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二战为什么输了
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对手太强了,也可以说德国及其盟友实力不足。二战爆发后,德国席卷欧洲,法国举旗投降,英国落荒而逃,大半个欧洲落入德国人手中。苏德战争前,德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整合大半个欧洲资源后的德国,其工业和经济实力已经直追美国。
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德国甚至完全压倒美国,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科技和军事强国。如果单挑,没有一个国家是德国人的对手,即使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也打了好几年才凭借雄厚的国力和丰富的资源耗死了德国。
相关信息:
美苏英是当时世界最顶级的三大强国,任何一个拉出来都比日本和意大利强出一大截,甚至可以说高出一个档次。美国是当时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而且远离战火,可以说占尽了便宜。当其他参战国打得一团糟的时候,美国人悠闲地利用来自南美、加拿大等地源源不断运来的资源组织着生产,其工业实力无可匹敌。
美国大兵吃着牛肉罐头,嚼着口香糖,开着吉普车到处乱窜,美国人打仗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直接拿弹药堆就可以。美国人的物资不仅供应美国军队,而且供应其他盟友。
⑵ 二战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德国国防军 1300万左右.被苏联红军消灭1000万
( 1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德军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靠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德军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5月26日至31日墩刻尔克周边地区形势图
关于德军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以至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据德军的副官提供的一种说法是德军喜欢过艺术家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德军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他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因为德军并不想同英国人彻底开战,他只想让英国保持中立!另一种说法是德军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按照他本人的解释,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德军也没有因此而发怒!但不管怎么说,德军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2.jpg
征服法国之后,德国元首德军开始实施他的“一项非常勇敢的伟业”--------“海狮计划”,但事实上德军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德军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还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计划”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但由于后期战略上的失误(8月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狮计划”功亏于溃.此役德军共损失了1700多架战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 ... ...
入侵王牌的第一个前提的空军轰炸变成了强弩之末,从历史上看不列颠之战绝对是战争的转折,随着德军飞机的纷纷坠地,就已经埋下了日后德国失败的伏笔!然而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节开始了,“海狮计划”被暂时推迟.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计划”才正式开始.但是由于后来德军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计划”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由于德军没能在空中闪战中彻底打垮英国,而“巴巴罗萨”计划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军被迫修建了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重蹈一战覆辙,而就是因为这使得英国成为了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德军*.
( 2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1941-1942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1942-1943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1942-1943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德军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德军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德军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3.jpg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一切都进行的相当顺利,但是此时德军又犯了更为严重的错误,他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力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德军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当时德军曾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封锁伏尔加河,想可以来切断苏军的援军的后勤保障,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出动,突破德军的封锁,将大批援救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援军运送到了斯大林格勒,于是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最终直到1942年11月德军仍然没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军后来的反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由于德军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并数次错估战场形式同时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造成德军兵力分散,从而导至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这一役后苏德战场的形式虽然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的是一场与闪电战截然相反的“街道战”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德军遭到重创,但其留下的战略间隙却使得德军养好了伤口,并于1943年中旬逐渐恢复了元气,接着又发动了一系列对苏联的反击和战略进攻(如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等战役),因此笔者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苏联人显然是将他们在那里取得的战果夸大了,于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神话.(这个结论笔者将于下文作详细阐述)
2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德军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联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个师,德军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德军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略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首先笔者尽可能详细的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军区)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一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进攻阶段
4.jpg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反攻阶段
5.jpg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国元首德军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德军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现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В.凯捷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德军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德军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认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示--这与德军的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几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德军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德军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但就在这时德军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德军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人(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人的损失夸大好多倍.
