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法国资讯 > 法国当年如何完成工业化的

法国当年如何完成工业化的

发布时间:2022-06-04 09:42:19

❶ 美国 法国 德国俄罗斯 英国 日本 分别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

美 1900
法 不知道
德 1940
英 最早,具体不知道
日 1970

❷ 法国工业革命

您好!法国的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工业革命的开始

18世纪晚期,法国开始从英国引进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出现了极个别的使用机器的工厂。但是,这种工业革命的萌芽状态在封建统治下很难发展。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从而也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1825年英国取消禁止机器出口的法令后,大批机器输入法国,提高了法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七月王朝时期,工业革命真正开始起飞,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纺织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40年代末全国已有棉纺厂566家,纺纱机11.6万台。工业中蒸汽机的使用更加广泛了,从1830年的625台增加到了1848年的5212台。而且,每台蒸汽机的平均马力降低了,从16马力降至12.5马力。说明蒸汽机已小型化,从主要应用于矿山抽水发展到轻纺工业也用作动力装置。法国的铁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洛林地区和阿摩利干丘陵区。1830年冶铁业中使用的焦煤熔炉已有379座,1839年增至445座,是七月王朝时期的最高数字。整体来说,法国冶铁业是发展较快的,生铁产量从1818年的11万吨增长到了1848年的40万吨。法国煤矿资源贫乏,虽然在1828—1847年从年产量177万吨增至515万吨,但每年依靠进口的煤仍为二百几十万吨。在纺织业中,以水力装置带动工作机的企业,也明显多于使用蒸汽机的企业。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自1831年建成第一条后发展很慢。到1842年政府才通过修建全国铁路的法令,逐渐修起了由巴黎通往各主要城市的铁路。1848年开始的政治动荡又使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断了。

二、工业革命的特点

到第二帝国时代,法国的经济才真正进入大踏步前进的阶段。国家政治局势的安定为工业高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拿破仑三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政府支持大的合股公司的发展,1863年的法令规定,资金在2000万法郎以内的公司可自由建立,不需申报、批准。这就为集资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创造了便利条件。为促进工商业发展,政府对重要工业部门减轻税收并在商业中实行了商标制。1853—1856年减收产品税的部门有煤、生铁、钢、机器制造、粗毛制品等行业。1857年的商标法则保护了优质产品和专利权。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帝国于60年代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了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十年的商约,随后又与意、西、葡、比、奥、荷、普以及德意志关税同盟诸国订立了商约。1855年和1867年还先后两次降低国内航运税。政府十分重视修筑铁路、疏浚运河和加强城市建设。帝国将铁路修筑权承包给大公司,成效明显。建成了以巴黎为中心,通往斯特拉斯堡、马赛、波尔多、布列斯特等大城市的铁路网。运河航道到1869年也有了4700公里。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仅在巴黎就新建7.5万座建筑物和十余座桥梁,建成了全市下水道工程。随着工业发展,法国的金融业开始出现新变化,投资企业、干预企业、促使小企业合并为大企业的新型银行发展起来,诸如动产信贷银行、地产信贷银行、巴黎贴现银行、工商信贷银行、里昂信贷银行、通用银行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于1865年下令允许银行支票在全国合法流通,大大方便了资金的流通与周转。此外,在农业上,帝国政府颁布了排水法、开垦法等法令,兴修水利,拓垦荒地,提高技术,促进了发展。

