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雨果为何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20岁时因发表诗集《颂歌与杂志》,国王路易十八赐给他年金。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B. 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文学地位之高,这是为什么
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只不过他却没有母亲身上那一种骄傲的特性,他的性格比较坚毅,无论遇到再大的事情,仿佛都有着自己的主见,不会受任何人的束缚。在上中学的时候,他就很喜欢作诗,但老师从来都不喜欢他写诗,于是就给他出特别多的练习题控制他写诗,不过这也没有阻碍他写诗的道路。
C. 雨果是谁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着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D. 雨果是怎么样子的作家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着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堕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着,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E. 雨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因为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是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所以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5)雨果为什么被称为法国大文豪扩展阅读: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F. 雨果被称为什么
雨果应该是:雨果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霍金"被誉为伟大的诗人、伟大的戏剧家、伟大的小说家、伟大的散文家、伟大的批评家等。
G. 雨果简介
雨果 ( l802 ~ 1885 )
是 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 人道 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 “ 恶 ” ,他的创作期长达 60 年以上,作品包括 26 卷诗歌、 20 卷小说、 12 卷剧本、 21 卷哲理论着,合计 79 卷之
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 19 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 1827 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 和《 < 克伦威尔 > 序言》( 1827 ), “ 序言 ” 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着。 1830 年他据序言中的 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 巴黎圣母院 》( 1831 )是雨果第一部大型 浪漫主义 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 15 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 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 悲惨世界 》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 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 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H.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他为何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呢
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他的伟大的诗词,优秀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他对当时社会的谴责与不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伟大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畅想,以及赞扬他对人类美好爱情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