京启程时,中国代表团为了有所准备,曾经带有一个密码档案箱。箱内装着若干有关满、鲁、蒙、藏问题的绝密档案,其中包括许多连中国驻外使团都不知道的,中国与日本签订的一些密约及各种借款协定的原件。这个档案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当中国代表团真正需要它时,却发现它不翼而飞了。
它是什么时候丢的?在哪里丢的?何人所为?据中国代表团推测,它在日本丢失,被日本情报部门蓄意窃取的可能性最大。档案箱中装的文件,只有日本才深感兴趣,因为这些文件中的内容涉及许多日本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这些文件暴露于巴黎和会上,将对日本十分不利。而中国的档案资料不全,日本就完全可以凭借自己掌握的档案资料来说事。
但即使还有一丝希望,中国代表团也不能放弃。有的代表团成员回忆,在到达美国纽约港码头时,好像还见到过它。根据这一线索,中国代表团分别致电华盛顿和纽约领事馆,电询此事。纽约领事馆的总领事邹玉成立刻联络美国方面轮船行李处的负责人和码头上的管事人,结果却是空手而归。之后,虽然经过百般查找,始终没有找到。至今,这个档案箱失踪事件仍然是一个历史之谜。
会议地点定在巴黎
这次和会为什么要选择在巴黎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国的复仇心理。法国和德国是多年的仇敌,看到这个老对手终于倒在自己的脚下,法国自然是要在自己的地盘上对德国进行一番酣畅淋漓的羞辱。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普鲁士国王曾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为了将当年的耻辱施加在德国的头上,此次和会的场所不但选在了巴黎,还理所应当的选择在当年德皇加冕的地方。

I. 驻外外交官什么情况下会"意外回国"

最近的地球不是很平静。就拿美国来说,老百姓关心的拉斯维加斯枪案引发新的恐惧和争议,政客关心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波谲云诡。像今天传出的消息说,美国国务卿蒂勒森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已知会古巴政府,要求15名古巴驻华盛顿大使馆人员离开。而此前,美方已宣布撤离美驻古巴使馆内非紧急事务职员和所有家属。

政知道补充一句,美国仍保持和古巴的外交关系。

说到要求外交官离境,恐怕会有人想到中国的某个邻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前一段时间已有墨西哥、秘鲁、科威特、西班牙等国下令驱逐该国大使。

这事究竟有多大?

“意外回国”比较少

就正式而言,两国之间有三种不同级别的外交关系。第一种,是正式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特征。第二种,是半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代办级外交使节为主要特征。第三种,是非正式外交。

按照外交惯例,一国驻外大使通常都设有定期述职制度:?在一年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时间,各驻外大使都需要回国汇报工作。

不过有时候在非常规的情况下,大使也会回国。其中一个情况就是“召回”。

召回大使通常被解读为两国关系或其国内政治出现非正常状况,或被解读为对相关国家的不友好举动。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马振岗告诉政知道:“撤回驻外大使,一般是表示两国关系有些分歧或不太和谐的地方,但现在采用得很少。”?

还有另外一种“意外”

一国驻外大使的回国方式,有时不仅仅是被召回——还有被驱逐。

就拿某个邻邦来说,今年3月,由于该国一着名男子在马来西亚遇刺事件,两国先后互相驱逐大使。到了下半年,由于该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数次闹出危险动作,几个国家也决定驱逐大使。

比如,2012年5月,叙利亚霍姆斯省胡拉镇发生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08名平民死亡,其中49人是儿童。叙利亚政府被指制造惨案,国际社会纷纷对此次暴力事件予以谴责。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联合驱逐叙利亚大使及外交人员。

还有2016年1月,苏丹共和国决定驱逐伊朗大使,与伊朗断交;2014年5月,约旦驱逐叙利亚驻约旦大使;2014年3月,委内瑞拉政府驱逐巴拿马驻委大使及其他3名外交官;2011年伊朗驱逐英国驻德黑兰大使并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低为代办级。