在政策适当的环境下,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迅猛,增长率超过了19世纪的平均发展速度。1850—1870年,煤产量从不到450万吨增至1333万吨。1851—1870年,生铁产量由44万吨增至118万吨,钢轨由近3万吨增至17万吨以上。1850—1869年钢产量从28万吨增至101万吨。1850—1870年蒸汽机从6.7万马力增至33.6万马力。20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两倍,对外贸易额增长3倍。农业也开始由工业装备起来,化肥、脱粒机、收割机、刈草机的使用日益普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帝国时期农业人口由占总人口的61.5%降到49%。故而此时被称为法国的“农业黄金时代”。第二帝国晚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和工业装备农业的状况表明,法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不过,整体看来,法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远远落后于英国。特别是小生产仍占绝对优势。到1872年,全国平均每个企业雇佣的工人只有2.9人,即使在工业集中的巴黎,也不过为4人。就是说,使用机器生产的大工业企业为数是极少的。当然,大工业能量大,可以左右整个国民经济。从生产力总量来说,法国当时仍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造成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地是历史的传统。在政治上,法国大革命留下的激进主义传统,常常使社会矛盾的解决采用暴力的形式,政治局势长期处在动荡不宁的状态之中。英国式的渐进改革的方式在这里很难被采用。于是,生产的进程屡次中断,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国际环境也常令人产生不安之感。同时,旧制度下小生产的传统和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平均主义倾向,也给大工业的发展和集约式农场制的发展投下了阴影。正由于工业对农业的改造能力不强,进行农业投资的诱惑力很弱,使得小农分化过程相当缓慢,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工业的发展。在经济上,法国自16世纪以来形成的金融资本占优势的传统,并未由于大革命的洗礼而破除。金融家始终是社会上最富有的人。而且,越是缺少良好的投资环境,人们就越是不肯冒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借贷业务很发达,企业投资却很少。人们热衷于坐收利息,不愿投资办厂,造成长期的工业资金短缺。法国一直拥有大量“过剩资本”,后来便走上了外流的道路,形成某种民族性的高利贷心理。严格说来,法国的这种状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完全扭转过来,发展成为工业先进的大国。

❸ 19世纪美国和法国的工业化进程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法国的工业化进程较美国早,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美国超过。由于法国的社会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产阶级革命、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这一完整的过程(期间还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工人阶级的运动),其工业化进程也比较完整,经历了由传统的手工业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的过程。“人类整个19世纪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旗帜的指引下走过的”(列宁)。法国较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其后来的工业化发展扫清了道路。法国商业资本发达,曾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十九世纪末,法国想垄断帝国主义转变,高利贷资本更加发达,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主要是借给俄国等国。两次工业革命法国都由于发达的高利贷资本而阻碍了本国的工业经济发展。但其后期的科技水平发展不如美国迅速,使得从二十世纪开始逐渐被美国超过。

相比之下,以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起家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不太一样。在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美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南方奴隶制的束缚,其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工业化进程所需的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在南北战争以前并不充足,大量的黑奴被庄严主控制着,不利于工业发展。但在南北战争后,这一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清教徒们重视教育、勇于革新的传统有利于科学和技术的提高,这为后来美国工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❹ 为什么说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发展的呢

渐进式就是说发展缓慢,程度由潜到深,由不充分到充分。
法国的工业化是在英国以后进行的,发展没有英国充分。在法国大革命后由于君主立宪派,吉论特派,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和拿破仑法典确立了小农经济在法国的地位,就阻碍了法国的工业化。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赔偿大量的军费,加之法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是因为法国的资本家把资金都投在了信贷领域内而不是对机器进行机器更新换代,所以法国的机器和生产方式都相对落后,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法国的工业化的因素。
本人历史一向都在80分以上,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Hi我就可以了。

