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人为什么叫蓝色河

法国人为什么叫蓝色河

发布时间:2022-06-01 13:26:39

㈠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为什么叫蓝色

因为小施特劳斯创作这首世界名曲的灵感来自于一篇描写爱情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多瑙河,美丽的蓝色多瑙河。

㈡ 法国历史

早期历史
最早记载关于未来有一天将会成为法国的这块土地上人民的文献资料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就算我们接受这些关于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马萨利亚(Massalia,今马赛)的材料的话(修昔底德写关于马赛),这些资料也只限于很基本粗略的介绍,只提到北边有“辛梅里人”、南边有(来自隆河?)的“利古里亚人”,却没有指出其他更明确的地理位置。

不可不看的是亚里士多德(伊索克拉底及柏拉图的弟子,前384-前332),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尔特人”的风俗,他们是来自隆河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凯尔特居民。(希腊语κέλτοι。)亚里斯多德氏就像罗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数古典时代史家一样,一再强调塞尔特人好战的价值观以及(以现代的意义而言的)野蛮的风俗。他留下的记录之所以深具意义,是因为他执笔的年代,正值塞尔特诸部大肆扩张,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处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因此,这些间接的材料针对未来法国的部份,只有寥寥数语。

第一次铁器时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对地,诉诸考古发现的话,则能让我们比较确定地重现晚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相对稳定的社会之后,突然爆发的军事与社会巨变。由许多遗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所显示,这些动荡发生于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铁器时代。

在这个时代当中,考古学家们可以重新发现当时经济和技术发达的聚落,其中一个座落于阿尔卑斯山当中,很可能就是塞尔特人来临之前的遗址。

这个时代的特征似乎是由规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并由好战的贵族体制所统治。这些“塞尔特部族的君长、女王”(语见帕特里丝?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华美的二轮战车陪葬,如同今法国金丘省(勃艮第大区)的维克斯(Vix)以及德国符腾堡州侯赫多尔夫(Hochdorf )等地所见。他们的墓葬同样揭露了来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别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现,见证了这些贵族的巨富当中亦有商业贸易的一面。

前6世纪初,希腊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湾建立了马萨利亚,这个希腊殖民地成为贸易中心。在马塞定居的希腊人来自小亚洲的Phocée城
凯尔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纪)
前450年到前400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了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了 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了La Tène文化。按照传统的观点,高卢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始,但是考古遗址发生的变化的理由目前还在争论中。

按照第一个观点,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按照第二个观点,凯尔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变化了很少。

我们无法了解这些社会变迁的事实,只能提出一些假设。目前大部分的专家推出折中观点:既发生了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了凯尔特的入侵。

高卢独立时代
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希腊文和拉丁文关于高卢族和高卢国的记载越来越多,揭开了高卢族的奥秘面纱的一部分。高卢(拉丁文 Galli)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政治家Caton的笔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从法国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在希腊殖民地马赛的影响下并由于高卢族和地中海的贸易交流,高卢族的一些部落开始希腊化,也开始运用希腊字写高卢语,但是由于宗教的忌讳,高卢族没有把其丰富的口传历史写成文字,限定文字的运用范围为商业和贸易。因此,在高卢语消失之后,这些传统随着被淡忘了。

高卢被划分成几个部落,那些部落之间的领土界限显然被划定得非常清楚。这些界限和未来的罗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从此和现代法国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卢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显示出稳定的状态。但是,按照罗马的历史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高卢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定的法官(高卢语vergobretos)。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前一个世纪是高卢文明的鼎盛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象罗马作家和西方19世纪历史学家描述得如此野蛮落后。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规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开始运用钱币:高卢人文明的水平不低于前2世纪的罗马。

高卢人对罗马文化的贡献非常众多。在军法和技术方面,罗马人不仅采用了高卢人的许多发明,也借了高卢语的词汇,例如:木桶、剑(gladius)、锁子甲、肥皂、马车(carrus)等
罗马征服高卢(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纪末年,罗马已经征服了高卢的东南部(现在法国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鲁西永等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Gallia togata”,即“穿罗马式长袍的高卢”,因为这些地区的高卢人最早受到罗马影响,开始采取罗马的生活方式。

日尔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里,汪达尔人,苏维汇人等日尔曼“野蛮”民族和阿兰人趁冬天莱茵河结冻之机一同侵入罗马帝国。由此开始一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皇帝的权利日益减少,高卢的罗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尔曼人。在帝国行政里,那些日尔曼族人被划入两个不同的阶级:联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现时法国领土是由高卢族地区组成。西元前1世纪至5世纪,罗马统治着主要由高卢族(Gaulois)、凯尔特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组成的人口。486年,来自东方的法兰克人(Francs)首领克洛维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卢瓦尔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间的罗马领土。后来他将现时北部和中部法国地区纳入统治,并在496年将罗马天主教定为国教。其他日耳曼统治者仍是以阿里乌主义(Arianisme)为宗教的。

在他于511年死后,他的领土不断分裂和统一;而统治实权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渐渐移入世袭的宫相(maire palais)里.在751年查理?马特尔的儿子 - 矮子丕平 - 名正言顺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儿子查理曼大帝统治下达至颠峰。他先后在771年统一了在分裂中的法兰克裔领土,774年征服了盘踞着北意大利百年以上的伦巴第王国(Lombard),778年将巴伐利亚(Bavière)纳入统治, 796年打败了多瑙河平原的阿瓦尔人, 801年将南部边境推进至巴塞隆纳而与伊斯兰教的西班牙领地接壤, 并在大张挞伐后终于在804年最终征服了萨克森人。
中世纪
教宗利奥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为第一任神圣罗马皇帝以表扬其功?藜岸月蘼斫掏⒌挠祷?. 但他的儿子路易一世死后, 路易的三位儿子在凡尔登条约(Traité de Vern)里将查理曼的领土三分为东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虽然在884年至887年间曾短暂统一, 但神圣罗马皇帝封号自始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渐渐演变为法兰西王国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后期, 维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国北方及西部边境推进.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后, 他的继任人未能团结去遏止维京人入侵. 维京人和他们的长船纵横罗亚尔河和其他内陆河流, 到处攻掠: 843年他们杀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数年后又焚烧了土尔(Tours)城的圣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掳掠巴黎。

现时法国领土大致与国王糊涂查理(Charles le Simple)统治时相同. 他被逼将塞纳河下游两岸大片土地割与维京人, 形成诺曼底(Normandie)公国。最后在断断续续的权力争夺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灭的后尘: 法兰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 它与其旁枝瓦卢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将统治法国超过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撅起使法国发展出新的政治架构: 君主承认拥有领土的贵族对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权以换取他们有限度的忠诚和军事支持. 不过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于塞纳河中游及毗邻地区. 另一方面强大的诸侯, 譬如10世纪和11世纪时布卢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过联姻及扶植弱势贵族而积累了数目可观的领地。

911年割与维京人的诺曼底公国,成为了后来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的根据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夺得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诺曼底公爵的称号和封地,并将其传给以后的历代英王,埋下了日后英法两国冲突的导火线。1154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继承英国王位和诺曼底爵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将自己在法国领地(安茹及诺曼底)归入英国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诺女公爵(Elé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势力扩展到法国西南部。这些事件令英法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在13世纪,法国王室将不少南部的领土收归中央,煽动了基督徒屠杀异教徒的浪潮(1209年为最高峰期) ,并把借此将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为皇家家族领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试图夺取佛兰芒地区(1300), 但在两年后法军终在发生于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战中被佛兰芒城邦联军击退。
百年战争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绝后。瓦卢瓦王朝(Valois)成员腓力六世(Philippe VI)继承王位。但是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孙,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唯一合法继承人。此王位争议成为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英法百年战争导致两国的民族意识大大提高,但百年战争期间,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内乱,如1381年英国的瓦特?泰勒叛乱(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军在1337年至1360年间节节败退,濒临亡国。但在1369年至1396年间转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赞库尔战役(Battle of Agincourt, French: Bataille d’Azincourt)的胜利,令瓦卢瓦王室失去其他贵族家族的支持,最终导致7年后巴黎沦陷和1420年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的签署。导致法国王室对罗亚尔河(Loire)以南的管治权大大削弱。

1428年,英军更进一步,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并且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此举再次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纷纷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圣女贞德(Joan of Arc)率军驰援奥尔良,击退了英军。并在历史名城兰斯(Reims)拥立查理七世为新任法王。但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并交与英军。在英军宗教审判所的不公道的审讯下,贞德被判为异端,于1431年被钉上十字架,活活烧死。

后来英国内部发生冲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导致法国渐渐反败为胜。最终陆续收复巴黎(1436年),诺曼底(1450年)及波尔多(1453年10月)等地,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了除加来(Calais)外的全部领土。在这场战争以后,法王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并分别将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归中央。
瓦卢瓦王朝
百年战争的损失是极大的, 特别由于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认为是腺鼠疫)的爆发。这种疾病于1348年从意大利迅速地传播Rhone 谷和因此横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距估计,差不多有18-20百万人口在现代天法国在这种 1328 年之时hearth 税返回被减少了150 年后根据40% 或更。 尽管迅速人口统计和经济复苏起点, 这个早先一半世纪的获取将由冲突一比较进一步的被延长的系列, 这时候在意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国努力获取优势结束了在德国Habsbourg 圣洁罗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国被浸入了入一次国内危机与广远后果几乎没有是意大利战争。尽管一个契约的结论在法国和Papacy (1516 之间), 赠与冠无比的力量在资深传教士任命, 法国由新教徒改革的尝试深深地影响了打破天主教欧洲团�

成为欧洲霸权
法国在亨利(Henri) 平定之下铺砌许多地面为起点在他的刺杀 (1610 以后) 法国的上升对欧洲霸权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国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筑师反对西班牙和德国皇帝之下在发生在德国的圣洁罗马帝国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战争其间(1618-1648) 。 英国支持的Huguenot 叛乱(1625-1628) 击败, 法国directlly 干预 (1635) 有比较宽的欧洲冲突跟随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国王死亡以后和主要, 和平西华里亚(1648) 巩固了德国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采纳,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条约形式化法国的夺取(1642)卢西永(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击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国以后。 在王朝其间路易十四(Louis XIV) (1643-1715), 法国是统治力量在欧洲, 由外交援助李希留(Richelieu) 的后继者(1642-1661) 主要马萨林和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大臣柯尔贝尔(1661-1683)决定。更新的战争(1667-1668 和1672-1678) 带来了比较进一步的领土获取(Artois 和西富兰德和这个自由县从伯根地酒, 1482 左对帝国), 但于敌手力量的愈来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对的费用。 在夺取以后(然后分离) 英语, 1688 年爱尔兰和苏格兰王位由荷兰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国" 盛大联盟" 1689 比不列颠充当一个曾经比较重要的角色, 寻求特别是保留法国在荷兰的一个世纪开始更多间歇性欧洲冲突(荷兰省和未来比利时外面, 然后根据西班牙规则) 。 在战争1689-1697 获取法国唯一海地(之后丢失对奴隶反叛每世纪以后), 西班牙连续(1701-1713 的) 战争结束了与解开一个佛朗哥西班牙波旁(Bourbon) 帝国的路易(Louis) 的梦想: 1709 年二种冲突劳损法国资源已经减弱由惨败收获在1690s 和, 以及由废止(1685) 南特和­胡格诺教徒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结果损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归和平和繁荣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奥尔良公爵, 政策由大主教弗勒里(Cardinal Fleury), 总理总计主要继续(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战争与帝国(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战斗在东部。但与传统 Habsburg 敌人的联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对不列颠和普鲁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导致昂贵失败在七年的战争中(1756-1763)。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乱局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1792年),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了尽头。路易十六的法国支持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但法国海军的直接干预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问题。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军现困难。恶化的经济情况,对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选择的其它变革方式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动因。这终于导致1792年第一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后第二次宣布共和。虽然法国的革命家坚决主张共和和平等这些原则,法国在这一时期恢复对绝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多达四次: 拿破仑的第一帝国,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复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0年,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期间曾一度出现了全球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一次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导致了法军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装备巨大损失。在1920年代, 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 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纳粹德军其后更在1940年6月绕过马其诺防线,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军一战英雄贝当元帅(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国南部的维希(Vichy)被推举为傀儡政府的首领。为维护维希政府仅有的主权,贝当只好默认德国在法国掠夺资源,更征召法国人为役夫,为纳粹德军服务,甚至还要将政府税收的一半“缴纳”给德国。但是最终维希政府难逃被纳粹德军所灭的命运。1942年11月,纳粹德军进占法国南部,全权接管当地军政大权。而贝当与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国,且被纳粹当局软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国最后一任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国,并成立“自由法国”武装抵抗组织,在法国发展地下运动,以图终有一日光复法国。终于“自由法国”汇同盟军在1944年底,光复全法国。