不管是被驱逐还是被召回,驻外大使非正常回国的背后都有一些可以解读的信息,不过,召回驻外大使不是解决外交冲突的最佳方式,也不是常态。

马振岗说,外交相对成熟的国家,在做出这种决定之前会考虑得多一点,那些相对不那么成熟的国家,就容易冲动一点。

J. 凡尔赛条约为什么会失败

1,和约制定与争取国会批准的过程 在和会和和约的整个制订过程中,威尔逊是美国的核心人物。还在战争进行期间,威尔逊在1918年1月18日提出关于战后和平的“十四点”原则。威尔逊是巴黎和会四巨头之一。参与了和约的制订。和会后,返回美国,威尔逊又为争取国会批准和约,进行了虽然不成功但却是拼死的努力。威尔逊失败的原因将在后面做分析。我们先看过程。 1918年12月4日威尔逊率五人代表团乘“乔治·华盛顿”号离开美国亲赴欧洲。12月14日威尔逊一行抵达巴黎,此时离和会开幕还有近一个月(1月12日)。会前,威尔逊在欧洲做了三个星期访问。渴望和平与安定的欧洲人民把威尔逊当作救世主迎接。威尔逊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威尔逊也不失时机地宣传“和平、正义、自由”,宣传他心爱的“国际联盟”。这真是威尔逊最风光的时刻。 到和会上,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威尔逊面对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可说是殚思竭虑,精疲力尽。威尔逊为了国联做出了一系列的让步:日本--山东问题;法国--安全条约;英国--委任统治。但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威尔逊,和约可能更为苛刻,而且威尔逊最终毕竟把他心爱的国联盟约塞进凡尔赛和约。这方面我们不细说,因为关于和会上的斗争过去都已学过。 威尔逊最困难的时刻不是在欧洲而是在美国。但威尔逊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认定国会批准和约。虽然知道有反对意见,但威尔逊认为他在和会谈判桌上做出的妥协已经够多了,这次不再做让步。他坚持:“参议院会批准和约的。”(Senate is going to ratify the Treaty,而不是说will)。其实当威尔逊尚在巴黎与克里孟梭、劳合·乔治等人周旋时,国内的反对派已经开始行动,聚集力量了。1918年11月,威尔逊赴欧洲前,美国刚进行了中期选举,结果是共和党在参议院获得多数,虽然只多两票。民主党内部还比较一致,都支持威尔逊,起码能听威尔逊的话,一致对外。反对派主要集中在共和党内。反对派的构成很复杂,共分三派。一派是温和保留派(Mild Reservationist)。同意批准和约,他们是拥护国联的,真心希望美国能加入国联,但是要附加保留条件。他们不赞成修正案,认为这样变动太大,有可能引起与协约国的重新谈判,这可能使国联破产。国联盟约的问题也不严重,只要提出保留就行了。这一派有12人,代表是凯洛格。第二派是决不妥协派(Irreconcilables)。共14人,其中有6人是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这6个人中有最有权势的参议员,例如波拉、约翰逊、拉福列特。他们在政治上属于进步主义派别,从一开始就反对战争,反对和约,反对国联。认为这统统是为大商人大金融家谋取暴利服务的。他们反对美国去保卫英法意日的所得物。反对美国与法国签订的安全条约,也不同意美国在全球的其它地方承担类似的义务。约翰逊曾这样评价国联:“它意味着,终止和背叛新大陆的自由主义,是实用主义的旧大陆外交的胜利,是美国理想主义的屈辱性的结束。”这种观点代表了进步主义理论。表现在外交政策上就是诚心诚意的孤立主义,虽然他们也强调孤立主义并不可取。最后一派是大约20名强硬保留派(Strong Reservationist)。这一派的领袖就是洛奇。洛奇不是孤立主义者,他们完全意识到美国已经具备充当世界领袖的实力,他甚至于比威尔逊主义者更具扩张精神,更能超越孤立主义传统的影响。