❺ 法国、美国、俄国、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生产速度。
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在论及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人们总不忘提及它的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税收政策等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还有一点必须补充进去,那就是市场的扩大。正由于市场上商品需求量的扩大,才直接成为增加生产的导因,才产生出强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追求,从而引发了机器的发明。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凯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莱特、克隆普顿、卡特莱特以及瓦特等人的发明等等,这里就不去叙述了。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美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可说是得天独厚之处。这当然要首推它的“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通过吞并、廉价购买等等手段,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到19世纪中叶,已成为东起太平洋,西濒大西洋,北接加拿大,南连墨西哥的领土辽阔的大国。仅半个多世纪,领域便增加了7倍半。西部领土的矿产、水利和森林资源都很丰富,而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还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这就为它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农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在不长的时间里,美国经济的专业化布局便形成起来。东北部是传统的工业区,西部是辽阔的农业区,而且依自然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小麦王国”、“牧牛王国”、“棉花王国”和葡萄园区。这种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专业化,是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点,也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工业化的北部,棉花、甘蔗的重要产地南部,产粮为主的西部,都需要互补,需要加强商品交流。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额成倍增长,甚至成10倍地增长。美国工业革命所拥有的国内市场条件,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另外,随着内战中北方的胜利,战后重建南方的过程也使南方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美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个大的难题,就是劳动力的严重缺乏。19世纪初年,美国人口只有700万左右。到19世纪中叶,国土面积如此庞大,人烟更显得稀少。年轻的美国以开放的气势,大量吸收外来移民,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仅19世纪后半期,移居美国的人口就有2700万之多。美利坚合众国居民的主体,就是由外来移民构成的。美国工业革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进行的。美国在独立后的一段日子里,政治上虽已取得主权国家的地位,但在经济上却还一时无法摆脱对英国的依附。因此,工业革命也是它争得经济独立的出路。在促进工业革命方面,联邦政府的政策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建立国家银行,发行纸币,吸收游资,贷款给工业界;实行关税保护;鼓励科技进步,实施专利法,等等。政府的支持,是美国工业革命又一个有利条件。
与英国一样,美国的工业革命也开始于棉纺织业。还在18世纪末,美国人便仿造了珍妮纺纱机。不久又发明了轧棉机,将清理原棉的效率提高近百倍。19世纪初又从英国引进织布技术。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随后,服装、制革、玻璃、毛纺等行业也实现了使用机器生产。南北战争后,工业革命有了飞速进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冶金、石油开采和提炼等行业,都以10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之中,有两个巨大的国内刺激因素。一是开发西部造成的对农业机械的急切需要。二是为沟通东西部交通而掀起的铁路建设高潮。这两大因素既是工业革命的强劲的推动力量,其本身又成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修铁路、制造机车、客车、货车,自然为钢铁业特别是钢轨轧制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铁路建设也是包括车站修建、枕木供应、车厢设备、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等等众多项目的综合性事业,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革命。铁路交通还为商业流通、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具有专业化经济特点的各个区域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美国在不大长的时问里就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是不足为奇的。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世更是倒行逆施,妄图全面恢复封建制度,工业革命愈发举步惟艰。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建起资产阶级的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情况才有明显好转。七月王朝以大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工业革命的环境由此而大为改善,于是开始起飞。到40年代末,蒸汽机数量从625台增加到5212台,而且平均马力由16降到12.5。蒸汽机马力的降低说明,蒸汽机已开始小型化,使用得更普遍了。以往蒸汽机主要是用于采矿时从矿坑中抽水,需要大马力。这时已可安装到轻纺工业中作为动力装置。法国的纺纱机已有了11.6万台。
作为工业发展重要标志的铁路,修筑速度相当缓慢。整体看来,法国工业中仍然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使用机器的大工业为数不是很多,工业革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大革命以来政治局势长期动荡不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虽然安定了一些,但是复辟王朝是靠反法联军刺刀的保护重建统治的,前景如何难以测知。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不愿甘冒风险去投资工业,宁肯将资金投放到信贷业务上,甚至贷出国外,坐食利息。第二,自16世纪以来,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就是金融资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包债、放国债而起家发财,几个世纪来形成了传统。在他们看来,以食利而致富,既得利快又少担风险,还可利用手中的资金影响操纵有价证券市场。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放债和股市交易,而不愿大量直接投资于工业。七月王朝正是由金融资产阶级操纵的政权,自然以金融贵族的意志为转移去施政,这就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开始之时还不明显,到工业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就日益尖锐起来了。这说明,法国工业革命真正起飞后不久,又因统治者的政策而受阻。法国工业革命尽管起步很早,但是进进退退、走走停停,多次受阻,以至资金不足,投资心理难以形成,半个多世纪下来,仍然水平不高。这正是它的突出特点。
工业革命的最大转机,是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之后。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第二帝国以强力的手段稳定了形势,又以种种顺应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帝国时期被称作“农业黄金时代”。到60年代后期,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表明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德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始时,德意志还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有数十个邦国和自由市。同时,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并非所有邦国都同时开始了工业革命。以普鲁士为带头人,并不断扩大在全德意志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德国工业革命的一大特点。
19世纪3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开始起步。普鲁士的资产者逐步引进英国的机器,使用机器的纺织厂开始建立。就在这时,普鲁士政府出面,联合了18个相邻的邦国,于1834年建立起关税同盟。18个同盟国互相取消商品进口关税,还统一了税制。这个全德性质的关税同盟,率先突破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在经济领域促成了全德意志的统一市场,为工业革命的腾飞注入了新的血液。
第一次工业革命
50年代正是普鲁士经济改革告一段落的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大为提高,产值增长迅速,在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到工业革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国工业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50、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股份公司,铁路线长度迅速增加,铁路运货量增长27倍,生铁产量增长5.6倍,钢产量增长近28倍。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完成,货币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单位、商业法规、交通管理等等的统一,更使工业革命如虎添翼。普法战争后从法国攫取来的50亿法郎赔款,充实了工业资本;割占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非金属矿钾盐和铁矿石,为化学工业和冶金业提供了巨量的原料。德国工业革命开始得比较晚,但是在其腾飞之时,恰逢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错之际,这就有利于它在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得到开展。同时德国政府又十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这就使工业革命有了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更为坚实的根基,从而使得德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编辑本段
意义作用
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一种新的而貌,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机器工业对手工业的排挤,使以往的中等阶级发生了分化和改组。小资产阶级热衷