现代
二战结束后,法国新政府要面对战后涌现的一大堆新问题。由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共和国新宪法(1946年10月)通过以后,就立即将权力交与基于政党执政联盟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而戴高乐将军自己也很快归隐田园,淡出政治舞台。但这个政府与议会同盟内部往往缺乏协调,这个缺陷在法国政府处理在中南半岛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的政策便表露无遗,更导致执政内阁的连串危机和变动。 1958年5月,在阿尔及尔的军官和法国居民发动叛变,企图阻止法国政府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更令法国政府的倒台危机升级。最后,法国总统只好请戴高乐再次出山,收拾残局。戴高乐迅速成立紧急政府,并立即通过另一部共和国宪法,立即进行总统选举。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七年后, 在一个场合标号第一次在20 世纪, 人民法国参加投票选举总统由直接选票, 戴高乐赢取重选与这个表决的55% 份额, 击败佛朗索瓦?密特朗。在1969 年4月, 戴高乐辞去了跟随失败在政府提议全国公民投票对于21 地区的创作与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为法国的总统是戴高乐派的乔治?蓬皮杜 (1969-1974), 独立共和党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会主义 佛朗索瓦?密特朗 (1981-95), 和新戴高乐派雅克?希拉克(选举在春天1995) 。 当法国继续尊敬它的富有历史和独立, 法国领导愈来愈栓未来法国对欧共体的持续的发展。在密特朗总统的占有权时, 他强调欧洲综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张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批准在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联合, 法国的全体选民狭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当前的总统希拉克承担了办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竞选以后集中于需要倔强地与法国的高失业率交战。国内关注的中心很快转移, 然而, 到经济改革和传送带拉紧措施要求为法国符合标准为经济和货币联盟(EMU) 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计划。在1995 年末期, 法国体验它的最坏的劳工动乱在至少十年, 象雇员被抗议的政府减少。 在外国和安全政策前线, Chirac 采用一种比较断言的方法对保护法国维护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帮助促进和平协议谈判在德顿市, 俄亥俄和签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国人是在北约和欧共体政策最坚强的支持者之中在巴尔干。

㈢ 化学元素名称的由来

1. 氢,H(Hydrogenium, [En]Hydrogen),即形成水的元素,由希腊语Ydor(意思是
水,演变为拉丁语就是Hydra)和Gennao(我产生)构成。
2. 氦,He(Helium),这是从日光光谱中发现的元素,所以用希腊语Helios(太阳)命
名。
3. 锂,Li(Lithium),因从叶石中发现而得名,希腊语Lithos意思是石头。
4. 铍,Be(Beryllium),因从绿宝石(Beryl)中发现而得名。
5. 硼,B(Borum, [En]Boron),得名于硼砂,硼砂的拉丁语是Boron,因为它可以熔
融金属,阿拉伯语Boron的意思是焊接。
6. 碳,C(Carboneum, [En]Carbon),古代就已发现,得名于炭(Carbon)。
7. 氮,N(Nitrogenium, [En]Nitrogen),即形成硝石的元素,由希腊语Nitron(意
思是硝石,演变为拉丁语就是Nitre)得名,后缀-gen参见氢(1)。
8. 氧,O(Oxygenium, [En]Oxygen),即形成酸的元素,希腊语Oxys(酸),后缀-gen
参见氢(1)。
9. 氟,F(Fluorum, [En]Fluorine),得名于萤石(拉丁语Fluor,原意是熔剂),化
学成分是氟化钙。
10. 氖,Ne(Neon),来自希腊语Neon(新的)。
11. 钠,Na(Natrium),英语为Sodium,因电解苏打(Soda,化学成分是碳酸钠)制得
而得名。拉丁语Natrium意思也是苏打。
12. 镁,Mg(Magnesium),得名于苦土(Magnesia,希腊一个盛产苦土的地方)。
13. 铝,Al(Aluminium),得名于明矾(拉丁语Alumen,原意是具有收敛性的矾),化
学成分是硫酸铝钾。
14. 硅,Si(Silicium, [En]Silicon),得名于石英玻璃(Silex)。
15. 磷,P(Phosphorus),因会发出冷光而得名,由希腊语Phos(光)和Phoros(带来)
构成。
16. 硫,S(Sulfur),古代就已发现,因其晶体程黄色而得名(梵语Sulvere,意思是
鲜黄色)。
17. 氯,Cl(Chlorum, [En]Chlorine),以氯气的颜色绿色而得名,希腊语Chloros
意思是绿色。
18. 氩,Ar(Argon),来自希腊语Argon(懒惰)。
19. 钾,K(Kalium),英语为Potassium,因电解木灰碱(Potash,化学成分是碳酸钾
)制得而得名。拉丁语Kalium意思也是木灰碱。
20. 钙,Ca(Calcium),得名于石灰(Calx)。
21. 钪,Sc(Scand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为纪念他的祖国(Scandinavia,斯
堪的纳维亚)而得名。
22. 钛,Ti(Titanium),以希腊神话人物Titan命名。
23. 钒,V(Vanadium),以北欧女神Vanadis命名。
24. 铬,Cr(Chromium),因其化合物具有多种颜色而得名,希腊语Chroma意思是"美
丽的颜色"。
25. 锰,Mn(Manganum, [En]Manganese),因该矿产的产地Manganesia(位于土耳其)
而得名。
26. 铁,Fe(Ferr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Iron(从Iren演变过来),德语为Eisen

27. 钴,Co(Cobaltum, [En]Cobalt),意思是"地下小魔"(德语Kabalt),因为它能
使玻璃变成蓝色。
28. 镍,Ni(Niccolum, [En]Nickel),意思是"骗人的小鬼"(德语为Nickle),因为
它和钴(27)有同样的性质,能使玻璃变成绿色。
29. 铜,Cu(Cuprum, [En]Copper),古代就已发现,因首次从塞浦路斯岛(Aes
Cyprium)获得该金属而得名。
30. 锌,Zn(Zincum, [En]Zinc),古代就已发现,名称起源尚不清楚,可能来自德
语Zinke(穗状或锯齿状物)。
31. 镓,Ga(Gallium),因其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他的祖国(Gallo,高卢,法国
的古称)而得名。
32. 锗,Ge(Germanium),因其发现者是德国人,为纪念他的祖国(German,日耳曼
,一般就指德国)而得名。
33. 砷,As(Arsenicum, [En]Arsenic),希腊语是Arsenikon。关于它的词源,一种
说法是出自Arsen(Arsen,意思是强烈),因为砒霜(砷的氧化物)是一种烈性毒药;另一
种说法是由波斯语Az-Zarnikh(雌黄,Az是阴性冠词,Zar意思是黄金)演变而来。
34. 硒,Se(Selenium),意思是月亮的元素(Selene,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35. 溴,Br(Bromum, [En]Bromine),因恶臭的特性而得名,希腊语Bromos意思是恶
臭。
36. 氪,Kr(Krypton),来自希腊语Krypton(隐藏)。
37. 铷,Rb(Rubidium),因其光谱是红色(Rubis,拉丁语深红色)而得名。
38. 锶,Sr(Strontium),据说这种元素来自于苏格兰的Strontian铅矿,所以得名S
trontia(锶土)。
39. 钇,Y(Yttrium),因钇土原产于瑞典的Ytterby而得名。
40. 锆,Zr(Zirconium),得名于锆矿(Zircon),阿拉伯语意思是朱砂,波斯语意思
是金色。
41. 铌,Nb(Niobium),旧称Cb(Columbium,钶),因首先在北美的钶矿石中发现这
种元素,而以哥伦布(Columbus)的名字命名。后来从钶矿中分离出钽(73),才真正得到
该元素,遂用Tantalus的女儿Niobe命名之。
42. 钼,Mo(Molybdaenum, [En]Molybdenum),其硫化物和石墨一样都是黑色矿物,
德语通称为Molybdon,由此得名。
43. 锝,Tc(Technetium),它是人造元素,所以用希腊语Technetos(人工制造)。
44. 钌,Ru(Ruthenium),因其发现者是两名俄国化学家,为纪念他们的祖国(Russi
a,俄罗斯)而得名。
45. 铑,Rh(Rhodium),因其化合物呈玫瑰红色而得名,希腊语Rodon意思是玫瑰花

46. 钯,Pd(Palladium),为纪念不久前发现的武女星Pallas而得名。
47. 银,Ag(Argentum),古代就已发现,来源于希腊语Argyros(词头Argos意思是光
泽或白色)来的,英语为Silver。
48. 镉,Cd(Cadmium),得名于水锌矿Calamine,希腊语是Cadmein(可能是以希腊神
话人物Cadmus命名的)。
49. 铟,In(Indium),因其光谱是靛蓝色(Indigo)而得名。
50. 锡,Sn(Stannum),古代就已发现,原意是坚硬,因为铜被掺入锡后会得到更加
坚硬的青铜,英语为Tin。
51. 锑,Sb(Stibi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Antimony,词头Anti-意思是反对,
词尾是从Monk(僧侣)变化而来的,传说辉锑矿可以治疗僧侣的常见病癞病,但是很多僧
侣服用后病情反而恶化,故被认为是僧侣的客星。
52. 碲,Te(Tellurium),按照同族元素硒(34)的命名方法,称其为地球的元素(Tel
lus,罗马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特勒斯)。
53. 碘,I(Iom, [En]Iodine),以碘的颜色紫色而得名,希腊语Iodhs意思是紫色

54. 氙,Xe(Xenon),来自希腊语Xenon(奇异)。
55. 铯,Cs(Cesium),因其光谱是蓝色(Caesius,拉丁语天蓝色)而得名。
56. 钡,Ba(Barium),来源于重晶石(Baryta),因该矿石产于意大利的博罗尼亚(Bo
logna)而得名。
57. 镧,La(Lanthanum),因其隐藏在稀土中而得名,希腊语Lanthanein意思是隐藏

