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中德军机械化部队防御的战术是什么样的
德军建军思想,在一战前就是机动至上原则。二战前发展为闪电战理论。因此建军以机动为主,从理念到装备到训练,都是如此。
因此德军的特点和最大优势就是机动性。
所以,防御上,德军的战术就是威力巨大的----弹性防御。
战役范畴上,基本核心思维是,步兵部队成批次驻守防线关键点,机械化部队在后方关键点驻留,作为机动预备队。敌军进攻时,步兵部队有序撤退,有目的引导进攻敌军暴露侧翼,以机械化部队对敌侧翼发动打击,隔断敌方进攻兵力并予以包围歼灭。分部消耗、消灭敌军进攻能量。
战术上,即是步兵部队形成砧板,吸引、拖住敌方进攻节奏,以机械化部队对敌方侧翼发动反冲击。
这种反向攻击的好处是,敌部队在进攻态势下,兵力配置都是有利于攻击火力投放而不利于防守掩蔽的;进攻中受到我步兵部队有计划的阻击和避让后,本来齐头并进互相掩护的部队间出现突出部,暴露的侧翼在我机动部队突袭之下,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伤亡和士气上的震撼,很容易因此失去进攻能量而使得进攻失败。
㈡ 德国军事理论
在德国历史上军事传统对于德国的方方面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远的不说,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开始算,历经几次重大战争,如滑铁卢之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伴随着军队建设的完备和成熟,德国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二十世纪初期大唱主角。可见从某种意义而言,对德国军事理论代表性思想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更深刻的理解有关德国的很多事情,这其中就包括足球。
本文无意探讨复杂的军事理论,也无意分析军事思想的构成。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德国军事传统积淀的探讨,找寻德国足球精神所在,从而更好的理解、欣赏德国足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踊跃补充、指正。
文中个别部分对理论和历史的讨论可能暂时无法与足球发生联系,但都是为后面作铺垫陈述,还望大家耐心。谢谢!
为方便大家阅读、赐教,将一篇较长的作品根据时代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既独立成篇,有都贯穿着整体思路,从而既可单独阅读,又可汇总理解。
第一部分:克劳塞维茨的防御观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防御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打击组成的盾牌!”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攻防转换关系的名言,也是积极防御的精髓。一般来说,采取防御的一方处于力量对比的相对劣势,为了有效的进行战斗,达到最终目的---击败敌人,获得胜利(与足球比赛的目的完全一样),所采取的作战方式便是如上所述的积极防御。而这反映的也是战场上最朴素的一个道理,即生存第一,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毋庸质疑其对日后德国军事理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运用克劳塞维茨的防御观点来看德国足球,一直以来德国足球被媒体称为难看的足球,缺乏艺术和欣赏的足球,但德国足球在欧洲和世界赛场上所取得的辉煌历史战绩,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所以便冠以“实用足球”来形容德国。这也恰恰说明德国足球理性的一面,不追求华丽的场面,不卖弄花哨的技艺,我只为成功和胜利踏踏实实的努力!在“胜则王侯败则寇”的足球圈里,首先要让自己不败。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踢球的目的就是要拿冠军。
克劳塞维茨尤其强调精神要素即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认为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从这也就不难理解德国球员为何拥有超强的意志和坚韧的耐力。贝肯鲍尔不就为此自豪的炫耀,“德国队的意志和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第二部分:提尔皮茨的海军建设理论和德国造舰理论
1897年 6月任德意志帝国海军发展部大臣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伯爵是德国海军一个极有胆魄的人物,他领导德国海军向“日不落帝国”的神话提出了挑战。为了与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在未来的战争中一决高下,他以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勇气,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一艘艘崭新的军舰滑下船台,从而使德国海军跃居为世界第二大海军。与英国的超级战列舰相比,德舰在航速和主炮口径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舰显着的特点是侧重防御,宁肯牺牲航速和火炮口径也在所不惜。除此之外,根据提尔皮茨的建议,建成的德舰全都舱室狭窄,重重设置水密门,水线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开联络门,以防区域进水后脆弱的联络门被压破。德舰的贮煤舱尽量设计在舰体两侧,起防护作用。可见德舰的设计目标是追求舰艇在战斗中的浮航生存性。