但是他们和威尔逊不一样,他们要精确地利用美国的实力推行美国的利益,不要那些道义上的说教。洛奇赞成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赞成战后的对德和约,也赞成美国与法国签订的安全条约。但是他反对国联盟约那种让美国承担含糊的、没有限制的义务的条约。他需要的是由美国自己决定的、对美国肯定有利的、具体的、有限的义务。 德国在和约上签字后,威尔逊就回到美国继续他争取批准和约的斗争,但他选择的不是妥协而打败他的对手。美国国内因此而分成两派。斗争的焦点就是到底是国联使美国控制世界还是美国被控制。斗争还有另外一面:是总统控制外交事务还是国会控制。这又引起了对宪法的解释。 1919年7月10日,威尔逊向国会递交了和约。并再次宣传他的宗旨。 威尔逊决心逼迫参议院批准和约在共和党中引起了广泛的反感。洛奇坚决拒绝和约。他认为和约与共和党早先的要求不符。从国联退出的新条款不恰当;将国内问题从国联排除没有保留美国对移民的控制,因为要由行政院确定什么是国内问题,什么是国际问题;关于门罗主义的修正案不能让人满意,“它在保卫门罗主义方面毫无价值,因为门罗主义是美国的一项政策而不是地区性的谅解或者是国际协议”。(因为国联盟约中将门罗主义作为一项地区性谅解而认定不与盟约的集体安全原则冲突。)洛奇还宣布,参议院要为美国人民保留解释门罗主义的权利。而且修正后的和约还是保留了第十条,也是他们批评的一个目标。洛奇还批评威尔逊不应该在和会上介入像阜姆问题这一类“纯欧洲问题”。洛奇还批评威尔逊不应该在山东问题上对日本让步,而日本提出所谓的种族平等只不过是为了换取山东的利益。但是洛奇还是希望能尽快批准和约的,因为他的注意力其实是在国联,希望美国能利用国联来控制世界。洛奇赞成对法国的安全条约。“假如没有国联,没有第十条,会有很好的机会。现在未来是什么,我无法说。”这是洛奇的结论。这其实也是均势原则,而不是威尔逊提出的集体安全原则。 为了限制总统对外交事务的权力,洛奇建立了对参议院的控制。共和党在参议院内只比民主党多两票,洛奇尽力避免共和党在国联问题上发生党内分裂。他对鲁特(老资格共和党政客)的要求是:“你的最基本的立场是抓住我们对参议院的控制及有关和约的投票。”因为威尔逊没有接受鲁特对盟约的修正,所以洛奇要求鲁特争取必要的修正。 洛奇的战略是依靠共和党在参议院的团结对盟约做出修正。洛奇担心波拉会削弱或争夺他的领导地位,因此他请贝沃里奇去向波拉说明党内团结的重要性。波拉在击败威尔逊这点上和洛奇是一致的。4月29日两人达成协议。波拉接受洛奇的领导并默认他的修正计划。当5月1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时,所有的共和党参议员和洛奇团结一致组织参议院。因此洛奇能确定各委员会的组成。在外交委员会,他特意选择了强硬派,如乔治.莫塞斯(新罕普什尔州)和亨利·S·纽(印第安纳州),而排除了像凯洛格这样他认为有可能倾向于国联的人。他要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冒失去控制的风险。 洛奇是个冷酷现实的政治家,他是一个重要人物,我们在后面要不断地提到他。洛奇处心积虑地要在政治上搞垮威尔逊,树立自己和参议院的政治权威,因为他认为只有参议院才有权决定外交事务,这也是许多参议员的观点。但是他并不真想搞垮国联。他从现实出发,还是希望美国能在国联发挥控制世界的作用。他和威尔逊没有根本的分歧`,但是斗争中涉及了许多其它问题,就使问题变复杂了。另外,除了共和党在参议院多两票外,民主党的另一不利条件是,其在参议院的领袖是希区柯克,此人虽然一心想帮威尔逊的忙,但是无论口才还是国会政治的才干都不是洛奇等人的对手。而且威尔逊也不真尊重他的意见,他实际上成了威尔逊的传声筒。所以民主党在国会显然处于劣势。 1919年4月3日。当威尔逊离开和会回国短期逗留时,洛奇就向威尔逊提出了一份由人数超过1/3的参议员签署的文件,共有37名参议员在上面签字,用的是圆圈签名(Round Robin),该文件指出:现在提出的国联盟约在形式上是不能接受的。签名人数已经足以否决盟约。但是威尔逊对此依然掉以轻心。