58. 铈,Ce(Cerium),为纪念第一颗刚发现的小行星Ceres(罗马神话中谷类的女神)
的发现而得名。
59. 镨, Pr(Praseodymium),来自镨土(Praseodymia),是由希腊语Pratos(葱绿)
和Didymos(孪晶)构成的,意思是绿色的孪晶。
60. 钕,Nd(Neodymium),来自钕土(Neodymia),意思是新的孪晶,参见氖(10)和镨
(59)。
61. 钷,Pm(Promethium),得名于希腊神话人物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62. 钐,Sm(Samrium),得名于钐土(Samaria),是俄国矿物学家В. Е. Сама
рский(V. E. Samarskii)发现的。
63. 铕,Eu(Europium),用来纪念欧洲(Europa)。
64. 钆,Gd(Gadolinium),得名于钆土(Gadoina),为了纪念芬兰化学家加多林(J.
Gadolin),他发现了第一个稀土元素钇(39)。
65. 铽,Tb(T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66. 镝,Dy(Dysprosium),得名于希腊语Dysprositos,意思是难以获得的。
67. 钬,Ho(Holm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为纪念他的故乡斯德哥尔摩(Stockho
lm)而得名。
68. 铒,Er(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69. 铥,Tm(Thulium),因其发现者是瑞典人,就以斯堪的纳维亚的古名Thule(北极
的陆地)命名。
70. 镱,Yb(Ytterbium),得名于瑞典的Ytterby,参见钇(39)。
71. 镥,Lu(Lutetium),其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他的故乡巴黎(Lutetia,巴黎
的旧称)而得名。
72. 铪,Hf(Hafnium),因其发现者在哥本哈根(Kobenhavn,也称Hafnia)取得的成
就而得名。
73. 钽,Ta(Tantalum),因其不被酸腐蚀的性质而和希腊神话中宙斯之子Tantalus(
因受罚而浸在水中,但不能吸收水分)相提并论。
74. 钨,W(Wolframium),得名于德国的黑钨矿(Wolframite),所以德语称其为Wolf
ram。其英语名称Tungsten原意是重石,主要成分是钨酸钙。
75. 铼,Re(Rhenium),为纪念莱茵河(Rhine)而得名。
76. 锇,Os(Osmium),因其化合物带有臭味而得名,希腊语Osme意思是臭味。
77. 铱,Ir(Iridium),因其化合物呈彩色而得名,希腊语Iris意思是虹。
78. 铂,Pt(Platinum),得名于Platina Del Pinto的金属,当铂的价值未被发现时
,它常被奸商掺在黄金中。
79. 金,Au(Aurum),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Gold。
80. 汞,Hg(Hydrargyrum),是由拉丁语Hydra(水)和Argyrum(银)组成的,参见氢(1
)和银 (47)。英语为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信使,说明该金属有流动性,古代就
已发现。
81. 铊,Tl(Thallium),因其光谱是绿色而得名(Thallium,拉丁语绿枝的意思)。
82. 铅,Pb(Plumbum),原指铅(Plumbum Nigrum,黑铅)和锡(Plumbum Album,白铅
),古代就已发现。英语为Lead,原意为领导,可能逐步引申为导线和铅锤。
83. 铋,Bi(Bismuthum, [En]Bismuth),是从德语Wismut(可能得名于白色金属,或
是褐铁矿石)翻译过来的。
84. 钋,Po(Polonium),这是居里夫人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拉丁语为Polonia)而起
的名字。
85. 砹,At(Astatium, [En]Astatine),来自希腊语Astatos,意思是不稳定。
86. 氡,Rn(Radon),也称镭射气,这是由镭(88)衰变而来的元素,后缀-on表示惰
性气体。
87. 钫,Fr(Francium),因发现者是法国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France,法兰西)
而命名。
88. 镭,Ra(Radium),意思是射线(Radiation)的给予者。
89. 锕,Ac(Actinum),因为放射性衰变而得名,Active是活动的意思。
90. 钍,Th(Thorium),以北欧神话中的雷神(Thor)命名。
91. 镤,Pa(Protactinium),意思是原始的(前缀Proto-)锕(Actinum),因为镤可以
衰变为锕(89)。
92. 铀,U(Uranium),为纪念不久前发现的天王星(Uranus,希腊神话人物)而得名

93. 镎,Np(Neptunium),按照铀(92)的命名方法,用海王星(Neptune,罗马神话中
的海神)命名。
94. 钚,Pu(Plutonium),按照铀(92)和镎(93)的命名方法,用冥王星(Pluto,冥王
)命名。
95. 镅,Am(Americium),因发现者是美国人,为纪念他的国家(America,美洲)而
得名。
96. 锔,Cm(Curium),以纪念法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Marie Curie, 1867-1934)
,她发现了钋(84)和镭(88),是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97. 锫,Bk(Berkelium),因该元素发现于伯克利大学(Berkeley)而得名。
98. 锎,Cf(Californium),得名于发现该元素的伯克利大学的所在地加利福尼亚(C
alifornia)。
99. 锿,Es(Einsteinium),以纪念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他创立了相对论,是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0. 镄,Fm(Fermium),以纪念美籍意大利核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他是1
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1. 钔,Md(Mendelevium),以纪念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
в, D.I.Mendeleev),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102. 锘,No(Nobelium),以纪念瑞典化学家诺贝尔(Alfred Bernard Nobel),他被
誉为炸药之父,是诺贝尔奖的创立者。
103. 铹,Lr(Lawrenc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他是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03号以后的元素都根据原子序号命名。
数字 0 1 2 3 4 5 6 7 8 9
字头 Nil Un Bi Tri Quad Pent Hex Sept Oct Enn

104. Unq(Unnilquadium),也称Rf(Rutherfordium),以纪念英国核物理学家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他获得过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还发现了原子核和质子(获奖后
的贡献)。
105. Unp(Unnilpentium),过去称Ha(Hahnium),以纪念犹太裔德国核物理学家哈恩
(Otto Harn),他发现了铀原子的核裂变反应,是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奖获得者,现在称
Db(Dubnium),是以莫斯科杜布纳(Dubna)核研究中心命名的。
106. Unh(Unnilhexium),也称Sg(Seaborgium),以纪念美国核物理学家西伯格(Gle
nn Theodore Sea-borg, 1912-1999),他发现了镎(93),是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07. Uns(Unnilseptium),也称Bh(Bohrium),以纪念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
108. Uno(Unniloctium),也称Hs(Hassium),该原子由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rdt
)重离子研究中心获得,用该实验室的所在地黑森州(Hessen)命名。
109. Une(Unnilenntium),也称Mt(Meitnerium),以纪念犹太裔瑞典核物理学家麦
特纳(Lise Meitner, 1878-1968),他和哈恩(参见第105号元素)共同发现了铀原子的核
裂变反应。

109号以后的元素不再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㈣ 法国风土人情

法国历史悠久,文化丰盈,具有别致的风土人情。下面撷其姿彩,介绍给大家。

首先讲“食“,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法国人在饮食方面投入的精力和金钱,比我们花的心思一点都不少。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制品非常重要,有奶酪、奶油、牛奶、酸奶、黄油等,各类奶制品中又分为不同口味。另外,法国的菜品也分为:精致类、平民类、地方类和即席类等,包括专业名厨的极致佳肴、百姓家庭的田园汤菜,特色菜肴和独到美味。法国人讲究品酒,有红酒、香槟、啤酒等,餐桌上一般先喝开胃酒,吃饭时是红酒配红肉(比方牛肉、羊肉、猪肉),白酒配白肉(比如鱼肉、鸡肉),饭后上甜点,甜点一般配甜餐酒。法国的吃喝独具特色,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其次是“穿”,法国人的穿戴讲究品位,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与礼服,朋友聚会穿着大放而得体。老年人注重传统风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妇人,生活中喜爱穿裙子。中年人上班职业装,下班休闲类。年轻人穿衣戴帽相对随便,但不并不是“乱穿衣”,突出个性。从他们随便的着装中,你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和修为。

交际礼仪,法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有一定社会身份的场合,客人要施吻手礼。生活当中,人们见面以“贴面礼”表达友好和尊重,很多人也习惯行“握手礼”,不过握手时间不应过长,也不要握住对方的手使劲晃动。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

法国是一个以吻示情的国家。在与久别重逢的亲友、同事见面时,贴贴脸或颊,长辈对小辈则是亲额头,只有在爱人和情侣之间,才亲嘴或接吻。法国男女交往奉行 “女士优先”的原则,以示对女士的尊重。社交中忌讳过问对方的私事,比如家庭、年龄、工资等。一般人不习惯初次会面就送见面礼,这样会让人引起反感。

在餐桌上,坐姿不能整个背全靠在椅子上,吃饭时最忌讳嘴里发出声音。吃晚饭后,忌讳刀叉乱放,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排列整齐。吃抹嘴擦手餐巾用力擦,应该用餐巾的一角轻轻抹去嘴上或或手上的油渍。

信仰禁忌,法国人大多信奉天主教。生活中忌讳“13”和“星期五”,颜色忌讳黄色和墨绿色,动物不多谈孔雀与仙鹤,认为鸡是吉祥物,认为菊花、杜鹃花和核桃是不祥之物。

婚俗节日,法国人结婚前订婚,一般由女方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也可同时邀请其他亲戚、有时加上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从繁至简化,但是依旧不失庄严神圣。一般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婚后与中国一样一般大宴宾客,有些地方也有闹洞房的习俗。

法国人的节日假期繁多,宗教节日有圣诞节、复活节、耶稣升天日,降临日等,国定假日有元旦、国庆节、劳工节、一战和二战纪念日等。在加上每年五周的带薪假期,法国人可以说放假的时间不比上班的时间少。另外,还有各种文化节日,文化遗产日、音乐节、电影节、戏剧节、舞蹈节等,举不胜举。

有人说法国人是:“春天恋爱,夏天度假,秋天罢工,冬天过节”,可见法国人的生活情趣,风土人情别具一格。先说到这里吧,如有不尽之处,亦请朋友们补正。

㈤ 蓝色多瑙河为什么叫蓝色

这是浪漫主义的东西。这个蓝色多瑙河是一个华尔兹舞曲,华尔兹非常流行,后来多瑙河也叫蓝色多瑙河,很流畅。

而多瑙河是一条着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海拔679米的地方,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个国家后,流入黑海。多瑙河全长2860公里,是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像一条蓝色的飘带蜿蜒在欧洲的大地上。