参考《北海怒涛——日德兰海战》,《世纪档案》
日德兰海战对德国和提尔皮茨的海军建设理论进行了检验。德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是,这次海战证明了德国提尔皮茨伯爵造舰理论的正确性。德舰在防火设计上,采用了舰内通道垂直设计,即使炮弹直接在炮塔内爆炸,火势也不会下窜到舱下的弹药库,不会引起进一步的损害。
还有德舰的水密结构设计也相当完美,当德舰“塞德利茨”号拖着24处大破口和已灌进5308吨海水的躯体驶入修船坞时,人们无不强烈地感到,在海战中,只有注重生存力的战舰才能存活下来。
同样引申到足球上,只有战斗到最后的球队(尤指锦标赛一类的淘汰赛制)才能有问鼎冠军的可能(此道理显而易见,但并非每支球队都能意识到)。世界杯七次进入决赛,三冠四亚;欧洲杯五次进入决赛,三冠二亚。德国队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最最重要的是存在。只有存在着,才是合理的。
(至于巴西同样世界杯七进决赛,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同早期足球水平低下以及近三界杯赛FIFA的刻意安排有关---当然也要承认94年佩雷拉和02年斯科拉里注重防守所取得的卓着成效)
第三部分: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有生力量论”
鲁登道夫成名之作的便是运用有效防御和积极进攻所取得的“马祖湖战役”(又称“坦嫩贝格战役”)的大捷。之后在鲁登道夫的精心安排下,德军在1915年一年中发动了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全面攻势,德军择俄军薄弱之处,以突袭的方式,打得俄军失城市丢地,伤亡、被俘多达170万,使德国东线形势大为改观。
鲁登道夫认为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按照这一战术,德军将所有无军事价值的阵地统统放弃,把军队撤了回来,从而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待机反击。
在《总体战》中,鲁登道夫认为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要在战斗中充分唤发民族精神,以此对坚持战斗给予充分和积极的支撑。
德国足球的辉煌就是建立在极高的防守效率和强劲的进攻上,这与鲁登道夫的想法和军事理念不谋而合。而鲁登道夫提到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在德国球队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此就不再赘述。
第四部分:二战后期德军的两大防御专家---莫德尔元帅和舍尔纳元帅
二战初期,德军因使用“闪电战”并拥有一时的优势,进攻、进攻、再进攻。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和盟军力量的对比此消彼长,德军局势转入战略防御,在恶劣的情况下,德国军人骨子里所拥有的防御性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虽然对整个战局而言,没产生扭转干坤的效果,但盟军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
莫德尔元帅和舍尔纳元帅就是二战后期德军的两大防御专家。
1941年莫德尔临危授命,解除了疲兵久战的第9集团军在莫斯科被苏军包围的威胁,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
1943年,他甚至敢于向希特勒呈上报告,指出后者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并亲自来到**的统帅部面陈意见。希特勒竟然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因此称之为“东线的救星”。
1944年元月,当苏军在列宁格勒南方和西南突入德军阵地时,德军在列宁格勒前方曾面临一次危机,但莫德尔在短时间内就巩固了德军的防线,救出了被围部队,并击退了深入阵地后方的苏军。
6月,中央地区苏军突破了德军阵地,并歼灭了德军2个集团军,突入了德军阵地西侧很远的地方。莫德尔奉命来到这一地区,在艰难困苦和伤亡惨重的战斗中,他制止住了部队的溃退,并集中残部建立其一条新的防线,还歼灭了突入德军阵地纵深的苏军第3装甲军。
舍尔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不怕危机”的人物,他勇敢、顽强,他所指挥的部队也是纪律严明的。他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中流砥柱”。1944年7月,他被任命为库尔兰集团军总司令。在战斗中,他受到苏军优势兵力的强大压力:要以22个疲惫和溃败中的德国师,对抗苏军一百个装备精良的满员师;以一辆德国坦克对抗十辆苏军坦克,炮兵和弹药的比例悬殊更大。审时度势的舍尔纳没有硬拼,毅然决定全部撤出了部队,保存了有生力量和作战实力。在1944年年底到次年初的第三次库尔斯克大会战中,舍尔纳以其卓越的指挥挫败了苏军的攻击,并因此获栎树叶钻石勋章。