他的想法是,参议院必须要听人民的,他坚信人民站在他所倡导的国联一边。这种估计其实缺乏根据。 待威尔逊从和会带着和约回来请国会批准时,一切都不像`他以为的那么简单和容易。洛奇上来就采用拖延战术,争取时间形成有效的反对联盟。外交委员会花了两个星期念264页和约,然后再请60人出席听证会作证发言。威尔逊开始还耐着性子等待,并在8月19日接见外交委员会成员,谈了三个小时,气氛很好,但是没有任何作用。威尔逊转而诉诸人民。9月3日威尔逊开始巡回旅行,从东向西,横穿美国大陆,到9月25日行程八千英里,发表演讲四十次。这次旅行要了威尔逊的命,他因病提前返回华盛顿,10月2日中风瘫痪,从此一病不起。 在此期间,反对派也在积极活动。决不妥协派也进行了旅行演讲,约翰逊、波拉等人也从东向西巡回演讲宣传自己的观点。而洛奇认定威尔逊的演讲不会对参议院有什么作用,他主要是集中力量争取共和党内三个派别的团结。特别是要防止温和派与威尔逊和解。就是在这时,为了争取温和派,洛奇将自己坚持修正案的立场改为保留案。不对国联盟约的内容改动,而是提出美国在某些内容上有保留。洛奇当时提出12个保留案再加上别人提出的另外两个保留案,总计是14个保留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个,这四个分别是:美国保留退出国联的权利,只要提前两年通知,并履行已经承担的义务;美国保留权利决定什么是国内事务,并决定如何处理自己的国内事务,这主要是指移民、关税等问题;美国保留对门罗主义的解释权,这就是说,欧洲国家不得干涉美洲事务;美国保留决定是否履行第十条的义务的权利。这14条保留中还有其它的,例如,对山东问题,洛奇本来是反对的,但是现在改为同意山东问题的安排,但是美国要保留在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的权利,这实际上是要为修改山东问题留下伏笔。再有就是对外交事务的控制权要归国会,美国派往国联及其它国际组织的代表要由国会批准。再有就是对国联盟约第八条规定的裁军义务,美国要保留在需要防止战争或侵略时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的权利。这所有的保留都在外交委员会通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威尔逊表示他决不妥协,尤其是第十条。他认为没有第十条,将毁掉国联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后代史学家对威尔逊的不妥协态度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威尔逊大可不必这么头脑僵化,英法能接受洛奇保留条件,默认美国我行我素,作为美国加入国联的条件,而美国只要进入国联,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时法国驻美大使明确表示法国能接受洛奇的保留,并呼吁威尔逊接受洛奇保留案。英国的劳合·乔治心里不赞成洛奇的保留,但是在前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发表公开信,敦促英国接受洛奇保留时,老奸巨滑地保持沉默。这样就也产生一种错觉,英国也默认美国保留。也有人认为威尔逊的立场是对的,第十条不能妥协。(Link)威尔逊自己也这样认为,他情愿不要国联也不能不要第十条,所以他的立场是:All-or-Nothing,要么全部接受,要么没有(退出)。 1919年11月9日参议院表决凡和赛和约,当附有洛奇保留案时,威尔逊控制下的民主党议员和不妥协派联合击败了它。当不附有洛奇保留案时,洛奇派和不妥协派联合又击败了它。至此凡尔赛和约已失去批准可能。1920年3月19日,参议院又就附有洛奇保留案的凡尔赛和约进行表决。由于没有得到三分之二多数遭到否决(49:35),凡尔赛和约之争至此结束。威尔逊个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落得极为悲惨的下场。