㈥ 法国所有地名及介绍

(1)首都巴黎:法国首都,有埃非尔铁塔的美景!
布洛涅(Boulogne)
法国北部港口,位于英吉利海峡右侧,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以意大利的博诺尼亚城(Bononia)(今博洛尼亚)的名称命名。
德奥维尔(Deauville)
法国北部卡尔瓦多斯省的一个游览胜地,名称很可能由拉丁语的de(属于……)加上德语的auwa(潮湿的平原)以及拉丁语的villa(村庄)组合而成,意为“潮湿的平原上的村庄”。
(23)迪埃普(Dieppe)
法国北部临英吉利海峡的一个港口和游览胜地的名称,此名称与佛兰芒语的dieb(深的)一词有关,系指该城所处的阿尔克河河口。
(24)迪纳尔(Dinard)
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北部的游览胜地,临英吉利海峡,该名由凯尔特语的din(山)和大概是布列塔尼语的arzh(熊)组合而成,为“熊山”的意思。(25)第戎(Dijon)
法国中东部一城市,该名来自古罗马名第维奥杜努姆(Divionum),意为“第维奥的山”,名称的第二个部分numwei为凯尔特语。
(26)都兰(Touraine)
法国中西部历史上的一个省份,因在该地居住的都罗尼人(Turoni)而得名,都罗尼人是高卢人的一个部落,其名称很可能源于凯尔特语的tur(水),参看该省省会“图尔”条。
(27)杜埃(Douai)
法国东北部一城镇,位于里尔以南,名称的由来不甚明确,大概源于一高卢人名“杜斯”(Dous)。
(28)敦刻尔克(Dunkirk)
法国东北部海岸的港口,城名由佛兰芒语的ine(沙丘)和kerk(教堂)组成,意即“沙丘上的教堂”,该城是在公元7世纪时建于此地的圣埃卢瓦教堂周围发展起来的。
(29)多尔多涅(Dordogne)
法国中南部的一个省和一条河的名称,此名可能源于凯尔特语的dour,意为“河流”。
(30)多芬(Dauphine)
法国东南部历史上的一省,1349年,此地割让给了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其时这块领地成了王太子以及王位继承人,并拥有以“多芬”为其头衔的查理.瓦罗亚(即后来的国王查理五世)的法定财产(封地),故得此名,头衔名“多芬”源于瓦罗亚封地贵族的姓氏“多芬”(Dauphinus),意为“海豚”,这是由于该贵族家族成员的头盔上有海豚状的顶饰。(31)法兰西岛(Ile de France)
法国北部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以巴黎为中心,该名称为法语,意为“法兰西的岛”,可能因为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如马恩河、塞纳河以及瓦兹河等)流经此地,或是因为此地是古代法国国王统治全国的行政中心而得此名称。
(32)凡尔登(Vern)
法国动部默兹河畔的一个城市,位于梅斯之西,其名称源于凯尔特语的n(山或堡),但其前半部分含义不明,城名含义大概是“默兹河上的防护坝”或类似的意思。
(33)凡尔赛(Versailles)
法国巴黎西南部的一个城镇,为着名的凡尔赛宫所在地,名称系由拉丁语的versus(斜坡)加后缀alia组合而成。
(34)菲尼斯泰尔(Finistere)
法国布列塔尼半岛西部一省,该省名源于古法语,意为“大地的尽头”(拉丁语是finis terrae),即“海角”之意,它与菲尼斯特雷角(Cape Finis terre)以及英国康沃尔半岛的地角(Land End)同义。
(35)枫丹白露(Fontainbleau)
法国中北部城市,位于巴黎东南,其名原为Fons Bleaudi,第一个词是拉丁文“泉水”,第二个词源于印欧语的bla(喷出、喷水),因此整个名称就是“喷泉”的意思,该城因998年法王路易在这里建起的宫殿而着名,现城就是以那些宫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36)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e)
法国历史上的一省,与瑞士接壤,为法语名,意为“自由之乡”,9世纪时的法王路易一世的儿子罗退尔皇帝曾授此地以特权。
(37)孚日(Vosges)
法国东部一条山脉和一个省的名称,源于凯尔特语的vos(山峰)。
(38)格勒诺布尔(Grenoble)
法国东南部的一个城市,原拉丁语名格拉先波利斯(Gratianpolis),意为“格勒先之城”(格拉先Gratian为古罗马皇帝,他在公元4世纪创建了此城),现名就是由原拉丁名来的。
(39)圭延(Guyenne)
法国西南部历史上的一省,该名原为拉丁语阿圭坦尼亚(Aquitania)的讹误,法语名为Aquitaine,12世纪时,此省曾是包括阿圭塔尼亚和加斯科涅两地的公爵领地(该名也被拼为Guienne)。
(40)纪龙德(吉伦特)(Gironde)
法国西南部的一省,加龙河和多尔多涅河在此河口湾汇合,“纪龙德”(Gironde)为“加龙”(Garonne)的异体,并与之同源。
(41)加来(Calais)
法国东北部濒临多佛尔海峡的一个港口城市,以今比利时地区曾居住过的一个高卢人部落加利蒂(Caleti)命名,该部落名为“滨海居民”,系源自高卢语的一个意为“海峡”的词“cul”。(42)加龙河(River Garonne)
位于法国西南部,该名可能由前印欧语的karr(岩石、石头)与高卢语的onne(河)两词组合而成,纪龙德省省名(Gironde)就是由加龙河河名(Garonne)来的。
(43)加斯科涅(Gascony)
法国西南部历史上的一省,拉丁语名称为瓦斯科尼亚(Vasconia),它源于当地民族名Vascs(或Basques)(即巴斯克人),公元6世纪巴斯克人被西哥特人赶出南比利牛斯山。
(44)戛纳(Cannes)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和游览胜地,该名很可能源自拉丁语的canna(芦苇)(Cannes为法语Canne的复数形式),也可能源自前印欧语的can(高地),因为戛纳老城座落在低矮的山丘脚下。
(45)卡昂(Caen)
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一城市,城名由高卢语的catu(战斗)和magos(场地)两词组合而成,即“战场”的意思。
(46)卡尔瓦多斯( Calvados)
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北部一省,18世纪末,因此海岸附近的暗礁而的名,暗礁名则由拉丁语的calvus(光秃秃的)和dossum(背脊,法语为dos)两词组合而成,所指的是暗礁的形状。(47)坎佩尔(Quimper)
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上的一个城市,位于布列斯特东南,城名源于布列塔尼语cenbera(汇合点),该城位于奥斯特河和斯泰尔河的汇合处。
(48)科多尔(Cote d‘Or)
法国中部勃艮地地区的高原,为法语名,意为“金色的斜坡”,因该地区盛产葡萄而得名。
(49)科特达尔冈特(Cote d‘Argent)
法国西南部的一段海岸,在比亚里茨和阿杜尔河河口之间,为法语名,意为“银色的海岸”,因在阳光照耀下,沙滩和海水闪闪发光而得名。
(50)科特祖达尔(Cote d‘Azur)
法国南部临地中海的一段海岸,由意大利边界往西至马赛,意为“蔚蓝色的海岸”,因在阳光照耀下海洋、天空呈蔚蓝色而得名,又称(法国的)里维埃拉。
(51)科特代默罗德(Cote d‘Emeraude)
法国布列塔尼北部的一段海岸,由迪纳尔至圣马洛,法语名意为“绿色的海岸”,由绿色的海水而得名。
(52)科特德尼茨(Cote de Nuits)
法国科多尔省的北部地区,此地名由法语的cote(山、坡)和城名尼茨圣乔治(Nuits-St-George)两部分组成,城名的第一部分Nuits的来源不明,它不是来自法语的nuit(黑夜),有可能来自拉丁语的nauda(沼泽地)。(53)科特韦梅勒(Cote Vermeille)
法国南部与西班牙为邻的一段海岸,其名 为法语,意为“朱红色的海岸”,因鲜艳的红色岩石和土壤而得名。
(54)科西嘉(Corsica)
地中海一岛屿,位于撒丁岛的北边,该名确切的起源尚未查明,可能源自腓尼基语的horsi一词,意为“树木繁茂的地方”,(腓尼基人曾用科西嘉岛上的松木造船),也有可能来自其古希腊名基尔诺斯(Kyrnos),而这个名字则源自腓尼基语的keren(角、岬、岩石),还有可能得名于曾在此定居的科西部落(Corsi)。
(55)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
法国中部一城市,在奥弗涅地区,古罗马时代称奥古斯塔纳默顿(Augustus Nemetun),由古罗马皇帝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us)和当地高卢人的一个部落名称组合而成,该部落名源自高卢语的nemeton(教堂),公元3-4世纪又依据高卢人的阿尔费尼部落(Arvergne)的名称改为阿尔费尼,并成为该地区的首府,最后到中世纪又改称克莱蒙(Clemont,法语为Clairmont,意即“明亮的山”),这是一个常见的法语地名,此名 又连结了费朗(Ferrand),它是附近一个城堡统治者的名字。
(56)兰斯(Rheims)
法国东北部城市,位于巴黎东北,因高卢人中的兰米部落(Remi)而得名,恺撒在B.C51年曾经提及该部落,此城当初为其首府,该部落名称很可能是“统治者”的意思,B.C前1世纪,此地等有个罗马名称杜罗科托鲁姆(Durocortorum),它源于高卢语词rum(要塞)。(57)朗德(Landes)
法国西南部一地区,与比斯开湾平行延伸,这是法语地名,意为“石楠丛生的荒地”、“荒芜的沙地”,它来自高卢语的landa一词,英语的land(土地)与之有关,该地区大部分为沼泽地和沙丘。
(58)朗格多克(Languedoc)
法国南部一地区和历史上一省份的名称,此名产生于13世纪末,其起源是法语的Langue d‘oc,意为“oc语” (奥克语),“oc”是法国南方法语用词,表示“是”,在北方是oil(后来则成为oui)。
(59)勒阿弗尔(Le Havre)
法国北部一港口城市,位于塞纳河河口,1517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创建此城,当时取名为勒阿弗尔.德.格拉斯(Le Havre de Grace),其中“勒阿弗尔”是港口的意思,整个城市为“仁慈的港”,这是因为该城座落处的渔村建有供奉“仁慈”圣母玛利亚的一个小教堂。
(60)勒芒(Le Mans)
法国中部西北一城市,位于巴黎西南,公元前2世纪时的古罗马名是温迪农(Vindinon),它来自高卢语的vindo(白色的),公元4世纪又取名塞诺芒尼(Cenomanni),这本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大约是“乡下人”的意思,该地曾是这个部落的首府,后来,城名缩为Celmans,其中第一音节被误写为法语的定冠词“le”,从而形成现名(参看“缅因”条以及“克雷莫纳”条)。(61)里昂(Lyons)
法国第三大城市,位于法国中部地区的东南,罗纳河河畔,其罗马名是Lugnum,可能起源于高卢语的n一词(堡垒),其前半部分源于高卢语的lugus(小的),或源于异教徒凯尔特人的神名Lug(卢格),此城名也可能源于凯尔特语的luconos,意为“明亮的山”,此城建于公元前43年。
(62)里尔(Lille)
法国东北部城市,城名起源于古法语词I‘isle(岛),此城原是作为要塞建成的,周围尽是沼泽。
(63)利摩日(Limoges)
法国中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克莱费朗以西,因高卢人的莱摩维斯部落(Lemovices)而得名,(地名Limousin利穆赞也派生于该部落名),该部落名称大概是“榆树林居民”之意,该城曾名奥古斯都里通(Augustoritum),这是由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名字与高卢语词rito(涉场)组合而来的。
(64)利翁湾(Gulf of Lions)
地中海一海湾,西起法国、西班牙边界,东至土伦,此名称与城名Lyons(里昂)无关,而与lions(狮子)有关,这是由于沿岸建有狮子雕像,更有可能的是由于凛冽的北风刮起时大海就象式狮子那样咆哮起来。
(66)卢瓦尔河(River Loire)
法国最长的河流,由法国中部流向西北,注入比斯开湾,其古罗马原名是Liger,系源于印欧语词lig(流动)。
(67)鲁昂(Rouen)
法国北部城市,位于巴黎西北,其古罗马名称是Rotomagus,很可能来自高卢一部落名或人名,也可能由高卢语的(城)和magos(田地)两词组合而成。
(68)罗纳河(River Rhone)
西欧一河流,发源于瑞士,经日内瓦流入法国,而后南流,注入地中海,该河名的拉丁语形式是Rhodanus,可能源于印欧语词erer(流动),也可能源于凯尔特语词的rho(水流迅速),这是与其主要支流、水流缓慢的索恩河相对而言的,该河名也可能源于印欧语以前的一种语言。
(71)马赛(Marseilles)
法国第二大城市,南海岸的一个港口,已知的此城名的最早形式是Massalia(拉丁语为Massilia),此城也许是腓尼基人于B.C1000年左右创建并以一个名为马西利(Massili)的部落名称命名的,但该部落的名称来源不清楚,不排除此城是在公元前600年由希腊人创建的可能性。
(72)缅因(曼恩)(Maine)
法国西北部历史上的一个省,在诺曼底以南,古名是塞诺曼尼亚(Cenomania),来自凯尔特语词cenn(山),部落名塞诺曼尼(Cenomanni)(山里人)是由它来的,而缅因这个名称则是由其后半部分演变而来的。
(73)芒通(Menton)
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和游览胜地,此名也许源于一古罗马人名芒托(Mento),或者更有可能源于凯尔特语的men(岩石),它与法语词的menton(即“下颚”)一词有关。
(74)梅斯(Metz)
法国东部洛林地区一城市,位于卢森堡以南,其高卢语名的罗马转写是Divorum(迪沃杜伦),来自高卢语的diur(两条河),后来的拉丁语名称是梅迪奥马特里库姆(Mediomatricum),意即“在马特里西(高卢部落名称)的中部”,其后又演变为Mettis,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形式Metz。
(75)蒙皮利埃(Montpellier)
法国南部朗格多克地区的主要城市,在马赛的西北,公元975年,该城市的拉丁语名称是蒙斯皮斯特拉里(Mons Pestellarius),意为“大青山”,很可能因此地出产大青染料而得名,最后此名简化为蒙皮利埃(Montpellier)。
(78)南特(Nantes)
法国西部一城市,位于卢瓦尔河河畔,取名于高卢人的南内提部落,此城曾是该部落的首府。
(79)尼姆(Nlmes)
法国南部一城市,位于马赛西北,其古罗马名为“尼毛苏斯”(Nemausus),系由高卢语的nem(神殿)与拉丁语后缀-ausum组合而成。
(80)尼斯(Nice)
法国南部的海港与及游览胜地,濒临地中海,曾为古希腊殖民地,当时称Nikaea(拉丁语拼写为Nicaea),公元前3世纪,来自马西利亚(马赛)的希腊殖民为了纪念他们征服利古里亚人的胜利,将此城奉献给古希腊胜利女神尼斯(Nice),故有此名。法国介绍:地理位置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海岸线长约 两千七百公里,是西欧最大的国家。法国西北隔海( 英吉利海峡) 与英国相望。