1945年德军各条战线崩溃,舍尔纳每次在经过周密的部署后,都毫不犹豫的指挥撤退,他的宗旨就是为德国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他的目的仍是为了拯救德国军民,使之不致落入苏军手中。
(以上均参考《希特勒的元帅》)
德国人的防御特长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二战末期在全线崩溃的局面下,将领如莫德尔、舍尔纳,以及众多士兵,充分发挥德军防御的专长,最大限度的降低因各种不利因素所带来的损失。虽然战争摧毁了德国本土几乎所有的陆地建筑,但建筑者---人,则被尽可能的保护、生存下来,为战后德国的重建和崛起留下最为可贵的财富。
以上两位元帅的事迹,很难会与足球联系上。确实,任何人都无法穿凿附会的,硬把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扯上关系,笔者也无意这么做。通过列举了两位元帅以及其领导下的德国士兵出色的防御战绩,只是希望能使读者更可能的理解,防守应该是德国人相对所擅长的,即使是处于非常恶劣的条件下,打起防守的德国人会表现的极为出色。
第五部分: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一个小花絮
在美国积极筹备对伊拉克作战的过程中,老布什曾对科尔发出邀请,希望德国能派一支装备豹II坦克的装甲师参战。德国议会以基本法婉拒了这一要求,而以出资百亿美圆为替代。事后,美国军方透漏,邀请豹II参战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其卓越装甲护卫能力对美军侧翼的防御。
拥有世界最强武装力量的美军都如此看重德国坦克的装甲防御能力,由此对德军重视防御的传统可见一斑。
㈢ 现代德国军事实力如何
德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在国际上得到各国的认可,以精细的技术着称,德国的军工也是如此,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算是大国了。
二战德国战败以后,英、法、美、苏四国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德国不但领土被分割,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而且军事发展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要说核武器了,就连大型攻击性武器发展都受到严格限制,这使德国的军工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现在德国很多大型武器都需要进口,比如战机、导弹系统等。
在军工技术方面,德国在陆地作战装备等方面还是很强的,但是在航空工业,雷达系统,电子装备等方面其发展水平比较差,比较依赖于美国等其他国家。
不过鉴于德国的国防任务,主要是在北约框架下进行的有限的作战行动,所以实际军事实力是完全够用的。
㈣ 二战德国有什么防线
1.齐格菲防线(纳粹德国)
齐格菲防线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该项目由德国着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德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
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 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着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mm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
该防线的缺陷中,很多工事只有混凝土而缺乏用于防御重型炮弹的装甲钢板,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当时钢的紧缺造成的。同时,很多战争后期的大型火炮无法安装在较小的炮座上(只能适应战争初期的小口径火炮),无疑进一步削弱了该防线的防御作用。
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着名“静坐战”。
1940年西线战役获胜后,齐格菲防线上的许多火炮和可移动武器被拉到了大西洋堡垒上,使这条防线变得有些有名无实,到了1944年,才由部队充实起来。1944年8月24日希特勒曾下达了改造防线的命令,以便应对更强的火力打击,主要工程预计由德国国家劳工组织(RAD)的14到16岁的孩子进行,一些当地人也被拉来参加改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反坦克壕,但是由于盟军巨大的空军优势,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齐格菲防线的宣传意义几乎和它的战略意义一样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宣称为一条坚固的防线,一直影响到了1944年,但到了真的面对它的时候,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盟军,都发现这条防线的大部分设计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战场形势了,尽管它起到了阻滞盟军的作用,但显然不像德国人声称的那样坚不可摧。