❻ 法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❼ 法国工业化的实现是什么时候

19世纪20~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中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一场变革。亦称法国工业革命。法国产业革命的发生,是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 法国的产业革命,从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的后半期开始,到路易·波拿巴(1778~1846)当权的第二帝国(1852~1870)末期基本完成,前后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在此之前的拿破仑(1769~1821)统治时期是法国产业革命的准备时期,当时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产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见法国拿破仑时期的经济政策。拿破仑政权覆灭之后,在波旁王朝复辟初期,法国政局还不够稳定,经济上还要恢复拿破仑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只是进入20年代以后,形势逐渐好转,法国才有可能开始进行产业革命。第一阶段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是法国产业革命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各个生产部门,主要是纺织工业部门开始大量使用机器,到1848年,蒸汽机已经从1820年的65台增加到5000台。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到40年代末,法国已有 566个棉纺织厂,共拥有11.6万台纺纱机和350万纱锭,年消耗棉花在6000万公斤以上。同时,煤铁生产由于更换设备和推广了新技术,产量也有成倍的增加。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很迅速,自从1832年建成第一条全长39公里的里昂-圣艾蒂安铁路之后,铁路建设蓬勃兴起,到40年代末已经完成了约3000公里的铁路线,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高涨。第二阶段50~60年代是法国产业革命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法国国内局势相对稳定,而且政权也由金融资产阶级转入到工商业资产阶级手中,在政治上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继续高涨,大大加快了工业发展的进程。这20年是法国国民经济空前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尤为迅速,煤和铁的产量在此期间都提高了两倍。铁路的修建在政府的鼓励和扶助下,更是形成了高潮。1870年法国铁路总长度已达17924公里,基本上完成了各条主要的干线。这一时期轻工业的发展,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速度。纺织工业进一步采用了新的技术装备,机器生产普遍地代替了手工劳动,棉花的消费量增加了一倍,棉纺织品也开始大量运销到国外市场。到60年代末,法国工业部门中使用的蒸汽机已有 2.9万台,近代工厂也在各地普遍建立。工业总产值达到 120亿法郎,20年间增加了两倍。至此,产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起来。