㈦ 为什么说《蓝色多瑙河》这样充分表现出欧洲人的细腻情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三)

迷恋《蓝色多瑙河》

人生的美丽应该怎样体现才最完美?在夜色里仔细倾听蓝色多瑙河的声音,沉稳、细腻却又令人不自觉陶醉其中。在那多瑙河边,在那条因为蓝色而美丽的多瑙河边,你是否想起了什么?静静地躺在多瑙河温暖的怀抱里,我感觉到了,蓝色多瑙河有一种最深沉的美丽,我欣赏这样的一种蓝色的美丽,于是我想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我爱湛蓝的天空,爱她的晴朗,爱她的明快;我也爱蔚蓝的海洋,爱她的广阔、爱她的深沉;我更爱那条常在我心中奔腾流淌的蓝色的多瑙河。那还是几年前,我曾告诉过一位同学,我喜欢蓝色,他当时便警告我说,蓝色代表着忧伤,你可得当心点,我还没来得及当心,忧伤便找到了我。高考揭榜,打破我最甜美的梦,难道温馨的梦就这样结束了,匆忙得连一个完美的句号都来不及画上?望着满天星斗的夜空我哭了,尽管还是仲夏夜,可我却感到透心地凉。没有了蝉鸣,没有了喧嚣,夜静得让人压抑,让人感到窒息。

远处隐约地传来了约翰·施特劳斯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它,是这首曾在心中荡起层层波澜的乐曲,使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一片蓝色,继而化成一条蓝色的河。我抬头仰望长空,发现有很美的月光,轻柔的乐曲伴着静静的夜,可以让人遐想得很远、很远。这本是一个让人心酸的夜,却又让人心醉,我依然爱着蓝色,爱着那条蓝色的多瑙河。

以后,每当我感到孤寂和失意的时候,我就会倾听多瑙河的诉说,去寻找约翰·施特劳斯那颗与我同样年轻的心。呵,我听到了多瑙河讲的动人的故事,我感觉到了有颗炽热的心在和我一起跳动。我真想告诉约翰·施特劳斯,多瑙河本身并不是奇迹,但从他心里流出的《蓝色多瑙河》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当残冬寒风喘完最后一口气,潺潺而来的多瑙河水便欣喜地告诉我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仲夏夜,我头枕着多瑙河的碧波入睡,重新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蓝色的梦,就连秋风细雨的凄凉也不再使我悲哀,因为,我又找到了蓝色世界。(古月雪)

永远的《蓝色多瑙河》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2005年新年音乐会上,《蓝色多瑙河》那美妙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蓝色的背景,使人联想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那流畅曼妙的浪漫,带给人们的是那无尽的幸福回忆。

19世纪中叶,音乐之都维也纳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圆舞曲之王,这就是约翰·施特劳斯。1866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写了一首歌唱多瑙河的合唱曲,演出后反响平平。可当他将其改写为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并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奏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倾倒了无数音乐听众,还惊动了小仲马、屠格涅夫等社会名流,并纷纷以与他交友为荣。从此,《蓝色多瑙河》美妙的旋律,翩翩然飘向了世界各地。《蓝色多瑙河》那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旋律令人一直在苦苦琢磨,多瑙河这个激起无数艺术家灵感、孕育了欧洲深厚文明的河流有着怎样神奇的色彩?走过沿河那些充满浪漫情调的民族地域,看过那些历经沧桑风雨的名城,我们找到的或许只是美丽多瑙河那稍纵即逝的侧影,听到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那浪漫的乐声。

《蓝色多瑙河》的引子,犹如朦胧晨曦,美丽的大自然、多瑙河渐渐从睡梦中苏醒,顿时大地一片灿烂。接下来的5支圆舞曲,时而如鳞光闪烁,清秀绮丽;时而似水声潺潺,晶莹剔透;时而像碧波荡漾,明彻沁心;时而如浪花飞溅,欢腾雀跃;时而又似怒涛拍岸,雄浑壮阔。啊,这条欧洲的母亲河流淌在人们心间。它幽蓝、清澈、舒缓、温婉、激越,轻轻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激发着人们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像多瑙河一样永远奔流不息。正因如此,《蓝色多瑙河》也成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奏的曲目。(佚名)

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约翰·施特劳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他是维也纳着名音乐作曲家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王”,6岁即写成一首圆舞曲。1844年约翰·施特劳斯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小约翰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自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1855年至1865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10年。1863年至1870年,他又担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1867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时,他曾受到当时在巴黎的一些着名文学艺术家,包括福楼拜、托玛、戈蒂耶、小仲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热诚欢迎,但是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却是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

1899年6月3日,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时年74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据说有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被安放在维也纳公墓里,勃拉姆斯墓的旁边,舒伯特墓的对面。

㈧ 法国地理

自然地理
法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异常丰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法国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欧洲大陆西部。领土呈对称的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岸,高高耸立的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脉分别是法国与意大利.西班牙最天然的地理分界线。法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处于平原和丘陵之上,美丽的塞纳河从心脏地带流过,滋润了巴黎盆地广阔的土地。
法国风光集萃(20张)位置: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峡与英国相望,濒临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开。东部是阿尔卑斯山地和侏罗山地;中南部为中央高原;西南边境有比利牛斯山脉;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间的西南地区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为西欧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010公里)、罗讷河(812公里)、塞纳河(776公里)、马恩河(525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695公里,其中海岸线为2700公里,陆地线为2800公里,内河线为195公里。 气候: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区达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气温:一月西部及南部4-7℃,东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东部21-24℃,大部分气候温和,环境优美,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矿产:铁、煤、铝土储量较丰富,还有铅、锌、铀、钾盐等。森林覆盖率26.4%。 海岸:法国蓝色海岸是着名的海岸风光观光地带。
资源地理
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

㈨ 法国的历史概括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
早期历史
最早记载关于未来有一天将会成为法国的这块土地上人民的文献资料是用希腊语写成的。就算我们接受这些关于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马萨利亚(Massalia,今马赛)的材料的话(修昔底德写关于马赛),这些资料也只限于很基本粗略的介绍,只提到北边有“辛梅里人”、南边有(来自隆河?)的“利古里亚人”,却没有指出其他更明确的地理位置。

可不看的是亚里士多德(伊索克拉底及柏拉图的弟子,前384-前332),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尔特人”的风俗,他们是来自隆河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凯尔特居民。(希腊语κ??λτοι。)亚里斯多德氏就像罗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数古典时代史家一样,一再强调塞尔特人好战的价值观以及(以现代的意义而言的)野蛮的风俗。他留下的记录之所以深具意义,是因为他执笔的年代,正值塞尔特诸部大肆扩张,散布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处角落的每一片土地。因此,这些间接的材料针对未来法国的部份,只有寥寥数语。

第一次铁器时代(前850-前450)的部酋分立
相对地,诉诸考古发现的话,则能让我们比较确定地重现晚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相对稳定的社会之后,突然爆发的军事与社会钜变。由许多遗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所显示,这些动汤发生于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铁器时代。

在这个时代当中,考古学家们可以重新发现当时经济和技术发达的聚落,其中一个座落于阿尔卑斯山当中,很可能就是塞尔特人来临之前的遗址。

这个时代的特征似乎是由规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并由好战的贵族体制所统治。这些“塞尔特部族的君长、女王”(语见帕特里丝·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华美的二轮战车陪葬,如同今法国金丘省(勃艮第大区)的维克斯(Vix)以及德国符腾堡州侯赫多尔夫(Hochdorf )等地所见。他们的墓葬同样揭露了来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别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现,见证了这些贵族的巨富当中亦有商业贸易的一面。

前6世纪初,希腊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湾建立了 马塞,这个希腊殖民地成为贸易中心。在马塞定居的希腊人来自小亚洲的Phocée城。

凯尔特人(前450年代至前2世纪)
前450年到前400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了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了 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了La Tène文化。按照传统的观点,高卢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始,但是考古遗址发生的变化的理由目前还在争论中。

按照第一个观点,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按照第二个观点,凯尔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变化了很少。

我们无法了解这些社会变迁的事实,只能提出一些假设。目前大部分的专家推出折中观点:既发生了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了凯尔特的入侵。

高卢独立时代
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希腊文和拉丁文关于高卢族和高卢国的记载越来越多,揭开了高卢族的奥秘面纱的一部分。高卢(拉丁文 Galli)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政治家Caton的笔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从法国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族人。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在希腊殖民地马赛的影响下并由于高卢族和地中海的贸易交流,高卢族的一些部落开始希腊化,也开始运用希腊字写高卢语,但是由于宗教的忌讳,高卢族没有把其丰富的口传历史写成文字,限定文字的运用范围为商业和贸易。因此,在高卢语消失之后,这些传统随着被淡忘了。

高卢被划分成几个部落,那些部落之间的领土界限显然被划定得非常清楚。这些界限和未来的罗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从此和现代法国的省相吻合。

La Tène文化末期的高卢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显示出稳定的状态。但是,按照罗马的历史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高卢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定的法官(高卢语vergobretos)。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前一个世纪是高卢文明的鼎盛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象罗马作家和西方19世纪历史学家描述得如此野蛮落后。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规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开始运用钱币:高卢人文明的水平不低于前2世纪的罗马。

高卢人对罗马文化的贡献非常众多。在军法和技术方面,罗马人不仅采用了高卢人的许多发明,也借了高卢语的词汇,例如:木桶、剑(gladius)、锁子甲、肥皂、马车(carrus)等。

罗马征服高卢(前125年至前51年)
在前2世纪末年,罗马已经征服了高卢的东南部(现在法国的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和朗格多克-鲁西永等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Gallia togata”,即“穿罗马式长袍的高卢”,因为这些地区的高卢人最早受到罗马影响,开始采取罗马的生活方式。