2,凡尔赛和约在美国失败的原因 下面试着分析一下凡尔赛和约在美国失败的原因,兼评威尔逊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威尔逊不懂国际事务,除了英国外,他对其它国家和国际政治所知甚少,而且没有兴趣。同时威尔逊为人刚愎自用,听不进专家的话。他没有能力组成一个有效的班子去实施他的外交政策,他不信任国务院。他的第一个国务卿布赖恩,是出于政治需要而选择的,从来都认为不得力。布赖恩和他意见不一致,就只好辞职。第二任国务卿兰辛,虽然能干,但也未能赢得威尔逊的欣赏,威尔逊认为兰辛目光狭窄,对大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缺乏理解。到和会期间,他把兰辛变成一个跟班,不给他说话机会。兰辛很认真地与各国及国内的反对派谈判,有了看法告诉威尔逊,他都是充耳不闻,写了信便石沉大海。兰辛在国务院的五年是沮丧的五年,1920年离任后,最后一任国务卿是柯尔比,几乎无所作为。所以威尔逊绕过国务院,用私人班子去处理外交事务,其中的着名人物就是豪斯上校。豪斯上校虽深受威尔逊的信任,但也并不总是与他的意见一致,到威尔逊总统任期的后期两人的分歧日益明显。豪斯本是威尔逊的密友兼顾问,威尔逊只信任他,但是后来关系也弄僵了。原因是不赞成威尔逊与第二个夫人结婚,当时正值威尔逊争取连任,豪斯劝他不要在这个风头上结婚,因为第二个夫人是位有些争议的寡妇。但是威尔逊没有听他的,还是结了婚,竞选也成功了。威尔逊夫人嫉妒又狭隘,从此恨上豪斯,处处刁难他,不让他接近威尔逊。威尔逊生病后,豪斯见不到威尔逊只好给他写信,但是威尔逊夫人扣下了这些信,威尔逊根本就看不到。威尔逊成了孤家寡人,身边没有得力的国际事务专家,也没有信得过的人可以将真实情况告诉他。威尔逊的驻外大使不是用人不当,就是不合威尔逊的意(驻英大使佩奇除外)。塔夫特对威尔逊的为人有一个评价:“他固执,目空一切,有着难以穿透的虚荣心,而且爱自己超过了一切活着的人。”虽然刻薄,但是却说出了威尔逊孤家寡人的处境。 另外,威尔逊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也缺乏经验,低估国会的力量,没有杰出政治家所必要的妥协精神。政治斗争是需要妥协的。美国的许多政策都是经过反复地谈判后达成的妥协,外交斗争也多是以妥协作为结局的。但是威尔逊一点也不妥协。在组成美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团时,就有人建议威尔逊要延请洛奇参加,因为共和党已经在国会获得多数。这是一个建立两党合作的好机会。但是威尔逊拒绝了这个建议,也使洛奇怀恨在心。本来民主党是极有希望与温和派妥协的,因为双方分歧不大,而且温和派只是要求保留,并不打算从内容和文字上修改国联盟约。但是威尔逊不接受。决不妥协派和洛奇都害怕温和派会和威尔逊妥协,所以洛奇极力拉拢温和派,不断对其做出妥协,和洛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威尔逊的僵硬态度。前总统塔夫特(共和党)曾评价说:“他们(指民主党)如果指定一个委员会与温和派打交道,温和派现在已经有了九个人,我认为他们应该已经控制了形势;但是如果他们等待击败批准和约,全国的咒骂就会落到他们头上而不是共和党的头上”。就连洛奇也因为害怕和约批准不了要由自己承担责任,所以同意与威尔逊派谈判妥协。希区柯克将这个意见书面通知威尔逊,但是威尔逊的回答是决不妥协,这让希区柯克非常尴尬,而且也使洛奇和温和派不再犹豫,联合起来。其实原来温和派是更倾向于和威尔逊联合而不是和洛奇联合。直到表决前夕,温和派还表示可以妥协,他们提出推迟表决,让希区柯克采取主动,提出妥协条件。但是威尔逊粉碎了批准和约的最后的机会,他在一封信中拒绝了希区柯克转达的建议,要求民主党参议员击败洛奇的带有保留案的条约。无论是温和派还是洛奇派都希望和约最后能批准,至少不要由自己来承担和约失败的责任。最后的结果只有决不妥协派是满意的。其它各派谁也不满意。兰辛对此的评价是:“……他情愿牺牲这个国家和世界的利益也不愿在参议院正在进行的斗争中后退一步。” 但是和约失败的责任还得由威尔逊来承担。共和党一致认为本党对此没有责任,责任在威尔逊。哈定曾评价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和约没有保留决不可能得到批准。”洛奇也说:“是威尔逊扼杀了它。”只有塔夫特认为虽然威尔逊在和约批准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破坏性角色,但是他认为洛奇也有责任,他同时谴责两个人:“整个世界因为两个人的虚荣、渺小和个人仇恨而遭到损失。”但是洛奇在整个斗争中表现了高度娴熟的政治斗争技巧,他始终在争取妥协,争取反对派的团结,争取三分之二多数,不断将妥协的机会提供给威尔逊,而威尔逊不断地拒绝。洛奇甚至在1920年3月,和约失败已成定局又提议再给和约一次表决机会。这使除决不妥协派外所有希望和约与国联成功的人都认为有了新的希望。洛奇也主动与民主党参议员商量,并修改了他的保留案,使之更缓和,而且明确表示只要协约国默认,不必在条约文本上做任何改动。这种形势使民主党中有一半参议员开始动摇,准备投票赞成有保留的和约。但是威尔逊依然坚持他的立场,而且坚决到,即使参议院通过和约,他也不批准。