2.大西洋壁垒:(纳粹德国)
大西洋壁垒(德语:Atlantikwall)又称大西洋铁壁或大西洋长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纳粹德国用来防御西线的军事设施,该防线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达2700公里,主要用来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由托特组织、弗里兹·托特和阿尔伯特·斯佩尔建造,之后由隆美尔所强化,希特勒和宣传部长戈培尔曾大力提倡,称之为不倒防线。
此防线的前身自1940年7月开始建造,当时德国并未想过建设规模如此巨大的防御工事,仅在法国沿海的加莱—滨海布洛涅一带制造4座重型海军炮台,该建设工程由托特组织负责。在法国战役打败盟军后,为防止英国突击队的骚扰和登陆,逐第建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后,为将更多兵力投入苏德战争中,必须降低西线守军兵力,而有了后来的大西洋壁垒。在1942年3月23日40号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垒,周围的防御工事原集中在港口。1943年11月,陆军元帅隆美尔受命负责监督大西洋壁垒的建造,隆美尔便加紧建造进度和提高防御工事的灵活性,将其防御力大幅提升。
一开始时有不错表现,数次打败自由法国的轰炸和英军入侵等小型登陆行动,但后来由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和荷兰流亡政府联合策划的大型登陆行动—诺曼地登陆时却失败,间接令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现在各地多处仍保留当年的德军反登陆障碍物。
德国在大西洋长城中的防御设施有数种碉堡、火炮阵地(还有许多伪装成海边别墅的炮台)、数百万枚不同种类的地雷交叉分布配置(如着名的人员杀伤雷S型地雷与反坦克的T型地雷)、延缓登陆速度的障碍物:如铁丝网、由钢条焊接而成的捷克刺猬、空心三角锥的恶魔方块、以及专对装甲车辆的反坦克壕、“龙牙”型障碍物,滩上的木桩上有些具备地雷和能划破登陆艇的刀片,隆美尔认为盟军在进行登陆作战时会以大量伞兵空降辅助,因此在海岸滩头距离稍远的林地与草地垂直插上木桩与铁轨,此工事被称为“隆美尔芦荀”,其他还有将低洼地区引进水以形成人工沼泽,用以溺毙敌军。除了基本的反登陆外,大西洋壁垒也要为邓尼兹的潜艇港口提供防御力量。
㈤ 德国人为什么在二战时可以战胜那么多的国家
我个人认为是这么几点,总结一下,不知道对不对:
1 德国在战前有其经济为其军事行动做后盾,一战后德国已经用最短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打仗就是打经济,所以德国在开战后这方面已经在欧洲处于优势。
2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民众的抱怨心理,一战后德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从那时起德国国内的民众就开始憋着一股怨气,这也成为德国发动战争的一种动力,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是不会有这么大成绩的。
3 希粹(简称)的宣传攻势,将其塑造成了民意的代表者,这种心理上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成为了德国在开战后能迅速在国内动员数百万军队的原因。
4 过早准备,而别国却一直松懈,德国从退出一战协定后就开始扩军备战,其准备的充分和计划的周详是别国无法比拟的。反观周边国家,英法一直观望希望引火向东,而苏却抱有德国不取得欧洲就不会对自己有所想法的观念,别的小国则看着这几个国家没有动作,以为德国会受制于他们,所以也不防备。所以到开战时这些没有防备的国家就迅速沦陷。
5 绥靖政策,这个书上有,我就不说了,这是德国前期无所顾及的主要原因。
6 德国军事装备的先进性,一战后德国就已经认识到自己战争观念的落后和装备的落后,所以战后他们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强大的人力投入到了军工上,这是他们成为一战后第一个将坦克部队作为一支对立作战力量的国家,而法国到了开战后还在将坦克作为配合步兵作战的一个兵种,这种军事观念上的差别,在战前天平就已经倾斜了。
7 德国军人的素质,德国的军人选拔是相当挑剔的,这也是一战后德国加强军队建设的主要发面,他们加强了质量上的建设,德国的军人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个人素质最强的,即使到了后期德国已经出现力量匮乏的时候,其军人还是非常重视素质锻炼。德国军人在战前的战争观念要求是:每一个军人都必须具有自己完成一次小规模战争的能力。这种要求就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如果楼主怀疑的话,可以看看德国的坦克部队,在闪电战的时候一天奇袭这么远,如果不是个人作战能力强的话,军队早就因为散乱而崩溃了。
8 德国军事将领的优秀,可以说德国在一战后保留了其主要作战干部,并在这基础上提拔了很多很有天赋的少壮派,所以他们的战争天赋和先进的作战理论使德军处于世界军事力量的尖端。综观二战所有国家,谁有德国的优秀将领多?曼因施坦、窿梅尔等等。反观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的将领还是老一代,传统的作战思想大大落后于时代。而苏联的将领在大清洗后还剩下多少?