日尔曼人入侵
在406年12月31日夜里,汪达尔人,苏维汇人,阿兰尼人等日尔曼“野蛮”民族一同侵入罗马帝国,趁冬天莱茵河水结冻,容易过河。一直到476年--罗马帝国的复灭,皇帝的权利日益减少,高卢的罗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尔曼人。在帝国行政里,那些日尔曼族人被划入两个不同的阶级:联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现时法国领土是由高卢族地区组成。西元前1世纪至5世纪,罗马统治着主要由高卢族(Gaulois)、塞尔特人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组成的人口。486年,来自东方的法兰克族(Francs)首领克洛维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罗亚尔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间的罗马领土。后来他将现时北部和中部法国地区纳入统治,并在496年将罗马天主教定为国教。其他日耳曼统治者仍是以阿里乌主义(Arianisme)为宗教的。

在他于511年死后,他的领土断断续续地分裂和统一;而统治实权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渐渐移入世袭的宫廷长(maire palais)里.在751年查理马特尔的儿子 - 宫廷长矮子丕平 - 名正言顺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儿子查理曼大帝统治下达至颠峰。他先后在771年统一了在分裂中的法兰克裔领土,774年征服了盘踞着北义大利百年以上的伦巴第王国(Lombard),778年将巴伐利亚(Bavière)纳入统治, 796年打败了多瑙河平原的Avars人, 801年将南部边境推进至巴塞隆纳而与伊斯兰教的西班牙领地接壤, 并在大张挞伐后终于在804年降服了下撒克逊 (Basse Saxe)。

中世纪
教宗利奥三世(Léon III)在800年 加冕查理曼为第一任神圣罗马皇帝以表扬其功勣及对罗马梵蒂冈的拥护. 但他的儿子路易一世死后, 路易的三位儿子在凡尔登条约(Traité de Vern)里将查理曼的领土三分为东中西三部. 加洛林王朝虽然在884年至887年间曾短暂统一, 但神圣罗马皇帝封号自始不再在西部通行, 而西部亦渐渐演变为法兰西王国

在查理曼大帝统治后期, 维京族 (Vikings) 沿他的王国北方及西部边境推进. 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后, 他的继任人未能团结去遏止维京人入侵. 维京人和他们的长船纵横罗亚尔河和其他内陆河流, 到处攻掠: 843年他们杀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 数年后又焚烧了土尔(Tours)城的圣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 845年更掳掠巴黎。

现时法国领土大致与国王糊涂查理(Charles le Simple)统治时相同. 他被逼将塞纳河下游两岸大片土地割与维京人, 形成诺曼第(Normandie)公国。最后在断断续续的权力争夺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复灭的后尘: 法兰克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 (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 (Capétiens). 它与其旁枝瓦洛亚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 将统治法国超过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撅起使法国发展出新的政治架构: 君主承认拥有领土的贵族对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权以换取他们有限度的忠诚和军事支持. 不过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于塞纳河中游及毗邻地区. 另一方面强大的诸侯, 譬如10世纪和11世纪时布卢瓦伯爵(Comte de Blois), 通过联姻及扶植弱势贵族而积累了数目可观的领地。

911年割与维京人的诺曼底公国,成为了后来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的根据地。1066年,威廉公爵成功夺得英格兰的王位,是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公爵仍保留诺曼底公爵的称号和封地,并将其传给以后的历代英王,埋下了日后英法两国冲突的导火线。1154年,法国的安茹伯爵亨利继承英国王位和诺曼第爵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将自己在法国领地(安茹及诺曼底)归入英国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诺女公爵(Elé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势力扩展到法国西南部。这些事件令英法两国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在13世纪,法国王室将不少南部的领土收归中央,煽动了基督徒屠杀异教徒的浪潮(1209年为最高峰期) ,并把借此将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为皇家家族领地。公正王菲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试图夺取佛兰芒地区(1300), 但在两年后法军终在发生于Courtrai (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战中被佛兰芒城邦联军击退。

百年战争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绝后。瓦洛亚王朝(Valois)成员腓力六世(Philippe VI)继承王位。但是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孙,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唯一合法继承人。此王位争议成为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英法百年战争导致两国的民族意识大大提高,但百年战争期间,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内乱,如1381年英国的瓦特·泰勒叛乱(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国的扎克雷革命(Jacquerie)。

法军在1337年至1360年间节节败退,濒临亡国。但在1369年至1396年间转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在阿让库尔(Azincourt)战役的胜利,令瓦卢瓦王室失去其他贵族家族的支持,最终导致7年后巴黎沦陷和1420年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的签署。导致法国王室对罗亚尔河(Loire)以南的管治权大大削弱。

1428年,英军更进一步,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并且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此举再次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纷纷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圣女贞德(Joan of Arc)率军驰援奥尔良,击退了英军。并在历史名城兰斯(Reims)拥立查理七世为新任法王。但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并交与英军。在英军宗教审判所的不公道的审讯下,贞德被判为邪教徒,于1431年被钉上十字架,活活烧死。

后来英国内部发生冲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导致法国渐渐反败为胜。最终陆续收复巴黎(1436年),诺曼底(1450年)及波尔多(1453年10月)等地,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了除加来(Calais)外的全部领土。在这场战争以后,法王逐步加强中央集权,并分别将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归中央。

瓦卢瓦王朝
一个世纪的损失战争是极大, 特别由于瘟疫(黑死病,通常考虑了腺鼠疫爆发), 1348年从义大利, 迅速地传播Rhone 谷和因此横跨大多数这个国家:它估计, 人口差不多18-20 百万在现代天法国在这种 1328 年之时hearth 税返回被减少了150 年后根据40% 或更。 尽管迅速人口统计和经济复苏起点, 这个早先一半世纪的获取将由冲突一比较进一步的被延长的系列, 这时候在义大利危害 (1494-1559), 法国努力获取优势结束了在德国Habsbourg 圣洁罗马皇帝的增加的力量的地方。 比法国被浸入了入一次国内危机与广远后果几乎没有是义大利战争。尽管一个契约的结论在法国和Papacy (1516 之间), 赠与冠无比的力量在资深传教士任命, 法国由新教徒改革的尝试深深地影响了打破天主教欧洲团结。 一种增长的基于都市的新教徒少数(比较晚些时候的取绰号的 Huguenots) 面对的曾经比较苛刻的抑制根据Henri 国王规则II. 更新宽容反应由假装强有力的公爵带领达到高潮在大屠杀 Huguenots (1562), 开始一在时英语宗教的法国战争, (苏格兰人 ?), 德国和西班牙强力干预在敌手新教徒和宽容强力的边。 这种冲突由教皇(1595) 结束了由Henri 假装(1588) 并且 Henri III (1589), 增加新教徒国王Navarre 作为Henri IV (第一位国王Bourbon 朝代) 并且他的随后放弃基督教(1593), 他的采纳由大多数宽容创立(1594) 并且, 和他的问题国王的刺杀宽容旨令以着名南特敕令(1598), 保证私有崇拜和民用平等自由。

[编辑]成为欧洲霸权
法国的pacification 在Henri 之下铺砌许多地面为起点在他的刺杀 (1610 以后) 法国的上升对欧洲霸权在路易十三和他的宰相 (1624-1642) 主要法国的政策的黎塞留, 建筑师反对西班牙和德国皇帝之下在发生在德国的圣洁罗马帝国土地之中的三十年的战争其间(1618-1648) 。 英国支持的Huguenot 叛乱(1625-1628) 击败, 法国directlly 干预 (1635) 有比较宽的欧洲冲突跟随她的盟友(新教徒) 瑞典的疏忽修造在最初的成功。在国王死亡以后和主要, 和平西华里亚(1648) 巩固了德国的政治和宗教破碎普遍采纳, 和比利牛斯(1659 的) 条约形式化法国的夺取(1642) Roussillon 西班牙疆土在击碎 短期的加泰隆共和国以后。 在王朝其间Louis XIV (1643-1715), 法国是统治力量在欧洲, 由外交援助Richelieu 的后继者(1642-1661) 主要马萨林和经济政策主要由财政大臣柯尔贝尔(1661-1683)决定。更新的战争(1667-1668 和1672-1678) 带来了比较进一步的领土获取(Artois 和西富兰德和这个自由县从伯根地酒, 1482 左对帝国), 但于敌手力量的愈来愈被共同安排的反对的费用。 在夺取以后(然后分离) 英语, 1688 年爱尔兰和苏格兰王位由荷兰王子威廉桔子, 反法国" 盛大联盟" 1689 比不列颠充当一个曾经比较重要的角色, 寻求特别是保留法国在荷兰的一个世纪开始更多 intermmittent 欧洲冲突(荷兰省和未来比利时外面, 然后根据西班牙规则) 。 在战争1689-1697 获取法国唯一海地(之后丢失对奴隶反叛每世纪以后), 西班牙连续(1701-1713 的) 战争结束了与解开一个佛朗哥西班牙Bourbon 帝国的Louis 的梦想: 1709 年二种冲突劳损法国资源已经减弱由惨败收获在1690s 和, 以及由废止(1685) 南特和 Huguenot 支持和人力结果损失Edict 。 王朝(1715-1774) Louis XV 看最初的回归和平和繁荣在 regency (1715-1723 之下) Philippe II, 奥尔良公爵, 政策由 Cardinal Fleury, 总理总计主要继续(1726-1743) 名字, 更新的战争与帝国(1733-1735 和1740-1748) 主要战斗在东部。但与传统 Habsburg 敌人的联盟("外交革命" 1756 年反对不列颠和普鲁士(Preussen) 的上升的力量导致昂贵失败在七年的战争中(1756-1763)。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政治乱局
在路易十六统治时期(1774年—1792年),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了尽头。路易十六的法国支持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778年—1783年),但法国海军的直接干预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问题。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军事竞赛过导致法国的财政出现困难。恶化的经济情况,对贵族和教士等特权阶级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选择的其它变革方式是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动因。这终于导致1793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在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后第二次宣布共和。虽然法国的革命家坚决主张共和和平等这些原则,法国在这一时期恢复对绝对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多达四次: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803-1814),路易十八的波旁王朝复辟,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以及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结束后的1870年,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次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导致了法军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装备巨大损失。在1920年代, 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建立了马其诺防线(Maginot Line) 并且与东欧的各新兴小国结成“小协约国”联盟,防止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但英法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坐大,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沦陷更使“小协约国”联盟立即灰飞湮灭。纳粹德军其后更在1940年6月绕过马其诺防线,迅速攻陷法国北部3/5的土地。

同年7月10日,法军一战英雄贝当元帅(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国南部的维希(Vichy)被推举为傀儡政府的首领。为维护维希政府仅有的主权,贝当只好默认德国在法国掠夺资源,更征召法国人为役夫,为纳粹德军服务,甚至还要将政府税收的一半“缴纳”给德国。但是最终维希政府难逃被纳粹德军所灭的命运。1942年11月,纳粹德军进占法国南部,全权接管当地军政大权。而贝当与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国,且被纳粹当局软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国最后一任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将军(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国,并成立“自由法国”武装抵抗组织,在法国发展地下运动,以图终有一日光复法国。终于“自由法国”汇同盟军在1944年底,光复全法国。

