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期间,德国军人的军靴全部都是长筒靴吗
研究二战德军单兵装备要专业一些,实际上德军的长筒靴正式名称为“行军靴”,它与M35钢盔一起,成为二战德军士兵的标志性穿戴。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军队的不断扩编造成资源紧张,以及特殊作战用途的需要,德军的军靴在战争中不仅质量有所下降,也同时制作和装备了其他款式的产品,所以,二战德军的军靴不全是长筒靴,如果将命题划定在战争初期可能会准确些。
‘贰’ 二战德军的军靴都是长筒靴吗
当然不是。在二战初期M35型钢盔同行军靴是一名德国军人的形象,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逐渐溃败,我们在德军的装备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M35型钢盔在1935年被引进德军,仅仅两年生产的数量就高达1400万顶,受德军严谨思想的影响,M35型钢盔的制造非常的复杂,首先要钢盔的原材料进行几次的机械冲压,然后再进行卷边,回火热处理,经过这些步骤,钢盔的轮廓才说大体的完成。然后再进过一系列的处理,最后经人工装备完成。但是战争的重负压得德国已经筋疲力尽,不得不一再简配,随后推出的M40型钢盔,但是这个还是太奢侈,随后又研制出更加简化的M42型钢盔,这款钢盔也成为了德军使用最广泛的钢盔,直接4步热冲压成型,取消一切繁琐的步骤,用最高的效率为战争服务。
迷倒当时万千德国少女的行军靴,全部由优质的黑牛皮制造,鞋高腰高35~41厘米,后为节省资源被要求缩短至29厘米,说实话这也不短,鞋的前方还带有前脚掌,后跟用一个凹型铁环绕加强,有意思的是在鞋子的底部还会用,菱形断面的木钉来进行固定,优点是当鞋子浸水后,这些木钉会吸水膨胀,增强鞋底的坚固性,但是缺点就是容易腐烂,不过在战争初期士兵每18个月就会获得两双行军靴,倒是不用担心没有鞋子穿。
‘叁’ 二战中,穿长筒军靴真的好打仗吗
在抗战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日本军官形象一般都是这样的:穿着长筒军靴,腰间带着巫师刀,鼻子下留着小胡子。当时不仅是日军,就连德军、苏军,甚至于中国军队的军官们都穿着长筒靴。难道穿长筒军靴真的好打仗吗?还是有其它原因?
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联系当时各国的军队建设、作战思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等。
首先来看看德军。德军步兵配发行军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德意志帝国时代,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所有德军配发的都是39厘米的长筒行军靴。
日本古怪军靴
当时美英军队基本上穿着凉鞋或者短靴,出现溃烂的情况不多。
于是,在战争后期,东南亚战场的日本军官也打起了绑腿。绑腿比起军靴透气,只是麻烦一点。而日军士兵则配发一种非常怪异的胶底帆布军靴,这种布靴像日本人穿木屐时配的袜子一样,大脚趾和其他脚趾是分开的。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日军士兵在潮湿地面行军时,防滑十分有效。
二战时期的单兵装具,能与德军不分上下的,恐怕只有美军了。
实际上,二战前的美军还是沿着英军传统。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步兵则主要配发了两种军靴:M42型军靴和带皮制护腿的M43型高腰作战靴。
按美军条令,穿M42型军靴时须同时打上制式的帆布绑腿。不过,尽管M43作战靴的性能优于老式的M42,但直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美军一些“游骑兵”部队及一些其他陆军单位的官兵的脚上还穿着M42军靴。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二战的苏军,穿高筒皮靴的概率比德军高很多。不管军官、士兵,还是摩托化、机械化以及非摩托化、机械化,一律皮靴搭配绑腿,皮靴占多数,绑腿占少数。
这是由于苏军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苏联地理环境寒冷,多泥潭,沼泽,雪地,对保护士兵的腿不被冻伤,划伤,穿高筒靴十分必要。况且这也很符合毛子那里丰富的资源可以供得上这样高成本的装备生产。
‘肆’ 为什么德军要穿军靴
主要目的是保护双脚。
德军军官才穿长筒靴,士兵都是短筒靴,后期都是短帮战斗靴。德国军队穿着马靴和短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中欧地区在冬、春交接时和夏季会有大片泥泞区域,尤其雨后更是不堪,这点比之东欧更为严重。步兵们经常需要在远离道路的地方活动,也就经常要踩到烂泥里。此时此刻,若是矮帮的鞋,便有可能就“陷”在泥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法士兵军鞋是低帮的,因而在战壕里得“战壕足”的人比比皆是。而德国在俾斯曼时代即采用高帮军靴,因而“战壕足”相对而言少之又少。吃一堑,长一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方各国的军鞋即以大皮靴为主了。嗣后在越战中,由于越军大量使用“子弹地雷”、“地刺”,故而美军在军靴底部增加了一块钢板,以保护脚底。直到海湾战争时,施瓦茨科夫才改变了这种军靴。