注: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德军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计,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⑶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希特勒最大问题在于以种族主义观念去指导战争,什么雅利安民族最聪明,要团结之类的骗骗国内老百姓就算了,非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去指导战争。就好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才明白,一直以为跟西方不过是意识形态矛盾,放弃社会主义联盟就可以投入西方大家庭环抱。而等阉割掉自己后才发现实际上是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的矛盾(补充这一句是给现在的脑残小白的)。
而搅屎棍也只剩下搅屎这个技能,二战后还试图一边到美国发表铁幕演说,另一边把罗罗的喷气式发动机技能等敏感技术向苏联出口,妄图搅屎渔翁得利,结果呢?虽然是在冷战,但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欧洲最后一次试图争夺世界地位事件中,反而是美苏合作,把日不落帝国的最后遗产吃抹干净。
赢得战争,输掉帝国。愚蠢的搅屎搅上瘾的英国人实际上是二战最大输家,你说希特勒郁闷不郁闷?
第二:低估了俄罗斯人。希特勒以种族论来划分,把斯拉夫人划入垃圾行列,打心里就看不起苏联。苏芬冬季战争打的很烂,又在评价中下拉一个层次。巴巴罗萨开始之后,苏军一溃千里,又再次拉下个档次。
正是在这种心理作用下,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在手握如此大优势下,开始昏招不断。开战后没有及时总动员?打一群垃圾要什么总动员?过冬物资准备不足?士兵们要回家过圣诞呢?进攻没有侧重点?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反正一路框起来平A就能赢了。
然而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往往越是在逼入绝境的情况下,越能爆发出旺盛的战斗力。在冰天雪地中,多少人喝完伏特加后,在《神圣的战争》的背景音乐中,喊着乌拉,义无反顾地冲出战壕,走上不归之路。
而斯大林也无愧去“钢铁男”的称号,即使在莫斯科保卫战这种几乎最后关头情况下,手里还捏着预备队方面军和1-2个坦克集团军。苏军虽然不断被打败,但始终有救火部队去弥补填补缺口,替换部队。从而能够维持住一条较为完整的防线,没有跟法国、波兰、南斯拉夫一样防线彻底崩溃,部队彻底被打乱。
⑷ 二战时德军为什么会失败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结大军、坦克、飞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波兰,波兰对德军突然的攻势毫不准备,没有任何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军队入侵,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土地也大片落于德军之手,2天后即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着英、法对德的宣战而全面爆发,1945年9月2日,历经6年的世界大战随着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宣告结束!
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全世界先后有6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因战争造成的军民伤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9000万人因此受伤和死亡。
二战爆发的原因是法西斯处心积虑所发动
轴心国成员意大利向盟国投降,法西斯开始瓦解
随着苏军狠狠拖垮了在苏联战场上的德军,也为世界反法西斯赢得胜利夺得了一定先机,1943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夺得了战场主动权,苏军开始反攻。同年7月,英、美两国联军登陆意大利战场,此时意大利国内发动政变,法西斯元兇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在9月意大利军队向盟军投降。
1944年6月,盟军部队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对德军发动猛烈进攻,次年4月,苏、美联军猛攻德国首都柏林,30日柏林被苏军攻陷,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向盟军投降,纳粹德国的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而在亚洲战场另一位法西斯“日本”还在苦苦支撑着中国军队的反攻,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也开始加入中国战场对日军发起全面进攻!
对顽强抵抗的日本,美国在8月6日和9日这两天向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胖子),随后日本宣布投降,9月日本和盟军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日军向盟军签订投降书
结论:其实挑起这场战争的引起者,无论你有多么的厉害,也会注定你们是必败的,因为在正义面前,邪恶是永远被正义消灭的!