现代
二战结束后,法国新政府要面对战后涌现的一大堆新问题。由夏尔·戴高乐将军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共和国新宪法(1946年10月)通过以后,就立即将权力交与基于政党执政联盟的第四共和国政府,而戴高乐将军自己也很快归隐田园,淡出政治舞台。但这个政府与议会同盟内部往往缺乏协调,这个缺陷在法国政府处理在中南半岛和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的政策便表露无遗,更导致执政内阁的连串危机和变动。 1958年5月,在阿尔及尔的军官和法国居民发动叛变,企图阻止法国政府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更令法国政府的倒台危机升级。最后,法国总统只好请戴高乐再次出山,收十残局。戴高乐迅速成立紧急政府,并立即通过另一部共和国宪法,立即进行总统选举。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七年后, 在一个场合标号第一次在20 世纪, 人民法国参加投票选举总统由直接选票, de Gaulle 赢取重选与这个表决的55% 份额, 击败Francois Mitterrand 。在1969 年4月, de Gaulle 辞去了跟随失败在政府提议全国公民投票对于21 地区的创作与有限的政治的力量。成功他因为法国的总统是 Gaullist Georges Pompidou (1969-1974), 独立共和党Valery Giscard d'Estaing 的(1974-81), 社会主义 Francois Mitterrand (1981-95), 和新 Gaullist Jacques Chirac (选举在春天1995) 。 当法国继续尊敬它的富有历史和独立, 法国领导愈来愈栓未来法国对欧共体的持续的发展。在Mitterrand 总统的占有权时, 他强调欧洲综合化的重要性和主张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批准在欧洲经济和政治的联合, 法国的全体选民狭窄地批准在1992 年9月。 当前的总统Jacques Chirac 承担了办公室1995 年5月17 日, 在竞选以后集中于需要倔强地与法国的高失业率交战。国内关注的中心很快转移, 然而, 到经济改革和传送带拉紧措施要求为法国符合标准为经济和货币联盟(EMU) 由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计画。在1995 年末期, 法国体验它的最坏的劳工动乱在至少十年, 象雇员被抗议的政府减少。 在外国和安全政策前线, Chirac 采用一种比较断言的方法对保护法国维护和平的人在前南斯拉夫和帮助促进和平协议谈判在德顿市, 俄亥俄和签字在巴黎在1995 年12月。法国人是在北约和欧共体政策最坚强的支持者之中在巴尔干。

望采纳

㈩ 蓝色多瑙河含义

第一节 水上运输

水上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以其历史悠久而有交通运输“祖先”之称。18世纪曾在交通运输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水运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货运量大、占地少等优点,好的航道通过能力几乎可不受限制,通用性好,可作为大型、笨重和大宗长途货运的主要承担者。内河航运建设与防洪、排涝、灌溉、发电、渔业、旅游等统筹规划,可收到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之效。但水运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如有些内河航道和海港由于冬季结冰而只能停航,有些内河航道的走向往往与运输的经济要求不一致,有些内河航道水位洪枯变化大,影响了航运利益的发挥。当前,综合运输已成为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的建设,为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创造了条件。

一、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是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报告, 1995年世界货物海运量达创纪录的46.5亿吨。海运的结构模式是“港口—航线—港口”,通过国际航线和大洋航线联结世界各地的港口,其所形成的运输网络,对区域经济的世界化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世界海运业特点

当今世界海运业具有如下特点:

1.长期以来,世界海运市场一直被少数发达国家和传统海运大国所垄断截止1992年,以美国为首的海运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挪威、希腊、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家)仍掌握世界商船吨位的60%以上。但近年来,世界航运开始由发达的海运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中国(包括台湾省)、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扩大港口规模,积极建设和发展自己的船队,努力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垄断。

据对世界商船的有关统计,截止至1991年7月,世界共有100总吨以上的商船80030艘,约4.36亿总吨,6.84亿载重吨。拥有10万总吨以上商船的国家和地区共87个, 100万总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45个。位于世界商船队前十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利比里亚、巴拿马、日本、前苏联、挪威、希腊、塞浦路斯、美国、中国(包括台湾省)、巴哈马。上述十国商船队吨位共达2.75亿总吨,占世界商船队总吨位的63%。

2.国际航运市场的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本世纪初,大西洋独占全球海运量的3/4,直到80年代,这一状况才开始出现较大改变,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国际航运市场明显东移。目前,环太平洋地区已控制着世界船队主要运力的40%,其中东亚港口集装箱装运量在1985年时为1617.9万箱,占世界的29%,而1994年已增加到5373.3万箱,占世界的比重猛增至43%。 1995年,东亚港口集装箱装卸量已达6100万箱,占世界的比重继续扩大。目前,位居世界集装箱装卸量前五名的港口有四个在亚洲“四小”,它们是香港、新加坡、高雄和釜山(另一个是鹿特丹,居第四位)。

据有关方面对1994年世界前二十大班轮公司的评析指出,远东地区班轮公司(船队)发展最为迅速,二十大班轮公司中属于远东地区的共十家,其中进入前十名的便有五家,它们是:台湾省长荣海运公司(居第二位)、大陆中远集团公司(第四位)、日本邮船公司(第五位)、大阪商船公司(第七位)、韩国韩进海运公司(第九位)。预计到2000年,远东地区航运市场将与欧盟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并驾齐驱,各占世界航运市场的1/4。

3.方便旗船日趋扩大在方便旗船的构成中,日本、希腊、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吨位占绝对优势。

据英国劳氏船级社和希腊海运部统计, 1995年注册1000总吨以上的希腊船为3142艘, 7167万总吨,居世界首位,其中悬挂希腊国旗者为2165艘, 3172万总吨,居世界第三位,即移籍海外的希腊船达4000万总吨。又据美国海运管理局的报告,由于大量船舶移籍海外,到1995年,美国船主拥有的商船中,美国旗船仅剩下1500余万吨,致使美国在世界商船国中的位次由1985年的第六位退至1990年的第八位,再退至1995年的第十一位。另据日本运输部海运局的报告称, 1971年日元升值以及1973年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致使日本旗船大量移籍海外,日本旗船占日本船队的比例从1969年的86%左右降至1980年的51%,进而再降至1995年的11%。

世界着名的方便旗船国家有利比里亚、巴拿马、塞浦路斯、马尔他、巴哈马等国。利比里亚原为世界最大的方便旗船国家,近年因国内政局不稳地位有所下降。巴拿马已取代利比里亚成为世界最大的方便旗船国,其船队规模已达1亿吨左右。

(二)世界主要航线和港口

按地理环境结构,世界海运分为太平洋航区、大西洋航区、印度洋航区和北冰洋航区。其主要航线和港口分述如下。

1.太平洋航区太平洋位于亚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从白令海峡到南极洲的罗斯冰障,南北长约159oo公里,从巴拿马至中南半岛的克拉地峡,最大宽度约19900公里,面积1796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东南部通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中美洲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两洋的便捷通道;太平洋西部通过大洋洲与亚洲之间的海峡与内海以及澳洲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与印度洋相通,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是沟通两洋的重要水道。

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海运大洋。随着东亚的发展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经济关系重心转向太平洋,世界航运中心正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太平洋主要航线有: (1)北太平洋航线(由远东北美西岸和北美东岸的航线组成),(2)南太平洋航线(自北美越太平洋至澳、新),(3)远东—南美西岸航线(自远东经夏威夷群岛南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岸各港),(4)远东—澳新航线,(5)亚洲东部近海航线(由东北亚至东南亚的航线,此航线向西延伸可至中东波斯湾各港), (6)美洲西岸近海航线。

太平洋主要的港口有远东的东京、横滨、川崎、名古屋、大阪、神户、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港、纳霍德卡、清津、南浦、釜山、仁川、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广州、湛江、香港、基隆、高雄、马尼拉、海防、胡志明市、磅逊、曼谷、新加坡、巨港、苏腊巴亚、丹戎不碌、槟城、巴生港,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悉尼、纽卡斯尔、布里斯班、丹皮尔、黑德兰、奥克兰、惠灵顿、苏瓦、帕果帕果、火奴鲁鲁,美洲西海岸的温哥华、西雅图、波特兰、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马萨特兰、巴尔博亚、布埃纳文图拉、瓜亚基尔、卡亚俄、安托法加斯塔、瓦尔帕莱索。

2.大西洋航区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930O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洋,西部通过巴拿马运河与太平洋沟通,东部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属海)可进入印度洋,由东南绕好望角亦可进入印度洋。

大西洋航运发达,是世界上海运量最大的洋,主要航线有:

(1)北大西洋航线(联系北美和欧洲各国的航线,其东经苏伊士运河接印度洋航线,这里是世界上船舶周转量最大的航线,二战后相对衰落),(2)西欧、北美东岸—加勒比海航线,(3)西欧、北美东岸—好望角东方航线,(4)南美东海岸—好望角东方航线,(5)美洲东海岸航线。

大西洋沿岸主要港口有:赫尔辛基、圣彼得堡、格坦斯克、什切青、斯德哥尔摩、马尔默、哥德堡、奥斯陆、特伦赫姆、哥本哈根、奥尔胡斯、罗斯托克、汉堡、不莱梅、威廉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利物浦、格拉斯哥、南安普敦、敦刻尔克、勒阿弗尔、鲁昂、南特、波尔多、马赛、巴赛罗那、毕尔巴鄂、里斯本、热那亚、那不勒斯、卡塔尼亚、威尼斯、的里亚斯特、里耶卡、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瓦尔纳、康斯坦萨、敖德萨、新罗西斯克、伊斯坦布尔、贝鲁特、特拉维夫、塞得港、亚历山大、的黎波里、祖埃提纳、突尼斯、阿尔及尔、达尔贝达、鲁瓦克肖特、达喀尔、科纳克里、蒙罗维亚、拉各斯、开普敦、魁北克、蒙特利尔、哈利法克斯、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诺福克、杰克森维尔、迈阿密、新奥尔良、休斯敦、韦腊克鲁斯、科隆、马拉开波、拉瓜伊拉、哈瓦那、金斯敦、太子港、圣多明各、圣胡安、圣路易斯、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

3.印度洋航区印度洋面积7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洋,由于它介于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距欧洲也只隔一个地中海,故印度洋在贯通世界东西交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又是中东石油输出的主要路径。

本航区主要航线有横贯印度洋东西的大洋航线和通达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航线。横贯印度洋东西的航线包括从亚太地区及大洋洲横越印度洋西行的航线,和从欧洲、非洲横越印度洋东行的航线,基本上是沟通三大洋的航线,在这组航线上,东端的马六甲海峡和西端的苏伊上运河是两个枢纽地点。波斯湾输油航线一面是西行(经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至欧洲和美国,一面是东行(经马六甲海峡或龙目海峡)至亚太地区。

印度洋主要海港有:仰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孟买、科隆坡、卡拉奇、阿巴丹、哈尔克岛、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艾哈迈迪港、达曼、拉斯坦努拉、吉达、多哈、乌姆赛义德、阿布扎比、迪拜、马斯喀特、亚丁、苏伊士、苏丹港、吉布提、摩加迪沙、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马普托、德班、伊丽莎白、珀斯、阿德莱德、墨尔本。

4.北冰洋航区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冰岛与英国之间)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洋。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但气候严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故北冰洋的航运意义不大。目前主要的航线有从摩尔曼斯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三)海上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又称箱运化运输,是国际贸易货物运输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国际标准集装箱规格为宽8英尺,高8英尺、长则有20英尺、30英尺、40英尺几种。集装箱运输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港口作业机械化,从而提高装卸效率,大大缩短船舶在港时间,加快船舶周转率,能节省包装费用,减少货损,并有利于不同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的衔接,开展门到门运输等。集装箱运输兴起于本世纪30年代,发达于战后。海上集装箱运输的出现,使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目前,全球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进入集装箱运输网,有集装箱港口400多个,泊位1万多个。另据有关资料, 1995年底,世界集装箱船队(3000总吨级以上,载箱量在150TEU及以上者)总计为2092艘,载箱能力为2970万TEU(标准箱)。同年,全球各港口进出口和中转的集装箱总量达14200万TEU,各主要航线均已实现集装箱化。