❽ 为什么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的

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法国的工业化由于没有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那样出现明 显的“起飞”阶段,法国经济的增长又给人一种相当“缓慢”的印象。因此过去一提到法国 工业化往往冠之以“落后”“水平低”“缓慢”等评价,相对于英国的工业化而言,法国的 工业化道路则被当作失败的典型。不过近十几年来,西方有一些从事法国工业化研究的学者 ,在新的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开始重新审视法国工业化,对法国工业化失败论的传统观点提 出了质疑。在国内学术界近几年也有一些法国史的研究者就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到目前 为止,国内对于法国的工业化道路从整体上还没转变“失败典型”这一传统的认识。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由沈坚撰写的专着《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采用了目前最新的工 业化理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全面分析,总结了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对“法国 是工业化失败的典型”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是沈坚同志在总结多年来国内外法国 经济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次全新探讨。《新论》一书共20余万字, 除绪论部分,正文分9章。作者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工业化理论的整个发展状况以及法国 工业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正文部分逐章分析了法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模式及 法国的工业结构、农业发展、市场特征、银行作用、交通和科技发展、国家政府的干预以及 人口增长等影响工业化过程的众多因素,探讨了它们在法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性表现以及 各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法国工业化的九点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法 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特殊的典型,而不是一个失败的典型。
《新论》一书以“新论”为题,突出了它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特点,笔者认为其立论新颖的 主要依据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转换视角,运用了新的工业化理论。二、结合法国 的社会历史现实来分析问题。三、以长时段的眼光来分析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二战前关于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单线的工业化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的主要观 点是把工业化当作一个历史的单线发展的过程,强调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性特征,因此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以英国的工业化为典范,从中总结出工业化的若干普遍特征,作 为衡量其他各国工业化成败的参照。从这一点出发来看法国的工业化,人们发现了许多不同 于英国的现象,尤其是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都比较“缓慢”,往往由此 就得出了法国工业化失败的结论。在法国工业化失败论的前提下,人们又将法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因素解释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了纠正这一看法,《新论》的作 者首先从理论入手,介绍了二战后世界工业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发展:即在讨论各国 工业化的道路时,不仅强调共性,同时更强调个性;强调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各国具有自 己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工业化的各因素的表现形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度也各 不相同,因此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新论》从这一理论出发,宏观地分析了19世纪法国工业化整个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在经济增长模式、工业产业结构、工农关系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一,关于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往将法国的工业化归入失败典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 认为在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论》则把法国的经济增长放在整个19世纪这个 长时段的视野范围内,与同时期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 ,证明法国的工业化虽然没有出现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经历过的“起飞”阶段,但是在整个 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法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渐进的增长。法国经济增长的这种渐进模 式也并未妨碍法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法国在工业化的 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一种渐进的、没有起飞阶段的特征,这种渐进并不意味着法国经济增长 的缓慢,从长时段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业绩值得肯定。
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 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 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新论》则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法国的传统工业虽然 长期在比重上占有优势地位。但是一方面由于法国传统工业生产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消 费品,尽管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产率并不低。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工业结构的传 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二元”特征——在传统工业中,中小企业的确占优势,然而 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大中型的企业则占明显优势,因此法国的工业结构只能 称之为大中小企业并存或者产业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工业结构特征不仅没有对法国 的工业化带来阻碍,恰恰相反,就法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 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 。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 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会认为,法 国 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新论》则认为法国的农业和工业保持了长期协调 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轻工原料和稳定的国内市场,从而避免 了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法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国避免了像 英国一样的城乡巨变给农民和工人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观点往往指责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 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 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新论》认为以往我国史学界关于法国金融业优先发展的说 法是混淆了金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优先地位与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实际。法国金融业本身的发 展的确比较陈旧和落后,长期无法适应工业投资的需求。但这并没有造成法国工业资金的不 足。因为法国工业资金的积累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利润的再投入和合股经营等自我集资,对 银行的依赖很小。因此法国银行资本向海外大量投资并未对本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反通过向国外的资本输出消化了国内多余的资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证了法 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俄国的资本输出对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 义。