【战壕足:又称“堑壕足”。战时长时间站立于潮湿寒冷的战壕内引起的一种足部损伤。
在接触冷环境中,患肢苍白、发凉、感觉异常并有冷感。此后即进入充血期,患肢发红、发热并水肿,有疼痛感和感觉异常,遇热或使患肢处于低垂部位,可使肿胀更加剧。以后患肢将出现水疱或血疱,皮内或皮下组织亦可出血。此期可延续数日,严重病例可发生坏疽,还可伴有淋巴管炎、蜂窝织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充血期可有轻度发热、心悸,偶尔有暂时性蛋白尿等全身症状。
轻症和早期得到治疗的病人,可在充血期后恢复,其余病例将进入血管痉挛期,患者对寒冷敏感性加剧,并有典型的Raynaud现象和出汗增多、下肢发凉、疼痛及感觉异常。】
越战中,由于越军大量使用“子弹地雷”、“地刺”,使美军的军靴底部增加了一块钢板,以保护脚底,直到海湾战争时,施瓦茨科夫才改变了这种军靴。
低帮鞋(包括解放鞋)跟高帮鞋(典型的军靴)缺点在于:
1、容易进沙粒石子,磨脚
2、容易被枝杈划伤脚踝
3、容易崴脚
4、容易踢到硬物而脚趾疼
‘伍’ 二战德军为什么总穿长筒皮靴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皇帝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曾有句名言:“我至,我见,我胜!”(VENI VEDI VECI)。征服世界靠的就是将士们的双脚最终踏在敌人的土地上,而无怨无悔地保护士兵脚部的重要装备只有一个,这便是威风凛凛,庄严肃穆的军靴。
因此,独特的M35钢盔与黑色长筒靴便成为这一时期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人的典型特征。此外,纳粹武装党卫军创立初期还使用了系带式长筒摩托靴。
‘陆’ 为啥二战时中、苏、德、日德军服有长靴,美军服上没有长靴。是什么
这个跟历史传统关系比较大,长靴是欧洲的传统制式服装,德国这种具有悠久军事传统的国家采用长靴是理所当然的,而且长靴使得穿着者显得更加笔挺、有精神,能够增强普通士兵个体的荣誉感。当然,长靴的实用性也很好。长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异物进入鞋底,美军的高腰军靴采用鞋带扎紧鞋腰一样的道理,然后可以增加涉水深,雪区可以防雪。苏联从原俄罗斯继承了欧洲的这种军事传统,所以也有军靴,中、日都效仿德国(日本也效仿过法国),军队体系、制服也是参考欧洲风格进行的整合、设计(日本军服参考法国多一些,例如它的肩章是纵向的,跟法国相同),所以也有长靴。美国是一个移民大熔炉,没有什么主体文化基干,而且其军事实力一直到二战前都不强,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其从实用性出发的考虑很多。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军靴更适合一线部队,因为成本低,不用皮革,加工难度也低,实用性也很好。维护也方便,运输也方便一些(所占空间小)。
‘柒’ 为什么二战的时候只有伞兵把裤脚塞到靴子里,美国和德国的伞兵都这样,而为啥现在不管什么兵种都这样做了
其实那是军队的条例,要求必须塞进靴子以保护脚踝和裤腿不被钩挂,这样会妨碍战斗。但是你看到就像诺曼底登陆时的美军士兵都没有使用绑腿是应为把裤子塞进去会使大量的水积在裤子里、妨碍士兵作战。不仅仅是伞兵,很多兵种都配发了绑腿和皮鞋,只是伞兵大量装备靴子罢了。
‘捌’ 二战德军为什么作战穿的军服和阅兵礼服一样
非也,德国人的制服分为礼服、工作服和作战服三大类
但是陆军的军礼服和作战服的样式差不多,唯一的差异在于用料
这是有原因的,在一战失败后,德国军队的军费跌到一个低点,为了节约有限资源,不能像老美那样把礼服、作战服分的那么开。为此,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士兵和低级军官的礼服和作战服的样式基本一致,仅仅是用料不同
这个时候典型的德国野战军服M40型,虽然样式和礼服类似,但用料截然不同
至于为什么穿马靴,这是有原因的
早在普鲁士时代,德国军队就开始配备马靴。由于欧洲地域狭小,作战范围相对比较小,对军队的机动性要求不高,马靴的不利因素(长距离行走后容易起泡)不明显
反过来,马靴耐用、防水(不易导致堑壕脚等优点却得到了良好显现)
为此,德国军队继承了这一传统,配备马靴
‘玖’ 关于二战苏联军人和德国军人的靴子
你好!!
战争初期是皮革的,到了后期就变成人造革的了。主要来源于欧洲的农场,欧洲的畜牧业很发达,因为欧洲人到现在都主要以牛肉作为主要肉食,所以牛皮根本不短缺。
高腰皮靴(不是马靴)比较防潮防湿能力较好的,而且保暖性也不错,比较适合苏德战场。这些皮靴除了牛皮之外还有马皮、猪皮等,一直到后期的合成材料。当然士兵穿的普通皮靴
小日本也有,不过相对来说小日本资源匮乏;至于美军;开始也是低腰+帆布绑腿,1944年后期改为高腰作战靴。
‘拾’ 二战期间士兵为什么要裹腿
德国法西斯军队机械化程度较高,士兵多为军用车辆载运,所以可以穿靴子。
中国及日本的军队机械化程度还不算高,士兵基本靠跑,裹腿有助于长距离行军,避免小腿过于松弛而酸疼。
二战美军穿的是高腰靴。主要是保护脚踝的。