目前,世界主要集装箱航运地区有远东、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地区货运量大,消费水平高,适于集装箱运输的货源充足,联结这几个地区的集装箱航线便成为全球海上集装箱航运干线,它们是:北太平洋航线、北大西洋航线、远东—欧洲航线(印度洋航线)。

北太平洋航线由远东—北美太平洋沿岸航线和远东—北美大西洋沿岸航线组成。本航线除承担太平洋沿岸附近地区货物运输外,还连接北美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各港及通往美国中西部的内陆联合运输,是目前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所联系的港口有亚太地区的东京、横滨、名古屋、神户、大阪、釜山、仁川、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香港、高雄、基隆、新加坡;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洛杉矶、长滩、奥克兰(旧金山)、西雅图、波特兰和温哥华;北美东岸(包括墨西哥湾沿岸)的休斯敦、新奥尔良、坦帕、杰克森维尔、诺福克、费城、纽约、波士顿、哈利法克斯、圣约翰等。

北大西洋航线以美国东岸为中心,由北美东岸、五大湖—西北欧、地中海之间的航线组成,开展对西北欧、地中海及澳大利亚地区(经印度洋)的集装箱运输。所联系的港口在欧洲—端主要有汉堡、鹿特丹、安特卫普、勒阿弗尔、南安普敦等。

远东—欧洲航线除联系远东和欧洲各港外,还把北美大西洋沿岸、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中东、澳新等地连接起来。

除上述三大集装箱航线外,还有远东—澳新航线;澳新—北美航线以及欧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线。以上六条集装箱运输干线联结着世界主要贸易区,构成了世界海上集装箱运输网络的骨架,它和分布于全球各地的集装箱运输支线—起构成覆盖全球的集装箱运输网。干支线运输网由中转港联结起来。

目前,世界集装箱海运干线中转港主要有:远东地区的香港、高雄,联结中国大陆、菲律宾和越南;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联结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印度洋上的索科特拉岛,联结缅甸、南亚各国、东非沿海各国;地中海上的马尔他岛,联结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各港;波多黎各和牙买加,联结加勒比海、南美各国。

二、内河运输

利用河流形成的自然优势,以航运作为发展流域经济的先导,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说是个共同规律。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无不出现过河运热。目前,发达国家内河运输一般都很发达,世界几条着名的通航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多瑙河即分别代表了美国、西欧、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东欧等国家及地区内河航运所达到的水平。

1.美国内河航运的巨大发展美国是世界上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国家,其中内河运输在全国运输结构中虽不占最大比重,如1992年为15.35%,仅高于国内航空,但其货运周转量却达到了6628亿吨公里,居世界之首。从历史上看,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按运输方式划分的顺序,是以水运为先。

美国是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共有26个大小水系,可通航河道总长4.2万公里,五大湖的湖岸线4296公里,远洋船舶经由圣劳伦斯深水航道可驶入五大湖,这些都为美国水上运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个多世纪之前,横跨美国北部边境的五大湖,通过与南岸各州的许多运河和天然河流联结成的巨大水运网,就曾经在美国国内交通运输上起过很大作用。

为了充分利用水运的便利,美国早年便着手修建了大量的运河,从1817年开始修建着名的伊利运河到1909年便共开运河7454公里。伊利运河把伊利湖东端的布法罗与哈德孙河上的奥尔巴尼城连接起来。于是沿湖城市如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芝加哥等得到迅速发展,而与较老的匹兹堡、辛辛那提和新奥尔良诸城相匹敌。纽约市也因此而高速发展,取代费城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外港口。此后,美国各州兴起了修建运河热,通过运河再把伊利湖与俄亥俄河连接起来,这样,从纽约市出发的船舶可直达南部濒临墨西哥湾的新奥尔良。在美国大规模修建铁路的时代(南北战争结束后)到来之前,内河与湖泊航运是美国国内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运输方式,尤其是五大湖的水运,对美国早期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还通过近一个多世纪,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密西西比河航道的治理,发展了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事业。经过治理的密西西比河水系,基本上实现了航道统一标准化。现在密西西比河航运价值极大,整个水系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以上,可航水路总长2.5万公里(水深1.2米),形成了一个以密西西比河为主干,北接五大湖,并经圣劳伦斯航道通大西洋,南连墨西哥湾,河湖海连成一片的巨大的内河航道系统。80年代初,在美国全国4万多公里通航河道中,有2.4万公里河道水深达到了2.75米的标准,并且还在陆续实施浚深航道的新的规划,从而推动内河航运不断向前发展。

航道的沟通,轮船的改进,曾使水上运输成倍增长。后来,在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激烈竞争下,水运的增长速度才开始放慢,但是在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化的技术(如大马力的载驳轮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等)不断适用于河运,提高了运输效率,增强了竞争能力,使之得以与航空和公路运输—比高低,水运的绝对量仍在增长。

1950年,美国水运货物周转量为2383亿吨公里, 1992年增加为6628亿吨公里,增长1.78倍,其中密西西比河货物周转量自1950年的450亿吨公里增加到1992年的3781亿吨公里,增加7倍以上,其货运量在1950年时仅为0.7亿吨, 1960年增加到1.3亿吨, 1970年达2.5亿吨, 1980年达5.6亿吨, 30年间翻了3番,目前已继续增加到约6.5亿吨。五大湖的运量则至今经久不衰, 1992年货物周转量达1226亿吨公里。

2.“黄金水道”莱茵河菜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在鹿特丹以西注入北海。干流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左岸支流有摩泽尔河。右岸支流有美因河、鲁尔河等。莱茵河水量丰沛均匀,上游巴塞尔处平均年流量1028秒公方,河口为2500秒公方。从莱茵费登起可通航,通航里程886公里,对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的航运作用极大。有运河同多瑙河、塞纳河、罗讷河、马恩河、埃姆斯河、威悉河和易北河等相通,货运量居世界大河前列。

为整治开发莱茵河投入巨大的力量,并取得很高效益的国家,以荷德两国为着。19世纪60年代前,荷兰的鹿特丹虽然拥有河海直达河口港的天然优势,但由于三角洲河床经常改道,使其至北海间30公里的直线航距迂回绕远达150公里以上,1866年—1872年,荷兰花了6年时间凿穿海岸沙丘,建成从鹿特丹港至荷兰角长33公里、深15米的新航道,并于1885年加深,使莱茵河有了最便捷的且不易淤积的深水出海通道,从而把地处内陆的沿海腹地更牢固地纳入其影响范围,取得了优于其它北海港口的地位。二战后,荷兰又修成阿姆斯特丹—菜茵运河等人工运河,构成了北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南以鹿待丹为中心,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内河航运网,包括天然河流1310公里,人工河道2070公里,密度之高世所罕见。目前荷兰占据莱茵河与马斯河运输量的53%,拥有一支庞大的内河船队(约6000艘),每年将2.6亿吨左右的货物运至欧洲各地。无论是货运量还是货物周转量(300多亿吨公里)均居世界前列。

德国是莱茵河主要流经国,德国境内河段长867公里,通航里程719公里,德国对莱茵河的治理方针是航运为主,因段制宜,兼顾其它,并将河流整治与流域经济区的开发紧密结合,溶为一体。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德国通过开挖人工航道,把全国所有河流联结起来,形成覆盖全国的内河航道网,并且将所有海港、主要工业区和消费中心纳入内河航运网之内,实现了干支直达,河海联运。二战中,航道网遭受严重破坏,近千座桥梁被炸, 3750艘船只沉没河底。战后经过几年的恢复便开始进入内河运输的集约化建设时期。国家的分裂及东西方对峙,导致原联邦德国与前苏联及中东欧各国联系减弱,原联邦德国内河航运建设的重点转向加强以莱茵河为主轴的水运网,随之,区域经济联系亦由东西方向为主转变为以南北方向为主的格局。

战后以来,原联邦德国内河航道网的建设工程主要包括莱茵河干流上游和支流摩泽尔河、美因河、内卡河的梯级渠化工程,扩建基尔运河、沿海运河、中德运河、新建易北支运河、美国—多瑙运河等。目前,德国拥有内河航道600O多公里(包括运河),内河货船3000多艘,内河货运量2亿多吨,货物周转量500多亿吨公里,居世界第四位。莱茵河是最重要的通航河流,经过整治的干支流航道,可通行1350吨的欧洲自航驳,干流科隆以下可通行7000吨级的海轮, 5000吨级的海轮可抵达曼海姆,货运总量(德国段)达2亿吨左右,成为世界上航运价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之一。

3.伏尔加河伏尔加河为欧洲第一大河,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源出瓦尔代丘陵,曲折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全长3530公里,通航里程3256公里,主要通航支流有卡马河、奥卡河、维亚特卡河和别拉亚河等,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流域内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十月革命前,伏尔加河是一条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通航河流,航运意义虽不能说不大,但货运量很是有限,如据1913年的统计,伏尔加河一卡马河航区的货运量仅为2347万吨。

本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政府对伏尔加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主要的工程有莫斯科运河、伏尔加—顿河运河、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再加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不属伏尔加水系),同时疏浚河道,建设河港,形成了一个遍布苏联欧洲部分的内河航运网,并且通过伏尔加—波罗的海运河沟通波罗的海,通过北德维纳河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通连白海,通过莫斯科运河抵达莫斯科,通过伏尔加—顿河运河通连亚速海和黑海,从而实现了五海通航。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统一深水航道网的主干,这一航道网总长约6600公里,干线水深达3.6米以上,可通行5000吨级的货轮和2万~3万吨级的船队,干线年货运量可达2亿吨以上。采用河海两用型船舶,可实现河海联运,无需中转倒载。由于冬季结冰,航期为7个月~9个月。主要河港有雅罗斯拉夫、下诺夫哥罗德、喀山、古比雪夫、伏尔加格勒等。

4.多瑙河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源出德国南部高原的黑林山麓,向东流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9国,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50公里,可通航里程2742公里。有可通航支流30多条,较重要者有左岸的蒂萨河、奥尔特河、普鲁特河,右岸的德拉瓦河、萨瓦河、摩拉瓦河、伊斯克河等,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

多瑙河是中欧和东南欧的重要国际航道。由于德国莱茵一美因一多瑙河大航道工程的构筑(1992年全线开通),沟通了多瑙河与莱茵河两大水系,形成了从菜茵河口鹿特丹到多瑙河口苏利纳,斜贯欧洲,跨越11国,连接16国,长达3400公里的欧洲航运大动脉,加强和扩大了东西欧间的联系和方便了欧洲内陆国的对外联系。除此之外,奥地利及其它沿岸国家也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如1984年,罗马尼亚建成了全长64.2公里的多瑙河一黑海运河,使多瑙河全河航运总量曾达8000多万吨,近年来,由于沿岸的东南欧各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滑坡,以及波黑战争等原因,运输业实际业务量大大下降。

5.长江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在我国中部横贯东西,全长6300公里,流经10个省级行政区,跨三大经济地带,成为西南、华中、华东三大区交通运输大动脉。长江支流派系繁多,从南北汇入,构成我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内河水运系统,航道里程达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70%。建国以来,长江航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长江航道部门每年对干流航道进行整治与维护,以保枯水季节航运畅通。对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目前有关方面正本着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为逐步实现干支流梯级渠化,建成统一标准的内河航道网创造条件。80年代中期起,第一部长江水系航运发展规划逐步付诸实施,规划实现后,将使千吨级船舶由上海直驶宜宾,全线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亿多吨,各类船舶客位,载重吨都将有较大的增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江水系的客货运输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1952年货运量仅为3600万吨, 1985年货运量达到2.69亿吨,货物周转量761亿吨公里, 1990年货运量达4.7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073.8亿吨公里。同年完成旅客运输2.2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109亿人公里。

阅读全文

与法国人为什么叫蓝色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