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 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 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论》却认为法国的铁路建 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不亚于德国,其绝对长度在1890年也超过了英国 。另外,法国传统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与铁路交通互补,形成了法国相对先进的交通系统,成 为法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法国在以煤、铁、蒸汽为基础的技术 的推广上存在不足,但这是法国的自然资源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等因素决定的。从整 体而言法国在19世纪也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当时着名科学家,具有 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许多新兴工业中,法国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都相当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 技术。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 ,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 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论》的作者却认为,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与法国经济增长的渐 进模式是相互适应的。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足。而 到下半叶出现的人口稍显不足问题,则通过技术改造得到了解决,未对法国工业化的进程产 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第七,关于市场与法国工业化的关系。以往关于法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忽视了法国的市 场特征与法国式工业化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论》认为19世纪上半期,由于法国大革命 和拿破仑的大陆政策的影响,法国的殖民贸易和其他海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的工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国内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购买优 势,大力发展周转快、利润高的传统消费资料的生产,并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铁 路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不放 弃海外市场,克服内外压力,尽力扩大海外贸易,为法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的 市场 ,保证了法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关于国家干预对法国工业化发展的利弊作用问题。国家积极参与工业化的进程,是 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法国国家干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国内外学术 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新论》认为相对于同样属于工业化“原发型”国家的英国,法国工业 化中国家对工业发展的干预作用表现得要强烈得多。法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自由 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和中央集权式的政治 统治,使得法国政府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法国政府对于经 济的干预,主要还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对内主要还是充当了经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对外则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捍卫民族经济的利益。此外,国家还利用金融和国家财政 的 杠杆作用来调节经济。这是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常用手段,而19世纪的法国政府在这些方 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现。从法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和法国政体比 较专制,对经济干预较多的时期两者是相互重合的,这说明法国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值得肯 定的。
在对法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因素的全面论述后,《新论》总结出了法国工业化道路不同于 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点特征,主要有:经济上的无“起飞”阶段,持续渐进的增长模式;工 业结构上的“二元”特征;工业和农业相对平衡的发展;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特征; 银行资本与工业发展的相对分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铁路建设;结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 明与应用;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人口的缓慢增长等等。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彼此之间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这使法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从学术研究上看,一方面,《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问题新的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有 力的挑战,无疑将推动法国经济史研究,乃至整个法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 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问题的探讨,对西方学术界已经形成的关于工业化理论 中的一些普遍看法也进行了反思。如关于工业化进程初期,银行资本是否必然与工业生产有 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农业革命是否为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的缓慢增长是否 必然会造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缺乏和市场不足,从而阻碍工业化的整个进程等等。《新 论》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论证,再一次证明了各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 各国在工业化的具体进程中,必然要结合本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在讨论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时,也必须结合各国的实际才能作出合理的评判。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的论述,为我国探索一条有自 身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另外中国和法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性,我们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解决我国在工业化建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不过,《新论》一书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之处,主要是:一、在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 形成过程的探讨中,作者主要集中于对工业结构、工农业关系、银行资本、铁路运输、人口 等经济因素的考虑,是否还应该把法国独有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也考虑在内。二、由于《新论》主要着眼于揭示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纠正以往对法国 工业化道路的片面认识,而对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利因素也有必要给予一定的说明 。三、《新论》在对法国工业化特殊性问题的论述上,基本还停留在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 性的现象描叙上,而对法国工业化特殊道路的形成原因,则很有必要在工业化普遍性理论下 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阅读全文

与法国当年如何完成工业化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6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0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2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3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2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5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1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1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