因为当时正值大选年,一些本想与洛奇妥协的民主党参议员,因为考虑到本党的信誉,只有决定选择与本党的总统一致。这样没有人再认为和约失败不是威尔逊的责任。正像塔夫特所说:“他(指威尔逊)将成为历史中的这样一个人,他有很多机会,这些机会不是没有改善,但是却由于他个人的自大,自私,虚荣和固执给毁掉了。”所以洛奇在政治上的损失并不大,后来共和党执政后,与德国单独签订和约,这也是洛奇一直主张的:将和约与国联分开。后来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洛奇参加会议,并修改了山东条款。所以悲剧属于威尔逊。托马斯·贝利评价说:“假如威尔逊在他巡回演讲旅行后就死了,美国也许就加入了国联,国联也就可能更成功一些。”他还说:“索福克利斯和莎士比亚的天才都没有能创造出比伍德罗·威尔逊更摧人肺腑的悲剧人物。” 第二,历史的原因。威尔逊虽然一直寄希望于人民和舆论,但是实际上舆论没有为他增加政治力量。他去做巡回旅行演讲时,洛奇稳坐钓鱼台,坚信他不会有什么作用。确实,威尔逊在巡回中并没有多少人理解他。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必然要走上扩张道路,但是在威尔逊时代,美国还刚刚起步,只有像威尔逊和洛奇这一类职业政治家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美国世纪”还没有到来。美国的政治家乃至舆论还接受不了世界领袖这个角色。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意识超前。1924年威尔逊临死前有所醒悟,对家人说:“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是对的。……我长期以来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美国按照我的要求参加了,这当然是我个人的一个巨大胜利,但这不会起什么作用。因为美国人民内心是不相信它的。当他们认识到有必要参加时,也只有在那个时候参加进去才有作用。”林克也有一个评论:“正是威尔逊这位先知,要求美国人民提供比他们力所能及更多的义务、牺牲和理想主义,他在1920年遭到挫败。也正是威尔逊这位先知在历史中,在人类的希望和雄心中,在美国人民依然怀有的国际服务的理想中幸存下来。当人类已有能力把整个地球表面变成焦土的现在,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位1919年的先知的大部分观点是正确的。他所提出的挑战在今天并不比他那个时代显得更不真实和更不迫切。”林克说得也是这个意思。威尔逊在他的时代不被理解。这个教训后来被美国其它政治家深刻地吸取了,例如罗斯福。 但是我们就如何评价威尔逊的“集体安全”呢?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威尔逊提出集体安全是针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均势的。就其原则本身而言,集体安全是好的,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处理国际争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斯福也是继承了威尔逊的政治遗产,推行集体安全,这就是联合国的原则。但是不幸的是历史从来没有给集体安全提供过必需的条件,连它的倡导人到了实际中也没有为集体安全的实施真正提供过条件。威尔逊当初不允许小国参加国联行政院,不允许德国加入国联,就是在和会上也不允许小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会本身就是大国操纵政治,互相讨价还价,瓜分世界。而美国一心一意要依仗自己的实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到了联合国,美苏英再次搞大国政治,将弱国或小国的利益拿来做交换。这种状况使得集体安全成了大国之间互相保证其既得利益。这和老牌帝国主义的均势没有什么区别。冷战时期是两极政治,更无集体安全可言。后来基辛格对均势外交重新评价,美国外交出现重大改革。目前,世界似乎前所未有地出现了比以往更好的实施集体安全的条件。这是很多人的愿望,这使许多人重新想起了威尔逊,最典型的例子是:1992年6月1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说:“历史正在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实现威尔逊的梦想:让世界对民主是安全的。”但是世界能否真正在集体安全的原则下走向稳定与和平,还是一未知数,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成功的前景,还需要时间。

阅读全文

与法国为什么招回驻美大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6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