⑸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德国领导人的战略思想的错误,这个才是德国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个战略思想的错误就是,德国领导人的战略思想已经落后,他们的目光一直放在陆地上,完全不懂得天空和海洋的作用。德国在二战以前,在战术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们的诸兵种合同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航空兵密切协同下,以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为核心的强大陆军成为了德国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的尖刀。但相对于陆军,德军的海军和陆军就相对逊色的多了。不要说德军没有稳固的制海权,随着战争的推移,德军还丢失了制空权。到战争后期,精锐的德军装甲部队被对方的空军制约得寸步难行的时候,才使得许多德国人扼腕叹息。这一切都是德国的战争领导人对海军和空军的战略作用认识不足造成的。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战争已经转变为三维模式,如果加上电子战,就进入了四维模式。而德军在这些方面虽然也有进步,比如空降兵的大规模使用,但绝大多数局限于战术的范畴,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它。在空军方面,德国的战略轰炸力量十分薄弱,而在海军方面,战争开始后,德军的海军力量难以担负起战略任务。有人要举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可如果看看战史我们就会发现,在战争初期,德国的潜艇数量可怜到连实行狼群作战都不够的地步。而在战争期间,德国潜艇的研发缓慢,屡屡受制于对手,在关键的大西洋战局中最终失败。这一切的发生只能是德国的悲哀,更是德国领导人战略思想落后的后果。二十世纪,天空和海洋已经不是阻隔人类的障碍,它们是人类通往胜利的桥梁和坦途。这个重要的战略思想没有被德国领导人所认识,使得德国无法摆脱敌人的战略包围。由于没有制海权,在法国战局胜利后,德国没有办法让英国屈服,它的百万雄师只能和英国隔海相望。虽然这个时候英国本土没有多大的陆军力量,可德国仍然无法占领英国。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制海权的缺失,漫长的海岸线成为德国的负担。英国可以在处处给德国造成威胁。为此,德国不得不在海岸线留下大批的军队防卫,西线成为德国的一个毒瘤。在北非,隆美尔的部队也因为制海权的丢失,后勤补给被切断,在距离胜利一步之遥的时候停止了脚步,最终惨败阿拉曼。可以说,正是制海权的丢失使得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制海权丢失了,可在现代战争中,如果享有制空权也同样能够夺回制海权。在太平洋战争中,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理论已经被证实了。可德国空军却没有能够做到拥有战略制空权这一点。这与德国领导人重视战术制空权忽视战略制空权有很大的关系。德国空军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可德国空军注意力放在了战术发挥上。在与地面作战协同中,空军发挥了出色的作用。斯图卡轰炸机的尖啸成为盟军的噩梦。可在空军单独遂行战略性任务的时候,空军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在法国战局结束后,为了掩护陆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德国空军必须夺取战区的制空权。可在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遭受了惨败。在以后的战争中,欧洲大陆的战略制空权被盟军夺取。与德国无力的战略轰炸作鲜明对照的是,盟军的战略空军给了德国致命的打击。德国的军工企业、公路铁路运输、重要城市等重要战略目标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在盟军集中轰炸德国的燃料生产工业后,使得德国的先进的飞机坦克因为没有燃料成为一堆堆不能动弹的废铁。盟军的战略轰炸对战争的结局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德国的战争领导人对天空和海洋的认识不足,才造成了以上的后果。这使得德国始终处在敌人的战略包围之中,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最终窒息灭亡了纳粹德国。
⑹ 为什么德国在二战中失败了
最初的问题是:为什么德国人是战争的失败者?他们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嗯,问得好。让我们把它与争吵做个比较。
德国是个讨厌的家伙。真的很艰难。都有一段历史。他强壮有力,令人生畏。他喜欢战斗。之前他因为又一次打架被禁止去酒吧,但现在他回来了。
他走进来,和一个常客打了一架,波兰。波兰是一个好拳手,但还不及德国;波兰下降。
德国蹒跚。然后苏联在他脸上打了最后一拳,德国倒下了。
美国转身。最后的致命一击,日本就这么倒下了。
争吵结束了。
那么为什么德国输了呢?他同时在和苏联、美国和英国作战。就是这么简单。
⑺ 二战德国那么强为什么会失败
德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说到根本,就是战略上的失败。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役上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战略上不能失败一次。
根本原因:
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德国国土面积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时应对多个强大的敌人。历史上菲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因为四面受敌差点亡国,后来的一战也是因为未能彻底击溃东西线的任意一线而失败。二战失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失误上。1.未消灭英国而攻打苏联。 2.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二战均势迅速打破,美国的参战使整个战争形势迅速向盟军方面发展。
次要原因:
1. 43年的俄国冬天比任何时候都寒冷。德国大批精锐冻死冻伤。感觉俄罗斯每次面临亡国的关头天气总是向着他们,比如拿破仑侵俄时期。
2. 俄国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尽管我不喜欢俄罗斯,但这真是个值得佩服的英勇的民族。
3. 残酷的民族政策将苏联群众推向了斯大林一边(其实当时很多人憎恨斯大林。德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深渊。
4. 大西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牵制了大量德国人力物力资源。
5.美英的战略大轰炸。44年后。德国武器产量严重不足,这是非常致命的。后来在空战中,尽管德国空军非常优秀,但面对美国的闪电战机仍然无所适从。自己的喷气式又不成熟。
6. 人口有限,德国当时只有约7000万人口。显然无法应对持久战。
7. 盟友的无能。特别是意大利,要不是意大利不断拖累德国,说不定德国还能坚持1 年。其他盟友,按照一个德国兵的说法“一触即溃”。
8.指挥失误。在郭克尔克撤退和库尔斯克战役(本来是胜的,却要主动撤退)表现得特别明显。
9. 武器生产思路错误。德国偏爱威力大质量高且很贵的武器。虽然生产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如导弹,虎王,喷气式战机。但新研制的东西往往都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熟。无法在战场上立即显示出威力,更多是起心理威慑作用。(很多美国人看到德国在墙上画的虎王,掉头就跑)。说白了中看不中用。
10.日本的鲁莽。听说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曾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人都吓坏了。美国参战,其效果是无法想象的。二战后期,美国的闪电战机就消灭5000架德国飞机。
⑻ 二战不可一世的德国 为什么会输
二战的时候,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演技进入了工业时代。
而工业时代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石油
德军大规模闪击战,短时间内集结大量军队,集中优势突破的战术称为闪击战。
而闪击战大量坦克飞机能动起来的基础就是石油。
德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
而当时全世界产油的地方是 美国 委内瑞拉 墨西哥 罗马尼亚 苏联高加索 亚洲是菲律宾
美国产量最大,其次是墨西哥 委内瑞拉 然后是苏联高加索。
而德军准备不足,开始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只有五百万吨石油的资本。
开始闪击欧洲的时候,打得比较轻松,英法绥靖政策,德国打下整个欧洲也没消耗超过100万吨石油。
所以这时候德国高层就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
但是德国高层错误的遗漏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欧洲这边面积小建设比较好,坦克跑起来不怎么费油,而苏联建设比较落后都是泥地,坦克集团军石油消耗很大。
德军控制的罗马尼亚年产量1000万吨石油只够德国和平时期的年消耗,根本支撑不了多条战线同时开战。
所以这时候德国就是要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控制的高加索油田。高加索年产量2000万吨,可以解决德军的问题。
但是因为希特勒错误的决定,而导致这个计划泡汤。这时候日本也是遇到了同样问题,石油短缺,日本本岛的军舰没有油,菲律宾有油但是没有军舰护航油运不到日本本岛,军舰就开不出来。同时石油无法输送到日本在前线的战场,导致日军攻势大减,中国战场的国君和日军陷入胶着状态。
同时41年的时候美国参战,同盟国得到大量补给和支持,美国是当时世界主要产油国,年产量2亿吨,因为有石油,所以美国前线一艘军舰被打沉,后面工厂已经有5艘下水,前线一架飞机被击落,后面已经有几十架交付军队。
强劲的物资补给保证了同盟国必胜无疑。因为打仗其实就是拼资源,拼家底。
德意日三国虽然控制了不小的领地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油的地方。小日本与大庆油田戏剧性的错过而导致了整个失败。本来如果得到大庆油田,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优势还会继续保持。
德国如果得到高加索油田加上罗马尼亚就有年产3000万吨石油,再加上德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就能保证前线军队的物资补给,从而就能保证德军的攻势。
这些就是德军失败的原因一
原因二就是德国高层错误的估计形势,导致错误的战略战术制定,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兵力。
原因三就是核武器,当时美国在研制核武器德国也在研制,但是可惜的是德国动作太慢了。
这种外挂式的决定性的大杀器,出来的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