9 很好的利用了各国的矛盾,战前欧洲和苏联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所以德国为了先近后远,先与苏签定了互不侵犯,然后集中力量对付英法,而苏联也上当了,以为德国不会先攻击自己,于是很大胆的不在争取任何盟友,只去扩大自己的防御地带,芬兰、波兰等等成了他首先的靶子,这也大大激怒了英法,导致战前他们之间不和谐的因素。直到欧洲基本沦陷后他们才又走到了一起。
10 作战通讯的现代化,德国也许是最先进入通讯战争的国家,那时他们便大打通讯战,利用自己先进的通讯力量使敌人瘫痪,而自己却行动迅速,这也是他能大量闪击对手的原因。
先就这些了,我再想想再总结吧,呵呵,欢迎点评~~
㈥ 世界现代史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防御性政策对德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9世纪以来德国政治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专制主义、强权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历史传统的影响等,但从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对德国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
所谓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策略,是指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能够“先发制人”,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在这种政治策略下,相伴而来的必然是政治上相对保守和滞后的色彩。
(6)德国防御性体现在哪里扩展阅读:
德国由于传统统治阶级在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没有受到损害,并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结果使得普鲁士乃至整个德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的烙印,呈现一种保守色彩。
作为普鲁士统治阶级,面对德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则能够正确估计形势,做出既顺应时代潮流又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选择。
㈦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丧失了进攻能力,从而转入了防御他为什么没有能力进攻了希特勒不是
这个观点本身是不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消耗了德军在东线近四分之一(100万人左右)的兵力,但在斯大林格勒之后之后德军完全没有丧失进攻能力。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全军覆没对德军的战斗力虽然没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却导致了南部战线的严重不稳。此时德军的撤退和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时一样,是为了稳固战线进行的,而不是没有进攻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德军在之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取得胜利成功夺回哈尔科夫,消灭苏军52个师共8万人。足以说明德军在斯大林保卫战之后的反击能力。
与之相对的是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它在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就受阻于由朱可夫指挥的列宁格勒城外,之后一直没能在北路取得任何进展。在1942年希特勒发动蓝色作战方案后,其兵力更是大部分被抽调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所以它在苏联北部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德军于1943年7~8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中受挫,被苏联红军击败,最终丧失了在整个东线战场的主动权,此时德军才算是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望采纳,谢谢
㈧ 德国在汉堡的防御建设是怎样的
德国人一直未放松对汉堡防空力量的建设,在距市中心半径32公里的区域内,建立起严密的对空防御火力网。1943年7月,在汉堡及其周围地区,德军共部署了54个重型高炮连、24个探照灯连和3个发烟队。
㈨ 二战中,面对德军的进攻,克里特岛守军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
凡是德军能从海空运送部队登陆的地点,守军都用巧妙的技术和大量的物资器材有计划地进行了设防。在许多重要机场的周围和北部沿岸修筑了许多易守难攻的坚固支撑点。守军充分了解德国伞兵部队的战术,在入侵部队可能用来空降的所有内陆地区都作了认真的设防。这些地区大多平坦、低洼,为此,守军占领了周围的制高点,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为了把整个地区都置于自己的火力之下,并尽量使进攻者损失惨重,英军在那些被视为适于机降和伞降登陆的橄榄树林内埋伏了狙击手,对所有防御性坚固支撑点进行了十分巧妙的伪装,致使德军借助于详尽的空中照相和冒险的低空飞行也难以辨别。尽管德军费尽心机,并且满有把握地认为发现了敌人的一些防空阵地,但后来才弄清楚原来那些阵地都是用木头“炮”设置的假阵地,而真阵地却设在别处,伪装得十分成功。
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尔格莱德战役中德军都做了哪些防御
贝尔格莱德战役以强攻贝尔格莱德而告结束。敌军为了扼守南斯拉夫首都,从德军的几个师以及塞尔维亚志愿军和俄罗斯警卫军(自卫军)中调来一些部队和分队,并有40辆坦克,约170门火炮和迫击炮。在贝尔格莱德周围设置了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以加强防御。德军指挥部力图在该城接近地牵制住苏、南军队的大量兵力,以便使德E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希腊撤往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